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五十二
陶節菴曰: 傷寒腹痛有四, 若遶臍痛, 大便結實, 煩渴者, 皆屬燥屎痛, 急用寒藥下之。 因食積而痛者, 治亦同。
若小腹痛, 小水自利, 大便黑, 身目黃者, 屬畜血痛, 亦用寒劑加行血藥, 下盡黑物自愈。
凡傷寒腹中痛甚, 但將涼水一盞, 與病者飲而試之, 若飲水後痛稍可者屬熱痛, 當用涼藥清之。 以上三條, 皆實熱痛也, 必脈來沉實有力, 方是此證, 若微弱者, 仍當詳審, 從緩治之。
若飲水愈加作痛, 此為寒痛, 當用溫藥和之。 和之不已, 而或四肢厥冷, 嘔吐瀉利者, 急用熱藥救之。 但須詳脈之有力無力, 方為良法。
下利五十三
凡雜證下利, 多責於寒, 傷寒下利, 有寒有熱。 蓋熱邪傳裏, 則亦有下利之證, 但寒利最多, 熱利則僅見耳。 治者當辨寒熱, 若誤用之, 則為害最大。
仲景[論]曰: 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 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溫之, 宜服四逆輩。 少陰病二三日,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 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 吐利, 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 下利, 白通湯主之。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欬,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 下利清穀, 裏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乾嘔,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 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 熱不去, 內拘急, 四肢疼,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 不可攻表, 汗出必脹滿。
按: 此諸論, 乃皆言寒利之當溫也。 如所云手足厥逆, 惡寒腹痛, 脈微欲絕, 下利清穀之類, 此固陰寒之甚者也。 其於疑似之間, 則猶有真辨: 凡傷寒下利由熱邪者, 必有煩躁大熱, 酷欲冷水等證, 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 如果表裏俱熱, 方可作火證論治。 若其脈雖數而無力, 外雖身熱而不惡熱, 內雖渴而不喜冷, 此其內本不熱, 而病為下利者, 悉屬虛寒, 治宜四逆湯, 理中湯, 溫胃飲, 胃關煎, 五苓散之類, 酌用可也。 或表裏寒邪俱甚, 則當以麻桂飲相兼用之為最妥。 若以寒利作熱利, 妄用寒涼, 再損胃氣, 則無有不死。
[論]曰: 下利, 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裏, 乃攻其表, 溫裏四逆湯, 攻表桂枝湯。
按: 此一條, 乃言表裏俱病而下利者, 雖有表證, 所急在裏, 蓋裏有不實, 則表邪愈陷, 即欲表之, 而中氣無力, 亦不能散。 故凡見下利中虛者, 速當先溫其裏, 裏實氣強, 則表邪自解, 溫中可以散寒, 即此謂也。
[論]曰: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 脈數, 欲飲水者, 以有熱故也, 白頭翁湯主之。 少陰病, 下利, 六七日, 欬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湯主之。
按: 此三條, 乃言熱利之當清也。 但既云脈數, 又欲飲水, 是誠熱矣, 然寒邪在表, 脈無不數, 但數而有力者為陽證, 數而無力者, 即陰證矣。 瀉利亡津, 無有不渴, 但渴欲飲水, 愈多愈快者為陽證, 若口雖欲水, 而腹不欲嚥者, 即非陽證矣。 此外, 如渴欲茶湯者, 乃瀉渴之當然也, 不得悉認為熱證。 一, 凡傷寒表邪未解, 脈實滑數, 喜冷氣壯, 內外俱熱而下利者, 宜柴芩煎主之。 [論]曰: 少陰病, 自利清水, 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下利, 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下利譫語者, 有燥屎也, 宜小承氣湯。 按: 此三條, 乃言下利之當攻者也。 凡傷寒下利者, 本非陽明實邪, 不當譫語, 今既譫語, 故知有燥屎當去也。 又若少陰下利, 心下有痛有者, 必有所積, 故亦當下。
凡自利家, 身涼脈小者為順, 身熱脈大者為逆。 此以外無表證, 而病之在臟者言也。 下利, 日十餘行, 脈反實者死。 發熱, 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 直視譫語, 下利者死。 下利無脈, 手足厥冷, 灸之不溫, 脈不還者死。 少陰病, 自利, 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大抵下利一證, 為脫氣至急, 五奪之中, 惟此為甚。 [金匱要略]曰: 六腑氣絕於外者, 手足寒, 五臟氣絕於內者, 利下不禁, 臟氣既脫, 不能治也。
協熱下利五十四
仲景曰: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 內虛熱入, 協熱遂利, 煩躁, 諸變不可勝數, 輕者困篤, 重者必死矣。 太陽病二三日, 不能臥, 反下之, 若利止, 必作結胸。 未止者, 四日復下之, 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 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 表裏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陽明少陽合病, 若脈數不解, 而下不止, 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按: 此四條乃皆言表證未除而誤下之, 因致外熱未退, 內復作利, 故云協熱下利, 此一熱字, 乃言表熱也, 非言內熱也。 夫協者, 協同之協, 非挾藏之挾, 即表裏俱病之謂, 故治此者, 止有桂枝人參湯一方, 其義顯然可見。
即如成無己[明理論]曰: 表邪傳裏, 裏虛協熱則利, 乃亦以表邪為言也。 奈何後學不明此義, 止因協熱二字, 每每以表作裏, 以寒作熱, 但見作利者, 無論表裏虛實, 即認為內熱, 便云協熱下利。 且近有不必誤下, 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 表證得寒, 熱愈不退, 乃致下利, 或脾胃素弱, 逢寒即泄者, 皆是此證。 既見下利, 益云協熱, 其謬孰甚, 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 豈治內熱之劑乎? 寒熱倒施, 殺人多矣, 予因特表於此。
小便五十五
凡傷寒小便清者, 病不在裏, 仍在表也, 當解表發汗。 小便利者, 病不在氣分, 而在血分, 以小水由於氣化也。
陽盛則欲, 陰虛小便難。
凡病傷寒而小水利者多吉, 以內邪不甚也。 仲景曰: 陽明病, 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與豬苓湯, 以汗多必胃燥, 故不可復利小水也。
[論]曰: 濕家之為病, 一身盡痛, 發熱, 身色如熏黃, 其人但頭汗出, 背強, 欲得被覆向火,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熱, 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 而不能飲, 此濕痺之候。 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者, 但當利其小便。
凡傷寒表證未除, 病在陽分者, 不可即利小便。 蓋走其津液, 取汗愈難, 且恐大便乾結也。
死證五十六
陶節菴曰: 凡看傷寒, 極要識各經中死證死脈, 須一一理會過, 免致臨病疑惑。 但見死證, 便當以脈參之, 如果有疑, 切莫下藥, 雖至親俛懇, 亦不可治, 倘有差失, 咎將歸於己矣。
脈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漿不入, 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 此命絕也。 汗出髮潤, 喘而不休, 此肺絕也。 形如煙煤, 直視搖頭, 此心絕也。 唇吻色青, 四肢振動, 此肝絕也。 環口黎黑, 冷汗發黃, 此脾絕也。 溲便遺失, 狂言, 反目直視, 此腎絕也。
少陰病, 惡寒身踡而利, 手足逆冷者, 不治。 少陰病, 吐利躁煩, 四逆者死。 少陰病, 四逆身踡, 脈不至, 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 六七日, 息高者死。 少陰病, 至五六日, 自利, 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 下利, 厥逆無脈, 服藥後, 脈微續者生, 脈暴出者死。 少陰病, 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 必動其血, 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為難治。
陰病見陽脈者生, 陽病見陰脈者死。 脈純弦者死。 脈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死。 脈陰陽俱盛, 大汗出, 熱不解者死。 手足逆冷, 脈沉細, 譫言妄語者死。 脈證俱虛, 而見譫妄者死。 傷寒六七日, 脈微, 手足厥冷, 煩躁, 灸厥陰, 厥不還者死。 寸脈上不至關為陽絕, 尺脈下不至關為陰絕, 此皆不治, 決死也。 傷寒下利, 日十餘行, 脈反實者死。
傷寒, 病下素有痞氣, 連於臍傍, 痛引少腹入陰筋者, 此名臟結, 死。 發熱, 下利厥逆, 躁不得臥者死。 發熱, 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 直視譫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 亦死。 下利發熱者亦死。 發熱而厥, 七日, 下利者難治。 傷寒六七日, 發熱而利, 汗出不止者死, 有陰無陽故也。 陽氣前絕, 陰氣後絕者, 陰證也, 其人死後, 身色必青。 陰氣前絕, 陽氣後絕者, 陽證也, 其人死後, 身色必赤, 腋下溫, 心下熱也。
[金匱要略]曰: 六腑氣絕於外者, 手足寒, 五臟氣絕於內者, 利下不禁。 蓋傷寒發熱, 為邪氣獨甚, 若下利至甚, 厥不止, 此以邪未解, 而腑臟之氣先絕, 故死。
[靈樞‧熱病篇]曰: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顴發赤, 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 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 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死。 七曰欬而,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 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 腰折瘈瘲齒噤齘也。
傷寒逆證賦五十七
傷寒難療, 逆證須知。 陽病怕逢陰脈, 譫語陰證非宜。 乍疏乍數脈之忌, 口張目陷舌如煤。 乾嘔出氣, 骨節痛而呃逆弗已; 發斑發黃, 大便利而先赤後灰。 霍亂躁煩, 心下悶而喘脹; 腹膨呃逆, 下泄利而難溲。 四肢厥逆, 眼定腹疼如石; 內外關格, 頭汗陽脫溲遲。 頭連胸痛四肢冷, 聲啞唇瘡狐惑悲。 七日已過復大熱, 喘逆上氣脈散危。 陰陽易, 脈離經而外腎腫, 手足攣拳加腹痛。 陰陽交, 大汗後而熱愈甚, 躁急狂言食更稀。 厥利無脈, 灸而不至者腎殆; 唇青舌卷, 耳聾囊縮者肝離。 赤斑黑斑, 救五而救一; 尋衣撮空, 兩感者何疑。 凡諸汗證, 仍當備言: 只在頭面不遍身, 鼻不止; 口噤肉戰多喘促, 如油汗圓。 當汗無汗, 麻黃數劑不能通, 尤嫌脈躁, 汗後嘔吐, 水藥不入證反劇, 言亂目眩。 濕家大汗必成痙, 風濕與疸皆譫言。 犯濕溫, 則身青面變, 耳聾不語名重暍; 發少陰, 必九竅出血, 下厥上竭奚能痊。 動氣脈遲弱皆忌, 風濕和中濕不堪。 其諸下利, 尤宜細參: 熱厥利而汗難止, 冷厥利而躁不眠; 少陽陽明合病, 脈弦者負; 少陰吐瀉無脈, 拳厥躁煩。 譫語直視而喘滿, 下利頻數而脈堅。 臟結者臍痛引陰, 白胎下利; 除中則厥逆而利, 反能食焉。 誤下濕家之頭汗, 溲難便利喘加添。 體如熏而搖頭直視, 心神已絕; 唇吻青而四肢多汗, 肝氣不全。 腎絕者, 直視狂言而遺尿反目; 肺絕者, 喘無休歇而汗潤髮顛。 虛汗發黃環口黑, 非脾經之吉兆; 孤陽偏勝脈暴出, 知陰絕之在先。 此傷寒之逆候, 勿僥倖以圖全。
傷寒治例五十八
汗散類
溫散諸方
麻黃湯散一, 大溫, 凡太陽陽明傷寒, 而陰邪甚者宜此。
桂枝湯散九, 大溫, 凡太陽中風兼寒有汗者宜此。
麻桂飲新散七, 大溫, 凡傷寒初感, 邪盛氣實者, 無論諸經四季, 先宜用此。
二柴胡飲新散二, 微溫, 凡邪感三陽, 及三陽併病, 寒勝者宜此主之。 三陰初感者亦可用。
葛根湯散二九, 大溫, 治冬月太陽經傷寒, 項背強, 無汗惡風者宜此。
五積散散三九, 微溫, 凡感寒邪而陰勝於陽, 外有表證, 內有嘔吐腹痛, 及寒濕客於經絡, 筋骨痠疼等證宜此。
十神湯散四十, 微溫, 凡時氣, 風寒, 瘟疫, 發熱憎寒, 頭疼欬嗽無汗, 當溫散者宜此。
麻黃附子細辛湯散三, 大溫, 少陰傷寒, 脈沉發熱者宜此。
小青龍湯散八, 大溫, 凡傷寒陰勝, 表邪不解, 及心下有水氣, 嘔噦, 欬嗽, 發熱, 小腹滿者宜此。
消風百解散散四六, 微溫, 凡四時傷寒, 頭疼發熱, 及風寒欬嗽, 鼻塞聲重者宜此。
柴胡桂枝乾薑湯散百十四, 微溫, 傷寒汗下後, 但頭汗出, 寒熱往來, 邪不解者宜此。
桂枝加黃耆湯散十, 大溫, 黃疸脈浮, 當以汗解者宜此。
涼散諸方
一柴胡飲新散一, 微涼, 凡六經初感, 內外俱有熱者宜此。
小柴胡湯散十九, 微涼, 凡邪在少陽, 及三陽併病, 但屬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兼嘔者宜此。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 微涼, 凡四時不正之氣, 風寒感冒, 憎寒壯熱, 頭疼身痛者宜此。
柴葛解肌湯散三一, 微涼, 凡足陽明證, 發熱脈洪者宜此。
升麻葛根湯散三十, 微涼, 陽明證具, 及小兒疫癘瘡疹等證宜此。
歸葛飲新散十三, 次涼, 凡陽明溫暑, 大熱大渴, 津枯不能作汗者宜此。
六神通解散寒十五, 大涼, 凡發熱頭痛, 脈洪無汗, 三陽伏火, 而表邪不解者宜此。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大寒, 凡溫病熱極, 表裏不解者宜此。
柴平湯和二三三, 微涼, 凡溫瘧身痛, 手足沉重, 寒熱者宜此。
柴芩煎新散十, 大涼, 凡表邪未解, 內外俱熱, 泄瀉不止者宜此。
大青龍湯散七, 微寒, 凡太陽中風, 發熱無汗而躁煩者宜此。
升麻湯散百十三, 大寒, 凡無汗而喘, 煩渴發斑者宜此。
四逆散散二八, 微涼, 凡陽邪亢極, 四肢厥逆者宜此。
平散諸方
三柴胡飲新散三, 凡肝脾陰虛血少, 而偶感風寒者宜此。
正柴胡飲新散六, 凡血氣本無虧損, 而感冒寒邪者宜此。
柴陳煎新散九, 凡感冒風寒, 發熱而兼欬嗽, 嘔惡者宜此。
參蘇飲散三四, 凡四時感冒傷寒, 頭痛發熱無汗, 及欬嗽聲重, 往來潮熱者宜此。
敗毒散散三六, 凡四時瘟疫, 寒熱, 身體疼痛, 及煙瘴之氣, 或處卑濕腳氣者宜此。
升陽散火湯散四一, 凡胃虛血虛, 因寒邪冷物抑遏陽氣, 以致發熱者, 宜此發之。
加減小柴胡湯散二二, 凡少陽經寒熱往來, 脈弦腹痛者宜此。
兼補兼散諸方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凡勞倦傷脾, 中氣不足, 以致外感發熱者宜此。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凡邪陷陰中, 陰虛不能作汗, 身熱不退, 或往來寒熱者宜此。
三柴胡飲新散三, 凡肝脾血分微虛, 而感外邪者宜此。
四柴胡飲新散四, 凡脾肺氣虛, 或勞倦感寒發熱者宜此。
五柴胡飲新散五, 凡脾腎血氣不足, 而感外邪發熱者宜此。
理陰煎新熱三, 大溫, 凡真陰不足, 或因勞倦感寒, 陰虛假熱, 寒邪不解者, 速宜用此。
大溫中飲新散八, 大溫, 凡中氣虛寒感邪, 發熱無汗, 表不能解者, 速宜用此。
調中益氣湯補三一, 凡風寒濕熱所傷, 食少體重者宜此。
溫中和中類
大溫兼補諸方
人參理中湯熱一, 大溫, 治太陰即病自利, 陰寒腹痛嘔吐, 中氣虛寒, 脹滿厥逆, 瘧痢等證。
四逆湯熱十四, 大溫, 治傷寒陰證, 自利脈沉, 身痛而厥。
胃關煎新熱九, 大溫, 凡脾腎虛寒, 瀉利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參湯散十三, 大溫, 傷寒表裏不解, 協熱下利者宜此。
白通湯熱一四五, 大熱, 少陰下利者宜此。
桃花湯熱一四六, 微溫, 少陰下利膿血者宜此。
真武湯熱一四二, 大溫, 少陰傷寒腹痛, 或嘔, 或利者宜此。
回陽返本湯熱四五, 大溫, 傷寒陰盛格陽, 陰極發躁, 脈弱無力者宜此。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大溫, 陽脫氣虛者宜此。
煖肝煎新熱十五, 大溫, 凡肝腎陰寒, 小腹疼痛者宜此。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 大熱, 嘔而胸滿, 吐涎頭痛者宜此。
當歸四逆湯熱二十, 微溫, 傷寒厥逆脈細, 下利腸鳴者宜此。
茯苓甘草湯熱七五, 大溫, 水停心下, 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 大熱, 風濕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熱三十, 大熱, 風濕相搏, 筋骨疼痛者宜此。
乾薑附子湯熱三四, 大熱, 瘴毒陰證, 厥逆嘔吐, 自利汗出者宜此。
華佗救陽脫方熱六三, 治陰寒直中三陰證。
微溫和中諸方
二陳湯和一, 微溫, 凡風寒欬嗽, 痰飲嘔惡, 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湯補五, 微溫, 凡脾胃虛弱, 或久患瘧痢, 或嘔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微溫, 凡陰虛受寒, 欬嘔喘促, 吞酸痞滿等證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 微溫, 凡寒傷脾胃, 心腹脹滿, 嘔惡不思飲食, 身體疼痛, 瀉利者宜此。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微溫, 凡外感風寒, 內停飲食, 頭疼寒熱, 吐瀉脹滿者宜此。
烏梅丸和三二三, 微溫, 吐蚘, 蚘厥者宜此。
清理類
清火諸方
抽薪飲新寒三, 大寒, 凡熱邪內蓄之甚者宜此。
徒薪飲新寒四, 次寒, 凡熱邪內蓄, 將甚未甚者宜此。
黃連解毒湯寒一, 大寒, 凡熱邪內盛, 煩躁狂斑, 口渴舌焦, 喘滿脈洪, 熱甚者宜此。
白虎湯寒二, 大寒, 凡脈洪大渴, 陽明熱甚, 或中暑虛煩等證宜此。
人參白虎湯寒三, 大涼, 凡赤斑口燥, 煩躁暑熱, 脈洪大浮虛者宜此。
三黃石膏湯寒十一, 大寒, 凡疫瘟大熱而躁者宜此。
一六甘露散新寒十五, 大寒, 陽明實熱, 煩躁斑黃等證宜此。
益元散寒百十二, 次寒, 凡中暑身熱煩渴, 小水不利者宜此。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寒, 凡陰虛水虧, 陽明火盛, 煩渴內熱者宜此。
陽毒升麻湯散百六, 大涼, 凡陽毒赤斑, 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葉石膏湯寒五, 微寒, 陽明汗多而渴, 鼻喜水, 暑熱煩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飲寒八, 微寒, 凡伏暑發熱煩躁, 水道不利者宜此。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次寒, 肺熱小水不利, 或便血者宜此。
大連翹飲寒七八, 次寒, 凡風熱熱毒, 大小便不利, 及瘡毒丹瘤等證宜此。
普濟消毒飲寒十三, 大寒, 凡疫癘大行, 憎寒壯熱, 頭腫目閉, 喘渴, 咽喉不利, 俗名大頭瘟, 熱毒等證宜此。
梔子檗皮湯寒二三, 大寒, 傷寒身黃, 內外俱熱者宜此。
白頭翁湯寒一八四, 大寒, 治傷寒熱利。
玄參升麻湯外四八, 次寒, 瘟疫頰腮腫痛, 發斑, 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湯寒十六, 微涼, 凡小結胸熱邪脹滿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 大寒, 凡心經蘊熱, 臟腑秘結, 小便赤澀, 血淋等證宜此。
解瘟疫熱毒法寒二四。
清血清便滋陰諸方
犀角地黃湯寒七九, 微涼, 凡熱入血分, 吐斑黃, 及血熱血燥, 不能作汗, 表不解者宜此。
犀二陰煎新補十, 大涼, 心經有熱, 狂笑, 煩熱, 失血者宜此。
犀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大涼, 凡水虧火盛, 煩熱動血者宜此。
犀五苓散和一八二, 微溫, 凡暑熱霍亂泄瀉, 小水不利, 濕腫脹滿者宜此。
犀導赤散寒一二二, 微涼, 心火小腸熱秘, 小水不利者宜此。
犀大分清飲新寒五, 微寒, 凡積熱閉結, 小水不通, 熱瀉等證宜此。
犀小分清飲新和十, 性平, 凡小水不利, 濕滯腫脹, 泄瀉者宜此。
犀豬苓湯和一八八, 微涼, 傷寒下後, 發熱, 小便不利者宜此。
清胃諸方 . . .
犀大和中飲新和七, 性平, 凡邪結胃脘, 氣逆食滯者宜此。
犀小和中飲新和八, 性平, 胸膈脹滿, 嘔惡氣滯者宜此。
犀小半夏茯苓湯和九, 微溫, 膈間有水, 嘔吐, 心下痞者宜此。
犀半夏瀉心湯寒二八, 微涼, 嘔而腸鳴, 心下痞者宜此。
吐涌類 . . . . .
犀獨聖散攻百六, 凡邪實上焦, 及痰涎積蓄者宜此。
犀茶調散攻百七, 治同前。
吐劑新攻一, 此有二法, 便而且易, 可隨宜用之。
梔子豉湯寒二十, 傷寒煩熱懊, 當吐者宜此。
攻下類
峻下諸方
大承氣湯攻一, 凡陽明, 太陰傷寒, 及各經實熱內結者宜此。
小承氣湯攻二, 凡病在太陰, 無表證, 潮熱脈實, 狂言腹脹者宜此。
調胃承氣湯攻三, 凡太陽, 陽明, 不惡寒, 反惡熱, 潮熱, 邪入腑者宜此。
桃仁承氣湯攻四, 凡傷寒蓄血證, 小腹急痛, 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大柴胡湯攻七, 凡傷寒表證未除, 裏證又急, 當汗下兼行者宜此。
大陷胸湯攻九, 凡結胸脹痛連腹, 手足不可近者宜此。
六一順氣湯攻八, 凡傷寒熱邪傳裏, 便實口燥, 狂斑潮熱, 腹脹痛等證, 宜用此以代三承氣湯。
涼膈散攻十九, 凡三焦六經火邪內結不通者宜此。
百順丸新攻六, 凡三焦熱秘, 邪不解者宜此。
茵陳蒿湯攻三一, 穀疸, 發熱身黃, 便結者宜此。
罨結胸法新因三十
攻補兼用諸方 . .
黃龍湯攻二一, 凡傷寒熱邪傳裏, 當下而氣血兼虛者宜此。
玉燭散攻二四, 凡血虛有滯, 而熱邪傳裏, 腹脹作痛者宜此。
培補類
峻補諸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 凡元氣大虛者, 雖有寒邪, 亦不可攻, 必單培根本, 正復邪將自散, 或真寒假熱等證皆宜用此。
大營煎新補十四, 此大補元煎之次者也, 酌宜用之。
三陰煎新補十一, 凡三陰不足, 及風瘧多汗, 而正氣不復, 寒熱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凡陰陽大虛, 元氣將脫者, 非此不可。
八珍湯補十九, 氣血兩虛者宜此。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凡氣血兩虛, 惡寒發熱, 倦臥眩運, 自汗諸虛者宜此。
大建中湯補二三, 凡中氣不足, 厥逆嘔吐, 虛斑虛火, 筋骨疼痛等證宜此。
獨參湯補三五, 凡氣虛氣脫, 畏聞諸藥氣味, 及反胃嘔吐垂危者, 惟此為宜。
參附湯補三七, 凡真陽不足, 喘嘔呃逆, 腹痛厥冷氣短者宜此。
參歸湯補三八, 凡心虛, 血虛, 盜汗等證宜此。
補陰諸方
一陰煎新補八, 凡腎水真陰不足, 而虛火為邪者宜此。
小營煎新補十五, 凡血少陰虛而無火者宜此。
左歸飲新補二, 凡命門真陰虧損, 雖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歸飲新補三, 凡命門陽衰, 或陰盛格陽, 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湯補八, 凡陰虛營弱, 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脈散補五六, 凡熱傷元氣, 口渴氣短, 煩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陰虛火虧發熱等證宜此。
崔氏八味丸補一二一, 凡陰盛格陽, 火不歸原, 及真陽虛敗等證宜此。
補中諸方
四君子湯補一, 凡脾胃虛弱, 食少體瘦, 瘧痢勞倦等證宜此。
五君子煎新熱六, 凡脾胃氣分虛弱, 而微寒當溫者宜此。
五味異功散補四, 凡脾胃虛寒, 飲食少思, 氣逆腹滿者宜此。
五福飲新補六, 凡五臟氣血俱虛者宜此為主。
溫胃飲新熱五, 凡中寒嘔吐吞酸者宜此。
養中煎新熱四, 凡中氣虛寒, 為嘔為泄者宜此。
歸脾湯補三二, 凡脾虛健忘怔忡, 少食困倦, 瘧痢等證宜此。
參苓白朮散補五四, 凡脾胃虛弱, 吐瀉食少等證宜此。
參朮湯補四十, 凡氣虛顫掉, 泄瀉嘔吐者宜此。
景岳全書卷之八傷寒下終
. . . . . . . . . . . .
景岳全書-卷之九從集雜證謨目錄
[內容從缺] . . . . . . . . . . . . .
景岳全書-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諸風
. . . . . . . .
經義
. . . . . . 九宮八風篇曰: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 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 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復居葉蟄之宮, 曰冬至矣。 常如是無已, 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 天必應之以風雨, 以其日風雨則吉, 歲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則多雨, 後之則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 占在君; 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 占在相; 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 占在吏; 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 占在將; 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 占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 太一居五宮之日, 病風折樹木, 揚砂石, 各以其所主占貴賤。 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 主生, 長養萬物。 從其衝後來為虛風, 傷人者也, 主殺主害者。 謹候虛風而避之, 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弗能害, 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 乃朝八風, 以占吉凶也。 風從南方來, 名曰太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心, 外在於脈, 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脾, 外在於肌, 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肺, 外在於皮膚, 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小腸, 外在於手太陽脈, 脈絕則溢, 脈閉則結不通, 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腎, 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 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 名曰凶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大腸, 外在於兩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 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肝, 外在於筋紐, 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 乃能病人。 三虛相搏, 則為暴病卒死。 兩實一虛, 病則為淋露寒熱。 犯其雨濕之地, 則為痿。 故聖人避風, 如避矢石焉。 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 則為擊仆偏枯矣。
歲露論: 黃帝問於少師曰: 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 故有寒暑, 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 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 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 將必須八正虛邪, 乃能傷人乎? 少師答曰: 不然。 賊風邪氣之中人也, 不得以時。 然必因其開也, 其入深, 其內極病, 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閉也, 其入淺以留, 其病也徐以遲。 帝曰: 有寒溫和適, 腠理不開, 然有卒病者, 其故何也? 少師曰: 雖平居, 其腠理開閉緩急, 其故常有時也。 人與天地相參也, 與日月相應也。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 人血氣積, 肌肉充, 皮膚緻, 毛髮堅, 腠理卻, 煙垢著。 當是之時, 雖遇賊風, 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 則海水東盛, 人氣血虛, 其衛氣去, 形獨居, 肌肉減, 皮膚縱, 腠理開, 毛髮殘, 膲理薄, 煙垢落。 當是之時, 遇賊風則其入深, 其病人也卒暴。 帝曰: 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少師曰: 三虛者, 其死暴疾也; 得三實者, 邪不能傷人也。 帝曰: 願聞三虛。 曰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時之和, 因為賊風所傷, 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 工反為粗。 帝曰: 願聞三實。 少師曰: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滿, 得時之和, 雖有賊風邪氣, 不能危之也。 帝曰: 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 何因而然? 少師曰: 此八正之候也。 候此者, 常以冬至之日, 太一立於葉蟄之宮, 其至也, 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 風雨從南方來者, 為虛風, 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 萬民皆臥而弗犯也, 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至者, 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 故萬民多病。 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 至其立春, 陽氣大發, 腠理開, 因立春之日, 風從西方來, 萬民又皆中於虛風, 此兩邪相搏, 經氣結代者矣。 故逢其風而遇其雨者, 命曰遇歲露焉。 因歲之和, 而少賊風者, 民少病而少死; 歲多賊風邪氣, 寒溫不和, 則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論帝曰: 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 星辰者, 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四時者, 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 八正之虛邪, 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 而逢天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 入則傷五臟。 工候救之, 弗能傷也。 故曰: 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 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汗出, 腠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陰陽應象大論曰: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瀉。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 夏生飧泄。 天氣通於肺, 地氣通於嗌, 風氣通於肝, 雷氣通於心, 谷氣通於脾, 雨氣通於腎。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臟為肝, 在色為蒼, 在音為角, 在聲為呼, 在變動為握, 在竅為目, 在味為酸, 在志為怒。 風傷筋, 燥勝風, 風勝濕。
風論黃帝問曰: 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 或為熱中, 或為寒中, 或為癘風, 或為偏枯, 或為風也, 其病各異, 其名不同, 或內至五臟六腑, 不知其解, 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 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洒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食飲,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 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 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 行諸脈俞, 散於分肉之間, 與衛氣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肌肉憤而有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 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 有營氣熱胕, 其氣不清, 故使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 名曰癘風, 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 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 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 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 亦為臟腑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 皆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 則為腦風。 風入係頭, 則為目風, 眼寒。 飲酒中風, 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 則為內風。 新沐中風, 則為首風。 久風入中, 則為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 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 乃為他病也, 無常方, 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 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 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 肺風之狀, 多汗惡風, 急皏然白, 時欬短氣, 晝日則差, 暮則甚, 診在眉上, 其色白。 心風之狀, 多汗惡風, 焦絕, 善怒嚇, 赤色, 病甚則言不可快, 診在口, 其色赤。 肝風之狀, 多汗惡風, 善悲, 色微蒼, 嗌乾善怒, 時憎女子, 診在目下, 其色青。 脾風之狀, 多汗惡風, 身體怠惰, 四支不欲動, 色薄微黃, 不嗜食, 診在鼻上, 其色黃。 腎風之狀, 多汗惡風, 面龐然浮腫, 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炱, 隱曲不利, 診在肌上, 其色黑。 胃風之狀, 頸多汗惡風, 食飲不下, 鬲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脹, 食寒則泄, 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 頭面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內, 至其風日, 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 常不可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 喘息惡風, 衣常濡, 口乾善渴, 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 多汗, 汗出泄衣上, 口中乾上漬, 其風不能勞事, 身體盡痛則寒。
玉機真藏論曰: 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也。 或痺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 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弗治, 病入舍於肺, 名曰肺痺, 發欬上氣。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痛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若刺耳。 弗治,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癉, 腹中熱, 煩心出黃,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可浴。 弗治, 脾傳之腎, 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 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 可按可藥。 弗治,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 當此之時, 可灸可藥。 弗治, 滿十日, 法當死。 腎因傳之心, 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 發寒熱, 病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金匱真言論帝曰: 天有八風, 經有五風, 何謂? 岐伯曰: 八風發邪, 以為經風, 觸五臟, 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 病在肝, 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 病在心, 俞在胸, 西風生於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 病在腎, 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 病在脾, 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 夏氣者病在臟, 秋氣者病在肩背, 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 仲夏善病胸,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風瘧, 冬善病痺厥。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調經論曰: 風雨之傷人也, 先客於皮膚, 傳入於孫脈, 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 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血氣與邪并客於分腠之間, 其脈堅大, 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 不可按之, 按之則痛。 寒濕之傷人也, 皮膚不收, 肌肉堅緊, 榮血泣, 衛氣去, 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 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太陰陽明論曰: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生氣通天論曰: 風者, 百病之始也, 清靜則肉腠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 此因時之序也。 因於露風, 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 邪氣留連, 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 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 上逆而欬, 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 更傷五臟。
百病始生篇帝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於風雨寒暑, 清濕喜怒。 三部之氣, 所傷異類, 願聞其會。 岐伯曰: 三部之氣各不同, 或起於陰, 或起於陽, 請言其方。 喜怒不節則傷臟, 傷臟則病起於陰也; 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寒襲虛則病起於上, 是謂三部。 至其淫泆, 不可勝數。 岐伯曰: 風雨寒熱, 不得虛, 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 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 與其身形, 兩虛相得, 乃客其形。 其中於虛邪也, 因與天時, 與其身形, 參以虛實, 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 因處為名, 上下中外, 分為三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 始於皮膚, 皮膚緩則腠理開, 開則邪從毛髮入, 入則抵深, 深則毛髮立, 毛髮立則淅然, 故皮膚痛。 留而不去, 則傳舍於絡脈, 在絡之時, 痛於肌肉, 其痛之時息, 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 傳舍於經, 在經之時, 洒淅喜驚。 留而不去, 傳舍於輸, 在輸之時, 六經不通四肢, 則肢節痛, 腰脊乃強。 留而不去, 傳舍於伏衝之脈, 在伏衝之時, 體重身痛。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 在腸胃之時, 賁響腹脹, 多寒則腸鳴飧泄, 食不化, 多熱則溏出糜。 留而不去, 傳舍於腸胃之外, 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積。 邪氣淫泆, 不可勝論。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察其所痛, 以知其應, 有餘不足, 當補則補, 當瀉則瀉, 毋逆天時, 是謂至治。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諸陽之會, 皆在於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 及新用力, 若飲食汗出, 腠理開, 而中於邪。 中於面則下陽明, 中於項則下太陽, 中於頰則下少陽, 其中於膺背兩, 亦中其經。 虛邪之中身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於色, 不知於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刺節真邪論曰: 虛邪之中於人也, 灑淅動形, 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 內搏於骨, 則為骨痺。 搏於筋, 則為筋攣。 搏於脈中, 血閉不通, 則為癰。 搏於肉, 與衛氣相搏, 陽勝者則為熱, 陰勝者則為寒, 寒則真氣去, 去則虛, 虛則寒。 搏於皮膚之間, 其氣外發, 腠理開, 毫毛搖, 氣往來行, 則為癢。 留而不去則痺。 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 虛邪偏客於身半, 其入深, 內居營衛, 營衛稍衰, 則真氣去, 邪氣獨留, 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 脈偏痛。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 久留而內著,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為膿, 肉傷骨, 內傷骨為骨蝕。
脈要精微論曰: 風成為寒熱。 久風為飧泄。 脈風成為癘。 來徐去疾, 上虛下實, 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 陽受氣也。
壽夭剛柔篇曰: 病在陽者命曰風, 病在陰者命曰痺, 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風寒傷形, 憂恐忿怒傷氣。
通評虛實論曰: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 故瘦留著也。 蹠跛, 風寒濕之病也。
平人氣象論曰: 面腫曰風。 人一呼脈三動, 一吸脈三動而躁, 尺熱曰病溫,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脈澀曰痺。
刺志論曰: 脈大血少者, 脈有風氣, 水漿不入, 此之謂也。
陰陽別論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 背痛, 善噫, 善欠, 名曰風厥。 三陽三陰發病, 為偏枯痿易, 四肢不舉。
五色篇曰: 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黃而膏潤為膿, 赤甚者為血, 痛甚為攣, 寒甚為皮不仁。
評熱病論帝曰: 有病身熱汗出煩滿, 煩滿不為汗解, 此為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熱者風也, 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 病名曰風厥。 巨陽主氣, 故先受邪; 少陰與其為表裏也, 得熱則上從之, 從之則厥也。 帝曰: 治之奈何? 曰: 表裏刺之, 飲之服湯。 帝曰: 勞風為病何如? 岐伯曰: 勞風法在肺下, 其為病也, 使人強上冥視, 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 此為勞風之病。 帝曰: 治之奈何? 曰: 以救俛仰, 巨陽引精者三日, 中年者五日, 不精者七日, 欬出青黃涕, 其狀如膿, 大如彈丸, 從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則傷肺, 傷肺則死矣。
病能論帝曰: 有病身熱解惰,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此為何病? 岐伯曰: 病名曰酒風。 治之以澤瀉, 朮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 為後飯。
骨空論曰: 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頭痛, 身重惡寒, 治其風府, 調其陰陽, 不足則補, 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 刺風府, 風府在上椎。 大風汗出, 灸譆, 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四時氣篇曰: 癘風者, 素刺其腫上, 已刺, 以銳鍼鍼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
熱病篇曰: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鍼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復也。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 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病先起於陽, 後起於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風痙身反折, 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 中有寒, 取三里。
至真要大論曰: 厥陰司天, 其化以風。 風氣大來, 木之勝也, 土濕受邪, 脾病生焉。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氣交變大論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 食減體重, 煩冤, 腸鳴, 腹支滿, 上應歲星。 其則忽忽善怒, 眩冒巔疾。
五常政大論曰: 厥陰司天, 風氣下臨, 脾氣上從, 而土且隆, 黃起水迺眚, 土用革, 體重, 肌肉萎, 食減口爽, 風行太虛, 雲物搖動, 目轉耳鳴。
六元正紀大論曰: 厥陰所至, 為風府, 為璺啟。 厥陰所至, 為風生, 終為肅。 木鬱之發, 太虛埃昏, 雲物以擾, 大風迺起, 發屋折木, 木有變。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 鬲咽不通, 食飲不下, 甚則耳鳴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僵仆。 太虛蒼埃, 天山一色, 或為濁色, 黃黑鬱, 若橫雲不起, 雨而迺發也, 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 柔葉呈陰, 松吟高山, 虎嘯巖岫, 怫之先兆也。
論古今中風之辨共三條
. . . . . .
夫風邪中人, 本皆表證, 考之[內經]所載諸風, 皆指外邪為言。 故并無神魂昏憒, 直視僵仆, 口眼歪斜, 牙關緊急, 語言蹇澀, 失音煩亂, 搖頭吐沫, 痰涎壅盛, 半身不遂, 癱瘓軟弱, 筋脈拘攣, 抽搐瘛瘲, 遺尿失禁等說。 可見此證候, 原非外感風邪, 總由內傷血氣也。 夫風自外入者, 必由淺而深, 由漸而甚, 自有表證。 既有表證, 方可治以蘇散。 而今之所謂中風者則不然, 但見有卒倒昏迷, 神魂失守之類, 無論其有無表邪, 有無寒熱, 及有無筋骨疼痛等證, 便皆謂之中風, 誤亦甚矣。 雖[熱病篇]有偏枯一證, 曰身偏不用而痛, 此以痛痹為言, 非今之所謂中風也。 [陰陽別論]有曰: 三陰三陽發病, 為偏枯痿易, 四肢不舉。 此以經病為言, 亦非所謂風也。 繼自越人, 仲景, 亦皆以外感言風, 初未嘗以非風言風也。 迨至漢末華元化所言五臟之風, 則稍與[內經]不同, 而始有吐沫, 身直, 口噤, 筋急, 舌強不能言, 手足不遂等說, 然猶不甚相遠。 再自隋唐以來, 則巢氏[病源], 孫氏[千金]等方, 以至宋元諸家, 所列風症, 日多日詳, 而是風非風, 始混亂莫辨, 而愈失其真矣。 故余悉採其要, 列證如前。 凡[內經]所不言者, 皆不得謂之風證, 即或稍有相涉, 亦必以四診相參, 必其真有外感實邪, 方可以風論治。 否則誤人不小也。 一, [難經]曰: 傷寒有幾? 其脈有變否? 然: 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其所苦各不同。 詳此[難經]之云中風者, 本五種傷寒之一。 又仲景曰: 太陽病, 發熱, 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由此觀之, 可見[內經]之凡言中風者, 本以外感寒邪為言也, 豈後世以內傷屬風等證, 悉認之為外感中風耶?
仲景[要略]曰: 夫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為痹,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 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 即重不勝; 邪入於腑, 即不識人; 邪入於臟, 舌即難言, 口吐涎。
觀仲景之論中風者如此。 其所云半身不遂者, 此為痹, 乃指痛風之屬為言, 謂其由於風寒也。 再如邪在皮膚, 及在絡在經, 入腑入臟者, 此謂由淺而深, 亦皆以外邪傳變為言也。 唯喎僻, 吐涎二症, 在[內經]諸風, 并無言及, 而仲景創言之, 故自唐宋以來, 則漸有中經, 中血脈, 中腑, 中臟之說, 而凡以內傷偏枯, 氣脫卒倒, 厥逆等證。 悉認為中風, 而忘卻真風面目矣。
論中風屬風
風有真風, 類風, 不可不辨。 凡風寒之中於外者, 乃為風邪。 如九宮八風篇之風占病候, 歲露論之虛風實風, 金匱真言論之四時風證, 風論之臟腑中風, 玉機真臟論之風痹風癉, 痺論, 賊風篇之風邪為痹, 瘧論, 歲露論之瘧生於風, 評熱病論之風厥勞風, 骨空論之大風, 熱病篇之風痙, 病能論之酒風, 欬論之感寒欬嗽, 是皆外感風邪之病也。 其有不由外感而亦名為風者, 如病機所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類, 是皆屬風而實非外中之風也。 何以見之? 蓋有所中者謂之中, 無所中者謂之屬。 夫既無所中, 何謂之屬? 此以五運之氣,
各有所主, 如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是皆以所屬為言, 而風之屬於肝者, 即此之謂。 肝為東方之臟, 其藏血, 其主風。 肝病則血病, 而筋失所養, 筋病則掉眩, 強直之類無所不至, 而屬風之證百出。 此所謂皆屬於肝, 亦皆屬於風也。 夫中於風者, 即真風也; 屬於風者, 即木邪也。 真風者, 外感之表證也; 屬風者, 內傷之裏證也, 即厥逆內奪之屬也。 夫曰中曰屬, 此在[內經]固已顯然各有所謂, 即如年辰之屬鼠屬牛, 豈即為牛為鼠乎? 而後世不能明辨, 遂致方論混傳, 表裏誤治, 千古之弊, 莫此為甚。 第在[內經]則原無真中, 類中之分, 而王安道始有此論, 予甚善之。 第惜其辨有未盡, 故復述之, 以詳其說。 凡欲明此義者, 但當於中風, 屬風, 表證, 裏證, 四者之間, 默而思之, 當自見其真矣。
論河間中風說
河間[原病式]曰: 凡人風病, 多因熱甚, 而風燥者為其兼化, 以熱為其主也。 俗云風者, 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風癱瘓者, 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 亦非外中于風耳。 由乎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不能制之, 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 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 皆為熱甚故也。 若病微, 則但僵仆, 氣血流通, 筋脈不攣; 緩者發過如故。 或熱氣太甚, 鬱結壅滯, 氣血不能宣通, 陰氣暴絕, 則陽氣後竭而死。
據河間此論, 謂非肝木之風, 亦非外中之風, 由乎將息失宜。 此獨得之見, 誠然善矣。 然皆謂為熱甚, 則不然也。 凡將息失宜, 五志過極, 本屬勞傷證也, 而勞傷血氣者, 豈皆火證? 又豈無陽虛病乎? 經曰: 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夫傷陰者水虧也, 傷陽者火虛也。 以虛作火, 鮮不危矣。
又河間曰: 其中腑者, 面加五色, 有表證, 脈浮而惡寒, 拘急不仁, 皆曰中腑也, 其治多易。 中臟者, 唇吻不收, 舌不轉而失音, 鼻不聞香臭, 耳聾而眼瞀, 大小便閉結, 皆曰中臟也, 其治多難。 大抵中腑者, 多著四肢; 中臟者, 多滯九竅。 若風中腑者, 先以加減續命湯, 隨證發甚表。 若忽中臟者, 則大便多秘澀, 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表裏證已定, 別無他證, 故以大藥和治之。
據此云脈浮惡寒, 拘急不仁等證, 本皆傷寒之類也, 何又名為中腑? 唇不收, 舌不轉, 失音耳聾等證, 本皆厥奪之類也, 何又名為中臟? 自中臟中腑之說并列為言, 而內傷外感之證, 斯無辨而混亂矣。 且續命湯, 三化湯之屬, 但可以散風寒, 攻實熱, 若所云將息失宜者, 豈尚堪治之以此?
論東垣中風說
東垣[發明]曰: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中風者, 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 氣衰之際, 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 多有此疾, 壯歲之時無有也。 若肥盛者則間而有之, 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 治法當和臟腑, 通經絡, 便是治風也。
據東垣年逾四旬氣衰之說, 其發明病機, 切中病情, 諴出諸賢之表者, 余深服之。 然憂喜忿怒傷氣者, 固有此疾, 而酒色勞倦傷陰者, 尤多此疾。 何以言之? 蓋氣生于陽, 形成於陰。 余嘗曰: 察陽者, 察其衰與不衰; 察陰者, 察其壞與不壞。 夫陽衰則氣去, 故神志昏亂; 陰虧則形壞, 故肢體癈馳。 此衰壞之謂也。 所以此病多在四旬之外, 正以其漸傷漸敗, 而至此始見。 其非外感, 而總由內傷可知也。 今以氣脫形壞之病, 顧可謂之風熱, 而散之攻之也否乎?
又東垣曰: 中血脈則口眼歪, 中腑則肢節癈, 中臟則性命危, 三治各不同。 中血脈者, 外有六經之形證, 則從小續命湯加減; 中腑者, 內有便溺之阻格, 宜三化湯等通利之; 外無六經之形證, 內無便溺之阻隔, 宜養血通氣, 大秦艽湯, 羌活愈風湯主之。
據東垣, 河間之說, 若有同者, 若有異者。 如云中腑中臟, 本皆同也, 而東垣又云中血脈, 則稍異矣。 又如續命湯, 在河間則以治腑病, 東垣則以治血脈; 三化湯, 在河間用以治中臟, 而東垣用以治中腑, 則又異矣。 此或因證施治, 各有所宜, 姑無論也。 再如河間曰: 此非肝木之風, 亦非外中於風; 東垣亦曰, 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夫皆曰非風, 而又皆曰中腑中臟。 不知所中者為何物? 則分明又指為風矣。 夫既曰將息失宜, 又曰氣衰所致, 本皆言其虛也, 而治法皆用汗, 下, 則分明又作實邪矣。 此等名目混亂, 涇渭不分, 若曰是, 若曰非, 而含糊於可否之間, 因致後學茫然莫知所宗, 正以議論日多, 不得其要, 反滋千古疑竇, 深可慨也! 至若續命, 三化等湯, 恐亦非神衰形壞之人所能堪者。 凡讀書稽古之士, 宜加精究, 勿謂古人之法如此, 便可執而混用。
論丹溪中風說
丹溪曰: 按[內經]以下, 皆謂外中風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 不可一途而論, 惟劉河間作將息失宜, 水不制火者極是。 由今言之, 西北二方, 亦有真為風所中者, 但極少耳; 東南之人, 多是濕土生痰, 痰生熱, 熱生風耳。
據丹溪引[內經]以下, 皆謂外中風邪之說, 不知[內經]之凡言風者, 皆以外感為言, 原非後世之所謂中風也, 觀[難經]五種傷寒之意可知矣。 而丹溪之言, 豈得內經之本意乎? 至若東南之人, 只是濕痰生熱, 熱生風, 此仍述河間熱甚之說。 而非風等證, 豈皆熱病? 即云為痰, 又豈無寒痰? 而何以痰即生熱, 熱即生風也? 且非風則已, 是風則南北俱有。 若云東南寒少, 未必殺人則可, 而云風少則不可也。 非痰則已, 是痰亦南北俱有。 若水土之外濕, 東南雖多, 而乳酪之內濕, 則西北尤多也。 雖痰之為物, 本為濕動, 然脾健則無, 脾弱則有, 而脾敗則甚。 是可見因病所以生痰, 非因痰所以生病也。 凡治失其本, 而欲望病愈者, 未之有也。
又丹溪曰: 半身不遂, 大率多痰。 在左屬死血與無血, 宜四物湯加桃仁, 紅花, 竹瀝, 薑汁; 在右屬痰屬氣虛, 宜二陳湯, 四君子湯加竹瀝, 薑汁。
據丹溪此說, 若乎近理, 故人多信之, 而不知其有不然也。 夫人身血氣, 本不相離, 焉得以左為血病, 右為痰氣耶? 蓋丹溪之意, 以為肝屬木而位左, 肝主血也; 肺屬金而位右, 肺主氣也; 脾屬土而寄位西南, 故亦在右, 而脾主濕與痰也。 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 言其理耳。 豈曰西無木, 東無金乎? 且各經皆有左右, 五臟皆有血氣, 即如胃之大絡, 乃出於左乳之下, 則脾胃之氣亦出於左, 又豈左非脾右非肝, 左必血病右必痰氣乎? 然則何以辨之? 此惟[內經]以陰陽分血氣, 以左右言輕重, 則至當也。 經曰: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又曰: 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 又曰: 女子右為逆, 左為從; 男子左為逆, 右為從。 夫陽病者, 即氣病也, 氣本乎陽, 而陰邪勝之則病也; 陰病者, 即血病也, 血本乎陰, 而陽邪勝之則病也。 從者病輕, 男病宜右, 女病宜左也; 逆者病重, 男病畏左, 女病畏右也。 以此辨之, 而再參以脈色, 察其病因, 則在氣在血, 或重或輕, 斯得其真矣。 若謂左必血病, 右必痰氣, 則未免非痰治痰, 非血治血, 而誅伐無過, 鮮不誤矣。
論真中風
觀劉宗厚[玉機微義]云: 余嘗居涼州, 其地高阜, 四時多風少雨, 天氣常寒, 每見中風或暴死者有之。 蓋折風燥烈之甚也。 時洪武乙亥秋八月, 大風起自西北。 時甘州城外, 路死者數人。 余亦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 傷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誣, 丹溪之言有所本也。 吁! 醫之不明運氣地理, 造化病機之微, 而欲行通變之法者, 難矣哉! 據此一說, 是誠風之殺人也。 然風氣兼溫, 雖烈未必能殺人; 惟帶寒威, 則殺人耳。 矧以西北地寒, 而塞風起於八月, 則寒隨風至, 寒必徹骨, 凡暴露之人, 雖曰中風, 而不知實中陰寒之毒也。 此在強者固能支持, 弱者焉得不死? 然亦以所遇之異, 故特紀。 若此, 方是真中風邪, 則亦百十年間始或僅遭一二, 而此證之不多見者, 從可知矣。 此外, 如賊風虛邪之傷人, 則歲歲有之, 處處有之, 是無非外感之病, 未聞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憒致死也, 矧今人之所謂中風者, 或於寂然無風之時, 或於食飲嚴密之處, 素無外感而忽然運仆, 忽然偏廢。 此其是風非風, 又可知矣, 而盡以風治, 其能堪哉?
