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藥物成分與食物的作用、中藥藥性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藥物成分與食物的作用、中藥藥性
[复制链接]
1199
|
0
|
2004-3-29 1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藥物成分與食物的作用、中藥藥性
1.歸經
2.升降浮沉
3.氣味
藥膳食療與單純用食物補充營養是有本質差別的。因為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必需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營養成分雖然豐富,但因著機能受損,或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若急於大量補充營養,卻往往出現消化不良,反而造成嘔吐、泄瀉、胸滿、腹痛諸症,適得其反,故《金匱要略.方論.禽獸魚蟲禁忌》云:「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二是食物雖含豐富的營養,但其營養成分的形式未經轉化,不利於消化吸收,大量食之卻補益甚微。若施以中醫食療理念,則於食物中有針對性地配伍藥物,進行調治,即可減少上述弊病,達到發揮食物的營養作用。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些問題:譬如酸性成分,有些除具有它們各自的生理活性,如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大黃酸(rhein)等,除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外,一般都具有增加腸蠕動、促進胃液的分泌、增加胃液酸度、增強消化功能的共通作用。當這些酸性成分與禽畜類食物同燉共煮時,對所含蛋白質類物質較易發生分解而轉變成易於被人體吸收的多,乃至於分解成胺基酸。所以,對年老體弱,慢性病患者及其它原因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以滋補性中醫食療的形式補充營養,促進病體康復是極為有效的。酸性成分還能在食物加熱過程中保持維生素C少受或不受破壞,和發揮抑制、殺滅病菌的作用。含這類成分的中藥,如梅、檸檬、洛神葵、金橘、山楂、五味子、當歸、川芎、冬蟲夏草等。就此點而言,用藥膳比食用單純的高蛋白食物,確實更容易吸收消化,更有助於促進食物營養作用的發揮。
大多數中藥都含有鹼性成分,如台灣草烏、附子、黃連、黃蘗、台灣小蘗等
。生物鹼是中藥普遍存在的一類鹼性成分,亦是中藥的重要有效成分。其鹼性雖不如無機鹼那樣強烈,但在食物湯液中有鹼性物質存在,鹼度的增加即可與油脂類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油脂是各種脂肪酸與甘油結合成酯的混合物,必需經過水解,成為脂肪酸的形式才能為人體所吸收利用。油脂難溶於水,是難於消化的營養成分之一,它在人體胃中停留時間最長,一般含油脂的食物在胃中有時能達5~6小時之久。然而油脂很容易在鹼性條件下共水加熱時發生水解,這一過程又稱為“皂化”。水解形成的脂肪酸進一步與鹼結合生成脂肪酸鹽,其水溶性即顯著增加,因而,中藥中所含的鹼性成分有利於促使油脂皂化,且形成脂肪酸鹽而溶於水,便於人體消化吸收,提高了食物營養成分的利用。例如,中醫食療用“薑附燉羊肉”治療腎陽虛弱,胃寒,四肢痠冷,夜間頻尿、陽痿等。方中附子為主要中藥,含各種生物鹼,與富含脂肪的羊肉同燉,有利於脂肪的水解,便於患者吸收。本方還有借羊肉所含脂肪,能提高湯液的溫度,再經較長時間燉煮要求燉至羊肉熟爛),使具有毒性的烏頭鹼發生水解,降低附子的毒性。由此可知,中醫食療組方,不但取其性味以治療疾病,用藥物與食物二者之長,而且合用尚有揚長避短、相得益彰之意。顯然與單用食物是有本質差別的。
,且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如《乾坤生意》的“歸參燉母雞”,用以治療肝脾血虛及老年虛弱,產後或或病後血虛氣弱引起的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肢體倦怠乏力等證。方中人參、當歸具有氣血雙補之意,母雞具有高蛋白、多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大部分水不溶物則可借助皂的乳化作用而溶化,且因而溶於湯液中,故有利於人體對這類成分的攝取。類能促使禽、畜肉中的脂肪及其它脂溶性的營養成分發生乳化液,則更易於人體對這些成分的消化吸收。中藥人參、川七、柴、麥冬、甘草等都含皂皂類是大多數中藥含有的一種有效成分,這類成分具有似肥皂的性質,它在水溶液中有乳化油脂和乳化各種脂溶性成分的作用。食療中常用富含脂肪的禽、畜肉與中藥配伍,中藥所含皂
應該指出的是,由於中醫食療所用的材料絕大多數均為天然動、植物材料,這些材料的組成和成分都是極其複雜的,它們在經過長時間加熱或不同的方法烹製之後,這些複雜眾多的成分之間無疑會發生複雜的作用,或相互加強,或相互拮抗,或形成新的複雜成分。在目前對它們的認識還很難簡單加以概括。對於這些複雜的變化及其結果,隨著科學技術水準提高,以及鑑古知今的傳統與現代知識的融合,必當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認識。
