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复制链接]
查看3428 | 回复7 | 2005-1-28 05: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中國傳統醫藥也有降血脂良方!中醫師研究發現,傳統中醫驗方「血府逐瘀湯」加入桑寄生、何首烏、蒲黃以及草決明等方藥後,可改善高血脂患者常見的腰膝痠軟等臨床症狀,並降低其血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濃度、提高血中高密度膽固醇含量。 中國醫藥學院副教授吳龍源指出,經中醫辨證分型後發現,高血脂症患者中,屬於「肝腎陰虛」者約佔六十%至七十%。該研究採中醫辨症,從高血脂症患者中選出十四名確定為肝腎陰虛、兼有淤血症者;再投以清朝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活血化瘀處方--「血府逐瘀湯」,並加入桑寄生、何首烏、蒲黃以及草決明等藥材製成加味方,持續治療十二週。                        於療程進行中除記錄受試者臨床症狀變化外,也定時測量受試者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各項指數。比較受試者服藥前後數據發現,十四例患者原有包括腰膝痠軟、失眠、四肢麻木、胸悶氣短、疲勞倦怠等臨床症狀,均獲得改善。           另外,病患自服藥後第八週起,其血液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含量即明顯下降,其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出現升高趨勢﹔顯示本方對於高血脂患者確有降低血脂療效。     吳龍源推測,加味「血府逐瘀湯」可能係透過改善循環、活血化瘀,抑制血脂在血清中堆積﹔或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達到降低血脂的作用。不過,其確切藥理作用機轉仍有待深入探討。[/watermark]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主要适应病症如下:
神经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不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其它如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应该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其它: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据杨善栋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多动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患儿除具有多动症的所有特征外,有出生产伤史,且轻度窒息,舌质较暗,舌下静脉瘀阻,脉弦涩。中医辨证为瘀血内阻,精血不足,神智失养。治拟活血通络,填精益血,安神宁志。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菖蒲、甘草、柴胡、生地、赤芍、枳实、当归、益智仁、黄精、龙骨、牡蛎,上药水煎服,日1剂。服药1个月后,病情渐趋好转,偶有注意力不集中,继用上方治疗3个月(隔日1剂) ,形体由消瘦变丰润,面色萎黄转红润,毛发由干枯转润泽,注意力较集中,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全方中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菖蒲开窍宁神,黄精、益智仁填精益智,龙牡益智安神。瘀血去,新血生,脑海得养,故神智则聪。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医林改错》诸活血化瘀方中代表性的方剂,被广泛用于内、外、妇产诸科以血瘀气滞之实证。在眼科,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眼外伤,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眼底出血积久不化者,都取得较好疗效。
方药组成: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6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日二次。
         一.治疗体会及典型病例
(一)眼睑外伤及各种眼睑部手术后瘀斑、瘀肿、青紫水肿。
例1:男,51岁,1994年4月23日,患者因慢性泪管炎施行右眼泪管毕腔吻合术,术后第一天右眼睑高度瘀肿,致眼睑不能睁开,疼痛,予该方二剂,水煎服,术后第三天瘀肿基本消退,仅见少量瘀斑,嘱热敷处理,五天后痊愈拆线出院。
(二)外伤性前房出血:前房出血发病2-3天,见前房血液呈暗红色或见有血凝块,即可使用本方。
例2:男,20岁,1995年6月4日,左眼被拳击致暴盲,发病第三天就诊收住入院,查:左眼视力仅眼前手动,眼睑青紫,前房积血>前房的2/3,血液颜色呈暗红色,用该方加田三七粉10克,分二次冲服,连服4剂,四天后前房出血全部吸收,视力1.0,痊愈出院。
(三)眼底出血:眼底出血多见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出血等多种眼底病,属中医气郁闭的暴盲证型,病因虽多,但根据"异病同治"的法则,各种眼底出血积久不化者,各种慢性眼底病,西医治疗已久,但收效甚微者,有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脉涩、细弦等血瘀征指征者均可用该方,结合其他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可以收到较好疗效。
例3,男,30岁,1991年5月3日初诊,主诉:右眼突然视物不清已五天,无头痛、眼痛等不适,伴夜寐不宁,急躁善怒。查:视力0.06,外眼无异常,角膜清亮,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前房(一),眼底见: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医诊断:暴盲(血瘀型),用该方加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5剂,次诊:视力未见提高,但眼底未见火焰状出血扩大,说明出血已控制。上方去茅根,茜草,加田三七粉5克冲服,再10剂,三诊:视力提高至0.3,出血斑颜色变清,部分已吸收,上方再进10剂,四诊:视力达0.1,出血灶已吸收,改用石斛夜光丸调理,半个月后复查视力达1.0。
