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热"下你保持冷静了吗?(转)

[复制链接]
查看420 | 回复1 | 2012-5-23 2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由衷希望大众能从下述的剖析中辨明原委、真伪,不要被所谓的养生“妙法”、“圣经”忽悠,不要盲目追风。除此之外,我也希望有关管理部门能尽快制定健康养生书籍的质量控制和出版关卡。同时我还希望大众能去读一些古人谈养生之道的书,这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昧”,相信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换上一个能独立思考、善辨真伪的头脑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不仅涉及医学,还涉及社会、人文、伦理、道德等诸多文化方面。自古以来,除医学专家对养生有发言权之外,其他如道学、佛学、儒学、易学、武学、食学、民俗学等各路专家都有发言权。于是就自然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现象。

    (一)转载:养生 热炒之下须冷

  养生大法 众说纷纭

  近年来,中医经历了一场捍卫自身尊严的战斗洗礼。之后,便在专业或非专业媒体上,大量介绍古今医史、名家、名著、名方、名诗和名画等内容,以彰显中医文化博大精深。

  但遗憾的是,一些非中医专家讲的保健理论和应用内容,特别是营养学方面,总是变来变去,今天你说好,明天他又说不好,甚至有害。诸如此类,使民众感到无所适从。

  近年来,基于广大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长和需求,各式各样的养生保健中心、基地、山庄、俱乐部、会所、公寓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养生保健场所邀请各路养生保健专家,运用古今中外各种养生保健功法,为养生者服务。另外,不少旅游胜地的和尚、老道也为旅客诊脉断病,传授养生功法和售卖秘制养生茶、酒、丸、散、膏、丹等养生补品。广播、电视媒体在提高收视率前提下,扩增了养生保健节目,书刊业在追求发行量的前提下,将养生保健类内容作为组稿主攻方向,选题专找新、奇、特、玄能吸引读者的内容。

  有需求就有供给,各路养生保健专家有如雨后春笋,且几乎全有动听的头衔,什么国家级专家、首席专家,资深专家、知名专家、终身专家等等。这些养生保健专家的特点是:自诩为草根民俗派专家多于学府书斋派专家;年富力强的专家多于年老气衰的专家;胆大开放型的专家多于胆小保守的专家;无知无畏的专家,多于有知有畏的专家;非医学专业的专家多于医学专业的专家;西医专家多于中医专家。

  养生书籍 如炒冷饭

  纵观当前出现的养生保健理论,基本达到共识的内容是:要认知健康的重要性,养生保健重于治疗,心理平衡、营养平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按时体检、有病早治等。于是这些年的中西养生保健专家,尽管不断变脸,巧立名目,也只不过是互相重复,来回折腾,有如炒冷饭,又像是祥林嫂见人便说“阿毛剥豆”一般。如今读者看着这些滥书,听众听着这些陈词,也未免感到乏味和心烦。可是炒作者并不怕养生保健书刊已经堆积如山,已打五折销售,该出还是要出,因为中国人多,有万分之一的人出钱,老板就有钱赚。只要有养生专家在电台、电视台讲演,就会有高收听率、高收视率,广告费就会上去,也就有了经济效益。



  得当者为宜 失当者为忌

  养生保健热炒的今天,影响最大的是老年朋友。为何如此?一是离退休老人家空闲时间多,二是怕得病、怕死,三是老年人容易被媒体忽悠。有的老人为追求“清静虚无”就每日闭门谢客,打坐养神练习内功;有的老人笃信“生命在于运动”,就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的老人要享受“老有所乐”,就夜以继日下棋或搓麻将不止;也有少数老人听信养生奇法怪招,就习练怪功,大喊大叫,用力拍手、拍屁股,用木板拍打全身;倒行、倒立、学变了味的“五禽戏”,甚而学狗爬、驴打滚之类;还有极少数的老人则迷信养生秘方偏方,每日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和各种“鞭酒”不离口,以壮阳补肾,延年益寿;更有甚者喝自家尿,以毒排毒,防癌抗癌;还有外用痔疮药膏来健肤美容等等。

  在当前众说纷纭的养生大法面前,我们到底该信谁的?要采用哪种功法?

