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导览
(元- 刘河间)
编号1 (人参散主之. )
论证煎厥证, 主热, 阳气烦劳, 积于夏, 令
人热厥, 目盲不可视, 耳闭不可听,
治效人参散主之. 治煎厥气逆, 头目昏愦,
听不闻, 目不明, 七气善怒,
方剂组成人参, 远志(去心), 防风(去苗
各二两), 赤茯苓(去皮), 芍药, 麦门冬(去
心), 白芍(各一两), 陈皮(去白),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煎,
至八分, 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日再服.
编号2 (赤茯苓汤主之. )
论证薄厥证, 主肝, 阳气大怒则形气绝, 而
血脉菀于上, 令人薄厥于胸中,
治效赤茯苓汤主之. 治薄厥暴怒, 怒则伤肝,
气逆胸中, 不和甚则呕血鼽衄也.
方剂组成赤茯苓(去皮), 人参, 桔梗, 陈
皮(各一两), 芍药, 麦门冬(去心), 槟榔
(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
姜五片, 同煎至八分, 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编号3 (白朮汤主之. )
论证飧泄证, 主冷,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清
浊交错, 食不化而清谷出矣,
治效白朮汤主之. 治飧泄, 风冷入中, 泄痢
不止, 脉虚而细, 日夜数行, 口干腹痛不已.
方剂组成白朮, 厚朴(生姜制), 当归(去
苗), 龙骨(各一两), 艾叶(半两熟炒),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
姜三片, 同煎至八分, 去滓, 空心温服,
编号4 (吴茱萸汤主之. )
论证 胀证, 主心腹浊气在上, 则生 胀,
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而腹胀满, 常如饱,
治效吴茱萸汤主之. 治 胀, 阴盛生寒, 腹
满 胀, 且常常如饱, 不欲饮食, 进之无味.
方剂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白朮, 陈
皮(去白), 蜀椒(出子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生姜三片, 同煎至八分, 空心去滓温服.
编号5 (黄耆羌活散主之. )
论证风消证, 主心脾二阳之病, 心脾不得隐
曲, 女人月水, 病血不流, 脾病食不化, 风胜
真气消,
治效黄耆羌活散主之. 治心脾受病, 精血虚
少, 气力衰乏, 日嗌消矣.
方剂组成黄耆(一两半去芦头), 羌活, 石
斛, 防风, 枳壳(火炒去穰), 人参, 生地黄,
牡蛎(烧), 黑附子(炮), 茯苓(去皮), 五
味子, 续断(半两), 牛膝(酒炒各一两), 地
骨皮(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煎至八分, 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日进三.
编号6 (调中散主之. )
论证心掣证, 主心, 一阳发病, 少气嗽, 泄
三焦不利, 上咳, 下泄心火不宁, 其动若掣,
治效调中散主之. 治心掣不定, 胸中刺气痞
壅, 上若咳嗽, 下若泄利.
方剂组成白朮, 干姜(炮), 当归, 人参, 五
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官桂(一两半), 右为末, 每服
三钱, 水一盏, 煎至八分, 温服, 去滓稍热,
日二服, 临卧.
编号7 (远志散主之. )
论证风厥证, 主脾胃, 一阳一阴病发惊骇,
背痛噫欠, 名风厥. 盖胃土肝木, 为木克土,
风胜湿, 不制肾水, 故令上逆,
治效远志散主之. 治风厥多惊, 背痛, 善噫
善欠, 志意不乐, 身背皆痛.
方剂组成远志(去心), 人参, 细辛(去苗),
白茯苓(去皮), 黄耆(去芦头), 官桂(各
一两半), 菖蒲, 白朮, 熟干地黄(培), 防
风(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末, 每服一钱至二钱, 温酒调
下, 空心食前, 日三服.
编号8 (犀角汤主之. )
论证结阳证, 主四肢, 四肢肿, 四肢热胜则
肿, 四肢者, 谓诸阳之本, 阳结者, 故不行于
阴脉, 阳脉不行, 故留结也,
治效犀角汤主之. 治结阳, 四肢肿满, 热菀
不散, 或毒攻注, 大便閟涩.
方剂组成犀角(屑), 玄参, 连翘, 柴胡(去
苗各半两), 升麻, 木通(各三钱), 沉香(銼),
射干(去毛), 甘草(炙一分), 芒硝, 麦门
冬(去心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同煎至八分, 食前去滓, 温服.
编号9 (吴茱萸加减汤主之. )
论证厥疝证, 主腹痛, 脉至太虚, 积气腹中,
隐而难见, 阴沉使脾弱寒于肢膜, 气厥逆也.
治效吴茱萸加减汤主之. 治厥疝腹中冷痛,
积气上逆, 致令阴冷于肢膜. 吴茱萸(二两汤
洗炒), 川乌头(去皮炮),
方剂组成细辛(去苗各三两), 良姜, 当归,
干姜(炮), 官桂(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同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 日进三服.
编号10 (地榆汤主之. )
论证结阴证, 主便血. 结阴便血一升, 再结
二升三升, 以阴气内结, 故不得通行血气, 无
宗渗入肠下, 致使渐多,
治效地榆汤主之. 治阴结下血不止, 渐渐极
多, 腹痛不已.
方剂组成地榆(四两), 甘草(三两半炙半
生), 缩砂仁(七枚每服可加为炒),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三盏, 缩
砂同煎至一半, 去滓温服.
编号11 (利肾汤主之. )
论证解 证, 主肾实, 冬脉太过, 缓而涩, 肾
实精不运, 解者, 缓, , 疑寒热类也,
治效利肾汤主之. 治解, 春脉动, 气痛气乏
不欲言, 此为肾元有余矣.
方剂组成泽泻, 生地黄, 赤茯苓(去皮一两
半), 槟榔, 麦门冬(去心), 柴胡, 枳谷(麸
炒去穰), 牛膝(去苗酒浸各一两), 黄芩(去
杇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编号12 (茯苓加减汤主之. )
论证胃疸证, 主胃热, 食已如饥, 胃热能消
谷, 阳明脉终, 心火上行, 心憎烦, 身黄, 小
便赤涩也,
治效茯苓加减汤主之. 治胃疸积热, 食已辄
饥, 面黄瘦, 胸满胁胀, 小便閟赤.
方剂组成赤茯苓, 陈皮(去白), 泽泻, 桑
白皮(銼各三两), 赤芍药, 白朮(各四两),
人参, 官桂(各二两), 石膏(八两), 半夏
(六两汤洗生姜制焙),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
姜十片, 同煎至八分, 去滓, 不计时候, 如病
甚者, 加大黄, 朴硝(各二两).
编号13 (大建中汤主之. )
论证蛊病证, 主脾风, 脾风传肾, 一名疝气,
小腹痛, 出白液, 名曰蛊, 左传云: 以丧志名
为蛊病, 乃真精不守也.
治效大建中汤主之. 治蛊病, 小腹急痛, 便
溺失精, 溲而出白液.
方剂组成黄耆, 远志(去心), 当归, 泽泻
(各三两), 芍药, 人参, 龙骨, 甘草(炙各
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
姜五片, 煎至八分, 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编号14 (建中加减汤主之. )
论证瘈病证, 主筋急. 蛊腹痛, 肾传心, 筋
脉相引而急, 精液少, 筋脉不荣灌而引急,
治效建中加减汤主之. 治瘈筋病, 相引而急,
及五劳七伤, 小便数, 腹痛难立.
方剂组成人参, 甘草(灸), 官桂, 白茯苓
(去皮), 当归, 附子(炮), 厚朴(生姜制
各一两), 龙骨, 黄耆(銼), 麦门冬, 白芍
药, 生地(各四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枣一枚, 饧少许, 煎至一盏, 温服
去滓.
编号15 (芎枳丸主之. )
论证劳风证, 主诸风, 发在肺, 下病强上, 冥
视唾涕, 恶风, 肾风入肺中振栗, 故俯仰成劳
风,
治效芎枳丸主之. 治劳风, 强上冥视, 肺热
上壅, 唾稠, 喉中不利, 头目昏眩.