論續命等湯
按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 皆以續命等湯為主。 考其所自, 則始於[金匱要略]附方中, 有[古今錄驗]續命湯。 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 而非仲景本方也。 此自隋唐以來, 則孫氏[千金方], 乃有小續命, 大續命,
西川續命, 排風等湯。 故後世宗之, 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 夫續命湯以麻黃為君, 而以薑, 桂并用, 本發散外邪之佳方也。 至小續命, 大續命, 西川續命等湯, 則復加黃芩以兼桂附。 雖曰相制, 而水火冰炭, 道本不同。 即有神妙, 終非余之心服者。 其他無論。 獨怪乎河間, 東垣, 丹溪三子者, 既於中風門, 皆言此病非風矣, 而何於本門皆首列小續命湯; 而附以加減之法曰: 無汗惡寒, 麻黃續命湯; 有汗惡風無熱, 桂枝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寒, 白虎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風, 葛根續命湯; 無汗身涼, 附子續命湯。 若此諸法, 但用治外感則可, 用治內傷則不可。 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 皆此數方。 又何前後之言不相應耶? 再如大秦艽等湯, 在[機要][發明]俱云: 治中風, 外無六經之形證, 內無便溺之阻隔, 如是血弱不能養筋, 宜養血而筋自榮, 以大秦艽湯, 羌活愈風湯主之。 夫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 而寒散之劑居其半。 夫既無六經之外邪, 而用散何為也? 既無阻隔之火邪, 而用寒何為也? 寒散既多, 又果能養血氣而壯筋骨乎? 秦艽湯且不可, 愈風湯則尤其不可者也。 吾不知用此法者, 果出何意?
論治中風共三條
凡治風之法, 宜察淺深虛實, 及中經中臟之辨。 蓋中經者, 邪在三陽, 其病猶淺; 中臟者, 邪入三陰, 其病則甚。 若在淺不治, 則漸入於深; 在經不治, 則漸入於臟。 此淺深之謂也。 又若正勝邪者, 乃可直攻其邪; 正不勝邪者, 則必先顧其本。 此虛實之謂也。 倘不知此, 則未有不致敗者。
大風大寒直中三陰致危者, 必用[金匱]續命湯去石膏治之。 若風寒在經, 而頭痛惡寒, 拘急身痛者, 宜麻黃湯, 麻桂飲隨證加減主之; 甚者亦宜續命湯。 若頭痛, 有汗, 惡風者, 宜桂枝湯或五積散。 若風邪在經, 熱多寒少, 而為偏枯, 疼痛, 發熱者, 宜大秦艽湯主之; 甚者愈風湯亦可。
風寒諸病, 無非外感證也。 如輕淺在肺者, 則為傷風; 稍深在表裏之間者, 則為瘧疾; 留連經絡者, 則為寒熱往來; 偏傳六經, 徹內徹外者, 則為傷寒, 瘟疫; 久留筋骨者, 則為風痹, 痛風, 或為偏風; 風熱上壅者, 則為大頭時毒; 風濕相搏者, 則為大風癘風; 浮在肌膚者, 則為斑疹瘡毒; 感在嶺南者, 則為瘴氣。 凡此者, 皆外感風寒之病, 俱有門類, 方論具載各條。 舍此之外, 但無表證者, 均不得指為風也。
述古治權變
許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風, 脈沉欲脫, 云服湯藥無及矣, 即以黃耆, 防風煮湯數十斛, 置床下熏薄之, 是夕果語, 更藥之而愈。
王克明治蘆州王守道風噤不能語, 以熾炭燒地, 熱洒以藥湯, 置病者於上, 須臾小蘇。 若此二者, 以病至垂危, 藥不能及, 亦治風之權變也。
諸風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 麻桂飲新散七。 排風湯散百五。 續命湯散五一。 大續命湯散五三。 桂枝湯散九。 愈風湯散五六。 五積散散三九。 小續命湯散五二。 大秦艽湯和二四五。
論外備用方
二丹丸補一五六。 養陰血八風散和二百四十風邪上盛。 清心散和二四九風痰。 滌痰湯和二四八風痰。 順風勻氣散和二四二行氣疏風。 虎骨散和二百五十半身不遂。 三化湯攻二九邪實中焦。 秦艽升麻湯散五五陽明中風。 續命煮散散五四補虛散風。 養正丹熱一八九痰涎上壅。 黃耆丸補一五五虛風。 省風湯和二三九風痰。 琥珀壽星丸和百十三風痰。 四白丹和二五四清氣消風。 薏苡仁湯和二四七中風流注。 防風通聖散攻十六風熱便結。 胃風湯散五七虛風面腫。 地黃散散五八陰虛中風。 十味剉散熱四九血弱身痛。 養血當歸地黃湯和二四六血少拘攣。
景岳全書卷之十終
非風
論正名共二條
非風一證, 即時人所謂中風證也。 此證多自卒倒, 卒倒多由昏憒, 本皆內傷積損, 頹敗而然, 原非外感風寒所致。 而古今相傳, 咸以中風名之, 其誤甚矣。 故余欲易去中風二字, 而擬名類風, 又欲擬名屬風。 然類風, 屬風, 仍與風字相近, 恐後人不解, 仍爾模糊, 故單用河間, 東垣之意, 竟以非風名之, 庶乎使人易曉, 而知其本非風證矣。
凡診諸病, 必先宜正名。 觀[內經]諸篇所言風證, 各有淺深, 臟腑, 虛實, 寒熱之不同。前義已詳, 本皆歷歷可考也。 若今人之所謂中風者, 則以[內經]之厥逆, 悉指為風矣。 延誤至今, 莫有辨者。 雖丹溪云: 今世所謂風病, 大率與痿證混同論治。 此說固亦有之, 然何不云誤以厥逆為風也? 惟近代徐東皋有云: 痙厥類風, 凡尸厥, 痰厥, 氣厥, 血厥, 酒厥等證, 皆與中風相類。 此言若乎近之, 而殊亦未善也。 使果風厥相類, 則凡臨是證者, 曰風可也, 曰厥亦可也, 疑似未決, 將從風乎? 將從厥乎? 不知經所言者, 風自風, 厥自厥也。風之與厥, 一表證也, 一裏證也, 豈得謂之相類耶? 奈何後人不能詳察經義, 而悉以厥證為風。既名為風, 安得不從風治? 既從風治, 安得不用散風之藥? 以風藥而散厥證, 所散者非元氣乎? 因致真陰愈傷, 真氣愈失, 是速其死矣。 若知為厥, 則原非外感, 自與風字無涉。 此名之不可不正, 證之不可不辨也, 但名得其正, 又何至有誤治之患? 諸厥證, 義詳後厥逆本門, 當與此門通閱。
論有邪無邪
凡非風等證, 在古人諸書, 皆云氣體虛弱, 榮衛失調, 則真氣耗散, 腠理不密, 故邪氣乘虛而入。 此言感邪之由, 豈不為善? 然有邪無邪, 則何可不辨? 夫有邪者, 即傷寒, 瘧痹之屬; 無邪者, 即非風, 衰敗之屬。 有邪者, 必或為寒熱走注, 或為腫痛偏枯, 而神志依然無恙也; 無邪者, 本無痛苦寒熱, 而肢節忽廢, 精神言語倏爾變常也。 有邪者, 病由乎經, 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也; 無邪者, 病出乎臟, 而精虛則氣去, 所以為眩暈卒倒; 氣去則神去, 所以為昏憒無知也。 有邪者, 邪必乘虛而入, 故當先扶正氣, 但通經逐邪之品, 不得不用以為佐; 無邪者, 救本不暇, 尚可再為雜用, 以傷及正氣乎?
論肝邪
凡五臟皆能致病, 而風厥等證, 何以獨重肝邪, 且其急暴之若此也? 蓋人之所賴以生者, 惟在胃氣, 以胃為水穀之本也。 故經云: 人無胃氣曰死, 脈無胃氣亦死。 夫肝邪者, 即胃氣之賊也, 一勝一負, 不相并立。 凡此非風等證, 其病為強直掉眩之類, 皆肝邪風木之化也。 其為四肢不用, 痰涎壅盛者, 皆胃敗脾虛之候也。 然雖曰東方之實, 又豈果肝氣之有餘耶? 正以五陽俱敗, 肝失所養, 則肝從邪化, 是曰肝邪。 故在[陰陽類論], 以肝臟為最下者, 正謂其木能犯土, 肝能犯胃也。 然肝邪之見, 本由脾腎之虛。 使脾胃不虛, 則肝木雖強, 必無乘脾之患; 使腎水不虛, 則肝木得養, 又何有強直之虞? 所謂胃氣者, 即二十五陽也, 非獨指陽明為言也; 所謂腎水者, 即五臟六腑之精也, 非獨指少陰為言也。 然則真陽敗者, 真臟見; 真陰敗者, 亦真臟見。 凡脈證之見真臟者, 俱為危敗之兆。 所謂真臟者, 即肝邪也, 即無胃氣也。 此即非風, 類風之病之大本也。
論氣虛
凡非風卒倒等證, 無非氣脫而然。 何也? 蓋人之生死, 全由乎氣, 氣聚則生, 氣散則死。 凡病此者, 多以素不能慎, 或七情內傷, 或酒色過度, 先傷五臟之真陰, 此致病之本也。 再或內外勞傷, 復有所觸, 以損一時之元氣, 或以年力衰邁, 氣血將離, 則積損為頹, 此發病之因也。 蓋其陰虧於前而陽損於後, 陰陷於下而陽泛於上, 以致陰陽相失, 精氣不交, 所以忽爾昏憒, 卒然仆倒, 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 故其為病而忽為汗出者, 營衛之氣脫也; 或為遺尿者, 命門之氣脫也; 或口開不合者, 陽明經氣之脫也; 或口角流涎者, 太陰臟氣之脫也; 或四肢癱軟者, 肝脾之氣敗也; 或昏倦無知, 語言不出者, 神敗於心, 精敗於腎也。 凡此皆沖任氣脫, 形神俱敗而然。 故必於中年之後, 乃有此證。 何今人見此, 無不指為風痰, 而治從消散? 不知風中於外, 痰鬱於中, 皆實邪也。 而實邪為病, 何遽令人暴絕若此? 且既絕如此, 尚堪幾多消散? 而人不能悟, 良可哀也。 觀東垣云, 氣衰者多有此疾。 誠知要之言也。 奈後人不明其說, 但以東垣為主氣, 又豈知氣之為義乎? 故凡治卒倒昏沉等證, 若無痰氣阻塞, 必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 以先其急; 隨用地黃, 當歸, 甘杞之類填補真陰, 以培其本。 蓋精即氣之根, 氣生於下, 即向生之氣也。 經曰: 精化為氣。 即此之謂。 舍是之外, 他無實濟之術矣。 雖然, 夫以養生失道, 而病令至此, 敗壞可知, 猶望復全, 誠非易也。 第治得其法, 猶可望其來復。 若誤治之, 則何堪再誤哉。
論痰之本
凡非風之多痰者, 悉由中虛而然。 夫痰即水也, 其本在腎, 其標在脾。 在腎者, 以水不歸原, 水泛為痰也; 在脾者, 以食飲不化, 土不制水也。 不觀之強壯之人, 任其多飲多食, 則隨食隨化, 未見其為痰也; 惟是不能食者, 反能生痰。 此以脾虛不能化食, 而食即為痰也。 故凡病虛勞者, 其痰必多; 而病至垂危, 其痰益甚。 正以脾氣愈虛, 則全不能化, 而水液盡為痰也。 然則痰之與病, 病由痰乎? 痰由病乎? 豈非痰必由於虛乎? 可見天下之實痰無幾, 而痰之宜伐者亦無幾。 故治痰者, 必當溫脾強腎, 以治痰之本, 使根本漸充, 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 治痰諸法見後, 及詳痰飲本門。
論經絡痰邪
余嘗聞之俗傳云: 痰在周身, 為病莫測。 凡癱瘓, 瘈瘲, 半身不遂等證, 皆伏痰留滯而然。 若此, 痰飲豈非邪類? 不去痰邪, 病何由愈? 余曰: 汝知痰之所自乎? 凡經絡之痰, 蓋即津血之所化也。 使果營衛和調, 則津自津, 血自血, 何痰之有? 惟是元陽虧損, 神機耗敗, 則水中無氣, 而精凝血敗, 皆化為痰耳。 此果痰也, 果精血也, 豈以精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 若謂痰在經絡, 非攻不去, 則必并精血而盡去之, 庶乎可也。 否則, 安有獨攻其痰, 而津血自可無動乎? 津血復傷, 元氣愈竭, 隨去隨化, 痰必愈甚。 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 而所盡者惟元氣也。 矧復有本無痰氣, 而妄指為痰, 以誤攻之者, 又何其昧之甚也! 故凡用治痰之藥, 如滾痰丸, 清氣化痰丸, 搜風順氣丸之類, 必其元氣無傷, 偶有壅滯, 而或見微痰之不清者, 乃可暫用分消, 豈云無效? 若病及元氣, 而但知治標, 則未有不日用而日敗者矣。
論治痰共四條
治痰之法, 凡非風初病, 而痰氣不甚者, 必不可猜其為痰, 而妄用痰藥, 此大戒也。若果痰涎壅盛, 填塞胸膈, 湯液俱不能入, 則不得不先開其痰, 以通藥食之道。而開痰之法, 惟吐為捷, 如古方之獨聖散, 茶調散, 稀涎散之屬, 皆吐痰之劑也。但恐元氣大虛, 不能當此峻利之物, 或但用新方之吐法為妥, 或用牛黃丸, 抱龍丸之類, 但使咽喉氣通, 能進湯飲即止, 不可盡攻其痰, 致令危困, 則最所當慎。以故治痰之法, 又必察其可攻與否, 然後用之, 斯無誤也。若其眼直咬牙, 肢體拘急, 面赤強勁有力者, 雖見昏沉, 亦為可治。 先用粗箸之類, 挖開其口, 隨以堅實筆幹住牙關, 乃用淡淡薑鹽湯徐徐灌之。然後以中食二指, 深入喉中, 徐引其吐。若指不能入, 則以鵝翎蘸湯代指探吐亦可。如是數次, 得吐氣通, 必漸甦矣。然後酌宜可以進藥, 此治實痰壅滯之法也。
若死證已具, 而痰聲漉漉于喉間者, 吐亦無益, 不必吐也。若痰氣盛極, 而不能吐者, 亦不治之證也。 又凡形氣大虛者, 忌用吐法, 是皆不可攻者也。
凡形證已定, 而痰氣不甚, 則萬勿治痰, 但當調理氣血, 自可漸愈。如果痰涎未清, 則治痰之法, 當分虛實。 若氣不甚虛, 而或寒或濕生痰者, 宜六安煎, 二陳湯主之; 因火為痰者, 宜清膈飲, 及竹瀝, 童便; 火甚者, 抽薪飲主之; 脾虛兼嘔而多痰者, 六君子湯, 或五味異功散; 陰氣不足, 多痰兼燥而欬者, 金水六君煎; 陰虛水泛為痰者, 六味丸, 八味丸酌而用之, 或為湯亦妙; 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 不必兼治痰氣, 只宜溫補根本。 若中氣虛者, 理中湯, 或溫胃飲; 陰不足者, 理陰煎之類最佳。
薛立齋曰: 若脾氣虧損, 痰客中焦, 閉塞清道, 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 理宜壯脾氣為主, 兼佐以治痰, 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 非補中益氣, 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 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論寒熱證共二條
1.凡非風口眼歪斜, 有寒熱之辨。 在經曰: 足陽明之筋, 引缺盆及頰,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熱則筋縱, 目不開。 頰筋有寒, 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 緩不勝收, 故僻。 此經以病之寒熱, 言筋之緩急也。 然而血氣無虧, 則雖熱未必緩, 雖寒未必急, 亦總由血氣之衰可知也。 嘗見有引[內經]之意而曰: 偏於左者, 以左寒而右熱; 偏於右者, 以右寒而左熱, 誠謬言也。 不知偏左者, 其急在左而右本無恙也, 偏右者亦然。 故無論左右, 凡其拘急之處, 即血氣所虧之處也。 以藥治者, 左右皆宜從補; 以艾治者, 當隨其急處而灸之。 蓋經脈既虛, 須借艾火之溫, 以行其氣, 氣行則血行, 故筋可舒, 而歪可正也。 凡諸灸法, 有言左灸右, 右灸左者, 此亦[內經‧繆刺論]之法, 從之亦無不可。 至若經言寒熱, 則凡如唇緩流涎, 聲重語遲含糊者, 是皆縱緩之類。 縱緩者, 多由乎熱, 而間亦有寒者, 氣虛故也。 歪斜牽引, 抽搐反張者, 皆拘急之類。 拘急者, 多由乎寒, 而間亦有熱者, 血虛故也。 蓋經所言者, 言理之常; 余所言者, 言病之變, 亦無非理也。 使讀經不明理, 必反害經意矣。 故臨此證者, 不可不加之詳審。
2.非風瘈瘲等證, 亦有寒熱之辨。 觀之經曰: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此固其常也。 然寒熱皆能拘急, 亦能弛縱, 此又不可不知。 如寒而拘急者, 以寒盛則血凝, 血凝則滯澀, 滯澀則拘急, 此寒傷其營也; 熱而拘急者, 以火盛則血燥, 血燥則筋枯, 筋枯則拘急, 此熱傷其營也。 又若寒而弛縱者, 以寒盛則氣虛, 氣虛則不攝, 不攝則弛縱, 此寒傷其衛也; 熱而弛縱者, 以熱盛則筋軟, 筋軟則不收, 不收則弛縱, 此熱傷其衛也。 以此辨之, 豈不明析? 且或寒或熱, 必有脈證可據, 但宜因證而治之。 若病無寒熱, 則當專治血氣無疑矣。
論治血氣共二條
1.凡非風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及四肢無力, 掉搖拘攣之屬, 皆筋骨之病也。 夫肝主筋, 腎主骨; 肝藏血, 腎藏精。 精血虧損, 不能滋養百骸, 故筋有緩急之病, 骨有痿弱之病, 總由精血敗傷而然。 即如樹木之衰, 一枝津液不到, 即一枝枯槁。 人之偏癈, 亦猶是也。 經曰: 足得血而能步, 掌得血而能握。 今其偏癈如此, 豈非血氣衰敗之故乎? 臨川陳先生曰: 醫風先醫血, 血行風自滅。 蓋謂肝邪之見, 本由肝血之虛; 肝血虛則燥氣乘之而木從金化, 風必隨之。 故治此者, 只當養血以除燥, 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散矣。 若用風藥, 則風能勝濕, 血必愈燥, 大非宜也。
2.偏枯拘急痿弱之類, 本由陰虛, 言之詳矣。 然血氣本不相離, 故陰中有氣, 陰中亦有血。 何以辨之? 夫血非氣不行, 氣非血不化, 凡血中無氣, 則病為縱緩廢弛; 氣中無血, 則病為抽掣拘攣。 何也? 蓋氣主動, 無氣則不能動, 不能動則不能舉矣; 血主靜, 無血則不能靜, 不能靜則不能舒矣。 故筋緩者, 當責其無氣; 筋急者, 當責其無血。 無血者, 宜三陰煎, 或大營煎, 小營煎之類主之; 無氣者, 宜五福飲。 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其與痿證之不動, 痛風之不靜者, 義稍不同, 詳列本門。
非風諸證治法共十二條
1.凡非風證, 未有不因表裏俱虛而病者也。 外病者, 病在經; 內病者, 病在臟。 治此之法, 只當以培補元氣為主。 若無兼證, 亦不宜攻補兼施, 徙致無益。蓋其形體之壞, 神志之亂, 皆根本傷敗之病, 何邪之有? 能復其元, 則庶乎可望其愈。
2.初病卒倒, 危急不醒, 但察其有無死證。 如無死證, 而形氣不脫, 又無痰氣, 但扶定掐其人中, 自當漸醒; 或以白湯, 薑湯, 徐徐灌之亦可。 待其甦醒, 然後察證治之。 若無痰無氣, 而息微色白, 脈弱暴脫者, 急以獨參湯或淡薑湯灌之俱可。 若其有痰甚者, 以前治痰法吐之。 其痰不甚, 或以白湯調抱龍丸一丸, 以暫開其痰。 無痰聲者, 不可用。 若因氣厥昏沉, 而氣壅喘滿, 氣閉不醒者, 則用淡薑湯調蘇合丸一丸, 以暫開其氣。 若氣不壅滿者, 不可用。 其有久之不醒, 或牙關不能開者, 則以半夏或牙皂, 細辛之類為末少許, 吹入鼻中。 有嚏者可治, 無嚏者不可治。 或以皂莢為末, 捻紙燒煙, 沖入鼻中亦可。
3.人於中年之後, 多有此證, 其衰可知。 經云, 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正以陰虛為言也。 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 根本衰則人必病, 根本敗則人必危矣。 所謂根本者, 即真陰也。 人知陰虛惟一, 而不知陰虛有二: 如陰中之水虛, 則多熱多燥, 而病在精血; 陰中之火虛, 則多寒多滯, 而病在神氣。 若水火俱傷, 則形神俱斃, 難為力矣。 火虛者, 宜大補元煎, 右歸飲, 右歸丸, 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庶可以益火之源; 水虛者, 宜左歸飲, 左歸丸, 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庶可以壯水主。 若氣血俱虛, 速宜以大補元煎之類, 悉力挽回, 庶可療也。 凡多熱多火者, 忌辛溫, 及參, 朮, 薑, 桂之類, 皆不宜輕用; 多寒多濕者, 忌清涼, 如生地, 芍藥, 麥冬, 石斛之類, 皆非所宜。 若氣虛卒倒, 別無痰火氣實等證, 而或者妄言中風, 遽用牛黃丸, 蘇合丸之類再散其氣, 則不可救矣。
4.非風有火盛而病者, 即陽證也。 火甚者, 宜專治其火, 以徙薪飲, 抽薪飲, 白虎湯之類, 酌而用之。 火微者, 宜兼補其陰, 以一陰煎, 二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凡治火之法, 但使火去六七, 即當調治其本。 然陽勝者陰必病, 故治熱必從血分。 甚者用苦寒, 微者用甘涼, 欲其從乎陰也。
5.非風有寒盛而病者, 即陰證也。專宜益火。寒微者, 宜溫胃飲, 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寒甚者, 宜右歸飲, 回陽飲, 理中湯, 四逆湯之類主之。然寒勝者陽必病, 故治寒之法, 必從氣分, 而從乎陽也。 如陽脫寒甚者, 仍宜灸關元, 氣海, 神闕, 以回其陽氣。
6.非風眩運, 掉搖, 惑亂者, 總由氣虛於上而然。經曰: 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苦眩。 又曰: 上虛則眩。此明訓也。凡微覺此證, 即當以五福飲之類, 培其中氣。 虛甚者, 即宜用大補元煎, 或十全大補湯之類治之。否則卒倒之漸所由至也。丹溪曰: 無痰不作運。 豈眩運者, 必皆痰證耶? 此言最為不妥。別有詳義, 見眩運門。
7.非風麻木不仁等證, 因其血氣不至, 所以不知痛癢。蓋氣虛則麻, 血虛則木。麻木不已, 則偏枯痿廢, 漸至日增。 此魄虛之候也。經曰: 痱之為病,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 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此即其類, 而但有微甚之辨耳。又經曰: 營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 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肉如故也, 人身與志不相有, 曰死。亦此類也。故凡遇此證, 只宜培養血氣, 勿得誤認為痰。
8.夏月卒倒, 忽患非風抽搐等證, 此火克金, 熱傷氣而然, 即今人之所謂暑風也。 氣虛者, 宜用參耆, 或十味白薷飲亦可。若水不制火, 而多煩渴者, 宜生脈散, 或人參竹葉石膏湯。 若火獨盛者, 宜瓜水綠豆飲, 或用芩連之屬, 暫解其熱。若單由傷氣而無火者, 宜獨參湯, 或四君子湯。 若伏陰在內, 而陽虛氣脫者, 必用附子理中湯, 或六味回陽飲之類, 放膽用之, 勿謂夏月忌溫熱。 此不達之言也。
9.肥人多有非風之證, 以肥人多氣虛也。何以肥人反多氣虛? 蓋人之形體, 骨為君也, 肉為臣也。肥人者, 柔勝於剛, 陰勝於陽者也。且肉以血成, 總皆陰類。故肥人多有氣虛之證。 然肥人多濕多滯, 故氣道多有不利。若果痰氣壅滯, 則不得不先為清利, 宜于前治痰之法, 隨宜暫用。 若無痰而氣脫卒倒者, 必宜四君, 六君, 或十全大補湯, 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10.非風煩熱自汗, 小水不利者, 不可以藥利之。 蓋津液外泄, 小水必少, 若再用滲利, 則陰水愈竭, 無以制火, 而躁煩益甚。 但使熱退汗止, 則小水自利也。 況自汗者, 多屬陽明之證, 亦忌利小便, 宜生脈散, 一陰煎之類主之。火甚者, 宜加減一陰煎。
11.非風遺尿者, 由腎氣之虛脫也, 最為危證。宜參, 耆, 歸, 朮之類補之是矣。然必命門火衰, 所以不能收攝, 其有甚者, 非加桂, 附, 終無濟也。
12.尸厥, 酒厥, 痰厥, 氣厥, 血厥之屬, 今人皆謂之中風, 而不知總屬非風也, 俱詳後厥逆本門。
論用藥佐使
凡非風而有兼證者, 則通經佐使之法, 本不可廢。蓋其脈絡不通, 皆由血氣。血氣兼證, 各有所因。 如因於風者, 必閉鬱; 因於寒者, 必凝澀; 因於熱者, 必乾涸; 因於濕者, 必壅滯; 因於虛者, 必不運行。 諸如此者, 皆能阻塞經絡。 此佐使之法, 所以亦有不同也。
凡風閉者, 宜散而通之, 如麻黃, 桂枝, 柴胡, 羌活, 細辛, 白芷之屬是也。
寒凝者, 宜熱而通之, 如, 椒, 桂, 附, 乾薑之屬是也。
熱燥者, 宜涼而通之, 如芩, 連, 梔, 柏, 石膏, 知母之屬是也。
濕滯者, 宜溫利而通之, 如蒼朮, 厚朴, 茵陳, 萆薢, 五苓之屬是也。
血滯者, 宜活而通之, 如芎, 歸, 牛膝, 紅花, 桃仁, 大黃, 芒硝之屬是也。
氣滯者, 宜行而通之, 如木香, 香附, 烏, 沉, 枳, 藿之屬是也。
痰滯者, 宜開而通之, 如南星, 半夏, 牛黃, 天竺黃, 朱砂, 海石, 玄明粉之屬是也。
氣血虛弱者, 宜溫補而通之, 如參, 耆, 歸, 朮, 熟地, 枸杞, 牛膝之屬是也。
凡此通經之法, 若乎盡矣。然虛實之異, 猶當察焉。蓋通實者, 各從其類, 使無實邪而妄用通藥, 則必傷元氣, 反為害矣。通虛者, 則或陰或陽, 尤當知其要也: 如參耆所以補氣, 而氣虛之甚者, 非薑附之佐, 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陽; 歸地所以補精血, 而陰虛之極者, 非桂附之引, 亦不能復無根之生氣; 寒邪在經而客強主弱, 非桂附之勇, 則血脈不行, 寒邪不去; 痰濕在中而土寒水泛者, 非薑附之暖, 則脾腎不健, 痰濕不除。 此通經之法, 大都實者可用寒涼, 虛者必宜溫熱也。 但附子之性剛勇而熱, 凡陰虛水虧, 而多熱多燥者, 自非所宜; 若無燥熱, 但涉陽虛, 而諸藥有不及者, 非此不能達也。古人云, 附子與酒同功, 義可知矣。今人謂附子有毒, 多不敢用。不知制用得宜, 何毒之有, 此誠奇品, 其毋忽之。
辨經臟諸證共五條
凡非風等證, 當辨其在經在臟。 經病者輕淺可延; 臟病者深重可畏; 經病者,
病連肢體, 臟病者敗在神氣。 雖病在經者無不由中, 而表裏微甚則各有所主, 此經臟之不可不辨也。 然在經在臟, 雖有不同, 而曰陰曰陽, 則無不本乎氣血, 但知氣血之緩急, 知陰陽之虧勝, 則盡其善矣。 若必曰某臟某經, 必用某方某藥, 不知通變, 多失其真。 故凡鑿執之談, 每有說得行不得者, 正以心之所至, 口不能宣也, 必也知幾知微, 斯足稱神悟之品。
經病之輕證: 皮毛枯澀, 汗出, 眩運, 鼻塞者, 肺之經病。血脈不榮, 顏色憔悴者, 心之經病。肌肉消瘦, 浮腫不仁, 肉筋惕, 四肢不用者, 脾之經病。筋力疲困, 拘急掉瘛, 肋脹痛者, 肝之經病。 口眼歪斜者, 足陽明及肝膽經病。骨弱無力, 坐立不能者, 腎之經病。
經病之危證: 皮腠冰冷, 滑汗如油, 畏寒之甚者, 肺之經病。舌強不能言者, 心腎經病。唇緩口開手撒者, 脾之經病。眼瞀昏黑無見, 筋痛之極者, 肝腎經病。耳聾絕無聞, 骨痛之極者, 腎之經病。反張戴眼, 腰脊如折者, 膀胱經病。
臟病之稍輕證: 欬嗽微喘, 短氣, 悲憂不已者, 病在肺臟。言語無倫, 神昏多笑, 不寐者, 病在心臟。腹滿少食, 吐涎嘔惡, 吞酸噯氣, 譫語多思者, 病在脾胃。胸氣逆, 多驚多怒者, 病在肝膽。少腹疼痛, 二便不調, 動氣上衝, 陰痿, 呻吟多恐者, 病在腎臟。
臟病之危證: 氣大急大喘, 或氣脫失聲, 色灰白或紫赤者, 肺腎氣絕。 神脫色脫, 昏沉不醒, 色赤黑者, 心臟氣絕。 痰涎壅極, 吞吐不能, 呃逆不止, 腹脹之極, 色青黑者, 脾胃氣絕。 眼閉不開, 急躁援亂, 懊囊縮, 色青灰白者, 肝臟氣絕。 聲瘖不出, 寒厥不回, 二便閉不能通, 泄不能禁者, 腎臟氣絕。
不治證
凡非風口開眼閉, 手撒遺尿, 吐沫直視, 聲如鼾睡, 昏沉不醒, 肉脫筋痛之極, 髮直, 搖頭上竄, 面赤如裝, 或頭重, 面鼻山根青黑, 汗綴如珠, 痰聲漉漉者, 皆不治。
非風之脈, 遲緩可生, 急數弦大者死。
述古共二條, 是皆風門論治, 故列於此
華元化曰: 風之厥, 皆由中於四時不從之氣, 故為病焉。 有癮疹者, 有偏枯者, 有失音者, 有歷節者, 有癲厥者, 有疼痛者, 有聾瞽者, 有瘡癩者, 有脹滿者,
有喘乏者, 有赤白者, 有青黑者, 有瘙癢者, 有狂妄者, 皆起於風也。 其脈浮虛者, 自虛而得之。實大者, 自實而得之。 弦緊者, 汗出而得之。 喘乏者, 飲酒而得之。癲厥者, 自勞而得之。 手足不遂, 語言謇失者, 房中而得之。 癮疹者, 自卑濕而得之。 歷節疼痛者, 因醉犯房而得之。 聾瞽瘡癩者, 自五味飲食, 冒犯禁忌而得之。 千端萬狀, 莫離於五臟六腑而生矣。
薛立齋曰: 前證若因腎虛陰火而肝燥者, 宜用六味地黃丸生腎水, 滋肝血。 若因怒動肝火而血耗者, 用四物加柴, 梔, 丹皮, 茯苓以清肝火, 生肝血。 若因脾經鬱結而血耗者, 用歸脾, 四物二湯以補脾氣, 生肝血。 若脾氣虛而痰滯者, 用二陳加白朮, 柴胡, 健脾以化痰。 若因脾虛濕而風痰不利者, 用二陳加南星, 蒼朮, 防風, 勝濕以化痰。 若脾經鬱而滯者, 用歸脾湯加柴胡, 半夏。 若腎經敗液為痰者, 用六味丸。
灸法
凡用灸法, 必其元陽暴脫, 及營衛血氣不調, 欲收速效, 惟艾火為良。 然用火之法, 惟陽虛多寒, 經絡凝滯者為宜。 若火盛金衰, 水虧多燥, 脈數發熱, 咽乾面赤, 口渴便熱等證, 則不可妄加艾火。 若誤用之, 必致血愈燥而熱愈甚, 是反速其危矣。
凡灸法, 頭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 手足上乃可粗也。 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 後灸上。
灸非風卒厥危急等證: 神闋: 用淨鹽炒乾, 納於臍中令滿, 上加厚薑一片蓋定,
灸百壯至五百壯, 愈多愈妙。 薑焦則易之。 或以川椒代鹽; 或用椒於下, 上蓋以鹽, 再蓋以薑灸之, 亦佳。 丹田, 氣海: 二穴俱連命門, 實為生氣之海, 經脈之本, 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風連臟, 氣塞涎上, 昏危不語等證: 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間使, 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 聽會灸眼, 客主人灸眼, 頰車灸口, 地倉灸口, 承漿灸口, 合谷。
灸手足不遂, 偏枯等證: 百會, 肩, 曲池, 風巿, 環跳, 足三里, 絕骨即懸鐘。
華元化曰: 心風者宜灸心俞。 肺風者宜灸肺俞。 脾風者宜灸脾俞。 肝風者宜灸肝俞。 腎風者宜灸腎俞。 又治陽脫灸法, 見熱陣四十六。
非風論列方
四君子湯補一。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飲新補六。 大營煎新補十四。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歸脾湯補三二。 二陰煎新補十。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四逆湯熱十四。 獨參湯補三五。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理陰煎新熱三。 左歸飲新補二。
六味丸補百二十。 右歸丸新補五。 二陳湯和一。 六君子湯補五。 大補元煎新補一。
五味異功散補四。 小營煎新補十五。 四物湯補八。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一陰煎新補八。 三陰煎新補十一。 十味香薷飲和一七一。 生脈散補五六。
理中湯熱一。 溫胃飲新熱五。 右歸飲新補三。 左歸丸新補四。 八味丸補一二一。
六安煎新和二。 白虎湯寒二。 徒薪飲新寒四。 抱龍丸小八五。 蘇合丸和三七一。
獨聖散攻百六。 稀涎散攻四三。 抽薪飲新寒三。 綠豆飲新寒十四。 牛黃丸和三六五。
吐法新攻一。 茶調散攻百七。 人參竹葉石膏湯寒五。
論外備用方
參附湯補三七。 [神效]黃耆湯補四八麻木。 地黃飲子補九九。 三生飲熱九四痰盛。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血虛受邪。 三建湯熱四二陰厥。 通關散因九八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腰腳無力。 朮附湯補四一。 人參膏補一六三。 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痰氣。 愈風丹和二七四血氣受邪。 交加散和二五二血虛經閉。 神應養真丹和三一三癱瘓。 續斷丸和三百六腳病。 調元健步丸和三一一下步無力。
厥逆
經義并附釋義
脈解篇曰: 內奪而厥, 則為瘖俳, 此腎虛也, 少陰不至者, 厥也。
詳本篇之言厥者, 以其內奪, 謂奪其五內之精氣也。 瘖, 聲不能出也; 俳, 肢體偏廢也。 今人見此, 必皆謂之中風, 而不知由於內奪, 由于腎虛。 蓋聲出於肺而本乎腎, 形強在血而本乎精, 精氣之本皆主於腎, 故少陰不至則為厥。 又調經論曰: 志不足則厥。 本神篇曰: 腎氣虛則厥。 觀此諸論, 則非風之義可知矣。 故凡治此者, 當以前非風證治第三條等法主之。
調經論岐伯曰: 氣之所并為血虛, 血之所并為氣虛。 帝曰: 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 氣并為虛, 是無實乎? 岐伯曰: 有者為實, 無者為虛。 今血與氣相失。 故為虛焉。 血與氣并, 則為實焉。 血之於氣并走於上, 則為大厥, 厥則暴死, 氣復反則生, 不反則死。
氣并為血虛, 血并為氣虛, 此陰陽之偏敗也。 今其氣血并走於上, 則陰虛於下而神氣無根, 是即陰陽相離之候。 故致厥脫而暴死, 復反者輕, 不反者甚。 此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 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 而不知實由于下虛也。 然上實者, 假實也, 其有甚者, 亦宜稍為清理; 下虛者, 真虛也, 若無實邪可據, 則速當峻補其下。
陽明脈解篇曰: 厥逆連臟則死, 連經則生。
觀本篇之連經連臟, 本以厥逆為言, 何其明顯平正。 蓋連經者, 病在肌表, 故輕而生; 連臟者, 病在根本, 故重而死。 既知此為厥逆, 則凡卒倒暴仆等證, 其非風也可知, 而河間諸公皆以中腑中臟為言, 則是風非風, 始混亂而莫辨矣。
大奇論曰: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
解精微論曰: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 陰氣并於下。 陽并於上, 則火獨光也; 陰并於下, 則足寒, 足寒則脹也。
詳此二論, 云脈至如喘者, 謂脈之急促如喘。 此血氣敗亂之候, 故致暴厥不言, 即今人所謂中風不語之屬也。 云陽并於上, 陰并於下, 此即上熱下寒, 水火不交之候, 故為目無所見, 即中風昏眩之屬也。 不語者, 責在肺腎; 昏眩者, 責在肝脾。 暫見者, 氣復則甦; 陰敗者, 最危之候。 俱當按法如前而救其本。
終始篇曰: 厥逆為病也, 足暴清, 胸若將裂, 腸若將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 脈大小皆澀, 煖取足少陰, 清取足陽明, 清則補之, 溫則瀉之。
暴清, 即暴冷也。 若裂若切, 謂其懊痛楚, 莫可名狀, 此即所謂躁擾煩亂之中風也。 有火者, 多溫熱而脈洪大, 宜清陰中之火; 有痰者, 多喘壅而脈滑實, 宜開上焦之痰; 無火無痰, 多寒涼而脈澀弱, 宜補其元氣。 凡證有若此而兼之昏亂不醒者, 此真連臟之甚者也, 多不可治。
生氣通天論曰: 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 辟積於夏, 使人煎厥。 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 使人薄厥。
此云煎厥者, 即熱厥之類, 其因煩勞而病積於夏, 亦今云暑風之屬也; 若見抽搐, 痰涎, 卒倒者, 當即以前暑風之法治之。 薄厥者, 急迫相薄之謂, 因於大怒, 即氣厥, 血厥之屬, 治法如後。
通評虛實論曰: 凡治消癉仆擊, 偏枯痿厥, 氣滿發逆, 肥貴人, 則膏粱之疾也。
膈則閉絕, 上下不通, 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 偏塞閉不通, 內氣暴薄也。 不從內, 外中風之病, 故瘦留著也。
詳此膏粱之疾, 即酒色之傷, 脾腎之病也; 暴憂之病, 即悲憂傷肺之屬也; 內氣暴薄, 即鬱怒傷肝之屬也, 凡此皆內傷之病。 其有不從內, 而外中於風者, 則必留著經絡, 故為消瘦痛痺之病。 是可見內傷外感之辨, 其不可混言有如此。
逆順肥瘦篇曰: 夫衝脈者, 五臟六腑之海也。 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 出於頏顙, 滲諸陽, 灌諸精。 其下者, 注少陰之大絡, 出於氣街, 循陰股內廉, 入膕中, 伏行骭骨內, 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其下者, 並於少陰之經, 滲三陰。 其前者, 伏行出跗屬, 下循跗, 入大指間, 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 不動則厥, 厥則寒矣。
詳此衝脈之義, 則上自頭, 下自足, 後自背, 前自腹, 凡五臟六腑, 十二經脈, 無所不稟, 故稱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 夫海為百川之宗, 凡諸經發源之處, 即皆有會合之義, 其於通身血氣盛衰皆歸乎此可知也。 然衝脈起於胞中, 即其經絡之所, 亦即其聚畜之所, 故稱為血海, 亦稱為命門, 此即所謂根本之宅也。 若素縱情慾, 以致精氣之源傷敗於此, 則厥脫暴仆等病, 亦因於此。 不然, 則何以忽然仆倒而神形俱敗, 表裏俱殘, 全無知覺, 一至於此, 是豈一經一臟之病之所致歟? 於此察之, 則實由衝脈崩敗必無疑矣。 故凡治此者, 欲舍根蒂而求其濟, 吾知其必無是理也。 衝脈詳義具[類經‧經絡類]第二十七篇註中。
繆刺論曰: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 此五絡皆會於耳中, 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 令人身脈皆動, 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尸, 或曰尸厥。 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 燔治, 飲以美酒一杯, 不能飲者灌之, 立已。
詳此尸厥一證, 乃外邪卒中之惡候, 凡四時不正之氣, 及山魔土煞五尸魘魅之屬皆是也。 犯之者, 忽然手足厥冷, 肌膚寒栗, 面目青黑, 精神不守, 或口噤妄言, 痰涎壅塞, 或頭旋運倒, 不省人事, 即名飛尸卒厥, 宜用鍼法, 具見本經。 若用艾灸, 則無如秦承祖灸鬼法及華陀灸陽脫法為妙。 凡用藥之法, 當知邪之所湊, 必因氣虛, 故在本經即以左角之血餘, 用補五絡之脫竭, 其義可知。 若此危急之際, 非用參附回陽等藥, 何以挽回? 若果邪氣壅盛, 胸膈不清, 則不得不先為開通, 然後調理, 宜不換金正氣散, 流氣飲, 薑湯, 蘇合丸之類酌而主之。
方盛衰論: 雷公請問, 氣之多少, 何者為逆? 何者為從? 帝曰: 陽從左, 陰從右, 老從上, 少從下。 是以氣多少, 逆皆為厥。 問曰: 有餘者厥耶? 答曰: 一上不下, 寒厥到膝, 少者秋冬死, 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 頭痛癲疾, 求陽不得, 求陰不審, 五部隔無徵, 若居曠野, 若伏空室, 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之厥, 令人妄夢, 其極至迷。
此言氣逆者, 即為厥也。 凡陰陽之氣, 陽從左而升, 陰從右而降, 故陽病者左為甚, 陰病者右為甚, 以升者不升, 降者不降, 而逆其升降之氣也。 又人之生氣, 必自下而升, 故老人之氣已衰於下, 而從上者為順; 少壯之氣, 先盛於下, 而從下者為順。 若以老人而神衰於上, 其所終之氣可知; 少壯而形衰於下, 其所始之氣可知, 皆逆候也。 及其為病而一上不下, 此其根本已虧, 故寒厥到膝。 少年以陽氣方盛, 而陽衰若此, 故秋冬當死。 老人以陽氣本衰, 而畏寒其常, 故秋冬無慮。 凡此厥逆之病, 謂其陽若非陽, 謂其陰若非陰, 五臟隔絕, 無徵可驗, 若不能終其日者, 蓋甚言其凋敝難為也。 若人之妄夢而有至迷亂昏絕者, 此以心腎不交而精神散越, 故為厥逆, 有至如此, 亦總屬少陰根本之病。
厥論岐伯曰: 陽氣衰於下, 則為陽厥; 陰氣衰於下, 則為熱厥。 帝曰: 熱厥之為熱也, 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 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 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 寒厥之為寒也, 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曰: 陰氣起於五指之裏, 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 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 不從外, 皆從內也。 寒厥何失而然也? 此人者質壯, 以秋冬奪於所用, 陽氣衰, 不能滲營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手足為之寒也。 熱厥何如而然也? 酒入於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陰氣虛則陽氣入, 陽氣入則胃不和, 胃不和則精氣竭, 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此人必數醉, 若飽以入房, 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穀氣相薄, 熱盛於中, 故熱遍於身, 內熱而溺赤也。 夫酒氣盛而慓悍, 腎氣日衰, 陽氣獨勝, 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 厥或令人腹滿,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 遠至一日乃知者, 何也? 岐伯曰: 陰氣盛於上, 則下虛, 下虛則腹脹滿; 陽氣盛於上, 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 逆則陽氣亂, 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厥論帝曰: 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 巨陽之厥, 則腫首頭重, 足不能行, 發為眴仆, 嘔血善。 陽明之厥, 則癲疾欲走呼, 腹滿不得臥, 面赤而熱, 妄見而妄言, 喘欬身熱, 善驚嘔血。 少陽之厥, 則暴聾頰腫而熱, 痛, 胻不可以運, 機關不利, 腰不可以行, 項不可以顧, 發腸癰不可治, 驚者死。 太陰之厥, 則腹滿脹, 後不利, 不飲食, 食則嘔, 不得臥, 胻急攣, 心痛引腹。 少陰之厥, 則口乾溺赤, 腹滿心痛, 嘔變, 下泄清。 厥陰之厥, 則少腹腫痛, 腹脹, 涇溲不利, 好臥屈膝, 陰縮腫, 胻內熱, 攣腰痛, 虛滿, 譫言。 三陰俱逆, 不得前後, 使人手足寒, 三日死。 手太陰厥逆, 虛滿而欬, 善嘔沫。 手心主, 少陰厥逆, 心痛引喉, 身熱。 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 耳聾泣出, 項不可以顧, 腰不可以俛仰。 手陽明, 少陽厥逆, 發喉痺, 嗌腫, 痙。
詳本論之寒厥熱厥, 雖皆以手足為言, 而實以陰陽之敗亂為言也, 故寒厥言奪於所用, 熱厥言因於數醉。 正以陰陽之氣, 無不起於手足, 故凡厥之將作, 則寒熱麻痹必先由手足而起。 及其甚也, 則變出百端, 或五臟六腑各有其證如此。 然則手足之厥, 特其形見之徵兆耳, 而見微知著, 自當因標而慮本也。
傷寒厥逆
仲景曰: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 必發熱, 前熱者後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 厥應下之, 而反發汗者, 必口傷爛赤。 凡厥者, 陰陽氣不相順接, 便為厥。 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厥少熱多, 其病當愈; 寒多熱少, 陽氣退, 其病為進也。
詳此仲景之厥逆, 頗與[內經]有異。 蓋以手足言之: 在[內經]則有寒厥熱厥之分, 在仲景則單以逆冷者為厥。 再以邪正言之: 在[內經]則論在元氣, 故其變出百端, 而在氣在血俱有危證; 在仲景則論在邪氣, 故單據手足, 而所畏者, 則在陰進而陽退也。 觀成無己曰: 厥為陰之盛也, 義可知矣。 諸傷寒厥逆等證, 俱詳具傷寒門。
論證
厥逆之證, 危證也。 蓋厥者盡也, 逆者亂也, 即氣血敗亂之謂也。 故[內經]特重而詳言之。 如云卒厥, 暴厥者, 皆厥逆之總名也; 如云寒厥, 熱厥者, 分厥逆之陰陽也; 如云連經, 連臟者, 論厥逆之死生也。 再若諸經臟腑之辨, 亦既詳矣。 又近世猶有氣厥, 血厥, 痰厥, 酒厥, 臟厥, 蚘厥等證, 亦無非本之經義。 觀[內經]諸論, 已極明顯, 奈何後人猶不能察, 凡遇此證, 則悉認之為中風, 竟不知厥逆為何病, 而通作風治, 害孰甚焉! 余深悲之, 故於前非風門悉力辨正。 至於治此之法, 即當以前非風證治, 互相參用, 正所以治厥逆也。 其有未盡等證, 仍列如後條。
論治共七條
·寒厥熱厥之治: 凡寒厥者, 必四肢清涼, 脈沉微不數, 或雖數而無力, 或畏寒喜熱, 引衣自覆, 或下利清穀, 形證多惺惺。 雖此類皆屬寒證, 然似熱非熱之證猶多, 故凡以手足見厥而脈證俱無寒熱者, 悉寒厥之無疑也。 熱厥者, 必先多熱證, 脈沉滑而數, 畏熱喜冷, 揚手掉足, 或煩躁不寧, 大便秘赤, 形證多昏冒。 凡治此二者, 即當以非風門治寒治熱之法主之。 至若傷寒厥證, 其陰其陽, 亦當以此法為辨。 但傷寒之厥, 辨在邪氣, 故寒厥宜溫, 熱厥可攻也。 [內經]之厥, 重在元氣, 故熱厥當補陰, 寒厥當補陽也。 二者之治, 不可不察。
·氣厥之證有二, 以氣虛, 氣實皆能厥也。 氣虛卒倒者, 必其形氣索然, 色清白, 身微冷, 脈微弱。 此氣脫證也, 宜參, 耆, 歸, 朮, 地黃, 枸杞, 大補元煎之屬, 甚者以回陽飲, 獨參湯之類主之。 氣實而厥者, 其形氣憤然勃然, 脈沉弦而滑, 胸膈喘滿。 此氣逆證也。 經曰: 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 即此類也。 治宜以排氣飲, 或四磨飲, 或八味順氣散, 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 然後隨其虛實而謂理之。 又若因恕傷氣, 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 氣本不實也。 若素多憂鬱恐畏而氣怯氣陷者, 其虛尤可知也。 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 則誤矣。
·血厥之證有二, 以血脫, 血逆皆能厥也。 血脫者, 如大崩大吐, 或產血盡脫, 則氣亦隨之而脫, 故致卒仆暴死。 宜先掐人中, 或燒醋炭以收其氣, 急用人參一, 二兩煎湯灌之, 但使氣不盡脫, 必漸甦矣; 然後因其寒熱, 徐為調理。 此所謂血脫益氣也。 若不知此而但用血分等藥, 則幾微之氣忽爾散失; 陰無所主, 無生機矣。 其或有用寒涼以止血者, 必致敗絕陽氣, 適足以速其死耳。 血逆者, 即經所云血之與氣并走於上之謂, 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也。 夫血因氣逆, 必須先理其氣, 氣行則血無不行也。 宜通瘀煎或化肝煎之類主之, 俟血行氣舒, 然後隨證調理。
·痰厥之證, 凡一時痰涎壅塞, 氣閉昏憒, 藥食俱不能通, 必先宜或吐或開, 以治其標, 此不得不先救其急也。 但覺痰氣稍開, 便當治其病本。 如因火生痰者, 宜清之降之; 因風寒生痰者, 宜散之溫之; 因濕生痰者, 宜燥之利之; 因脾虛生痰者, 自宜補脾; 因腎虛生痰者, 自宜補腎。 此痰之不必治也, 但治其所以痰而痰自清矣。 然猶有不可治痰者, 恐愈攻愈虛, 而痰必愈甚也。 諸治痰法, 見前非風門治痰條中。
·酒厥之證, 即經所云熱厥之屬也, 又經云酒風者, 亦此類也。 凡縱飲無節之人, 多有此病。 方其氣血正盛, 力能勝之, 不知酒害之何有; 及其將衰, 則酒之侮人斯可畏耳。 酒病極多, 莫知所出。 其為酒厥, 則全似中風, 輕者尤自知人, 重者卒爾暈倒, 忽然昏憒, 或躁煩, 或不語, 或痰涎如涌, 或氣喘發熱, 或欬嗽, 或吐血。 但察其大便乾燥, 脈實喜冷者, 此濕熱上壅之證, 宜以抽薪飲之類, 疾降其火。 火之甚者, 仍以梨漿飲, 綠豆飲之屬, 更迭進之, 以解其毒。 此證大忌辛燥等物。 務使濕熱漸退, 神氣稍復, 然後用補陰等劑, 以善其後。 其有大便不實, 或無火證而脈見緩弱者, 則不宜清火, 但以二陳湯, 六君子湯, 或金水六君煎之類主之。 若因酒傷陰, 以致脾腎兩虛而為厥脫者, 非速救本源, 終無濟也。 凡患此者, 宜終身忌酒, 勿使沾唇可也; 若不知戒, 再犯必難為矣。
·色厥之證有二: 一曰暴脫, 一曰動血也。 凡色厥之暴脫者, 必以其人本虛, 偶因奇遇, 而悉力勉為者有之; 或因相慕日久而縱竭情欲者亦有之。 故於事後則氣隨精去, 而暴脫不返, 宜急掐人中, 仍令陰人摟定, 用口相對, 務使暖氣噓通以接其氣, 勿令放脫, 以保其神, 隨用獨參湯灌之, 或速灸氣海數十壯, 以復陽氣, 庶可挽回。 第以臨時慌張, 焉知料理, 故每致不救。 然此以即病者言, 所見誠不多也。 其有不即病而病此者, 則甚多也。 又何以言之? 以其精去於頻而氣脫於漸, 故每於房欲二, 二日之後, 方見此證。 第因其病不在即, 故不以此為病, 兼之人多諱此, 而不知中年之後, 多有因此而病者, 是皆所謂色厥也。 奈時師不能察, 而每以中風斃之耳。 凡治此者, 單宜培補命門, 或水或火, 當以非風門治法第三條者主之。 又色厥之動血者, 以其血氣并走於上, 亦血厥之屬也。 但與大怒血逆者不同, 而治法亦有所異。 蓋此因欲火上炎, 故血隨氣上, 必其情欲動極而欲不能遂者有之, 或借曲蘗以強遏鬱火者亦有之。 其證則忽爾暴吐, 或鼻不能禁止, 或厥逆, 或汗出, 或氣喘, 或欬嗽, 此皆以陰火上沖而然。 凡治此者, 必先制火以抑其勢, 宜清化飲, 四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陰竭於下, 火不歸源, 別無煩熱脈證, 而血厥不止垂危者, 非鎮陰煎必不能救。 待其勢定, 然後因證酌治之。
·臟厥, 蚘厥二證, 皆傷寒證也, 並見傷寒門。
述古
華元化陽厥論曰: 驟風暴熱, 雲物飛揚, 晨晦暮晴, 夜炎晝冷, 應寒不寒, 當雨不雨, 水竭土壤, 時歲大旱, 草木枯悴, 江河之涸, 此天地之陽厥也。 暴壅塞, 忽喘促, 四肢不收, 二腑不利, 耳聾目盲, 咽乾口焦, 喉舌生瘡, 鼻流清涕, 頰赤心煩, 頭昏腦重, 雙睛似火, 一身如燒, 素不能者乍能, 素不欲者乍欲, 登高歌笑, 棄衣奔走, 狂言妄語, 不辨親疏, 發躁無度, 飲水不休, 胸膈膨脹, 腹滿悶, 背疽肉爛, 煩潰消中, 食不入胃, 水不穿腸, 驟腫暴滿, 叫呼昏冒, 不省人事, 疼痛不知去處, 此人之陽厥也。 陽厥之脈, 舉按有力者生, 絕者死。 陰厥論曰: 飛霜走雹, 朝昏暮靄, 雲雨飄飄, 風露寒冷, 當熱不熱, 未寒而寒, 時氣淋淫, 泉生田野, 山摧地裂, 土壤河溢, 月晦日昏, 此天地之陰厥也。 暴啞卒寒, 一身拘急, 四肢拳攣, 唇青面黑, 目直口噤, 心腹滿痛, 頭頷搖鼓, 腰腳沉重, 語言蹇澀, 上吐下瀉, 左右不仁, 大小便滑, 吞吐酸綠, 悲憂慘戚, 喜怒無常者, 此人之陰厥也。 陰厥之脈, 舉指弱, 按指大者生, 舉按俱絕者死。 一身悉冷, 額汗自出者亦死。 陰厥之病, 過三日勿治。
厥逆論列方
獨參湯補三五。 六君子湯補五。 四陰煎新補十二。 清化飲新因十三。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排氣飲新和六。 通瘀煎新因五。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八味順氣散和二四四。 大補元煎新補一。 鎮陰煎新熱十三。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化肝煎新寒十。 二陳湯和一。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四磨飲和五二。
蘇合香丸和三七一。
論外備用方
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 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 薑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 四逆湯熱十四寒厥。 三建湯熱四二陰寒。 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 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 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
傷風
經義
骨空論曰: 風者百病之始也。 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頭痛, 身重惡寒, 治在風府, 調其陰陽, 不足則補, 有餘則瀉。
陰陽應象大論曰: 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
太陰陽明論曰: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歲露論曰: 賊風邪氣, 乘虛傷人。
八正神明論曰: 正邪者, 身形若用力汗出, 腠理開, 逢虛風, 其中人也微, 故莫如其情, 莫見其形。
平人氣象論曰: 脈滑曰風。
風論曰: 風氣藏於皮膚之間, 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則灑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則衰飲食,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評熱病論曰: 勞風法在肺下, 其為病, 使人強上冥視, 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 此為勞風之病。 巨陽引精者三日, 中年者五日, 不精者七日, 欬出清黃涕, 其狀如膿, 大如彈丸, 從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則傷肺, 傷肺則死也。
論證
傷風之病, 本由外感, 但邪甚而深者, 遍傳經絡, 即為傷寒; 邪輕而淺者, 止犯皮毛, 即為傷風。 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 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 甚者并連少陽, 陽明之經, 而或為頭痛, 或為憎寒發熱; 其在內則多為欬嗽, 甚者邪實在肺而為痰為喘。 有寒勝而受風者, 身必無汗而多欬嗽, 以陰邪閉鬱皮毛也; 有熱勝而受風者, 身必多汗惡風而欬嗽, 以陽邪開泄肌腠也。 有氣強者, 雖見痰嗽, 或五六日, 或十餘日, 肺氣疏則頑痰利, 風邪漸散而愈也; 有氣弱者, 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 或延綿數月風邪猶在, 非用辛溫必不散也; 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 則舊邪未去, 新邪繼之, 多致終身受其累, 此治之尤不易也。 蓋凡風邪傷人, 必在肩後頸根大杼, 風門, 肺俞之間,
由茲達肺最近最捷, 按而酸處, 即其逕也, 故凡氣體薄弱, 及中年以後血氣漸衰者, 邪必易犯, 但知慎護此處, 或晝坐則常令微暖, 或夜臥則以衣帛之類密護其處, 勿使微涼, 則可免終身傷風欬嗽之患。 此余身驗切效之法, 謹錄之以告夫惜身同志者。
論治
凡傷風欬嗽多痰, 或喘急嘔惡者, 宜六安煎加減治之為最妙, 二陳湯多加生薑亦可。 若外感風寒, 欬嗽多痰, 喘急, 而陰虛血氣不足, 痰有不活, 氣有不充, 則托送無力, 邪不易解, 宜金水六君煎, 其效如神; 若年衰胃弱者, 尤宜用之。 若傷風兼寒而欬嗽發熱者, 宜柴陳煎。 若時行風邪在肺, 欬嗽喘急多痰, 而陰寒氣甚, 邪不易解者, 宜小青龍湯, 或消風百解散, 或金沸草散。 若傷風初感, 寒熱往來, 涕唾稠粘, 胸膈不快, 欬嗽多痰者, 參蘇飲。 若傷風頭痛, 鼻塞聲重, 欬嗽者, 局方神朮散, 或川芎茶調散。 若感風兼濕而頭目不清, 鼻塞聲重者, 宜沖和散, 若風寒外閉, 肢節煩疼, 鼻塞聲重而內多伏火者, 局方羌活散。 若太陽經傷風, 發熱自汗惡風者, 桂枝湯。
傷風論列方
六安煎新和二。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沖和散散八十。 桂枝湯散九。 [局方]神朮散散六五。 金沸草散散八一。 川芎茶調散散六四。 二陳湯和一。 參蘇飲散三四。 消風百解散散四六。 柴陳煎新散九。 小青龍湯散八。 [局方]羌活散散八六。
論外備用方
三拗湯散七八鼻塞欬嗽。 華蓋散散七九嗽。
景岳全書卷之十一終
風痹
經義
