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古籍养生摘录[分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古籍养生摘录[分享]
[复制链接]
1255
|
4
|
2004-8-28 1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内容涉及书目有:
抱朴子 古代名人养生九决 古今名人养生经 金匮要略 老老恒言 马王堆古医书 名人养生歌诀 千金要方 寿亲养老新书 寿世保元 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养生延命录 遵生八笺
《马王堆古医书》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29 文章录入:admin ]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简书,其中有不少是医学和养生学著作。这批出土古医学养生书共约二万余字,依据内容可分为15种,分别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性》(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其中《却谷食气》为气功文献,记载的是古代一种以却谷休粮结合呼吸吐纳的气功养生祛病方法,这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却谷食气文献。
《导引图》为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书中用红、蓝、棕、黑等多种颜色,描绘了44种不同姿态的导引人形。由于图谱是绘在《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同一卷帛书上,表明它是结合食气,使精气按一定的径路在身体运行。此即《云笈七签》所说:“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目的是“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养生方》记载了33种疾病或事项的九十余个养生方,其中有食疗、食养方,有内治方,有外用、外治方。主要部分是房中养生方,即通过药物的摄养或治疗,以消除某些性功能障碍的方法。也有少量房中导引养生理论的内容附于全卷之未。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为古代房中术著作,讨论的是通过夫妻性活动和谐并辅以导气以求健身延寿的养生方法和理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房中术著作今存者甚少。这三种文献,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房中术著作,对于研究养生学史以及性科学,都是可贵的历史资料。那么,在马王堆医书里的主要养生思想是什么呢?
马王堆古医书里的养生思想是很丰富的,其特点之一是主张祛病健身以延年益寿,若身体有疾病损伤,则不能奢谈摄生益寿,此即所谓“欲修长生之道”“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其观点即是:医疗与摄养,同为养生的两项重要内容,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因此,马王堆出土的各种书里,或疗病,或避疫,或摄养,无不与养生有密切关系。特点之二是,讲究兼修众术,反对偏执一法。其修养方法有服食、行气、导引、房中、禁呪(祝由),认为只有数法兼行,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功效。特点之三是:“气”(精气、神气等)是马王堆出土养生书中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诸如食气、行气、养气、治气、接气等,无不与“气”有关。如养生所服之药,多为补精益气之药;所食所行之气,为天地间自然之精气和人体自身先天之精(元)气,导引可使精气有规律地在全身运行;房中术则可蓄养精气,使之生化而勿泄。总之,作为古代养生理论中最基本而又有着丰富内涵的精、气、神思想,始终是贯串在马王堆出土养生书中,而且通过这一基本理论将气功、房中、服食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三项内容又在出土养生书中占有主要位置。除上述几个特点外,其养生学思想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房室养生。
在马王堆出土的15种医书中,属于古代房中医学的有5种,帛书整理小组分别定名为“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这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房中医学著作。因为,班固《汉书·艺文志》虽载有房中著作八家之目,但早已荡然无存。因而,这些著作的出上,填补了我国秦汉时期这方面文献的空缺,为我国性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房室之事也是一门科学,它包括有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医疗卫生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学科。但由于它是人类“性情之极”,往往在实际生活中不易正确地认识和理智地控制,常有太过或不及之虞。对此,出土医书中很有研究,并为之制定了一些法则:以节制房事,使之为健康服务。如帛书《养生方》里说:“问‘男女之齐至相当,毋伤于身者若可(何)?’合(答)曰:‘益产(生)者食也,损产(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必有法厕(则)。’”简书《天下至道谈》也说:“人产(生)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故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由此可知,出土医书认识到性生活虽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备手段和生理的基本要求,但却不能恣性放纵,否则为害非浅。出土房中术著作的所谓“法则”,实乃性活动的方法、技巧与理论,也就是“房中术”,又称“房内术”。在古代,房中术已不再局限于作为人类繁衍和生理的需要,而已经成为一种养生的手段。在这方面,出土养生书中有较多的论述,其主要理论和要领有:顺察天地,以合阴阳;接阴合气,导气而行;安神定志,心静如水;盈舍虚补,治气积精;补惜阴精,翕腹充脑等。
第二,提倡药疗药养服食。
以现在尚能辨识的文字计,《养生方》与《杂疗方》共载方128首,计各种补益方56首,男性用房中壮阳药方12首,女性用房中药方13首,房中补益方9首,男女合用房中药方10首,去体毛、守宫砂及疗阴茎肿等杂方共6首,避蜮虫及疗蜮虫蛇蜂螫射方14首,治疗未详方8首。这只是一个大略的分类统计数。其主要补益思想和服食方法是:治中益气,健力强身,补疗兼施,以养肾精。
第三,注重倡导食气导引的方法。
马王堆出土养生书的气功导引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即施行的是先秦至秦汉荆楚盛行的所谓“食气术”,以呼吸吐纳一年四季、一日四时之佳气和日精月华为主,并兼以辟谷服药。其要领和理论主要是:效法天地,行之以身,无微为积,形神相葆,深息而久,去旧布新。
第四,值得一提的物理疗法。
在《五十二病方》里记载了许多物理疗法,据初步统计,全书记载各种物理疗法45方,归纳起来可分为五类:水疗4方,熨疗9方,熏疗8方;火灸疗18方,灸疗6方,共占283方的15.9%。45方中涉及病名30个,占103个病名的28.1%。可见我国古典物理疗法应用之广。45方中除灸疗6方外,各方用药1~3味,最多达8味,涉及药物56味。45方中除冷药水浴一方外,都采用不同方法给药物等加热后施治,或先涂药后火灸。总体上讲,《五十二病方》中的物理疗法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如既往在讲水浴疗法时,常从公元652年成书的《千金要方》中引用冷水浴法,《五十二病方》的出土,将我国的冷药水浴史提前了900年。
(原文)
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1)。不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行年卌而阴气自半也(2),五十而起居衰(3),六十而耳目不葱(聪)明(4),七十下枯上(脱)(5),阴阳不用(6),深泣留(流)出(7)。今之复壮有道,去七孙(损)以振其病(8),用八益以贰其气(9),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君子居处安乐,饮食次(恣)欲(10),皮奏(腠)曼密(11),气血充盈,身?(体)轻利,疾使内,不能道(12),产病出,汗揣(喘)息(13),中烦气乱;弗能治,产内热;饮药约(灼)灸以致其气(14),服司以辅其外(15)强用之,不能道,产痤种(肿)橐(16);气血充盈,九?(窍)不道(17),上下不用(18),产痤睢(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孙(损),五病者不用(19)。八益:一曰治气(20),二曰致沫(21),三曰智(知)时(22),四曰畜气(23),五曰和沫(24),六曰窃气(24),七曰寺(待)赢(26),八曰定顷(倾)(27)。
七孙(损):一曰闭(28),二曰泄(29),三曰渴(竭)(30),四曰勿(31),五曰烦(32),六曰绝(33),七曰费(34)。
——《天下至道谈》
(注释)
(1)气有八益,又有七损:谓在性生活过程中,有八种做法能对精气有补益,有七种做法能对精气有损伤。(2)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行年,指经历之年岁;阴气,在此指人体的阴精等营养物质。(3)五十而起居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4)六十而耳目不聪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5)下枯上脱,虚脱之意。(6)阴阳不用:此处指生理功能衰退,性器官不能勃起,阴阳交合之事不能进行。(7)_深位留出:当为涕泣流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涕泣俱出”。涕位本皆指眼泪,此处涕谓鼻涕,位指眼泪。(8)振其病:谓救治其疾病。振,《说文》:举救也。《增韵》:拯也。此处有预防疾患之意。(9)贰其气:补益其精气。贰,《说文》:副益也。此处有增益、补益之意。(10)饮食次欲:次,当作恣,恣意、任意。此处谓食欲旺盛,能随心所欲地进其饮食。(11)皮腠曼密:皮肤肌理美丽而细密。(12)疾使内,不能道:内,犹言行房交媾,亦为古代房中交合的术语;道,同导,通畅。此句言疾速交合而精气不能导行畅通。(13)产病:生病。产,生也,下文“产内热”,为生内热。(14)约灸:当为灼灸。此处谓吃药,用艾火熏内灸炙,以使精气来到。(15)服司:犹服食。司,通饲。古时,食、饲通用。《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由此可见,司为食的同音假借字。(16)产痤肿橐:产痤,即生出痤;橐,即囊橐,此指阴囊。此句谓产生痤和阴囊肿胀之类的疾病。(17)九窍不道:即九窍不通。道,通也。(18)上下不用:指人体上下的手足四肢因气滞血瘀而导致麻木不仁,不能行动。(19)五病者不用:五种疾病不会产生。五病,系指上述阴气自半,起居衰,耳目不聪明,下枯上脱、涕泣流出等五种体弱衰疾,或指五脏之病。(20)治气:导气运行,调治精气。系指操练房中气功导引。(21)致沫:导致津液,即含漱津液服食吞下。(22)智(知)时:知道,把握住最适宜交合的时机。(23)畜气:蓄养精气。畜,通蓄。(24)和沫:当指男女双方互相亲吻而舔其津液。《洞玄子》曰:“男含女下唇,女含男上唇,一时相吮,茹其津液。”又据本书下文“为而勿亟勿数,出入和治,曰和沫”。依此,乃指交合动作舒缓而阴液绵绵不绝。(25)窃气:可理解为聚气。窃,潜取之义,在此于义不谐。下文为积气,或恐窍当为积之误。(26)寺赢:寺,当为待或持;赢,盈也,满也。此处等待精气盈满或保持精气盈满之意。(27)定顷:即定倾,谓使倾倒者能够得到安定。《国语·越语》:“夫国家大事,有持盈,有节事,有定倾。”此处借用作为防止阳痿之意。(28)闭:谓精道闭塞不通。(29)泄:谓男精早泄。(30)渴:当作竭,言精气短竭或精液竭尽之义。(31)勿:后文作弗,借以形容阳痿不举。(32)烦: 谓交媾时心慌意乱,烦躁不安。 (33)绝:依后文所述,是指当女方根本没有性欲时,男方强行交合,因而有损身心健康,如同陷入绝境。(34)费:意谓交合时过于急速图快,徒然耗费精力而已。