方剂组成川芎, 枳谷(麸炒去穰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
丸, 温水送下, 食后日三服.
编号16 (附子丸主之. )
论证痹气证, 主阳虚阴实. 身非衣, 寒中非
受寒气, 痹者, 气血不行, 如从口中出, 不必
寒伤而作也.
治效附子丸主之. 治痹气中寒, 阳虚阴盛,
一身如从水中出.
方剂组成附子(炮), 川乌头(炮二味通銼
碎炒溃色入佳), 官桂, 川椒, 菖蒲, 甘草(各
四两), 骨碎补(炒), 天麻, 白朮(各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酒下, 空心食前, 日三服.
编号17 (附子汤主之. )
论证骨痹证, 主肾弱. 身寒, 大衣不能热, 肾
脂枯涸不行, 髓少, 筋弱冻栗, 故挛急,
治效附子汤主之. 治肾藏风寒湿, 骨痹, 腰
脊疼, 不得俛仰, 两脚冷, 受热不遂, 头昏,
耳聋, 音浑.
方剂组成附子(炮), 独活, 防风(去苗),
川芎, 丹参, 萆藓, 菖蒲, 天麻, 官桂, 当归
(各一两), 黄耆, 细辛(去苗), 山茱萸, 白
朮, 甘菊花, 牛膝(酒浸), 甘草(炙), 枳
壳(麸炒去穰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生姜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 不计时候,
日进三服.
编号18 (以前胡散主之, )
论证肉苛证, 主荣虚胃寒. 近衣絮, 肉苛也.
荣气虚则不仁, 其证重为苛也,
治效以前胡散主之, 治荣虚卫实, 肌肉不仁,
致令重, 名曰肉苛, 虚其气.
方剂组成前胡(去苗), 白芷(剉), 细辛
(去苗), 官桂, 白朮, 川芎(各三两), 川
椒(去目闭口者生用二钱), 吴茱萸(汤洗炒),
附子(炮), 当归(去苗各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剉, 捣以茶酒三升, 匀拌, 同
窨一宿, 以炼成猪脂膏五斤, 入药微煎, 候白
芷黄紫色, 漉出滓成膏, 在处病摩之病, 以热
调此药, 樱桃大, 症瘕疮痍皆治, 并去诸风,
疮痒疼痛, 伤折坠损, 故摩内皆可用之.
编号19 (黄耆汤主之. )
论证肺消证, 主心肺. 心移寒于肺, 肺消, 饮
少溲多, 当补肺平心, 死而可治, 乃心肺为贼
也,
治效黄耆汤主之. 治消肺, 饮少溲多, 补肺
平心, 移寒在肺痿劣.
方剂组成黄耆(三两), 五味子, 桑白皮(剉
各二两), 人参(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
两), 枸杞子, 熟地黄(各一两半).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
至一盏, 去滓, 温服无时.
编号20 (葶苈丸主之. )
论证涌水证, 主水病. 肺移寒于肾, 名曰涌
水, 其证如溢, 囊里裹浆, 或遍身肿满, 按腹
不坚, 疾行则濯濯有声, 或咳喘不定,
治效葶苈丸主之. 治涌水, 腹满不坚, 溢如
囊里裹浆, 疾行则濯濯有声.
方剂组成葶苈(纸炒), 泽泻, 椒目, 桑白
皮(剉), 杏仁(去皮麸炒), 木猪苓(去黑
皮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细末, 炼蜜和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葱白汤下, 不计时候, 以利为
度.
编号21 (麦门冬饮子主之. )
论证膈消证, 主肺门. 心移热于肺, 名日膈
消, 二者心膈有热, 久则引饮为消渴耳,
治效麦门冬饮子主之. 治膈消, 胸满烦心,
津液燥少, 短气, 久为消渴.
方剂组成麦门冬(二两去心), 栝蒌实, 知
母, 甘草(炙), 生地黄, 人参, 葛根, 茯神
(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竹
叶数片, 同煎至一盏, 去滓温服, 食后.
编号22 (柴胡地骨皮汤主之. )
论证口糜证, 主口. 膀胱移热于小肠, 膈肠
不便, 上为口糜, 心胃壅热, 水谷不化, 转下
小肠.
治效柴胡地骨皮汤主之. 治口糜, 生疮损烂,
小肠有热, 胀满不便, 宜服之.
方剂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煎至八分, 去滓, 食后. 如有病人大段实者,
加大黄, 朴硝, 可泻热甚.
编号23 (槟榔圆主之. )
论证虙瘕证, 主女病. 大肠小肠移热名虙瘕,
津液耗散不能滑利, 菀结而大肠閟涩,
治效槟榔圆主之. 治大肠有遗热, 津液壅滞,
腹痛閟涩, 名曰虙瘕证.
方剂组成槟榔, 大黄(銼炒), 枳壳(面炒
去穰各二两), 木香, 桃仁(去皮尖炒), 火
麻仁(另研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和圆, 如桐子大,
每服十圆至十五圆, 温酒下, 不计时候, 汤亦
得.
编号24 (参苓圆主之. )
论证食 证, 主胃病, 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
而瘦, 或胃热遗于胆, 能食善饮, 大胜土也.
治效参苓圆主之. 治食下, 胃中结热, 消谷
善食, 不生肌肉, 此名食 .
方剂组成人参, 菖蒲, 远志, 赤茯苓, 地骨
皮, 牛膝(酒浸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圆, 如桐子大,
每服十圆至十五圆, 米饮下, 不计时候.
编号25 (防风汤主之. )
论证鼻渊证, 主鼻门. 胆移热于脑, 则辛頞,
鼻渊, 浊涕不止如涌泉, 不渗而下, 久不已,
衄血为患,
治效防风汤主之. 治鼻渊脑热, 渗下浊涕不
止, 久而不己, 必成衄血之疾.
方剂组成黄芩, 人参, 甘草(炙), 麦门冬
(去心各一两), 川芎(一两), 防风(去芦
一两半),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沸汤点之,
食后服, 日三服.
编号26 (定命散, )
论证衄蔑证, 主失血. 胆受胃热, 循脉而上
于脑, 阳络溢血妄行, 在鼻空蔑, 目瞑者.
治效定命散, 治胆受热血, 妄行鼻中, 蔑并
血汗不止.
方剂组成朱砂, 水银, 麝香(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半钱, 新汲水调下,
不计时候,
编号27 (鳖甲汤主之. )
论证伏梁证, 主心积, 若梁之伏隐也, 居脐
上, 逆脐下, 顺不可移动为水溺, 故有二等.
治效鳖甲汤主之. 治伏梁, 积气心下如臂,
痞痛不消, 小便不利.
方剂组成鳖甲(去裙栏醋炙黄色), 京三棱,
大腹子皮, 柴胡(去等), 生地黄, 芍药, 当
归(各一两), 官桂, 生姜(各三分切作片子
焙干),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入生姜, 木香半钱同煎, 至八分, 去滓, 空心
温服.
编号28 (黄饮子主之. )
论证喑俳证, 主肾虚. 内夺而厥, 舌瘖不能
言, 二足废不为用, 肾脉虚弱, 其气厥不至,
舌不仁. 经云: 瘖痱, 足不履用, 音声不出者,
治效黄饮子主之. 治瘖痱, 肾虚弱, 厥逆, 语
声不出, 足废不用.
方剂组成熟干地黄, 芭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焙), 附子(炮), 五味
子, 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远
志(去心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枣一枚, 薄荷同煎, 至八分, 不计
时候.
编号29 (小茯苓汤主之. )
论证厥逆证, 主心痛. 膺肿颈痛, 胸满腹胀,
上实下虚, 气厥而逆, 阳气有余, 郁于胸也.
不可针灸, 宜服顺气汤,
治效小茯苓汤主之. 治厥逆病, 三焦不调,
升降胸膈, 膺肿胸满, 腹胀, 冷气冲注刺痛.
方剂组成赤茯苓, 人参, 陈皮(去白各等分),
桔梗(去白),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同煎至八分, 去滓, 不计时候.