  笔者认为,世上没有一种食物和一种药物适合所有的人,也没有一种养生保健功法能适合所有的人。这里有个因时、因地、因季节、因人的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问题。古代医家说:“得当者为宜,失当者为忌”。因此,中医养生原则,历来主张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确定养生行为常常是知易行难,就以上所说的古今中外养生大法,莫说全套功法用在一人之身,哪怕是单项内容,人们也难以做到准确无误。

  如今,包括笔者在内,都已经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了,放着多姿多彩的好日子不过,而去天天琢磨和习用这些养生大法,有必要吗?养生大法“知”,但不必及深;“信”,不必执迷;“行”,要有度。总之根据自身条件法乎自然,顺其自然而已。一句话就是:养生大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但要相信自己,可做可不做,可多做也可少做,让自己活得自在一些,潇洒一些,活得有尊严一些,千万不要活受罪!

  作者简介

  翁维健教授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药教研室、中医养生康复教研室和中医营养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并兼任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等。



(二)撰文 养生热下 请冷静对待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中国悄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养生热。养生热一起,商家马上从养生热的需求中把准了民意的脉搏,他们应对养生热的第一举措就是研制生产大量与养生保健有关的商品,这种商品花样繁多,随时随处可见,不仅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还有佩的、兜的、闻的、含的、洗的、玩的举不胜举,可谓应有和不应有的都有了。

  商家的第二举措就是大力炮制与健康养生有关的出版物。由于此举大有人气,故除养生出版业走红外,还引来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全面跟进。据有关统计,仅养生书一项,近年全国出版已高达1万种左右。那么编书者是谁呢?其中有“中央首长保健医”、“X太医”、“XX巴人”,还有已被判刑的台湾假博士林某某等。他们写的书有《水是最好的药》、《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等。这些书是否让人们把握准自己的养生方向?是否真正引导人们走上了正确的养生之道?人们有没有从这些书中受益,得到了真正的健康呢?现实很值得思考。

  养生“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威胁人类寿命的疾病发病率不降反升?

  这些养生书已热卖了近20年,人们每天也按照这些养生书亦步亦趋地实行。比如这类书多要人们去动,你看,公园天天早晨就有很多人跑、跳、做操;这类书要人们吃得有营养,要吃鸡、鱼、肉、蛋,不管你到哪家看,一日三餐餐桌上鸡、鸭、鱼、肉总会不少;这类书还号召人们大饮特饮牛奶,仅从上海来看,天还不大亮,就会听到街头巷尾送奶的吆喝声不断,男女老少,不仅在家里喝奶,且街道上、超市中处处都有牛奶供应。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尽管人们近些年一直严格按照当今当红的这些所谓养生专家的理论去吃、去动、去饮,然而令人们倍感困惑的是:威胁人类寿命和健康的疾病却不减反增。

  目前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越来越肆虐,已成为夺走人们生命的三大元凶。尤具有嘲讽意味的是:越是秉持上述养生理念的城市人群,这类疾病发病率越高,而不太读这类养生书、不太照这类养生专家说法去做的农村,发病率反而比较低。

  比如上海,知识分子比较多,民众养生意识非常强,读上述这类养生书的人也很普遍,但是却偏偏得了几个不光彩的“全国冠军”:第一是肺癌冠军,第二是肠癌冠军,第三是乳腺癌冠军。此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临居高位。最有趣的是,城市牛奶大普及,天天大呼牛奶补钙,而普查下来,不太饮牛奶的农村缺钙率和骨质疏松发病率大大低于城市。

  目前高血压病全国发病人数全国是1.6亿人,患高血脂的人也是1.6亿。全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已经达到6500万左右,并且还在猛增,且多分布在城市。此外,还有脂肪肝、子宫肌瘤等其他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这些现象就不能不引发人们思考——为什么天天看这类养生书,并照着执行,结果却越来越糟?按照这类养生书的指导去做为什么不能养生?

  打着“名医”旗号、推销养生“圣经”,是关注百姓健康还是追求个人名利?