(按语)
此段原文是关于“八益”、“七损”的论述,又可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论述了“用八益,去七损”的重要意义,能使老者复壮,壮者不衰,五病不作,否则会加速衰老,产生五病。第二、三小节分别论述了八益和七损的具体内容。所谓八益,是指在房室生活中,有八种做法于人体有益,其要点是操练房中气功导引,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竭,男女双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务使交合时能收补益之功。
本段原文的意思是说:在房室生活中,有八种做法能补益人的精气,又有七种做法能损伤人的精气。如果不能运用八种益精之法和除去七种损精之法,那么人到40岁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减半,50岁生活起居能力就显得衰弱,60岁就耳不聪。目不明,70岁就下体干枯,上体虚脱,精气丧失,性功能器官失去作用,眼泪和鼻涕一齐流出。要想使人恢复健壮也有办法,那就是除去七损以救治疾病,采用八益来补益精气,因此就能使老年人恢复健壮,壮年人不致衰老,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安定快乐,能食欲旺盛地进其饮食得到滋养,使皮肤肌理健美细密,气血充盈旺盛,身体轻便灵决。如果行房事疾速随便,不守法度,精气不能畅通,就会生病,体虚出汗不止,呼吸气喘急促,内心烦闷而神昏意乱;倘若不能及时治疗,就会产生内热之症;如果服食药物或用艾火熏的就可使精气导行,但服食只能辅助外力,强行用于交媾,精气还是不能通行,会产生痤或阴囊肿胀之类的疾病;气血充盈,但九窍不通,上下四肢就会麻木不仁,也会生痤疖和痈疽之类的毛病,所以善于运用八益、除去七损,五虚的疾病就不会发生。
所谓八益:一是调治精气,二是产生津液,三是掌握交接的适宜时机,四是蓄养精气,五是调和阴液,六是聚积精气,七是保持气血盈满,八是防止阳痿。
所谓七损:一是精道闭塞,二是精气早泄,三是精气短竭,四是阳痿不举,五是心烦意乱,六是陷入绝境,七是急速图快,徒然耗费精力。
抱朴子》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17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晋代葛洪所著。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我国东晋初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则云人间得失,论世事臧否。
(原文)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何者?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1),尸居无心(2)。
——《论仙》
(注释)
(1)内视反听:意谓将视听收于内而不使外驰。(2)尸居无心:形容清静之至也。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养生之道,其“诀在于志”,强调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取决于自身,这种积极主动的养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原文)
抱朴子曰: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1),服一大药(2)便足,原不用多也。然此三事(3),复有浅深,不值(4)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虽曰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虽言服药,而眼药之方,略有千条焉。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故行气或可以治百商,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5)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释滞》
(注释)
(1)宝精、行气:宝精,即固护真精,这里专指房中之术;行气,指呼吸吐纳服气之法。(2)大药:又称金丹大药,炼成的丹药,这里专指外丹。(3)三事:指宝精、行气、服大药。(4)值:遇也。(5)辟:摈除的意思。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宝精、行气、服大药是修炼长生的三种重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是轻易所能掌握,须有老师的指导、勤苦的修炼及循序渐进。原文最后还着重说明了行气的多种作用。
古代名人养生“九诀”
[ 作者:马志宏 转贴自:新华网 点击数:53 文章录入:admin ]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守时,四曰却疾。”
“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古今名人养生经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科技文萃 点击数:65 文章录入:admin ]
孔子: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爱好广泛。
曹操: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华佗:淡薄名利地位,动静相继,劳逸适度。
孙思邈: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欲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诀了。
武则天:习文练武,瞑目静坐,诗书音乐,游览名川。
陆游:睡前热水洗脚,头脚保暖,四季平安。
苏东坡: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以饥方食,未绝先止。
袁牧:远足运动,动静结合,坦然自若,食宿常青。
康熙:药补不如食补,不喜肥厚而喜粗食软蔬,不饮酒,厌恶抽烟。
乾隆:吐纳肺腑,活动筋骨,适时进补。
郑板桥:养生一曰诗,二曰画,三曰书。
曾国藩:养生以戒恼怒为本。
齐白石:戒烟,戒酒,戒狂喜,戒悲愤,戒空思,戒懒惰,戒虚度。
徐特立: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不吸烟,少饮酒。
梁漱溟:性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及得其养,天物不长,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
马寅初:吃食素淡,心境开阔,坚持锻炼,苟无他故,心活百年。
陈嘉庚:饮食清淡,定时定量,户外活动,不怕风雨,常读书报,明了世情,既往不咎,多做善事。
《金匮要略》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19 文章录入:admin ]
《金匮要略》亦为张仲景所著,虽然是我国研究杂病的专书,但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养生的内容,如重视食疗,提倡预防,强调扶正等。
(原文)
夫人禀五常(1),因风气(2)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释)
(1)五常:指水、火、金、本、土的五行,五行上应天之五气,下应地之五昧,中应人之五脏。(2)风气:狭义的风气,指春天的风气;广义的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本文指后者。
(按语)本段原文论述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人来说,就将变成一种致病因素。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2)夜半少阳(3)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释)
(1)至:前至字指时令,后至字指气候。未至而至,是说时令未至,而气候已至。(2)甲子:指冬至之后,经过60天的第一个甲子日。(3)少阳:这里是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一年之中三阴三阳各旺60天,共360天为一岁,其始于少阳,是阳气初生时节。
(按语)
本段原文说明了气候与节气应该相应,若气候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而发生疾病。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气候各不相同,冬至之后的雨水节(即第一个甲子日的夜半),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气候规律。若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转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是时令未到,气候先到;如已至雨水节,而气候未转温和,此为至而不至,是时令已到,气候未到。如已至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此为至而不去,是时令已至雨水节,而寒冬之气犹然不去;如已至雨水节,气候变得太热如盛夏之时,此为至而太过,是时令已超过雨水节,则为至而太过。总之,凡是气候先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之气候,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而发生疾病。
(原文)