中藥藥性
中藥藥性包括歸經、五味四氣、升降浮沉及十八反十九畏等,內容十分豐富
。是臨床用藥經驗的結晶,是辨證識藥的高度概括,也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集中
表現和總結。
1.歸經
歸經就是指藥物對人體某一臟腑的選擇性作用,即作用點或靶器官。一般認為每一證候都是臟腑或經絡發病的表現,任何疾病,均可辨證分析認定其發病的臟腑部位,從而將某些治療某種臟腑經絡病證的藥物歸入某經。歸經就是從藥物的治療效果辨證總結出來的。
臟腑學說是藥物歸經的主要依據,歸經學說是臟腑學說在中藥方面的具體運用,是指導用藥的原則之一。如麻黃入肺經,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黃連主入心經,能瀉心火,除心煩而安心神,臨床上用黃連阿膠湯治療陰虛火旺的失眠,每奏良效。酸棗仁入心經,有養心、益肝、安神之功,能鎮靜催眠。
五味四氣是藥物歸經的依據之一,據統計五味入五臟為大多數中藥所反映。其中鹹入腎經者占57.14%;酸入肝經者占56.25%;辛入肺經及大腸經者占50%。藥物的性味只揭示藥物功能的一個側面,如和歸經結合起來考慮,即能比較全面地闡明性能和臟腑之間的關聯。如青皮味辛溫入肝經,其性能疏肝破氣,治胸脹痛。現代研究也指出,青皮有較強的利膽作用。
一味中藥,往往不限定歸一經,如甘草、附子能通行十二經。還有一些中藥,不但能自入某經,並能引導它藥進入別經,稱為引經藥。歸經及引經的理論,尚待深入研究。
2.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中藥作用的不同趨向。當中藥進入人體後所產生的升提舉陷、下降平逆、上行發散、下行泄利等不同作用,可以調整病勢下陷或上逆之偏。證有向上(嘔吐、咳喘)、向下(瀉下、崩漏、脫肛)、向內(表證不解)、向外(自汗、盜汗、夢遺)等表現,故藥物治療也有其針對性。一般向上、向外作用,稱為升浮;向下、向內的作用,稱為沉降。即升浮藥主上行而向外,具有升浮、舉陷、發表、開竅、祛風、散寒等作用;沉降藥主下行而向內,具有潛陽、降逆、收斂、止咳、平喘、清熱、利水、通便等作用。
此等作用又由其氣味厚薄、質地輕重、炮製生熟、配伍組方等諸多因素所影響。例如大黃氣味俱厚,性寒,故泄下。近代研究已證明其瀉下、抗菌等作用。氣味與升降浮沉的關係可概括為:辛、甘、淡主升,如薄荷疏散風熱(內服小量可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使散熱增加而呈解熱作用);苦、酸、鹹主降,如烏梅澀腸止痢(研究證明對腸管有抑制作用,且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抗菌作用)。溫熱主浮,如羌活祛風濕;寒主沉,如鉤藤甘寒清肝火。現代實驗指出:天麻有鎮靜、抗惊厥作用;鉤藤有鎮靜、降壓作用,二者併用,可加強降壓效果,改善頭痛、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
從質地而言,花、葉及質輕的藥材,如菊花、荷葉等多能升浮;種子、果實及質重的藥材,如蘇子、枳實多能沉降。從炮製來說,一般酒炒能升,如酒炒黃芩,可清頭目之熱。
3.氣味
氣味或稱性味,常稱五味四氣,是中藥的基本性能。《神農本草經》序錄稱:「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四氣與有毒無毒」。四氣即四性。在本草典籍內容中,大致上每味藥均標注其氣味。
(1)四氣
四氣就是寒、熱、溫、四種不同的藥性。寒與,熱與溫,性質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如就是微寒,熱就是大溫。此在《神農本草經》序錄中早已說明。尚有一些中藥,性較平和,偏寒偏熱不明顯,稱為平性,實際上仍略有偏溫、偏的不同。故一般仍稱藥性有四氣,而不稱五氣。四氣是歷朝歷代先民根據中藥用於人體後所發生的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而作的概括。例如能清熱,解毒,血,瀉火而治療熱證的中藥多屬寒或藥。具有祛寒,溫裏,助陽,補氣而治療寒證的中藥,則多屬熱藥或溫藥。中醫用藥很注意寒熱溫。一般而言,用溫熱藥可治寒證,寒藥可治熱證,從而進行辨證論治。古人曾強調藥性對於療效的影響,認為熱證誤用熱藥;寒證誤用寒藥,都會造成不良後果。但對藥性的規律性嚴謹度及現代研究尚屬不夠。某些結果已顯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熱性藥四逆湯用後能增加大鼠的飲水量;寒性藥黃連解毒湯可減少飲水量。如先將大鼠放置寒冷環境(-5℃)20分鐘,再在室溫10分鐘後測定肛溫,則只見黃連解毒湯降低肛溫。又研究中藥對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時,發現熱證病人出現交感活動增強,尿中兒茶酚胺排出量增多;寒證病人表現交感-腎上腺功能不足,尿中兒茶酚胺和17-羥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分別用寒藥及溫熱藥組成的方劑治療後,前者熱象減退;後者寒象緩解,同時其自主神經功能逐
漸恢復。研究指出:尿中兒茶酚胺及cAMP、cGMP含量升高是熱證的共同特點,實熱組比虛熱組明顯。
