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生姜大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生姜大全
[复制链接]
1937
|
2
|
2006-9-18 1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生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常用食物,同时也是中医药学中一味重要中药,有关它的论述,历代中医学及食物学著均有大量论述,现将历代对它有代表性的论述汇集如下,供同道参考: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者。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入药凭证,去皮热,留皮凉。佐大枣益气厚肠,兼竹溺豁痰利窍。杀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润地黄炒,免滞泥胸膈。同陈茯叶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拌生盐炒泡汤,宿食里痰者即吐。益脾开胃口,或问: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东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物者,谓之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止胃翻作呕仙丹;温经散寒邪,解头疼发热圣药。霍乱转筋欲死,醇酒搀汁饮佳。赤肿痛眼无疮,铜钱刮汁点效。行津液调合荣卫,去狐臭通畅神明。宜啖春初,辟疠且助生发;勿食秋后,泄气犹损寿元。夜气敛收,尤全禁忌。去皮日曝,又名干姜。干则味辛,炮则味苦。气温大热,气味厚多。半浮半沉,阳中阴也。使恶并制,并与前同。干辛专窜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疼,发热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疾。表证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证脉绝无阳,资黑附子为引取效。若疗血虚寒热,加入补阴药煎;能引血药上升,入于气分生血。故产血去多,热发骤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泻溏泻妙。遇阴阳易证,用取汗立瘥。一云:泻脾非泻正气。盖脾中寒湿,须干姜辛热以燥之,故曰泻耳。
《药性解》:生姜,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恶黄芩。
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经云秋不食姜者,羔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如疗病则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药鉴》: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厚,升也,阳也。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益。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本草备要》: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东垣曰:辛散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这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证,姜汁和童便饮效。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疗狐臭,姜汁频涂。搽冻耳。熬膏涂。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疮痈人忌食。
《本经逢原》:生姜辛温而散,肺脾药也。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消胀满,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经》去臭气通神明,不使邪秽之气,伤犯正气也。同大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凡药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腾,不独专于发散也。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逍遥散用之。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取蜜之润,以和辛散之性也。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凡中风中暑,及犯山岚雾露毒恶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甄权云:捣汁和蜜食,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取姜以治呕,蜜以和胃也。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以其能行阳散气也。
干生姜温中主嗽,治胀满霍乱,呕吐不止,腹痛者宜之。较生姜稍守,较干姜稍缓。为屑酒服,治偏风头痛。
姜皮辛凉,能消四肢浮肿,腹胀痞满,五皮散用之。古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而新姜尤当忌之,目疾痔疮勿食。患痈疽人食之,则一恶肉。妊妇嗜食,令子余指。
《本草求真》:[批]发表、除寒、止呕。
生姜专入肺。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数端而已。姜性意义,一索尽贯。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呕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也。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他如冻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疗,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亦何莫不由宣发之力以为辟除。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盦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暴病方宜,方广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和童便服,立可解救,以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早能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姜能除湿,及山岚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秽恶,真药中之神圣也。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痔者切忌。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书有言夜主阁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