若五脏元贞(1)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2),中人多死。干般疢难(3),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4),针灸膏摩(5),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6)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释)
(1)元贞:应作“元真”,指五脏的元气和真气。(2)客气邪风;对主气叫客气,对正气而叫邪气,总的指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而言。(3)疢难:疢音趁;疢难即疾病。(4)导引吐纳:用意识引导呼吸吐故纳新的方法,而使五脏元真通畅。(5)膏摩;用药膏贴敷或以手按摩等外治之法。(6)服食:服,指衣服;食,指饮食。
(按语)
此论未病先防及预防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卓越的“养慎”思想。养慎,首先要养元气,因为元气的盛衰与体质强弱有密切关系。此外,原文里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原因:一是疾病侵及经络传受于内脏,此为内因;二是疾病侵犯皮肤,使得手足四肢和九窍血脉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房事不节或被各种刀棒虫兽等外伤所致的疾病。
《老老恒言》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35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75岁高龄时所著,又名《养生随笔》。书中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广泛地阐述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浅近易行,被后世奉为“健康之宝”,为老年养生做出了很大贡献。
(原文)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要急躁益甚,究无益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
——《老老恒言·省心》
(按语)
此论老年人养生应当戒躁,当以“耐”字处之,原因是老年肝血衰,这样即可“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
(原文)
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必宜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另一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
——《老老恒言·被》
(按语)
此论老年人如何用褥,很有参考价值。若能照此去做,对于老年人保养元气很有益处。
(原文)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宜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兹择老年易行者附于左,分卧功、坐功、立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任意为之可也。修炼家有纳气通三关结成丹之说,必属左道(1)毋惑!
卧功五段:
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仰卧,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两手用力攀至左,及胁,攀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竖两膝,膝头相并,两足向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着力外向数遍;
仰卧,伸左足,竖右膝,两手兜住右足底,膝头至胸,兜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伸两足,左手握大拇指,首着枕,两时着席,微举腰摇动数遍。
立功五段:
正立,两手叉向后,举左足空掉数遍,掉右足同,轮流行;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
正立,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宛转顺逆摇动,不计遍;
正立,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钧重物,左右肩俱耸动,数遍;
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生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手轮流行。
坐功十段:
趺坐(2),擦热两掌,作洗面状,眼眶、鼻梁、耳根各处周到,面觉微热为度;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目随头左右瞻顾如摇头状,数十遍;
趺坐,伸腰,两臂用力,作挽硬弓势,左右臂轮流互行之;
趺坐,两手仰掌,挺时用力,齐向上,如托百钧重物,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状,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向后,托实坐处,微举臀,以腰摆摇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腰前扭后扭,复左侧右侧,全身着力,互行之,不计遍;
趺坐,伸腰,两手开掌,十指相叉,两时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来,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后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背及腿,取快而止;
趺坐,两手按膝,左右肩前后交扭,如转辘轳,令骨节俱响,背觉微热为度。
——《老老恒言·导引》
(注释)
(1)左道:不正派的宗教派别。(2)趺(fU,夫)坐:即结跏跌坐,包括全跏坐(俗称双盘)和半跏坐(俗称单盘)两种。
(按语)
此为老年人编设的一套动功,功能宣畅气血,舒展筋骨,且易学易练,很受老年人和体弱者欢迎
名人养生歌诀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魂 点击数:121 文章录入:admin ]
莫恼歌(外两首)
乐学歌
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理荒草。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等烦恼。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莫要恼,莫要恼,明月阴晴尚难保。 于(呜)呼?天下之乐,何知此学,
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
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长笑歌
不气歌
人要笑,人要笑,笑笑就能开怀抱。 清代户部尚书(阎敬铭)
笑笑疾病渐除消,笑笑衰老成年少。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听我歌,当知窍,极好光阴莫丢掉。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
堪笑痴人梦未醒,劳苦枉作千年调。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从今快活似神仙,哈哈嘻嘻只是笑。 倘若不消气中气,诚恐因病将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千金要方》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16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孙思邈约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享年逾百岁。其终生不慕仕进,隐居山林,研究医学、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思想、方法和养生实践,影响极其深远。
孙氏把“治未病”作为养生的基本原则,并曾反复申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在“治未病”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孙氏提出了多种养生方法,如既强调静养,又重视动养;既强调食养,又重视药饵;既强调个人卫生,又重视环境居处。孙氏为我国养生史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养生学家。
(原文)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1)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飡霞(2),其在兼于百行(3),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4)。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5),未能延寿。
——《千金要方·养性》
(注释)
(1)大经:指常道或不变的规律。(2)飡同餐。飡霞:指道家修炼术所服日之精华之气。(3)百行:许多方面的品行。(4)遐年:高龄,长寿。(5)玉液金丹:道家为之长生不老的药物。
(按语)
本段原文说明了孙氏把修身养性看作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性善”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养生大法应以德行为主,德行周备则可延年益寿,服饵养生则居次要地位。
(原文)
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1);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2)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欲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3)也;凡气冬至起于涌泉(4),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5)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放此。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6)常欲使气在下,勿欲泄于上,春冻未洋(7),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则灭门。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8)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云晏起,莫在日出时。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9)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
