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垣脾胃学说对养生的启示

[复制链接]
查看782 | 回复2 | 2012-5-6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祖国医学的脾 
     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决定着人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中医病因学在发病方面认为, 疾病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果“正气存内”, 则“邪不可干”; 反之“邪之所凑”则“其气必虚”。然而, 正气盛衰与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 东垣继承和发展了《金匮》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个论点, 这就强调了保养机体本身, 即内因以脾胃为主的决定性作用。所谓正气, 是指机体应有的防御机能是由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气相互化生而成的。它的功能与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相似。现代免疫的概念是识别、排斥机体内部的“异己”, 从而保持自己的意思, 这与“正气”的意义相同。“正气”是对“邪气”而言的。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 从免疫学的角度看, 一切外来的病原微生物或因某种原因改变了性质的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等这些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映的异物, 都可称之为“邪气”。由此可见,邪气一是外来的, 一是机体内由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正气即可防御和清除内邪, 也能调节和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清除内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免疫系统有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是一致的。正气与水谷之气不可分, 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所以说脾胃与防御机能有关, 这些年来不少单位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2、调脾胃促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人体生长于天地间, 同样也要经常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 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现象的依据。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主要在脾胃。生命活动, 需要从饮食中摄取蛋白质、脂肪、糖、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素,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包括中间代谢) 与排泄, 有赖于脾胃的纳化相得,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的正常运动来完成。因而东垣将脾胃看作“水谷之海”、“仓禀之本”、“营血之局”, 认为脾胃是气血精津生化之源, 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等赖以发育生长和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众所周知, 人体物质代谢紊乱是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持和恢复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有规律地正常进行, 就有助于延缓衰老, 我们根据脾胃升清降浊的特点, 完全可以借助于东垣脾胃学说, 从调理脾胃入手选择相应药物, 开辟一个新的调节物质代谢的新途径。
3、健脾益气抗老防衰
   据近代研究证明, 中医脾与内分泌有关, 与衰老寿命有关。江苏新医学院等单位观察到脾虚泄泻患者。治疗前, 部分病人尿172羟, 1722酮类固醇有降低现象, 提示肾上腺皮脂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治疗后有些病人的尿172羟, 172酮类固醇数值上升至正常范围。还有些资料表明, 脾虚痰湿型慢性气管炎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以上提示脾与内分泌。系统有着一定关系。近来养生学发现内分泌紊乱,激素功能失调, 是衰老的一个基本原因。临床检验与实践发现, 老年人的肾上腺重量减少, 尿中172酮皮质类固醇排泄量比青壮年为低, 这说明衰老与内分泌有密切关系。若针对这种衰老原因单纯地补给激素, 反而会加速激素功能紊乱, 只有恢复内分泌功能, 协调各种激素间的正常功能, 才能纠正或消除这种引起衰老的原因。临床中有不少中药就具有这种特殊的功能。如健脾益气的人参, 能调整性腺的正常功能, 又有兴奋垂体2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 还能调整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功效。其他如黄芪、甘草、蜂王浆等均有类似功效。中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向调节作用, 据此, 临床上可用调补脾气的方药来调整内分泌失调, 以防早衰和抗老化。
4、养后天培补先天 
    众所周知, 人的寿命长短与家族密切相关, 这就是遗传因素, 清代徐灵胎认识到在人受生之时“已有定分”, 指的就是现代的所谓遗传密码, 遗传生物钟。这种先天的“定分”禀受于父母之精。肾为先天之本, 因此不少医家认为先天的肾更重于后天的脾。在“先天说”基础上,产生了“补脾不如补肾”说。我们重温东垣脾胃学说后认为,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讨的。正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所以人的生、长、壮、老、己生命运动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的寿命, 一方面取决于天赋, 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和锻炼。这是因为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必赖后天之精以濡养。后天之精源于饮食, 由脾胃化生,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所以, 先天遗传因素, 也可以在后天得到改变。正如清代石寿棠在《医原》中更具体的阐明了这个观点:“胎为虚弱, 先天不足者, 人不得而主之, 又恃调摄后天, 以补先天不足, 老是者胃气不尤重哉,重胃气非即所以重肾气哉。”这些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东垣脾胃学说, 为调养脾胃以养生奠定了基础。需要强调的是, 无论补先天或补后天, 是食疗还是药补, 都要通过脾胃的纳化过程才能起到作用。倘若脾匮胃败, 虽有“长生不老药”也不能吸收生效。因此, 调养脾胃是保健养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胃是一个严格遵守“时间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于几时消化食物。如果饮食不规则,胃酸和胃蛋白酶就会由于没有食物中和而消化胃黏本身,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过多摄取肥腻食物,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迫使胃肠道处在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中,胃液分泌过量会腐蚀胃黏膜,长期如此就会导致糜烂、溃疡等疾病。此外,咖啡、浓茶、烟、酒为中枢兴奋剂,均能通过反射导致胃黏膜缺血,使胃黏膜的保护功能破坏,促成溃疡发生。不管是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如果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胃黏膜受到伤害。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形成胃病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胃病不能根治只能慢慢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保持节制的饮食和愉悦心情是胃病患者调养身体的不二法则。
    人体的胃是一个坚实的袋状物,大约位于人体的左上腹,肋骨以下;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肠,主要由贲门部、胃底、胃体与幽门四部分构成。
    作为一个贮存食物的器官,它使人体可以间断地进食。因胃的肌肉壁可以很大程度地延伸以盛放食物,还可以收缩以搅拌食物,从而使其成为一团称为“食糜”的浑浊流体,以便于消化。同时,胃壁会分泌一些物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最终送至小肠被进一步吸收。
     
    在中医学中,胃是六腑的一员,和五臟中的脾通过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相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两脏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传输布散,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清风流云 | 2012-5-6 19: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名家,各有千秋。
affestcic | 2015-9-4 23: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不是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