编号30 (解风散主之. )
论证风成寒热证, 主风. 因于露风, 寒热之
始, 腠理次入胃, 食不化热, 则消中, 寒栗振
动也,
治效解风散主之. 治风成寒热, 头目昏眩,
支体疼痛, 手足麻痹, 上膈壅滞.
方剂组成人参, 川芎, 独活, 甘草, 麻黄(去
节汤洗焙各一两), 细辛(去苗),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薄荷叶少许, 同煎至八分, 不计时
候.
编号31 (当归汤主之. )
论证风成寒中证, 主风.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
脉而上至目, 皆津液所生, 为泣也,
治效当归汤主之. 治风邪所伤, 寒中目, 泣
自出, 肌瘦, 泄汗不止.
方剂组成当归, 人参, 官桂(各三钱), 干
姜(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川芎, 白芍
药(各半两), 细辛(去苗半两), 陈皮(一
两去白),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枣二枚, 同煎至八分, 去滓热服,
不计时候, 并三服.
编号32 (青龙散主之. )
论证风成热中证, 主风.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
脉而上目眦, 肥人气不外泄为热中, 目黄之病
也,
治效青龙散主之. 治风气, 邪传化腹内瘀结,
面目黄, 风气不得泄, 为热中, 烦渴引饮. 地
黄, 仙灵脾,
方剂组成何首乌(去黑皮酒浸一宿竹刀子切
焙各一分), 防风(去苗), 荆芥穗(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一钱, 沸汤点调下,
食后, 每日三服.
编号33 (神圣散主之. )
论证脑风证, 主风气. 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
脑风. 顶背怯寒, 脑户极冷, 以此为病.
治效神圣散主之. 治脑风, 邪气留饮不散,
顶背怯寒, 头疼不可忍者.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 细辛(去苗), 干
蝎(一半生一半炒), 藿叶(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煮荆芥薄荷
酒调下, 茶亦得. 井血风, 又方治脑风, 邪气
留饮, 头疼不可忍者, 用远志末, 不以多少于
鼻中, 与痛处, 柔之相兼, 前药可用也.
编号34 (大川芎丸主之. )
论证首风证, 主新沐中风, 中风为首风, 头
面多汗, 恶风, 当先一日, 甚至其风日则少
愈,
治效大川芎丸主之. 治首风, 旋晕眩急, 外
合阳气, 风寒相搏, 胃膈痰饮, 偏正头疼, 身
拘倦.
方剂组成川芎(一斤), 天麻(四两用郓州
者),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丸, 每两作十丸,
每服一丸, 细嚼茶酒下, 食后.
编号35 (秘方茶酒调散, )
论证治一切诸风, 痰壅目涩, 昏眩头疼, 心
愦烦热, 皮肤痛痒, 并风毒壅滞. 清爽神志,
通和关窍, 消恶汗.
治效秘方茶酒调散,
方剂组成石膏(另为细末), 香附(去须炒),
细辛(去苗), 菊花(各等分), 右为末, 每
服二钱, 温茶酒调下,
服法及讨论食后, 每日三服.
编号36 (石膏散主之. )
论证目风眼寒证, 主眼门. 风入系头, 则血
脉凝滞, 不能上下通流于目, 令风寒客之, 风
眼寒也,
治效石膏散主之. 治目风眼寒, 及偏正头疼,
夹脑风, 鼻出清涕, 目泪痛不已.
方剂组成石膏(二两炭火烧研细末), 川芎
( 一两), 甘草(半两炙), 右为末, 每服
一钱, 葱白, 好茶同煎,
服法及讨论汤调下, 食后日二服.
编号37 (白朮散主之, )
论证漏风证, 主酒风. 饮酒中风, 或汗多不
可单衣, 食则汗出, 多如液漏, 久不治, 为消
渴疾.
治效白朮散主之, 治漏不久, 虚风多汗, 食
之汗出如洗, 少者痿劣.
方剂组成牡蛎(二钱焙赤), 白朮(一两一
分), 防风(二两半),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一钱, 温水调下,
不计时, 如恶风, 倍防风, 白朮. 如汗多面肿,
倍牡蛎.
编号38 (大豆蔻丸, )
论证胃风证, 主风. 因于失衣, 风感之颈, 汗
多恶风, 膈塞不通, 寒则胃拽腹满, 气不通.
治效大豆蔻丸, 胃风汤主之. 治胃风, 颈多
汗, 恶风, 饮食不下, 小腹善满, 失衣则腹胀,
食寒则泻, 形瘦.
方剂组成肉豆蔻, 草豆蔻, 陈皮, 独活, 薏
苡仁, 人参, 川芎(各半两), 羌活, 防风, 桔
梗, 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 米饮下, 不计时候, 日进三服.
编号39 (胃风汤, )
论证治风冷乘虚, 入客肠胃, 水谷不化, 肠
胁虚满, 痛及肠胃泄毒, 或下瘀血.
治效胃风汤,
方剂组成人参, 白茯苓(去皮), 芎藭, 官
桂,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朮(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大盏,
入粟米百余粒, 同煎至七分, 去滓热服, 空心
食前. 此药与豆蔻丸为表里也.
编号40 (防风汤主之. )
论证行痹证, 主痹. 风寒湿三气, 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行痹, 上下左右无留, 随所至作,
治效防风汤主之. 治行痹, 行走无定.
方剂组成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茯苓, 杏仁
(去皮炒熟), 桂(各一两), 黄芩, 秦艽, 葛
根(各三钱), 麻黄(半两去节),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五钱, 酒水合二盏,
枣三枚, 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滓, 温服.
编号41 (茯苓汤加减. )
论证痛痹证, 主痹. 寒胜者为痛痹, 大宜宣
通, 阴寒为痛, 宜通气温经而愈,
治效茯苓汤加减. 治痛痹, 四肢疼痛, 拘倦
浮肿.
方剂组成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两),
防风, 官桂, 川芎, 芍药, 麻黄(去节各一两
半),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 枣
一枚, 煎至八分, 去滓, 温服, 以姜粥投之,
汗泄为度, 效矣.
编号42 (茯苓川芎汤主之. )
论证着痹证, 主痹. 湿气胜为着痹, 湿地水
气甚重, 着而不去, 多汗而濡者,
治效茯苓川芎汤主之. 治着痹, 留注不去,
四肢麻, 拘挛浮肿.
方剂组成赤茯苓, 桑白皮, 防风, 官桂, 川
芎, 麻黄, 芍药, 当归, 甘草(炙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二盏, 枣
三枚, 同煎至一盏, 去滓, 空心温服, 如欲出
汗, 以粥投之.
编号43 (大豆孽散主之, )
论证周痹证, 主痹. 黄帝针经云: 在血脉之
中, 随上下木痹不痛, 今能上下周身, 故以名
之.
治效大豆孽散主之, 治周痹, 注五脏留滞,
胃中结聚, 益气出毒, 润皮毛, 补肾气.
方剂组成大豆孽(一斤炒香熟),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半钱, 温酒调下,
空心加至一钱, 日三服. 胞痹证, 主膀胱. 小
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
清涕, 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 气下灌于鼻,
时出清涕不止.
编号44 (肾着汤主之. )
论证治胞痹, 小便不利, 鼻出清涕者.
治效肾着汤主之.
方剂组成赤茯苓(去皮), 白朮(各四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二两炮),
服法及讨论肾着汤主之. 治胞痹, 小便不利,
鼻出清涕者. 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煎至
一盏, 去滓温服, 日三服.
编号45 (木香丸主之. )
论证肠痹证, 主痹. 虽多饮不得溲, 不成大
便, 使糟粕不化, 故气喘急而飧泄,
治效木香丸主之. 治肠痹腹痛, 时发飧泄,
气不消化, 小便秘涩.
方剂组成木香, 白朮, 官桂, 芜荑, 良姜, 诃
子皮(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 厚朴(生
姜制), 肉豆蔻(各二两), 甘草(半两), 干
姜(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曲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姜汤下, 空心.