——《干金要方·道林养性》
(注释)
(1)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这里指出了顺时养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缺此不可。(2)晦:每月的三十日。(3)暮常护气也:由于夜晚阳气运行至阴分,阳气很虚,故在夜里要注意保护阳气。(4)涌泉:即涌泉穴,在足底部。人的阳气,冬至时起,自涌泉穴发。(5)三阳:冬至为一阳生,农历十二月为二阳生,正月为三阳生。三阳升时,春天开始。(6)勿令下冷无生意:是指要重视下肢保暖,以利阳气萌生。(7)泮:意为溶解分离。(8)晏:迟也。(9)天行时气:指时令性疾病。
(按语)
这段原文着重讨论了应该顺时摄养,人的衣着、起卧等方面都应与四时变化相适应,发挥和充实了《黄帝内经》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大法。
(原文)
卫汜称扁鹊云: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1)。故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故孝于须深知食药二性。
——《千金要方·养老食疗》
(注释)
(1)四气:谓心、肝、肺、肾四脏真气。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食疗的重要性,如“食能排邪,而安脏腑”。同时还应食疗与药疗相结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寿亲养老新书》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22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元代邹铉在宋代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续增篇幅后而写成的。《养老新书》是在祖国医学遗产中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内容颇为详尽,大凡老人应当如何保养、饮食调治、服用哪些药物,直到如何照顾老人,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后来明代出现另一本老年医学专书——《遵生八笺》,其中四时调摄所用的药物,多由《寿亲养老新书》转录,可见此书在中医养生文献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陈直,宋代医学家,元丰年间(1078一1085)任泰州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令,生平无考。所著《养老奉亲书》,成书不晚于1085年。书中对老年人食治、医药、摄养诸方面,均有详细阐发,黄应紫在《寿亲养老新书》作序称谓:“手之不释,如获隋珠和壁之宝,口之不置,如聆虞韶商之音。”元代泰宁(今福建省泰宁具)总管邹铉之高祖叔祖、二母夫人等,用此书之法,皆年过九十,而备极荣养;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至稀年。
陈邹二氏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许多宝贵养生之法。如重视精神摄养,强调饮食调治,顺应四时,安不忘危,导引运动,起居诸方面,皆有不少独到之处。现分述如下:
(1)强调精神摄养。
书中《性气好嗜第四》里说:“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这段文字将老人的心理变化写得较为细腻。由于老人之心常自壮,性情多孤僻,而精神之好坏,又对形体很有影响,因此,针对老年人情志的特点,调养精神,十分重要。
陈氏还认为,对于老人思食之物,若有违阻,意便不乐,可先随意与之,再于将食之际,以方便之言解之,如此则“往往知味便休,不逆其意,自无所损”。
对于老年人的性情,陈氏认为“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因此,应当经常有人侍其左右,不令寂寞。或择其所好,如书画、琴棋、花鸟、珍奇等,使其赏阅,有所兴趣。至于强烈的精神刺激,则应尽力避免,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等等,以免一场大惊,使之气血逆乱,变生他病。
(2)重视起居调摄。
由于年老之人,体力衰弱,动作艰难,百事懒于施为。故陈氏指出:必须“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在起居的具体方法上,书中阐述得非常细致。例如,老人行动不便,因而提出床榻要比一般的低三分之一,以便于下床。老人抵抗力弱,易于感冒,故提出床的三面要设屏风,以防风冷。老人的坐椅也要低些,双足能够接触地面。左右设置栏杆,前面放个茶几,以免老人从椅子上摔下来。至于衣服,不宜宽长。长则在走路时容易绊跤,宽则衣服不着身,不能保暖,所以要窄衣贴身,体温不致散失,自然气血流利,四肢和畅。这些都是照顾老人时需要采取的合理措施。
(3)要注意医药扶持。
陈氏在书中强调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来用药。由于老人气血衰,精神减耗,所以不能像对待年轻人那样,既用汤药,又行针灸,欲速则不达,反会危及生命。在进行汗吐下时,应当特别小心,因为老弱之人,出汗多则阳气泄,呕吐会伤人胃气上逆,泻下会使元气下脱,立刻产生危险。所以老人用药,应当采取扶持的方法,只可用温平、顺气、促进食欲、补虚等中和的药来治疗。不要服用别人赠送或在不可靠的地方买来的不知方剂组成性质峻烈的药物。老人在旧病复发时,要根据症状,使用中和的汤药调理,接着采用饮食疗法善后。这些服药原则,即使在现在,也是很适用的。
(4)主张饮食调治。
陈直十分重视饮食调治,于《养老奉亲书》中专撰“饮食调治”之文,加以发挥。邹铉对此十分赞赏。如陈直认为老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虚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又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一旦老人出现疾病,应当首先采用饮食治疗,因为这样不致伤害老人脏腑,只有在饮食治疗无效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药物。此外,老人的饮食要讲究温热熟软,切忌粘硬生冷。少吃多餐,并于饭后走上一二百步,可以帮助食物消化。
陈氏还在该书中辑录了食疗方剂160余首,把适当的药物与食物混合时,加入佐料调味之品,采取适宜的烹调方法,做成鲜美可口的食品,供年老之人服用,用以防病治病。
(5)提倡四时养老。
陈氏说:“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以上说明,陈氏是提倡老年人应四时摄生的。他不仅发挥了《内经》四时养生的理论,并提出了许多四时摄养的具体方法。
(6)老人宜颐养元气。
邹氏认为:“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故此,未病先防,安不忘危,人在消闲平静之时就要谨慎调护,不能仅以药饵作为养生长寿之依靠。又说:“至于药饵,往往招徕真气之药少,故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至于具体保养元气的方法,书中提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养生方法。老年人形气虽衰,但心志不衰,往往由于力不从心而使元气损伤,故尔,对于老年之人,强调少言语、节色欲、薄滋味、莫嗔怒、少思虑等,均是恐劳伤太过,损伤元气,影响天年。正如邹氏所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五脏受气,盖有常分,不适其性而强用,为用之过耗,是以病生。”
(原文)
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骨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进平补下元(1)药一眠女人则平补血海(2)药一眠无燥热者良。寻以猪羊肾粟米粥一杯压之,五味葱韭鹑膂(3)等粥皆可。至辰时(4)服人参平胃散一服,然后次第以顺四时软熟饮食进之。食时引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临卧时进化痰利膈人参半夏丸一服。遵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
(注释)
(1)下元,指肾之元气。(2)血海:此指肝与冲脉。(3)鹑膂(chunlu纯旅):鹑鸟的脊骨(肉)。(4)辰时:十二辰之一,为现在的7时至9时。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饮食乃精、气、神三者的物质基础,因此,要非常重视饮食调治,以求保健延年。而饮食调治之要,在于调理脾胃,培补后天,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调治法尤其重要,因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理无度,动成疾患。”饮食调理的具体方法,原文提出了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这些都是可取的。在饮食次数上,又提出宜“频频与食”,无疑是正确的。
(原文)
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全在承奉颜色,随其所欲,严戒婢使子孙,不令违背。若性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深宜休息,常令人随待左右,不可令孤坐独寝。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1),便生郁闷。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绝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己(2)。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3),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减可。
——《寿亲养老新书·性气好嗜》
(注释)
(1)孤寂:孤单、寂寞;此为老人精神养生之大敌,应给其所好之物,使其喜爱,应经常有人陪伴老人。(2)玩悦不已:让老人玩自己爱玩的东西,做喜欢做的事,尽量让老人精神上愉快,而不易于伤感。(3)自成滞闷:滞为气滞,闷为憋闷,久之气郁生火,易发脾气,故一定不要让老人“守家孤坐”。
(按语)
本段原文根据年老之心态,性多孤僻的特点,强调对年老之人,要注意其精神摄养。并指出了对年老之人的某些有害于自身健康的不合理的要求,既不可违背其意,使其不悦,又不可随其所欲,贻害健康;而要在适当时候,以理导之,使其知害,弃其欲望。这样,才能使之自慎,以保长年。
