浅谈中药中毒

[复制链接]
查看1110 | 回复2 | 2004-9-20 1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一向以毒副作用小而著称于世。然而,最近从多份权威报表上看到,近20年来,中药中毒病例明显增加。80年代以前,国内每年报道中药中毒病例不足10例;80年代,平均每年病例报道数约200例;90年代,平均每年报道病例数已达567例。
    中药中毒病例攀升的原因何在?使用中药出现中毒情况,这不是药品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使用者违背了中医药学理论所致。比如砒霜,可谓中药中的大毒之品,但按照中医药学理论的用药原则去使用,只能产生治疗作用,不会使人中毒。还有生草乌等也是这种情况。这类中药使用不当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品种混淆,如有人误将商陆当人参服用;有的处方中是车前子,药房却给了马钱子;还有的药店将砒霜当鹿角霜卖给使用者等。实际上这是一个责任心和药房管理的问题。二是剂量过大,如有人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痛,一次竟煎服200克生草乌,超过常用量的几十倍!
    耐人寻味的是,大量的中药中毒病例中有许多是服用了常规的补益药品而中毒的。这是一些医生(有的并不真正懂中医中药)不顾患者具体情况及药物的具体性能而滥用“补药”的恶果。有人根据人参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的实验结果,误将其当作强壮药使用。有一对新婚夫妇入洞房前,煎40克红参服用以补身体,结果兴奋过度、神昏谵语,进了病房。时下这类“人参滥用综合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实,中医药学理论把人参性能确定为补气,只适用于气虚者,气不虚者服用后很容易致病(中毒)。据了解,临床上还有“调和诸药”、“解百草毒”性能的“甘草中毒”病例。这也是违背中医药学的用药规则所致。
    中药中毒病例中有一类是复方中药中毒。其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由中药生药或中药饮片组方,经现代技术手段提取其部分成分而研制的药物,它们虽然标有中医药学概念的功能,使用上却是针对西医药学概念上的疾病。
    另一种是中医药学的传统成药,虽然标有中医药学概念的功能和主治,但经过现代科技研究后增加了针对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主治内容。
    这类中药在临床使用时,不再顾及中医药学概念的功能及宜忌,极易造成中毒。比如有的药标明功能为清热解毒,主治则为治疗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实际上从中医的观点看,细菌感染的患者中有人是实热证,有人是虚寒证,若置药物的清热解毒功能于不顾,那么虚寒证患者就极易中毒。这些病例实在值得一些医生和中药研制者深刻反思。
    对于一些名义上是中药中毒,而实质上是西药中毒的病例,这类“中药”是从现有中药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药物,如麻黄素,黄连素、阿托品、延胡索乙素、汉防己甲素、靛玉红、青蒿素等。迄今为止,它们的中药性能和功效还没有被真正研究过。就麻黄素而言,它是性寒还是性热,适于寒喘抑或热喘,至今情况不明,如果不辨证分型用于所有的喘病者,则必然会因不对证而使人中毒。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单味中药经现代科技手段而确认其能治疗某些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使用时已经不再顾及原有中医药学的功能、主治,由此引发的中毒,也只能是西药中毒了。再如有的医生一遇细菌感染疾病,一律开出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药让患者煎服。
    这种一刀切的用药方法,已经把这四种中药当成抑菌消炎的西药了。若以中医药学的观点审视,这四种药为苦寒药,具有清热解毒功能,如果用于虚寒证的细菌感染患者,发生中毒就带有某种必然性了。
    岳凤先研究员指出,他所见到的大量中药中毒病例报告中,很难找到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合格,又严格遵循中医药学用药理论及规则用药而致中毒的病例。造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药,今天被滥用、误用到这步田地,实在令人痛心,值得有识之士关注。
木木 | 2004-11-10 23: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中药中毒

请问 沙漠草  红参是什么药 ? 有什么功效
ysuxj | 2014-4-25 1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自助的最高境界:扶着墙进,扶着墙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