编号46 (升麻汤主之. )
论证热痹证, 主痹. 阳气多, 阴气少, 阳热
其阴寒, 故痹. 脏腑热, 然而闷也,
治效升麻汤主之. 治热痹, 肌肉热极, 体上
如鼠走, 唇口反纵, 皮色变, 兼诸风, 皆治.
方剂组成升麻(三两), 茯神(去皮), 人
参, 防风,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
(各一两), 官桂(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四钱, 水二盏, 生
姜二块, 碎竹沥少许, 同煎至一盏, 温服, 不
计时候.
编号47 (秘真丸主之. )
论证白淫证, 主虚劳.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 淫于外, 入房太甚, 筋纵发为筋痿, 及为
白淫太过者, 白物为淫, 随溲而下, 故为劳
弱,
治效秘真丸主之. 治白淫, 小便不止. 精气
不固, 及有余沥, 或梦寝阴人通泄耳.
方剂组成龙骨(一两别研), 诃子皮(大者
五个用), 缩砂仁(半两去皮), 朱砂(一两
研细一分为衣),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面糊为丸, 如绿豆大,
每服一丸, 空心温酒下, 冷水亦得, 不可多服,
大秘, 葱白汤茶下.
编号48 (射干汤主之. )
论证胃脘痈证, 主痈门. 胃脉沉细, 阳气不
得下通, 寒痈阳热聚胃口, 腐坏成脓,
治效射干汤主之. 治胃脘痈, 人迎脉逆而甚,
嗽浓血, 荣卫不流, 热聚胃口成痈.
方剂组成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去
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一两半), 白
朮(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煎至
一盏, 去滓, 入地黄汁一合, 蜜半合, 再煎,
温服, 不计时候.
编号49 (羚羊角汤主之. )
论证阳厥证, 主诸气. 怒狂者, 生于阳也, 阳
胜则气逆, 狂怒上气, 夺食即已, 食入于阴,
养于阳则平其气, 若阳胜, 气逆多怒,
治效羚羊角汤主之. 治阳厥, 气逆多怒, 而
颈脉腹效, 已食, 阴养于阳平其气.
方剂组成羚羊角, 人参(各三两), 赤茯苓
(二两去皮), 远志(去心), 大黄(炒各半
两), 甘草(一分炙),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去滓, 温服, 不计时候, 新补又方.
编号50 (白朮丸, )
论证治阳厥, 若除烦下气, 铁洛为饮, 铁浆
汤饮之, 食后并服. 息积证, 主腹心. 病胁下
满, 逆气不已, 气聚胁下, 息而不消, 积而不
散, 气元在胃, 妨饮食, 不可针炙, 宜导引服
药尔.
治效白朮丸, 治息积, 胁下气逆, 妨闷喘息,
不便呼吸, 引痛不已.
方剂组成白朮, 枳实, 官桂(各一两半), 人
参(二两), 陈皮, 桔梗(醋炒), 甘草(各
一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温酒下, 日三服.
编号51 (柏子仁散主之. )
论证疹筋证, 主肝. 人有尺脉数甚, 筋急而
见, 腹必急数, 亦为虚筋, 见以名耳.
治效柏子仁散主之. 治疹筋, 肝虚生寒, 脉
寒数, 筋急, 腹胁痞闷, 筋见于外, (圣惠方
中, 十五味柏子仁丸亦治).
方剂组成柏子仁, 茯苓, 防风, 细辛, 白朮,
官桂, 枳壳, 川芎(各三两), 附子, 当归, 槟
榔(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枣二枚, 同煎至八分, 去滓, 温服,
不计时候.
编号52 (以天南星丸主之. )
论证厥逆头疼证, 主胃. 肾虚, 犯大寒头疼,
齿亦痛, 痛之甚, 数不已者是也,
治效以天南星丸主之. 治厥头痛, 齿痛骨寒,
胃脉同肾脉, 厥逆头痛不可忍之.
方剂组成天南星(炮), 硫黄(研), 石膏
(研), 消石(研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温酒下, 空心日午临卧三时服.
编号53 (益胆汤主之. )
论证胆痹证, 主肝. 谋虑不决, 胆虚气上冲
口中, 上溢则口苦, 是清净之府浊扰之气上
溢,
治效益胆汤主之. 治胆痹, 肝虚热气上冲口
中, 常苦泄热不已, 藏府固虚致然.
方剂组成黄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参
(各二两), 官桂(一两), 苦参, 茯神(各
两半),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煎至
八分, 去滓, 温服, 不计时候.
编号54 (豆蔻散主之. )
论证濡泄证, 主利. 内经云: 湿胜则滞. 甲
乙经云: 寒客生濡, 胃泄如随气而下利,
治效豆蔻散主之. 治濡泄不止, 寒客于脾胃,
故伤湿而腹痛, 滑利不止.
方剂组成肉豆蔻(五个), 甘草(炙), 厚
朴(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米饮一盏调
下, 食菌白汤亦得.
编号55 (吴茱萸丸, )
论证鹜溏证, 主利. 脾虚, 风冷阴盛, 糟柏
不化, 大便黄黑如鹜溏, 或大肠有寒也,
治效吴茱萸丸, 治鹜溏泄泻不止, 脾虚胃弱,
大肠有寒, 大便青黑, 或黄利下. 吴茱萸(汤
洗炒), 干姜,
方剂组成赤石脂, 陈曲(炒熟), 当归(焙),
厚朴(各三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米饮下, 空心服.
编号56 (枳壳丸主之. )
论证三焦约证, 主大小肠. 小腹痛, 不得大
小便, 邪气入客, 约而不行, 故谷气不得通
也.
治效枳壳丸主之. 治三焦约, 调顺三约气脉,
消痞滞, 利胸膈, 治风, 通大小便.
方剂组成陈皮(一两), 槟榔(半两), 牵
牛(四两一半生一半熟捣取头末一两半余不
用), 木香(一分), 枳壳(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生姜汤下, 食后日三服.
编号57 (妙应丸主之. )
论证胃寒肠热证, 主胃. 胃寒, 主收水谷不
化, 泄泻, 寒之气在上, 肠热之气在下, 故胀
而泄,
治效妙应丸主之. 治胃寒肠热, 水谷不化,
腹胀痞满, 泄利不已. 川乌头(去尖半两),
方剂组成栀子仁, 干姜(生各一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生姜汁, 面糊为丸, 如
桐子大, 每服五丸, 温酒下, 食前日进二服.
编号58 (青橘皮丸, )
论证胃热肠寒证, 主胃. 胃热则消谷善食而
饥, 柰肠寒则血凝脉重, 小便痛而胀,
治效青橘皮丸, 又云前胡木香散亦治, 治胃
热肠寒, 善食而饥, 便溺小腹而胀痛, 大便或
涩.
方剂组成青皮, 京三棱, 黄连, 蓬莪 (炮
各一两), 巴荳霜(一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面糊为丸, 如绿豆大,
每服三丸至五丸, 茶酒下, 食后少与之, 不可
多也.
编号59 (茴香练实丸主之. )
论证控睪证, 主小肠. 甲乙经云: 小肠病, 结
于腰上而不下, 痛冲心肺, 邪所系.
治效茴香练实丸主之. 治小肠病, 结上而不
下, 痛冲心肺.
方剂组成茴香(炒), 练石(麸炒去核), 石
茱萸, 马练花(醋炒各一两), 陈皮(一两),
芫花(半两醋炒),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醋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温酒下, 空心食前.
编号60 (蒺藜汤主之. )
论证阴疝证, 主男病. 足厥阴之脉, 环器底.
小腹肿或痛, 肾虚, 寒水涸渴, 泻邪补脉为
治,
治效蒺藜汤主之. 治阴疝, 牵引小腹痛, 诸
厥疝即阴疝也, 嘻欲劳痛不可忍之. 蒺藜(去
角炒),
方剂组成附子(炮去皮脐), 栀子(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煎
至六分, 去滓, 食前温服.