此外,由于年老之人性气不定,易于伤感,一有伤感,便生疾病。故陈氏认为,老人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并给其所好之物,如书画、琴棋、花鸟、珍奇等,择其精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不致孤寂,不生郁闷,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原文)
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顺之则生,逆之则病(1)。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2),尽矣。
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其黄发。之人,五脏气虚,精神耗竭,若稍失节宣,即动成为危瘵。盖老人勤惰不能自调,在人资养以延遐算。为人子者深宜寒温,审其饘药,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烙奉亲,慎无懈怠。
——《寿亲养老新书·四时养老总序》
(注释)
(1)顺之则生,逆之则病:此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义,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就要产生疾病。(2)执天之行:指掌握自然规律。(3)黄发之人:是指年老之人。(4)饘(zhan詹):稠粥。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老年人由于“五脏气虚,精神耗竭”,更要“执天之行”,“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只有这样,才能“疾病不生,长年可保”。特别是原文中要求子女对老人要发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恭格奉亲,慎无懈怠”,这在今天尤其有重要意义。
陈直依据《内经》四时摄养的原则,还提出了不少具体方法,如他认为:
春季属木,主升发,故在精神调养方面,春宜养生,戒戕杀,宜广施恩惠以顺生气;在调理脏腑上,因春季肝木当令,其味酸,而木能克土,故尔在春季,饮食宜减酸益甘,以养脾土之气。在疾病防治方面,因春季的正月与二月之间,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气候乍寒乍暖,高年之人,其时若受春气攻伐,便宿疾发动,再加之冬季时拥炉重衾、啖炙饮热,多成内热,至春季发泄,而成体热头昏,膈壅痞满,痰涎喘咳,四肢劳倦等病症。治疗时宜选用和气、凉膈、化痰之剂,以清解宣化。或在饮食治疗中选用性和凉利之剂,调停清化,自然可解。在生活起居上,春季宜让老人心情舒畅,踏春外游,至亭园楼阁或花木繁盛之处,尽情远眺,“摅智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切不可令老人孤坐独眠,自生郁闷。在春季暖燠之时,其衣着要逐渐减少,不可骤然脱却,以免遭受风冷伤寒。
夏天,因夏属火,在精神养生方面,应使情志舒但,切勿郁怒而伤气,以顺夏季养长之道;在饮食方面,由于火克金,故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此外,陈直认为,“盛夏之月,最难治摄,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暑泄之患。”因此,老年人在夏季尤应注意,凡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之处,皆不宜休息纳凉,否则往往使邪毒侵犯肌体。由于老年气弱,如盛夏之时,纳阴在内,过食生冷肥腻,损伤脾胃,致成滑泄下利之症,故应忌食生冷肥腻之物。对于瓜果之类,亦应量体虚实,少进为佳,不仅如此,还可在酷暑之际,意气相投之老年人相聚一处,品茗观花,谈论古今,以忘其酷热,亦是养老之法。
秋属金,其味属辛。而金能克木,因此,在秋天之季,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且“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身虽老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为此,其子女、好友在秋时伤感之季,更应多方面体贴关照,善于劝慰开导,使其心胸开阔,忘却秋思。秋季之后,寒温变异,水冷草枯,是宿疾老病易于复发之季,多表现为痰涎喘嗽,或风眩痹癖,或秘泄劳倦,或寒热进退。应在其未发之前,选择中和应病之药,调理治疗,则可延年益寿。
冬属水,主收藏。此时阳气内伏,万物潜藏,冬季肾气旺,其味咸,水能克火,故在冬寒之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老年之人,真阳衰弱,血气虚怯,在三冬严寒之季,宜居处密室,温暖衾服,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御寒气。冬寒三月,阳气在内,老年人多上热下冷,易于虚阳上攻,故不宜多食炙爆燥热之物,否则虚阳上攻,气逆不降,则易于产生壅噎膈满、痰嗽眼目之疾。故尔在冬季,可服山药酒以御风寒,微服凉膈化痰之剂以防风热痰生。
(原文)
安乐之道,惟善保养之得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太乙真人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2),气由神住,养气全神(3),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4)。捋护(5)之方,须在闲日安不忘危。”圣人予戒,老人尤不可不慎也。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6)。五脏受气,盖有常分,不适其性而强之为,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保守真元,外邪客气不得而于之(7)。至于药饵,往往招徕(8)真气之药少,攻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9)。
康节(10)先生诗云: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11),须是在处受持(12)。偈云: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强倍常,年几(13)百岁。
——《寿亲养老新书·保养》
(注释)
(1)浩然之气:《实用中医保幢学》认为,此处之浩然之气是指神。(2)人由气生:是说人之生命活动由气而生。正如中医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3)养气全神:全神,即神志健全。神志健全的前提是人体正气得到保养,使之充沛。(4)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精神内守,充实肌体内部,培养周身的和顺畅适之气。(5)捋护:即保护也。(6)生病起于过用:张景岳注:“五脏受气,强弱备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病之所由起也。”所谓“过用:即是超过了常度,违反了事物固有的正常规律,……是反常现象的一个方面。张景岳注:“过用日淫”。如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急骤,或者超过了人体的抵抗能力时,导致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淫有太过的意思。(7)保守真元,外邪客气不得而干之:这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若能保养好真元之气,使得真元之气充盛,外来的六淫之气就不能侵犯。(8)招徕:招之使来。(9)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此亦是一条重要养生原则,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当然这里的保养不仅仅是指食养,还包括养神、运动保健等。(10)康节:指北宋中叶著名理学家邵雍(1010��1077),字尧夫,谥康节。(11)偈(ji计):“偈陀”的简称,意为“颂”,佛经中的偈词。(12)在处受持:指随时随地遵守和保持。(13)几:将近。
(按语)
本段原文的中心意思是养生“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原因是“保守真元,外邪客气不得而干之”,“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同时告诫人们“生病起于过用”,从而指导人们要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外在和内在的各种致病因素,做到适应四时六气的各种变化,固摄精神情志活动及饮食起居,增强体育锻炼,这样就可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于”。
(原文)
鸡鸣时起,就卧床中,导引讫栉漱即巾正坐,量时候寒温,吃点心饭若粥。若服药,先饭食服药,服酒消息讫,入静室烧香诵经,洗雪心源,息其烦虑(1)。良久事了即出,徐徐步庭院散气,地湿即勿行,但屋下东西步令散气。家事付与儿子,不宜关心。平居不得嗔斗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为行但勿令气乏喘而已。亲故相访,间同行出游百步,或坐量力谈笑。才得欢通,不可过度耳。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等。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左右供使之人,得清净子弟小心多过谦谨者,自然事闲无物相恼,令人气和心平(2),凡人不能绝嗔,若用无理之人易生嗔怒,妨人导性。
——《寿亲养老新书·养性》
(注释)
(1)洗雪心源,息其烦虑:指精神专一后,任何烦恼,焦虑自可消除。(2)气和心平:此即《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意。
(按语)
本段原文提出了老年人一些重要的养生方法,如“入静室烧香诵经,洗雪心源,息其烦虑”,“徐徐步庭院散气……出门行三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谈笑”,“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这些都是流传至今、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具体他说即是:静神,散步,结交朋友,沐浴,对于老年人来说亦很重要。
(原文)
磁石(1)三十两,白石英(2)二十两,捶碎瓮盛,水二斗,浸于露地,每日取水作粥食,治风湿腰肢背痛。经年气力强盛,颜如童子。
——《寿亲养老新书》
(注释)
(1)磁石:又名玄石、摄石,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入药以吸铁能力强者为佳,称为“活磁石”或“灵磁石”。磁石味辛咸性平,入肾经,《本草衍义》谓之“养肾气,填精髓,肾虚耳聋目昏皆用之。”在此方中,主要取其养肾益精,聪耳明目,强骨通痹之功。(2)白石英: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味甘性温,入心、肾、肺三经,《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闷、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延年。”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暖肾温肺、安神利湿药使用。