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
《得配本草》: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杀半夏、南星。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祛寒发表,解郁调中。开寒痰,止呕哕,姜为呕家圣药。去秽恶,通神明。
得梓皮,泄肌表湿热。配大枣,和营卫。佐杏仁,下胸膈冷气;佐半夏,治心痞呕哕;和梨汁、竹沥,能横行散结;和雨茶,治下痢;入二陈、四君,止呕吐水泻;合葱白,发表邪。捣汁和童便,治五中卒暴,干霍乱。五中者:中风、中气、中暑、中毒、中恶。
生姜、葱头、莱菔子,共研炒热,绢包罨胸胀处,分两包,冷则轮换罨,治虚人结胸,汗出而愈。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捣汁,通窍、开隔、豁痰。救卒暴,治水肿,用皮;止呕泻,煨用;血症炒炭。
多食令人寒热。
怪症:毛窍出血不止,皮胀如鼓,须臾目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急饮生姜汁、井水,各二杯,自愈。不愈再服。
又产时用力太过,育膜受伤,出有肉线一条,长数尺,痛苦欲绝。先服失笑散,用生姜三斤,捣碎,拌麻油二斤,炒至油尽,用熟绢五尺,折作数层,将线轻轻盛起,屈曲一团,纳入水道,再用绢袋兜姜,缚在肉线下熏之。姜冷,熨斗熨热,使受姜气。如姜气已过,再用前法,再熨治之。四五日内线必然收入。若肉线一断,无可救药矣。
《本经疏证》:用生姜最重,莫如生姜半夏汤,及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寒多者,皆至一斤。夫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系寒邪挟饮,逼迫气分;或寒疝腹痛,或胁痛里急,或产后腹中绞痛,系寒邪乘虚逼迫血分。气分者心肺为主,故病在上;血分者肝脾为主,故病在下。饮为有形,故绞取有形之汁,少煎而使其锐,虚乃无形,故连质合煎,多煮而欲其缓,是又一用药法例,可概众药,不特施之生姜者也。其次莫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皆至八两。夫发汗后,腹胀满,是脾家津气不宣;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肝家阴欲逆。盖既因发汗而增病矣,乃复重用生姜,生姜非散剂耶,阴邪横及四肢,于理宜行姜附,乃仅用生姜吴茱萸,生姜吴茱萸,岂能代干姜附子耶?原人身不外阴阳,邪气亦不外阴阳。病发于阳者,必客于胸中,胸中以肺为都会,肺者体阳用阴,故受寒发热,仍不能不畏寒,麻黄汤宣达肺气,邪既得行,设肺气宣达,脾不与之灌输相绩,肺遂不能节宣诸气,脾家津液横溢不升,用生姜者,岂非令继参甘之益气,厚朴之下气,就其横以连津液尽馀邪耶?病发于阴者,必客于腹中,腹中以肝为都会,肝者体阴用阳,故虽因内有久寒,至手足厥逆,脉细欲绝,仍不能无消渴与心中疼热,吴茱萸降在上之热以就下,生姜散在下之寒而使之横达,不然,热就上为咳吐脓血,寒就下为下利厥寒,岂四逆辈启生阳于肾中可比耶!是生姜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以定倾颓,行津液,一皆取其横散之功。
于吴茱萸汤重用生姜,可以知生姜能治肝病;于桂枝黄芪五物汤重用生姜,可以知生姜又能治肾病,何者?吴茱萸汤证,阳在上而阴在下,食谷欲呕,吐利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则阳尽在中,不能安于中,且欲上出矣。手足厥逆,烦躁欲死,则仅能扰于中,不得达于外矣。所以致此者,非在下阴邪抟之而何?然据于中而不越于上泄于外,可知其阴自肝而不自肾矣。吴茱萸汤首吴茱萸,是导阳下达,然仅导阳下达,而不剿抚其阴,则阳虽下,阴仍得与之敌,是故参枣所以抚定其阴,生姜则能使阴邪横散,不与阳为敌者也。然则生姜非治肝,乃散自肝上引之阴邪耶。桂枝黄芪五物汤证,则为阴外里而在内之阳不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阴邪也,寸口关上微,阳不振也,惟尺中小紧,方知受邪之所,在下而不在上中,桂枝黄芪五物汤,即和营卫驱风寒之桂枝汤,以受邪不在中,而在中气之卫于外者,故易甘草以黄芪,以不头项强痛,身体不仁,则邪非上人而为横束,故倍生姜,倍生姜是不欲其上行下达,欲其横散也。然则生姜非治肾,乃逐在外之阴邪束缚,使肾阳外布耳。于此见凡系阴邪抟阳,当使阴横散,阳乃通畅者,生姜皆能生之,无论在下在上,但在上则任之轻,在下则用之重,遂可辟某药入某经之不广矣。
金匮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是生姜干姜,可混用也;千金治心实热半夏泻心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治小儿利生金牛黄汤,嫌儿热者,用生姜代干姜,是生姜干姜,不可混用也。由诸条核之,则调中可混用,解外不可混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咳者去生姜,加干姜,生姜泻心汤,干姜生姜并用,真武汤,下利者加干姜;金匮要略以姜夏为剂,用生姜者,名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用干姜者,名半夏干姜散,是干姜生姜之条理明晰者也。当归四逆汤证,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生姜理中丸,寒者更加干姜;厚朴七物汤,寒多者加生姜;当归生姜羊肉汤,若寒多者,更加生姜;千金治妇人虚损甘草丸,胸中冷者增干姜,治诸风金芽酒,冷加干姜,肝脏门巴戟天酒,腹中冷加干姜,先患冷者亦加干姜,肾脏门五补丸,冷加干姜,是干姜生姜之不明晰者也。由诸条核之,曰寒者多用生姜,曰冷者多用干姜,寒与冷古今无异诂,以愚意度之,则散者曰寒,著物者曰冷。总而绎之,则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其故何也?夫调可常也,守可常也,散不可常也,走不可常也,呕者多用生姜,间亦用干姜,咳则必用干姜,竟不得用生姜,盖咳为肺腑病,肺主敛不主散也。
《本草新编》:生姜,味辛、辣,大热。通畅神明,辟疫疬,且助生发之气,能祛风邪。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神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济,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
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真神妙方也。
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