痺論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痺也。 其風氣勝者為行痺, 寒氣勝者為痛痺, 濕氣勝者為著痺。 帝曰: 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以冬遇此為骨痺, 以春遇此為筋痺, 以夏遇此為脈痺, 以至陰遇此為肌痺, 以秋遇此為皮痺。 帝曰: 內舍五臟六腑, 何氣使然? 岐伯曰: 五臟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內舍於其合也。 故骨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腎。 筋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肝。 脈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心。 肌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脾。 皮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肺。 所謂痺者, 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痺論曰: 凡痺之客五臟者, 肺痺者, 煩滿喘而嘔。 心痺者, 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 暴上氣而喘, 嗌乾善噫, 厥氣上則恐。 肝痺者, 夜臥則驚, 多飲數小便, 上為引如懷。 腎痺者, 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脾痺者, 四肢懈惰, 發欬嘔汁, 上為大塞。 腸痺者, 數飲而出不得, 中氣喘爭, 時發飧泄。 胞痺者, 少腹膀胱按之內痛, 若沃以湯, 澀於小便, 上為清涕。 陰氣者,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 痺聚在肺。 淫氣憂思, 痺聚在心。 淫氣遺溺, 痺聚在腎。 淫氣乏竭, 痺聚在肝。 淫氣肌絕, 痺聚在脾。 諸痺不已, 亦益內也。 其風氣勝者, 其人易已也。
痺論帝曰: 痺, 其時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其入臟者死, 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 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 其客於六腑者何也? 曰: 此亦其食飲居處, 為其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 風寒濕氣中其俞, 而食飲應之, 循俞而入, 各舍其腑也。 帝曰: 痺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熱, 或燥或濕, 其故何也? 曰: 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 營衛之行澀, 經絡時疏, 故不痛, 皮膚不營, 故為不仁。 其寒者, 陽氣少, 陰氣多, 與病相益, 故寒也。 其熱者, 陽氣多, 陰氣少, 病氣勝, 陽遭陰, 故為痺熱。 其多汗而濡者, 以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 陰氣盛, 兩氣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 夫痺之為病, 不痛何也? 曰: 痺在於骨則重, 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 在於筋則屈不伸, 在於肉則不仁, 在於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 則不痛也。 凡痺之類, 逢寒則急, 逢熱則縱。 帝曰: 善。
周痺篇帝曰: 願聞眾痺。 岐伯曰: 此各在其處, 更發更止, 更居更起, 以右應左, 以左應右, 非能周也, 更發更休也。 刺此者, 痛雖已止, 必刺其處, 勿令復起。 帝曰: 願聞周痺何如? 曰: 周痺者, 在於血脈之中, 隨脈以上, 隨脈以下, 不能左右, 各當其所。 帝曰: 刺此奈何? 曰: 痛從上下者, 先刺其下以過之, 後刺其上以脫之。 痛從下上者, 先刺其上以過之, 後刺其下以脫之。 帝曰: 此痛安生? 何因而有名? 曰: 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 迫切而為沫, 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 分裂則痛, 痛則神歸之。 神歸之則熱, 熱則痛解, 痛解則厥, 厥則他痺發, 發則如是。 此內不在臟, 而外未發於皮, 獨居分肉之間, 真氣不能周, 故命曰周痺。
長刺節論曰: 病在筋, 筋攣節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痺。 病在肌膚, 肌膚盡痛, 名曰肌痺, 傷於寒濕。 病在骨, 骨重不可舉, 骨髓酸痛, 寒氣至, 名曰骨痺。
壽夭剛柔篇曰: 病在陽者命曰風, 病在陰者命曰痺, 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病有形而不痛者, 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 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 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 乍有形, 乍無形, 加以煩心, 命曰陰勝其陽, 此謂不表不裏, 其形不久。
五邪篇曰: 邪在腎, 則病骨痛陰痺。 陰痺者, 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痛, 時眩。 取之湧泉, 崑崙, 視有血者盡取之。
五臟生成篇曰: 臥出而風吹之, 血凝於膚者為痺, 凝於脈者為泣, 凝於足者為厥, 此三者,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為痺厥也。
脈要精微論曰: 按之至骨, 脈氣少者, 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九鍼論曰: 八風傷人, 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 為深痺也。 故為治鍼, 必長其身, 鋒其末, 可以取深邪遠痺。
四時氣篇曰: 著痺不去, 久寒不已, 卒取其三里。
玉機真藏論曰: 風寒客於人, 使人毫毛畢直, 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 可汗而發也。 弗治, 病入舍於肺, 名曰肺痺, 發欬上氣。 弗治, 肺即傳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痺, 一名曰厥, 痛出食, 當是之時, 可按若刺耳。
五臟生成論曰: 赤脈之至也, 喘而堅, 診曰有積氣在中, 時害於食, 名曰心痺, 得之外疾, 思慮而心虛, 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 喘而浮, 上虛下實, 驚, 有積氣在胸中, 喘而虛, 名曰肺痺, 寒熱, 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 長而左右彈, 有積氣在心下支胠, 名曰肝痺, 得之寒濕, 與疝同法, 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 大而虛, 有積氣在腹中, 有厥氣, 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 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 上堅而大, 有積氣在小腹與陰, 名曰腎痺, 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逆調論: 帝曰: 人身非衣寒也, 中非有寒氣也, 寒從中生者何? 岐伯曰: 是人多痺氣也, 陽氣少, 陰氣多,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一水不能勝二火, 故不能凍慄, 病名曰骨痺。 詳寒熱門 .
論證
風痺一證, 即今人所謂痛風也。 蓋痺者, 閉也, 以血氣為邪所閉, 不得通行而病也。 如痺論曰: 風氣勝者為行痺。 蓋風者善行數變, 故其為痺, 則走注歷節, 無有定所, 是為行痺, 此陽邪也。 曰: 寒氣勝者為痛痺。 以血氣受寒則凝而留聚, 聚則為痛, 是為痛痺, 此陰邪也。 曰: 濕氣勝者為著痺。 以血氣受濕則濡滯, 濡滯則肢體沉重而疼痛頑木, 留著不移, 是為著痺, 亦陰邪也。 凡此三者, 即痺之大則也。 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痺, 則雖以飲食居處皆能致之, 然必重感於邪而內連臟氣, 則合而為痺矣。 若欲辨其輕重, 則在皮膚者輕, 在筋骨者甚, 在臟腑者更甚。 若欲辨其寒熱, 則多熱者方是陽證, 無熬者便是陰證。 然痺本陰邪, 故惟寒者多而熱者少, 此則不可不察。
觀痺論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痺。 而壽天剛柔篇又曰: 在陽者命曰風, 在陰者命曰痺。 何也? 蓋三氣之合, 乃專言痺證之所因也; 曰在陽為風, 在陰為痺, 又分言表裏之有殊也。 如風之與痺, 本皆由感邪所致, 但外有表證之見, 而見發熱頭疼等證, 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謂。 此以陽邪在陽分, 是即傷寒, 中風之屬也, 故病在陽者, 命曰風。 若既受寒邪而初無發熱頭疼, 又無變證, 或有汗, 或無汗, 而筋骨之痛如故, 以延綿久不能愈, 而外無表證之見者, 是皆無形之謂。 此以陰邪直走陰分, 即諸痺之屬也, 故病在陰者, 命曰痺。 其或既有表證而疼痛又不能愈, 此即半表半裏, 陰陽俱病之證, 故陰陽俱病者, 命曰風痺。 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痺病在陰也。 然則諸痺者, 皆在陰分, 亦總由真陰衰弱, 精血虧損, 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 經曰, 邪入於陰則痺, 正謂此也。 是以治痺之法, 最宜峻補真陰, 使血氣流行, 則寒邪隨去; 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 必反增其病矣。 .
風痺治法共五條
1.痺因外邪, 病本在經, 而深則連臟。 故其在上, 則有喘嘔, 有吐食; 在中, 則為脹滿, 為疼痛; 在下, 則為飧泄, 為秘結諸病。 此皆風痺之兼證也。 凡見此者, 當於各門, 權其緩急先後而隨證治之。
2.痺證之風勝者, 治當從散, 宜敗毒散, 烏藥順氣散之類主之。 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 宜大秦艽湯, 或九味羌活湯之類主之。
3.痺證之寒勝者, 但察其表裏俱無熱證, 即當從溫治之, 宜五積散, 或小續命湯, 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 若寒甚氣虛者, 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
4.痺證之濕勝者, 其體必重, 或多寒, 或多痰, 或多汗, 皆脾弱陰寒證也。 若羌活勝濕湯, 乃兼風散濕之劑也。 五積散, 乃溫經散濕之劑也。 真武湯, 乃溫中除濕之劑也。 <三因>附子湯, 乃補脾燥濕之劑也。 調氣平胃散, 乃行氣行濕之劑也。 五苓散, 乃利水導濕之劑也。 二陳湯, 六君子湯, 乃化痰去濕之劑也。 大抵治濕者, 欲其燥; 欲燥者, 宜從暖。 蓋脾土喜燥而惡濕, 喜暖而惡寒, 故溫脾即所以治濕也。 然又有濕熱之為病者, 必見內熱之證, 滑數之脈, 方可治以清涼, 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 當歸拈痛湯之類主之。 其有熱甚者, 如抽薪飲之類, 亦可暫用, 先清其火而後調其氣血。
5.風痺之證, 大抵因虛者多, 因寒者多。 惟血氣不充, 故風寒得以入之; 惟陰邪留滯, 故經脈為之不利。 此痛痹之大端也。 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 方能奏效。 凡治痺之法, 惟此為最。 其有宜酒者, 即以三氣飲浸酒服之亦妙, 法見本方, 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歷節風痛
歷節風痛, 以其痛無定所, 即行痺之屬也。 <病源>云: 歷節風痛, 是氣血本虛, 或因飲酒腠理開, 汗出當風所致; 或因勞倦調護不謹, 以致三氣之邪遍歷關節, 與氣血相搏而疼痛非常, 或如虎之咬, 故又有白虎歷節之名。 <中藏經>曰: 歷節疼痛者, 因醉犯房而得之。 此其概也。 大都痛痺之證, 多有晝輕而夜重者, 正陰邪之在陰分也; 其有遇風雨陰晦而甚者, 此正陰邪侮陽之證也; 或得暖遇熱而甚者, 此濕熱傷陰之火證也。 有火者宜清涼, 有寒者宜從溫熱。 若筋脈拘滯, 伸縮不利者, 此血虛血燥證也, 非養血養氣不可。 凡諸治法, 總宜如前。 一, 凡諸痺作痛者, 俱宜用火龍膏貼之。
歷節風痛
風痺論列方
六
君子湯補五。 大秦艽湯和二四五。 敗毒散散三六。 真武湯熱一四三。 三氣飲新熱十七。 抽薪飲新寒三。 火龍膏外三百二十。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 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 烏藥順氣散散九三。 調氣平胃散和十八。 大防風湯補九八。 小續命湯散五二。 五積散散三九。 二陳湯和一。 五苓散和一八二。 二妙散寒一三四。 <三因>附子湯熱二三。 加味二妙丸寒一三五。 當歸拈痛湯寒百三十。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 羌活勝濕湯和一七八。
歷節風痛
論外備用方
大建中湯補二四陽虛。 活絡飲和二六九風濕。 換骨丹和二七九。 三痺湯和二五八血虛氣滯。 虎骨散和二五一風毒走注。 愈風丹和二七四虛風。 茯苓丸和百十四痰飲痺痛。 史國公浸酒方和二八一。 蠲痺湯和二五七溫經。 換腿丸和二百八十疏邪。 桂心散和二六五風邪走痛。 虎骨酒和三一五強筋骨。 秦芄地黃湯和二六八風熱血燥。 豨薟丸和二五六。 雞鳴散和二八五風濕流注。 獨活寄生湯和二百七十風寒濕痺。 續斷丹和二五五三氣。 濕鬱湯和二六六風濕。 薰洗痛風法和二七三。 枳實散和二六二心痺痛。 人參散和二百六十肝痺痛。 溫中法丸熱一二五脾痺多寒。 麻黃左經湯散九六風邪。 大黃左經湯五散九八閉結。 虎脛骨丸寒一三七濕熱。 蒼朮丸寒一三三濕熱。 熨背散熱一二四背痛。 透經解攣湯和二七一去風通經。 薏仁酒和三一六腳痺。 趁痛散和二六七行血行氣。 六味茯苓湯和二六一痰痺。 白朮酒和一八一中濕身痛。 續斷丸和三百五風濕浮腫。 除濕蠲痺湯和二六四風濕。 薏仁湯和二四七流注。 薰蒸法和二七二。 加味五痺湯和二五九五臟痺。 紫蘇子湯和二六三肺痺胸痛。 當歸湯散九一肺痺上氣。 半夏左經湯四散九七風濕流注。 神效左經丸散九五三氣。 羌活散散八七風氣。 苦參丸寒一三八陰虛風熱。 十味剉散熱四九血弱攣痛。 參附滲濕湯熱一二二寒濕痺痛。 芎歸散熱一二一溫補行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散四風濕。 龍虎丹熱一二六走注。 愈風燥濕化痰丸和二七六。
汗證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宣明五氣篇曰: 心為汗。
陰陽別論曰: 陽加於陰謂之汗。
評熱病論曰: 陰虛者, 陽必湊之, 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決氣篇曰: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泄。
骨空論曰: 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頭痛, 身重惡寒。 大風汗出, 灸譆, 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金匱真言論曰: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熱論曰: 暑當與汗皆出, 勿止。
生氣通天論曰: 因於暑, 汗, 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 乃生痤疿。 勞汗當風, 寒薄為皻, 鬱乃痤。 魄汗未盡, 形弱而氣爍, 穴俞以閉, 發為風瘧。 陽者, 衛外而為固也。
評熱病論曰: 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於穀, 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卻而精勝也。 復熱者, 邪氣也, 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 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熱病篇曰: 熱病已得汗出, 而脈尚躁, 喘且復熱, 喘甚者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 此陰極之脈也, 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 此陽極之脈也, 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 生。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可汗者, 取之魚際, 太淵, 大都, 太白, 瀉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 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寒熱病篇曰: 臂太陰可汗出, 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 止之於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 止之於陰。
逆順篇曰: 無刺熇熇之熱, 無刺漉漉之汗。
五禁篇曰: 五禁, 五奪, 五逆者, 皆不可刺。 曰: 大汗出之後, 是三奪也。
平人氣象論曰: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肺脈緩甚為多汗, 微緩為痿, 偏風, 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本神篇曰: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毛, 肥腠理, 司闔關者也。
經脈別論曰: 飲食飽甚, 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 汗出於肝。 搖體勞倦, 汗出於脾。
本病論曰: 醉飽行房, 汗出於脾。
水熱穴論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所謂玄府者, 汗空也。
舉痛論曰: 炅則腠理開, 營衛通, 汗大泄, 故氣泄矣。 勞則喘息汗出, 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五變篇曰: 肉不堅, 腠理疏, 則善病風, 厥, 漉汗。
痺論曰: 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痺。 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 陰氣盛, 兩氣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臟氣法時論曰: 肺病者, 肩背痛, 汗出。 腎病者, 寢汗出, 憎風。
陰陽應象大論曰: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粗為之俛仰, 汗不出而乾以煩冤, 腹滿死, 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 身常清, 數慄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死, 能夏不能冬。
脈要精微論曰: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 則無汗而寒。
營衛生會篇曰: 血之與氣, 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 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脈要精微論曰: 肺脈耎而散者, 當病灌汗。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陽所至, 為寢汗痙。
診要經終論曰: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眼, 反折瘈瘲, 其色白, 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經脈篇曰: 六陽氣絕, 則陰與陽相離, 離則腠理發泄, 絕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論證共三條
汗出一證, 有自汗者, 有盜汗者。 自汗者, 濈濈然無時, 而動作則益甚。 盜汗者, 寐中通身汗出, 覺來漸收。 諸古法云: 自汗者屬陽虛, 腠理不固, 衛氣之所司也, 人以衛氣固其表, 衛氣不固, 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 治宜實表補陽; 盜汗者屬陰虛, 陰虛者陽必腠之, 故陽蒸陰分則血熱, 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 此其大法, 固亦不可不知也。 然以余觀之, 則自汗亦有陰虛, 盜汗亦多陽虛也。 如遇煩勞大熱之類, 最多自汗。 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 勞倦之火起於脾, 酒色之火起於腎, 皆能令人自汗。 若此者, 謂非陽盛陰衰者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 總由衛氣之出入。 衛氣者, 陽氣也。 人於寐時, 則衛氣入於陰分。
1.此其時, 非陽虛於表者而何? 所以自汗, 盜汗, 亦各有陰陽之證, 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 盜汗必屬陰虛也。 然則陰陽有異, 何以辨之? 曰: 但察其有火無火, 則或陰或陽, 自可見矣。 蓋火盛而汗出者, 以火爍陰, 陰虛可知也; 無火而汗出者, 以表氣不固, 陽虛可知也。 知斯二者, 則汗出之要無餘義, 而治之之法, 亦可得其綱領矣。
2.汗由血液, 本乎陰也。 經曰: 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 其義可知。 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 此其根本, 則由陰中之營氣; 而其啟閉, 則由陽中之衛氣。 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 欲禁汗而不知橐籥之牝牡, 亦猶蕩舟於陸而駕車於海耳, 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3.汗證有陰陽: 陽汗者, 熱汗也; 陰汗者, 冷汗也。 人但知熱能致汗, 而不知寒亦致汗。 所謂寒者, 非曰外寒, 正以陽氣內虛, 則寒生於中, 而陰中無陽; 陰中無陽, 則陰無所主, 而汗隨氣泄。 故凡大驚, 大恐, 大懼, 皆能令人汗出, 是皆陽氣頓消, 真元失守之兆。 至其甚者, 則如病後, 產後, 或大吐, 大瀉, 失血之後, 必多有汗出者, 是豈非氣去而然乎? 故經曰: 陰盛則身寒汗出, 身常清, 數溧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 死。 仲景曰: 極寒反汗出, 身必冷如冰。 是皆陰汗之謂也。 故凡治陰汗者, 但當察氣虛之微甚: 微虛者略扶正氣, 其汗自收; 甚虛者, 非速救元氣不可, 即薑, 桂, 附子之屬, 必所當用。 余別有治按, 在傷寒門戰汗條中。
汗出不治證
凡汗出不治之證有六: 一, 汗出而喘甚者不治; 二, 汗出而脈脫者不治; 三, 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 四, 汗出髮潤至顛者不治; 五, 汗出如油者不治; 六, 汗出如珠者不治。 凡見此類, 不得妄為用藥。
論治共八條
1.陽證自汗或盜汗者, 但察其脈證有火, 或夜熱煩渴, 或便熱喜冷之類, 皆陽盛陰虛也。 宜當歸六黃湯為第一, 保陰煎亦妙。 其或陰分雖有微火而不甚者, 宜一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心火不寧, 煩躁出汗者, 宜朱砂安神丸, 天王補心丹, 生脈散之類主之。 又有本非陰虛, 止因內火熏蒸, 血熱而多汗者, 宜正氣湯, 或黃芩芍藥湯, 清化飲之類主之。
2.陰證自汗或盜汗者, 但察其內無火邪, 又無火脈, 便是氣虛陰證, 皆不可妄用涼藥以敗陽氣。 若止因氣虛而火未衰者, 宜三陰煎, 參歸湯, 人參建中湯之類主之。 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 宜參苓散, 獨參湯主之。 若陽氣俱虛者, 宜參附湯, 大建中湯之類主之。 若氣虛火衰之盛者, 宜大補元煎, 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3.衛氣不固, 腠理不密而易汗者, 是亦陰證之屬, 宜黃耆六一湯, 玉屏風散, 耆附湯之類主之。
4.諸病誤治, 有不當汗而妄汗, 或雖當汗而汗之太過者, 皆汗多亡陽之證, 是亦陰證之屬當察其虛之微甚: 微虛者, 宜三陰煎, 五陰煎, 獨參湯之類主之; 大虛者, 非大補元煎, 六味回陽飲之類不可。
5.濕氣乘脾者, 亦能作汗。 凡證有身重困倦, 而脈見緩大, 聲音如從甕中出者, 多屬濕證。 若熱濕勝者, 但去其火而濕自清, 宜用前陽證之法。 寒濕勝者, 但助其火而濕自退, 宜用前陰證之法。 或用玉屏風散, 四君子湯, 五君子煎之類, 以健脾土之氣, 則濕去而汗自收。
6.收汗止汗之劑, 如麻黃根, 浮小麥, 烏梅, 北五味, 小黑豆, 龍骨, 牡蠣之屬, 皆可隨宜擇用。 一曰: 黃耆得防風而力愈大。 一曰: 官桂最能實表。 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 速宜用五倍子為末, 以唾津調填臍中, 外用帕帛縛定, 過宿即止。 或用何首烏為末, 填臍縛之亦止。
7.小兒盜汗雖是常事, 在東垣諸公, 皆曰不必治之, 蓋由血氣未足也。 然汗之太多者終屬氣分之虛, 余於兒輩, 見汗之甚者, 每以人參一錢許, 煎湯與服, 當夜即止。 正恐他日之強弱, 未必不由乎此, 所以培補之功, 原不可少。
8.病後多汗, 若傷寒, 若瘧疾, 凡係外感寒邪, 汗出熱退, 而有汗不即止者, 此以表邪初解, 必由腠理衛氣開泄, 其汗宜然。 即數日, 旬日, 亦自無妨。 俟衛氣漸實, 汗必自止, 無足慮也。 若其他雜證, 本非外感之解, 而有自汗, 盜汗者, 乃非所宜, 不容不治。
述古共二條
<丹溪附錄>曰: 心之所藏, 在內者為血, 發外者為汗。 蓋汗乃心之液, 而自汗之證, 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 故陰虛陽必湊, 發熱而自汗; 陽虛陰必乘, 發厥而自汗, 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立齋曰: 若陽氣虛弱, 汗出不止, 肢體倦怠, 用耆附湯。 上氣喘急, 盜汗, 氣短頭暈者, 用參附湯。 腎氣虛弱, 盜汗發熱者, 用六味丸。 若腎氣虛乏, 盜汗惡寒者, 用八味丸。 氣血俱虛而盜汗者, 用十全大補湯。 陽盛陰虛者, 當歸六黃湯。 心腎虛弱者, 斑龍丸。
汗證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 玉屏風散補五十。 五君子煎新熱六。 獨參湯補三五。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耆附湯補四三。 參苓散補五三。 大建中湯補二五。 四君子湯補一。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參附湯補三七。 參歸湯補三八。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生脈散補五六。 黃耆六一湯補四九。 三陰煎新補十一。 五陰煎新補十三。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八味丸補一二一。 清化飲新因十三。 黃芩芍藥湯寒百九。 一陰煎新補八。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保陰煎新寒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正氣湯寒六六。 斑龍丸補百二八。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 大補黃耆湯補四七。 柔脾湯補七一吐汗。 三味建中湯補二九。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生地黃湯寒六八陰火汗。 <宣明>白朮散固三虛風。 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過汗反張。 牡蠣散固一。 秘元丹固三二虛寒自汗。 黃耆湯補四五。 還少丹補一三五。 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三血虛盜汗。 大建中湯補二五陰汗。 心腎丸補百十二陰虛盜汗。 防己黃耆湯和一七六風濕汗。 白朮散和三十自汗盜汗。 牡蠣白朮散固二酒風。 金鎖正元丹固十八遺精汗。 麥麩湯固四氣虛汗。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心虛汗。 腳汗牡蠣散因二九六。
痙證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 諸痙項強, 皆屬於濕。 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厥陰在泉, 客勝則大關節不利, 內為痙強拘瘛, 外為不便; 主勝則筋骨由併, 腰腹時痛。
經筋篇曰: 足太陽之筋病, 脊反折, 項筋急, 肩不舉, 腋支, 缺盤中紐痛, 不可左右搖。 足少陰之筋病, 主癇瘛及痙, 在外者不能俛, 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 陰病者不能仰。 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俛不伸。
繆刺論曰: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 令人拘攣背急, 引而痛。
骨空論曰: 督脈為病, 脊強反折。
生氣通天論曰: 因於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長, 緛短為拘, 弛長為痿。
經脈篇曰: 膀胱足太陽也, 是動則病衝頭痛, 目似脫, 項似拔, 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膕如結, 踹如裂, 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氣厥論曰: 肺移熱於腎, 傳為柔。
診要經終論曰: 太陽之脈, 其終也, 戴眼, 反折, 瘛瘲, 其色白, 絕汗乃出, 出則死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 太陽所至, 為寢汗痙。
熱病篇曰: 風痙身反折, 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 中有寒, 取三里。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 九日熱而痙者死, 腰折, 瘛瘲, 齒噤齘也。
厥論曰: 手陽明, 少陽厥逆, 發喉痺, 嗌腫, 痙, 治主病者。
論證共六條
之為病, 即<內經>之痙病也, 以痙作, 蓋傳寫之誤耳。 其證則脊背反張, 頭搖口噤, 戴眼項強, 四肢拘急, 或見身熱足寒, 惡寒面赤之類皆是也。
仲景曰: 太陽之病, 發熱無汗, 反惡寒者, 名曰剛。 太陽病, 發熱汗, 出而不惡寒者, 名曰柔。 太陽病, 發熱, 脈沉而細者, 名曰痙, 為難治。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致。 風病下之則, 復發汗, 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 不可發汗, 汗出則。
陳無擇曰: 夫人之筋, 各隨經絡結束於身, 血氣內虛, 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 蓋風散氣, 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 寒泣血, 故無汗而惡寒曰剛 。 原其所因, 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汗, 下過多, 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疾者, 概可見矣。 診其脈皆沉伏弦緊, 但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 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 二證各異, 不可不別。
愚謂痙之為病, 強直反張病也。 其病在筋脈, 筋脈拘急, 所以反張; 其病在血液, 血液枯燥, 所以筋攣。 觀仲景曰: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致痙; 風病下之則成痙; 瘡家不可發汗, 汗之亦成痙。 只此數言, 可見病多由誤治之壞證, 其虛其實可了然矣。 自仲景之後, 惟陳無擇能知所因, 曰多由亡血, 筋無所營, 因而成痙, 則盡之矣。 但惜其言之既善, 而復有未善者。 曰血氣內虛, 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 斯言不無又誤。 若其所云, 則仍是風濕為邪, 而虛反次之, 不知風隨汗散, 而既汗之後, 何復言風? 濕隨下行, 而既下之後, 何反致濕? 蓋誤汗者, 必傷血液, 誤下者, 必傷真陰, 陰血受傷則血燥, 血燥則筋失所滋, 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攣, 反張強直之病, 勢所必至, 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 而後為痙耶? 且仲景所言, 言不當汗而汗也, 不當下而下也, 汗, 下既誤, 即因誤治而成矣。 豈誤治之外, 必再受邪而後成痙, 無邪則無痙哉? 此陳氏之言, 不惟失仲景之意, 而反致後人疑惑, 用持兩端。 故凡今人之治此者, 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 亦焉知血燥陰虛之證, 尚能堪此散削否? 此不可不為辨察。 故余列二子之論於前, 以資後學之印證。
· 痙證甚多, 而人多不識者, 在不明其故, 而鮮有察之者耳。 蓋凡以暴病而見反張戴眼, 口噤拘急之類, 皆痙病也。 觀仲景以汗, 下為言, 謂其誤治亡陰所以然也。 余因類推, 則常見有不因誤治, 而凡屬陰虛血少之輩, 不能養營筋脈, 以致搐攣僵仆者, 皆是此證。 如中風之有此者, 必以年力衰殘, 陰之敗也; 產婦之有此者, 必以去血過多, 沖任竭也; 瘡家之有此者, 必以血隨膿出, 營氣涸也; 小兒之有此者, 或以風熱傷陰遂為急驚, 或以汗瀉亡陰遂為慢驚。 凡此之類, 總屬陰虛之證。 蓋精血不虧, 則雖有邪干, 亦斷無筋脈拘急之病, 而病至堅強, 其枯可知。 故治此者, 必當先以氣血為主。 而邪甚者, 或兼治邪; 若微邪者, 通不必治邪。 蓋此證之所急者在元氣, 元氣復而血脈行, 則微邪自不能留, 何足慮哉! 奈何今人但見此證, 必各分門類, 而悉從風治, 不知外感之風, 寒邪證也, 治宜解散; 內生之風, 血燥證也, 止宜滋補。 矧此數者, 總由內證, 本無外邪, 既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 而再治風痰, 難乎免矣。 故余詳筆於此, 以明證之要。
· 仲景言痙止屬太陽, 而不及他經者何也? 蓋必反張, 其病在背, 背之經絡, 惟太陽督脈耳。 言太陽則督在其中矣, 此其義也。 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詳其裏, 考<內經>之經脈篇曰: 足少陰之脈, 貫脊屬腎。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經筋篇曰: 足少陰之筋, 循脊內, 挾膂上至項, 結於枕骨, 與足太陽之筋合。 又曰: 足太陽之筋病, 脊反折, 項筋急; 足少陰之筋病, 主癇瘈及痙; 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 陰病者不能仰。 由此觀之, 則痙之為病, 乃太陽少陰之病, 蓋腎與膀胱為表裏, 膀胱為津液之府, 而腎為藏精之臟, 病在二經, 水虧可知。 故治此者, 最當以真陰為主。 .
論治共八條
. . . . . .
1.痙證凡因汗因瀉者, 其氣必虛。 微虛者, 宜三陰煎, 五福飲之類主之。 大虛而脈見沉細, 陰勝者, 宜大營煎, 大補元煎, 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2.痙證多汗者, 宜二陰煎, 參歸湯, 人參建中湯主之。 陽氣大虛, 汗出或亡陽者, 宜參附湯, 耆附湯, 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若汗出兼火, 多熱躁者, 宜當歸六黃湯主之。
3.痙因泄瀉者, 宜胃關煎, 溫胃飲之類主之。 瀉止而痙者, 宜大營煎, 五福飲之類主之。
4.痙有兼火者, 必脈見洪滑, 證見煩熱, 宜一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主之。 若火盛之甚, 以致陰血涸燥者, 不得不先去其火, 宜清化飲, 保陰煎, 玉女煎之類主之。
5.痙有表邪未解者, 當察其邪之微甚, 及證之陰陽。 若身有微熱, 脈不緊數者, 此微邪也, 只補正氣, 其邪自散, 宜五福飲之類主之。 若表邪未解, 陰虛無汗身熱者, 宜三柴胡飲, 四柴胡飲, 補陰益氣煎之類主之。 若陽氣大虛, 陰極畏寒, 邪不能解而痙者, 宜大溫中飲主之。
6.痙有痰盛者, 不得不先清上焦。 若火盛多痰者, 宜用清膈煎, 抱龍丸。 若多痰無火, 宜用六安煎。 凡此證候, 多屬虛痰虛火, 因其壅滯, 不得不暫為清理, 但得痰氣稍開, 便當調理血氣。
7.小兒吐瀉及多汗之後, 婦人產後, 諸證大失血之後, 凡病中風及瘡毒潰膿之後, 皆有此證, 悉當依前法, 酌宜治之。
8.痙證有兼濕者, 當如王海藏治法, 詳見後條。
述古共二條
·仲景治太陽之痙, 身體強, 脈沉遲者, 用枯蔞桂枝湯取微汗。 治剛無汗者, 用葛根湯。 治胸滿口噤, 臥不著席, 腳攣, 齘齒者, 用大承氣湯。 按: 此皆散逐實邪之法, 雖此證不多見, 然間或有之, 則亦不可不知。
·王海藏治剛, 用神朮湯加羌活, 獨活, 麻黃。 治柔, 用白朮湯加桂心, 黃耆。
痙證論列方
大營煎新補十四。 參歸湯補三八。 耆附湯補四三。 一陰煎新補八。 保陰煎新寒一。 胃關煎新熱九。 玉女煎新寒十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大溫中飲新散八。 清膈煎新寒九。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三柴胡飲新散三。 六安煎新和二。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大承氣湯攻一。 抱龍丸小八五。 五福飲新補六。 參附湯補三七。 白朮湯和二六。 三陰煎新補十一。 溫胃飲新熱五。 清化飲新因十三。 大補元煎新補一。 五積散散三九。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二柴胡飲新散二。 神朮湯和三九。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四柴胡飲新散四。 葛根湯散二九。 栝蔞桂枝湯散十二。
論外備用方
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過汗反張。
景岳全書卷之十二終
瘟疫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金匱真言論曰: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 春不病溫。
熱論篇帝曰: 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何也? 岐伯對曰: 巨陽者, 諸陽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 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 則為病熱, 熱雖甚不死。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 必不免於死。 帝曰: 願聞其狀。 岐伯曰: 傷寒一日, 巨陽受之, 故頭項痛, 腰脊強。 二日, 陽明受之, 陽明主肉, 其脈俠鼻, 絡於目, 故身熱目疼而鼻乾, 不得臥也。 三日, 少陽受之, 少陽主膽, 其脈循絡於耳, 故胸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 故可汗而已。 四日, 太陰受之, 太陰脈循布胃中, 絡於嗌, 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 少陰受之, 少陰脈貫腎, 絡於肺, 繫舌本, 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 厥陰受之, 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 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 五臟六腑皆受病, 營衛不行, 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 七日, 巨陽病衰, 頭痛少愈。 八日, 陽明病衰, 身熱少愈。 九日, 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 十日, 太陰病衰, 腹減如故, 則思飲食。 十一日, 少陰病衰, 渴止不滿, 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 厥陰病衰, 囊縱, 少腹微下, 大氣皆去, 病日已矣。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各通其臟脈, 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
熱論篇曰: 兩感於寒者, 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 身熱不欲食, 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 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不知人, 六日死。 帝曰: 五臟已傷, 六腑不通, 營衛不行, 如是之後, 三日乃死。 何也? 岐伯曰: 陽明者, 十二經脈之長也, 其血氣盛, 故不知人, 三日其氣乃盡, 故死矣。
熱論篇曰: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 勿止。
熱論篇帝曰: 熱病已愈, 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 諸遺者, 熱甚而強食之, 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 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 因其穀氣相薄, 兩熱相合, 故有所遺也。 帝曰: 治遺奈何? 岐伯曰: 視其虛實, 調其逆從, 可使必已也。帝曰: 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 病熱少愈, 食肉則復,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
刺熱篇曰: 肝熱病者, 小便先黃, 腹痛多臥, 身熱, 熱爭則狂言及驚, 滿痛, 手足躁, 不得安臥。 庚辛甚, 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 刺足厥陰, 少陽。 其逆則頭痛員員, 脈引衝頭也。 心熱病者, 先不樂, 數日乃熱, 熱爭則卒心痛, 煩悶善嘔, 頭痛, 面赤, 無汗。 壬癸甚, 丙丁大汗, 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 太陽。 脾熱病者, 先頭重頰痛, 煩心, 顏青欲嘔, 身熱,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 腹滿泄, 兩頷痛。 甲乙甚, 戊己大汗, 氣逆則甲乙死。 刺足太陰, 陽明。 肺熱病者, 先淅然厥, 起毫毛, 惡風寒, 舌上黃, 身熱, 熱爭則喘欬, 痛走胸膺背, 不得太息, 頭痛不堪, 汗出而寒。 丙丁甚, 庚辛大汗, 氣逆則丙丁死。 刺手太陰, 陽明, 出血如大豆, 立已。 腎熱病者, 先腰痛胻痠, 苦渴數飲, 身熱, 熱爭則項痛而強, 胻寒且痠, 足下熱, 不欲言, 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 戊己甚, 壬癸大汗, 氣逆則戊己死。 刺足少陰, 太陽。 諸汗者, 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 顏先赤。 脾熱病者, 鼻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 頤先赤。 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 刺之, 名曰治未病。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 熱病也, 榮未交, 曰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 與厥陰脈爭見者, 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 少陽之脈色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 熱病也, 榮未交, 曰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 與少陰脈爭見者, 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篇曰: 熱病三日, 而氣口靜, 人迎躁者, 取之諸陽, 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出則泄。 所謂勿刺者, 有死徵也。 熱病七日, 八日, 脈口動喘而弦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 八日, 脈微小, 病者溲血, 口中乾, 一日半而死, 脈代者, 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 而脈尚躁, 喘且復熱, 勿刺膚, 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 八日, 脈不躁, 躁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熱病不知所痛, 耳聾不能自收, 口乾, 陽熱甚, 陰頗有寒者, 熱在髓, 死不可治。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可汗者, 取之魚際, 太淵, 大都, 太白, 瀉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 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 此陰脈之極也, 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 生。 熱病者, 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 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顴發赤, 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 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 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死; 七曰欬而,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 腰折, 瘈瘲, 齒噤齘也。 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 熱病也,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 死期不過三日。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 熱病也, 與少陰脈爭見者, 死期不過三日。 本篇刺法未及詳錄, 具載<類經‧鍼刺類>第四十。
評熱病論帝曰: 有病溫者, 汗出輒復熱, 而脈躁疾不為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為何? 岐伯曰: 病名陰陽交, 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於穀, 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卻而精勝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 邪氣也。 汗者, 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復熱者, 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 精無俾也。 病而留者, 其壽可立而傾也。 且夫熱論曰: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 此不勝其病也, 其死明矣。 狂言者, 是失志, 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 不見一生, 雖愈必死也。
刺志論曰: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 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刺法論帝曰: 余聞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無問大小, 病狀相似, 不施救療,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 不相染者,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氣, 天牝從來, 復得其往, 氣出於腦, 即不干邪。 氣出於腦, 即先想心如日。 欲將入於疫室, 先想青氣自肝而出, 左行於東, 化作林木。 次想白氣自肺而出, 右行於西, 化作戈甲。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 南行於上, 化作焰明。 次想黑氣自腎而出, 北行於下, 化作水。 次想黃氣自脾而出, 存於中央, 化作土。 五氣護身之畢, 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 然後可入於疫室。
水熱穴論帝曰: 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 願聞其處, 因聞其意。 岐伯曰: 頭上五行行五者, 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 此八者, 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 三里, 巨虛上下廉, 此八者, 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 骨, 委中, 髓空, 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五臟俞傍五, 此十者, 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 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 人傷於寒而傳為熱, 何也? 曰: 夫寒盛則生熱也。
論證共二條
經曰: 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是溫病即傷寒也。 然傷寒有四時之不同, 如冬感寒邪而即病者, 為真傷寒。 其有寒毒內侵而未至即病者, 必待春溫氣動, 真陰外越, 再觸寒邪, 其病則發, 故至春犯寒, 則發為溫病; 至夏犯寒, 則發為熱病, 亦猶傷氣者遇氣則作, 傷食者遇食則發, 其義一也。 然而傷寒瘟疫, 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饑餓之人。 蓋冬不藏精, 則邪氣乘虛易入, 而饑餓勞倦之流, 則受傷尤甚, 故大荒之後, 必有大疫, 正為此也。 但此輩疫氣既盛, 勢必傳染, 又必於體質虛濁者先受其氣, 以漸遍傳, 則又有不待冬寒而病者矣。 然此以冬寒主氣之為病也。 至於客氣變遷, 歲時不同, 故有冬行春令, 則應冷反溫, 夏行冬令, 則應熱反冷, 春秋皆然, 是則非其時而有其氣, 壯者無恙, 怯者受傷, 是又不止冬寒, 而運氣不正之害, 所當察而慎避者有如此。
瘟疫本即傷寒, 無非外邪之病, 但染時氣而病無少長率相似者, 是即瘟疫之謂。 古人有云: 瘟證因春時溫氣而發, 及因鬱熱自內而發於外, 初非寒傷於表也, 故宜用辛平之劑, 治與正傷寒用麻黃者不同也。 此說固若近理, 而實有未必然者。
蓋瘟疫若非表證, 則何以必汗而後解? 故余於前論中, 謂其先受寒邪, 再觸則發, 誠理勢之確然也。 但其時有寒熱, 證有陰陽, 治陽熱證者, 即冬時亦可清解; 治陰證寒證者, 即春夏亦可溫散。 謂宜因證因時者則可, 謂非寒傷於表也則不可。
瘟疫脈候
凡病傷寒瘟疫, 脈洪大滑數, 而數中兼緩者可治。 脈洪大而緊數甚者危。 脈雖浮大而按之無力者, 宜補兼表。 身雖熱而脈弱者, 當以純補為主, 或兼溫散。 身大熱而脈見沉澀細小, 足冷者, 難治。 瘟病四五日, 身熱, 腹滿而吐, 脈來細而弦強者, 十二日死。 瘟病二三日, 頭痛腹滿, 脈直而疾者, 八日死。 瘟病八九日, 頭身不痛, 色不變, 而利不止, 心下堅, 脈不鼓, 時或大者, 十七日死。 瘟病汗不出, 或出不至下部者死。 瘟病下利, 腹中痛甚者死。 以上死證, 言其略耳, 諸所未盡, 當於傷寒門參閱。
治法六要
自古傷寒治法, 苦於浩渺, 余自考索以來, 留心既久, 每臨編得其法, 未必見其病, 臨病見其證, 未必合其方, 可見病多變態, 執滯難行, 惟貴圓通而知其要耳。 故余注<類經>, 所列傷寒治要有六, 曰汗, 補, 溫, 清, 吐, 下。 然亦但言其概, 而未及其詳, 今悉諸法於此, 用補傷寒之未備者。 倘欲求仲景心法, 乃當閱傷寒本門, 使能彼此參證, 則綱舉目張, 自有包羅貫串之妙, 既約且盡, 而活人之要, 當無出此。
汗有六要五忌
治傷寒之法, 余已析其六要。 而六要之外, 又有五忌者, 何也? 蓋六法之中, 惟汗為主, 正以傷寒之愈, 未有不從汗解者, 故法雖有六, 汗實統之, 而汗外五法, 亦無非取汗之法也。 然取汗以辛散, 此固其常也, 而何以五法皆能取汗? 六要則已, 又何以有五忌之辨也? 蓋汗由液化, 其出自陽, 其源自陰。 若肌膚閉密, 營衛不行, 非用辛散, 則玄府不開而汗不出, 此其一也。 又若火邪內燔, 血乾液涸, 非用清涼,
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 此其二也。 又若陰邪固閉, 陽氣不達, 非用辛溫,
則凝結不開而汗不出, 此其三也。 又若營衛不足, 根本內虧, 非用峻補,
則血氣不充而汗不出, 此其四也。 又若邪在上焦, 隔遮陽道, 不施吐涌,
則清氣不升而汗不出, 此其五也。 又若邪入陽明, 胃氣壅滯, 不以通下,
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 此其六也。 凡此者皆取汗之道, 是即所謂六要也。 何謂五忌?