(按语)
磁石粥功能主要是益肾强骨,聪耳明目,祛风胜湿,适宜中老年人肾虚、耳聋耳鸣、头晕目昏、腰膝酸痛者服用,阴虚火旺者应禁服。
(原文)
临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拄上腭,目视顶,仍提缩谷道,以手摩擦两肾俞穴(1),各一百二十次,以多为妙。毕,叩齿,卧,专治肾元虚冷,小便滑数(2)。
——《寿亲养老新书》
(注释)
(1)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补肾益精,壮腰利湿。(2)小便滑数;指小便次数多。
(按语)
老年人因肾阳虚,常致小便次数增多,是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故,而经常按摩肾俞穴,可温肾壮阳,对肾阳虚所致四肢厥冷,小便次数多有效。
《寿世保元》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22 文章录入:admin ]
为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所著。其享年九十余岁而卒。一生著作甚丰,《寿世保元》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亦可充分反映其养生观。
龚的主要养生思想是:固肾气,保根本;调脾胃,养后天;饮食重在有节,气血贵在流通;此外,亦很重视房室养生。
(原文)
齐大夫褚澄曰:赢女则养血,宜及时而嫁;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
男子破阳(1)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2)太早,则伤其血脉。
书曰: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3)。又曰:“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精盛则思室,血盛则怀胎。若孤阳绝阴,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则成劳。
彭祖曰:美色妖丽,娇姿盈房,以致虚损之祸。知此可以长生。
《阴符经》(4)云: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若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津,伏慧剑以割爱欲(5),则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思也。
书曰: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恣意。一度一泄,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
书曰:恣意极精不如异惜,虚损身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则折;将溃之岸,值水(6)先颓。苟能爱惜节情,亦长寿也。
——《寿世保元·保生杂志》
(注释)
(1)破阳:指男子的初次性生活,(2)破阴:指女子的初次性生活。(3)难状之疾:指难于描述的疾病。(4)《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是道家古代名著之一,文辞简朴,对后世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5)秉灵烛以照迷津:指手持灵异的烛光去照亮迷妄的境界,比喻用正确的理论去唤醒迷妄的心灵。慧剑:佛家认为智慧如利剑,能斩除一切烦恼与劳累。(6)值水:碰上大水。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气血精对人体的重要性,并由此出发,提出了人的婚配与性生活,即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的性生活当有差异,如原文所说:“年高之人……不可纵心恣意”,“赢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等。原文最后提出了“苟能爱惜节情,亦长寿也”的重要论点。
(原文)
养生之道,不欲食时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食后……越趄(1)缓行数百步……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然也。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府……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饿莩(2),饱食即死,是其验也。嗟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府(3),调顺百脉,使一身之气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欢,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机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热之气内蚀脏府,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致遐龄(4)?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5)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其此之谓乎。
(注释)
(1)趑趄:原指走动困难,此云行步舒缓。(2)饿莩:饿死的人。(3)以恬脏府:指会养生者,要使五脏六腑安宁和顺,功能正常。(4)遐龄:高龄之意。(5)衽席:睡衣与卧席,借指色欲。
(按语)
此论饮食养生,提出“不欲食时便卧及终日稳坐”及“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痰癖”的观点,否则“久即损寿
《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52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明代万全所著。万全,明代著名医学家,字密斋,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人,大约生于1488年,卒于1578年。祖传三代名医,其祖父万吉坡,父万筐均从医知名。万全不仅临证经验丰富,且认真总结,著书立说,当时被誉为“医圣”。
万全所著之书甚多,仅刻版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目就有10种,共108卷,计有《保命歌括》35卷、《养生四要》5卷,《痘科心法》23卷,《育婴秘诀》4卷,《妇人科》3卷,《广嗣纪要》16卷,其《伤寒摘锦》2卷,诸书从养生至内、妇、儿诸科均有涉及。万氏不仅是一位临床医学家,于养生亦有研究。他广泛搜集前人养生学的资料,汇萃诸家之长,参以己见,并亲自实践,著成《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一书,他说:“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邪矣,慎于医药则不遏其毒矣。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下面仅就万全所说的四条养生原则加以具体说明:
第一,寡欲。
万氏认为饮食。男女情欲是人之两大欲望,亦是人之常情,此二者皆应节制,强调这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方面。但其寡欲只是认为欲不可纵,同样认为欲不可绝,反对方士“绝后,休妻”之论,认为食、色,是人生活动过程所必需,应顺应生理之性。
万氏赞同邵子“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的观点。他认为,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而其味稍多,则随其脏腑而备有所伤,指出酸多伤脾、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苦多则伤肺、甘多则伤肾。欲善生长寿,宜从每日作起,方保无恙。
第二,慎动。
万氏说:“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谓视听言动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又说:“人之性常静,动处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则有不善矣。心纯性情,吾儒存心养性,老氏修心炼性,佛氏明心见性,正养此心,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可见,万氏是主张慎动主静的,并具体指出,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人们应当“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这里要指出的是,万氏养生之慎动观,并非强调静止不动,而是要求动而中节。其所倡目宜常瞑、发宜常栉、齿宜数叩、津宜常咽、背欲常暖、腹欲常摩,均是从动而中节的观点提出的。在其养生慎动观点的指导下,万氏又具体指出打坐,调息是养生主静的工夫,因为二者可使心不妄动。
第三,法时。
万氏说:“凡大地之气,顺则和,竟则逆,故能致灾咎也。”说明了万氏继承了顺四时养生的思想。他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具体提出“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的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亦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也。盖春生夏长,乃阴气发泄之时,教以礼乐者,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亦养阳之道也;秋冬收藏,乃阴气收敛之时,教以诗书者优游以求之,涵咏以体之,亦养阴之道也。
第四,却疾。
万氏在《内经》“治未病”思想启发下,提出了却病养生的一系列方法。如他说:“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他提出健康之人,重在自身调养,重在生活中调摄,药物之使用乃不得已而求之,不可滥用,正所谓“无病服药,如壁里良柱,为害甚大。”对于已患疾病,万氏除强调早治外,亦强调辨证施治。
(原文)
夫食色,性也。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养,躯命所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屋庐子之无解于任人之难也(1)。设如方士之说,必绝谷,必休妻而后可以长生,则枵腹之瘠(2),救死不赡,使天下之人坠厥宗(3)者,非不近人情者之惑欤?
