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寒水

[复制链接]
查看1346 | 回复6 | 2012-5-14 18: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阳寒水
壬水膀胱主令,丙火小肠从化      水克火。两太阳经,足太阳膀胱自头走足,手太阳小肠自手走头。
按照六经圆运动的分析,太阳膀胱秉阳水闭藏之性,自上而下以降,太阳小肠本气则为丙火,因为水克火,所以从阳水之性,闭藏于下。这就是所谓“阴平阳秘”,太阳主表,因此体表为寒,体内为热。太阳之病,就是表病,太阳主令的壬水如果闭藏之性不及,丙火本气就会不乖乖地从化壬水,而现本气,体表化热,是为表病。
太阳的表病,其实就是人体在经络、营卫层面上的阴阳不平衡。经络是络心肝肺肾脾的,营卫也是循行周身的。因此太阳是全六经的统领,如果病能够在营卫层面上解决,就不会伤及脏腑。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脏腑则很容易地就被连累。而且肝心主营,肺肾主卫,治疗营卫之病,还是要求于肝心肺肾的调和。所以仲景在太阳病篇着墨最多,考虑到情况也最多。


【1】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脉浮,则病在表,恶寒,则卫不护体,头项痛,则营不润筋脉。这就是太阳病提纲。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脉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发热缘于丙火不藏。营卫伤,造成怕风怕冷,出汗,身体痛。
呕逆是一个脏腑之气受连累到例子。可以推断,卫气不宣,肺受累而上气,可能会喘咳,胃受累可能会呕逆,肝受累可能会易怒,胆子变小,心受累可能会胸闷,心痛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病人本身身体素质决定的,需要结合不同身体情况对方子进行加减。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脏腑受连累,并不是脏腑病了,只是脏腑之气血运行被营卫之伤而郁滞或者逆行,所以都不会有特别重的证。


【6】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温病也是表证,但是病因和伤寒中风不一样。温病的特点是卫气没有被伤,所以不怕冷。但是很典型的,营郁而热盛。可以理解为丙火本气刑营。按照彭子的说法,此条并不是温病的理论根本,只是为了区分温病和伤寒。纵观全条,基本就是一派丙火刑营,内外俱热的景象。身重嗜睡是脾虚的表现,脾虚而不能运化食物中的津液,营血不能得到补充。如果再下再火攻,那么津液更伤,营血更加失散,就没小便了,眼也直了,甚而卫阳也伤,进入恶性循环,最后丢了性命。因此温病从这条就可以看出来,的确是人的木火之本气过盛而伤身。


【4】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者,為傳也。
【5】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8】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10】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269】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269)
内经中说,病邪是逐日传经。黄元御说,所谓逐日传经,说的是传经络,也就是邪过经,如电流过线,一定是每天到一经,顺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我觉得黄师之言有一定道理,病邪随人的营卫流转,每日到一经。只不过无论怎么传,病都还在营卫,所以还是表证。太阳是表中之表,但是其他经也可以有表证。仲景说得很清楚了,无论哪一经的表证,治则还是平衡营卫来解表。


桂枝汤证:
【1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95】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脉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24】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57】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复煩,脉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5】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脉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15】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脉中,衛行脉外,复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枝汤是伤寒论调和营卫第一方,仲景在这个方子上着墨非常多。这里只是太阳病篇的桂枝汤条文,其实其他经的营卫证,也有桂枝汤方条文。所以桂枝汤被誉为调和营卫第一方,是有道理的。在这些条文中,仲景有几点思想可以梳理一下:
1. 所谓解表,其实就是平衡营卫的阴阳。桂枝汤是解卫气的不谐。只是这一条,就值得品味好久。我现在对于解表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
2. 只要有表证,就要优先考虑解表。44条是点的最明确的。这条需要牢记,不然在面对病人复杂的症状时,如果没有弄清楚治证的先后,是要出事情的。
3. 有表证是要先解表,但如果内虚的病人,在解表之前一定要考虑病人能否承受。15条就是。关于这一点,后面还有一些条文会强调。
4. 解表没有解彻底,只要病人能承受,可以再解表。如果不能承受,那另寻他路。其中也可以考虑下针,或者推拿。但是灸是一定不行的。这个后面会说到。

