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复制链接]
查看1324 | 回复7 | 2004-8-17 1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二十多年前,一位四川崇庆县(今崇州市)的远房亲戚送给我一套《伤寒论浅注翼》,该书共六卷,毛笔手抄,字体隽永,苍劲有力,作者著书的目的已在“序”中表明,其学术价值如何,我不敢妄评。但作者敢对张隐庵的《集注》、陈修园的《浅注》进行“正之”、“去之”、“补之”、“折衷之”、“阐发之”,那肯定就有自己的思想和学术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伤寒论》的学术研究有多大推动作用,只能等待该书流传于世后,由大方之家来评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古籍中的手抄孤本,当属珍本之列,保管不好很容易失传,该书已有九十多年历史,本人缺乏保管经验,已出现虫蛀蚕食现象。由于本人没有经济实力让该书刊行于市,失传的危险已迫在眉切。为此,我想将该书出让给有收藏保护能力的中医药界文博部门(特别是四川的中医药文博部门),供后人研究,让其流传于世,以免湮灭绝世之虞。
联系方式:zy0525@vip.sina.com


附:
《伤寒论浅注翼》序
读书而轻议古人,学者之妄也;读书而尽信古人,学者之愚也。伤寒论作于张氏仲景,而汉文古奥,后之读者不得其解,遂以为断简残篇而弃之,又或增减移易妄参己见,而其真意已晦。入清(本)朝来,张隐庵先生出,始就原文解释,不稍增减移易,作为伤寒集注,而论中大旨复明。陈修园先生继之,作为浅注,而论中奥义尤复大著。余初读浅注书,笃信谨守,如子孙之钦承家学,不敢轻议一字。及上而求之《灵》、《素》,参之历代名医论说,加以临证阅历,垂三十年,觉其中是者固多,悖谬者亦所不免。其它矛盾之处,疏漏之处,依违两可之处,影响模糊之处,尤复不一而足。听之则恐误后人,辟之则显违先辈,乃不揣冒昧,率尔操觚。于其中,是则仍之;悖谬者正之;矛盾者去之;疏漏者补之;依违两可者折衷之;影响模糊者阐发之.作为伤寒注翼,取其辅翼浅注之意,不敢蔑视古人,然非敢谓余说之必无疵弊也。学问日积而日富,义理愈研而愈精。后者读是书而正其疵弊,如余之于浅注,则医学日以昌明,而生民夭扎之患以免,是则余之深望也夫。
中华民国三年三月上巳日崇阳
[/watermark]
王不留行 | 2004-8-17 2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是啊,散落在民间的中医古籍亟待保护和拯救,我早年就曾在同学处见过民国时候刊行的一本书,叫做《南雅堂医案》,序言中说道:是某人曾侍诊陈修园左右,记录其医案,其后代献出,由数人整理而成,(原话记不得了,只是大意),翻阅确实是大家手笔,辩证精当,立论不俗,传陈氏善治中风,以治某贵人中风起而扬医名,医案中首论就是中风,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我曾总结成文——从《南雅堂医案》看陈修园中风辩证特点,发表在《中医文献杂志》上,并且给编辑部写信,希望能组织人整理这本宝贵的书,可是石沉大海,无有回音!
看《陈修园医学全书》,陈氏枉为一代临床大家,却无医案传世,惜哉惜哉!
时过境迁,吾亦不知不知此书尚存否??!!!
王不留行 | 2004-8-17 22: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从《南雅堂医案》看陈修园中风辩证特点,需解压后用caj浏览!!
川耗子 | 2004-8-18 07: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本来照得有几张照片,不知道怎样传上来(主要说是容量太大)。
三天不见 | 2004-8-20 09: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7>&#9618; 传统文化岛 &#9618;</a>转移过来的!
平凡一生 | 2004-8-23 1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好东西
不妨整理好了
发上来让大家分享一下
wangyizhou | 2004-9-2 2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网上刊出功德无量!有缘者得之!
yang2cf | 2004-9-5 22: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保护这本手抄古籍[原创]

民族精华,刊出功德无量,发扬广大乃吾辈榜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