蓋一曰熱在表者, 內非實火, 大忌寒涼, 寒則陰邪凝滯不散, 邪必日深, 陽必日敗,
而汗不得出者死。 二曰元氣本弱, 正不勝邪者, 大忌消耗, 尤忌畏補,
消耗則正氣日消, 不補則邪氣日強, 消者日消, 甚者日甚, 而必不能汗者死。
三曰實邪內結, 伏火內炎者, 大忌溫補, 溫則愈燥, 補則愈堅, 而汗不得出者死。
四曰中虛氣弱, 并忌汗諸條者, 大忌發散, 散則氣脫, 氣脫而汗不能出,
氣脫而汗不能收者死。 五曰病非陽明實邪, 并忌下諸條者, 大忌通瀉, 瀉則亡陰,
陰虛則陽邪深陷, 而汗不得出者死。 是即所謂五忌也。 能知六要而避五忌,
傷寒治法盡於是矣。 第假熱者多, 真實者少, 能察秋毫於疑似,
非有過人之見者不能也。 余之諄諄, 其亦顒望於潛心者耳。
汗散法共五條
1.凡傷寒瘟疫, 表證初感, 速宜取汗, 不可遲也。 故仲景曰: 凡發汗服湯藥, 其方雖言日三服, 若病劇不解, 當半日中盡三服。 如服一劑, 病證猶在, 當復作本湯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者, 服三劑乃解。 若汗不能出者, 死病也。 此所謂汗不宜遲也。 然取汗之法, 又當察其元氣, 病氣之虛實, 若忽爾暴病, 表證已具, 而元氣未虧者, 但以辛平之劑, 直散之可也。 若兼雜證, 則當察其寒熱溫涼, 酌宜而治, 不得但知發散也。 又若身雖大熱, 表證全具, 而脈見虛弱者, 必不易汗, 此即當詳察補虛法, 酌而治之, 若不知標本, 而概行強散, 營竭則死。
2.傷寒之宜平散者, 以其但有外證, 內無寒熱, 而且元氣無虧也, 宜以正柴胡飲為主治。 此外如十神湯, 參蘇飲, 皆可酌用。 若病在陽明者, 宜升麻葛根湯。 若感四時瘟疫, 而身痛發熱, 及煙瘴之氣者, 宜敗毒散, 或荊防敗毒散。 若病在三陽, 而頭痛鼻塞, 項強身痛, 欬嗽者, 宜神朮散。 若傷風兼寒, 而發熱欬嗽者, 宜柴陳煎, 或金沸草散, 甚者小青龍湯。
3.傷寒之宜溫散者, 以其寒邪外盛, 而內無熱證, 及元氣無虧而氣清受寒者, 皆可從溫直散之, 宜二柴胡飲為最當。 若寒甚表實者, 惟麻桂飲為最妙, 毋疑畏也。 此外如五積散, 麻黃湯, 桂枝湯, 小青龍湯, 葛根湯, 聖散子之類, 皆可酌用。
4.傷寒之宜涼散者, 以其外熱裏亦熱, 必脈證俱陽, 而煩渴喜冷, 及元氣強實者, 乃可兼涼兼散, 宜一柴胡飲為先, 或九味羌活湯, 柴葛解肌湯, 甚者六神通解散, 皆可酌用。 若內外俱熱, 而或為熱瀉者, 宜柴芩煎。 若表裏俱熱而兼斑疹者, 宜柴葛煎。
5.傷寒之宜兼補兼散者, 以營衛不足, 血氣不充也。 用藥如用兵, 兵進而糧餉不繼則兵覆, 攻病而元氣不繼則病覆, 故治虛邪之宜散者, 必當先本後末, 此其最要者也。 若寒邪在營, 肝脾血少, 而邪熱不退者, 宜三柴胡飲, 或歸柴飲。 若寒邪在衛, 脾肺氣虛而表邪不解者, 宜四柴胡飲。 若脾胃氣血不足而邪熱不解者, 宜五柴胡飲。 若邪在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而微見氣虛者, 宜小柴胡湯。 若溫暑大熱大渴, 津枯液涸, 陰虛不能作汗者, 宜歸葛飲。 若寒邪深入, 而陰中陽氣不足, 或背惡寒者, 必難散解, 非理陰煎不可。 若中氣大虛大寒, 身熱惡寒, 或大便溏泄, 而表邪不能解者, 非大溫中飲不可。
補虛法共三條
1.傷寒, 瘟疫, 俱外侮之證, 惟內實者能拒之, 即有所感而邪不勝正, 雖病無害。 最畏者, 惟內虛之人, 正不勝邪, 邪必乘虛深入, 害莫大矣。 故曰傷寒偏打下虛人。 且今人虛弱者多, 強實者少, 設遇挾虛傷寒, 而不知速救根本, 則百無一生。 故傷寒書曰: 陽證得陰脈者死, 正以陰脈即虛證也。 此欲辨之, 惟脈為主, 而參以形證, 自無失矣。 蓋凡遇傷寒外熱等證, 而脈見微弱浮空, 舉按無力者, 即是虛證, 最不易解, 最不宜攻。 雖欲發汗, 汗亦難, 出即有微汗, 亦不過強逼膚腠之汗, 而必非營衛通達之所化。 若不顧虛實而逼之太甚, 則中氣竭而危亡立至矣。 然治虛之法, 須察虛實之微甚, 若半虛者, 必用補為主, 而兼散其邪。 若太虛者, 則全然不可治邪, 而單顧其本, 顧本則專以保命, 命得不死, 則元氣必漸復, 或於七日之後, 或十四日, 甚者二十日之後, 元氣一勝, 邪將不攻自潰, 大汗至而解矣。 欲知其兆, 亦察其脈, 但得弱者漸強, 小者漸大, 弦者漸滑, 緊者漸緩, 則大汗將通, 吉期近矣。 凡用補之法, 但察其胸膈何如。 若胸腹多滯者未可補, 年壯氣實者未可補。 若氣本不實, 而胸腹無滯, 則放膽用之。 又若內無熱邪, 而素宜用溫, 其或氣有難行者, 則必兼煖胃而後可。 蓋補得煖而愈行, 邪得煖而速散, 切不可雜用消耗寒涼, 以分溫補之力。 其或初感寒邪, 但見脈證真虛, 邪不易散等證, 則人參, 熟地之類, 開手便當速用, 愈早愈妙, 若或遲疑, 則縱寇深入, 反成難制, 此治虛邪最善之法也, 余用此法, 活人多矣。 常聞昧者有傷寒忌補之說, 不知補者所以補中, 是即托裏之意。 亦以寒邪如盜, 其來在外, 元氣如民, 其守在中, 足民正所以強中, 強中正所以禦外, 保命玄機, 惟此一著, 何為補住邪氣? 庸妄誤人, 莫此為甚。 余因再悉於此, 用補傷寒治法之未備, 漸用漸熟, 方知其妙。 自今而後, 知必有不惑余言, 而受余之生者, 將無窮矣。
2.傷寒精血素弱, 或陰中陽氣不足, 脈細弱而惡寒者, 必須大助真陰, 則陽從陰出, 而表邪自可速解, 惟理陰煎加柴胡, 麻黃之類, 或隨證加減用之為最妙。 若傷寒於七八日之後, 脈數無力, 神昏氣倦, 或躁擾不寧, 散之不可, 清之不可, 而邪不能解者, 只宜理陰煎大劑與之, 真回生神劑也。 若氣血俱虛而邪不能解, 只宜平補者, 以五福飲為主, 而隨證加減用之, 或大補元煎, 或六物煎, 或十全大補湯, 皆可用。 若脾胃中氣虛弱, 而邪不能解者, 宜四君子湯加減用之。 若中氣虛弱脾寒, 或兼嘔惡而邪不解者, 宜五君子煎, 溫胃飲。 若勞倦傷脾, 寒邪內陷, 身熱不退, 當升散者, 宜補中益氣湯。 若寒邪陷入陰分, 血虛不能外達, 而當升散者, 宜補陰益氣煎。 若陰虛發熱, 面赤口渴, 煩躁, 脈浮洪無力者, 宜六味地黃湯大劑與之, 一服可愈。 凡中氣虛寒, 表邪不解, 或日久畏藥, 或諸藥不效者, 只宜獨參湯, 或濃或淡, 或冷或熱, 隨其所好, 時時代茶與之, 連日勿間, 使其營氣漸復, 則邪氣漸退, 大有回生之妙, 毋勿之也。
3.傷寒用補之法, 與用攻用散者不同。 蓋攻散所以去實邪, 其力峻, 其效速, 故凡用柴胡, 麻黃之類, 取效在一二三劑之間, 用大黃, 芒硝之類, 取效在一劑之間, 此而不效, 必其用之不善, 不可多也。 至若用補者, 所以補虛, 其力柔, 其功緩, 雖於一二劑見效者, 亦多有之, 若積勞積損, 氣血虛甚者, 欲其復元, 誠不易也。 但察其服補無礙, 或於脈證間略見相投, 便是得補之力。 故輕者二三劑, 重者十餘劑, 方得見功, 而汗出邪退以愈也。 若不知此理, 而但於一二劑間, 未見速效, 則必致庸讒起, 惑亂生, 而全功盡棄矣。 此不可不深察也。
溫補法共二條
1.凡治傷寒, 瘟疫宜溫補者, 為其寒邪凝滯, 陽不勝陰, 非溫不能行, 非溫不能復也。 如寒氣在經者, 以邪在表也, 宜用溫散, 法具如前; 寒氣在臟者, 以陽氣虛也, 或宜溫補, 或止溫中。 然用溫之法, 但察其外雖熱而內無熱者, 便是假熱, 宜溫不宜涼也; 病雖熱而元氣虛者, 亦是假熱, 宜溫不宜涼也。 真熱者, 誰不得而知之, 惟假熱為難辨耳。 病假熱者, 非用甘溫, 熱必不退, 矧真寒者, 又在不言可知。 大都實證多真熱, 虛證多假熱, 故治實者多宜用涼, 治虛者多宜用溫。 真假不識, 誤人不淺矣。 又真寒假熱之辨, 則實亦有寒, 實亦有熱, 虛亦有寒, 虛亦有熱, 若謂實者皆熱, 虛者皆寒, 則鑿而謬矣。 但實而寒者, 只宜溫散, 不必滋補, 虛而熱者, 只宜調補, 最畏寒涼。 蓋寒涼無生意, 而善敗元氣。 若以寒涼治虛證, 則熱未必退, 且暫用則或可, 久則無不敗脾而危者。 既已病熱, 又不宜寒, 則總云假熱, 本非過也。
2.傷寒發熱, 而命門陽虛, 或惡寒, 或身痛, 或嘔, 或痢, 脈弱氣虛, 而表不能解者, 必用大溫中飲, 或理陰煎。 若傷寒身熱, 心肺有寒, 或嘔噦而欬, 或腹滿而喘, 止有寒邪而無虛者, 宜小青龍湯。 若陰證傷寒, 自利脈沉, 身痛發熱, 腹痛厥逆, 但有寒邪而元氣無虛者, 當用溫藥, 宜四逆湯。 若寒在太陰, 腹痛吐痢, 或脹滿厥逆, 脾胃虛寒, 而邪有不解者, 宜溫胃飲, 或理中湯。 若傷寒一二日, 邪在太陽, 或在少陰, 背惡寒而表不解者, 宜附子理陰煎。 在仲景則用附子湯。 若風寒在表, 陰寒在裏, 外為身熱, 而內則瀉痢不能止, 或見嘔惡, 或腹因痢痛者, 此其中氣下泄, 則外邪益陷, 必不能解, 宜速用胃關煎, 或大溫中飲。 凡患傷寒, 有陰陽大虛, 元氣將敗, 而邪不能解者, 非六味回陽飲不可。 然但有大虛大寒之意, 即當用此, 若待其敗, 恐無及矣。 凡陰盛隔陽, 內真寒而外假熱者, 其證必頭紅面赤, 或乾渴舌焦, 或口瘡喉痛, 或煩喘狂躁, 或身熱如火, 或見虛斑而蚊跡遍身, 或發陰黃而溺如金汁。 雖其外有此證, 而脈則微弱不鼓, 且或為嘔惡, 或為泄瀉, 或背腹畏寒, 或氣短似喘, 或昏睡無知, 或驚惶懼怯, 或雖熱不渴, 或言雖譫妄而氣促聲微, 或身雖躁狂而舉動無力, 禁之則止, 是皆內虛外實, 真寒假熱之證。 須用理陰煎, 或六味回陽飲, 大溫中飲, 八味地黃湯之類, 大劑與之, 庶可保全。 若虛火上浮, 喉痛熱躁, 不能熱飲者, 用井水浸藥冷與飲之, 此用假寒之味, 以解上焦之假熱, 真熱之性, 以救下焦之真寒, 回陽起死, 真神妙之法也。 其有血氣本虛, 用補相便, 然溫補既多, 而病日昏憒, 且見煩熱難愈者, 此其陽邪獨亢, 陰氣不至, 而虛中有熱也, 但改滋陰, 以犀角地黃湯加黃芩, 麥冬, 或一柴胡飲加知母之類。 此十補一清之法, 一劑即效, 其妙如神。 醫中圓活, 最宜知此。
清利法共三條
1.凡治傷寒, 瘟疫, 宜清利者, 非止一端, 蓋火實者宜清火, 氣實者宜行氣, 食滯者宜消食, 痰盛者宜化痰, 皆所謂清利也。 凡此數者, 滯去則氣行, 而表邪自解, 然此宜用於邪實等證, 而本非虛證之所宜。 其有虛中挾實者, 不妨少為兼用, 此中權度, 自有其宜。 若病在危急, 則毫不容謬, 設不當清而妄用之, 亦與撲殘燈者無異也。
2.傷寒火盛者, 治宜清解。 若熱入陽明, 煩渴躁熱, 脈洪便實, 而邪有不解者, 宜柴胡白虎煎, 或單用白虎湯, 太清飲, 或玉泉散。 若汗後仍熱者, 亦宜用之。 若傷寒口渴, 煩熱赤斑, 脈洪大而無力者, 宜人參白虎湯。 若傷寒邪在太陽, 發熱頭痛, 脈洪大, 表邪未解, 而內熱又甚者, 宜一柴胡飲, 或三黃石膏湯, 或六神通解散。 若六經通熱, 火邪不解, 或狂斑煩躁, 或頭紅面赤, 口乾舌黑, 脈洪邪實者, 宜抽薪飲, 或黃連解毒湯, 或加柴胡。 若傷寒熱入血室, 吐斑黃, 及血熱血燥, 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 宜<局方>犀角地黃湯, 熱甚者, 宜<良方>犀角地黃湯。 若熱邪閉結血分, 大便不通, 而邪不能解者, 宜<拔萃>犀角地黃湯。 若少陰水虧, 陽明火盛, 熱渴失血, 牙痛便結, 脈空作喘, 而邪不能解者, 宜玉女煎。 若傷寒陽邪亢盛, 血脈不通而四肢厥逆者, 謂之熱厥, 宜四逆散。 若暑月時行瘟疫, 表裏俱熱, 宜清宜解者, 羌活升麻湯。 若傷寒熱結膀胱, 而小水不利, 火邪不退, 或挾熱泄瀉者, 宜大分清飲, 或柴芩煎, 或益元散。 若傷寒實熱內蓄, 小水不利, 而口渴煩熱發黃者, 宜茵陳飲, 或大分清飲。 凡瘟疫熱甚, 而煩渴不寧者, 宜雪梨漿時時與之, 解渴退火最妙, 大勝於益元散。 冷水稟天一之性, 甘而不苦, 故大能清熱解煩, 滋陰壯水。 凡火盛水涸, 大渴便結, 營衛熱閉不能作汗者, 最宜用之。 雖虛證不可用, 然亦有當用者。 但察其喉口熱極, 唇舌乾焦, 大便秘結不通, 而大渴喜冷者, 此陰虛水虧證也, 不妨與人參, 熟地, 桂, 附, 乾薑之屬, 相間并用, 藉以滋陰, 其功不小。 惟大便不結, 及微熱微渴, 勞倦陽虛等證, 最不宜用, 若妄用之, 則多致寒顫而敗。
3.傷寒兼雜證者, 治宜調和, 清利。 凡傷寒兼風, 發熱, 欬嗽多痰者, 宜柴陳煎。 若食滯氣實, 邪結胃脘, 而表不解者, 宜大和中飲加柴胡。 若感四時寒濕之氣, 以致脾胃不和, 或嘔或吐, 或泄瀉脹滿者, 宜平胃散。 或寒盛多吐者, 宜和胃飲。 若外感風寒, 內停飲食, 頭痛寒熱, 或為吐瀉脹滿者, 宜藿香正氣散。 若感四時寒濕, 發熱發黃, 身痛脈緊, 中寒泄瀉, 小水不利者, 宜柴苓飲。 若中無寒而多火者, 宜柴苓湯。 若外傷暑熱, 霍亂泄瀉, 小水不利, 腹痛脹滿, 內陰外陽者, 宜五苓散。 若外傷寒濕, 一身盡痛者羌活勝濕湯。
吐法共二條
1.凡傷寒宜吐者, 必其上焦有滯, 或食或痰, 結聚胸膈, 而邪不得散者, 當吐也; 或寒邪濁氣內陷膈間, 而為痞為痛者, 當吐也, 蓋吐中自有發散之意。 若中氣虛寒, 脈弱無力, 及氣短虛煩不寧者, 皆不可吐。 凡用吐藥, 中病即止, 不必盡劑。
2.古方吐法多用獨聖散及茶調散, 凡上焦邪滯皆可用之, 然不若新吐法為更捷也。 又凡諸藥皆可吐, 只隨證用藥, 煎湯服, 少頃探而吐之, 則輕重可酌, 標本可兼, 尤其善也。
下法共二條
1.凡傷寒, 瘟疫宜下者, 必陽明邪實於腑而秘結腹滿者, 乃可下之, 或元氣素強, 胃氣素實者, 亦可下之。 若大便雖數日不行, 而腹無脹滿, 及大便無壅滯不通之狀, 或連日不食, 而臍腹坦然, 軟而無礙者, 此其陽明胃腑本無實邪, 切不可妄下, 妄導, 以泄中氣。 又如傷寒門忌下諸條, 必當加意詳察, 不可誤用。 蓋諸誤之害, 下為尤甚, 不可忽也。 今見時醫有妄下而亦不致死者, 必其元氣之素強, 能勝攻下者也, 若概引為證, 必致殺人。
2.傷寒邪入陽明, 便秘譫語, 腹滿煩熱, 脈證俱實者, 宜大承氣湯, 或調胃承氣湯。 若傷寒表證未除, 裏證又急, 表裏俱實者, 宜大柴胡湯。 若三焦六經邪火壅結, 大便不通, 而表邪不解者, 宜<局方>涼膈散。 若傷寒熱邪傳裏, 當下而氣血俱虛者, 宜陶氏黃龍湯。 若傷寒熱邪傳裏, 而血虛秘結, 腹脹作痛, 邪不能解者, 宜玉燭散。 若時氣瘟疫遍行, 火邪內蓄, 三焦實熱, 大便秘結而邪不能退者, 宜五瘟丹。 若時行瘟疫發熱, 火浮於上, 胸膈結熱者, 宜大清丸。 凡諸有宜通宜下者, 但隨證作引, 送百順丸一二三錢, 最捷最妙。
瘟疫熱毒辨治共三條
1.瘟疫本即傷寒, 然亦有稍異。 以其多發於春夏, 且因時氣偏行, 大小相似, 必待日數足, 然後得汗而解者, 是為瘟疫之證。 雖古法云: 瘟病在三陽者多, 三陰者少, 然亦不可拘泥。 若見陰證陰脈, 是即三陰病也, 大宜辨而治之。
2.瘟疫之在三陽者, 當辨其經。 如脈浮頭痛, 發熱身痛者, 太陽證也, 宜丸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若脈長鼻乾, 不眠而躁者, 陽明病也, 宜葛根解肌湯, 或十味參蘇飲加減治之。 若脈弦而數, 胸痛而耳聾, 少陽證也, 宜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按此三陽之治, 乃古方治瘟之大略。 然此證寒熱虛, 無所不有, 仍當察治如前, 不可拘也。
3.瘟疫初起, 而頭疼身痛, 憎寒發熱, 脈緊數洪滑, 而別無他證, 先宜正柴胡飲, 或敗毒散, 或十神湯。 若瘟疫初起, 多陰少陽, 脈證無虛者, 宜神朮散。 若瘟疫胸膈滿悶, 小柴胡加枳實, 橘紅。 熱在內者, 仍加黃連。 若暑月時行瘟疫, 表裏俱熱甚,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湯。 若瘟疫火盛, 脈洪大而熱躁甚者, 三黃石膏湯。 若瘟疫熱毒上浮, 頭面俱腫, 目不能開, 口干舌燥, 咽喉不利者, 普濟消毒飲。 若瘟疫脈洪大, 煩躁熱渴者, 白虎湯。 或兼嘔吐者, 仲景竹葉石膏湯。 若瘟疫發狂譫語, 脈洪大滑實, 而大便秘結不通者, 大承氣湯, 或雞子清飲。 若瘟疫內外俱有實邪, 大便不通, 當表裏雙解者, 防風通聖散。 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 而發斑發黃, 但脈不虛不浮緊, 而腹見痞滿者, 率可以承氣, 五苓合服而下之。 若瘟疫頭身紅赤, 肢體熱甚, 煩躁不能當者, 宜用解瘟疫熱毒法, 及內飲雪梨漿, 或用井花水調玉泉散, 俱妙。 按以上諸法, 乃因時因證, 皆陽證實邪之所宜。 若瘟疫脈弱無力, 或外雖實而內則虛, 或口不喜冷, 大便不結之類, 即非陽證, 不得以身熱脈數, 俱認為火, 雖在暑月, 如理中湯, 理陰煎, 大溫中飲, 大補元煎, 及前溫補諸法, 皆當隨證必用, 此舍時從證之妙法也。 矧夏月尤多伏陰, 故凡臨此證者, 必先察陰陽, 次辨虛實, 則其要也, 宜切識之。
徐東皋曰: 瘟疫六七日不解, 以致熱入血室, 發黃身如煙薰, 目如金色, 口燥而熱結, 以砭鍼刺曲池出惡血, 仍以通聖散兼散兼下, 得汗如黃水, 糞如黑膏而即愈。 按此即北方之所謂打寒也。 其法用手捋上膊, 使血聚於臂, 以帛縛定, 乃用箸夾磁鋒, 擊刺肘中曲澤傍之大絡, 使邪毒隨惡血而出, 亦最捷之法, 窮人用之極效, 然非曲池穴也。
大頭瘟證治共三條
1.大頭瘟者, 以天行邪毒客於三陽之經, 所以憎寒發熱, 頭目頸項或咽喉俱腫, 甚至腮面紅赤, 肩背斑腫, 狀如蝦蟆, 故又名為蝦蟆瘟。 大都此證多屬風熱, 然亦有表裏虛實之辨。 又外科有時毒證, 亦即此也, 方治具見本門, 當參閱用之。
2.大頭蝦蟆瘟治法, 凡病在頭目, 內火未盛者, 先當解散, 宜正柴胡飲, 或敗毒散。 若時毒咽喉腫痛, 內火不甚, 而便利調和者, 葛根牛蒡湯。 時毒表裏俱熱, 頭目俱腫, 宜清宜散者, 柴葛煎。 若毒在陽明, 表裏俱熱, 多頭痛鼻乾, 宜散者, 柴葛解肌湯。 若時毒三陽熱極狂躁, 咽喉腫痛, 宜清兼散者, 梔子仁湯。 若時毒遍行, 邪熱上浮, 頭面俱腫, 咽喉不利者, 普濟消毒飲。 若時毒風熱上聚頭面, 宜升散者, 犀角升麻湯。 若時氣盛行,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湯。 若時毒血熱煩躁, 兼赤斑者, 犀角散, 人參白虎湯。 若時毒內外俱實, 當雙解者, 防風通聖散, 若時毒焮腫作痛, 脈實便秘, 宜下者, 五利大黃湯, 或漏蘆升麻湯, 或連翹消毒散。 若時毒雖盛, 而外實內虛, 脈弱神困, 凡諸虛證有據者, 必當救裏內托, 宜參耆托裏散, 或托裏消毒散。 其有陽虛假熱, 而兼嘔惡泄瀉者, 如六味回陽飲之類, 皆所必用, 不可疑也。 若頭項腫甚, 疼痛難忍者, 宜用清涼救苦散敷之, 或取側柏葉自然汁, 調蚯蚓泥敷之。
3.徐東皋曰: 大頭蝦蟆之候, 因風熱濕邪在於高顛之上, 宜先用敗毒散加羌活, 黃芩, 酒浸大黃, 隨病加減, 不可用峻用降藥, 雖有硝黃之劑, 亦必細細呷之。 蓋凡治大頭瘟者, 不宜速攻, 若攻之太峻, 則邪氣之在上者自如, 而無過之中氣反受其害而傷人也。 且頭乃空虛之地, 既著空虛, 則無所不致, 所以治法當先緩而後急, 則邪伏也。 緩治以清熱消毒, 虛者兼益元氣, 胃虛食少者, 兼助胃氣; 內實熱甚, 大便秘結者, 以酒浸大黃下之, 乃宣熱而泄其毒也, 此為先緩後急之法。 若先從鼻腫, 次腫於目, 又次腫於耳, 漸至頭上, 絡腦後結塊則止, 不散, 必出膿而後愈。 又曰: 大頭瘟太陽病, 發於頭上, 并腦後下項, 及目後赤腫者是也。 治宜荊防敗毒散, 羌活, 本行經。 陽明病, 發於鼻頞, 并目不能開, 及面部者是也。 或內熱氣喘, 口乾舌燥, 咽喉腫痛不利, 脈數大者, 普濟消毒飲; 若內實而熱者, 防風通聖散間服之。 少陽病, 發於耳之上下前後, 并頭角紅腫者是也。 若發熱, 或日晡潮熱, 或寒熱往來, 口苦咽乾, 目痛, 胸滿悶者, 小柴胡加消毒之藥。
傷寒初感治法
凡傷寒初感之治, 本與傳變者不同。 蓋凡病傷寒, 瘟疫者, 無不發熱, 然初感之時,
其邪在表, 未經傳裏, 未至鬱熱, 雖身表有熱, 不過膚腠之寒邪, 而內未有火, 豈即陽證。 斯時也, 但用溫散, 或兼托散, 藥對其證, 無不即愈。 奈何時俗之醫, 一見發熱, 便認為火, 而芩, 連, 知, 檗, 開手便用, 不知內無實熱, 何以當此? 以寒邪得寒藥, 而表裏俱寒, 勾連不解, 則日以內傳, 寒涼妄用, 則元陽日敗, 凡受斯害, 死者多矣。 此理不明, 則既不知表裏, 又不知先後, 終身不省, 每致誤人, 而且敢侈口談醫, 其心果亦安乎?
傷寒飲食宜忌共二條
凡傷寒飲食有宜忌者, 有不宜忌者。 若病傷寒而食不斷者, 以邪猶在表, 未深入也。 及其稍深, 而在半表半裏之間, 則食漸減矣, 再入胸膈, 胃口, 則全不食矣。 邪既在胃, 則胃口不飢, 所以傷寒不食者, 或十日, 或二十日, 皆無足慮者, 亦以胃氣不餒, 則不敗也。 第不欲食者, 不可強食, 強食則助邪; 或新愈之後, 胃氣初醒, 尤不可縱食, 縱食則食復, 此皆大忌也。 至有不宜忌者, 則如勞倦內傷之人, 偶感寒邪, 亦必發熱, 此多以勞傷中氣, 本非真正傷寒外邪內陷之病, 所以外雖發熱, 而內則飢餒, 每多思食。 奈何庸昧之輩, 但見發熱, 則日餓不死, 傷寒不論虛實, 一概禁之。 常見欲食者, 索之不得, 而且加以剋伐寒涼之藥, 嗟嗟! 飢腸受剝, 虛者益虛, 內外夾攻, 苦無所訴, 及胃氣既脫, 反不欲食矣, 即欲救之, 已無可及。 余常治此證, 每借食為藥, 所活多人, 而見禁食受斃者, 亦已不少, 故詳言之。 若病人時時覺飢而索食者, 此其邪不在臟, 胃中空虛而然, 必不可禁, 但不宜縱耳。 且因此可察虛實, 關係非小, 不可忽也。
巢氏曰: 凡瘟疫病新瘥, 脾胃尚虛, 穀氣未復, 若作勞妄動傷力, 并食豬羊, 雞犬, 魚膾, 炙, 肥膩, 生果, 食, 硬澀難消之物, 停積腸胃, 膈悶腹脹, 便秘, 或大吐大下, 重復發熱, 病作不可救矣。
避疫法共二條
瘟疫乃天地之邪氣, 若人身正氣內固, 則邪不可干, 自不相染。 故避之之法,
惟在節慾節勞, 或於房室勞倦之後, 尤不可近, 仍勿忍飢以受其氣, 皆要法也。 至於卻邪之法, 則如刺法論所云: 天牝從來, 復得其往, 氣出於腦, 即不干邪。 蓋天牝者, 鼻也, 鼻受天之氣, 故日天牝。 氣自空虛而來, 亦欲其自空虛而去, 即天牝從來, 復得其往也。 正以氣通於鼻, 鼻通於腦, 毒入腦中, 則流布諸經, 令人相染矣。 氣出於腦, 謂嚏之, 或張鼻以泄之, 或受氣於室, 則泄氣於外, 而大吸精氣以易之, 則邪從鼻出, 而毒氣自散, 此卻邪於外之法也。 又如想心如日等法, 蓋膽屬少陽, 為中正之官, 少陽氣壯, 則臟氣賴以俱壯, 而邪不能入, 此強中禦邪之法也。 凡探親診疾, 事有不容已者, 但知此諸法, 則雖入最穢之地, 自可保其無慮。 一方治天行時氣, 宅舍怪異, 用降真香燒焚, 大解邪穢, 小兒帶之, 能解諸邪, 最驗。 一法以福建香茶餅, 不時噙口中, 大辟傷寒瘴氣穢惡。
<醫統>曰: 男子病, 邪氣出於口; 女人病, 邪氣出於前陰, 其相對坐立之間, 必須識其向背。 或以雄黃末塗鼻孔中, 行動從容, 察位而入。 凡入病家, 此亦醫人之不可不知也。
瘟疫論列方
麻桂飲新散七。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桂枝湯散九。 參蘇飲散三四。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 敗毒散散三六。 柴葛煎新散十四。 柴葛解肌湯散三一。 神朮散散六五。 理陰煎新熱三。 麻黃湯散一。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十神湯散四十。 五積散散三九。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 葛根湯散二九。 歸葛飲新散十三。 升麻葛根湯散三十。 歸柴飲新散十七。 柴芩煎新散十。 柴苓湯和一九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瘟丹攻百一。 四逆湯熱十四。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和胃飲新五五福飲新補六。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一柴胡飲新散一。 獨參湯補三五。 人參白虎湯寒三。 三柴胡飲新散三。 胃關煎新熱九。 竹葉石膏湯寒五。 五柴胡飲新散五。 附子湯熱二二。 黃連解毒湯寒一。 小柴胡湯散十九。 柴陳煎新散九。 羌活升麻湯寒十二。 柴苓飲新十一。 聖散子散四三。 六神通解散寒十五。 平胃散和十七。 四逆散散二八。 防風通聖散攻十六。 五苓散和一八二。 六物煎新因二十。 普濟消毒飲寒十三。 二柴胡飲新散二。
溫胃飲新熱五。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四柴胡飲新散四。 理中湯熱一。 三黃石膏湯寒十一。 正柴胡飲新散六。 白虎湯寒二。 <局方>涼膈散攻十九。 太清飲新寒十三。 解瘟熱毒法寒二四。 大補元煎新補一。 益元散寒百十二。 葛根牛蒡湯外四五。 五君子煎新熱六。 茵陳飲新寒八。 調胃承氣湯攻三。 大和中飲新和七。 犀角散寒一三一。 漏蘆升麻湯外九七。 小青龍湯散八。 大青丸攻百二。 參耆托裏散外五。 大承氣湯攻一。 百順丸新攻六。 梔子仁湯寒十九。 茶調散攻百七。 犀角升麻湯外四七。 大柴胡湯攻七。 玉泉散新寒十五。 羌活勝濕湯和一七八。 四君子湯補一。 抽薪飲新寒三。 陶氏黃龍湯攻二一。 大溫中飲新散八。 玉女煎新寒十二。 五利大黃湯外八九。 大分清飲新寒五。 雪梨漿新寒十六。 連翹消毒散外六一。 金沸草散散八一。 玉燭散攻二四。 托裏消毒散外二。 獨聖散攻百六。 清涼救苦散外一三五。 雞子清飲寒十七。 吐法新攻一。 犀角地黃湯三方寒七九, 八十, 八一。
論外備用方
奪命散補三六虛極。 陳氏正氣散和二二風寒生冷。 芩連消毒散寒十四。
景岳全書卷之十三終
景岳全書-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瘧疾
經義
瘧論帝曰: 夫痎瘧皆生於風, 其畜作有時者, 何也? 岐伯曰: 瘧之始發也, 先起於毫毛, 伸欠乃作, 寒慄鼓頷, 腰脊俱痛, 寒去則內外皆熱, 頭痛如破, 渴欲冷飲。 帝曰: 何氣使然? 曰: 陰陽上下交爭, 虛實更作, 陰陽相移也。 陽并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則陰氣勝, 陰氣勝則骨寒而痛, 寒生於內, 故中外皆寒。 陽盛則外熱, 陰虛則內熱, 外內皆熱, 則喘而渴, 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 熱氣盛, 藏於皮膚之內, 腸胃之外, 此榮氣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 腠理開, 因得秋氣, 汗出遇風, 及得之以浴, 水氣舍於皮膚之內, 與衛氣并居。 衛氣者, 晝日行於陽, 夜行於陰, 此氣得陽而外出, 得陰而內薄, 內外相薄, 是以曰作。 帝曰: 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 其氣之舍深, 內薄於陰, 陽氣獨發, 陰邪內著, 陰與陽爭不得出, 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 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 何氣使然? 曰: 邪氣客於風府, 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 其明日日下一節, 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於脊背也。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 腠理開則邪氣入, 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五日下至骨, 二十六日入於脊內, 注於伏膂之脈。 其氣上行, 九日出於缺盆之中, 其氣日高, 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 由邪氣內薄於五臟, 橫連募原也, 其道遠, 其氣深, 其行遲, 不能與衛氣俱行, 不得皆出, 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 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 腠理乃發, 發則邪氣入, 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 其氣之發也, 不當風府, 其日作者奈何? 曰: 此邪氣客於頭項, 循膂而下者也, 故虛實不同, 邪中異所, 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 氣至頭項而病; 中於背者, 氣至背而病; 中於腰脊者, 氣至腰脊而病; 中於手足者, 氣至於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 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 衛氣之所發, 必開其腠理, 邪氣之所合, 則其府也。 帝曰: 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曰:
夏傷於大暑, 其汗大出, 腠理開發, 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 藏於腠理皮膚之間, 秋傷於風, 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 名曰寒瘧。 帝曰: 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曰: 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 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絕, 陽氣獨發, 則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癉瘧。 岐伯曰: 夫瘧之始發也, 陽氣并於陰, 當是之時, 陽虛而陰盛, 外無氣, 故先寒慄也。 陰氣逆極, 則復出之陽, 陽與陰復并於外, 則陰虛而陽實, 故復熱而渴。 夫瘧氣者, 并於陽則陽勝, 并於陰則陰勝, 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 瘧者, 風寒之氣不常也, 病極則復。 夫病之未發也, 陰未并陽, 陽未并陰, 因而調之, 真氣得安, 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 為其氣逆也。 帝曰: 攻之奈何? 早晏何如? 曰: 瘧之且發也, 陰陽之且移也, 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 陰從之, 故先其時堅束其處, 令邪氣不得入, 陰氣不得出, 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 皆取之, 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 瘧不發, 其應何如? 曰: 瘧氣者, 必更盛更虛, 當氣之所在也, 病在陽則熱而脈躁, 在陰則寒而脈靜, 極則陰陽俱衰, 衛氣相離, 故病得休。 衛氣集, 則復病也。 帝曰: 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 或渴或不渴, 其故何也? 曰: 其間日者, 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 而有時相失, 不能相得, 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 陰陽更勝也, 或甚或不甚, 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 論言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 今瘧不必應者, 何也? 曰: 此應四時者也。 其病異形者, 反四時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 以冬病者寒不甚, 以春病者畏風, 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 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 舍於何臟? 曰: 溫瘧者, 得之冬中於風, 寒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 邪氣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 腦髓爍, 肌肉消, 腠理發泄, 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於腎, 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如是者, 陰虛而陽盛, 陽盛則熱矣; 衰則氣復反入, 入則陽虛, 陽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 名曰溫瘧。 帝曰: 癉瘧何如? 曰: 癉瘧者, 肺素有熱, 氣盛於身, 厥逆上衝, 中氣實, 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 腠理開, 風寒舍於皮膚之內, 分肉之間而發, 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 氣內藏於心, 而外舍於分肉之間, 令人消爍脫肉, 故命曰癉瘧。
至真要大論帝曰: 火熱或惡寒發熱, 有如瘧狀, 或一日發, 或間數日發,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勝復之氣, 會遇之時, 有多少也。 陰氣多而陽氣少, 則其發日遠;
陽氣多而陰氣少, 則其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 盛衰之節, 瘧亦同法。
金匱真言論曰: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生氣通天論曰: 夏傷於暑, 秋為痎瘧。 魄汗未盡, 形弱而氣爍, 穴俞以閉, 發為風瘧。
論證共四條
瘧疾之疾, 本由外感, 故<內經>論瘧, 無非曰風曰寒, 其義甚明。 而後世之論, 則泛濫不一, 總不過約言其末而反失其本, 所以議論愈多則病情愈昧矣。 有辨在後, 所當并察。
凡瘧因于暑, 人皆知之, 不知夏令炎熱, 此自正氣之宜然, 而人有畏熱者, 每多避暑就陰, 貪涼過度, 此因暑受寒, 所以致瘧。 經曰: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義可知也。 然又惟稟質薄弱, 或勞倦過傷者, 尤易感邪, 此所以受邪有淺深而為病有輕重也。 第以病因暑致, 故曰受暑, 而不知暑有陰陽, 瘧惟陰暑為病耳。 至其病變則有為寒證者, 有為熱證者, 有宜散者, 有宜斂者, 有宜溫者, 有宜清者。 其要在標本虛實四字, 知此四者, 而因證制宜, 斯盡善矣。 其有云傷暑而認暑為火者, 有云脾寒而執以為寒者, 皆一偏之見, 不足憑也。
凡瘧發在夏至後秋分前者, 病在陽分, 其病淺; 發在秋分後冬至前者, 病在陰分, 其病深。 發在子之後午之前者, 此陽分病也, 易愈; 發在午之後子之前者, 此陰分病也, 難愈。 病淺者日作, 病深者間日作, 若三日四日者, 以受邪日久, 而邪氣居于陰分, 其病尤深。
凡瘧病自陰而漸陽, 自遲而漸早者, 由重而輕也; 自陽而漸陰, 自早而漸遲, 由輕而重也。 凡感邪極深者, 其發必遲而多致隔日, 必使漸早漸近, 方是佳兆。 故治此疾者, 春夏為易, 秋冬為難。
論治共十二條
1.凡瘧疾初作, 必多寒熱, 大抵皆屬少陽經病, 其于初起, 當專以散邪為主。 若果形氣無傷, 而脈證別無他故者, 但宜正柴胡飲或三柴胡飲主之。 少者一, 二劑, 多者三, 四劑, 無有不愈。 若氣體本弱而感邪為瘧, 即宜四柴胡飲為最妙, 勿以初起而畏之弗用也。
2.治瘧當辨寒熱, 寒勝者即為陰證, 熱勝者即為陽證。 蓋有素稟之寒熱, 有染觸之寒熱, 然必其表裏俱有熱邪, 方是火證; 若瘧至則熱, 瘧止則退, 而內無煩熱閉結等證, 則不得以火證論治。 若內外俱有火證, 而邪有不散者, 一柴胡飲主之。 若邪入陽明, 內熱之甚, 而邪有未散者, 宜柴胡白虎煎。 若邪入肝腎而熱極動血者, 宜柴芩煎。
3.瘧有寒證, 如無虛邪, 而但以寒邪不能散, 或多中寒者, 宜二柴胡飲。 若以寒勝而兼氣虛, 邪有不解者, 宜四柴胡飲, 或補中益氣湯加乾薑, 官桂。 若寒甚熱少, 脈遲而兼背惡寒, 或多嘔惡泄瀉者, 必用麻桂飲, 或大溫中飲。
4.中氣虛弱不能勝邪, 而邪不能解者, 病在脾肺氣分, 宜補中益氣湯, 五柴胡飲。 若陰虛血液不充而邪不能解者, 病在肝腎精分, 宜補陰益氣煎, 歸柴飲。 此證極多, 其效尤捷。 若發時其寒如冰, 其熱如烙, 而面赤如脂, 渴欲飲水, 而熱退即不渴者, 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 芍藥, 肉桂, 大劑一服即可愈。 若元氣虛寒之甚, 陽不勝陰而邪不能解者, 大溫中飲。 若元氣虛甚, 或衰老積弱者, 則不必兼用攻邪, 只當以正氣為主。 但使元氣不敗, 則邪氣無有不服, 宜大補元煎, 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而又惟休瘧飲為最妙。
5.瘧疾屢散之後, 取汗既多, 而病不能止者, 必以過傷正氣, 而正不勝邪, 則雖止微邪, 猶然不息, 但使元氣之虛者一振, 散者一收, 則無不順然愈矣, 宜三陰煎, 五福飲, 或小營煎, 休瘧飲主之。 若有微寒者, 宜大營煎, 或理中湯。 若微有火者, 宜一陰煎。 若多汗不收者, 宜五陰煎之類主之。
6.瘧疾久不能愈者, 必其脾腎俱虛, 元氣不復而然。 但察其脈證, 尚有微邪不解者, 當專以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邪氣已盡而瘧有不止者, 則當專補元氣, 以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或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若腎陰不足而精不化氣者, 宜理陰煎最效。 若陰邪凝滯而久不愈者, 宜于前藥加薑, 桂, 附子。
7.瘧作而嘔吐惡食者, 雖曰少陽之邪為嘔吐, 然實由木邪乘胃所致。 但解去外邪, 嘔當自止, 宜柴陳煎, 或正柴胡飲加半夏主之。 若脾胃氣虛而寒邪乘之, 則最多嘔惡之證, 宜溫胃飲, 理中湯, 養中煎之類主之。 若虛寒連及命門, 火不生土而作嘔者, 宜理陰煎, 右歸飲之類主之。 若兼食滯而作嘔者, 必多脹滿, 宜加陳皮, 砂仁, 山楂, 厚朴之類為佐。 若兼火邪者, 必多熱渴, 躁煩, 秘結, 宜以黃芩, 黃連之類為佐; 若火在陽明甚者, 宜加石膏。 若兼寒者, 必胃口怕寒, 或吞酸, 或噯腐, 或惡心, 得熱稍可者, 宜以薑, 桂, 附子, 吳茱萸之類為佐。
8.瘧疾因勞輒復, 連綿不已者, 此亦脾腎虛證。 蓋腎主骨, 肝主筋, 脾主四肢, 氣弱不勝勞苦, 所以即發。 但補脾肝腎, 使其氣強則愈, 如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補中益氣湯, 皆可酌用。
9.瘧疾發散已多, 每致陰虛水虧, 而煩熱多渴者, 宜以西瓜汁, 或雪梨漿, 或冷參湯, 俱可滋陰截瘧。 無熱者不可強用。
10.瘧痢并作, 而臟平邪淺者, 宜胃苓湯加柴胡一, 二錢。 若寒濕傷脾而瘧痢并作者, 宜溫胃飲加柴胡, 或胃關煎加柴胡亦妙。 若濕熱傷脾, 下及肝腎, 而暴注熱渴, 或下純鮮血者, 宜柴芩煎。
11.瘧邪未清而過食傷脾, 以致痞滿, 連綿不已者, 宜大小和中飲加柴胡。 若因食而成瘧痞者, 宜芍藥枳朮丸, 及大小和中飲之類調之。 若痞成難消者, 須灸章門, 水道等穴, 炷宜稍大, 多灸或連灸二三次, 方得全愈。
12.古云: 治瘧之法, 凡將發之時, 與正發之際, 慎毋勉強施治, 即治亦無效; 必待陰陽并極, 勢平氣退之後, 然後察而治之; 或于未發二, 三時之先, 迎而奪之可也。 經曰: 夫瘧之未發也, 陰未并陽, 陽未并陰, 因而調之, 真氣得安, 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其已發, 為其氣逆也。 按此古法, 殊似不然。 予近治瘧, 每迎其銳而擊之, 最捷最效。 是可見古法之有不必泥者。
論汗
凡古人治瘧之法, 若其久而汗多, 腠理開泄, 陽不能固者, 必補斂之; 無汗則腠理緻密, 邪不能解, 必發散之。 故曰: 有汗者要無汗, 扶正為主; 無汗者要有汗, 散邪為主。 此大法也。 蓋瘧本外邪, 非汗不能解。 若不知善解其邪, 而妄用劫劑, 多致胃氣受傷, 邪不能解, 必反難愈。 此宜以補劑為主, 加減取汗, 汗後再加補養可也。 若邪在陰分, 則下體最難得汗, 補藥力到, 自然汗出至足, 方是佳兆。 凡病此而邪有未解者, 大忌飽食, 亦以汗之難易為優劣也。 凡寒邪之自外而入者, 得汗即解, 如傷寒之類皆是也。 而惟時瘟時瘧之病, 則病有淺深之不同。 即如病瘟者, 雖有大汗而熱仍不退; 病瘧者, 屢發屢汗而瘧猶不止。 此其所感最深, 故不能以一, 二汗而即愈, 或通身如洗而猶不能透。 若此者, 但當察其強弱, 仍漸次再汗之, 方得邪解, 故不可謂汗後必無邪也。 此但當以脈之緊與不緊, 及頭身之痛與不痛, 寒熱之甚與不甚為辨耳。 然又有雖已得汗, 邪氣將解, 而不守禁忌, 或因于勞, 或因于欲, 或受生冷微邪, 或胃氣未清因而過食, 隨觸隨發, 此其舊邪未盡而新邪又至, 纏綿深固, 因致留連者, 亦必宜仍從汗解。 但其宜固宜散, 則猶當以酌虛實為首務。
論標本
凡治瘧當知標本。 予常言: 有標則治標, 無標則治本, 此最為治瘧之肯綮。 何以言之? 蓋標以邪氣言, 本以正氣言也。 夫邪正相爭, 所以病瘧。 凡瘧之初起, 本由邪盛, 此當治邪, 固無疑也。 若或表散已過, 或久而不愈, 則于邪正之間有不可不辨矣。 蓋有邪者, 證必猖熾, 脈必弦緊, 或頭疼頭痛未除, 或汗雖出而未透。 凡屬形證有餘者, 即其病雖已久, 亦必有表邪之未清也。
但覺有微邪, 此猶宜兼標為治。 若汗出已多, 邪解已透, 別無實證實脈可據, 而猶然不愈者, 必由正氣全虛, 或以質弱, 或以年衰, 故餘氣有未能卻, 而真陰有未能靜耳。 此當專治其本, 但使元氣既復, 則無有不愈。 設或不明標本, 無論有邪無邪, 而但知攻瘧, 則害者多矣。 予為此說, 雖因瘧而發, 然諸病皆同此理, 明者當心志之。
論厭瘧
凡厭瘧之法, 今世俗相傳多用之, 但其有效有不效, 人每疑之而其所以然者, 自有的確之妙, 則從來人所未知也。 蓋瘧以邪正相爭, 其感之淺者, 乃少陽膽經病也。 惟其邪本不甚, 則邪正互為勝負。 當此時也, 亦猶楚漢相持之勢, 但得一助之者, 為楚則楚勝, 為漢則漢勝。 故不論何物, 皆可用以為厭, 但使由之, 勿使知之。 其人恃有所助, 則膽氣略壯而邪即敗矣, 此即<內經>移精變氣之意也。 然必勢均力敵者, 乃可以一助而勝之, 正勝則愈也。 若果彼強我弱, 勢不易制者, 則厭必無益。 故惟邪輕日作者可壓, 而邪深間日者則不能厭。 此自理勢之使然, 無庸惑也。
論截瘧共四條
凡截瘧之法, 方固不少, 然亦無必效之方。 若以愚見, 并及治驗, 則未覺借于截也。 蓋有邪者, 去邪則愈。 若散邪既透, 解表已過, 則但收拾元氣, 而氣復即愈。 惟能于邪正之間, 得其攻補之宜, 則無不自愈。 此截之最善者也。 至如截瘧諸方雖不可執, 亦不可無。 第有效于此而不效于彼者, 亦以人之氣血陰陽各有不同故耳。 故凡用截藥者, 亦當察人之強弱而酌以用之, 庶乎得效。 然亦惟輕者易截, 而重者不易截也。 茲錄諸方于後, 亦可備于酌用: 截瘧常山飲, 氣血強壯者可用。 截瘧飲, 氣分不足者可用。 牛膝煎, 血分不足者可用。 截瘧丹。 時氣多濕者可用。 木賊煎, 濕痰邪實者可用。 何人飲, 休瘧飲, 血氣大虛, 欲急濟者可用。 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 截瘧如神。 追瘧飲, 凡氣血未衰, 或屢散之後, 用之最效。
丹溪曰: 數發之後, 便宜截而除之。 久則發得中氣虛弱, 致病邪愈深而難治。 世有砒丹等截藥, 大毒不可輕用。 常山性暴悍善驅逐, 然能傷真氣, 病人稍虛怯者勿用。
楊仁齋曰: 或其人素虛者, 慎勿用常山等藥。
薛立齋曰: 若病勢正熾, 一, 二發間, 未宜遽截, 恐邪氣不去, 正氣反傷耳。 若胃氣弱者, 用寒涼止截, 脾胃復傷, 必致連綿不已, 若非培養元氣, 決不能愈。 每見飲啖生冷物者, 病或少愈, 多致脾虛胃損, 反為難治。 若咽酸口酸, 且宜節飲食, 其病潮作時, 雖大渴, 亦只薑湯乘熱飲之, 此亦截瘧之良法。 凡欲截之, 若血氣俱虛, 用人參, 生薑各一兩煎服, 頓止。 不問新久并效。
論似瘧非瘧
凡似瘧非瘧之病, 雖有往來寒熬, 而時作時止, 本非瘧之類也。 凡大病後, 或產後, 或虛損, 俱有此證。 經曰: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內熱。 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 陽氣下入陰中則惡熱。 故凡無外邪而病為寒熱者, 必屬虛證。 但虛有陰陽之異, 而陽虛者必多寒, 陰虛者必多熱。 陽虛者宜補其陽, 如理中湯, 十全大補湯加薑, 桂, 附子之類, 此皆人所易知也。 惟陰虛之證, 則最不易辨。 蓋陰中之水虛者, 陰虛也; 陰中之火虛者, 亦陰虛也。 如其津液枯燥, 精血耗傷, 表裏上下俱多煩熱等證, 此陰中之水虛也, 治宜壯水以配陽, 如一陰煎, 六味地黃湯, 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倏熱往來, 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熱飲, 或上熱如烙而下冷如凍, 或喉口大熱而大便不實, 此其證雖若熱, 而脈必細微, 或雖洪大而浮空無力者, 是皆陽氣無根而孤浮于上, 此陰中之火虛也, 治宜益火之本, 使之歸源, 如海藏八味地黃丸, 或右歸飲之類主之。 假熱退則真寒見, 自可因證而治之也。 寒熱門論治尤詳, 所當并察。