二.讨论
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红四物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升,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牛膝补血下行利血脉,诸药合参,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诸证自愈。
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血瘀的代表方剂之一,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它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用时可以增强脂质排泄从而使血脂降低。
血瘀症是由于"血脉不通"、"气血瘀阻"而造成的各种病变,包括炎症、变性、萎缩、坏死、病理包块、血管异常,在眼科常表现为眼睑瘀肿、瘀斑、眼球充血呈黯红、青紫、包块、眼底出血、退行性病变,以及眼底病变后期视力久不提高。凡离经之血久不吸收及离开血管之渗出物且无再出血倾向者,或外伤,手术后造成出血者,均属血瘀症。
《审视瑶函》中指出"血为养目之源,目得血而能视。""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曰:"凡治血者必先祛瘀为先,一切不治之症,总由不善祛瘀之故"。笔者用该方辨证加减作为治疗因血络受损,脉络受阻的各种眼科疾病基本方剂,只需用之适时,辨证时参合舌苔脉象,全身与局部辨证结合,随证灵活加减,就能收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作用。
但该方药久用伤阴耗损气血,本方孕妇禁用,月经过多,血虚无滞者,体质虚弱者慎用。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过敏性紫癜是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引起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加,以致造成出血症状。临床以皮肤紫斑为主要表现,常伴有黏膜出血、关节炎、腹痛和肾炎等症状。西医以抗过敏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且有副作用。
笔者临床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过敏性紫癜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药用: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川芎6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6克,防风12克,僵蚕12克。若腹痛者加五灵脂9克,蒲黄9克,延胡索9克;关节疼者加秦艽9克,木瓜9克,桑枝9克;便血者加槐花9克,地榆12克;血尿者加白茅根12克,小蓟12克;鼻齿衄者加山栀9克,藕节炭6克;尿蛋白者加土茯苓12克,益母草12克;皮肤瘙痒者加蝉脱6克,白藓皮9克;有虚火症状者加丹皮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知母9克;气虚者加黄芪20克,龙眼肉9克。上药水煎服,1日1剂,连服15天。嘱患者治疗期间饮食应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避免香燥、辛辣之物以及鱼、虾、蟹等腥味之品。
过敏性紫癜由风毒侵入肌肤,或温热邪毒,进犯肠胃,入于络脉,致使血不循经,流散肌肤,溢渗脉外。治宜疏风清热,凉血化瘀,宣郁消斑。方中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加防风、僵蚕可祛风清热,诸药合用共奏药效。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血府逐瘀汤为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诸活血化瘀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古方,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川芎、牛膝、桔梗组成,有行瘀活血、疏肝行气、缓急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府血瘀。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现概述如下。
1 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1.1 血管神经性头痛 孙氏 [1]
以当归、生地、牛膝、红花、枳壳各9g,桃仁12g,赤芍6g,川芎、桔梗各5g,柴胡、甘草各3g为主方,左侧痛甚者加栀子、黄芩、羚羊角粉;右侧痛甚者加独活、细辛;痛连巅顶者加藁本、细辛;挟痰热者加胆南星、法半夏、天竺黄;肝阳上亢者重用牛膝,加钩藤、石决明;久病气虚加太子参、黄芪;久病入络者加全蝎、蜈蚣、细辛。治疗103例,显效49例,有效4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1%。
1.2 瘀血头痛 毕氏 [2] 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57例,痊愈145例,好转12例。
1.3 冠心病 耿氏等 [3]
给治疗组(30例)服用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生地黄、当归、牛膝、赤芍、川芎、枳壳各9g,桔梗、柴胡、炙甘草各6g,4周为1个疗程。较对照组(20例)常规服心痛定、消心痛,严重发作含服硝酸甘油为优,P<0.05。
1.4 脑萎缩 冀氏 [4]
给治疗组(58例)每次空腹口服血府逐瘀胶囊2.4g,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每次口服喜得镇2mg,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对照组为43.2%。
1.5 高脂血症 徐氏 [5]
给治疗组(32例)每次服用血府逐瘀胶囊6粒,每天2次,对照组(30例)每次服用藻酸双酯钠,每次50mg,每天3次。2个月为1个疗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张氏