编号61 (升麻前胡汤主之, )
论证控睪证, 茴香练实丸(亦治此证). 诸
痹证, 主风. 痹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 痹风
者, 百疾之长, 善行数变, 当汗恶风, 目 胁
痛, 或走四肢, 皮肤不仁, 屈伸不便,
治效升麻前胡汤主之, 治肝, 风虚所中, 头
痛目眩, 胸膈壅滞, 心烦痛, 昏闷, 屈伸不便.
方剂组成升麻, 前胡(一两半), 玄参, 地
骨皮(各一两), 羚羊角, 葛根(各二两), 酸
枣仁(一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去滓, 再煎三五沸, 食后温服, 如
行五六里, 更进一服.
编号62 (木香散主之. )
论证心疝证, 主心痛, 心脉急, 小腹有形, 心
不受邪, 必传于腑, 故小腹有形, 心气逆不顺,
当痛不已, 当兼心气, 治不止, 为有寒邪所
中,
治效木香散主之. 治心疝, 小腹痛, 闷绝不
已者.
方剂组成木香, 陈皮(各一两), 良姜, 干
姜, 诃子皮, 赤芍药, 枳实(各半两), 草豆
蔻, 黑牵牛(各三两), 川芎(三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煎至
七分, 去滓, 温服.
编号63 (四圣散, )
论证治肾脏风, 并一切癣. 并两感诸证, 兼
治产后血液损虚, 以致阴气衰残, 阳气郁甚为
诸热证, 腹满涩痛, 烦渴喘闷, 谵妄惊狂, 或
热极生风而热燥郁, 舌强口噤, 筋惕肉 , 一
切风热燥证, 郁而恶物不下, 腹满 痛而昏者,
恶物过多而不吐者, 不宜服之, 兼消除大小疮
及恶毒, 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 或因而热结,
大小便涩滞不通, 或腰腹急痛, 腹满喘闷者,
治效四圣散,
方剂组成白附子, 白蒺藜, 黄耆, 羌活(各
等分生用),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盐汤调下,
空心一日三服, 久癣不差, 十日大愈. 或头生
屑, 遍身黑黧, 紫白斑驳, 或面鼻生紫赤风刺
瘾疹, 俗呼为肺风者, 或成风疠. 世传为大风
疾者, 或肠风痔漏, 并解酒过热毒, 兼解利诸
邪所伤, 及调理伤寒, 未发汗, 头项身体疼痛
者,
编号65 (贾同知通圣散, )
论证贾同知通圣散,
治效四圣散,
方剂组成防风, 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三
两), 荆芥(三钱半), 薄荷(一两), 黄芩
(一两), 白朮(一分), 石膏(一两), 川
芎(半两), 滑石(三两), 当归(半两), 大
黄(半两), 麻黄(半两), 山栀子(一分),
连翘(半两), 桔梗(一两),
服法及讨论贾同知通圣散, 无芒硝, 无缩砂.
编号66 (崔宣武通圣散, )
论证
治效崔宣武通圣散,
方剂组成防风, 芍药, 荆芥, 当归, 白朮, 山
栀子(各一分), 川芎, 大黄, 薄荷, 连翘, 黄
芩, 桔梗, 缩砂(各半两), 甘草, 石膏(各
一两), 滑石(三两),
服法及讨论
编号67 (刘庭瑞通圣散, )
论证
治效
方剂组成刘庭瑞通圣散, 此方有缩砂无芒硝,
其余皆同, 缘庭瑞于河间守真先生札师传之,
随从二年, 始受于方, 斯且取为端, 而可准凭
以用之, 兼庭瑞以用治病百发百中, 何以疑之,
因录, 但庭瑞临时以意加减, 一依前法, 嗽加
半夏半两, 生姜制.
服法及讨论
编号68 (防风天麻散, )
论证治风, 麻痹走注, 肢节疼痛, 中风偏枯,
暴喑不语, 内外风热壅滞, 解昏眩.
治效防风天麻散,
方剂组成防风, 天麻, 川芎, 羌活, 香白芷,
草乌头, 白附子, 荆芥穗, 当归(焙), 甘草
(各半两), 滑石(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热酒化蜜少许, 调半钱
加至一钱, 觉药力运行微麻为度, 或炼蜜为丸,
如弹子大, 热酒化下一丸, 或半丸, (细嚼白
汤化下亦得).
编号69 (散郁结, )
论证
治效散郁结, 宣通气. 如甚者, 更服防风通
圣散.
方剂组成
服法及讨论
编号70 (犀角丸, )
论证治风痫, 日发作有时, 扬手掷足, 口吐
痰涎, 不省人事, 暗倒屈伸.
治效犀角丸,
方剂组成犀角(末半两), 赤石脂(三两),
朴硝(二两), 白僵蚕(一两), 薄荷叶(一
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温水下, 日三服, 不计
时候, 如觉痰多即减丸数, 忌油腻物, 风 病,
目直卒中, 口噤背强, 如弓卧, 摇动手足, 搐
搦(无汗名刚为阳 , 有汗名柔为阴 ), 通
三一承气下妙.
编号71 (搜风丸, )
论证治邪气上逆, 以致上实下虚, 风热上攻,
眼目昏, 耳鸣鼻塞, 头痛眩运, 躁热上壅, 痰
逆涎嗽, 心腹痞痛, 大小便结滞, 清利头面,
鼻聪耳鸣, 宣通血气.
治效搜风丸,
方剂组成人参, 茯苓, 天南星(半两), 干
生姜, 藿香叶(一分), 白矾(生各二两), 蛤
粉(二两), 寒水石(一两), 大黄, 黄芩(二
两), 牵牛(四两), 薄荷叶(半两), 滑石
(四两), 半夏(四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滴水为丸, 如小豆大,
每服十丸, 生姜汤下, 加至二十丸, 日三服.
编号72 (川芎石膏汤, )
论证治风热上攻头面, 目昏眩, 痛闷, 风痰
喘嗽, 鼻塞口疮, 烦渴淋閟, 眼生翳膜, 清神
利头, 宣通气血, 中风偏枯, 解中外诸邪, 调
理诸病, 劳复传染.
治效川芎石膏汤,
方剂组成川芎, 芍药, 当归, 山栀子, 黄芩,
大黄, 菊花, 荆芥穗, 人参, 白朮(各半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甘草(三两),
桔梗(二两), 缩砂仁(一分), 石膏, 防风,
连翘, 薄荷叶(各一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
至六分, 去滓, 食后水调亦得, 忌姜醋发热
物.
编号73 (川芎神功散, )
论证治风热上攻, 偏正头痛, 无问微甚久新,
头面昏眩, 清神.
治效川芎神功散,
方剂组成川芎(四钱), 甘草(一分), 川
乌头, 吴白芷, 天南星, 麻黄(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
姜三片, 煎至半盏, 投清酒半盏, 避风.
编号74 (换骨丹, )
论证治瘫痪中风, 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并
一切风痫暗风, 并宜服之. 颂曰: 我有换骨丹,
传之极幽秘, 疏开病者心, 扶起衰翁臂, 气壮
即延年, 神清自不睡, 南山张仙翁, 三百八十
岁,
治效换骨丹,
方剂组成槐皮芎木芷, 仙人防首蔓, 十件各
停匀, 苦味香减半, 龙麝即少许, 朱砂作衣缠,
麻黄煎膏丸, 大小如指弹, 修合在深房, 勿令
阴人见, 夜卧服一粒, 遍身汗津满, 万物自消
除, 神仙为侣伴. 麻黄(煎膏), 仙朮, 香白
芷, 槐角子(取子), 川芎, 人参, 防风, 桑
白皮, 苦参, 威灵仙, 何首乌, 蔓荆子, 木香,
龙脑(研), 朱砂(研), 麝香(研), 五味
子,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桑白单捣, 细秤, 以麻
黄膏和就杵, 一万五千下, 每两分作十丸, 每
服一丸, 以硬物击碎, 温酒半盏, 浸以物盖,
不可透气, 食后临卧一呷咽之, 衣盖覆, 当自
出汗即瘥, 以和胃汤调补, 及避风寒, 茶下
半.