論溫瘧
溫瘧一證, 在<內經>曰: 溫瘧者, 得之冬, 中于風寒, 至春夏, 陽氣大發而為病。
此即正傷寒之屬也。 故仲景<傷寒論>有溫瘧一證, 即此是也。 此與夏傷暑而秋為瘧者, 本自不同, 當于傷寒門酌而治之。
論癉瘧
癉瘧一證, 在<內經>曰: 肺素有熱, 氣盛于身, 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 故致消爍脫肉者, 命曰癉瘧。 蓋此以陽臟而病陽證也, 自與諸瘧不同。 而治此之法有三: 如熱邪內畜而表邪未解者, 則當散以苦涼; 如熱因邪致, 表雖解而火獨盛者, 則當清以苦寒。 此皆治其有餘也。 若邪火雖盛, 而氣血已衰, 真陰日耗者, 急宜壯水固元。 若但知瀉火, 則陰日以亡, 必致不救。
論瘴瘧
瘴瘧一證, 惟嶺南煙瘴之地有之。 蓋南方嵐濕不常, 人受其邪而致病者, 因名瘴瘧。 然瘴出地氣, 瘧由天氣, 但使內知調攝而外不受邪, 則雖居瘴地, 何病之有? 是可見瘴以地言, 而瘧即風寒外感之病也。 但其甚者, 則或至迷困喑啞, 乃與常瘧為稍異耳。 凡治此者, 亦總不離寒熱虛實, 及有邪無邪, 如前治瘧諸法而盡之矣。 外如大梁李侍詔瘴瘧等論, 既明且確, 詳列瘴氣門, 不可不察。
述古共八條
仲景曰: 瘧脈自弦。 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
<機要>曰: 瘧有中三陽者, 有中三陰者, 其證各殊也。 在太陽經謂之寒瘧, 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謂之熱瘧, 治多下之; 在少陽經謂之風瘧, 治多和之。 此三陽受病, 謂之暴瘧, 發在夏至後, 處暑前, 乃傷之淺者。 在陰經則不分三經, 總謂之濕瘧, 當從太陰經論之, 發在處暑後, 冬至前, 此乃傷之重者。
古法云: 以清脾飲治秋時正瘧, 隨證加減, 大效。 若胃中有伏痰鬱結者, 以草果飲, 一服可愈。
丹溪曰: 邪氣深入陰分, 血分, 而成久瘧者, 必當用升發藥, 自臟而出之於腑, 然後自表作汗而解。 若用下藥, 則邪氣愈陷而難出矣。
傅氏曰: 瘧係外邪, 當以汗解。 或汗不得出, 鬱而成痰, 宜養胃, 化痰, 發汗, 邪氣得出, 自然和也。
劉宗厚曰: 或問: 俗以瘧為脾寒, 何也? 曰: 此亦有理。 蓋暑盛極, 人以伏陰在內, 脾困體倦, 腠理開發; 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 及泉水澡浴, 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 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迫之是也; 或勞役飢飽內傷而即病作, 故指肌肉屬脾, 發則惡寒戰慄, 乃謂之脾寒耳。 實由風寒暑濕之邪, 鬱於腠理, 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 至秋氣收斂之際, 表邪不能發越, 故往來寒熱, 進退不已, 病勢如凌虐人之狀, 所以名瘧。 即如四時傷寒, 十二經皆能為病。 古方治法, 多兼內傷取效, 脾胃和而精氣通, 則陰陽和解, 此實非脾病也。 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 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 不明造化之源, 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立齋曰: 大凡瘧證, 皆因先傷於暑, 次感於風, 客於營衛之間, 腠理不密, 復遇風寒, 閉而不出, 舍於腸胃之外, 與營衛並行, 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並則病作, 離則病止。 併於陽則熱, 併於陰則寒。 淺則日作, 深則間日, 在氣則早, 在血則晏。 其病熱多寒少, 心煩少睡者, 屬心, 名曰溫瘧, 用柴苓湯。 但寒少熱, 腰疼足冷者, 屬腎, 名曰寒瘧, 用桂附二陳湯。 先寒而後大熱, 欬嗽者, 屬肺, 名曰癉瘧, 用參蘇飲。 熱長寒短, 筋脈揪縮者, 屬肝, 名曰風瘧, 宜小柴胡加烏藥, 香附。 寒熱相停, 嘔吐痰沫者, 屬脾, 名曰食瘧, 宜清脾飲。 若中氣虛而間日發者, 用補中益氣湯。 若寒熱大作, 不論先後, 此太陽陽明合病。 寒熱作則必戰, 經曰: 熱勝則動也。 發熱則必汗泄。 又曰: 汗出不愈, 知內熱也。
又曰: 凡日久虛瘧, 寒熱不多, 或無寒而微熱者, 若內因胃氣虛, 用四君加升麻, 當歸。 若脾血虛, 用四君加川芎, 當歸。 若中氣下陷, 用補中益氣加茯苓, 半夏。
大凡久瘧, 多屬元氣虛寒, 蓋氣虛則寒, 血虛則熱, 胃虛則惡寒, 脾虛則發熱, 陰火下流, 則寒熱交作。 或吐涎不食, 戰慄泄瀉, 手足逆冷, 皆脾胃虛弱, 但補益中氣, 則諸證悉愈。 凡人久瘧, 諸藥不效, 以補中益氣湯內加半夏, 用人參一兩, 煨薑五錢, 此不截之截也, 一服即愈。 若病久者, 須大補元氣為主, 蓋養正邪自除也。
徐東皋曰: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而得之, 乃天之邪氣所傷, 當以汗解。 故仲景, 河間悉用發表之藥, 但以寒熱多少, 分經絡而治。
辨古共四條
陳無擇<三因方>云: 夫瘧備三因, 外則感四氣, 內則動七情, 飲食飢飽, 房室勞逸, 皆能致之。 經所謂夏傷暑, 秋痎瘧者, 此則因時而敘耳, 不可專以此論。 外所因證有寒瘧, 有溫瘧, 有癉瘧, 并同<素問>也。 有濕瘧者, 寒熱身重, 骨節煩疼, 脹滿自汗, 善嘔, 因汗出復浴, 濕舍皮膚, 及冒雨濕也。 有牝瘧者, 寒多不熱, 但慘戚振栗, 病以時作, 此則多感陰濕, 陽不能制陰也。 此五種瘧疾, 以外感風寒暑濕, 與衛氣相并而成, 除癉瘧獨熱, 濕瘧先熱, 牝瘧無熱外, 諸瘧皆先寒後熱。 內所因證, 病者以蓄怒傷肝, 氣鬱所致, 名曰肝瘧; 以喜傷心, 心氣耗散所致, 名曰心瘧; 以思傷脾, 氣鬱涎結所致, 名曰脾瘧; 以懮傷肺, 肺氣凝痰所致, 名曰肺瘧; 以失志, 傷腎所致, 名曰腎瘧, 所致之證, 并同<素問>。 此五種瘧疾, 以感氣不和, 鬱結痰飲所致。 不內外因, 有疫瘧者, 一歲之間, 長幼相似也; 有鬼瘧者, 夢寐不祥, 多生恐怖也; 有瘴瘧者, 乍熱乍寒, 乍有乍無, 南方多病也; 有胃瘧者, 飲食飢飽, 傷胃而成, 世謂食瘧也; 有勞瘧者, 經年不瘥, 前後復發, 微勞不任也; 亦有數年不瘥, 結成癥癖在腹, 名曰老瘧, 亦曰母瘧。 以上諸症, 各有方治, 宜推而用之。
愚謂瘧疾一證, <內經>言已詳盡, 無可加矣。 而後世議論煩多, 反資疑忒。 茲舉陳氏三因之說, 以見其概。 如所云濕瘧者, 因汗出復浴, 濕舍皮膚, 固一說也。 然浴以熱湯, 避彼風處, 則斷不致瘧, 惟冷水相加, 瘧斯成矣。 若然, 則仍是寒氣, 即<內經>所云夏遇凄滄水寒之證也。 然此猶近似, 但宜辨明寒熱耳。
至若牡瘧無熱, 則<內經>并無此說, 惟<金匱要略>曰: 瘧多寒者, 名曰牡瘧, 蜀漆散主之, 亦非曰無熱也。 若果全無發熱而止見寒慄, 此自真寒陽虛證耳, 別有本門, 又安得謂之瘧耶? 再如內因五臟之瘧, 在<內經‧刺瘧論>所言六經五臟之證, 不過為邪在何經之辨, 原非謂七情所傷, 便能成瘧; 而此云所致之證并同<素問>, 則<素問>無此說也。 且既云七情所傷, 則其虛實大有不同, 又豈皆痰飲所致耶? 再若不內外因, 凡鬼瘧夢寐之說, 此或以瘧邪亂神, 因致狂言似鬼者有之, 豈鬼祟果能為瘧乎? 至若胃瘧, 既云飲食, 則明是內傷, 且凡先因于瘧而後滯于食者有之, 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者也。 夫病情必有標本, 標本誤認, 治豈無差? 竊計陳氏之言, 既以三因立論, 故不得不敷演其說, 而燁然若有可觀, 不知影響之談, 不但無益于病, 而且亂人意見, 致令臨證狐疑, 莫知所從, 而每至于害者, 皆此之類。
丹溪曰: 瘧有暑, 有風, 有濕, 有痰, 有食積。 久發者為老瘧, 不已者為瘧母。 風暑之瘧, 多因夏月在風涼處歇, 遂閉汗不能得泄, 暑舍于內, 故大法當汗之。 瘧而惡飲食者, 必從飲食上得之, 當以食治。 俗云脾寒, 乃因名而迷其實也, 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 末必是寒, 況其他乎。
嚴用和曰: 或乘涼飲冷, 當風臥濕, 飢飽失時, 致脾胃不和, 痰積中脘, 遂成此疾, 所謂無痰不成瘧也。
張子和曰: <內經>既以夏傷于暑而為瘧, 何世醫皆以脾寒治之, 用薑, 附, 硫黃之類? 甚者歸之祟怪, 良可笑也。 又或因夏月飲食生冷之類, 指為食瘧, 此又非也。 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 皆夏傷于暑, 遇秋風寒而後作也。 邪熱淺則連日, 邪熱深則間日, 并入于裏則寒, 并入于表則熱, 若此論則了不相干于脾也。 治平之時, 其民夷靜, 雖用砒石, 辰砂有毒之藥, 以熱治熱, 亦能取效; 擾攘之時, 其民勞苦, 內火與外火俱動, 以熱攻熱, 轉為瀉痢吐血, 瘡瘍嘔吐之疾, 豈與夷靜之人同治哉? 予嘗用張長沙汗吐下三法, 愈瘧病極多, 大忌錯作脾寒治之。
愚謂瘧疾之作, 本由風寒水濕之邪感而致病, 亦或有非風非水而衣薄受涼, 凡體怯者, 皆能為瘧。 及其病深, 則未免因經及臟, 因表及裏, 故有不慎飲食而更甚者, 有不慎勞役而增病者, 總之無非外邪為之本, 豈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瘧者耶? 今觀朱丹溪之言, 亦以痰食并列, 嚴用和則悉歸之痰, 蓋皆因陳氏之說, 而殊失<內經>之正意矣。 故張子和亦以祟怪為笑, 以食瘧為非, 而云治平, 擾攘時當分治, 是皆有理確見也。 獨怪其以暑為火, 而且謂擾攘之時, 其民勞苦, 大忌錯作脾寒治之, 而嘗用汗, 吐, 下三法。 恐此言亦屬偏見也。 念余幸逢明盛, 固不知擾攘景象。 第以勞苦過傷之人, 其虛更甚, 又豈無三陽疲損等證, 而可俱謂之火, 及可盡用三法乎? 甚哉! 立言之難, 于此可見, 而時中之不易得也如此。
簡易方
一方: 截瘧神效, 用常山末二錢, 烏梅肉四個, 研爛, 酒調, 臨發日早服。
一方: 不問新久症, 用常山一兩剉碎, 以好酒浸一宿, 瓦器煮乾為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半盞, 去滓停冷, 五更服之, 不吐不瀉, 效。
一方: 治瘧神效, 用蒜不拘多少, 研極爛, 和黃丹少許, 以聚為度, 丸如芡實大, 候乾, 每服一丸, 新汲水, 空心面東吞下。
鍼灸法
<刺瘧論>諸刺法具截本經。 大椎可灸三壯三椎骨節間灸亦可愈間使可灸
瘧疾論列方
柴陳煎新散九。 柴苓湯和一九三。 柴芩煎新散十。 理陰煎新熱三。 養中煎新熱四。 大營煎新補十四。 五福飲新補六。 三陰煎新補十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珍湯補十九。 胃關煎新熱九。 牛膝煎新因二四。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草果飲和二二六。 休瘧飲新補二九。 清脾飲和二二五。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二柴胡飲新散二。 麻桂飲新散七。 歸柴飲新散十七。 理中湯熱一。 參蘇飲散三四。 溫胃飲新熱五。 小營煎新補十五。 一陰煎新補八。 五陰煎新補十三。 八味丸補百二一。 右歸飲新補三。 胃苓湯和百九十。 木賊煎新因二六。 何人飲新因二五。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追瘧飲新因又二五。 截瘧飲和二二二。 一柴胡飲新散一。 桂附二陳湯熱百十四。 三柴胡飲新散三。 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 小柴胡湯散十九。 四君子湯補一。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大和中飲新和七。 小和中飲新和八。 四柴胡飲新散四。 正柴胡飲新散六。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大補元煎新補一。 大溫中飲新散八。 截瘧常山飲和二三一。 雪梨漿新寒十六。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 四獸飲和二二八和胃消痰。 截瘧丹和二百三十。 正氣散和二三脾滯。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寒滯。 驅瘧飲和二百二十邪濕。 萬安散和二二二實邪初感。 交加飲子和二三二痰食瘴。 紅丸子攻九六消食瘧。 七棗湯熱百十八陰瘧。 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熱邪。 柴平湯和二三三濕瘧身痛。 七寶飲和二二七截瘧。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寒濕瘴瘧。 袪瘧飲和二二一邪火。 柴葛二陳湯和六暑濕。 人參養胃湯和二三四和胃順氣。 常山散和二二九。 鱉甲飲和二二四久瘧瘧母。 白虎加桂枝湯寒四熱瘧。 扶陽助胃湯熱百十五中寒。
瘴氣
論證
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 蓋嶺南地氣卑濕, 霧多風少, 且以冬時常煖, 則陰中之陽氣不固, 夏時反涼, 則陽中之陰邪易傷, 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慾多勞者, 極易犯之, 以致發熱頭痛, 嘔吐腹脹等證。 蓋重者即傷寒, 輕者即瘧疾, 第在嶺南病此, 則均謂之瘴耳。 然陽氣外浮之鄉, 必內多真寒而外多假熱; 陰氣不固之人, 雖外有邪證而內必多虛, 此則嶺南瘴疫之大概也。 但予未經其地, 此不過億度之見耳。 及閱諸家之論, 最多得理, 足徵予言之不誣也, 謹詳錄在左, 以資擇用, 庶臨證者可無惑, 而病此者得所賴矣。 又細察諸論, 亦已詳悉, 第病其用補之法猶有未盡, 若值內傷虛損之甚而病此將危或難愈者, 必以前瘟疫門治法參而用之, 則庶乎有濟。
瘴病所由
凡勞疫傷飢之人, 皆內傷不足者也, 所謂邪氣傷虛不傷實, 同一理也。 觀<衛生方>云: 北人寓廣之地者, 或往來廣之途者, 俱有陰陽相搏之患, 然居者十病二三, 途者十病八九, 正以居者安靜, 途者勞傷耳。
<活人三昧>論瘴瘧條云: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則邪氣不能為害。 彼道路崎嶇, 人煙疏闊, 水漿不潔, 酒炙多腥, 飲食起居, 未免乖度, 況復有陰陽相搏之氣乎? 故曰: 瘴氣惟染勞役傷飢之人者此也。 又凡居嶺南者, 必慎起居, 節飲食, 寡慾清心, 雖有嵐邪勿能害也。 惟內境不出, 則外境不入, 此理之自然。 其有感而病者, 皆不知所慎耳。
大梁李待詔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 而又瀕海, 地卑而土薄。 炎方土薄, 故陽燠之氣常泄; 瀕海地卑, 故陰濕之氣常盛, 二氣相搏, 此寒熱之氣所由作也。 陽氣泄, 故冬無霜雪, 四時放花, 人居其地, 氣多上壅, 膚多汗出, 腠理不密, 蓋陽不反本而然。 陰氣盛, 故晨夕霧昏, 春夏淫雨, 一歲之間, 蒸濕過半, 三伏之內, 反不甚熱, 盛夏連雨, 即復凄寒, 飲食, 衣服, 藥食之類, 往往生醭, 人居其間, 類多中濕, 肢體重倦, 又多腳氣之疾, 蓋陰常偏勝而然。 陰陽之氣既偏而相搏, 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病也。 又陽燠既泄, 則使人本氣不堅, 陽不下降, 常浮於上, 故病者多上脘鬱悶, 胸中虛煩。 陰濕既盛, 則使人下體多寒, 陰不上升, 常沉而下, 故病者多腰膝重疼, 腿足寒厥。 予觀嶺南瘴疾, 證候雖或不一, 然大抵陰陽各不升降, 上熱下寒者, 十有八九。 況人身上本屬陽, 下本屬陰, 茲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 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 得病之因, 正以陽氣不固, 每發寒熱, 身必大汗, 又復投之以麻黃, 金沸, 青龍等湯, 再發其表, 則旋踵受斃; 甚者又以胸中痞悶, 用利藥下之, 病人下體既冷, 下之則十無一生, 若此者, 醫害之也。 其時余染瘴疾, 全家特甚, 余悉用溫中固下, 升降陰陽正氣之藥, 十治十愈。 二僕皆病, 胸中痞悶煩躁, 昏不知人。 一云: 願得涼藥清膈。 余審其證, 上熱下寒, 皆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 即日皆醒, 自言胸膈清涼, 得涼藥而然也, 實不知附子也。 翌日各與丹硃丸一粒, 令空心服之, 遂能食粥, 然後用正氣, 平胃等藥, 自爾遂得平安。 更治十數人皆安。 蓋附子用生薑煎, 既能發散, 以熱攻熱, 又能導虛熱向下焦, 除宿冷, 又能固接元氣。 若煩悶者, 放冷服之。 若病煩躁, 不好飲水, 反畏冷不能飲者, 皆其虛熱, 非真熱也, 宜服薑附湯。 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 正與此同, 亦一服而愈。 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 蓋朮附相濟, 能固熱氣, 不能發散, 惟附子一味為最妙。 或有脈證實非上熱下寒而目黃赤者, 不可用附子。 脈若浮洪而數, 寒熱往來, 無汗, 乃小柴胡湯證。 若證有可疑, 寒熱不辨, 宜服嘉禾散。 若熱多者, 冷服之。 嘉禾散能調中氣, 升降陰陽, 治下虛中滿, 療四時瘟疫傷寒, 使無變動, 雖傷暑及陽證傷寒, 服之亦解。 若或寒多, 服之尤宜。 服二三日, 即寒熱之證自判, 然後隨證調治之, 無不愈者。 大抵嶺南之地卑濕, 又人食檳榔, 多氣疏而不實, 四時汗出, 不宜更用汗藥, 此理甚明。 亦有當汗下者, 然終不多也, 明者察之。
<指迷方>瘴瘧論
新安王棐棐讀書之餘, 留意醫學, 幸得其傳, 頗識方脈, 就辟入南, 研究此證。 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 率不服藥, 惟事鬼神。 夫瘴之為病, 猶傷寒之病也, 豈可坐視而不藥耶? 每為中醫荏苒而致不救者有之。 人過桂林以南無醫藥, 且居南方之人, 往往多汗, 上盈下空, 不可用汗吐下三法。 其業醫者既鮮且庸, 或妄用吐汗下者, 是謂虛虛。 方書皆謂南方天氣溫暑, 地氣鬱蒸, 陰多閉固, 陽多發泄, 草木水泉皆稟惡氣, 人生其間, 元氣不固, 感而為病, 是為之瘴。 輕者寒熱往來, 正類痎瘧, 謂之冷瘴。 重者蘊熱沉沉, 晝夜如臥灰火中, 謂之熱瘴。 最重者一類便失音, 莫知其所以然, 謂之啞瘴。 冷瘴必不死, 熱瘴久而死, 啞瘴無不死, 此方書之說也。 然以愚意觀之, 所謂啞瘴者, 非傷寒失音之證乎? 又豈中風失語之證乎? 治得其道, 亦多可生, 安得謂之無不死耶。 若夫熱瘴, 乃是盛夏初秋, 茅生狹道, 人行其間, 熱氣蒸鬱, 無林木以蔽日, 無水泉以解渴, 伏暑至重, 因而感疾。 或有飲酒而不節者, 或食煎炙而積熱者, 偶成此證。 其熱晝夜不止, 稍遲二三日, 則血凝而不可救矣。 南中謂之中箭, 亦謂之中草子。
然有挑草子法, 乃以鍼刺頭額及上下唇, 仍以楮葉擦舌, 皆令出血, 徐以草藥解其內熱, 應手而愈, 安得謂之久而死耶。 至於冷瘴, 或寒多熱少, 或寒少熱多, 亦有疊日間日之作, 及其愈也, 瘡發於唇, 驗其證即是外方之瘧。 本非重病, 然每因誤治而致禍, 亦不可以必不死而忽之。 但診其脈息極微, 見其元氣果虛, 即與附子湯而愈; 若誤投寒藥, 所謂承氣入胃, 陰盛乃亡。 若脈洪盛, 證候實熱, 宜服和解藥而徐治之; 若誤投熱藥, 所謂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也。 要在切脈, 審證之虛實寒熱治之, 無不愈也。 人謂嶺南水泉草木地氣之毒, 故凡往來嶺南之人, 及宦而至者, 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 又謂土人生長其間, 與水土之氣相習, 外人入南必一病, 但有輕重之異, 若久而與之俱化則免矣。 此說固若有理, 但備之以將養之法, 解之以平易之藥, 決保無病, 縱病亦易愈矣。 且瘴之為病, 土人反重, 外人反輕者多, 蓋土人淫而下元虛, 又浴於溪而多感冒, 恣食生冷酒饌, 全不知節, 所以重也。 然則病瘴者, 不可全咎風土之殊, 皆人自失節養, 有以致之耳。 君子之居是邦也, 當慎起居, 節飲食, 適寒溫, 晨酒夜食, 切忌大過, 或有不快, 即服正氣散一二劑, 則脾胃自壯, 氣血通暢, 微邪速散, 又何瘴之有。
嶺表十說吳興章傑
1.嶺表之俗食檳榔, 甚者日至十數枚。 蓋瘴瘧之作, 率因飲食過度, 氣滯痰結, 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 故人皆狃於近利而闇於遠患。 此頗類北人之食酪酥, 多致膚理縝密, 一旦病疫當汗, 則塞而不得出。 嶠南地熱, 食檳榔故臟氣疏泄, 若一旦病瘴當攻發, 則虛羸而不能堪。 所以土人多瘠而色黃, 豈全是氣候所致, 蓋亦檳榔為患, 殆勿思耳。
2.本草載三人觸霧晨行, 飲酒者獨不病, 故北人度嶺, 率相勉飲酒, 而遷客羈士, 往往醺酣以自適。 且嶺外酒價尤廉, 販夫役卒俱得肆飲, 咸謂可以辟瘴, 殊不知少則益, 而多則滋瘴之源也。 何以言之? 蓋南土暑濕, 嗜酒則多中濕毒, 兼以瘴瘧之作, 率因上膈痰飲, 而酒則尤能聚痰。 嶺外諺云: 莫飲卯時酒, 莫食申時飯, 誠攝生之要也。 可見酒之為物, 能辟瘴以生人, 亦能滋瘴以害人。 然則生也, 死也, 非酒也, 顧在人也。
3.廣南每以暑毒為患者, 蓋一歲之間, 暑熱過半, 使人難避而易犯, 凡起居飲食少失節度, 則為暑毒所中, 道途之間, 尤多冒暑。 故土人於暑時, 相戒勿出。 且遐荒之境, 道路崎嶇, 而傳舍飲食, 皆不如欲。 所以自北初至者, 皆云不習水土而病, 及既還, 則又謂之回頭瘴。 大率得之道路勞倦, 冒犯暑氣, 與夫飲食居處失度也。
4.嶺南寒暑之候不常, 尤難於調攝, 故凡居入與在路者, 冬夏之衣皆不可缺, 隨其氣候, 速宜增減, 緩則致病。 又嶺外海風異常, 稍中人則為病, 坐臥易衣, 時當慎也。
5.嶺外雖以多暑為病, 而四時亦有傷寒, 瘟疫之疾, 其類不一, 土人不問何疾, 悉謂之瘴, 治療多誤。 或有一歲盛寒, 近類中州, 而土俗素無蠶績, 冬不衣綿, 居室疏漏, 戶扃不固, 忽遭歲寒, 則次年瘟疫必興。 醫者之治瘟疫, 亦當以本法治之, 而隨其風土氣候, 與夫人之強弱, 酌宜可也。
6.瘴瘧之作, 多因伏暑傷冷所致, 縱非飲食冷物, 亦必寒邪感於外, 飲食傷於內也。 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易治, 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活。 近時北醫至此, 用大柴胡湯治熱瘴, 須是本氣壯實者, 乃能堪之, 如土人久服檳榔, 臟氣既虛, 往往不能服寒藥, 又能當此峻劑乎? 然土人纔見發黃, 便謂不治之疾, 良可哀也。
7.北人之來嶺南, 婢僕多病瘴氣。 蓋勞役之人, 飲食乖度, 晝夜冒暑, 夜多臥地, 又凡事不能避忌, 故先受其斃。 既與之同休戚, 宜加意戒之。
8.俚俗有病必召巫覡而祭鬼神, 士夫咸笑其信巫不信醫, 愚謂此可憫惻而不可以笑也。 夫民雖至愚, 然孰不思趨利避害, 況性命所係, 曉然易見, 若醫者能愈人疾, 彼何為不用? 蓋嶺外良醫甚鮮, 藥類尤乏, 且山谷海嶼之民, 何從而得醫藥? 所以不免信巫也, 豈得已哉。
9.瘴病不一, 而土人以啞瘴最為危急, 其狀初得之即失音, 不過一二日, 即致不救。 醫家多言為極熱所致, 或云內蘊熱而外為感寒所激。 近見北醫有用煎生附子一味愈此疾者, 得非以熱治熱, 或是發散寒氣耶? 予嘗聞有飲溪澗水中毒, 令人失音, 則知凡失音者, 未必皆瘴也。 溪澗水毒, 灼然有之, 道路多無井泉, 而瀕江之民與夫山行者, 皆飲溪澗之水, 豈無邂逅遇毒者? 故途人所以多病此, 得非是歟。
10.傳云嶺外多毒草, 彘食之而人食其肉者亦毒人, 所以北人度嶺, 多戒食彘。 然而嶺南能致瘴毒者, 非止一端, 豈在是耶。 順泉云: 嶺南之彘, 在巿井者, 食豆與酒糟, 在鄉村者, 食糠與碎米, 芋苗, 未有食草者。 若然, 則牛馬羊畜之肉, 悉皆不可食也, 可乎? 此其所以不足信也。
回頭瘴說
舊傳出嶺之後, 復有回頭瘴者, 大概與在廣而發瘴, 及方入廣而不伏水土者不異。 蓋南方陽氣常泄, 陰氣常盛, 二氣相搏, 四時悉有寒熱之氣, 人感之, 即作寒熱之病。 寒則戰慄, 熱則怫鬱, 多由得汗而解, 此廣瘴之寒熱也。 今所謂回頭瘴, 及方入廣而不伏水土者, 亦不過陰陽相搏, 氣候不調而感疾耳。 嶺南天氣, 冬無霜雪, 春寒, 秋熱, 氣候不齊, 或一日而忽然更變, 與方外天氣大不相侔。 今回頭瘴者, 蓋是先受廣中之氣, 復感外方之氣, 冷熱相忤, 寒暄不調, 遂作陰陽相搏之疾, 須度時候之寒熱, 量元氣之厚薄。 如出嶺於孟冬時者, 廣尚多暄而少寒, 或轉北風, 或有暴冷, 若屆途之際, 宜服和解散, 神朮散之類, 和脾胃以逐風邪。 及至外方, 則天寒地凍, 將及境之際, 可服正氣散, 人參養胃湯之類, 絕舊瘴以禦時寒可也。 然此四藥, 亦特筌蹄耳, 其實在保躬調養, 酌序消詳, 切不可以得出瘴地而恣慾, 此病之所由作也。 故所謂回頭瘴者, 豈虛語哉。
治瘴續說
繼洪曰: 予寓嶺南既久, 愈知瘴疾不易用藥。 若病人身熱而復寒, 謂之冷瘴, 不換金正氣散主之。 若身熱胸痞, 或嘔, 或噎, 大便不利者, 嘉禾散。
若病輕而覺有食積, 兼用些少感應丸, 無積者不可用。 若病重者, 不可妄用轉利, 惟當溫中固下。 若冬末春初, 因寒而作大熱者, 小柴胡湯。 夏月因暑氣者, 六和湯。 若身極熱, 而頭極痛, 脈數者, 為熱瘴, 宜用南人挑草子法, 亦不可不服藥。 第此證病深, 最為難治, 蓋涼藥多不可用, 惟宜熱藥, 須得法以用之, 如附子湯冷服者是也。 然此非工巧以處之則不可。 如身熱汗不多, 頭痛未解, 或且與和解散。 如腰以上極熱, 腰以下稍涼, 胸膈煩渴, 腰腿重疼, 或大便溏滑, 其脈數而按之不實, 此陽浮陰閉也, 惟李侍詔生薑附子湯最妙, 凡初病者, 以生薑附子能發散耳。 若病經去汗既多, 虛煩潮上, 則惟恐其不斂不降, 宜用熟附, 乾薑, 沉香而冷服之。 若便利, 則不必沉香, 如煩甚, 則少加竹茹。 渴甚, 多加人參, 北五味。 欬逆加丁香, 淡竹葉。 若煩躁而有異象, 眩惑, 夜不安寢, 可略與溫膽湯, 惟大便利者不可服。 若煩渴大作, 宜奪命散, 或用冷湯, 倍加人參, 附子。 若煩熱, 大便自利, 或小便不澀, 不可以赤為熱, 或膝脛以下稍涼, 此乃病邪所激, 氣血俱虛, 表熱無以養中, 故水熱而內虛也, 可急服薑附湯之類, 及灸氣海, 足三里。 若至四肢厥冷, 兩足冷甚, 頭額虛汗, 或時欬逆, 脈數而促, 其證多危, 惟以三建湯之屬, 能斂心液, 能壯真陽, 可以更生也。 又有啞瘴, 即熱瘴之甚者。 醫書謂血得寒則凝泣, 得熱則淖溢。 故熱瘴面赤, 心熱, 舌破, 鼻, 皆瘴熱沸其血上湧所致, 故宜用挑草子法。 甚則血上塞其心竅, 故昏不能言, 或但噫噫作聲, 即啞瘴也。 治此者, 當散其血, 用<局方>黑神散, 立見神效。 其或涎迷心竅而舌強者亦有之, 卻非真啞瘴也, 及兼風痰之證者, 俱當審察而後用治。 本論有無稽之方, 俱削去不錄。
藥宜預備
居瘴地者, 雖曰節慎起居, 而防病之藥不可不為之備, 如人參, 附子, 乾薑, 當歸, 熟地, 紫金錠, 蘇合丸, 不換金正氣散之類, 皆不可須臾離也。 從宦茲土, 則政事多繁, 上下交際, 為商往來, 則經營貿易, 其勢不容於自逸, 稍覺不快, 即宜如法服藥以解之。 微邪易伏, 固不致病也, 惟其不能防微, 則勢必至於漸盛。 故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此之謂也。
瘴病脈候
兩關脈洪大者, 熱瘴。 脈數甚者, 為熱瘴。 脈弦而緊者, 為瘴瘧。 脈浮而緊者, 宜解表。 脈浮緩者為傷風, 其病輕。 脈洪數而按之不實者, 為陽浮陰閉。 脈沉微而弱者, 為虛寒。
瘴病愈後將養法
凡瘴病, 不發三日後, 方可洗手; 七日後可洗面; 半月後可梳頭; 一兩月後, 謹戒房事, 能戒百日, 尤好。 又瘴不發後, 須吃素粥三日, 經五日後, 方可以豬脾煮羹, 喫軟飯; 十日後略可喫酒, 少用肉羹。 但不可食諸般骨汁, 若犯之則再發, 凡牛羊豬犬雞鵝諸骨汁, 須並忌一月, 或兩月猶佳。 凡犯而再發, 必多困篤。
瘴氣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 金沸草散散八一。 神朮散散六五。 正氣散和二三。 小柴胡湯散十九。 六和湯和一二七。 朮附湯補四一。 生薑附子湯熱三三。 薑附湯熱三二。 三建湯熱四二。 <局方>黑神散婦五十。 溫膽湯和一二五。 感應丸攻五四。 桂枝湯散九。 和解散和二三五。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平胃散和十七。 嘉禾散和百六十。 小青龍湯散八。 附子湯熱二二。 七棗湯熱百十八。 人參養胃湯和二三七。 冷湯熱百十九。 奪命散補三六。 承氣湯攻一。 紫金錠因二百二。 蘇合丸和三七一。 丹硃丸未考。
論外備用方
敗毒散散三六。 五味異功散補四。 檳榔煎和二三六。 屠蘇酒和二三七。 理中湯熱一。 冷香湯熱八二。 椒囊法熱一九二。 二味沉附湯熱百十八。 聖散子散四二。 保和湯和一四七散邪順氣。 陳氏家傳正氣散和二二。 降椒酒和二三八。 生薑煎熱百二十。 養胃湯熱七十。 乾薑附子湯熱三四陰證發熱。 福建香茶餅因三百二。 瘟疫門諸方皆可酌用。
景岳全書卷十四終
寒熱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 積陽為天, 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 陽殺陰藏。 陽化氣, 陰成形。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 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 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 則生脹。 此陰陽反作, 病之逆從也。 陽勝則熱, 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 寒傷形, 熱傷氣。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泄。 喜怒傷氣, 寒暑傷形。 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春傷於風, 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 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 冬生欬嗽。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麤為之俛俯, 汗不出而熱, 齒乾以煩冤, 腹滿, 死, 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 汗出, 身常清, 數慄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 死, 能夏不能冬。 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腑; 地之濕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天元紀大論曰: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故在天為氣, 在地成形, 形氣相感, 而化生萬物矣。
五運行大論曰: 上下相遘, 寒暑相臨, 氣相得則和, 不相得則病。 百病始生篇曰: 風雨寒熱, 不得虛, 邪不能獨傷人。
四氣調神論曰: 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夏為寒變, 奉長者少。 夏氣之應, 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痎瘧, 奉收者少。 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 冬為飧泄, 奉藏者少。 冬氣之應, 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 奉生者少。
金匱真言論曰: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氣交變大論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歲火太過, 炎暑流行, 肺金受邪。 歲土太過, 雨濕流行, 腎水受邪。 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 肝木受邪。 歲水太過, 寒氣流行, 邪害心火。 歲木不及, 燥迺大行, 生氣失應, 歲火不及, 寒迺大行, 長政不用。 歲土不及, 風迺大行, 化氣不令。 歲金不及, 炎火迺行, 生氣迺用。 歲水不及, 濕迺大行, 長氣反用。
宣明五氣篇曰: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 是謂五惡。
經脈篇曰: 肺所生病者, 欬, 上氣喘渴, 煩心胸滿, 臑臂內前廉痛厥, 掌中熱。 氣盛有餘, 則肩背痛, 風寒汗出中風, 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 少氣不足以息, 溺色變。 大腸所生病者,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慄不復。 胃所生病者,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於胃, 則消穀善飢, 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 胃中寒則脹滿。 心所生病者, 目黃, 痛, 臑臂內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乾, 咽腫上氣, 嗌乾及痛, 煩心心痛, 黃疸, 腸澼, 脊股內後廉痛, 痿厥嗜臥, 足下熱而痛。 心主所生病者,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煩心心痛, 掌中熱。 膽所生病者, 足外反熱, 頭痛頷痛, 目銳眥痛, 缺盆腋下腫痛, 馬刀俠癭, 汗出振寒, 瘧。
氣厥論曰: 腎移寒於脾, 癰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 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 狂, 隔中。 心移寒於肺, 肺消。 肺消者, 飲一溲二, 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 為涌水。 涌水者, 按腹不堅, 水氣客於大腸, 疾行則鳴濯濯, 如囊裹漿, 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 則為驚。 肝移熱於心, 則死。 心移熱於肺, 傳為鬲消。 肺移熱於腎, 傳為柔。 腎移熱於脾, 傳為虛, 腸澼, 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胱, 則癃, 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 膈腸不便, 上為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 為虙瘕, 為沈。 大腸移熱於胃, 善食而瘦, 又謂之食 。 胃移熱於膽, 亦曰食。 膽移熱於腦, 則辛頞鼻淵。 鼻淵者, 濁涕下不止也。 傳為衊瞑目。 故得之氣厥也。
壽夭剛柔篇曰: 風寒傷形,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臟, 乃病臟, 寒傷形, 乃應形, 風傷筋脈, 筋脈乃應。
欬論曰: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 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入胃, 從肺脈上至於肺, 則肺寒, 肺寒則外內合邪, 因而客之, 則為肺欬。
刺志論曰: 氣虛身熱, 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氣實者, 熱也。 氣虛者, 寒也。
調經論曰: 血氣者, 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能流, 溫則消而去之。 帝曰: 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 寒濕之中人也, 皮膚不收, 肌肉堅緊, 營血泣, 衛氣去, 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 按之則氣足以溫之, 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 陰之生虛奈何? 曰: 喜則氣下, 悲則氣消, 消則脈空虛, 因寒飲食, 寒氣熏滿, 則血泣氣去, 故曰虛矣。 帝曰: 陽虛則外寒奈何? 曰: 陽受氣於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則寒氣獨留於外, 故寒慄。 帝曰: 陰虛生內熱奈何? 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內熱。 帝曰: 陽盛生外熱奈何? 曰: 上焦不通利,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泄越, 故外熱。 帝曰: 陰盛生內寒奈何? 曰: 厥氣上逆, 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 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則血凝泣, 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泣, 故中寒。
刺節真邪論曰: 陽勝者則為熱, 陰勝者則為寒, 寒則真氣去, 去則虛, 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 久留而內著,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為膿, 內傷骨, 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結, 中於肉, 宗氣歸之, 邪留而不去, 有熱則化而為膿, 無熱則為骨疽。
陰陽別論曰: 三陽為病, 發寒熱。
脈要精微論曰: 風成為寒熱。
太陰陽明論曰: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入六腑, 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風論曰: 風之傷人也, 或為寒熱, 或為熱中, 或為寒中, 或為癘風, 或為偏枯, 或為風也。 其寒也則衰飲食,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 循脈而上至目內眥, 其人肥, 則風氣不得外泄, 則為熱中而目黃。 人瘦則外泄而寒, 則為寒中而泣出。
舉痛論曰: 寒則腠理閉, 氣不行, 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 營衛, 通汗大泄, 故氣泄矣。
氣穴論曰: 營衛稽留, 衛散營溢, 氣竭血著, 外為發熱, 內為少氣, 疾瀉無怠, 以通營衛, 見則瀉之, 無問所會。 邪溢氣壅, 脈熱肉敗, 營衛不行, 必將為膿, 內銷骨髓, 外破大膕, 留於節腠, 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 營衛不居, 卷肉縮筋, 肋肘不得伸, 內為骨痺, 外為不仁, 命曰不足, 大寒留於谿谷也。
脈解篇曰: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 陽明者午也, 五月盛陽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洒洒振寒也。
經筋篇曰: 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俛不伸。 焠刺者, 刺寒急也。 熱則筋縱不收, 無用燔鍼。
大惑論曰: 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精氣并於脾, 熱氣留於胃, 胃熱則消穀, 故善饑; 胃氣逆上則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
逆調論帝曰: 人身非常溫也, 非常熱也, 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岐伯曰: 陰氣少而陽氣勝, 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 人身非衣寒也, 中非有寒氣也, 寒從中生者何? 曰: 是人多痺氣也, 陽氣少, 陰氣多, 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 人有四肢熱, 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曰: 是人者, 陰氣虛, 陽氣盛, 四肢者, 陽也, 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 少水不能滅盛火, 而陽獨治。 獨治者, 不能生長也, 獨勝而止耳。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 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 人有身寒, 湯火不能熱, 厚衣不能溫, 然不凍慄, 是為何病? 曰: 是人者, 素腎氣勝, 以水為事, 太陽氣衰, 腎脂枯不長, 一水不能勝兩火, 腎者水也, 而生於骨, 骨不生則髓不能滿, 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凍慄者, 肝一陽也, 心二陽也, 腎孤臟也, 一水不能勝二火, 故不能凍慄, 病名曰骨痺, 是人當攣節也。
評熱病篇曰: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陰虛者, 陽必湊之, 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小便黃者, 少腹中有熱也。
奇病論曰: 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論痛篇帝曰: 人之病, 或同時而傷, 或易已, 或難已, 其故何如? 少俞曰: 同時而傷, 其身多熱者易已, 多寒者難已。
五邪篇曰: 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 上氣喘, 汗出, 欬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 背三節五節之傍, 以手疾按之, 快然, 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 則兩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 行善掣節, 時腳腫, 取之行間以引下, 補三里以溫胃中, 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 若俱不足, 則有寒有熱, 皆調於三里。
五癃津液別篇曰: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 故汗出。 寒留於分肉之間, 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 氣濕不行, 水下留於膀胱, 則為溺與氣。