  不仅媒体披露,刘太医、林光常等几人头上的“名医”、“博士”、“太医传人”的光环都是假的,而且这类专家写的书在医界人士看来,明显不合医理之处甚多,并且充满教条及形而上学。可以说发行量越大危害越大!然而可悲的是,至今仍有很多人真的将其奉为“圣经”,照做不误。

  按照事理,凡某事形成潮流或形成运动、形成热,往往都是先失去理性,只要人们能稍稍冷静,让这种热退退烧,作点理性分析就可能发现问题。如某“首席专家”已近七十岁,据他自己说诊务特忙,而且每天还要陪家人话聊(谈心)三四起,散步几个半小时,近几年间他还在全国各地演讲千余次。这样,他业余的时间有多少一算就知道,可是就这么点业余时间,他却能在几年间一口气写了七十几本书,假设平均每本书是20万字(其实不止),用小学生算术一算就知道一共是多少字,不要说写了,让他读一遍恐怕都来不及。这些高速炮制出来的书是什么书呢,一是同类书改编,即把同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二是凑一些过了时的洋观点,结合自己总结的错误口号,加上自己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团队的“帮忙”下就出笼了。

  那么其他群众热追的此类书质量又如何呢?例如《水是最好的药》一书,单看书名就有问题,既然水是最好的药,那么不管得什么病只要喝水就好了,是不是手术刀和药物、甚至整个医学都是多余的呢?还有所谓《求医不如求己》等等,这类书名的共同点就是强调自己给自己治病是可能的或万能的。假如你腹中生了一个化脓性脓肿或化脓性阑尾炎,按医学常理这是会马上引起脓毒血症导致死亡的。试想,不求医生用药或手术治疗,仅凭自己手指的按摩或一个不太懂医或懂医不深透的自己去开药治疗这能行吗?

  强调自己能代替医生,这恰恰是错把医学看成极其简单的儿戏或小学生的算术,一学就会,其本身就是对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的藐视和无知。我们不否认有些中、西医学常识老百姓可以了解,但这仅仅作为常识,让你对疾病心中有数而已。绝不能因为掌握了常识就可以取代医生的职能。为什么医生的职能一般人不能取代?因为一个医生读了五年、七年或近十年的专业书,对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药理和中医学理的认识,通过层层考核已基本掌握,虽不能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但这一番功夫却非一般人所能具备。难道你是天才?仅读了这本书就能成为医生?外科医生就更不能被取代,他们不仅需要具有解剖、病理、诊断治疗知识,其手术基本功还必须经多年实践磨炼才行。日常生活中就有好多病因为药物用得不及时、不当或手术不当、延误而导致死亡,这就是说即便是学了多年医学专业的医生也不能完全解决疾病的问题。

  希望大众能读点古人谈养生的书,别被似是而非的养生“妙法”忽悠了。

  实践检验真理,不仅大病不求医生不行,小病不求医生同样也不行,因为小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也会使病情延误,酿成祸患。事实最能说明问题,如网上和某些杂志披露,某医院护士按《XX使用手册》去治疗痛经,结果把所谓穴位都按肿了,痛也没止住,后来还是求医服中药治好了。我也曾亲眼见到几个朋友,他们按照《XX使用手册》去治疗皮肤湿疹、颈椎病,也是把穴位都按紫了,无丝毫效果。其实极其简单的另一道理在于,不管什么疗法,即使有效,所适应的病种都有一定范围,用一种疗法通治所有病是行不通的。如果仅一种疗法能行,为什么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要列出服药法、针法、灸法、熨法、药浴、心理疗法等多种疗法呢?故不求医又能熟练掌握多种疗法,对于大众恐不太现实。

  然而就是这些表面上看上去都问题百出、内容更违反一般医学常理的书,我们的大众却热追非常。有调查显示,一般白领一个月就买两三本这类书,有的养生书销售量不是一两万册,而是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  

      结语:其实什么事情都一样,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尽信人言,三人还成虎呢!包括海洋说的话,当然不是说海洋在说假话。因为万事没有绝对,都有特殊。经验也常常害死人的,各位看官您说对不?请在做决定前一定要保证您确定了-“You are sure?!”古人云:“三思而后行”

      养生如此!做事如此!做人更如此!
班姊陵 | 2014-10-23 08: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东东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