虛寒時,尿中兒茶酚胺及cAMP含量降低,cGMP升高,尿中cAMP/cGMP比值下降。認為不同熱證有共同的物質基礎,並通過兒茶酚胺及環核酸的生化生理及其與寒證或熱證臨床表現的關係分析,說明交感-腎上腺功能系統活動增強,在熱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活動減弱及副交感神經興奮,在寒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寒藥如黃連、黃芩顯示降低血壓作用;溫熱藥如麻黃、青皮等能升高血壓,顯示抗休克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寒藥和溫熱藥對自主神經功能系統的功能影響較大。 寒藥中的清熱藥多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及促進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等作用;辛解表藥、清熱通淋藥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大多數安神藥藥性寒,具有鎮靜、抗惊厥及降血壓作用。開藥如冰片、牛黃有抗菌、鎮靜、解痙作用。大多數滋陰藥也為寒藥,多有抗菌、解熱、消炎、鎮咳等作用。此外,寒藥如苦參、大黃、山豆根、青黛、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抗腫瘤作用。溫熱藥中的辛溫解表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促進體表循環及抗菌、抗病毒作用;祛寒溫裏藥通過強心、升壓、改善微循環及皮質激素樣的作用而表現為回陽救逆;又由於暖胃、加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止嘔、止呃逆及抗菌等作用而表現溫中散寒。溫開藥如蘇合香、麝香等有強心、興奮中樞及抗炎症作用。補氣藥多屬溫藥,能提高人體非特異性抵抗力,增強人體應
激的適應能力,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平衡,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促進免疫,促進細胞內蛋白質與核糖核酸的合成與代謝,改善全身營養狀態。助陽藥能延長腎上腺皮質激素造型小鼠的耐凍時間等。
(2)五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是通過人的味覺器官對一些特定化學成分的直接體驗。如細辛味辛、甘草味甘、黃連味苦、芒硝味鹹。五味不僅可以用味覺來辨別,還要通過長期用藥經驗,參考藥效來進一步確定。不同的味有不同功能。如辛味藥含有揮發油,多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如生薑、蔥白、蘇葉都能散寒解表,用於感冒初起,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陳皮、砂仁行氣止痛,促進腸胃功能,調整腸管運動;天南星、山慈菇消腫散結,用以治療腫瘤。味與化學成分有一定規律,據統計在85種辛、溫藥中含
揮發油的占53種,如解表藥香薷、紫蘇、辛夷、生薑、荊芥等;芳香化濕藥藿香、砂仁、白豆蔻、草果、蒼朮、草豆蔻等。行氣藥多屬辛溫,也以含揮發油為主,如木香、沉香、橘皮、烏藥等,溫裏藥中也有不少含揮發油者,如乾薑、肉桂、小茴香、花椒、胡椒、蓽澄茄、高良薑、丁香、吳茱萸等。
酸味藥含有機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訶子、烏梅能治久痢脫肛。很多植物性中藥如兒茶、五倍子等均含大量韖質,味酸澀,可用以止瀉、止血。甘味藥含醣類及其他活性成分,有補養、和中、緩和的作用,可調補人體氣血陰陽,緩急止痛。如人參、黃耆補氣;阿膠、熟地補血;飴糖、大棗甘緩和中;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甘溫藥亦含有一些皂、糖類;甘平藥除含較多糖類成分外,其中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類含量較辛溫藥與苦寒藥為多,如補氣藥中即以甘溫藥(如人參、黨參、黃耆),甘平藥(茯苓、甘草、小麥)為多。 苦味藥含生物鹼及苦味質,有燥濕或瀉下作用。能燥濕瀉火(如黃柏),清熱瀉火(如黃連),瀉熱通便(如大黃),降氣平喘(如杏仁)。苦寒藥多含有生物鹼及類(如香豆精、強心、皂、黃酮等)。
鹹味藥含鈉、鉀、鈣、鎂、鋁,碘等無機物及其他活性成分,有軟堅潤下作用,能軟堅散結,滋陰潛陽,如芒硝含硫酸鈉,能通便潤燥;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狀腺腫。中藥含有各種化學成分。藥的味,也是由其化學成分決定的,成分不同,其味各異。因為一藥含有複雜的化學成分,故其味也不止一種,有一氣一味,也有二味或三味的,以其偏盛者為主,即是以其主藥有效成分為依據。《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表明不同味的藥對人體的作用部位,具有一
定的選擇性。各藥性味交互差異,作用迥然有別,如生薑辛溫,能發散風寒;黃耆甘溫,益氣升陽。一類藥物中有共性,也有個性,例如各種寒藥或濕熱藥都有它各自的共性和個性。而且往往由於配伍不同而有所改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寻道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