[6] 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头汗、顽固性低热、遗精获良效;简氏 [7] 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胸痹、胁痛、胃痛、腹胀疗效好。
2 在伤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2.1 颈椎骨质增生 岳氏 [8]
予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枳壳各9g,熟地黄24g,当归、赤芍、白芍、桔梗、牛膝各12g,葛根30g,威灵仙18g,甘草3g,治疗1例,效果满意。
2.2 脑外伤后遗症 宋氏 [9]
以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牛膝、桔梗、柴胡为基本方,血瘀阻络者加白芷、三七、土鳖虫、苏木、泽兰、远志、菖蒲、炒酸枣仁、乳香、没药;血瘀兼气血两虚者加丹参、首乌、黄芪、白术、枸杞、竹茹、砂仁;血瘀兼肝郁火旺者加胆草、栀子、黄芩、杭菊、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天麻、钩藤、葛根;血瘀兼肾气虚损者加黄芪、党参、升麻、枳壳,同时配服附桂地黄丸,4周为1个疗程,治疗72例,治愈5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
2.3 慢性前列腺炎 姜氏 [10]
用桃仁2g,红花、当归、生地黄、皂角刺各9g,川芎、赤芍各10g,牛膝、柴胡、枳壳各6g,甘草3g,加减:少腹会阴部或睾丸胀痛加橘核9g;尿道涩痛或有尿不尽感加木通9g,泽兰10g;尿三杯试验示有红细胞加白茅根30g;尿末时有白浊滴出加贯众10g。治疗86例,痊愈26例,显效3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8.4%。
2.4 腰椎间盘切吸加胶原酶溶核术后腰痛 孔氏 [11]
以当归、生地、桃仁、赤芍各15g,川芎、枳壳、牛膝各12g,红花、柴胡、炙甘草各8g,桔梗10g为基本方,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2g,田七12g;瘀血明显者加丹参15g,穿山甲15g,蜈蚣2条(去头足);下肢麻木者加独活15g,木瓜10g;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20g,减柴胡、枳壳。7天为1个疗程,治疗50例,显效4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另外,上官氏 [12] 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黄褐斑效果颇佳;师氏等 [13]
报道用血府逐瘀胶囊治乳腺增生、面部黄褐斑、慢性泌尿系感染获显效;吴氏 [14]
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乳腺增生,外伤性精神病,输尿管结石,顽固性荨麻疹效果显著。
3 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3.1 子宫内膜异位症 林氏 [15]
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药并随证加减:月经先期加黄芩;月经后期生地黄改熟地黄,加白术;月经期酌加肉桂、炮姜、小茴香、香附;月经有血块、盆腔有包块加三棱、莪术、丹参;腹痛甚加五灵脂、炒蒲黄、延胡索;乳房胀痛重用柴胡,加川楝子;心烦加栀子、莲子心,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8例,痊愈16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2.8%。
3.2 产后缺乳 郑氏等 [16]
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各10g,川芎、桔梗、柴胡、枳壳、香附、炮山甲、王不留行各8g,甘草3g,治疗1例,疗效极佳。
4 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
4.1 视网膜静脉阻塞 鲍氏等 [17]
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桃仁、川芎、牛膝、枳壳、柴胡、桔梗各10g,红花12g,当归尾、生地黄、赤芍各15g,甘草6g,另三七粉5g冲服)加减:年老体虚伴头痛头晕、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者去枳壳、柴胡、桔梗,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知母等滋阴补肾;伴心烦易怒,口红舌干者去枳壳、桔梗,加石决明,夏枯草、草决明等清肝泻火;伴眼胀、心烦闷、胁胀痛者去桔梗,加郁金、泽兰、白芍等疏肝平肝;有视网膜水肿者加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消肿。治疗32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5%。
4.2 慢性喉喑 李氏等 [18]
予柴胡、红花、牛膝各12g,枳壳、生地、赤芍、木蝴蝶、桃仁各15g,浙贝、海浮石、南沙参各20g,桔梗10g,甘草6g,一般20剂后,诸症消失。李氏等还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耳胀耳闭,鼻窒,疗效亦颇佳。
5 在疑难重症中的应用
徐氏 [19] 治疗肺癌切除术后合并心房颤动1例,用药:血府逐瘀汤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用药2天后,诸症悉减,复以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扶正固本调治而收功。徐氏还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眩晕,白血病合并左臀血肿收佳效。
      6 小结《医林改错》中的“血府“是指胸心部位,胸心为上焦,是心肺之所居客处,是人体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大本营,是贯注全身血脉之源,血脉的运行依赖心之所主,肺气之动,气血在脉道中的循行靠心肺二脏所主气血功能来完成。血府逐瘀汤所治病证可归纳为5大类:(1)瘀症病变:如头痛、胸痛、腰痛等;(2)情志病变:胸胁病症、干呕、呃逆、焦躁、心烦易怒等;(3)睡眠改变:夜眠梦多、失眠、心悸等;(4)发热汗出:如午后低热、发有定时,心中烦热、汗出等;(5)组织或器官肿块:如乳腺增生、前列腺肥大、皮下血肿等。以上5个方面病证分析其病理变化均为气滞血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府逐瘀汤可医治全身各个部位之血脉瘀滞病证,只要有瘀可据,就可用本方治疗,因而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病证、久治不愈之症,但临床时需要随症灵活加减,切中病机,标本兼治,虽非原方主证,却往往收到显著效果。
