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1310
|
0
|
2003-3-29 11: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中医无“冠心病”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此病证的记载。汉以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原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这些描述与冠心病的症状元大出入,另外从汉以前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心痛与胃病早有所鉴别。后因两者治疗有互通之处,不免混同起来。到了明代,又强调在辨证上划清范围。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
汉以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明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萎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以上叙述与冠心病十分相似。并指出系因阳虚或痰涎水饮为病,治则以除痰通阳为主。仲景此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目前临床证明,栝萎薤白白酒汤、桂枝枳实生姜汤等8方,均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可见《金匮要略》对冠心病的认识已比汉以前跨进一步。
心律失常为冠心病的常见症,古代则多列于心悸、怔忡、惊悸等证的范围。心悸的论治,最早见于仲景《伤寒论》。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的祖方,其药物组成,后人概括为七分阳药,三分阴药,重点则放在心阳方面。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把炙甘草汤中的参桂姜枣删去,加入白芍,或用生鳖甲汤煎药,变而成纯养阴的方剂,补充了前人的不足。《金匮要略》有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心下悸是否即心悸,各注家有争论,因心下是胃的位置。但《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的记载,所言应属心悸,故后世总结《伤寒论》、《金匿要略》治心悸辨证有二:一曰虚,二曰饮。唐宋学者多从之。
宋《三因方》治惊悸分:①受惊在心胆经;②因事不从心致气郁涎聚,在心肺经;②因冒暑湿,塞闭诸经;并强调五饮停蓄使人惊悸。
明《证治准绳》对悸证分为:①心气虚;②心血虚;⑧阴精不足;①相火妄动;⑤郁火;⑧水气凌心;⑦痰。论治包括养阴、清热、除痰、降火、安神等。至此,治疗已大为发展。《景岳全书》对怔神惊悸,辨证虽有心肝肾之分,但强调阳统乎阴,心统乎肾。虽指出宜辨寒热痰火,但强调益气养阴,滋培根本。张景岳对任何病证都主张补肾,对心悸怔仲自不例外。
清代大致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思想,但处方用药思路更为广阔,比较突出的是王清任。他指出治胸痛用的木金散,若无效则须用血府逐瘀汤。王氏治疗胸痛倡用活血祛瘀的治则,颇具有独创精神。
当然,前人所说的心悸、心痛、胸痹等,其内容并不一定全属冠心病。胸痹这一病名唐宋还有所发展,与仲景所论不全相同。可见中医的一种证,可包括西医多种病;西医一种病,也可包括中医多种证,要搞中西医结合,首先应掌握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弄清哪些理法方药对何种病证有疗效。故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扬。
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本病《内经》称“真心痛”,其病位在心已为千古之定论,其次要详审病机。笔者认为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虚与实往往同时并存,但期间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必累及阴阳气血,因气属阳,血属阴,故可概括为阴阳。气血是阴阳派生的,因此轻则反映为气虚血虚。重则为阴虚阳虚。心虚的特点,心主火,意味着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内经》所谓阳中之阳心也,故全身阳气中最重要的是心阳。当然,还有个命门亦十分重要,但从五脏角度言,心应当占重要的位置。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且冠心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老年之病多虚。至于血瘀如何形成?由于血流不畅。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乃由于气滞。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故气是主动的,血是被动的。当然,血瘀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于气。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气滞引起的为多。个人认为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流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可相等于痰的病证,心脏血管的痉挛,可能与气滞有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的所谓“瘀”。从全国各地对心肌梗塞的治疗分析,大部分的方剂是以祛瘀为主的。通常所见之心肌梗塞,亦以瘀证为多。说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塞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但这些因素,并非可使人人患此病,而是决定于正气之盛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内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病是因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不通”,痰瘀痹阻心络而成“冠心病”。心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往往先有肝阳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肾阴虚衰,水不涵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症见休克,阳气衰竭,脉微欲绝,这不仅是心阳衰,命门之火亦衰。心阳虚可用独参汤,甚则用参附汤,命门火衰则以四逆加人参为宜,心与肺的关系,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为心主血脉之助。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证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辨证分型
1.心阳虚(兼痰或瘀)
胸闷,心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宁,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或缓滑或结代,甚则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2.心阴虚(兼痰或瘀)
心悸,心痛憋气或夜间较显著,口干,耳鸣,眩晕,夜睡不宁,盗汗,夜尿多,腰酸腿软,舌质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而促,或细涩而结。
3.阴阳两虚(兼痰或瘀)
既有心阴虚证,又有心阳虚证,同时兼痰或瘀。
痰瘀舌脉辨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兼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痰瘀闭阻。此证可并见于上述三型,不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较明显严重,或痛有定处,一般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为甚。
至于心肌梗塞,则以标证为主要矛盾,即痰瘀闭阻阳虚型,痰瘀闭阻阴虚型,痰淤闭阻阴阳两虚型,一般以治标为主,以攻瘀为重点,随证变通沦治。
(二)辨证论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汉代《金匮要略》论胸痹继承《内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之论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病,治疗强调温阳除痰(湿)以恢复胸中阳气。其治胸痹诸方从栝蒌薤白白酒汤到意苡附子散,都是针对阳虚的,笔者根据这一论点,选用温胆汤加党参进行治疗。从临证实践来看,只知阳虚不知有阴虚是不全面的,但我认为,心有阴阳两方面,而心阳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阴虚,亦往往宜加补气之药,故本病心阴虚型我常用生脉散加味即根据这个道理。正如肾有阴阳,而肾以阴为主,补肾阳、往往在补肾阴的基础上是同一道理。
至于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识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常用方药如下:
1.心阳虚
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桔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芩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此方对于期前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的效果。若心阳虚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2-5克顿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与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2.心阴虚
一般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2克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栝萎、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2克冲服。
3.阴阳两虚
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场。
4.兼痰兼瘀
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栝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夏加花粉。瘀证为主,可用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5.血压或血脂高
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黄芪30克。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首乌、布渣叶之属;若舌苔厚浊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湿之药。但无论血压高或血脂高,治疗之关键仍在于辨证论治。
6.急性心肌梗塞
①急性心肌梗塞多数病例都有较剧之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2枚即嚼服;若阴虚或有内热者不宜用苏合丸,可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克,麝香0.2克,同研末含服。
②参芎汤: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丹参18克,川苔18克,红花10克,陈皮2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浊或为兼痰盛者,应加祛痰之药,如栝萎、薤白、法夏等。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窍,宜加石菖蒲12克、远志6克,或安宫牛黄九、至宝丹之类。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克,另炖服,并根据阴虚、阳虚加减用药。偏阴虚者,用西洋参10-18克,另炖服。
冠心病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药治同时或药治后,应注意饮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卫生,所谓起居以时,饮食有节,身心愉快等。此外坚持体育锻炼更是十分重要,体育锻炼宜采用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不宜刚劲的运动。年过60岁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对于冠心病的标证,在强调痰阻的同时,亦不能忽视瘀闭。针对心绞痛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特点,急则治其标,本人根据祖传治疗痛证的验方,创制出五灵止痛散(已由广州中药二厂正式投产面世),用于治疗心绞痛发作获得较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加减研制成冠心止痛膏,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使其药效通过脏腑和经络的联系直达病所。汤散、膏剂内服外用合而治之,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社区管理
古今医案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