通評虛實論帝曰: 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者何如? 岐伯曰: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 帝曰: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何如? 曰: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也, 緩則生, 急則死。
脈要精微論曰: 麤大者, 陰不足, 陽有餘, 為熱中也。 沉細數散者, 寒熱也。 諸浮不躁者, 皆在陽, 則為熱。 其有躁者, 在手。 諸細而沉者, 皆在陰, 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 在足。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 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 內而不外, 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 外而不內, 身有熱也。
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 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泄, 少氣。 尺膚炬然, 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 腰以上熱。 手所獨熱者, 腰以下熱。 肘前獨熱者, 膺前熱, 肘後獨熱者, 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 腰腹熱。 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 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 腹中熱。 掌中寒者, 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 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 人迎大者, 當奪血。 尺堅大, 脈小甚, 少氣, 悗有加, 立死。 診寒熱, 赤脈上下至瞳子, 見一脈一歲死, 見一脈半一歲半死, 見二脈二歲死, 見二脈半二歲半死, 見三脈三歲死。
邪氣藏腑病形篇曰: 憂愁恐懼則傷心。 形寒寒飲則傷肺, 以其兩寒相感, 中外皆傷, 故氣逆而上行, 帝曰: 病之六變奈何? 岐伯曰: 諸急者多寒, 緩者多熱, 大者多氣少血, 小者血氣皆少, 滑者陽氣盛, 微有熱, 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平人氣象論曰: 寸口脈沉而弱, 沉而喘, 曰寒熱。 緩而滑曰熱中。 尺寒脈細, 謂之後泄。 尺麤常熱者, 謂之熱中。
經絡論曰: 寒多則凝泣, 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 淖澤則黃赤。
皮部論曰: 其色多青則痛, 多黑則痺, 黃赤則熱多, 白則寒, 五色皆見, 則寒熱也。 邪留于筋骨之間, 寒多則筋攣骨痛, 熱多則筋弛骨消, 肉爍破, 毛直而敗。
五色篇曰: 五色奈何? 曰: 青黑為痛, 黃赤為熱, 白為寒, 是為五官。 人迎盛堅者, 傷於寒。 氣口盛堅者, 傷於食。
經脈篇曰: 凡診絡脈, 脈色青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胃中寒, 手魚之絡多青矣。 胃中有熱, 魚際絡赤。 其暴黑者, 留久痺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 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 少氣也。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 夫子言用寒遠寒, 用熱遠熱, 願聞何謂遠? 岐伯曰: 熱無犯熱, 寒無犯寒, 從者和, 逆者病, 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所謂時興六位也。 帝曰: 余欲不遠寒, 不遠熱, 奈何? 曰: 發表不遠熱, 攻裏不遠寒。 帝曰: 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 曰: 寒熱內賊, 其病益甚。 帝曰: 願聞無病者何如? 曰: 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 帝曰: 生者何如? 曰: 不遠熱則熱至, 不遠寒則寒至, 寒至則堅否腹滿, 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 吐下霍亂, 癰疽瘡瘍, 瞀鬱, 注下, 瘈, 腫脹, 嘔, 鼽, 頭痛, 骨節變, 肉痛, 血溢, 血泄, 淋閟之病生矣。 帝曰: 治之奈何? 曰: 時必順之, 犯者治以勝也。
師傳篇岐伯曰: 夫治民與自治, 未有逆而能治之者也, 夫惟順而已矣。 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帝曰: 順之奈何? 曰: 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 上堂問禮, 臨病人問所便。 帝曰: 便病人奈何? 曰: 中熱消癉則便寒, 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穀, 令人懸心善飢。 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 則出黃如糜。 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 則腹脹, 腸中寒, 則腸鳴飧泄。 胃中寒, 腸中熱, 則脹而且泄。 胃中熱, 腸中寒, 則疾饑, 小腹痛脹。
至真要大論曰: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 帝曰: 何謂逆從? 岐伯曰: 逆者正治, 從者反治, 從少從多, 觀其事也。 帝曰: 有病熱者, 寒之而熱, 有病寒者, 熱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復起, 奈何治? 曰: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 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所謂求其屬也。
八正神明論曰: 天溫日明, 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 故血易瀉, 氣易行。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是以天寒無刺, 天溫無凝, 月生無瀉, 月滿無補, 月郭空無治, 是謂得時而調之。
骨空論曰: 灸寒熱之法, 先灸項大椎, 以年為壯數。 次灸撅骨, 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 兩季之間灸之。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 下陷脈灸之。 外踝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掌束骨下灸之。 臍下關元三寸灸之。 毛際動脈灸之。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 顛上一灸之。 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 凡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 不已者, 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 數刺其俞而藥之。
論證
病有寒熱者, 由陰陽之有偏勝也。 凡陽勝則熱, 以陰之衰也; 陰勝則寒, 以陽之衰也。 故曰: 發熱惡寒者, 發于陽也, 無熱惡寒者, 發于陰也。 此寒熱之病有不同, 而陰陽之不可不察也。 又若外來之寒熱, 由風寒之外感; 內生之寒熱, 由臟氣之內傷。 此寒熱之因有不同, 而表裏之不可不察也。 雖曰陽證多熱, 陰證多寒, 然極熱者反有寒證, 極寒者亦有熱證。 此又真假之不可不察也。 雖曰外入之邪多有餘, 內出之邪多不足, 然陽盛生外熱, 陽虛生外寒; 陰盛生內寒, 陰虛生內熱。 此又虛實之不可不察也。 諸如此者, 有證可據, 有脈可診, 有因可問, 且經文盡發其深秘, 已列前條, 余有寒熱篇, 亦悉其証候, 具在首卷及傷寒, 亦有寒熱辨。 但因此以詳求其理, 則可盡悉其要, 而辨治自無難也。
·寒熱真假篇, 義詳一卷及火證門論虛火條中。
·治法有逆從論, 在一卷論治篇中。
論諸寒證治共五條
1.凡寒病之由于外者, 或由風寒以傷形, 或由生冷以傷臟。 其由于內者, 或由勞欲以敗陽, 或由稟賦之氣弱。 若寒自外入者, 必由淺及深, 多致嘔惡脹滿, 或為疼痛泄瀉; 寒由內生者, 必由臟及表, 所以戰慄憎寒, 或為厥逆拘攣。 總之熱者多實, 寒者多虛。 故凡治寒證者, 當兼察其虛, 而仍察其臟, 此不易之法也。
2.凡陰毒寒邪直中三陰者, 此即傷寒類所謂直中陰經之陰證也。 其于倉卒受寒, 以致身冷戰慄, 或四體拘攣, 或心腸疼痛, 或口噤失音, 昏迷厥逆, 或吐瀉踡臥, 脈來微細, 或沉緊無神者, 皆其證也。 切不可妄用風藥, 再散其氣。 但速宜溫中, 則寒邪自散。 輕則理中湯, 溫胃飲, 甚則四逆湯, 大溫中飲, 或附子理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勢在危急, 唇青囊縮無脈者, 宜用華佗救陽脫方急治之; 或仍灸氣海, 關元二, 三十壯, 但得手足漸溫, 脈微出者, 乃可生也。 一方: 以胡椒研碎, 用滾酒泡服, 外用鹽熨法。 一方: 用黑豆二合炒熟, 以酒烹入滾數沸, 去豆, 取酒服二碗即愈。
3.寒中太陰, 則中腕疼痛, 宜理中湯, 溫胃飲。 寒中少陰, 則臍腹疼痛, 宜歸氣飲, 或五積散加吳茱萸。 寒中厥陰, 則少腹疼痛, 宜四逆湯, 歸氣飲, 暖肝煎。 其有寒中三陰而寒滯不散, 因致脹滿痛甚者, 宜暫用排氣飲, 或韓氏溫中湯, 先散其滯, 然後調補之, 或用五味沉附湯, 或暖肝煎。 俱可擇用。
4.生冷內傷, 以致臟腑多寒, 或為疼痛, 或為嘔吐, 或為泄瀉等證, 治法隨見各門。 又或素稟陽臟, 每多恃強, 好食生冷茶水, 而變陽為陰者, 治亦同前。
5.稟賦素弱, 多有陽衰陰勝者, 此失天之陽氣不足也。 或斲喪太過, 以致命門火衰者, 此後天之陽氣失守也。 其證則未冷先寒, 或手足清厥, 或身為寒慄, 或脾胃不健, 或肚腹不實, 或小水頻數, 或陽道不壯, 或每多恐畏, 或眼耳少神, 是皆陽虛生寒也, 治宜溫補元氣。 其微者, 宜五君子煎, 理陰煎, 六氣煎, 溫胃飲, 壽脾煎之類, 擇而用之; 其甚者, 宜大補元煎, 右歸飲, 右歸丸, 四味回陽飲, 六味回陽飲, 海藏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其有脾腎虛寒, 每多腹痛, 飧泄, 腎泄者, 宜九丹, 一丹, 并于泄瀉門求法治之。
論諸熱證治共四條
·凡熱病之作, 亦自有內外之辨。 如感風寒而傳化為熱, 或因時氣而火盛為熱, 此皆外來之熱, 即傷寒, 瘟疫, 時毒, 痎瘧之屬也。 至若內生之熱, 則有因飲食而致者, 有因勞倦而致者, 有因酒色而致者, 有因七情而致者, 有因藥餌而致者, 有因過暖而致者, 有因陰虛而致者, 有偶感而致者, 有積累而致者。 雖其所因不同, 而病候無過表裏。 故在外者, 但當察經絡之深淺, 在內者, 但當察臟腑之陰陽。 凡此諸證, 在各門具有方論者, 茲不再贅。 且熱即火也, 故治熱之法, 即當于火證門通融用之。 其有未盡之義, 仍列于後。
·治熱之法, 凡微熱之氣, 宜涼以和之; 大熱之氣, 宜寒以制之; 鬱熱在經絡者, 宜疏之發之; 結熱在臟腑者, 宜通之利之; 陰虛之熱者, 宜壯水以平之; 無根之熱者, 宜益火以培之。 此其中有宜降者, 所謂高者抑之也。 也宜散者, 所謂下者舉之也。 有相類者, 所謂逆者正治也。 有相反者, 所謂從者反治也。 治熱之法, 不過如此, 而鮮有得其善者, 豈亦由學力之未至乎。
·五臟之熱證有可據者, 如肺氣上通于鼻而下主于皮毛, 心氣上通于和而下主于血脈, 脾氣上通于口而下主于四肢, 胃氣上通于頭面牙齦而下主于肌肉, 肝氣上通于目而下主于筋節, 腎氣上通于喉耳而下主于二陰。 而六腑之氣, 亦可因表裏以察之。 此皆病在形體也。 凡有諸中者必形諸外, 故必有熱證可據, 方可以熱論治, 醫中關係, 惟此為最。
·治五臟之熱, 當察微甚。 如心經之微熱者, 宜二陰煎, 安神丸, 天王補心丹, 導赤散之類, 皆可隨證酌用; 其熱甚者, 如瀉心湯, 黃連解毒湯, 八正散, 直指黃芩湯, 及犀角地黃湯三方皆其類也。 肺經微熱者, 宜加減一陰煎, [正傳]麥門冬湯, 瀉白散之類主之; 其熱甚者, 宜黃芩清肺飲, 黃芩知母湯之類主之。 肝經微熱者, 宜化肝煎, 保陰煎; 熱甚者, 宜加味龍膽瀉肝湯, 芍藥清肝散, 七正散。 脾胃微熱者, 清化飲, 黃芩芍藥湯; 陰陽熱甚者, 白虎湯, 太清飲, 瀉黃散, 玉泉散。 腎經微熱者, 一陰煎, 滋陰八味丸; 熱甚者, 正氣湯, 丹溪大補陰丸; 腎虛兼胃水者, 玉女煎。 膀胱微熱者, 五淋散; 熱甚者, 大分清飲, 化陰煎。 三焦微熱者, 徙薪飲; 熱甚者, 抽薪飲, 大連翹飲, 涼膈散, 三補丸, 大金花丸之類, 擇宜用之。 凡清火退熱, 方論甚多, 此亦言其約耳。 欲盡其義, 當詳考寒陣二類。
論寒熱往來證治共三條
·凡寒熱往來之病, 其證有二: 蓋一以外邪不解而然; 一以陽盛陰虛而然。 此其一為表證, 一為裏證, 所當辨治, 不可紊也。
·寒邪鬱伏經絡而為寒為熱, 此似瘧非瘧之類也。 治法雖宜表散, 然邪氣得以久留者, 必其元氣之虛而正不勝邪也。 故凡治此者, 皆當以兼補血氣為主。 若血分微虛, 形氣本不甚弱, 而邪有不解者, 三柴胡飲。 若火盛血燥而寒熱不已者, 一柴胡飲。 若因勞倦, 或氣體本弱, 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淨者, 四柴胡飲, 或五柴胡飲, 或補中益氣湯。 若陽邪陷入陰分, 微兼內熱而邪有不解者, 補陰益氣煎。 若脾胃陽氣不候, 中氣不暖而邪有不解者, 溫胃飲。 若病久元氣大虛而寒熱不退者, 但當單培元氣, 不必兼散, 宜五福飲, 歸脾湯, 或大補元煎, 理陰煎之類, 察其陰陽, 擇而用之。 若果陽虛, 非用溫補不可。 陰虛陽勝, 或陰陽俱虛而為寒熱往來者, 此以真陰不足, 總屬虛損之病也。 然其陰陽微甚, 亦所當辨。 如晝則熱而夜則靜者, 此陽邪王于陽分, 陽有餘也。 晝則靜而夜則熱者, 此陽邪陷入陰中, 陰不足也。 其有晝夜俱熱, 或兼煩燥多汗, 而本非外感者, 此證雖曰重陽, 而實則陰虛之極也。 又有下見溏泄, 或上見嘔惡, 而潮熱夜熱者, 此元氣無根, 陽虛之病也。 大都陽實者, 宜瀉其陽, 瀉陽者, 宜用苦寒; 陰虛者, 宜補其陰, 補陰者, 宜用甘涼。 惟陽虛一證則身雖有熱, 大忌寒涼。 此則人多不識也。 然陰虛則病熱, 而陰氣未竭者, 治之猶易; 陽虛則病寒, 而陽未竭者, 治之亦易。 若孤陽無陰而寒之不可, 孤陰無陽而熱之又不可, 斯所謂兩死之證也, 無能為力矣。 若陰虛陽盛而寒熱往來, 或夜熱不止者, 加減一陰煎。 若心經蘊熱, 火在陽分而煩熱往來者, 二陰煎。 若盜汗不止而夜熱者, 當歸六黃湯。 若陰虛血熱, 崩淋不止者, 加味逍遙散。 若三陰虧損, 血虛火盛而煩熱不止者, 地黃膏, 三才封髓丹。 若男婦小兒, 凡脾胃受傷, 陽虛火浮而為潮熱, 夜熱者, 必用理陰煎, 或溫腎飲, 或大補元煎之類, 方可保全。 此證最多, 此治最妙, 勿以此為奇談也。
述古
華元化曰: 人之寒熱往來者, 其病何也? 此乃陰陽相勝也。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 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又上盛則發熱, 下盛則發寒。 皮寒而躁者陽不足, 皮熱而躁者陰不足, 皮寒而寒者陰盛也, 皮熱而熱者陽盛也。 熱發於下, 則陰中之陽邪也, 熱發於上, 則陽中之陽邪也。 寒起於上, 則陽中之陰邪也, 寒起於下, 則陰中之陰邪也。 頰赤多言而寒者, 陽中之陰邪也; 面青多言而熱者, 陰中之陽邪也; 面青多言而寒者, 陰中之陰邪也。 若不言者, 不可治也。 陰中之陰中者, 一生九死; 陽中之陽中者, 九生一死。 陰病難治, 陽病易醫。 診其脈候, 滑實在上, 則陽中之陽也; 滑實在下, 則陰中之陽也。 微弱在上, 則陽中之陰也; 微弱在下, 則陰中之陰也。 滑實在中則中熱, 微弱在中則中寒。 寒用熱取, 熱以寒攻, 逆順之法, 從乎天地, 本乎陰陽也。 從之者生, 逆之者死。 [金匱大要論]曰: 夜發寒者從, 夜發熱者逆, 晝發熱者從, 晝發寒者逆。 逆從之道, 亦在乎審明。
寒熱論列方
四逆湯熱十四。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煖肝煎新熱十五。 壽脾煎新熱十六。 理中湯熱一。 溫胃飲新熱五。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化肝煎新寒十。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歸氣飲新熱十四。 理陰煎新熱三。 韓氏溫中湯熱八九。 五積散散三九。 右歸飲新補三。 海藏八味丸補一二一。 九丹新熱二三。 一陰煎新補八。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化陰煎新寒七。 白虎湯寒二。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瀉黃散寒五七。 玉泉散新寒十五。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 瀉心湯寒二七。 抽薪飲新寒三。 黃連解毒湯寒一。 八正散寒百十五。 六氣煎新因二一。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五福飲新補六。 歸脾湯補三二。 五味沉附湯熱百十六。 右歸丸新補五。 一丹新熱二二。 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 二陰煎新補十。 玉女煎新寒十二。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瀉白散寒四二。 清化飲新因十三。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太清飲新寒十三。 保陰煎新寒一。 華陀陽脫方熱四六。 徙薪飲新寒四。 七正散寒百十六。 黃芩芍藥湯寒百九。 五淋散寒百十七。 芍藥清肝散寒六一。 涼膈散攻十九。 三補丸寒一六二。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地黃膏寒九一。 大溫中飲新散八。 丹溪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大分清飲新寒五。 大連翹飲寒七八。 犀角地黃湯寒八十, 八一, 八二。 三柴胡飲新散三。 五柴胡飲新散五。 導赤散寒一二二。 正氣湯寒六六。 黃芩知母湯寒五一。 安神丸寒一四二。 排氣飲新和六。 [直指]黃芩湯寒百七。 大補元煎新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正傳]麥門冬湯寒四四。 大金花丸攻五五。 一柴胡飲新散一。 四柴胡飲新散四。 加味龍膽瀉肝湯寒六四。
論外備用方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調中益氣湯補三一虛邪。 參附湯補三七厥冷。 逍遙散補九二血虛發熱。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朮附湯補四一中寒。 [金匱]大建中湯補二三中寒。 聖愈湯補九十虛熱。 八味大建中湯補二五陰寒。 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五。 柴苓湯和一九二寒熱。 瀉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陰虛煩熱。 小柴胡湯散十九。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外邪寒熱。 秦艽扶羸湯寒九二虛勞。 地骨皮散寒七四熱渴。 十補丸熱一七三腎虛寒。 [元戎]大已寒丸熱一七一冷秘。 附子湯熱二二背惡寒。 溫胃湯熱十二溫中。 扶陽助胃湯熱百十五中寒。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陰虛熱。 七味白朮散補五五虛熱渴。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風寒。 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加減小柴胡湯散二二寒熱腹痛。 退熱湯寒九三急勞大熱。 黃耆鱉甲煎寒九十虛勞。 [局方]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 已寒丸熱一七二阻陽於下。 四逆湯熱十四寒厥。 附子理中湯熱二寒厥。 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厥逆。 [保命]柴胡四物湯補十二虛勞。
暑證
經義
熱論曰: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生氣通天論曰: 因於暑, 汗, 煩則喘滿,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 汗出而散。
刺志論曰: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金匱真言論曰: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陰陽應象大論曰: 夏傷於暑, 秋必痎瘧。
論證共七條
1.暑本夏月之熱病, 然有中暑而病者, 有因暑而致病者, 此其病有不同, 而總由於暑。 故其為病, 則有陰陽二證: 曰陰暑, 曰陽暑, 治猶冰炭, 不可不辨也。 陰暑者, 因暑而受寒者也。 凡人之畏暑貪涼, 不避寒氣, 則或於深堂大廈, 或於風地樹陰, 或以乍熱乍寒之時, 不謹衣被, 以致寒邪襲於肌表, 而病為發熱頭痛, 無汗惡寒, 身形拘急, 肢體痠痛等證。 此以暑月受寒, 故名陰暑, 即傷寒也。 惟宜溫散為主, 當以傷寒法治之也。 又有不慎口腹, 過食生冷, 以致寒涼傷臟, 而為嘔吐, 瀉痢, 腹痛等證, 此亦因暑受寒, 但以寒邪在內, 治宜溫中為主, 是亦陰暑之屬也。 陽暑者, 乃因暑而受熱者也, 在仲景即謂之中暍。 凡以盛暑烈日之時, 或於長途, 或於田野, 不辭勞苦, 以致熱毒傷陰, 而病為頭痛煩躁, 肌體大熱, 大渴大汗, 脈浮氣喘, 或無氣以動等證。 此以暑月受熱, 故名陽暑。 治宜察氣之虛實, 火之微甚, 或補或清, 以固其氣。 此與陰暑之治, 大有不同, 若或因暑之名, 而不分表裏, 不察陰陽, 則誤人不淺矣。
2.陰暑證, 或在於表, 或在於裏, 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 總由恣情任性, 不慎風寒所致也。 陽暑證, 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 由乎觸冒暑熱, 有勢所不容已也。 然暑熱逼人者, 畏而可避, 可避則犯之者少; 陰寒襲人者, 快而莫知, 莫知則犯之者多, 故凡有病暑者, 陽暑不多見, 而陰暑居其八九。 今之人治暑者, 但見發熱頭痛等證, 則必曰此中暑也, 而所用無非寒涼, 其不達也亦甚矣。
3.傷寒之病, 雖同為寒邪, 而名有不同也。 傷暑之名, 雖可同為暑邪, 而病有不同也。 傷寒之名有不同者, 在冬之寒, 即謂之正傷寒; 在春之溫, 即謂之溫病。 在夏之暑, 即謂之暑病。 是溫病, 暑病亦皆傷寒之別名耳。 經曰: 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又曰: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即此謂也。 傷暑之病有不同者, 其因暑而感寒者, 寒則傷形, 即傷寒也; 因暑而受熱者, 熱則傷氣, 即傷暑也, 是內傷外感, 俱有暑病之不同耳。 經曰: 氣盛身寒, 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 得之傷暑, 即此謂也。 蓋氣盛身寒者, 謂身受寒邪而氣無恙也, 故曰傷寒。 氣虛身熱者, 謂身冒暑熱, 而熱傷氣也, 故曰傷暑。 此義人多不解, 而謂傷寒者必身寒, 則於理不通, 而大昧經旨矣。
4.夏月盛暑之時, 必令身有微汗, 此養身之道, 最得時宜者也, 若必使快然無汗, 則未免陰勝於陽, 多致疾矣。 觀之經曰: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 又曰: 夏暑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 是言暑汗不出之為病也。 此夏月之汗宜否, 蓋可知矣。
5.夏月伏陰續論, 在前第二卷[傳忠錄]中。
6.暑有八證: 脈虛, 自汗, 身熱, 背寒, 面垢, 煩渴, 手足微冷, 體重是也。 凡治此者, 宜調理元氣為主, 清利次之。
7.中暑死者, 不可使得冷, 得冷便死, 只宜以溫煖之物, 護其臍中, 徐徐治之。
論治共五條
1.陰暑證, 凡暑月外感風寒, 以致陰邪抑遏陽氣, 而病為發熱頭痛, 肢體拘急痠疼, 無汗惡寒, 脈緊等證, 此即傷寒之屬, 治以解散為主, 宜正柴胡飲, 小柴胡湯, 或一, 二, 三, 四柴胡飲之類, 酌其寒熱虛實, 隨宜用之。 若脈見微細, 氣體虛弱, 不可發汗者, 但宜補中氣, 使元氣漸充, 則寒邪自散, 不必攻邪也, 或用補中益氣湯主之。 若邪感於外, 而火盛於內, 或陽明熱甚者, 宜柴胡白虎煎之類主之。 若寒邪在表未解, 而六脈微細, 背冷惡寒, 或嘔惡泄瀉, 內無熱證者, 此正伏陰在內, 而邪不易解, 雖在暑月, 亦速宜溫中, 如理陰煎, 理中湯, 大溫中飲, 麻桂飲之類, 皆宜速用, 不可疑也, 亦不可遲也。 若邪盛於外而中不甚虛者, 或以五積散。 以上諸證有不能盡者, 俱宜以傷寒門諸法, 察而治之。
2.陰暑證, 凡內傷生冷, 致損胃氣, 而病為腹痛, 泄瀉, 嘔吐者, 治宜以溫中散寒為主。 若初受寒邪, 停積未散, 而脾氣未虛者, 先宜以抑扶煎, 五德丸之類主之。 若胃氣微虛者, 宜佐關煎, 五德丸主之。 若胃氣再虛者, 宜溫胃飲, 理中湯主之。 若吐瀉已甚, 脾腎兼傷, 而痛連小腹二陰, 或成痢者, 宜胃關煎, 理陰煎, 或九丹之類主之。 若表中寒邪, 內傷生冷, 表裏俱病者, 宜兼治之, 以和胃飲加柴胡, 或溫胃飲加柴胡, 或新方諸柴胡飲, 察虛實而用之。 古方用大順散為溫中之總治, 亦何足以盡之也。
3.陽暑以酷熱傷人, 本為熱證, 然陽中又有陰陽, 此不可不辨也。 凡暑熱中人者, 其氣必虛, 以火能剋金而熱傷氣也。 然熱者不可不清, 虛者不可不補, 但陽中之陽者宜兼乎清, 如身熱, 頭痛, 煩躁, 大渴, 大汗, 脈洪滑, 喜冷水, 大便乾結, 小水赤痛之類, 皆陽證也。 若氣不甚虛, 而但有火證者, 宜白虎湯, 或益元散主之。 或火盛之甚者, 惟玉泉散更妙。 若汗出脈虛浮, 煩渴有火而少氣者, 宜白虎加人參湯, 或仲景竹葉石膏湯, [宣明]桂苓甘露飲之類主之。 若眩暈少氣, 雖煩渴而火不甚者, 宜生脈散主之。 以上諸法, 用治陽中之陽, 皆古法之善者。 若雖壯熱口渴, 而脈虛無力, 或重按全無, 及神困氣促者, 此脾胃氣虛, 元陽不足, 假火之證, 若誤用白虎等劑, 其危立至。
4.凡中暑熱者, 人皆知為陽證, 而不知陽中有陰也。 蓋外中熱邪, 而內亦熱者, 此表裏俱熱, 方是陽證, 治宜清補如前。 若內本無熱, 而因熱傷氣, 但氣虛於中者, 便有伏陰之象, 故凡治暑熱之證, 最當辨其陰陽虛實。 若脈虛無力, 或為惡寒背寒, 或為嘔惡, 或為腹痛泄瀉, 或四肢鼻尖微冷, 或不喜涼茶冷水, 或息短氣促, 無力以動之類, 皆陽中之陰證也。 凡見此類, 但當專顧元氣, 惟宜獨參湯, 徐徐與之為最妙。 若兼微嘔惡寒者, 宜加煨薑與人參等分主之。 再其甚者, 則養中煎, 理中湯, 五君子煎, 或五福飲, 理陰煎之類, 皆當隨宜用之。 若虛寒之甚, 則舍時從證, 桂附皆所必用, 切不可因暑熱之名, 而執用寒涼解暑等劑再伐陽氣, 則變有不可測也。 若夏月於盛暑中, 過於勞倦, 因而中暑者, 其勞倦既已傷脾, 暑熱又以傷氣, 此本內傷大虛之候, 當專以調補為先, 然後察其有火無火, 或有邪無邪, 而兼治如前可也。
5.夏月因暑致病, 而醫有不知伏陰, 誤投寒劑, 以致吐瀉腹痛, 或外熱內寒, 煩躁多渴, 狀若傷寒, 但察其脈微神困, 便是陰盛格陽之證, 速宜溫藥以救其內。
6.夏月既傷暑熱, 復傷生冷, 外熱內寒者, 當專以內寒為主, 有滯者, 清其滯, 無滯者, 益其氣, 但溫中理脾, 脾氣既復, 而暑無不退也。
論香薷飲
香薷飲乃夏月通用之藥餌, 常見富貴之家多有備此, 令老少時常服之, 用以防暑, 而不知人之宜此者少, 不宜此者多也。 若誤用之, 必反致疾, 何也? 蓋香薷一物, 氣香竄而性沉寒。 惟其氣竄, 所以能通達上下, 而去菀蒸之濕熱。 惟其性寒, 所以能解渴除煩, 而清搏結之火邪。 然必果屬陽臟, 果有火邪, 果脾胃氣強, 肥甘過度, 而宜寒畏熱者, 乃足以當之, 且賴其清涼, 未必無益。 若氣本不充, 則服之最能損氣, 火本非實, 而服之乃以敗陽。 凡表稟陰柔, 及年質將半, 飲食不健, 軀體素弱之輩, 不知利害而效尤妄用者, 未有不反助伏陰, 損傷胃氣, 而致為吐瀉腹痛, 及陰寒危敗等證。 若加黃連, 其寒尤甚, 厚朴破氣, 均非所宜, 用者不可不審。
述古共六條
仲景曰: 其傷於四時之氣, 皆能為病。 冬時嚴寒,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於肌膚, 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 春夏多溫熱病, 皆由冬時觸寒所致, 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 春時應煖而復大寒, 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 秋時應涼而反大熱, 冬時應寒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氣之中, 長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 曰: 太陽中熱者, 暍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中暍者, 身熱疼痛而脈微弱, 此亦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湯吐之。 太陽中暍者,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洒洒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口開, 前板齒燥, 若發汗則惡寒甚, 加溫鍼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潔古曰: 靜而得之為中暑, 動而得之為中熱。 中暑者陰證, 中熱者陽證。
陳無擇曰: 暑熱喜歸心, 心中之, 使人噎悶, 昏不知人, 入肝則眩暈頑痺, 入脾則昏睡不覺, 入肺則喘滿痿躄, 入腎則消渴。 凡中暍死者, 治之切不可用冷, 惟宜溫養。 道途中無湯, 即以熱土熨臍中, 仍使更溺其土, 取以置於臍上, 概可見矣。 凡覺中暑, 急嚼生薑一大塊, 水送下; 如已迷悶, 嚼大蒜一大瓣, 水送下, 如不能嚼, 水研灌之, 立醒。
戴氏曰: 夏月卒倒, 不省人事, 名曰暑風。
王節齋曰: 治暑之法, 清心利小便最妙。 暑傷氣, 宜補真氣為要。 又有惡寒, 或四肢逆冷, 甚者迷悶不省, 而為霍亂吐利, 痰滯嘔逆, 腹痛瀉利, 此則非暑傷人, 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 以其因暑而得, 故亦謂之暑病, 治法不同。 若吐瀉, 脈沉微甚者, 不可用涼藥, 可用附子大順散, 或附子理中湯加芍藥。 若夏月多食冷物, 及過飲茶水, 致傷脾胃, 則吐瀉霍亂。 故治暑藥多宜溫脾消食, 治濕利小便, 醫者要識此意。
薛立齋曰: 按東垣先生云: 暑熱之時, 無病之人, 或避暑熱, 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 名曰中暑, 其病必頭痛惡寒, 身形拘急, 肢節疼痛, 煩熱無汗, 為房室陰寒之氣所遏, 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以大順散熱藥主之。 若行人或農夫, 於日中勞役得之者, 名曰中熱, 其病必苦頭痛, 躁熱惡熱, 肌熱大渴, 汗泄懶動, 為天熱外傷肺氣, 以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若人元氣不足, 用前藥不應, 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抵夏月陽氣浮於外, 陰氣伏於內, 若人飲食勞倦, 內傷中氣, 或酷暑勞役, 外傷陽氣者多患之, 法當調補元氣為主, 而佐以解暑。 若中暑, 乃陰寒之證, 法當補陽氣為主, 少佐以解暑。 故先哲多用薑, 桂, 附子之類, 此推[內經]舍時從證之良法也。 今患暑證歿, 而手足指甲或肢體青黯, 此皆不究其因, 不溫補其內, 而泛用香薷飲之類所誤也。 又曰: 前證當分別中暑, 中暍, 脈虛, 脈沉, 無汗, 有汗, 發熱, 不熱, 作渴, 不渴, 或瀉, 不瀉, 飲寒, 飲熱, 辨其陰陽虛實, 不可泛投寒涼之劑。 蓋謂夏月伏陰在內, 古人用附子大順散之類, 溫補陽氣, 厥有旨哉。 何今人之老弱, 至夏月患食少體倦, 發熱作渴, 或吐瀉腹痛頭痛諸證, 反服香薷飲, 復傷元氣, 無不招引暑證, 以致不起。 至若清暑益氣湯內用澤瀉, 蒼朮, 黃柏之類, 必審其果有濕熱壅滯, 方可用之, 否則反致虧損其陰, 用當審察。
暑證論列方
理中湯熱一。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養中煎新熱四。 四柴胡飲新散四。 佐關煎新熱十。 五德丸新熱十八。 五君子煎新熱六。 香薷飲和一六九。 生脈散補五六。 清暑益氣湯和一六八。 五福飲新補六。 蒼朮白虎湯寒二。 理陰煎新熱三。 益元散寒百十二。 竹葉石膏湯寒五。 溫胃飲新熱五。 胃關煎新熱九。 大溫中飲新散八。 九丹新熱二三。 麻桂飲新散七。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小柴胡湯散十九。 白虎湯寒二。 正柴胡飲新散六。 和胃飲新和五。 一柴胡飲新散一。 抑扶煎新熱十一。 附子大順散熱七八。 三柴胡飲新散三。 [宣明]桂苓甘露飲寒八。 白虎加人參湯寒三。 二柴胡飲新散二。 五積散散三九。 一物瓜蒂湯攻百五。
論外備用方
五物香薷飲和百七十。 黃連香薷飲和一七二中熱。 四物地榆散寒九六昏迷。 十味香薷飲和一七一。 縮脾飲和一七三暑毒吐瀉。 子和桂苓甘露飲寒九虛熱渴。
火證
經義
天元紀大論曰: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 在地為火, 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 在地為水, 故在天為氣, 在地為形,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天地者, 萬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 陰陽之徵兆也。 金木者, 生成之終始也。 寒暑燥濕風火, 天之陰陽也, 三陰三陽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陰陽也, 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天以陽生陰長, 地以陽殺陰藏。 甲己之歲, 土運統之。 乙庚之歲, 金運統之。 丙辛之歲, 水運統之。 丁壬之歲, 木運統之。 戊癸之歲, 火運統之。 厥陰之上, 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 熱氣主之。 太陰之上, 濕氣主之。 少陽之上, 相火主之。 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所謂本也, 是謂六元。
五運行大論曰: 燥勝則地乾, 暑勝則地熱, 風勝則地動, 濕勝則地泥, 寒勝則地裂, 火勝則地固矣。
六微旨大論曰: 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復行一步, 土氣治之; 復行一步, 金氣治之; 復行一步, 水氣治之; 復行一步, 木氣治之; 復行一步, 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 君火之下, 陰精承之。 君位臣則順, 臣位君則逆, 所謂二火也。
至真要大論曰: 少陰司天為熱化, 在泉為苦化, 不司氣化, 居氣為灼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 在泉為苦化, 司氣為丹化, 間氣為明化。
藏氣法時論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 更貴更賤, 以知死生, 以決成敗, 而定五臟之氣, 間甚之時, 死生之期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 水為陰, 火為陽。 壯火之氣衰, 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逆調論曰: 一水不能勝二火, 故不能凍慄, 病名曰骨痺, 是人當攣節也。詳列寒熱門。
解精微論雷公請問: 哭泣之水所從生, 涕所從出也。 帝曰: 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 是以目之水生也。 帝曰: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 陰氣并於下。 陽并於上, 則火獨光也; 陰并於下, 則足寒, 足寒則脹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 故目眥盲, 是以氣衝風, 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目也, 陽氣內守於精, 是火氣燔目, 故見風則泣下也。 有以比之,
夫火疾風生乃能雨, 此之類也。
示從容論曰: 二火不勝三水, 是以脈亂而無常也。
寶命全形論曰: 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滅, 土得木而達, 金得火而缺, 水得土而絕, 萬物盡然, 不可勝竭。
至真要大論帝曰: 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諸氣膹鬱, 皆屬於肺。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諸熱瞀瘛, 皆屬於火。 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諸厥固泄, 皆屬於下。 諸痿喘嘔, 皆屬於上。 諸禁鼓慄, 如喪神守, 皆屬於火。 諸痙項強, 皆屬於濕。 諸逆衝上, 皆屬於火。 諸脹腹大, 皆屬於熱。 諸躁狂越, 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於熱。 諸病胕腫, 疼酸驚駭, 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 水液渾濁, 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屬於寒。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盛者瀉之, 虛者補之, 必先五勝, 疏其血氣, 令其調達, 而致和平, 此之謂也。
論君火相火之病
經曰: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此就火德辨陰陽, 而悉其形氣之理也。 蓋火本陽也, 而陽之在上者, 為陽中之陽, 故曰君火; 陽之在下者, 為陰中之陽, 故曰相火。 此天地生成之道也。 其在于人, 則上為君火, 故主于心; 下為相火, 故出于腎。 主于心者, 為神明之主, 故曰君火以明; 出于腎者, 為發生之根, 故曰相火以位。 至其為病, 則以明者其化虛, 故君火之氣有晦有明; 以位者其化實, 故相火之病能焚能燎。 何也? 蓋化虛者, 無形者也, 故其或衰或王, 惟見于神明, 神惟貴足, 衰則可畏也; 化實者, 有形者也, 故其為熱為寒, 必著于血氣, 確有證據, 方可言火也, 此其一清一濁, 有當辨者如此。 然清濁雖二, 而氣稟則一。 故君火衰則相火亦敗, 此以無形者虧及有形者也; 相火熾則君火亦炎, 此以有形者病及無形者也。 夫生以神全, 病惟形見。 故火邪之為病, 必依于有位有形之相火。 所謂邪火者, 即所謂凡火也, 即所謂燎原之火也。
惟不得其正, 所以為病, 故別以邪火名之, 而實非可以君相并言也, 故在[內經]則又謂之畏火, 正以此火有形, 故可畏也。 夫病以有形之火, 須治以有形之物。 故形而火盛者, 可瀉以苦寒之物, 形而火衰者, 可助以甘溫之物。 此以形治形, 而治火之道止于是矣。 至若無形之火, 則生生息息, 窈窈冥冥, 為先天之化, 為後天之神, 為死生之母, 為玄牝之門, 又豈于形跡之間可能摹擬者哉? 故有形之火不可縱, 無形之火不可殘。 有能知火之邪正而握其盈虛伸縮之權者, 則神可全, 病可卻, 而生道在我矣。 即吾有形, 吾又何患?
論病機火證
觀[內經‧至真要大論]所列病機, 凡言火者五, 言熱者四, 似皆謂之火也。 然諸病之見于諸篇者, 復有此言熱而彼言寒, 此言實而彼言虛者, 豈果本經之自為矛盾耶? 蓋諸篇所言, 在專悉病情, 故必詳必盡; 在本篇所言, 亦不過總言五運六氣之大約, 原非確指為實火實熱也。 故于篇末, 復以有無虛實四字總于後。 此軒歧之明見萬世, 正恐後人誤以火熱二字, 悉認為真, 因而曉示如此, 此其火有虛實, 熱有真假, 從可知矣。 余以劉河間[原病式]之謬, 故于[類經]惟引[經]釋[經], 不敢杜撰一言, 冀在解人之惑, 以救將來之誤耳。 前三卷中別有詳辨, 并[類經]詳注, 俱當互閱求正。
論虛火共三條
·凡虛火證, 即假熱證也, 余于首卷[寒熱真假篇], 已言之詳矣。 然猶有未盡者, 如虛火之病源有二, 虛火之外證有四。 何也? 蓋一曰陰虛者能發熱, 此以真陰虧損, 水不制火也; 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 此以元陽敗竭, 水不歸源也。 此病源之二也。 至若外證之四, 則一曰陽戴于上, 而見于頭面咽喉之間者, 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 所謂無根之火也; 二曰陽浮于外, 而發于皮膚肌肉之間者, 此其外雖熱而內則寒, 所謂格陽之火也; 三曰陽陷于下, 而見于便溺二陰之間者, 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 所謂失位之火也; 四曰陽亢乘陰, 而見于精血髓液之間者, 此其金水敗而鉛汞乾, 所謂陰虛之火也。 此外證之四也。 然證雖有四, 而本則惟二: 或在陰虛, 或在陽虛, 而盡之矣。 第陰虛之火惟一, 曰金水敗者是也; 陽虛之火有三, 曰上, 中, 下者是也。 凡治此者, 若以陰虛火盛, 則治當壯水, 壯水之法, 只宜甘涼, 不宜辛熱; 若以陽虛發熱, 則治宜益火, 益火之法, 只宜溫熱, 大忌清涼。 第溫熱之效速, 每于一, 二劑間便可奏功; 甘涼之力緩, 非多服不能見效也。 然清涼之藥, 終不宜多, 多則必損脾胃; 如不得已, 則易以甘平, 其庶幾耳; 倘甘平未效, 則惟有甘溫一法, 斯堪實濟, 尚可望其成功, 否則生氣之機, 終非清涼所能致也。 此義最微, 不可不察。
·氣本屬陽。 陽氣不足, 則寒從中生, 寒從中生, 則陽無所存而浮散于外, 是即虛火, 假熱之謂也。 而假寒之證, 其義亦然。 是以虛火實火, 亦總由中氣之有虛實耳。 凡氣實于內而為寒者, 有如嚴冬陽伏于下而陰凝于上, 故冰雪滿地而井泉溫暖也; 氣虛于內而為熱者, 有如盛夏, 陰盛於中而陽浮於外, 故炎夏逼人而淵源清冷也。 天地間, 理原如此, 故不可見熱即言熱, 見寒即云寒, 而務察其寒熱之本。
·火有虛實, 故熱有假真, 而察之之法, 總當以中氣為之主, 而外證無足憑也。 故凡假熱之證, 本中寒也; 假寒之證, 本內熱也。 中寒者, 原是陰證; 內熱者, 原是陽證。 第以惑者不明, 故妄以寒證為假熱, 熱證為假寒, 而不知內熱者當遠熱, 內寒者當遠寒。 內有可據, 本皆真病, 又何假之有?