编号75 (铅红散, )
论证治风热上攻阳明经络, 面鼻紫色, 刺瘾
疹(俗呼为肺风者, 以肺主鼻, 而又浅在皮肤
之内, 皮肤属于肺).
治效铅红散,
方剂组成舶上硫黄, 白矾灰(半两), 右为
末少许, 入黄丹染,
服法及讨论与病人面色同, 每上半钱, 津液
涂之(洗嗽罢, 临卧再服防通圣散), 效速.
编号76 (神芎散, )
论证治风热上攻, 头目眩痛, 上壅鼻, 并牙
齿闷痛.
治效神芎散,
方剂组成川芎, 郁金(各二钱), 荆芥穗, 薄
荷叶, 红豆(各一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入盆硝二钱, 研匀, 鼻
内 三二剜耳许, 力慢加药, 病甚, 兼夜.
编号77 (万灵丸, )
论证治肾藏一切耳鸣腰疼, 筋骨痛.
治效万灵丸,
方剂组成赤芍药, 五灵脂, 防风, 草乌头(二
两炮), 黄耆, 细辛, 海桐皮, 山茵陈, 骨碎
补, 地龙(各八钱), 黑狗脊(二两), 牛膝
子, 何首乌, 蔓荆子, 白附子, 川乌头, 巨胜
(各八钱), 仙朮(一两), 芫花(三钱炒),
黑牵牛(半两), 青皮(二钱), 御米子(二
钱炒),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酒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温酒下, 空心食前服.
编号78 (伊祁丸, )
论证治腰脚拳挛, 鹤膝风, 筋缩. 伊祁(头
尾全者),
治效伊祁丸,
方剂组成桃仁(生), 白附子, 阿魏, 桂心,
白芷, 当归, 北漏卢, 安息香(用胡桃穰研),
芍药, 牛膝, 地骨皮, 威灵仙, 羌活(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面糊为丸, 如弹子, 空
心, 每服温酒化下一丸.
编号79 (祛风丸, )
论证治中风偏枯, 手足战掉, 语言蹇涩, 筋
骨痛.
治效祛风丸,
方剂组成绿豆粉, 川乌头(炮), 草乌头(炮),
天南星, 半夏(各一两), 甘草, 川芎, 藿香
叶, 苓苓香, 地龙, 蝎梢(各三钱), 白姜蚕
(淘米甘浸去丝), 川姜(半两炮),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一两, 用绿豆粉一两(又
一法), 用药一两, 以白面二两, 滴水为丸, 如
桐子大, 量人虚实加减, 细嚼, 茶酒下五丸至
七丸, 食后初服三丸渐加.
编号80 (舒筋散, )
论证治妇人血气, 并产后风热搐搦, 舒筋,
俗鸡爪风.
治效舒筋散,
方剂组成人参, 川芎, 官桂, 丁香(各半两),
木香, 天麻(酒浸焙各一两), 井泉石(四两
别为末),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井泉末三钱,
大豆半升, 净淘, 好酒一大升, 煮豆, 软去豆,
用豆汁, 酒调下, 后以酒送下, 盖覆汗出为
效.
编号81 (胜金丸, )
论证治风热, 惊骇不时旋运, 潮搐, 口吐痰
沬, 忽然倒地, 不省人事, 名曰痫病. 白僵蚕,
治效胜金丸,
方剂组成细辛, 天南星, 皂角(炙黄), 川
乌头(生), 乌蛇(真者好酒浸去骨), 白矾
枯, 桔梗, 威灵仙, 何首乌, 草乌头, 荆芥穗,
川芎(各二两),
服法及讨论为末, 酒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食后温酒下.
编号82 (比金散, )
论证治伤寒畏风, 头目痛, 四肢拘倦, 鼻塞.
治效比金散,
方剂组成麻黄, 白芷, 细辛, 荆芥穗, 菊花,
防风, 石膏, 何首乌, 川芎, 薄荷, 干蝎, 草
乌头(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一钱, 水一盏煎,
温服, 酒茶亦得.
编号83 (神白丹, )
论证治伤寒积热, 及风生惊搐, 或如狂病,
诸药不效, 此方不可尽述. 鈆白霜(一分),
治效神白丹,
方剂组成轻粉(半两), 粉霜(一两用白面
六钱和作饼子炙热同研),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滴水为丸, 桐子大, 每
服十丸至十五丸, 米饮下, 量虚实加减.
编号84 (桃仁丸, )
论证治一切风毒, 遍身疼痛, 四肢拘急.
治效桃仁丸,
方剂组成草乌头(生用), 五灵脂(三两),
桃仁(取霜一两), 右为末, 酒煮面糊丸, 如
桐子大, 以青黛为衣, 嚼胡桃仁,
服法及讨论以温酒下五丸, 食后, 加减.
编号85 (瓜蒂神妙散, )
论证治头目昏眩, 偏正头痛等. 焰硝,
治效瓜蒂神妙散,
方剂组成雄黄, 川芎, 薄荷叶, 道人头, 藜
芦(各一分), 天竺黄(一钱半,
服法及讨论如无, 以蔚金代之), 右为末, 研
细, 含水鼻中, 壹字神验.
编号86 (清风散, )
论证治头目昏眩, 咽膈不利, 痰涎壅塞. 石
碌(一钱), 朱砂, 牙硝,
治效清风散,
方剂组成雄黄(各二分), 龙脑(一字), 瓜
蒂(二钱), 滑石, 赤小豆(半钱), 皂角(一
字去皮炙黄取末),
服法及讨论右为极细末, 每服半钱, 新汲水
调下, 如噤不省人事, 滴水鼻中, 或健者可治,
为验.
编号87 (灵砂丹, )
论证治破伤风, 一切诸风等.
治效灵砂丹,
方剂组成威灵仙, 黑牵牛, 何首乌, 苍朮(半
两), 香附子(六两), 川乌头(去尖), 朱
砂, 没药, 乳香(各三钱), 陈皂角(四钱炙
黄去皮),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把皂角打破, 用酒二升
半, 春夏三日, 秋冬七日, 取汁打, 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丸, 如破伤风, 煎鳔酒下.
如牙疼赤眼, 捶碎研三五丸, 鼻之.
编号88 (天麻散, )
论证治头顶痛, 头面肿, 拘急, 风伤荣卫, 发
燥热.
治效天麻散,
方剂组成川芎, 细辛, 苦参, 地骨皮, 菖蒲,
何首乌, 蔓荆子, 薄荷叶, 杜钱黎, 牛旁子,
荆芥穗, 虼蚾草, 威灵仙, 防风, 天麻(一两),
甘草(二两炙),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三钱, 研蜜水调
下, 茶水任, 不计时.
编号89 (薄荷白檀汤(新补), )
论证治风壅, 头目眩, 鼻塞烦闷, 精神不爽,
消风化痰, 清头目.
治效薄荷白檀汤(新补),
方剂组成白檀(一两), 荆芥穗(二两), 薄
荷叶(四两), 栝蒌根(二两), 甘草(四两
炙), 白芷(二两), 盐(四两), 缩砂仁(半
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一钱, 百沸汤点,
食后临卧, 稍热温服.
编号90 (菊叶汤, )
论证治一切风, 头目昏眩, 呕吐, 面目浮肿
者.
治效菊叶汤,
方剂组成菊花(去梗), 羌活, 独活, 旋覆
花, 牛旁子, 甘草(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
姜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 温服, 食后.
编号91 (柴胡饮子, )
论证治一切头目昏眩者愈佳. 柴胡饮子, 治
解一切肌骨蒸积热作, 发寒热往来(表热里和
则发寒, 里热表和则发热, 邪热半在表, 半热
在里, 出入进退无和, 即寒热往来, 阴阳相胜
也), 畜热寒战(表之阳和正气, 与邪热并畜
于里, 脉道不行, 故身冷脉绝寒战, 而反烦渴
也), 及伤寒发汗不解, 或中外诸邪热, 口干
烦渴, 或下后热未愈, 汗后劳复, 或骨蒸肺痿
喘嗽, 妇人余疾, 产后经病.