胸中了了 | 2005-1-28 06: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综述

血府逐瘀汤是清·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的名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笔者近年来用其治疗它证,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哮喘
                    张某,男,71岁,1998年3月20日就诊。患者素有喘疾20年,每逢冬春或天气变化而时有发作,自服氨茶碱、喘定等可暂缓。于就诊前1周因感冒再次发作。诊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色紫,咳吐白粘痰,不易咯出,舌暗苔白微腻,脉沉细涩。曾服化痰平喘药,无明显效果。证属痰瘀阻络,气机不利,治以活血化瘀,祛痰平喘。方用血府逐瘀汤去生地黄、牛膝,加青皮10g,川贝母12g,鱼腥草15g,清半夏10g。服药3剂后咳喘减轻,呼吸平稳,痰量减少。原方继服7剂,咳喘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患者素有喘疾20年,当属沉痼顽疾。久病多瘀,瘀阻脉络,而致气机升降失常,单以化痰止咳平喘为治,则痰化瘀留,虽症状暂得缓解,但因脉络不通,气机不畅则每遇诱因复发。治疗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为主,方中桔梗有开肺气,载药上行之效,合枳壳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去生地黄、牛膝,因有凉血、引血下行之弊。临证时加用化痰止喘之品,则瘀去痰化,气道通畅,咳喘自愈。
                  2 斑秃
                    刘某,男,23岁,1999年11月2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因工作原因致情志抑郁,沉默少言,后突然发现头部毛发呈圆形脱落,大如铜钱,共6处,1个月后整个头部毛发全部脱光,经多方治疗未愈。刻诊:头部除四周生有稀少细短的黄色绒毛外,其它部位均无毛发,头皮光亮,无痒感,精神倦怠,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痛头晕,胸胁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曾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中药及养血生发胶囊无效。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神失所养。方用血府逐瘀汤去牛膝、桔梗,加远志15g,知母12g,服药3剂后诸症减轻。上方加何首乌30g,继服14剂后,开始长出细小绒发。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0余剂,诸症消失,斑秃愈。
                    按:古人云:“皮内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此症前医养血生发不效,观其有头痛,胸胁痛,舌质暗当属血瘀之象,故无效。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治疗当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养血,发得血养,故病愈。
                  3 眩晕
                    孙某,女,38岁,1999年4月19日就诊。半年前因精神刺激,郁郁寡欢,后觉如坐车船,站立不稳,继而视物旋转,头目眩晕,反复发作,甚则恶心欲吐,心悸健忘,月经尚调,量一般,有瘀块。曾在某院做头部CT及心电图,未发现异常,拟诊为“神经官能症”。查:舌质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证由情志失调,气滞血瘀,清灵被阻,神失所用。予血府逐瘀汤去赤芍、枳壳,加石决明20g,磁石24g(先煎)。3剂后复
                  诊,诉眩晕较前好转,上方继服20剂,诸症消失。
                    按:古人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患者月事有瘀块,舌有瘀斑,脉弦细涩,均为瘀血之象,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镇静安神。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加磁石、石决明以镇静安神,眩晕自愈。
                  4 失眠
                    赵某,男,52岁,1999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有失眠病史10余年,甚时彻夜难眠,入睡则乱梦迭作。刻诊:性情忧郁,头晕且痛,右侧偏头痛为甚,面色黧黑,伴心悸,口干不欲饮,舌质暗,苔薄黄微腻,脉弦细。10年来间断服用舒乐安定及中药镇静安神之剂,效果不佳。证属气滞血瘀,神失所养。治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兼以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去生地黄,加炒枣仁25g,琥珀粉3g(冲)。服3剂后自觉精神舒畅,亦能入睡4~5h,头痛减轻。原方继服14剂,诸症基本消除,乱梦亦平,又服2周,失眠告愈。
                  按:古人云:“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肝藏魂,主疏泄,心藏神,主血脉。若所思不遂,精神抑郁,以致肝气不达;血气不畅,瘀阻血脉,心神失养,而失眠。方取四逆散理气疏肝,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以桔梗引气上升,牛膝导血下降,一升一降,以通阴阳,加琥珀、枣仁安心神,定魂魄,故病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