論五志之火
經曰: 天有四時五行, 以生長收藏, 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 以生喜怒思憂恐。 是即所謂五志也。 此五志之化由乎五臟, 而五臟之化由乎五行, 故在心為喜, 心主火也; 在肝為怒, 肝主木也; 在脾為思, 脾主土也; 在肺為憂, 肺主金也; 在腎為恐, 腎主水也。 此五志各有分屬, 本不可以混言者也, 且人有此生, 即有此志; 使無此志, 生亦何為? 是生之與志, 本不能離, 亦不可離。 而人于食息之常, 孰不以五志為生, 亦孰不以五志為用, 而未聞以五志之動皆為火也。 第或以用志失宜, 則未免有傷臟氣, 故在[內經]則但言五臟之傷, 各有所屬, 五氣之傷, 各有所病, 亦未聞以五志之傷皆云火也。 而五火之說, 乃始于劉河間, 云五志所傷皆熱也。 丹溪述河間而衍之曰: 五志之動各有火起。 劉宗厚又述丹溪而衍之曰: 大怒則火起于肝, 醉飽則火起于胃, 房勞則火起于腎, 悲哀動中則火起于肺, 心為君主, 自焚則死矣。 自三子之說行, 則似乎五行悉化為火, 理豈然乎! 余嘗察五志所傷之人, 但見其憔悴日增, 未見其俱為熱病也。 即因志動火者, 非曰必無, 但傷氣者十之九, 動火者十之一, 又豈五志皆能動火乎? 而矧以怒動肝氣者, 最易傷脾, 脾傷者不可以言火也; 醉飽能動胃火, 胃強者固自無恙, 脾弱而致病者不可以言火也; 房勞本動腎火, 精去而陽亢者可以火言, 精去而氣亦去者不可以言火也。 外如五志之傷, 則無非傷氣敗陽之證, 尚可謂之火乎? 無火治火, 則無有不敗者矣。 三卷中辨丹溪第二條下, 仍有一論, 當互閱之。
論火證共三條
1.火為熱病, 是固然矣。 然火得其正, 即為陽氣, 此火之不可無, 亦不可衰, 衰則陽氣之虛也; 火失其正, 是以邪熱, 此火之不可有, 尤不可甚, 甚則真陰傷敗也。 然陽以元氣言, 火以病氣言, 故凡病在元氣者, 不得以火論。 何也? 蓋人之元氣止于充足, 焉得有餘? 既非有餘, 則何以言火? 所謂無形者其化虛, 即此是也。 惟病在形體者, 乃可似察火證。 蓋其不在氣即在血, 所謂有形者其化實, 即此是也。 故凡火之為病, 其在外者, 必見于皮肉筋骨; 其在內者, 必見于臟腑九竅。 若于形質之間, 本無熱證可據, 而曰此火也, 此熱也, 則總屬莫須有之妄談也。 矧如火證悉具, 而猶有虛實之殊, 真假之異, 其可不為詳辨乎? 若果有火病, 則火性急烈, 誠可畏也。 然實火止隨形質, 余因謂之凡火, 又謂之邪火。 火之為病, 病之標耳, 洗之滌之, 又何難哉? 惟虛火之病, 則本于元氣, 元氣既虛, 而再攻其火, 非梃即刃矣。 是以諸病之殺人, 而尤惟火病為最者, 正以凡火未必殺人, 而以虛作實, 則無不殺之矣。 不忍見也。
2.凡五臟之火, 肺熱則鼻乾, 甚則鼻涕出, 肝熱則目眵濃, 心熱則言笑多, 脾熱則善飢善渴, 腎熱則小水熱痛。 凡此之類, 宜從清也。 諸所不盡, 詳一卷寒熱篇。
3.凡察火證, 必須察其虛實。 雖其元氣本虛, 然必虛中夾實者, 乃為易治。 何以見之? 如或大便乾結, 或善飢多食, 或神氣精明, 或聲音強壯, 而脈見有力, 此皆虛中有實也, 俱可隨證清解之。 若或內外俱熱, 而反見溏泄, 或飲食少進, 或聲微氣短, 諸虛皆見而反不利溫補者, 此其胃氣已敗, 生意已窮, 非吉兆也。
論治火共五條
1.治實火諸法。 凡微熱之氣, 惟涼以和之, 宜徙薪飲, 四陰煎, 二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 黃苓芍藥湯, 黃芩清肺飲之類, 酌宜用之。 大熱之氣, 必寒以除之, 宜抽薪飲, 白虎湯, 太清飲, 黃連解毒湯, 玉泉散, 三補丸之類主之。 火甚而兼脹滿閉結實熱者, 宜涼膈散, 八正散, 三黃丸, 大金花丸之類主之。 凡火盛虛煩乾渴或有熱毒難解者, 宜用綠豆飲, 或雪梨漿, 間藥朝夕飲之, 退火解毒最速, 且無所傷, 誠妙法也。
2.鬱熱之火, 宜散而解之。 如外邪鬱伏為熱者, 宜正柴胡飲, 小柴胡湯, 或升陽散火湯之類主之。 若鬱熱在經而為癰疽, 為瘡疹者, 宜連翹歸尾煎, 或芍藥蒺藜煎, 或當歸蒺藜煎之類主之, 或于本門求法治之。 此皆火鬱發之之謂也。
3.虛火之與假熱, 其氣皆虛, 本若相類, 然陰陽偏勝亦有不同。 如陰虛生熱者, 此水不足以濟火也。 治當補陰, 其火乃息, 宜一陰煎, 左歸飲, 左歸丸, 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此所謂壯水之主也。 如寒極生熱而火不歸原, 即陰盛隔陽, 假熱證也。 治宜溫補血氣, 其熱自退, 宜理陰煎, 右歸飲, 理中湯, 大補元煎, 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此所謂益火之源也, 又曰溫能除大熱也。 凡假熱之證, 以腎陰大虛, 則陽無所附而浮散于外, 故反多外熱, 此內真寒外假熱也, 若非峻補真陰, 何以復其元氣? 元氣不復, 則必由散而盡矣。 但外熱既甚, 多見口瘡舌裂, 喉乾咽痛, 煩渴喜冷等證, 而辛熱溫補之劑難以入口, 故薛立齋治韓州同之勞熱, 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 內肉桂一兩, 煎五六碗, 用水浸冰冷與服。 此法最善, 余因效之, 嘗以崔氏八味丸料或右歸飲, 用治陰虛假熱, 傷寒及勞熱煩渴等證, 服後頓退, 而虛寒悉見, 乃進溫補, 無不愈者, 此真神妙法也。
4.實火宜瀉, 虛火宜補, 固其法也。 然虛中有實者, 治宜以補為主, 而不得不兼乎清, 如加減一陰煎, 保陰煎, 天王補心丹, 丹溪補陰丸之類是也。 若實中有虛者, 治宜以清為主, 而酌兼乎補, 如清化飲, 徙薪飲, 大補陰丸之類是也。 凡此虛中之實, 實中之虛, 本無限則, 故不得謂熱者必無虛, 虛者必無熱, 但微虛者宜從微補, 微熱者宜從微清。 若熱倍于虛, 而清之不及, 漸增無害也; 若虛倍于熱, 而清之太過, 則伐及元陽矣。 凡治火者, 不可不知此義。
5.瀉火諸藥: 黃連, 梔子, 瀉心, 肝, 大腸之火。 山梔仁, 降火從小便出, 其性能屈下行。 石膏, 瀉腸胃之火, 陽明經有實熱者, 非此不可。 黃芩, 清脾, 肺, 大腸之火, 黃柏, 瀉肝腎諸經之火。 知母, 清肺, 胃, 肝, 腎之火。 地骨皮, 退陰中之火, 善除骨蒸夜熱。 生地, 麥門冬, 清肝肺, 涼血中之火。 天門冬, 瀉肺與大腸之火。 桑白皮, 川貝母, 土貝母, 解上焦肺胃之火。 柴胡, 乾葛, 解肝脾諸經之鬱火。 龍膽草, 瀉肝, 腎, 膀胱之火。 槐花, 清肝, 腎, 大腸之火, 能解諸毒。 芍藥, 石斛, 清脾胃之火。 滑石, 利小腸膀胱之火。 天花粉, 清痰止渴, 解上焦之火。 連翹, 瀉諸經之浮火。 玄參, 清上焦之浮火。 山豆根, 解咽喉之火。 膽星, 開心, 脾, 胃脘之痰火。 青黛, 蘆薈, 胡黃連, 瀉五臟之疳熱鬱火。 苦參, 瀉疳蝕之火。 木通, 下行瀉小腸之火。 澤瀉, 車前子, 利癃閉之火。 人中白, 清肝, 脾, 腎之陰火。 童便, 降陰中血分之浮火。 大黃, 朴硝, 瀉陽明諸經實熱之火。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除氣虛氣脫陽分散失之火。 熟地黃, 當歸, 枸杞, 山茱萸, 滋心腎不交陰分無根之火。 附子, 乾薑, 肉桂, 救元陽失位, 陽盛格陽之火。 凡此治火之法, 已若盡之, 然亦不過言其筌蹄耳; 而神而通之, 原不可以筆楮盡也。
述古
啟玄子曰: 病之微小者, 猶人火也。 遇草而, 遇木而燔, 可以濕伏, 可以水折, 故逆其性氣, 以折之攻之。 病之大甚者, 猶龍火也, 得濕而焰, 得水而燔, 不知其性, 以水濕折之, 適足以光焰詣天, 物窮方止; 識其性者, 反常之理, 以火逐之, 則燔灼自消, 焰火撲滅矣。
火證論列方
白虎湯寒二。 徙薪飲新寒四。 涼膈散攻十九。 三補丸寒一六二。 八正散寒百十五。 雪梨漿新寒十六。 一陰煎新補八。 理中湯熱一。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大補元煎新補一。 正柴胡飲新散六。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抽薪飲新寒三。 玉泉散新寒十五。 清化飲新因十三。 三黃丸攻六八。 綠豆飲新寒十四。 太清飲新寒十三。 保陰煎新寒一。 理陰煎新熱三。 左歸丸新補四。 大金花丸攻五五。 小柴胡湯散十九。 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加減八味丸外三八。 升陽散火湯散四一。 丹溪補陰丸寒百六十。 黃連解毒湯寒一。 芍藥蒺藜煎新因三五。 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 當歸蒺藜煎新因三四。
論外備用方
凡寒陣所列古方新方俱可酌用。 神芎丸攻七二。 清涼飲子因百三。
景岳全書卷十五終
景岳全書-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p
虛損
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 今時之人,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於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宣明五氣篇曰: 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評熱病論曰: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陰虛者, 陽必湊之。
本神篇曰: 五臟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通評虛實論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經脈別論曰: 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著而為病。
口問篇曰: 邪之所在, 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 則乃為痿厥心悗。
逆調論曰: 營氣虛則不仁, 衛氣虛則不用, 營衛俱虛, 則不仁且不用, 肉如故也, 人身與志不相有, 曰死。
玉機真藏論曰: 五虛死, 五實死。 帝曰: 願聞五虛五實。 岐伯曰: 脈盛, 皮熱, 腹脹, 前後不通, 悶瞀, 此謂五實。 脈細, 皮寒, 氣少, 泄利前後, 飲食不入, 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 何也? 曰: 漿粥入胃, 泄注止, 則虛者活; 身汗得後利, 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脈要精微論曰: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得強者生, 失強者死。 言而微, 終日乃復言者, 此奪氣也。
海論曰: 氣海有餘者, 氣滿胸中, 悗息面赤; 氣海不足, 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 則常想其身大, 怫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 亦常想其身小, 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 則腹滿; 水穀之海不足, 則饑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 則輕勁多力, 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痠眩冒, 目無所見, 懈怠安臥。
衛氣篇曰: 下虛則厥, 上虛則眩。
本輸篇曰: 三焦者, 並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癃閉, 虛則遺溺。
五癃津液別篇曰: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調經論曰: 心藏神。 神有餘則笑不休, 神不足則悲。 肺藏氣。 氣有餘則喘欬上氣, 不足則息利少氣。 肝藏血。 血有餘則怒, 不足則恐。 脾藏肉。 形有餘則腹脹, 涇溲不利, 不足則四肢不用。 腎藏志。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 不足則厥。
脈解篇曰: 內奪而厥, 則為瘖俳, 此腎虛也。
決氣篇曰: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泄。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 腦髓消, 脛痠, 耳數鳴。 血脫者, 色白, 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奇病論曰: 身熱如炭, 頸膺如格, 人迎躁盛, 喘息氣逆, 此有餘也。 有癃者, 一日數十溲, 此不足也。 太陰脈細微如髮者, 此不足也。 飲外得五有餘, 內得二不足, 此其身不表不裏, 亦正死明矣。
五禁篇帝曰: 何謂五奪? 岐伯曰: 形肉已奪, 是一奪也; 大奪血之後, 是二奪也; 大汗出之後, 是三奪也; 大泄之後, 是四奪也; 新產及大血之後, 是五奪也。 此皆不可寫。
藏氣法時論曰: 肝虛則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恐懼如人將捕之。 心虛則胸腹大, 下與腰相引而痛。 脾虛則腹滿腸鳴, 飧泄, 食不化。 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嗌乾。 腎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樂。
調經論曰: 氣之所并為血虛, 血之所并為氣虛。 有者為實, 無者為虛。 故氣并則無血, 血并則無氣。 今血與氣相失, 故為虛焉。 血之與氣并走於上, 則為大厥, 厥則暴死。 氣復反則生, 不反則死。 帝曰: 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 喜怒不節, 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 下虛則陽氣走之, 故曰實矣。 帝曰: 陰之生虛奈何? 曰: 喜則氣下, 悲則氣消, 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 寒氣薰滿, 則血泣氣去, 故曰虛矣。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內熱。
刺志論曰: 氣實形實, 氣虛形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 穀虛氣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 脈虛血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氣虛身熱, 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 此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 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 此謂反也。 脈少血多, 此謂反也。 夫實者, 氣入也, 虛者, 氣出也。 氣實者, 熱也, 氣虛者, 寒也。
根結篇曰: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 是邪勝也, 急瀉之。 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 急補之, 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則重不足; 重不足則陰陽俱竭, 血氣皆盡, 五臟空虛, 筋骨髓枯, 老者絕滅, 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 病氣有餘, 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急瀉其邪, 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 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
本神篇曰: 故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 長生久視。
論虛損病源共十一條
1.凡勞傷虛損, 五臟各有所主, 而惟心臟最多。 且心為君主之官, 一身生氣所係, 最不可傷, 而人多忽而不知也。 何也? 夫五臟之神, 皆稟于心, 故憂生于心, 肺必應之, 生之不已, 而戚戚幽幽, 則陽氣日索, 營衛日消, 勞傷及肺, 弗亡弗已。 如經曰: 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 病有所并, 暴樂暴苦, 始樂後苦, 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 形體毀沮, 故貴脫勢。 雖不中邪, 精神內傷, 身必敗亡之類, 無非慮竭將來, 追窮已往, 而二陽并傷。 第其潛消暗爍于冥冥之中, 人所不覺, 而不知五臟之傷, 惟心為本。 凡值此者, 速宜舒情知命, 力挽先天。 要知人生在世, 喜一日則得一日, 憂一日則失一日, 但使靈明常醒, 尚何塵魔敢犯哉? 及其既病, 而用參, 耆, 歸, 朮, 益氣湯之類, 亦不過後天之末著耳。 知者, 當知所先也。
2.喜因欲遂而發, 若乎無傷, 而經曰: 喜傷心。 又曰: 暴喜傷陽。 又曰: 喜樂者, 神憚散而不藏。 又曰: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傷則狂, 狂者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悴色天, 死于夏。 蓋心藏神, 肺藏氣, 二陽臟也。 故暴喜過甚則傷陽, 而神氣因以耗散, 或縱喜無節, 則淫蕩流亡, 以致精神疲竭, 不可救藥; 或偶爾得志, 則氣盈載滿, 每多驕恣傲慢, 自取敗亡, 而莫知其然者多矣。 然則喜為人所忽, 而猶有不可忽者如此。
3.思本乎心, 經曰: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脫肉, 毛悴色夭, 死于冬。 此傷心則然也。 然思生于心, 脾必應之, 故思之不已, 則勞傷在脾。 經曰: 思傷脾。 又曰: 思則心有所存, 神有所歸, 正氣留而不行, 故氣結矣。 凡此為病, 脾氣結則為噎膈, 為嘔吐, 而飲食不能運。 食不運則血氣日消, 肌肉日削, 精神日減, 四肢不為用, 而生脹滿泄瀉等證, 此傷心脾之陽也。 夫人孰無思, 而苦思難釋, 則勞傷致此。 此養生者所常戒也。 然思本傷脾, 而憂亦傷脾。 經曰: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 意傷則悗亂, 四肢不舉, 毛悴色夭, 死于春。 蓋人之憂思, 本多兼用, 而心脾肺所以并傷, 故致損上焦陽氣, 而二陽之病發自心脾, 以漸成虛勞之證者, 斷由乎此。
4.淫欲邪思又與懮思不同, 而損惟在腎。 蓋心耽欲念, 腎必應之。 凡君火動于上, 則相火應于下。 夫相火者, 水中之火也, 靜而守位, 則為陽氣, 熾而無制, 則為龍雷, 而涸澤燎原, 無所不至。 故其在腎, 則為遺淋帶濁, 而水液漸以乾枯; 炎上入肝, 則逼血妄行, 而為吐為, 或為營虛筋骨疼痛; 又上入脾, 則脾陰受傷, 或為發熱, 而飲食悉化為痰涎。 再上至肺, 則脾毛無以扃固, 而亡陽喘嗽, 甚至喑啞聲嘶, 是皆無根虛火, 陽不守舍, 而光焰詣天, 自下而上, 由腎而肺, 本源漸稿, 上實下虛, 是諴剝極之象也。 凡師尼室女失偶之輩, 雖非房室之勞, 而私情繫戀, 思想無窮, 或對面千里, 所愿不得, 則欲火搖心, 真陰日削, 遂致虛損不救。 凡五勞之中, 莫此為甚, 苟知重命, 慎毋蹈之。
5.七情傷腎, 恐亦居多。 蓋恐畏在心, 腎則受之, 故經曰: 恐傷腎。 又曰: 恐則精卻。 又曰: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 余嘗診一在官少年, 因恐而致病, 病稍愈而陽痿, 及其病復, 終不可療。 又嘗見猝恐者, 必陰縮或遺尿, 是皆傷腎之徵也。 然恐固傷腎, 而怒亦傷腎。 經曰: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腰背不可以俛仰屈伸, 毛悴色夭, 死于季夏。 是知盛怒不惟傷肝, 而腎亦受其害也。
6.怒生于心, 肝必應之。 怒不知節, 則勞傷在肝。 經曰: 怒傷肝。 又曰: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及飧泄, 故氣上矣。 蓋肝為陰中之陽臟, 故肝之為病, 有在陰者, 有在陽者。 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 以致氣逆于上而脹痛喘急者, 此傷其陰者也; 又或氣以怒傷, 而木鬱無伸, 以致侵脾氣陷, 而為嘔為脹, 為泄為痛, 為食飲不行者, 此傷其陽者也。 然隨怒隨消者, 未必致病; 臟氣堅固者, 未必致病; 惟先天稟弱而三陰易損者, 使不知節, 則東方之實, 多致西方之敗也。 然怒本傷肝, 而悲哀亦最傷肝。 經曰: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妄不精, 不精則不正當, 人陰縮而攣筋, 兩骨不舉, 毛悴色夭, 死于秋。 蓋怒盛傷肝, 肝氣實也; 悲哀傷肝, 肝氣虛也。 但實不終實, 而虛則終虛耳。 虛而不顧, 則必至勞損, 而治當察其邪正也。
7.驚氣本以入心, 而實通于肝膽。 經曰: 驚則心無所依,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又曰: 東方色青, 入通于肝, 其病發驚駭。 此所以驚能動心, 而尤能傷及肝膽。 心為君主, 固不可傷, 而膽以中正之官, 實少陽生氣所居, 故十一臟陽剛之氣, 皆取決于膽, 若或損之, 則諸臟生氣, 因皆消索致敗, 其危立見。 嘗見微驚致病者, 惟養心安神, 神復則病自卻。 若驚畏日積, 或一時大驚損膽, 或致膽汁泄而通身發黃, 默默無言者, 皆不可救。 膽黃證, 論詳黃疸門。
8.色欲過度者, 多成勞損。 蓋人自有生以後, 惟賴後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 故精強神亦強, 神強必多壽; 精虛氣亦虛, 氣虛必多夭。 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厚者, 但知自珍, 而培以後天, 則無不獲壽。 設稟賦本薄, 而且恣情縱欲, 再伐後天, 則必成虛損。 此而傷生, 咎將誰委? 又有年將未冠, 壬水方生, 保養萌芽, 正在此日, 而無知孺子, 遽搖女精。 余見苞萼未成, 而蜉蝣旦暮者多矣, 良可悲也! 此其責不在孺子而在父師。 使不先有明誨, 俾知保生之道, 則彼以童心, 豈識利害, 而徙臨期懇禱, 號呼悲戚, 將何濟于事哉。
9.勞倦不顧者, 多成勞損。 夫勞之于人, 孰能免之? 如奔走食力之夫, 終日營營而未聞其勞者, 豈非勞乎? 但勞有不同耳。 蓋貧賤之勞, 作息有度, 無關榮辱, 習以為常, 何病之有! 惟安閒柔脆之輩, 而苦竭心力, 斯為害矣。 故或勞于名利, 而不知寒暑之傷形; 或勞于色欲, 而不知旦暮之疲困; 或勞于游蕩, 而忍飢竭力于呼盧馳驟之場; 或勞于疾病, 而剝削傷殘于無術庸醫之手; 或為詩書困厄, 每緣螢雪成災; 或以好勇逞強, 遂致絕筋之力。 總之, 不知自量, 而務從勉強, 則一應妄作妄為, 皆能致損。 凡勞倦之傷, 雖曰在脾, 而若此諸勞不同。 則凡傷筋傷骨, 傷氣傷血, 傷精傷神, 傷皮毛肌肉, 則實兼之五臟矣。 鳴呼! 嗜欲迷人, 其害至此。 此其故, 則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 廣成子曰: 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 乃可以長生。 若此二言者, 人因其簡, 故多易之, 而不知養生之道, 于此八字而盡之矣。 顧可以忽之也耶?
10.少年縱酒者, 多成勞損。 夫酒本狂藥, 大損真陰, 惟少飲之, 未必無益。 多飲之, 難免無傷。 而耽飲之, 則受其害者, 十之八九矣。 且凡人之稟賦, 臟有陰陽, 而酒之性質, 亦有陰陽。 蓋酒成于釀, 其性則熱, 汁化于水, 其質則寒, 若以陰虛者縱飲之, 則質不足以滋陰而性偏動火, 故熱者愈熱, 而病為吐血血, 便血尿血, 喘嗽躁煩狂悖等證, 此酒性傷陰而然也。 若陽虛者縱飲之, 則性不足以扶陽而質留為水, 故寒者愈寒, 而病為膨脹泄瀉, 腹痛吞酸, 少食亡陽暴脫等證, 此酒質傷陽而然也。 故縱酒者, 既能傷陰, 尤能傷陽, 害有如此, 人果知否? 矧酒能亂性, 每致因酒妄為, 則凡傷精竭力, 動氣失機, 及遇病不勝等事, 無所不至, 而陰受其損, 多罔覺也。 夫縱酒之時, 固不慮其害之若此, 及病至沉危, 猶不知為酒困之若此, 故余詳明于此, 以為縱酒者之先覺云。 泄瀉腫脹二門, 俱有酒論。
11.疾病誤治及失于調理者, 病後多成虛損。 蓋病有虛實, 治有補瀉, 必補瀉得宜, 斯為上工。 余見世俗之醫, 固不知神理為何物, 而且并邪正緩急, 俱不知之, 故每致伐人元氣, 敗人生機, 而隨藥隨斃者, 已無從訴; 其有幸而得免, 而受其殘剝, 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 此何以故也? 故凡醫有未明, 萬毋輕率。 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 至若失于調治, 致不能起, 則俗云: 小孔不補, 大孔叫冤苦。 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 又何尤焉?
論證共四條
1.凡虛損之由, 具道如前, 無非酒色, 勞倦, 七情, 飲食所致。 故或先傷其氣, 氣傷必及于精; 或先傷其精, 精傷必及于氣。 但精氣在人, 無非謂之陰分。 蓋陰為天一之根, 形質之祖, 故凡損在形質者, 總曰陰虛, 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 則有陰中之陰虛者, 其病為發熱燥煩, 頭紅面赤, 唇乾舌燥, 咽痛口瘡, 吐血血, 便血尿血, 大便燥結, 小水痛澀等證。 有陰中之陽虛者, 其病為怯寒憔悴, 氣短神疲, 頭暈目眩, 嘔惡食少, 腹痛飧泄, 二便不禁等證, 甚至欬嗽吐痰, 遺精盜汗, 氣喘聲瘖, 筋骨疼痛, 心神恍惚, 肌肉盡削, 夢與鬼交, 婦人月閉等證。
則無論陰陽, 凡病至極, 皆所必至, 總由真陰之敗耳。 然真陰所居, 惟腎為主。 蓋腎為精血之海, 而人之生氣, 即同天地之陽氣, 無非自下而上, 所以腎為五臟之本。 故腎水虧, 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 腎水虧, 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 腎水虧, 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 腎水虧, 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 腎水虧, 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 凡勞傷等證, 使非傷人根本, 何以危篤至此? 故凡病甚于上者, 必其竭甚于下也。 余故曰: 虛邪之至, 害必歸陰; 五臟之傷, 窮必及腎。 窮而至此, 吾末如之何也矣。 夫所貴乎君子者, 亦貴其知微而已。
2.凡損傷元氣者, 本皆虛證, 而古方以虛損勞瘵, 各分門類, 則病若有異, 亦所宜辨。 蓋虛損之謂, 或有發見于一證, 或有困憊于暫時, 凡在經在臟, 但傷元氣, 則無非虛損病也。 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 則或以骨蒸, 或以乾嗽, 甚至吐血吐痰, 營衛俱敗, 尪羸日甚, 此其積漸有日, 本末俱竭而然。 但虛損之虛, 有在陰分, 有在陽分, 然病在未深, 多宜溫補; 若勞瘵之虛, 深在陰中之陰分, 多有不宜溫補者。 然凡治虛證, 宜溫補者, 病多易治; 不宜溫補者, 病多難治。 此虛勞若乎有異, 而不知勞瘵之損, 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 凡虛損不愈, 則日甚成勞矣, 有不可不慎也。
3.虛損兩頰紅赤或唇紅者, 陰虛于下, 逼陽于上也。 仲景曰: 其面戴陽者, 下虛故也。 虛而多渴者, 腎水不足, 引水自救也。 喑唾聲不出者, 由腎氣之竭。 蓋聲出于喉而根于腎, 經曰: 內奪而厥, 則為瘖俳, 此腎虛也。 虛而喘急者, 陰虛肺格, 氣無所歸也。 喉乾咽痛者, 真水下虧, 虛火上浮也。 不眠恍惚者, 血不養心, 神不能藏也。 時多煩燥者, 陽中無陰, 柔不濟剛也。 易生嗔怒, 或筋急痠痛者, 水虧木燥, 肝失所資也。 飲食不甘, 肌肉漸削者, 脾元失守, 化機日敗也。 心下跳動, 怔忡不寧者, 氣不歸精也。 經曰: 胃之大絡, 名曰虛里, 出于左乳下, 其動應衣, 宗氣泄也。 盜汗不止者, 有火則陰不能守, 無火則陽不能固也。 虛而多痰, 或如清水, 或多白沫者, 此水泛為痰, 脾虛不能制水也。 骨痛如折者, 腎主骨, 真陰敗竭也。 腰痛者, 肝腎虛也。 膝以下冷者, 命門衰絕, 火不歸源也。 小水黃澀淋瀝者, 真陰虧竭, 氣不化水也。 足心如烙者, 虛火爍陰, 涌泉涸竭也。
4.凡陽虛之人, 因氣虛也。 陽氣既虛, 即不能嚏。 仲景曰: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故凡以陽虛之證, 而忽見嚏者, 便有回生之兆。
論脈共三條
·虛損之脈, 凡甚急, 甚數, 甚細, 甚弱, 甚澀, 甚滑, 甚短, 甚長, 甚浮, 甚沉, 甚弦, 甚緊, 甚洪, 甚實者, 皆勞傷之脈。 然無論浮沉大小, 但漸緩則漸有生意。 若弦甚者, 病必甚; 數甚者, 病必危; 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 則百無一生矣。
·[要略]曰: 脈芤者為血虛; 沉遲而小者為脫氣; 大而無力為陽虛, 數而無力為陰虛; 脈大而芤者為脫血; 平人脈大為勞, 虛極亦為勞; 脈微細者盜汗; 寸弱而軟為上虛; 尺弱軟澀為下虛; 尺軟滑疾為血虛; 兩關沉細為胃虛。
·[脈經]曰: 脈來軟者為虛; 緩者為虛; 微弱者為虛; 弦者為中虛; 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
辨爪
凡勞損之病, 本屬陰虛, 陰虛必血少。 而指爪為精血之餘, 故凡于診候之際, 但見其指爪乾黃, 覺有枯槁之色, 則其髮膚營氣, 具在吾目中矣。 此于脈色之外, 便可知其有虛損之候, 而損之微甚, 亦可因之以辨也。
論治共七條
1.病之虛損, 變態不同, 因有五勞七傷, 證有營衛臟腑。 然總之, 則人賴以生者, 惟此精氣; 而病為虛損者, 亦惟此精氣。 氣虛者, 即陽虛也; 精虛者, 即陰虛也。 凡病有火盛水虧, 而見營衛燥, 津液枯者, 即陰虛之證也; 有水盛火虧, 而見臟腑寒, 脾腎敗者, 即陽虛之證也。 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 但當培其不足, 不可伐其有餘。 夫既緣虛損, 而再去所餘, 則兩敗俱傷矣, 豈不殆哉? 惟是陰陽之辨, 猶有不易, 謂其陰陽之中, 復有陰陽。 其有似陽非陽, 似陰非陰者, 使非確有真見, 最易惑人。 此不可不詳察也。 且復有陰陽俱虛者, 則陽為有生之本, 而所重者, 又單在陽氣耳。 知乎此, 則虛損之治, 如指諸掌矣。
2.陽虛者多寒, 非謂外來之寒, 但陽氣不足, 則寒生于中也。 若待既寒, 則陽已敗矣。 而不知病見虛弱, 而別無熱證者, 便是陽虛之候, 即當溫補元氣, 使陽氣漸回, 則真元自復矣。 蓋陽虛之候, 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 或勞役不節以傷力, 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 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 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 欲補陽氣, 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 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 以殘此發生之氣。 如生地, 芍藥, 天麥門冬, 沙參之屬, 皆非所宜, 而石斛, 玄參, 知, 柏, 芩, 連, 龜膠之類, 則又切不可用。 若氣血俱虛者, 宜大補元煎, 或八珍湯, 或十全大補湯。 五臟俱虛宜平補者, 五福飲。 命門陰分不足者, 左歸飲, 左歸丸。 命門陽分不足者, 右歸飲, 右歸丸。 氣分虛寒者, 六氣煎。 脾腎陰分虛寒, 諸變不一者, 理陰煎。 三焦陽氣大虛者, 六味回陽飲。 氣虛脾寒者, 一丹。 胃氣虛寒者, 溫胃飲, 理中湯。 血虛寒滯者, 五物煎。
3.陰虛者多熱, 以水不濟火, 而陰虛生熱也。 此病多得于酒色嗜欲, 或憤怒邪思, 流蕩狂勞, 以動五臟之火, 而先天元陰不足者, 尤多此病。 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 不宜熱食者, 便是陰虛之候。 欲滋其陰, 惟宜甘涼醇靜之物。 凡陰中有火者, 大忌辛溫, 如乾薑, 桂, 附, 破故紙, 白朮, 蒼朮, 半夏之屬, 皆不可輕用; 即如人參, 黃耆, 枸杞, 當歸, 杜仲之類, 是皆陰中有陽, 亦當酌宜而用之。 蓋恐陽旺則陰愈消, 熱增則水益涸耳。 然陰虛者, 因其水虧, 而水虧者, 又忌寒涼。 蓋苦劣之流, 斷非資補之物。 其有火盛之甚, 不得不從清涼者, 亦當兼壯水之劑, 相機間用, 而可止即止, 以防其敗。 斯得滋補之大法, 諸治如左。
4.虛損夜熱, 或午後發熱, 或喜冷便實者, 此皆陰虛生熱, 水不制火也, 宜加減一陰煎, 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 宜二陰煎。 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 則但宜補陰, 不可清火, 宜一陰煎, 或六味地黃湯。 其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 必用大補元煎, 庶乎久之自愈。 寒熱門論治尤詳, 所當參閱。
5.虛損欬嗽, 雖五臟皆有所病, 然專主則在肺腎。 蓋肺為金臟, 金之所畏者火也, 金之化邪者燥也, 燥則必癢, 癢則必嗽。 正以腎水不能制火, 所以克金; 陰精不能化氣, 所以病燥。 故為欬嗽喘促, 咽痛喉瘡聲啞等證。 凡治此者, 只宜甘涼至靜之劑, 滋養金水, 使肺腎相生, 不受火制, 則真陽漸復而嗽可漸愈。 火盛者, 宜四陰煎加減主之。 火微者, 宜一陰煎, 六味地黃湯, 或左歸飲。 兼受風寒而嗽者, 宜金水六君煎。 貝母丸, 治嗽最佳。
6.虛損吐血者, 傷其陰也。 故或吐或, 所不能免, 但當察其有火無火, 及火之微甚而治之。 凡火之盛者, 以火載血上, 而脈證之間, 自有熱證可辨。 急則治標, 此不得不暫用芩, 連, 梔, 柏, 竹葉, 童便之屬, 或單以抽薪飲, 徙薪飲之類主之。 若陰虛而兼微火者, 宜保陰煎, 或清化飲, 或加減一陰煎主之。 血止即當養血, , 不宜過用寒涼也。 若無實火而全屬傷陰, 則陰虛火虧, 血由傷動, 而為吐為者, 此宜甘純養陰之品, 以靜制動, 以和治傷, 使陰氣安靜得養, 則血自歸經, 宜一陰煎, 六味地黃湯, 或小營煎之類主之。 若陰虛連肺而兼嗽兼血者, 宜四陰煎加減主之。 若因勞役, 別無火證, 心脾腎三陰受傷而動血者, 宜五陰煎, 五福飲, 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陰虛于下, 格陽于上, 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者, 此火不歸源, 真陽失守而然, 宜右歸飲加減主之, 或八味地黃湯亦可。 此惟思慮勞倦過傷者, 多有此證。 若因勞倦而素易嘔瀉, 多有脾不攝血, 而為吐血下血者, 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 萬不可用涼藥。 若大吐大, 而六脈細脫, 手足厥冷, 危在頃刻, 而血猶不止者, 速宜用鎮陰煎, 其血自止。 若血脫至甚, 氣亦隨之, 因至厥逆昏憒者, 速當益氣以固生機, 宜六味回陽飲, 或四味回陽飲主之, 若再用寒涼即死。 總之, 失血吐血, 必其陰分大傷, 使非加意元氣, 培養真陰, 而或專用寒涼, 則其陰氣愈損, 血雖得止, 而病必日敗矣。
7.虛損傷陰, 本由五臟。 雖五臟各有所主, 然五臟證治。 有可分者, 有不可分者。 如諸氣之損, 其治在肺; 神明之損, 其治在心; 飲食肌肉之損, 其治在脾; 諸血筋膜之損, 其治在肝; 精髓之損, 其治在腎。 此其可分者也。 然氣主于肺而化于精, 神主于心而化于氣, 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 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 精髓主于腎而受之于五臟, 此其不可分者也。 及乎既其, 則標本相傳, 連及臟腑, 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 故凡補虛之法, 但當明其陰陽升降, 寒熱溫涼之性, 精中有氣, 氣中有精之因。 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 必下陷于腎也, 當取之至陰之下; 下焦真陰不足者, 多飛越于上也, 可不引之歸源乎? 所以治必求本, 方為盡善。 然余用補之法, 則悉在新方八略八陣中, 惟細察之, 可得其概。 其有諸證未備者, 如遺精夢泄, 聲啞盜汗, 及婦人血枯經斷等證, 但于各門求之, 則無不俱有照應。
辨似損非損
凡似損非損之證, 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 蓋以外邪初感, 不為解散, 而誤作內傷, 或用清涼, 或用消導, 以致寒邪鬱伏, 久留不散, 而為寒熱往來, 或為潮熱欬嗽, 其證則全似勞損, 若用治損之法以治此證, 則滋陰等劑, 愈以留邪, 熱蒸既久, 非損成損矣。 余嘗治愈數人, 皆其證也。 欲辨此者, 但當詳察表裏, 而審其致病之由。 蓋虛損之證, 必有所因; 而外感之邪, 其來則驟。 若或身有疼痛, 而微汗則熱退, 無汗則復熱; 或見大聲欬嗽, 脈雖弦緊而不甚數, 或兼和緩等證, 則雖病至一兩月, 而邪有不解, 病終不退者, 本非勞損, 毋誤治也。 若寒熱往來不止者, 宜一, 二, 三, 四, 五柴胡飲, 酌宜用之, 或正柴胡飲亦可, 若兼欬嗽者, 柴陳煎。 若脾腎氣虛而兼欬嗽者, 金水六君煎。 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熱者, 仍加柴胡。
虛損危候
凡虛損既成, 不補將何以復? 而有不能服人參, 熟地及諸補之藥者, 此為虛不受補, 何以望生? 若勞損吐血失血之後, 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 此以脾肺虛極, 飲食無能化血, 而隨食成痰。 此雖非血, 而實血之類也。 經曰: 白血出者, 死。 故凡痰之最多最濁者, 不可治。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 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認邊難轉者, 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 多不可治。 一, 凡病虛損者, 原無外邪, 所以病雖至困, 終不憒亂。 其有患虛證, 別無邪熱, 而譫妄失倫者, 此心臟之敗, 神去之兆也, 必死。 一, 勞嗽, 喑啞, 聲不能出, 或喘急氣促者, 此肺臟之敗也, 必死。 勞損, 肌肉脫盡者, 此脾臟之敗也, 必死。
筋為疲極之本, 凡病虛損者, 多有筋骨疼痛, 若痛有至極不可忍者, 乃血遏不能榮筋, 此肝臟之敗也, 必死。 一, 勞損既久, 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 此腎臟之敗也, 必死。
述古共四條
[難經]曰: 損脈之為病奈何? 然: 一損損於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血脈, 血脈虛少, 不能榮於五臟六腑。 三損損於肌肉, 肌肉消瘦, 飲食不能為肌膚。 四損損於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 五損損於骨, 骨痿不能起於床。 反此者, 至脈之病也。 從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 損其肺者, 益其氣。 損其心者, 調其營衛。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 此治損之法也。 不能治其虛, 安問其餘? 故曰: 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中工之所害也。
賓按此上損下損之說, 其義極精, 然有未盡者, 猶宜悉也。 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證則傷陽, 傷於陽者, 病必自上而下也; 色慾醉飽內傷等證則傷陰, 傷於陰者, 病必自下而上也。 如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之類, 此即自上而下者也。 又經曰: 五臟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此即自下而上者也。 蓋自上而下者, 先傷乎氣。 故一損損於肺, 則病在聲息膚腠。 二損損於心, 則病在血脈顏色。 三損損於胃, 則病在飲食不調。 四損損於肝, 則病為瘈瘲疼痛。 五損損於腎, 則病為骨痿, 二便不禁。 此先傷於陽, 而後及乎陰, 陽竭於下, 則孤陰無以獨存, 不可為也。 自下而上者, 先傷乎精。 故一損損於腎, 則病為泉源乾涸。 二損損於肝, 則病為血動筋枯。 三損損於脾, 則病為痰涎壅盛。 四損損於心, 則病為神魂失守。 五損損於肺, 則病為喘急短氣。 此先傷乎陰, 而後及乎陽, 陰竭於上, 則孤陽無以獨生, 不可為也。 故曰: 心肺損而神衰, 肝腎虛而形敝, 脾胃損而食飲不歸血氣。 凡明哲之士, 則當察所由, 而預防其漸, 又何虛損之可慮? 若待源流俱竭, 而後歸罪於藥之不效, 醫之不良, 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 夫虛勞者, 五勞七傷六極是也。 一曰志勞, 二曰思勞, 三曰心勞, 四曰憂勞, 五曰瘦勞。 又有肺勞者, 短氣而面浮, 鼻不聞香臭。 肝勞者, 面目乾黑, 口苦, 精神不守, 恐畏不能獨臥, 目視不明。 心勞者, 忽忽喜忘, 大便苦難, 或時鴨溏, 口內生瘡。 脾勞者, 舌本苦直, 不得嚥唾。 腎勞者, 背難以俛仰, 小便不利, 色赤黃而有餘瀝, 莖內痛, 陰囊濕生瘡, 小腹滿急。
六極者, 一曰氣極, 令人內虛, 五臟不足, 邪氣多, 正氣少, 不欲言。 二曰血極, 令人無顏色, 眉髮落, 忽忽喜忘。 三曰筋極, 令人數轉筋, 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極, 令人痠削, 齒苦痛, 手足煩疼, 不可以立, 不欲行動。 五曰肌極, 令人羸瘦無潤澤, 飲食不生肌肉。 六曰精極, 令人少氣,然內虛,五臟氣不足, 髮毛落, 悲傷喜忘。
七傷者: 一曰太飽傷脾, 脾傷善噫, 欲臥, 面黃。 二曰大怒逆氣傷肝, 肝傷少氣, 目闇。 三曰強力舉重, 久坐濕地傷腎, 腎傷少精, 腰背痛, 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 肺傷少氣, 欬嗽, 鼻鳴。 五曰憂愁思慮傷心, 心傷苦驚, 喜忘喜怒。 六曰風雨寒暑傷形, 形傷髮膚枯夭。 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 志傷恍惚不樂。 又曰: 七傷者, 一曰陰寒, 二曰陰痿, 三曰裏急, 四曰精寒, 五曰精少, 陰下濕, 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數, 臨事不舉。
王節齋曰: 人若色慾過度, 傷損精血, 必生陰虛火動之病。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咯咯欬嗽, 倦怠無力, 飲食少進, 甚則痰涎帶血, 或欬血, 吐血, 衄血, 身熱脈沉數, 肌肉消瘦, 此名勞瘵, 最為難治, 輕者用藥數十服, 重者期以歲年。 然必須病人惜命, 堅心定志, 絕房室, 息妄想, 戒惱怒, 節飲食, 以自培其根, 此謂內外交治, 庶可保全。
薛立齋曰: 勞瘵之證, 大抵屬足三陰虧損, 虛熱無火之證, 故晝發夜止, 夜發晝止, 不時而作。 當用六味地黃丸為主, 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 若脾胃先損者, 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 以六味地黃溫存肝腎, 多有得生者。 若誤用黃柏, 知母之類, 則復傷脾胃, 飲食日少, 諸臟愈虛, 元氣下陷, 腹痞作瀉, 則不可救矣。 夫血吐血之類, 因虛火妄動, 血隨火而泛行, 或陽氣虛, 不能攝血歸經而妄行, 其脈弦洪, 乃無根之火浮於外也。 大抵此證多因火土太旺, 金水衰涸之際, 不行保養, 及三冬火氣潛藏, 不遠幃幙, 戕賊真元, 故至春末夏初, 患頭疼腳軟, 食少體熱, 而為注夏之病。 或少有老態, 不耐寒暑, 不勝勞役, 四時迭病, 此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 精神未滿而早為斲喪, 故其見證難以名狀。 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 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 用六味丸。 右尺脈遲軟, 或沉細而數欲絕, 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 用八味丸。 至於兩尺微弱, 是陰陽俱虛也, 用十補丸。 此皆滋其化源也, 仍須參前後發熱, 欬嗽諸證治之。
附按
立齋治韓州同色慾過度, 煩熱作渴, 飲水不絕, 小便淋瀝, 大便閉結, 唾痰如湧, 面目俱赤, 滿舌生刺, 唇裂身熱, 或身如芒刺而無定處, 兩足心如烙, 左三部脈洪而無倫, 此腎陰虛, 陽無所附而發於外。 蓋大熱而甚, 寒之不寒, 是無水也, 當峻補其陰。 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 用肉桂一兩, 以水頓煎六碗, 冰冷與服, 半餉熟睡, 至晚又溫飲一碗, 諸證悉退。 翼日, 畏寒足冷諸證仍至, 是無火也, 當補其陽, 急與八味丸四劑, 諸證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氣素弱, 復以科場歲考, 積勞致疾。 至十二月, 病大作, 大熱, 淚出隨凝, 目赤露胸, 氣息沉沉欲絕, 脈洪大鼓指, 按之如無, 舌乾如刺, 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遂先服十全大補湯。 余曰: 服此藥, 其脈當收斂為善。 少頃, 熟睡, 覺而惡寒增衣, 脈頓微細如絲, 此虛寒之真象也。 余以人參一兩, 加熟附三錢, 水煎頓服而安。 夜間脈復脫, 乃以參二兩, 熟附五錢仍愈。 後以大劑參, 朮, 歸身, 炙甘草等藥調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 年十四歲, 發熱吐血, 余謂宜補中益氣以滋化源, 不信, 乃用寒涼降火, 前證愈甚。 或謂曰: 童子未室, 何腎虛之有? 參朮補氣, 奚為用之? 余述丹溪先生曰, 腎主閉藏, 肝主疏泄, 二臟俱有相火, 而其系上屬於心。 心為君火, 為物所感, 則相火翕然而起, 雖不交會, 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 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 則五臟有不滿之處, 異日有難狀之疾, 正此謂也。 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痊。
虛損論列方
大補元煎新補一。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左歸丸新補四。 右歸飲新補三。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二陰煎新補十。 四陰煎新補十二。 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 理陰煎新熱三。 五物煎新因三。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小營煎新補十五。 鎮陰煎新熱十三。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五福飲新補六。 左歸飲新補二。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右歸丸新補五。 一陰煎新補八。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五陰煎新補十三。 理中湯熱一。 八味地黃湯補一二一。 六氣煎新因二一。 溫胃飲新熱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保陰煎新寒一。 一丹新補二二。 十補丸熱一七三。 抽薪飲新寒三。 柴陳煎新散九。 正柴胡飲新散六。 八珍湯補十九。 徙薪飲新寒四。 貝母丸新和十八。 諸柴胡飲新散一, 二, 三, 四, 五。
論外備用方
附子理中湯熱二陽虛。 小安腎丸熱一六七下元虛冷。 黃耆鱉甲煎寒九十虛勞煩熱。 鱉甲地黃湯寒八九虛勞煩熱。 人參平肺湯因一八七腎虛聲啞。 加味虎潛丸寒一六四補虛滋陰。 劫勞散婦一二四。 麥門冬湯寒四五氣熱血焦。 安腎丸熱一六七下元虛冷。 黑鍚丹熱一八九下元陽虛。 大兔絲子丸固三六。 地黃膏寒九一滋陰退熱。 退熱湯寒九三急勞大熱。 人參五味子湯外一五三。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滋陰降火方。 大補地黃丸寒一五九精枯血熱。 凡補陣所載古方新方俱宜酌用。
勞倦內傷
經義
調經論帝曰: 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內熱。 夫邪之生也, 或生於陰, 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於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太陰陽明論曰: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入五臟, 則滿閉塞, 下為飧泄, 久為腸澼。
舉痛論曰: 勞則氣耗。 勞則喘息汗出, 外內皆越, 故氣耗矣。
痺論曰: 陰氣者,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本病論曰: 飲食勞倦即傷脾。
論證共五條
1.勞倦一證, 即東垣所謂內傷證也。 凡疾病在人, 有不因外感而受病于內者, 則無非內傷。 而東垣乃獨以飲食失節, 勞役不足之病為內傷, 其故何也? 蓋外感, 內傷俱有惡寒發熱等證, 外感寒熱者, 即傷寒也; 內傷寒熱者, 即勞倦也。 傷寒以外邪有餘, 多宜攻散; 勞倦以內傷不足, 多宜溫補。 然此二者, 病多相類, 最易惑亂, 故東垣特用內傷二字以為外感之別。 蓋恐以勞倦之傷作傷寒之治, 則必致殺人矣。 此其大義, 所當先辨。
2.內傷之證, 東垣以飲食勞倦為言, 然飲食之傷有二, 而勞倦之傷亦有二, 當辨如左。
3.飲食內傷之證: 凡飢飽失時者, 大飢則倉廩空虛, 必傷胃氣, 太飽則運化不及, 必傷脾氣; 然時飢時飽而致病者, 其傷在飢, 故當以調補為主, 是即東垣之所謂也。 其有不因飢飽, 而惟以縱肆口腹, 遂致留滯不化者, 當以化滯消食為主, 方治當從飲食門。 以上飲食二證, 一以傷飢不足, 一以留滯有餘, 治當知辨也。
4.勞倦內傷之證; 有因困倦而忽然發熱, 或怠惰嗜臥懶于言語, 其脈緩而大, 或浮或細, 而無外邪者, 此即時人之所謂勞發也, 單宜溫補為主。
有因積勞飢飽致傷脾腎, 則最易感邪, 而病發熱頭痛, 脈緊惡寒類傷寒等證, 此內傷外感兼而有之, 是即所謂勞力感寒證也。 若以此為真傷寒, 則既由勞傷已因不足, 是傷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 若以此為非傷寒, 則甚至發斑發狂, 結胸譫語等證, 無不有之, 而不曰傷寒則人不服也。 觀東垣云, 大梁受圍之後, 死者多人, 豈俱感風寒者? 誠至言也。 第為兵革所困者明, 為利名所困者暗, 故今人多以勞倦而患傷寒者, 無非此類。 昧者不知, 而妄治殃人, 豈其天年之果盡耶? 誠可憫也。 以上勞倦二證, 皆為內傷, 而一以無邪, 一以有邪, 當辨而治也。
5.凡飢飽勞倦, 皆能傷人。 蓋人以飲食為生, 飲食以脾胃為主, 今飢飽不時, 則胃氣傷矣。 又脾主四肢, 而勞倦過度, 則脾氣傷矣。 夫人以脾胃為養生之本, 根本既傷, 焉有不病? 而人不知慎, 病斯及矣。 故有以勞倦致動虛火而病者, 有以飢餒致傷中氣而病者; 或以勞倦之後加之忍飢, 或以忍飢之後加之勞倦, 然而兩者之中則尤以受飢為甚。 所以飢時不可臨病, 飢時不可勞形, 飢時不可受寒, 飢時不可任性, 飢時不可傷精, 飢時不可酬應。 知此數者, 是即卻病養生之道也。 凡犯此者, 豈惟貧賤者為然? 而富貴者尤多有之。 蓋有勢不容己, 則未免勞心竭力, 而邪得乘虛而入者, 皆內傷不足之證也。 奈時醫不能察, 無論虛實悉曰傷寒, 但知瀉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 不知忘食忘勞, 既困于己, 再攻再削, 又困于醫, 標本俱竭, 其能生乎? 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 恨不一時救正。 其如沿習成風, 釋疑未易, 故特演東垣大意, 囑筆于此, 用效長夜之燈也。 觀者其三思焉。
論治共四條
1.凡因勞倦而無外感者, 或身雖微熱, 而脈見緩大無力, 全不緊數, 或懶言嗜臥, 或身常有汗, 此即勞發之證, 自與外感之頭疼脈緊, 筋骨痠痛者不同, 治宜以補養為主, 氣復則愈。 虛在陽分者, 宜四君子湯, 五君子煎。 虛在陰分者, 三陰煎, 五陰煎, 或大小營煎。 若脾胃中氣受傷者, 理中湯, 養中煎。 若血氣俱虛者, 五福飲, 八珍湯, 或十全大補湯。
2.勞倦飢飽不時, 而致寒熱往來者, 以飢時臟氣餒, 勞時腠理開, 腠理開則邪易感, 臟氣餒則邪易入, 所以飢飽勞倦不慎者, 多令人為頭痛發熱惡寒等證。 雖曰此由內傷, 而實有外感; 雖有外感, 而實以內傷。 故東垣制補中益氣湯, 以參, 耆, 歸, 朮而加之升, 柴, 以助生長之氣, 使胃氣上升, 則氣復于中而陽達于外。 此實和解之良法也。 第今人以勞倦傷陰而精血受病者為尤多, 則耆, 朮之屬亦有不相宜者, 茲余復制補陰益氣煎。 凡陽虛于下, 水虧不能作汗, 而邪有不解者, 此方尤勝之。 愚有治脾三方并補中益氣湯論, 在後飲食門, 當參閱之。
3.勞倦感邪, 以致傷寒發熱, 頭疼身痛。 凡脈緊邪盛者, 不得不從解散治之。 若虛本不甚而表邪不解者, 宜正柴胡飲。 若外邪兼火者, 一柴胡飲。 外邪兼寒者, 二柴胡飲。 若氣血微虛者, 三柴胡飲, 或四柴胡飲。 其有虛甚而邪不易解者, 宜理陰煎, 或大溫中飲, 所不可緩也。
4.夏月暑熱之時, 或于道途, 或于田野, 過于勞倦, 而身體薄弱者, 最易傷暑。 此亦勞倦之屬。 論治詳暑證門陽暑條中。
辨脈
東垣曰: 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于人迎, 氣口, 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傷, 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內傷。 此辨固是, 但其說有所未盡耳。 外感風寒, 皆有餘之證, 是從前客邪來也, 其病必見于左手, 左手主表, 乃行陽二十五度。 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 皆不足之病也, 必見于右手, 右手主裏, 乃行陰二十五度。 故外感寒邪, 則獨左手人迎脈浮緊, 按之洪大緊者, 後甚于弦, 是足太陽寒水之脈, 按之洪大而有力, 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 丁與壬合, 內顯洪大, 乃傷寒脈也。 若外感風邪, 則人迎脈緩而大于氣口一倍, 或兩倍, 三倍。 內傷飲食, 則右寸氣口脈大于人迎一倍, 傷之重者, 過在少陰則兩倍, 太陰則三倍, 此內傷飲食之脈。
愚謂東垣發明內傷一證, 其功誠為不小, 凡其所論有的確不易者, 茲俱詳述于後, 或稍有疑似者, 姑已置之。 至若辨脈一條, 則有不容不辨者, 乃以左為人迎主表,右為氣口主裏; 外感則左手人迎浮緊, 內傷則右手氣口脈大。 此其長中之短也。 夫人迎本陽明胃脈, 在結喉兩旁; 氣口本太陰肺脈, 兩手所同稱也。 迨晉之王叔和, 不知何所取義, 突謂左為人迎, 右為氣口; 左以候表, 右以候裏。 而東垣宗之, 故亦以為言, 則大謬矣。 且內傷外感之分, 乃一表一裏不容紊也, 如肝腎在左, 豈無裏乎? 腸胃在右, 豈非表乎? 即如仲景之論傷寒, 亦但以浮大為表, 沉細為裏。 歷溯仲景之前, 以至倉, 扁, 軒, 歧, 初未聞有以左右言表裏者。 迨自叔和之後, 則悉宗其謬而傳始訛矣。 即無論六經之表裏, 而但以親歷所見者言之: 如脈見緊數, 此寒邪外感也, 然未有左數而右不數者。 又如所云, 左大者為風邪, 右大者為飲食, 則尤其不然。 夫人生稟賦之常, 凡右脈大者十居八九, 左脈大者十居一二。 若果陽邪在表, 則大者更大, 豈以右脈本大而可認為食乎? 若飲食在臟, 則強者愈強, 豈以左脈本強而可認為寒乎? 不知此之大而緊, 則彼之小者亦必緊, 彼之小而緩, 則此之大者亦必緩。 若因其偏強而即起偏見, 則忘其本體者多矣。 故大小言, 則脈體有不同, 可以左右分也; 若以遲疾言, 則息數本相應, 不可以左右分也。 矧左表右裏之說, 既非經旨, 亦非病徵, 烏足信哉? 或曰: 然則內傷外感, 何以辨之? 曰: 六脈俱有表裏, 左右各有陰陽。 外感者, 兩手俱緊數, 但當以有力無力分陰證陽證; 內傷者, 左右俱緩大, 又必以有神無神辨虛邪實邪。 然必察左右之常體, 以參久暫之病因, 斯可得脈證之真。 不然則表裏誤認。 改補倒施。 自叔和至今, 凡陰受其殃者, 不知幾多人矣。 此不得不為辨, 正以為東垣之一助也。 此別有辨, 在[類經‧藏象類]第十一篇, 所當互證。
述古共三條
李東垣曰: 古之至人, 窮陰陽之造化, 究乎生死之際, 所著[內經], 悉言人以胃氣為本。 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 所謂元氣, 穀氣, 營氣, 衛氣, 清氣, 春升生發之氣, 此六者以穀氣上行, 皆胃氣之別稱也。 使穀氣不得升浮, 生長之令不行, 則無陽以護其營衛, 不任風寒, 乃生寒熱, 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理異: 內傷脾胃, 乃傷其氣; 外傷風寒, 乃傷其形。 傷外為有餘, 有餘者瀉之; 傷內為不足, 不足者補之。 汗之, 下之, 吐之, 克之, 皆瀉也; 溫之, 和之, 調之, 養之, 皆補也。 內傷不足之病, 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 則虛其虛也。 [難經]曰: 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 曰: 惟當以甘溫之劑, 補其中, 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 [內經]曰: 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 蓋溫能除大熱, 大忌苦寒之劑瀉胃土耳。 今立補中益氣湯。