治效
方剂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
归, 芍药(各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炒三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温服, 日三服, 病热甚
者加减之.
编号92 (崔宣武柴胡饮子, )
论证
治效崔宣武柴胡饮子,
方剂组成加半夏, 五味子, 桔梗(各三钱).
服法及讨论
编号93 (刘庭瑞柴胡饮子(与前分两不同故
以录之), )
论证
治效刘庭瑞柴胡饮子(与前分两不同故以录
之),
方剂组成柴胡, 甘草(二两), 黄芩, 当归,
芍药, 大黄(各一两), 人参, 半夏(各五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大劳热病, 五七钱, 以利为
度, 未利更加使病不再发也.
编号94 (木香万安丸, )
论证治一切风热怫郁, 气血壅滞, 头目昏眩,
鼻塞耳鸣, 筋脉拘倦, 肢体焦痿, 咽嗌不利,
胸膈痞塞, 腹胁痛闷, 肠胃燥涩, 淋閟不通,
腰脚重痛, 疝瘕急结, 癖坚积, 肠滞胃满,
久不了绝, 走注疼痛, 喑风, 痫病, 湿病, 腹
胀水肿.
治效木香万安丸,
方剂组成木香, 拣桂, 甘遂(各一分), 牵
牛(二两), 大戟(半两), 大黄, 红皮, 榔
榔(各一两), 皂角(二两,
服法及讨论要得肥好者, 洗净, 水三盏, 煮
三二沸, 取出搥碎, 揉取汁, 再煮成稠膏, 下
蜜熬二沸, 便取出), 半夏, 蜜(各一两), 右
膏丸, 小豆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 生姜汤下,
小儿丸如麻子大, 水肿痫病诸积, 快利为度.
编号95 (玉芝徐老丸, )
论证治一切风壅, 消痰利膈, 胸胁痞闷, 美
饮食, 调五味(徐老缓慢迟老),
治效玉芝徐老丸,
方剂组成天南星, 干姜(各半两), 黄柏(一
两半), 牵牛(四两), 半夏, 白矾, 大黄(各
一两), 蛤粉(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滴水和丸, 如小豆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温水下, 食后日三服, 常
服顺气调血, 令人徐老, 或已衰大便结者, 除
肠垢积物, 可渐加至三五十丸, 孕妇滑泄病,
忌服. 滑泄为牵牛大黄, 孕妇为南星半夏.
编号96 (消痞丸, )
论证治积湿热毒甚者, 身体面目黄, 心胁腹
满, 呕吐不能饮食, 痿弱难以运动, 咽嗌不利,
肢体焦 , 眩悸膈热, 坐卧不宁, 心火有余而
妄行, 上为咳血衄血, 下为大小便血, 肠风痔
, 三焦壅滞, 閟瘅, 热中消渴, 传化失常,
小儿疳积热.
治效消痞丸,
方剂组成黄连, 干葛(各一两), 黄芩, 大
黄, 黄柏, 栀子, 薄荷, 藿香, 厚朴, 茴香(炒
各半两), 木香, 辣桂(各一分), 青黛(一
两研), 牵牛(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细末, 滴水丸, 如小豆大,
每服十丸, 新水下, 温水亦得, 小儿丸如麻子
大, 病本湿热内甚, 本自利者, 去大黄, 牵牛,
忌发热诸物.
编号97 (和中丸, )
论证治口燥舌干, 咽嗌不利, 胸胁痞满, 心
腹痛闷, 小便赤涩, 大便结滞, 风气怫郁, 头
目昏眩, 筋脉拘急, 肢体疼倦, 一切风壅. 常
服宽膈, 美食消痰, 止逆. 牵牛(一两), 官
桂(一分),
治效和中丸,
方剂组成大黄, 红皮, 黄芩, 茴香(各半两),
木香(一分), 滑石(二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滴水丸, 如小豆大, 每
服二十丸, 煎生姜汤下, 温水亦得, 日三服
编号98 (崔宣武和中丸, )
论证
治效崔宣武和中丸,
方剂组成大黄(一两), 茴香(炒),
服法及讨论外七味,
编号99 (同龙脑丸, )
论证治大小人一切蕴积热, 毒气不散, 及瘾
疹. 龙脑, 朱砂,
治效同龙脑丸,
方剂组成硼砂, 牛黄(各等分),
服法及讨论同龙脑丸, 右为末, 镕黄蜡为丸,
如米粒大, 每服三五丸, 炙甘草人参汤下, 不
计时候.
编号100 (大金花丸, )
论证治中外诸热, 寝汗咬牙, 睡语惊悸, 溺
血淋閟, 咳衄血, 瘦弱头痛, 并骨蒸肺痿. 喘
气, 去大黄. 又自各既济解化丸,
治效大金花丸,
方剂组成
服法及讨论
编号101 (名既济解化丸. )
论证名既济解化丸.
治效大栀子, 黄柏, 黄芩, 大黄(各半两),
方剂组成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滴水丸, 如小豆大, 每
服三二十丸. 新汲水下, 自利去大黄, 加栀子.
小儿丸如麻子大, 三五丸.
编号102 (当归龙脑丸, )
论证治肾水, 阴虚风热, 蕴积时发, 惊悸筋
惕, 神志不宁, 荣卫壅滞, 头目昏眩, 肌肉
瘛, 胸膈痞塞, 咽嗌不利, 肠胃燥, 小便溺閟,
筋脉拘奇(奇, 痫急也, 重也), 肢体痿弱, 暗
风痫病, 小儿急慢惊风, 常服宣通血气调顺
阴阳, 病无再.
治效当归龙脑丸,
方剂组成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
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
黛(各一两), 木香(一分), 麝香(半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和丸, 如小豆大,
小儿如麻子大, 生姜汤下, 每服二十丸, 忌发
热诸物, 兼服防风通圣散.
编号103 (软金丸, )
论证治一切热疾, 常服润饥肤, 诸热证皆可
服.
治效软金丸,
方剂组成大黄, 牵牛, 皂角(各三两),
服法及讨论朴硝(半两), 右为末, 滴水和
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白汤下, 自十丸
服至三十丸, 食后.
编号104 (妙香丸, )
论证治一切久远沉积, 伤寒结胸, 太阳厥证,
燥郁不开者, 皆可服此药, 亦名大圣丸.
治效妙香丸,
方剂组成巴豆(去皮不出油), 腻粉,砂, 龙
脑, 麝香, 牛黄(少许), 朱砂(各分), 水
银(各一钱锡结砂子),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炼蜜和丸, 又一方用
丸, 如皂子大, 用药时急要动一丸, 分作三丸
札作眼子, 冷水浸煎, 大黄汤下, 然后服热茶
一碗便行也, 局方内无 砂, 加金薄. 妙功藏
用丸(新补), 亦名显仁丸,
编号105 (又名神芎丸, )
论证治呕哕不食, 痿弱难运, 血溢血泄, 淋
閟不通, 或泄利三焦壅滞, 传化失常, 功不可
述, 并宜服之.
治效又名神芎丸,
方剂组成大黄, 黄芩, 黄连(各半两), 黑
牵牛(一两), 滑石(二分), 荆芥穗(二两),
防风(一分), 川芎(一两), 木香(二分),
官桂(三分去皮),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滴水为丸, 如小豆大,
每服二十丸三十丸, 生姜汤下, 日三服, 温水
亦得.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四终. 中外一切所
伤, 传受湿热内甚, 头痛口干, 吐泻烦渴, 不
利间, 小便赤涩, 大便急痛, 湿热, 霍乱吐下,
腹满痛闷,
编号106 (及小儿吐泻惊风. )
论证及小儿吐泻惊风.
治效又名神芎丸,
方剂组成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白朮(半两), 泽泻(一两), 桂(半两去皮),
石膏(二两),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猪苓(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温汤调下,
新水亦得, 生姜汤尤良, 小儿每服一钱, 同上
法, (此药下神金丸, 止泻痢无不验也, 并解
内外诸邪所伤湿热, 又一方却不用猪苓, 或日
三服, 不计时候).