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盖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精气益焉:精者,血之液;气者,精之导也。少之时,气方盛而易溢。当此血气盛,加以少艾之慕,欲动情胜,交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蚤发必先萎也,况禀受怯弱者乎?古人三十而娶,其虑深矣。
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大衍(1)之数五十,天地之中数也。阳数二十五,阴数二十五,男子三十而娶,因其阳常不足,故盖之以五;女子二十而嫁,因其阴常有余,故损之以五也。是故,长男在上,少女在下,则震兑交而为归妹也(5)少男在上,长女在下,则艮巽交而为盅也(6)。归妹之吉,帝已以之;盅之凶,晋候之疾不可为也。
人能知七损八益,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不知此者,早衰之道也。何谓七损八益?盖七者,女子之数也,其血宜泻而不宜满;八者,男子之数也,其精宜满而不易泻。故治女子者,当耗其气以调其血,不损之,则经闭而成病矣;男子者,当补其气以固其精,不益之,则精涸而成疾矣。古人立法,一损之,一益之,制之于中,使气血和平也。
八益丸(男子常服,补气固精):
熟黄酒拌,九蒸九晒,焙于八两,忌铁器,黄柏去皮盐水炒褐色四两,知母去毛皮四两,莲肉去心二两,芡实肉二两。
共为细未,炼蜜杵于余下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以米膳压之,忌葡萄。
七损丸(女子宜服,抑气调血)
香附米净,二个童便浸三日,一日一换,取起舂烂焙干,当归酒沉四两,芎藭六两。
为细未,酒煮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O丸,空心食前,茴香汤送下。
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各通其精,则精未满而先泻,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形壮之疾,至于半衰,其阴已痿,求女强合,则隐曲不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复近女以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予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则小便淋痛,大便干秘,髓竭则头倾足软,腰脊酸痛,尸居于气,其能久乎?故吕纯阳仙翁有诗云:
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其男子伤精,病小便淋痛,大便干秘者,以肾开窍于二阴。其溺塞者,气病也。时阴病难者,血病也。宜补其气,则津液行而溺自长;补其血,则幽开通而便自润也。宜补肾利窍丸主之。
熟黄制四两,生黄、当归、川芎、白芷各二两,山药半两,丹皮去心一两,白茯苓一两,五味、桂心各五钱,人参七钱。
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下。
男子梦交而泄精,女子梦交而成孕,或有淫气相感,妖魅为祟,神志昏惑,魂魄飞扬,日久不愈,如颠狂乃召巫觋以逐之,抑未矣。苟非得道,如许旌阳,萨守坚者,必不能驱治之也,惟务成子萤火丸方可除也。
右上三条,皆不能清心寡欲病。
萤火丸:(主辟疾病,瘟疫、恶气,有鬼,邪祟,王兵盗贼)
萤火、鬼箭削取反羽白吉利一两,雄黄、雌黄、pan石枯二两,羚羊角半两,煅灶灰半两,铁钟柄入跌处烧焦一两半。
为未,以鸡子黄及丹雄鸡头一个,毛无间色者,捣和为丸,如杏仁大样,做作三角,以降囊盛之,带在左臂或挂在户上。若从军者系于腰中,勿离其身。
盂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之者,节之也。非若佛老之徒弃人伦,灭生理也。构精者,所以续纲常也;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予尝集《广嗣纪要》:一修德,二寡欲,然则寡欲者,其延龄、广嗣之大要乎?予尝读《易》,“泽上有水”曰节(7),满而不溢,中虽悦慕,若险在前,心常恐陷。节之,时义大矣哉!若或反之,水在泽下(8),则以渐渗泄其涸也,可立而待矣。困于坎中,犹有悦心,困而又困,虽有卢扁不可治也。生、人所欲也。所欲,复有甚于生者乎?死,人所恶也,所恶,复有胜于死者乎?帷其溺于声色之中,盅惑狂悖,由是而生有不用也,由是而死有不辟也,《诗》云:“士也无极,二三其德。”此之谓也。
有人于此尝语人曰:“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至于暗居独处之时,目有所接,心火?起,虽有灾害,亦莫之顾。故曰:寡欲只在谨独。
今之养生者曰:心者,神之主也;肾者,精之府也;脾者,谷气之本也,三者交养,可以长生。苟神太烦则困,精太用则竭,谷太伤则减,虽有补益之功,不能胜其旦暮之牿矣(9)。广成子曰:“服药千朝,不如独宿一宵。”诚哉,斯言也。
今指利刃语人曰:“是可蹈乎?”曰:“不可。”指鸩毒语人曰:“是可咽乎?”曰:“不可。”因语人曰:“佳丽之色,利于刃也;膏粱之味,毒于鸩也。远而疏之,不可狎也。”则群笑而起,一朝病生,迎医治之。贩以百金不爱也(10)。臆!“曲突徒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其此之谓也。
夫男子十六而精通,至六十四岁而精竭。女子十四岁而经行,至四十九岁而经断。初生之时,形体虽具,精血犹未生也。必待哺乳之养,水谷之气,日生月长,男子十六而精始溢,女子十四而血乃泻,成之何其难也?男子八八而精竭,女子七七而血尽,败之何其易也?即夫以十年所生之精血,尚不免于百半之用,譬诸草木,气聚于春者,复败于秋也,虽欲留之,只有许多分数。况以难成易败之精血,不知爱惜,反暴疾之,所以不待八八、七七之期而早毙矣。
交接多则伤筋,施泄多则伤精。肝主筋,阴之阳也,筋伤则阳虚而易痿。肾主精,阴中之阴也,精伤则阴虚而易举,阴阳俱虚,则时举时痿,精液自出,念虑虽萌,隐曲不得矣。当是时也,猛省起来,远色断想,移神于清净法界,歌舞以适其情,谷肉以养其身,上药以补其虚,则屋破犹堪补矣。苟不悔悟,以妄为常,乃求兴阳之药,习铸剑之术,则天柱折,地维绝,虽有女蜗氏之神,终不能起家中之枯骨也。
今人好省者,以御女为长生之术,如九一采战之法,谓之夺气归元,还精补脑,不知浑浊之气,渣渣之精,其机已发,如蹶张之弩,孰能御之耶?已(泄)之精,目不能制,岂能采彼之精气耶?或谓我神不动,以采彼之气,不知从入之路何在也?因此而成淋沥者有之,或谓我精欲出,闭而不泄。谓之黄河逆流,谓之牵转白牛,不知停蓄之处为痈为肿者有之,非以养生,适宜害生也。
古人有见色不动,如鸠摩罗付之受宫人(11),这是铁汉,如何学得?必如司马公之不置姬妾,关云长之屏美女,刘倚(12)之却名姝,然后可养此心不动也。坚白不至而欲自试于磨涅(13),其有不磷缁者(14),几希!