试谈桂枝汤的方意: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作用:升阳、解肌、引药达表。阳由寒水之中初生,在木生发,在火旺盛。桂枝的升阳,在于旺肝木之气。木气生发则火气亦盛,木气如果生发不力,首先就是肝木郁滞而生风,其次就是木克己土而脾陷,再次就是火不得升而心衰。所以桂枝助肝木生发是第一良药。桂枝升阳,还可以助心阳的强盛。桂枝性条达,因此可以舒解肌腠的闭塞,引阳达表,以固卫气。
    芍药色白而主降,味酸而泻肝木的疏泄之性,因此可以敛肝木,降胆经的相火。性又偏阴寒,可以滋肝血以助筋脉的濡润(肝主筋),因此仲景用它解筋脉的拘挛。张锡纯更以本草为基准,开发出了芍药五大功效: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但是黄元御、张景岳也都提到,芍药之阴寒也伐脾阳,因此脾胃虚寒,脉促胸闷,痞满难化的证出现的时候,就要忌用芍药。
甘草、生姜、大枣培土补中,增加胃中津液以补充气血的消耗,增强圆运动的中轴,同时帮助桂芍平衡营卫。甘草炙过后补气的作用大增,而生用则更偏向于疏通。张锡纯就记录了一个病例,一个病人先吃炙甘草,吃到肚子胀满难受,后来又吃生甘草把胀气给通出去了。

桂芍合用,一个升阳固表,一个敛风平木,解风木的疏泄,以达调和营卫的目的。木气得升,中轴有力,则人的整个圆运动就被轻轻拨动。


桂枝汤禁例
【16】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桂枝汤禁例条文16其实说了一个仲景对于经方运用的警告,就是方不对证是要闯祸的。仲景教导: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他以麻黄汤证举例,不能用桂枝汤去解。
所谓酒客,是说体内湿热盛的人。根据倪海厦老师的解释,我理解所谓湿热,其实是脾胃虚弱而土湿,中土不运而上热下寒的一个体质。这样的人可能会胃不好,身体虚胖,肚子大出来,平时胃口也不大,手脚容易冰凉。酒是会造成这种体质的一个原因,但不喝酒的人也有可能会有这种体质。现在男人容易发福,多因湿热而起。唐步祺老先生在注《伤寒恒论》中,提到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来对付湿热体质的人的桂枝汤证,在此做一记录。倪海厦老师则提到,如果胃病比较厉害的人,则不适合用桂枝,因为桂枝伤胃,弄不好会变成19条这种吐脓血的情况。他建议可以用葛根芩连,也做一参考。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14】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8】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43】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20】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证

【21】 太陽病,下之後,脉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2】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62】 發汗後,身疼痛,脉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8】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主之。

总结一下各药物的作用:

葛根:引水上行至表来濡润筋脉,清降上炎的虚火。

厚朴杏子:降气润肺

附子:固表阳敛汗解急

芍药:因为伤土,容易造成中阳下陷而产生脉促胸满。仲景脉法定义脉促: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因此只是脉促代表阳盛,只要去芍药就好了。后面微恶寒则表示肾阳也伤,(郝万山老师认为这里可以理解为脉微恶寒),就要加附子。再和桂枝加附子汤对比,因为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可以理解为阴虚而筋脉失养,因此正好对芍药的作用。

茯苓白术:白术燥湿益气,茯苓利水去湿,这个方子是一个典型的去湿邪补脾胃的方子。没有去芍药是因为小便不利,而本经上芍药有利小便的功用。所谓心下满微痛,正好对应本经对茯苓的解释:主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因为小便不利,可以想见应该这个病人是有湿邪内阻,心下满痛,应该是痰湿壅于胃部。因此对于痰湿内盛而造成的胃胀疼,茯苓应该是一个好东西。翻看了张锡纯先生的说法,发现他对茯苓的见解实在是独到。他对于茯苓主惊邪,恐悸记录有一个医案,靠单味重剂茯苓治好了一个产后汗出不止,心悸睡不着觉,口渴但是不想喝水的妇女。由此对于五苓散,以及后面的苓桂剂有了一些启发。
小李飞刀 | 2014-10-7 06: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低调,低调!
ufSgK4 | 2015-8-3 23: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芬芬富S | 2016-4-10 12: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位编辑
mbld3820 | 2017-2-21 06: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eiyaffzs | 2018-3-6 07: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不是啊?
善尔纲 | 2019-4-23 14: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顶下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