编号107 (栀子柏皮汤, )
论证治头微汗, 小便利而微, 发黄者, 湿热
相搏, 微者宜服.
治效栀子柏皮汤,
方剂组成黄柏(半两), 甘草(一分), 大
栀子(十五个),
服法及讨论右剉如麻豆大, 水三盏, 煎至一
盏, 绞汁, 分次作一日温服之.
编号108 (栀子汤, )
论证治懊 烦心, 反侧不得眠, 燥热怫郁于
内, 而气不宣通, 胸满痛头, 微汗虚烦.
治效栀子汤,
方剂组成大栀子(七个銼碎), 豆豉(半合,
服法及讨论俗言盐豉, 少气者加甘草一分,
呕者, 误以丸药下之者, 加生姜半两, 或用温
汤濯手足, 使心胸结热宣通而已), 右剉如麻
豆大, 或先以水二盏, 煮栀子至一盏半, 内豉
煮至半盏, 绞汁温服, (凡加者皆用栀子, 先
煮或吐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 皆非吐人之药,
以其燥热郁结之甚, 而药顿攻之不能开通, 则
发热而又吐, 发开郁结则气通, 津液宣行而已,
故不须再服也.
编号109 (大陷胸汤, )
论证治汗下之后, 不大便五六日, 舌干而渴,
日晡潮热, 从心至小腹胀满而痛, 不可近, 脉
当沉紧滑数, 或但胸结, 则无大段热, 头微汗
出, 脉沉濇者, 水结也.
治效大陷胸汤,
方剂组成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甘
遂末(三字),
服法及讨论右剉如麻豆大, 分作二服, 每服
水一盏, 煎大黄至六分, 内硝一二沸, 绞汁调,
甘遂一字匕, 半温服, 未快利, 再服势恶不能
利以意加服.
编号110 (小陷胸汤, )
论证治小结胸, 心下按之痛, 脉浮而滑, 无
大段热, 表未罢不可下之, 下之即死, 小结胸
宜服. 半夏(四钱汤洗全用, 不剉), 生姜(二
钱切), 黄连(二钱銼), 栝楼实(大者半两,
惟銼其壳, 子则不銼, 若剉其中子者, 非也),
右以水三盏, 煮栝楼汁一盏半, 内药至一盏,
绞汁两次, 温服, 以效.
治效小陷胸汤,
方剂组成
服法及讨论
编号112 (栀子厚朴汤, )
论证治伤寒下后, 心烦腹满, 坐卧不安者.
治效栀子厚朴汤,
方剂组成大栀子(七个), 枳实(二钱), 厚
朴(半两去皮炙),
服法及讨论右剉如麻豆大, 以水一盏半, 煮
绞汁半盏, 温服.
编号113 (槟榔散, )
论证治伤寒阴病, 下之太早成痞, 心下痞满
而不痛, 按之软虚也.
治效槟榔散,
方剂组成槟榔, 枳壳(等分),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三钱, 煎黄连汤调
下, 不计时候, 温服.
编号114 (大黄黄连泻心汤, )
论证治伤寒成病痞, 不已, 心腹亦实热烦满,
或谵妄而脉沉, 无他证者,
治效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剂组成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分又一法
加生姜一分甚良),
服法及讨论右剉如麻豆大, 水二盏, 煎至一
盏, 绞汁分三次温服.
编号115 (黄连解毒汤, )
论证治伤寒杂病, 躁热毒, 烦闷干呕, 口燥
吟呻, 喘满, 阳厥极深, 畜热内甚, 俗妄传为
阴毒者, 及汗下吐后, 寒凉诸药不能退热势,
两感证同法.
治效黄连解毒汤,
方剂组成黄连(去须), 黄柏, 黄芩, 大栀
子(各半两), 每服加半夏(三个生全用), 厚
朴(二钱銼), 茯苓(二钱去皮銼),
服法及讨论右剉如麻豆大, 每服秤半两, 水
一茶盏, 煎至四分, 绞去滓, 温服, 或腹满呕
吐, 或欲作利者, 用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煎
至半盏, 绞汁, 温服, 名半夏黄连解毒汤.
编号116 (白虎汤(加减白虎汤随证用), )
论证治伤风自汗, 桂枝证, 表未解, 半斑于
里, 中暑自汗, 脉虚弱, 伤寒自汗, 脉滑数而
实, 表里俱热, 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口燥面
垢, 谵语发黄, 厥逆自汗, 和解两感, 解头痛,
止自汗, 杂病时疫, 未泻发斑, 兼豆疱疮疹伏
热.
治效白虎汤(加减白虎汤随证用),
方剂组成知母(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一合), 石膏(四两为末), 加半夏半
两, 红皮半两, 每服生姜三片, 煎服, 知母(一
两), 甘草(一两). 刘庭瑞已效方, 知母(一
两半), 石膏(四两), 粳米(一合). 崔宣
武已效方, 知母(一两), 石膏(三两), 甘
草(一两半),
服法及讨论右剉如麻豆大, 抄五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去滓, 温服, 无时候, 日三四服,
或眩咳呕者, 伤寒发汗不解, 脉浮者, 加苍朮
半两, 名苍朮白虎汤, 汗吐下后, 烦渴口干,
脉洪大, 加人参半两, 名人参白虎汤. 贾同知
已效方, 石膏(四两), 右为末, 每服三钱, 水
一盏, 入粳米二十五粒, 煎至六分, 未曾下胃
热, 发斑兼豆疱如液, 虚瘦加人参半两, 白朮
半两, 头疼加川芎, 荆芥各三钱, 咳嗽加半夏
三钱, 桔梗一两, 恍惚加人参三钱, 茯苓半
两.
编号117 (凉膈散(一名连翘饮子, )
论证治伤寒表不解, 半入于里, 下证未全,
下后燥热怫结于内, 烦心懊 不得眠, 藏府积
热, 烦渴头昏, 唇焦咽燥, 喉闭目赤, 烦渴,
口舌生疮, 欬唾稠粘, 谵语狂妄, 肠胃燥涩,
便溺閟结, 风热壅滞, 疮癣发斑, 惊风热极,
黑陷将死. 加益元散效速.
治效凉膈散(一名连翘饮子, 亦有加减法),
方剂组成连翘(一两), 山栀子(半两), 大
黄(半两), 薄荷叶(半两), 黄芩(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一分), 加桔梗(一
两), 荆芥穗(半两), 嗽而呕者加半夏(半
两每服生姜三片同煎), 血衄呕血加当归(半
两), 芍药(半两), 生地(一两), 淋者加
滑石(四两), 茯苓(一两去皮), 风眩加芎
(半两), 石膏(三两), 防风(半两), 酒
毒加葛根(一两), 荆芥穗(半两), 赤芍药
(半两), 芎(半两), 防风(半两), 桔梗
(半两,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蜜
少许, 同煎至七分, 去滓, 温服, 虚实加减,
咽喉痛涎嗽, 三岁儿可服七八钱, 或无热甚,
黑陷腹满, 喘急, 小便赤涩而将死者, 此一服
更加大防风汤约以下之, 得和者宜效), 凡言
加者, 皆自本方加也, 以上之减, 退表里热,
编号118 (人参石膏汤, )
论证治伤寒咳嗽不已, 心烦, 及风热头痛,
精神不利, 惛愦. 宜服.
治效人参石膏汤,
方剂组成人参(一钱半), 石膏(三两), 芎
(半两), 半夏(二钱去滑), 白朮(半两),
茯苓(半两), 甘草(一两炙), 大栀子(三
钱), 知母(半两), 黄芩(三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末, 每服一钱, 水一盏, 生
姜三片, 煎至六分, 去滓, 温服.
编号119 (崔宣武人参石膏汤, )
论证治伤寒头痛, 心烦闷, 风热, 并汗后余
热, 自汗多, 清头目, 定喘嗽.
治效崔宣武人参石膏汤,
方剂组成人参(二钱半), 石膏(一两), 芎
(一两),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甘
草(半两), 防风(三钱),
服法及讨论右为细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 至六分, 去滓, 温服, 不计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