项羽喑哑,叱咤干人,自废垓下之变,乃与虞姬对位,汉高祖见太公置俎上,略无戚容,诛戮功臣,何其忍也!病革(15)之时,乃枕戚姬之膝而垂涕焉。苏武在匈奴吞毡啮雪,所持节旄尽落而志不屈,何其强也!乃纳胡妇生子。虽曰项羽之泣虞姬,恨别也;汉高祖之泣戚姬,防患也;苏武之纳胡妇,为养也;然尤物移人,终然不免。
古人教子,舞刀、舞剑、学文,朝习夕游焉,所以涵养德性,禁其非心也。故能气质清明,德业成就,福寿绵长。今之人则不然,所以福德不及古者远矣。
配匹之际,承宗祀也,婚姻以时,成男女也;夫妇有别,远情欲也。故身无疴疾、生子贤而寿。今人不知宗祀为重,交接以时,情欲之感,形于戏谑,燕婉之私,朝暮阳台,故半百早哀,生子多夭且不肖也。故曰:寡欲者,延龄广嗣之第一紧要也。
(注释)
(1)屋庐子:指孟子弟子屋庐连,战国时人,著书言彭聃之法。屋庐,复姓。任人:内心包藏凶恶之人。(2)枵腹之瘠:犹饥饿之病。枵,空也。(3)坠厥宗:坠,即落下,引申为失去。厥,他的。坠厥宗,意为为绝他的时嗣。(4)大衍:言揲蓍之法。古代用数蓍草茎占卜的一种迷信方法。(5)归妹:《周易》卦名;兑下震上。兑卦上爻为阴爻,为少女,处于震卦下爻阳爻为长男之下。震兑二卦相交,符合阴阳调平之理,少女与长男结合,为吉,故算归妹(妹可出嫁)。帝以合归妹之卦以成婚而吉。(6)蛊:《周易》卦名,巽下艮上。巽卦初爻为阴,为长女,震卦上交为阳少男,据阴有余而阳常不足之理来推,阴阳失调,易使人惑乱,故少男长女不能婚配,此谓交女太多,阳更不足。晋候溺于此,故疾不可治。(7)节,《周易》卦名,下为兑,兑代表泽,上为坎,坎代表水,故曰“泽上有水。”《象》曰:“节,君子以制度数。”谓要强调节制人的欲望。(8)水在泽下:以卦象来说是困卦,坎下兑上,《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下卦阳爻困于坎中,犹溺于女色之中,则所得之病即使扁鹊也难治疗。(9)牿:牛马牢也,又同桎梏之梏,此谓整天处于精气神的耗损之中。(10)贶(kuang况):谓赠,不爱,不吝借之意。(11)鸠摩罗付之受宫人:当为鸠摩罗什及受宫人。鸠摩罗什,晋代高僧,天竺人,7岁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妙解大乘经,后秦时入中国,被待为国师之礼。受宫人,为受宫刑之人,即太监。此谓僧人和太监能起色不起。(12)刘倚:后汉、宋、元、明史皆载有刘琦之名,但却名姝者不详为何朝之刘琦。(13)磨涅:犹石磨。(14)磷缁:谓使坚白之物受磨而薄,受染而黑,喻受外境影响而同化。(15)革:急也。病革:即病急。
(按语)
本段原文选自《养生四要》之《寡欲第一》与《广嗣纪要》之《寡欲第二》,都是论述纵欲之害和寡欲之利的。但内容各有侧重,互不重复。本篇是侧重于论述养生长寿必须节制房事,《广嗣》篇侧重于论述欲得优生子嗣则必须寡欲。至于如何节欲,原文重复强调了《广嗣纪要》中“寡欲只在谨独”之法,以使“夫妇有别,远情欲也”。还指出:“古人教子,舞刀、舞剑、学文,朝习夕游焉,所以涵养德性,禁其非心也。”这就是要丰富文娱体育活动,且使“气质清明,德业成就,福寿绵长”,是积极有益的养生之道。
此外,原文论述寡欲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必须提倡的,即反对早婚。如原文引用吕洞宾的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首诗形象地指出早婚有丧生殒命之害,还用利刃、鸩毒为喻,警告纵欲之人,还从脏腑气血理论上阐明节欲养生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好色者“以御女为长生之术”的荒谬说法。大力倡导他人提出的“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
(原文)
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之则成病也。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者(1),节之礼,谨防其过也。凡人食时微觉胸中不快,此食伤也。服消导之剂以助脾之传化,不可隐忍,久则成积矣……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如节,必餍足(2)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害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斯成苑(3)病之积矣。为胀为满为痛,纵一时之欲,贻终身之害。
——《养生四要》
(注释)
(1)歠(chuo卓):饮。
(2)餍(yan足):饱足。
(3)苑:疑为“菀”字之误。菀,积也。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谈饮食养生之意义,认为肠胃是饮食水谷受纳。消磨之场所,饮食多少应有分数。过多肠胃则不能受纳,或溢而上出,或不得消化而停滞于中,此与《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是一致的。
养生延命录》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24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终年81岁。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据书中的记载来看,其养生思想属于道家体系,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此外,他对情志、房室、饮食等亦有不少论述。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食诫篇》
(按语)
本段原文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文献,至今亦有巨大意义。其主要精神是要人们饮食有节,如“食欲少”、“不夜食”、“不、饱卧”、“食后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1),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淡无度,忏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2),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注释)
(1)闲心劳形:闲心,是恬淡虚无之意;劳形,是小劳而不是大劳,小劳则气血流通,大劳则使形体劳倦。(2)神形离别则死:《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神形离就会死亡。再次强调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按语)本段原文着重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形与神惧”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一二百年寿也。
(按语)
这段原文响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从而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遵生八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医养生 点击数:28 文章录入:admin ]
此书为明代高濂所著。全书八笺,笺中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清修要妙、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闭清尝、灵秘丹药、尘外遐举等。其养生思想是重视形、气的调养,主张“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推崇胎息、导引等术。在起居上,他提出了知恬逸自足、审居室安处、保晨昏怡养、闲溪山逸游、识三才避忌、严宾朋交接等方面;在饮食上,他重视脾胃的调养,主张务尚淡薄,以养脾胃之气,而资生化之源。这些观点对于养生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
高子曰: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设使神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尽,岂知命者哉!夫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术。人能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规三元养寿之方(1),绝三尸九虫(2)之害,内究中黄妙旨,外契大道玄言,则阴阳运用,皆在人之掌握,岂特遐龄可保,即玄元上乖,罔不由兹始矣。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
(注释)
(1)规三元养寿之方:规,法度也;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全句意谓以三元养寿之方为法度。(2)三尸九虫:三尸;指人体上中下三尸。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九虫,是指蛔虫、白虫、肺虫、胃虫、膈虫、赤虫、蛲虫、伏虫、肉虫。三尸九虫,古人认为是万病之源。
(按语)
本段原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养生原则,如养气、保神、运体等,再一次强调了养生对于长寿的重要性。
(原文)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疾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薰衣,啖(1)炙炊饮,或积至春,因而发泄,臻体热头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尽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府,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疾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敝之处,用摅滞杯,以畅生气,不可兀(2)坐以生他郁……天气寒喧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养生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滞。”
《六笈七签》曰:“春正二月,宜得夜卧早起,三月宜早卧早起。”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注释)
(1)啖(dan蛋):吃的意思。(2)兀(wn晤):茫然无知的样子。
(按语)
此论春天如何养生,在饮食上宜减酸益甘,但不宜多,以防损伤脾胃;在衣着上,因天气寒温不时,老人不可顿去棉衣;在防治疾病方面,当防体内积热,不可行疏利之药,宜用消风、凉膈之剂。此外,高氏提倡春季旅游,“以畅生气”。上述养生方法皆是可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平凡医生
|
2004-9-3 16: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籍养生摘录[分享]
真是不错
下载
多谢楼主总结整理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ang2cf
|
2004-9-7 20: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籍养生摘录[分享]
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分析很透彻,谢谢楼主提供学习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wbo
|
2005-4-16 07: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籍养生摘录[分享]
Thank you very muc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小李飞刀
|
2014-5-9 05: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huyongxia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