或问生姜辛散,既能散气,似不宜常服,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腹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慰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草分经》:辛,温。行阳分,宣肺气,畅胃口,散寒发表,解郁调中,开痰下食,能散逆气,为呕家圣药。又能消水气,行血痹,辟瘴气。姜皮,辛,凉。和脾行水。煨姜〓 辛,温。和中止呕,不散不燥,与大枣并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本草思辨录》: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故干姜得秋气多,功兼收敛。生姜得夏气多,功主横散。干姜温太阴之阴,生姜宣阳明之阳。一脏一腑,亦治分母子。
生姜气薄发泄,能由胃通肺以散邪。凡外感鼻塞与噫气呕吐胸痹喉间凝痰结气皆主之。惟不能治咳。小柴胡汤咳去生姜,痰饮门凡言咳者,亦皆无生姜。以生姜纯乎辛散,适以伤肺,不能止咳。太阳病表不解而有咳,如小青龙汤尚不用生姜,何论他经?乃肺痿门之咳有用之者,肺家邪实,非太阳之表病比,正不妨与麻黄同泄肺邪。厚朴麻黄汤有麻黄而不用生姜者,以脉浮则外达自易,已有麻黄散表,石膏清热,便当以干姜温而敛之。泽漆汤无麻黄而即用生姜者,脉沉则有伏饮在里,泽漆紫参辈之苦寒,所以驱之于下,生姜桂枝等之辛甘,所以和之于上,用麻黄则失之上散,用干姜则嫌于中守也。
或曰: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真武汤,皆有水饮而咳,而一用干姜,一用生姜,一生姜干姜并用,何治之不侔若是耶?曰:此正方义当寻究者矣。小青龙汤外寒与内饮相搏,麻黄桂枝所以散外寒,细辛半夏所以蠲内饮,以芍药辅辛夏,则水气必由小便而去,此内外分解之法,不宜重扰其肺,使内外连横,故温肺之干姜,敛肺之五味则进之,而劫肺之生姜则退之也。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乃火吸其痰,痰不得下而作声,其始必有风寒外邪,袭入于肺,故咳而上气,与小青龙相似而实不同。彼用麻黄但搜肺家之伏邪,不必有桂。彼以辛夏蠲饮,法当温肺,温肺故用干姜;此以辛夏蠲饮,法当清肺,清肺故用射干。彼导心下之水走小便,故加芍药;此散上逆之痰在喉中,故加生姜。盖干姜不独增肺热,而亦非肺家散剂也。真武汤因发汗太过,引动肾水上泛,为悸、为眩、为身瞤,非真阳本虚,不至于是。为名真武,是表热不足虑,而寒水必当亟镇。附子补阳,白术崇土,所以镇寒水者至矣。驱已泛之水以归于壑,则苓芍不可无。散逆气、逐阴邪,以旋转其病机,则生姜尤不可缺。若寒水射肺而有咳,亦即治以肺咳之药加细辛干姜五味。咳非主病,与小青龙有间,故小青龙细辛干姜各三两,而此只各一两。生姜乃证中要药,不以有干姜而去之也。
生姜泻心汤,有生姜又用干姜,以生姜治干噫、食臭,干姜治腹鸣下利也。通脉四逆汤,有干姜又加生姜,以干姜止利通脉,生姜散寒治呕也。
生姜去臭气,通神明,其用全在于肺胃,而胃与脾以膜相连,故脾家气分有治之者,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腹胀是也。血分亦有治者,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腹痛是也。驱使之妙,不在一物而在全方,是故制方尤难于识药。
姜枣调营卫与姜多于枣之义,详见大枣。其有生姜无大枣者,仲圣每与桂枝半夏橘红等物并用,重在鬯阳,故不取大枣之甘壅。
《医学衷中参西录》:将鲜姜种于地中,秋后剖出去皮晒干为干姜;将姜上所生之芽种于地中,秋后剖出其当年所生之姜为生姜。是以干姜以母姜,生姜为子姜,干姜老而生姜嫩也。为生姜系嫩姜,其味之辛、性之温,皆亚于干姜,而所具生发之气则优于干姜,故能透表发汗。与大枣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其辛散之力,善开痰理气,止呕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气。若但用其皮,其温性稍减,又善通利小便。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为健胃进食之品。疮家食之,致生恶肉,不可不知。
对生姜的现代药理研究
--------------------------------------------------------------------------------
1. 生姜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2. 生姜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生姜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生姜有抗溃疡作用,其所含姜烯具有保护胃粘膜细胞的作用。‚生姜对胃肠运动有作用。其所含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少。另一方面,生姜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ƒ生姜对消化酶有影响,可使胃蛋白酶作用减弱,脂肪分解酶作用增强;对胰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淀粉酶和唾液酶也有抑制作用。
4. 生姜有保肝利胆作用。生姜丙醇提取物具有利胆作用。姜酚、姜醇等对四氯化碳所致肝细胞损害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5. 生姜有兴奋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作用。生姜醇提取物可兴奋麻醉猫的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并直接兴奋心脏。生姜醇可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延长心脏收缩的持续时间。
6. 生姜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对各种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姜根茎中姜酸和姜酚具有杀灭软体动物和杀灭血吸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7. 生姜有降血脂作用。
8. 生姜有抗氧化作用。
9. 生姜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提取液对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
10. 生姜可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其有效成分对环氧合酶及脂氧合酶均有抑制作用。
11. 生姜影响血压,6-姜烯酮可使大鼠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的三相性作用,并呈量效关系。
12. 生姜还有抗5-羟色胺,抑制亚硝酸胺合成、抗肿瘤、抗过敏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vxdo
|
2014-7-10 1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的就杯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6-3-22 04: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医理探源
妙手仁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