又曰: 夫喜怒不節, 起居不時, 有所勞傷, 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 火旺則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熱無氣以動, 懶於言語,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不安。 當病之時, 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 以甘寒瀉其熱火, 以酸味收其散氣, 以甘溫補其中氣。 經言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是也。 [金匱要略]曰: 平人脈大為勞, 虛極亦為勞。 夫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熱, 春夏劇, 秋冬火差, 以黃耆建中湯治之, 此亦溫之之意也。
又曰: 脾胃受勞役之疾, 飲食又復失節, 耽病日久, 事息心安, 飽食太甚, 病乃大作。 故內傷飲食, 則亦惡風寒, 是營衛失守, 皮膚間無陽以滋養, 不能任風寒也。 皮毛之絕, 則心肺之本亦絕矣。 蓋胃氣不升, 元氣不至, 無以滋養心肺, 乃不足之證也。 計受病不一, 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因而飽食, 內傷者極多, 外傷者間而有之。 舉世醫者, 往往將元氣不足之證, 便作外傷風寒表實之證, 而反治心肺, 是重絕其表也, 安得不死乎。 若曰不然, 請以眾人之耳聞目見者證之。 向者壬辰改元, 京師戒嚴, 迨三月下旬, 受敵者凡半月。 解圍之後, 都人之不受病者, 萬無一二, 既病而死者, 繼踵而不絕, 都門十有二所, 每日各門所送, 多者二千, 少者不下一千, 似此者幾三月。 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 大都人在圍城中, 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不待言而知。 由其朝饑暮飽, 起居不時, 寒溫失所, 動經三兩月, 胃氣虧之久矣, 一旦飽食太過, 感而傷人, 而又調治失宜, 其死也無疑矣。 非惟大梁為然, 遠在真祐, 興定間, 如東平, 如太原, 如鳳翔, 解圍之後, 病傷而死, 無不皆然。 余在大梁, 凡所親見, 有發表者, 有以巴豆推之者, 有以承氣湯下之者, 俄而變結胸發黃, 又以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下之, 無不死者。 蓋初非傷寒, 以調治差誤, 變而似真傷寒之證, 皆藥之罪也。 往者不可追, 來者猶可及, 輒以生平已試之效, 著[內外傷辨論]一篇, 推明前哲之餘論, 歷舉近事之變故, 庶幾同志者, 審其或中, 觸類而長之, 免後人之橫夭耳。
東垣辨氣少氣盛曰: 外傷風寒者, 其氣壅盛而有餘; 內傷飲食勞役者, 其口鼻中氣皆短促不足以息。 何以分之? 蓋外傷風寒者, 心肺元氣初無減損, 又添邪氣助之, 使鼻氣壅塞不利, 面赤不通, 其鼻中氣不能出, 併從口出, 但發一言, 必前輕後重, 其聲壯厲而有力者, 乃有餘之驗也。 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 其聲嗄, 其言響如從瓮中出, 亦前輕而後重, 高揭而有力, 皆氣盛有餘之驗也。 內傷飲食勞役者, 心肺之氣先損, 為熱所傷, 熱既傷氣, 四肢無力以動, 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 上喘懶語, 人有所問, 十不欲對其一, 縱勉強答之, 其氣亦怯, 其聲亦低, 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 明白如此, 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 豈有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東垣辨頭痛曰: 內證頭痛, 有時而作, 有時而止, 外證頭痛, 常常有之, 直須傳入裏實方罷, 此內外證之不同也。
勞倦論列方
五福飲新補六。 八珍湯補十九。 養中煎新熱四。 理中湯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小營煎新補十五。 五君子煎新熱六。 一柴胡飲新散一。 三柴胡飲新散三。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五陰煎新補十三。 大營煎新補十四。 四君子湯補一。 大溫中飲新散八。 二柴胡飲新散二。 正柴胡飲新散六。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三陰煎新補十一。
論外備用方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當歸黃耆湯補九七熱渴脈虛。
關格
經義
六節藏象論曰: 人迎一盛病在少陽, 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 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已上為關陰。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 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 則死矣。
終始篇曰: 人迎一盛, 病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 病在足太陽; 二盛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 病在足陽明; 三盛而躁, 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 病在足厥陰; 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 病在足少陰; 二盛而躁, 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 病在足太陰; 三盛而躁, 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 且大且數者, 名曰溢陰, 溢陰為內關, 內關不通, 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 命曰關格, 關格者, 與之短期。 以上俱有刺法, 詳載[類經‧鍼刺類]。
禁服篇曰: 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 兩者相應, 俱往俱來, 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 如是者, 名曰平人。 人迎四倍者,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死不治。 必審按其寒熱, 以驗其臟腑之病。 寸口四倍者, 名曰內關, 內關者, 且大且數, 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 以驗其臟腑之病。
脈度篇曰: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 陽脈不和則氣留之, 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 陰脈不利則血留之, 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能榮也, 故曰關。 陽氣太甚, 則陰氣弗能榮也, 故曰格。 陰陽俱盛, 不得相榮, 故曰關格。 關格者, 不得盡期而死也。
論證共四條
1.關格一證在[內經]本言脈體, 以明陰陽離絕之危證也, 如六節藏象論, 終始篇, 禁服篇及脈度, 經脈等篇言之再四, 其重可知。 自秦越人[三難]曰: 上魚為溢, 為外關內格。 入尺為覆, 為內關外格。 此以尺寸言關格, 已失本經之意矣。 又仲景曰: 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 關則不得小便, 格則吐逆。 故後世自叔和, 東垣以來, 無不以此相傳, 而竟置關格一證於烏有矣。 再至丹溪, 則曰此證多死, 寒在上, 熱在下, 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 法當吐, 以提其氣之橫格, 不必在出痰也。 愚謂兩寸俱盛四倍, 又安得為寒在上耶? 且脈大如此, 則浮豁無根, 其虛可知, 又堪吐乎? 謬而又謬, 莫此甚矣。 夫[內經]云: 人迎四倍, 寸口四倍, 既非尺寸之謂, 而曰吐逆者, 特隔食一證耳, 曰不得小便者, 特癃閉一證耳, 二證自有本條, 其與關格何涉? 數子且然, 況其他乎, 又安望治此者之無謬哉。
2.關格證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 寸口察五臟之陰, 人迎盛至四倍已上, 此陽明經孤陽獨見, 水不濟火也, 故曰格陽, 格陽者, 陰格於陽也。 氣口盛至四倍已上, 此太陰經元陰無主, 氣不歸精也, 故曰關陰, 關陰者, 陽關於陰也。 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 且大且數, 此其陽氣不藏, 故陰中無陽, 陰氣不升, 故陽中無陰, 陰陽相離, 故名關格也。 凡見此者, 總由酒色傷腎, 情慾傷精, 以致陽不守舍, 故脈浮氣露, 亢極如此, 此則真陰敗竭, 元海無根, 是亢龍有悔之象, 最危之候也。
3.[內經]以人迎寸口並診關格, 今後世診法, 則但取寸口, 而不察人迎, 似於法有未盡, 然寸口為脈之大會, 而脈見於彼, 未有不見於此者, 所以但察氣口, 則人迎之脈亦可概見。 故凡見寸口弦大至極, 甚至四倍已上, 且大且數者, 便是關格之脈, 不得誤認為火證。 余嘗診此數人, 察其脈則如弦如革, 洪大異常, 故云四倍; 察其證則脈動身亦動, 凡乳下之虛里, 臍傍之動氣, 無不舂舂然, 振振然與脈俱應者; 察其形氣, 則上有微喘, 而動作則喘甚, 肢體而力, 而寤寐多慌張。 謂其為虛損, 則本無欬嗽失血等證; 謂其為痰火, 則又無實邪發熱等證, 此關格之所以異也。 然惟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 多有此證, 求其所因, 則無非耽嗜少艾, 中年酒色所致, 是雖與勞損證若有不同, 而實即勞損之別名也。 此老成之人所以當知慎也。 有喘論在喘證門, 互閱可也。
4.本經脈度篇所云: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能榮也, 故曰關; 陽氣太盛, 則陰氣弗能榮也, 故曰格, 陰陽俱盛, 不能相榮, 故曰關格, 關格者, 不得盡期而死, 此舉脈證而兼言之也。 若以脈言則如前之四倍者是也; 若以證言, 則又有陰陽俱盛者, 以陽病極於陽分, 而陰病極於陰分也。 凡陽盛於陽者, 若乎當瀉, 而陰分見陰, 有不可瀉。 陰極於陰者, 若乎當補, 而陽分見陽, 又不可補。 病若此者, 陽自陽而陽中無陰, 陰自陰而陰中無陽, 上下否隔, 兩顧弗能, 補之不可, 瀉之又不可, 是亦關格之證也, 有死而已。 此與真寒假熱, 真熱假寒之證, 大有不同, 學者當辨其疑似。
論治共三條
1.關格之脈, 必弦大至極。 夫弦者為中虛, 浮大者為陰虛, 此腎水大虧, 有陽無陰之脈也。 治此者, 宜以峻補真陰為主, 然又當察其虛中之寒熱, 陰中之陰陽, 分別處治, 斯盡善也。
2.關格證, 凡兼陽臟者必多熱, 宜一陰煎, 左歸飲, 左歸丸之類主之。 兼陰臟者必多寒, 宜大營煎, 右歸飲, 右歸丸之類主之。 若不熱不寒, 臟氣本平者, 宜五福飲, 三陰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3.關格證, 所傷根本已甚, 雖藥餌必不可廢, 如精虛者當助其精, 氣虛者當助其氣, 其有言難盡悉者, 宜於古今補陣諸方中擇宜用之。 斯固治之之法, 然必須遠居別室, 養靜澄心, 假以歲月, 斯可全愈。 若不避絕人事, 加意調理, 而但靠藥餌, 則恐一暴十寒, 得失相半, 終無濟於事也。 凡患此者, 不可不知。
關格論列方
五福飲新補六。 大補元煎新補一。 三陰煎新補十一。 左歸丸新補四。 右歸丸新補五。 大營煎新補十四。 一陰煎新補八。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景岳全書卷十六終
飲食門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 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人以水穀為本, 故人絕水穀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臟脈, 不得胃氣也。
營衛生會篇曰: 人受氣於穀, 穀入於胃, 以傳於肺, 五臟六腑, 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在脈中, 衛在脈外。
五味篇曰: 天地之精氣, 其大數常出三入一, 故穀不入, 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平人絕穀篇曰: 腸胃之中常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後, 後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留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六節藏象論曰: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 藏於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 藏於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刺節真邪論曰: 真氣者, 所受於天, 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經脈別論曰: 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 留於四臟, 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揆度以為常也。
口問篇曰: 穀入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營氣篇曰: 營氣之道, 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 乃傳之肺, 流溢於中, 布散於外, 精專者, 行於經隧。
病能論曰: 食入於陰, 長氣於陽。
陰陽應象大論曰: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於六腑。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五臟別論曰: 胃者水穀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至真要大論曰: 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詳諸氣門治氣條中
藏氣法時論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心欲軟, 急食鹹以軟之。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腎欲堅, 急食苦以堅之。
宣明五氣篇曰: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 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 九鍼論曰: 病在骨, 無食鹹。 病在血, 無食苦。
五味篇曰: 肝病禁辛, 心病禁鹹, 脾病禁酸, 腎病禁甘, 肺病禁苦。
五味論曰: 酸走筋, 多食之, 令人癃。 鹹走血, 多食之, 令人渴。 辛走氣, 多食之, 令人洞心。 苦走骨, 多食之, 令人變嘔。 甘走肉, 多食之, 令人悗心。
生氣通天論曰: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五臟生成篇曰: 多食鹹, 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 則骨痛而髮落。
刺法論曰: 欲令脾實, 氣無滯, 飽無久坐, 食無太酸, 無食一切生物, 宜甘宜淡。
靈蘭秘典論曰: 脾胃者, 食廩之官, 五味出焉。
痺論曰: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太陰陽明論曰: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陰受之, 則入五臟。 詳脾胃門
本病論曰: 飲食勞倦則傷脾。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形寒寒飲則傷肺。 腎脈微緩為洞, 洞者, 食入還出。
刺志論曰: 穀盛氣盛, 穀虛氣虛,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穀入多而氣少, 此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 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者, 得之有所脫血, 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 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解篇曰: 少陰所謂惡聞食臭者, 胃無氣, 故惡聞食臭也。
論證共五條
1.凡飲食傷脾之證, 有寒傷, 有熱傷; 有暫病, 有久病; 有虛證, 有實證。 但熱者, 暫者, 實者, 人皆易知; 而寒者, 久者, 虛者, 人多不識。 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 而為瀉, 為痢, 為痛之類者, 人猶以為火證, 而治以寒涼者, 是不識寒證也。 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為痛者, 人皆知其實也。 然脾胃強壯者, 即滯亦易化, 惟其不能化者, 則最有中虛之證。 故或以不食亦知飢, 少食即作脹, 或以無飢無飽全然不思飲食, 或以胃虛兼嘔而腹滿膨膨, 或以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 或中氣不化, 則胸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飲食之滯者, 或因病致傷胃氣, 則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滿之病者。 且胃病于暫者多實, 脾病于久者多虛。 時醫于此, 無論邪正久暫, 鮮有不用開胃消導等劑, 是不知虛證也。 蓋脾胃之職, 原以化食為能, 今既不能化食, 乃其所能者病, 而尚可專意克伐, 以害其能乎? 且凡欲治病, 必須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 若胃氣實者, 攻之則去, 而疾常易愈。 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 胃氣虛者, 攻亦不去, 此非藥不去病也, 以胃氣本弱, 攻之則益弱, 而藥力愈不能行也。 若久攻之, 非惟藥不能行, 必致元氣愈傷, 病必愈甚, 盡去其能, 必致死矣。 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 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 自宜消伐, 惟速去為善; 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 概施欲速攻治之法, 則無不危矣。
2.傷食者, 必惡食。
3.素喜冷食者, 內必多熱; 素喜熱食者, 內必多寒。 故內寒者不喜寒, 內熱者不喜熱。 然熱者嗜寒, 多生中寒; 寒者嗜熱, 多生內熱。 此<內經>所謂: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故凡治病養生者, 又當于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
4.飲食致病, 凡傷于熱者, 多為火證而停滯者少; 傷于寒者, 多為停滯而全非火證。 大都飲食之傷, 必因寒物者居多, 而溫平者次之, 熱者又次之。 故治此者, 不可不察其所因。
5.偶病之人, 多有非食而疑食者, 曰某日曾食某物, 或某肉某, 其日即病, 醫者不論虛實, 但聞此言, 且見胃口不開, 必先治食。 夫未病之人, 誰有不食? 豈必預為停食而待病至者, 斯可信其無食乎? 及其病也, 則或因勞倦, 或因風寒, 或因七情。 病發不測, 而且無脹無滯, 與食何干? 藥不對病, 而妄行剝削, 必反增病。 此斯道中之莫須有也。 由此推之, 則凡無據無證而妄指胡猜者, 皆其類也, 良可慨矣。 .
論治共十一條
1.凡治飲食暫傷者, 亦當辨虛實。 若停滯中焦, 或脹或痛者, 此實證也, 當先去其食, 宜大和中飲主之; 然去食莫先于理氣, 又惟排氣飲為佳。 若所停猶在上焦, 莫若用吐為捷法, 或用吐劑亦可。 若食停下焦, 痛極兼脹者, 須下而去之, 宜神祐丸, 或備急丸, 或赤金豆, 若偶傷生冷, 或油濁不堪等物, 以致吐瀉脹痛而邪氣實者, 宜抑扶煎, 若無寒氣者, 以本方去吳茱萸煎服, 或用排氣飲, 和胃飲俱佳, 若痛脹不解者, 宜神香散兼用之。
2.飲食傷脾而吐瀉已甚者, 但察其無中滿, 無腹痛而惟嘔惡不能止, 此其食物必已盡去, 而以中氣受傷, 大虛而然。 或其人困倦不寧, 少氣多汗, 六脈豁大無神者, 宜理中湯, 五君子煎, 或溫胃飲之類主之。 若吐甚極虛者, 宜四味回陽飲, 瀉甚極虛者, 宜胃關煎。 凡大吐大瀉之後多為腹脹, 若但外脹而內不覺脹, 或惡聞食氣, 不欲飲食者, 皆脾氣大虛之候, 速宜用前溫補諸法調治之。
3.凡少年小兒輩, 多有縱肆口腹, 以致胃氣不清, 或時微脹, 或時疼痛, 或膨膨然不思飲食, 此皆傷脾而然, 而實亦食滯使然也。 滯多者, 宜和胃飲; 滯少者, 宜枳朮丸, 或芍藥枳朮丸, 日漸服之, 仍節飲食, 自可全愈。
4.凡失飢傷飽, 損及脾胃, 多令人胸膈痞悶, 不能消化, 飲食少思, 口中無味, 或噯氣吞酸, 神體困倦, 此皆脾氣受傷, 中虛而然, 宜木香人參枳朮丸, 或大健脾丸去黃連主之。 其虛甚者, 宜理中湯, 或溫胃飲。 若虛在下焦, 而陰中無陽, 不能生土者, 惟理陰煎加減主之為善。
5.病後胃口不開, 飲食不進者, 有二證: 蓋一以濁氣未淨, 或餘火未清, 但宜以小和中飲加減主之。 一以脾胃受傷, 病邪雖去, 而中氣未復。 故或有數日不能食, 或旬日不能開, 或胸喉中若有所哽如梅核氣者, 此中本無停積, 但以陽氣未舒, 陰翳作滯, 胃氣太虛, 不能運化而然。 輕則溫胃飲, 甚則必加人參, 附子, 但使陽氣得行, 則胃口自開也。
6.凡飲酒致傷者, 多宜除濕利水。 若或傷氣, 亦宜間用人參。 然其證有三, 不可不辨。 一以酒濕傷脾, 致生痰逆嘔吐, 胸膈痞塞, 飲食減少者, 宜葛花解醒湯, 胃苓湯, 五苓散之類主之。 一以酒熱傷陰, 或致發熱動血者, 宜黃芩芍藥湯, 清化飲, 徙薪飲之類主之。 一以酒質傷臟, 致生泄瀉不已, 若氣強力壯者, 惟五苓散, 胃苓湯之類, 皆可除濕止瀉; 若因濕生寒, 以瀉傷陰, 致損命門陽氣者, 非胃關煎及五德丸, 九丹之類不可。
7.怒氣傷肝, 則肝木之氣必侵脾土, 而胃氣受傷, 致妨飲食。 此雖以肝氣之逆, 然肝氣無不漸散, 而脾氣之傷則受其困矣。 此所以不必重肝, 而重當在脾也。 故凡遇此證, 但當察其逆滯之有無, 如無痛脹滿等證, 則不必疏氣, 單宜以養脾益氣為主, 如五味異功散, 歸脾湯之屬是也。 或于補養藥中少加烏藥, 青皮, 白豆蔻, 以佐之亦可。
8.凡時食時吐, 或朝食暮吐等證, 詳載反胃門。
9.善食而瘦者, 多因有火。 然當察火之微甚: 微火者, 微清之, 如生地, 芍藥, 丹皮, 沙參, 麥冬, 石斛, 竹葉, 地骨皮, 黃芩, 知母, 細甘草之屬是也; 若火甚者, 或隨食隨飢, 隨飲隨渴, 或肌膚燥熱, 二便澀結, 則石膏, 黃連, 梔子, 黃柏, 龍膽草, 苦參之屬, 所不可免。 此當察其三焦五臟, 隨所在而治之。 然陽盛者, 陰必虛, 如一陰煎, 二陰煎, 四陰煎之屬, 皆當擇而用也。 一, 不能食而瘦者, 必其脾胃虛弱, 不能健運而然, 故或為噯氣吞酸, 痞滿不飢等證, 宜四君子湯, 歸脾湯。 若兼寒者, 宜五君子煎, 養中煎, 理中湯。 其命門火衰者, 宜右歸飲, 右歸丸, 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10.凡喜食茶葉, 喜食生米者, 多因胃有伏火, 所以能消此物。 余嘗以清火滋陰之藥, 愈此者數人。 蓋察其脈證有火象, 故隨用隨效也。 又有喜食炭者, 必其胃寒而濕, 故喜此燥澀之物, 亦當詳察脈證, 宜以健脾溫胃為主。
11.食飲所傷, 治當從類。 如麥芽, 神能消米之積; 砂仁, 厚朴, 蘿蔔子, 阿魏能肉食之積; 山楂, 枳實能消瓜果之積。 凡因濕者, 宜治以燥, 如半夏, 蒼朮, 草果, 澤瀉之屬。 因寒者, 宜治以熱, 如薑, 桂, 吳茱萸, 肉豆蔻之屬。 因熱者, 宜治以寒, 如芩, 連, 梔子, 青皮之屬。 氣滯者, 當行其氣, 宜木香, 烏藥, 香附, 白芥子之屬。 血滯者, 當行其血, 宜桃仁, 紅花, 蘇木, 玄胡之屬。 食聚積堅, 行散不易者, 宜巴豆, 大黃, 三稜, 蓬朮之屬。 凡治食積所停, 古法不過如此。 雖然, 此不過言其大概耳, 至若淺深虛實, 貴酌權宜。 凡欲攻有形, 須從乎味。 欲散凝滯, 須從乎氣。 未有氣行而食不隨者, 則此中之氣味通變, 又自有相濟之妙, 故不可以膠柱也。 一, 食停小腹, 治按詳心腹痛門, 當參閱之。 .
論脾胃三方共三條
1.人賴脾胃為養生之本, 則在乎健與不健耳。 而脾胃三方, 如潔古之枳朮丸, 東垣之平胃散及補中益氣湯, 俱當今之相傳以為準繩者也。 夫所謂平胃者, 欲平治其不平也。 此東垣為胃強邪實者設, 故其性味從辛從燥從苦而能消能散, 惟有滯有濕有積者宜之。 今見方家每以為常服健脾之劑, 動輒用之而不察可否, 其誤甚矣。
2.潔古枳朮丸, 以白朮為君, 脾得其燥, 所以能健。 然佐以枳實, 其味苦峻, 有推墻倒壁之功。 此實寓攻于守之劑, 惟脾氣不清而滯勝者, 正當用之。 若脾氣已虛, 非所宜也。 今人不察, 相傳為補脾之藥而朝吞暮餌, 或以小兒瘦弱而制令常服, 則適足以傷其氣, 助其瘦耳, 用宜酌也。
3.補中益氣湯, 乃東垣所獨得之心法。 蓋以脾胃屬土, 為水穀之海, 凡五臟生成惟此是賴者, 在賴其發生之氣, 運而上行, 故由胃達脾, 由脾達肺, 而生長萬物, 滋溉一身, 即如天地之土, 其氣皆然。 凡春夏之土能生能長者, 以得陽氣而上升, 升則向生也。 秋冬之土不生不長者, 以得陰氣而下降, 降則向死也。 今本方以升, 柴助升氣, 以參, 耆, 歸, 朮助陽氣, 此東垣立方之意, 誠盡善矣。 第肺本象天, 脾本象地, 地天既交, 所以成泰。 然不知泰之前猶有臨, 臨之前猶有復, 此實三陽之元始, 故余再制補陰益氣煎, 正所以治臨復之氣, 庶乎得根本之道而足補東垣之未盡也。 又補中益氣湯之用, 原為補中扶陽而設, 然補陽之義則亦有宜否之辨, 用者不可不知, 如東垣用此以治勞倦內傷發熱等證, 雖曰為助陽有, 非發汗也, 然實有不散而散之意, 故于勞倦感寒, 或陽虛痎瘧, 及脾氣下陷等證, 則最所宜也。 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但有中氣虧甚者, 則升, 柴之類大非所宜。 何也? 蓋升, 柴之味, 皆兼苦寒; 升, 柴之性, 皆專疏散。 雖曰升麻入脾胃, 柴胡入肝膽, 能引清氣上升, 然惟有邪者, 固可因升而散之。 使或無邪, 能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氣乎? 即曰此湯以補劑為主, 而惟借升, 柴以引達清氣, 不知微虛者猶可出入, 大虛者必難假借。 當此之時, 即純用培補, 猶恐不及, 而再兼疏泄, 安望成功? 且凡屬補陽之劑, 無不能升, 正以陽升也, 用其升而不用其散, 斯得補陽之大法。 此中自有玄機, 又奚必升, 柴之是賴乎? 故寇宗奭極言, 五勞七傷之大忌柴胡者, 是誠絕類之真見, 而李時珍復又非之, 余亦何容再辨哉? 然理有一定, 孰能越之? 茲余單揭其要曰: 能散者, 斷不能聚, 能泄者, 斷不能補。 而勝味之苦寒者, 亦斷非扶陽之物。 只此便是斷按, 而紛紛之議, 或可判矣。 故于諸證之中, 凡其不宜用此者, 則有不可不察。 如表不固而汗不斂者, 不可用; 外無表邪而陰虛發熱者, 不可用; 陽氣無根而格陽, 戴陽者, 不可用; 脾肺虛甚而氣促似喘者, 不可用; 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 不可用, 水虧火亢而吐血血者, 不可用; 四肢厥逆而陽虛欲脫者, 不可用。 總之, 元氣虛極者, 毫不可泄; 陰陽下竭者, 毫不可升; 真火虧敗者, 毫不可用清涼。 今人但知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虛, 一概尚之, 而不知病當緊急, 則此時幾微關係, 判于一舉指之間, 而纖微不可紊誤者, 正此類也。 余亦安能以筆盡哉?
述古共四條
王太僕曰: 內格嘔逆, 食不得入, 是有火也。 病嘔而吐, 食入反出, 是無火也。
李東垣曰: 胃中元氣盛, 則能食而不傷, 過時而不饑。 脾胃俱旺, 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 則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雖肥而四肢不舉, 蓋脾實而邪氣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 脾虛則肌肉削, 即食也。 脾病則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大便泄瀉。 脾既病, 則不能與胃行津液, 故亦從而病焉。 大抵脾胃虛弱, 陽氣不能生長, 是春夏之令不行, 五臟之氣不生。 脾病則下流乘腎, 土剋水, 則骨乏無力, 是為骨痿, 令人骨髓空虛, 足不能履地, 是陰氣重疊, 此陰盛陽虛之證。 大法云: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若用辛甘之藥滋胃, 當升當浮, 使生長之氣旺。 言其汗者, 非正發汗也, 為助陽也。
王節齋曰: 人之一身, 脾胃為主, 胃陽主氣, 脾陰主血; 胃司受納, 脾司運化, 一納一運, 化生精氣, 津液上升, 糟粕下降, 斯無病也。 人惟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 損傷脾胃, 胃損則不能納, 脾損則不能化, 脾胃俱損, 納化皆難, 元氣斯弱, 百邪易侵, 而飽悶, 痞積, 關格, 吐逆, 腹痛, 瀉利等證作矣。 故潔古製枳朮之丸, 東垣發脾胃之論, 使人常以調理脾胃為主, 後人稱為醫中王道, 厥有旨哉。
薛立齋曰: 凡傷食飽悶, 痞塞不消, 若脾胃素實, 止因倍食暴傷而患者, 宜用神, 山楂輩消耗之, 否則, 當慎也。 東垣曰: 脾胃之氣壯, 則多食而不傷, 過時而不饑。 若脾氣虛弱, 不能腐化者, 宜培補之。 若脾胃虛寒者, 宜溫養之。 若命門火衰者, 宜溫補之。 大凡食積痞塊, 證為有形, 所謂邪氣盛則實, 真氣奪則虛, 惟當養正則邪積自除矣。 雖云堅者削之, 客者除之, 若胃氣未虛, 元氣尚實, 乃可用也。 或病久虛羸, 或元氣素弱者, 亦當固本為主, 而佐以消導, 不然, 反致痞滿不食, 而益其病矣。 又曰: 若傷性熱之物者, 用二陳加黃連, 山楂。 傷濕之物者, 用二陳加神, 麥芽。 傷米食, 用六君加穀, 蘗。 傷食者, 用六君加麥芽。 傷肉食者, 用六君加山楂。 傷魚腥者, 用六君加陳皮。 傷角黍炊飯者, 用六君倍加神。 若物已消而瀉未愈者, 此脾胃受傷也, 宜用六君子。 若飲食減少, 食而難化者, 屬脾胃虛寒也, 加炮薑, 木香, 肉果, 不應, 加五味, 吳茱萸, 補骨脂。 脾腎虛寒者, 須服八味丸, 否則, 多患脾虛中滿之證。 其神, 麥芽, 雖助戊土以腐熟水穀。 然麥芽一味, 余嘗以治婦人喪子, 乳房脹痛欲成癰者, 用一二兩炒熟, 煎服即消, 其破血散氣可知矣。 丹溪云: 麥芽消腎。 <婦人良方>云: 神善下胎。 皆剋伐之功多, 而補益之功少, 亦不宜輕用。 今有能食難化, 而食後反飽者, 乃脾氣虛弱, 不能腐化水穀也。 若服清胃, 平胃等劑, 或加熱渴, 嘔吐, 或腹脹, 泄瀉等證者, 乃是脾胃復傷, 急用六君子加芍藥, 木香, 炮薑補之。 亦有屬脾氣鬱結者, 當解鬱健脾。 若用清涼降火, 以致中氣虛痞而不食, 或食而反出, 又以為噎膈, 用行氣化痰者, 必致不救也。
飲食論列方
排氣飲新和六。 和胃飲新和五。 大和中飲新和七。 抑扶煎新熱十一。 小和中飲新和八。 養中煎新熱四。 理陰煎新熱三。 四君子湯補一。 胃苓湯和百九十。 歸脾湯補三二。 六君子湯補五。 右歸丸新補五。 胃關煎新熱九。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四陰煎新補十二。 五德丸新熱十八。 八味地黃丸補一二一。 清化飲新因十三。 枳朮丸和七九。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備急丸攻五二。 木香人參枳朮丸和八二。 神香散新和二十。 二陳湯和一。 平胃散和十七。 大健脾丸和八五。 理中湯熱一。 五苓散和一八二。 五君子煎新熱六。 溫胃飲新熱五。 右歸飲新補三。 五味異功散補四。 一陰煎新補八。 二陰煎新補十。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九丹新熱二三。 徙薪飲新寒四。 芍藥枳朮丸新和十六。 赤金豆新攻二。 神祐丸攻四八。 黃芩芍藥湯寒百九。 .
論外備用方
人參散和一二六虛寒。 養胃進食丸和八九。 法製陳皮和七十。 健脾散和六三溫中和胃。 加味二陳湯和三食鬱。 消食丸和九十行滯。 朮丸和二百一化食。 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酒毒。 強中湯熱九三生冷傷脾。 溫胃化痰丸熱九八寒痰。 丁香茯苓湯熱六三溫胃進食。 啟脾丸和八六溫胃行滯。 茯苓飲和九三調胃進食。 化滯調中湯和五九行滯。 大正氣散和二四煖胃。 和中丸和八八開胃。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寒滯。 加味枳朮丸和八三。 甘露湯熱七三和胃進食。 參朮健脾湯和六四行滯。 理中化痰丸熱九虛痰。 八味理中丸熱七。 .
脾胃
經義
靈蘭秘典論曰: 脾胃者, 食廩之官, 五味出焉。
營衛生會篇曰: 人受氣於穀, 穀入於胃, 以傳於肺, 五臟六腑, 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在脈中, 衛在脈外。
熱論曰: 陽明者, 十二經脈之長也。
經脈別論曰: 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詳前飲食門
六節藏象論曰: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詳前飲食門。 脾, 胃, 大腸, 小腸, 三焦, 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此至陰之類, 通於土氣。 凡十一臟, 皆取決於膽也。
五味篇曰: 穀始入於胃, 其精微者, 先出於胃之兩焦, 以溉五臟, 別出兩行, 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 積於胸中, 命曰氣海, 出於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 其大數常出三入一, 故穀不入, 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決氣篇帝曰: 余聞人有精, 氣, 津, 液, 血, 脈, 余意以為一氣耳, 今乃辨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謂精。 何謂氣? 岐伯曰: 上焦開發, 宣五穀味, 熏膚, 充身, 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何謂津? 岐伯曰: 腠理發泄, 汗出溱溱, 是謂津。 何謂液? 岐伯曰: 穀入氣滿, 淖澤注於骨, 骨屬屈伸, 洩澤, 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何謂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 何謂脈? 岐伯曰: 壅遏營氣, 令無所避, 是謂脈。 黃帝曰: 六氣者, 有餘不足, 氣之多少, 腦髓之虛實, 血脈之清濁, 何以知之? 岐伯曰: 精脫者, 耳聾; 氣脫者, 目不明;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泄;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 腦髓消, 脛痠, 耳數鳴; 血脫者, 色白, 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帝曰: 六氣者, 貴賤何如? 岐伯曰: 六氣者各有部主也, 其貴賤善惡, 可為常主, 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邪客篇曰: 五穀入於胃也, 其糟粕, 津液, 宗氣, 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 出於喉嚨, 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於脈, 化以為血, 以營四末, 內注五臟六腑, 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慓疾, 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平人絕穀篇曰: 平人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實更虛, 故氣得上下, 五臟安定, 血氣和則, 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動輸篇曰: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 其清氣上注於肺, 肺氣從太陰而行之, 其行也, 以息往來, 故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亦再動, 呼吸不已, 故動而不止。
五臟別論帝曰: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岐伯曰: 胃者, 水穀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於胃, 以養五臟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 皆出於胃, 而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 藏於心肺, 心肺有病, 而鼻為之不利也。
平人氣象論曰: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人以水穀為本, 故人絕水穀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 但得真臟脈, 不得胃氣也。 所謂不得胃氣者, 肝不弦, 腎不石也。 胃之大絡, 名曰虛里, 貫鬲絡肺, 出於左乳下,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 則病在中; 結而橫, 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 宗氣泄也。
玉機真藏論曰: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 胃者五臟之本也。 藏氣者, 不能自致於手太陰, 必因於胃氣, 乃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 精氣衰也。 故病甚者, 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 故真臟之氣獨見, 獨見者病勝臟也, 故曰死。 脾脈者土也, 孤臟以灌溉四傍者也。 善者不可得見, 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其不及, 則令人九竅不通, 名曰重強。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形氣相失, 謂之難治; 色夭不澤, 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 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 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 而明告之。
陰陽別論曰: 所謂陰者, 真臟也, 所謂陽者, 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 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 知死生之期。
生氣通天論曰: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 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陽明脈解篇帝曰: 足陽明之脈病,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何也? 岐伯曰: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土也, 故聞木音而驚者, 土惡木也。 陽明主肉, 其脈血氣盛, 邪客之則熱, 熱甚則惡火。 陽明厥則喘而惋, 惋則惡人。 帝曰: 或喘而死者, 或喘而生者, 何也? 岐伯曰: 厥逆連臟則死, 連經則生。 帝曰: 病甚則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 或至不食數日, 踰垣上屋, 所上之處, 皆非其素所能也, 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 熱盛於身, 故棄衣而走也。 其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而歌者,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 不避親疏而不欲食, 不欲食, 故妄走也。
太陰陽明論帝曰: 太陰陽明為表裏, 脾胃脈也, 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曰: 陰陽異位, 更虛更實, 更逆更從, 或從內, 或從外, 所從不同, 故病異名也。 帝曰: 願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 陽者天氣也, 主外; 陰者, 地氣也, 主內。 故陽道實, 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滿閉塞, 下為飧泄, 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 咽主地氣。 故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而下行至足。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帝曰: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 四肢皆稟氣於胃, 而不得至經, 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 氣日以衰,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帝曰: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 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 足太陰者三陰也, 其脈貫胃屬脾絡嗌, 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 五臟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故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 日以益衰, 陰道不利, 筋骨肌肉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藏氣法時論曰: 脾病者, 身重, 善肌肉痿, 足不收, 行善瘈, 腳下痛, 虛則腹滿腸鳴, 飧泄食不化, 取其經, 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 愈於秋, 秋不愈, 甚於春, 春不死, 持於夏, 起於長夏, 禁溫食, 飽食, 濕地, 濡衣。 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苦瀉之, 甘補之。
五邪篇曰: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饑;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 若俱不足, 則有寒有熱, 皆調於三里。
水熱穴論曰: 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本病論曰: 飲食勞倦即傷脾。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有所擊仆, 若醉入房, 汗出當風, 則傷脾。
病能論曰: 人迎者胃脈也, 逆而盛, 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為癰也。
經水篇曰: 足陽明, 五臟六腑之海也, 其脈大, 血多氣盛, 熱壯, 刺此者不深弗散, 不留不瀉也。
痿論帝曰: 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 陽明者, 五臟六腑之海, 主潤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 經脈之海也, 主滲灌谿谷, 與陽明合於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於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故屬於帶脈, 而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帶脈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
本輸篇曰: 下三里三寸, 為巨虛上廉, 復下上廉三寸, 為巨虛下廉也; 大腸屬上, 小腸屬下, 足陽明胃脈也。 大腸小腸皆屬於胃, 是足陽明也。
玉版篇曰: 人之所受氣者, 穀也。 穀之所注者, 胃也。 胃者, 水穀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 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迎而奪之而已矣。
論脾胃
脾胃為水穀之海, 得後天之氣也。 何也? 蓋人之始生, 本乎精血之原; 人之既生, 由乎水穀之養。 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 非水穀無以成形體之壯。 精血之司在命門, 水穀之司在脾胃。 故命門得先天之氣, 脾胃得後天之氣也。 是以水穀之海, 本賴先天為之主; 而精血之海, 又必賴後天為之資。 故人之自生至老, 凡先天之有不足者, 但得後天培養之力, 則補天之功, 亦可居其強半, 此脾胃之氣所關于人生者不小。 且先天如朝廷, 後天如司道。 執政在先天, 布政在後天。 故人自有生以後, 無非後天為之用。 而形色動定, 一無胃氣之不可。 故經曰: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又曰: 人以水穀為本, 人絕水穀則死, 脈無胃氣亦死。 正以人之胃氣即土氣也, 萬物無土皆不可, 故居五行之中, 而王于四季, 即此義也。 由此推之, 則凡胃氣之關于人者, 無所不至, 即臟腑, 聲色, 脈候, 形體, 無不皆有胃氣。 胃氣若失, 便是凶候。 如五臟胃氣之病, 則凡氣短氣奪而聲啞喘急者, 此肺之胃敗也; 神魂失守, 昏昧日甚, 而畏寒異常者, 此心之胃敗也; 躁擾煩劇, 囊縮痙強而恐懼無已者, 此肝膽之胃敗也; 脹滿不能運, 飲食不能入, 肉脫痰壅而服藥不應者, 此脾之胃敗也; 關門不能禁, 水泉不能化, 熱蒸不能退, 骨痛之極不能解者, 此腎之胃敗也。
又如五色之有胃氣者, 無論青, 紅, 黑, 白, 皆宜兼蒼黃, 明潤。 若色赤如赭, 或如衃血, 色青如藍, 或如草滋; 色白如鹽, 或如枯骨; 色黃如枳實, 或如黃土; 色黑如炱, 或如地蒼而加之沉晦, 是皆五色之胃敗也。 又如五色之有胃氣者, 經曰: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脈實以堅, 謂之益甚; 脈逆四時, 為不可治。 故無論浮沉遲數, 皆宜兼見緩滑, 方是脈中之胃氣。 若見但弦, 但鉤, 但毛, 但石, 但代, 或弦搏之極, 而全無和氣, 或微渺之極, 而全無神氣, 總云真臟之見, 是皆五脈之胃敗也。 不獨此也, 即情性氣質, 亦無不關于胃氣。 蓋土性厚重, 而輕薄者少胃氣; 土色蒼固, 而夭嫩者少胃氣。 是可知土氣為萬物之源, 胃氣為養生之主, 胃強則強, 胃弱則衰。 有胃則生, 無胃則死。 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而凡脾胃受傷之處, 所不可不察也。 蓋脾胃之傷于外者, 惟勞倦最能傷脾, 脾傷則表裏相通, 而胃受其困者為甚; 脾胃之傷于內者, 惟思憂忿怒最為傷心, 心傷則子母相關, 而化源隔絕者為甚。 此脾胃之傷于勞倦情志者, 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
故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 再此之外, 則脾胃屬土, 惟火能生, 故其本性則常惡寒喜暖。 使非真有邪火, 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 實所以防其微也。 若待受傷救之, 能無晚乎? 此脾胃之傷于寒涼生冷者, 又飲食嗜好之最易最多者也。 故昔有柳公度者, 善于攝生, 或問其致壽之術, 則曰: 我無他也, 但不以氣海熟生物, 煖冷物, 亦不以元氣佐喜怒耳。 此得善養脾胃之道, 所以便能致壽。 故凡欲察病者, 必須先察胃氣, 凡欲治病者, 必須常顧胃氣。 胃氣無損, 諸可無慮。 奈何今之醫家習矣不察, 初不知元氣, 胃氣為何物, 動輒止知攻病, 開口便云有火, 以致敗人胃氣, 絕人穀氣者, 不可勝紀。 殊不知病之與命, 孰為輕重? 正之與邪, 孰為緩急? 矧此中的確之用, 孰者宜先? 孰者宜後? 自有標本一定之理, 原非可以意湊猜摸者也。 世有庸流, 每借竊一, 二成語, 東扯西拽, 以似為是, 偏執惑亂, 欺人誤人。 倘不幸遇之, 而不能燭其真偽, 其亦命之使然乎? 悲夫! 悲夫! .
論東垣<脾胃論>
人以水穀為本, 故脾胃為養生之本。 惟東垣獨知其義, 發為<脾胃論>曰: 歷觀<內經>諸篇而參考之, 則元氣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 而後能滋養元氣; 若胃氣之本弱, 飲食自倍, 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 此諸病之所由生也。 因引<內經>之義, 如<生氣通天論>曰: 蒼天之氣, 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 弗能害也。 陽氣者, 煩勞則張。 故蒼天之氣貴清淨, 陽氣惡煩勞。 此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又引<五常政大論>曰: 陰精所奉, 其人壽; 陽精所降, 其人夭, 陰精所奉, 謂脾胃既和, 穀氣上升, 春夏令行, 故其人壽; 陽精所降, 謂脾胃不和, 穀氣下流, 收藏令行, 故其人夭。 此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又引<六節藏象論>曰: 脾胃, 大腸, 小腸, 三焦, 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凡十一臟者, 皆取決于膽也。 夫膽者, 少陽春生之氣, 春氣升則萬化安, 故膽氣春升, 則餘臟從之; 膽氣不升, 則飧泄腸澼, 不一而起。 此病從脾胃生者三也。
又引本論曰: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此之謂氣者, 上焦開發, 宣五穀味, 熏膚, 充身, 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氣或乖錯, 人何以生? 此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夫內傷脾胃, 乃傷其氣; 外感風寒, 乃傷其形。 傷其外為有餘, 有餘者瀉之; 傷其內為不足, 不足者補之。 內傷不足之病, 苟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 則虛其虛也。 實實虛虛,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 惟當以辛甘溫之劑, 補其中而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經曰: 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 又曰: 溫能除大熱, 大忌苦寒之藥。 諸如此論, 皆東垣獨得之見也。 茲察其所謂蒼天貴清淨, 陽氣惡煩勞者, 此指勞倦之為病也。 所謂收藏令行, 故其人夭者, 此指陰盛陽衰之為病也。 所謂春氣升則萬物安者, 此指降則無生之為病也。 所謂氣或乖錯, 人何以生者, 此指陽氣受傷之為病也。 東垣此言, 其垂惠後世, 開導末學之功, 誠非小矣。 獨怪其前論中, 又有矛盾之談, 如曰: 飲食失節, 寒溫不適, 脾胃乃傷。 此固喜怒憂恐, 損耗元氣, 資助心火,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 相火者, 下焦包絡之火, 元氣之賊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 火勝則乘其土位, 此所以為病。 若此數語, 則大見矛盾矣。 第觀其前四條, 則總慮陽氣之受傷也, 故曰: 大忌苦寒之藥。 此一節又云, 火勝之為病, 更當何法以治之? 且所云喜怒憂恐, 損傷元氣, 資助心火, 火勝則乘其土位。 此何說也? 夫元氣既損, 多見生陽日縮, 神氣日消, 何以反助心火? 脾胃屬土, 得火則生, 何謂火勝則乘其土位? 且人之元氣, 本貴清和, 寒固能病, 熱亦能病。 然熱傷元氣, 而因勞動火者, 固常有之, 此自不得不從清補。 若因勞犯寒, 而寒傷脾胃者, 尤酷尤甚, 此可概言為火乎? 第熱證顯, 而寒證隱, 故熱證易見, 而寒證不之覺也; 真熱證尤易辨, 而假熱證尤不易辨也。 矧元氣屬陽, 火其類也, 而熱為同氣, 邪猶可制, 陰為陽賊, 寒其仇也, 而生機被伐, 無不速亡。 故經曰: 少火生氣, 未聞少寒生氣也。
又云: 避風如避箭, 未聞避熱如箭也。 由此觀之, 則何不曰寒與元氣不兩立, 而反云火與元氣不兩立乎? 茲舉火字, 特以為言, 致令後生之妄言火者, 反盡忘東垣前四條之格言, 而單執不兩立之說, 用為治火之成按。 是東垣戒之而反以誨之。 此其白璧之瑕, 余實不能不為東垣惜也。 及再考東垣之方, 如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人參湯, 清暑益氣湯等方, 每用升, 柴, 此即其培養春生之意, 而每用芩, 連, 亦即其制伏火邪之意。 第以二, 三分之芩, 連, 固末必即敗陽氣, 而以五, 七分之參, 朮, 果即能斡旋元氣乎? 用是思及仲景, 見其立方之則, 用味不過三, 四品, 用數每至二, 三兩。 且人之氣血本大同, 疾病多相類, 而仲景之方大而簡, 東垣之方小而雜, 何其懸絕一至于此? 此其中要必有至道存焉。 賓以後學, 固不敢直判其孰是孰非, 而私心向住, 則不能不霄壤于其間也。 脾胃三方有論, 在前飲食門。 .
論治脾胃
脾胃有病, 自宜治脾, 然脾為土臟, 灌溉四旁, 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 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臟之氣。 此其互為相使, 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 故善治脾者, 能調五臟, 即所以治脾胃也; 能治脾胃, 而使食進胃強, 即所以安五臟也。 今人止知參, 苓, 枳, 朮, 山楂, 麥芽, 神, 厚朴之類, 乃為脾胃之藥, 而不知風寒濕熱皆能犯脾, 飲食勞倦皆能傷脾。 如風邪勝者宜散之, 則麻黃, 桂枝, 柴胡, 乾葛之類皆是也。 寒邪勝者宜溫之, 則桂, 附, 乾薑, 丁香, 茱萸之類皆是也。 熱邪勝者宜寒之, 則芩, 連, 知, 柏, 梔子, 石膏之類皆是也。 濕邪勝者宜燥之, 則蒼朮, 白朮, 半夏, 豬苓之類皆是也。 飲食停積者宜行之, 則三稜, 蓬朮, 大黃, 芒硝之類皆是也。 勞倦內傷者宜補之, 則人參, 黃耆, 白朮, 杜仲之屬皆是也。 然臟腑雖分十一, 而同有陰陽, 同此血氣, 矧太陰常多血少氣, 陽明常多血多氣, 使此中之血瘀, 則承氣, 抵當之類, 總屬脾胃之藥; 使此中之血虛, 則四物, 五物, 理陰, 五福之類, 又孰非脾胃之藥乎? 再若五臟之邪, 皆通脾胃, 如肝邪之犯脾者, 肝脾俱實, 單平肝氣可也; 肝強脾弱, 舍肝而救脾可也。 心邪之犯脾者, 心火熾盛, 清火可也; 心火不足, 補火以生脾可也。 肺邪之犯脾者, 肺氣壅塞, 當泄肺以蘇脾之滯; 肺氣不足, 當補肺以防脾之虛。 腎邪之犯脾者, 脾虛則水能反克, 救脾為主; 腎虛則啟閉無權, 壯腎為先。 至若胃司受納, 脾主運化, 若能納而不化, 此脾虛之兆易見。 若既不能納, 又不能運, 此脾胃之氣俱已大虧, 即速用十全大補, 六味回陽等劑, 尤恐不及, 而尚欲以楂, 苓, 枳, 朮, 之類, 冀為脾胃之永賴乎? 是以脾胃受傷, 但使能去傷脾者, 即俱是脾胃之藥。 此中理奧機圓, 姑舉此以見其概, 而隨宜應變, 誠有非言能盡悉者。 且諸藥入口, 必先入胃而後行及諸經, 若妄用相妨相礙等物, 亦豈有既入其腑, 能不先犯脾胃而竟走他臟者乎? 倘不明此理, 而徒執一, 二成方, 曰: 此可攻邪, 此可健胃, 則其胸次可知矣。
述古共二條
1.徐東皋曰: 百凡治病, 胃氣實者, 攻之則去, 而疾恒易愈。 胃氣虛者, 攻之不去。 蓋以本虛, 攻之則胃氣益弱, 反不能行其藥力, 而病所以自如也。 非藥不能去病, 亦以主氣不行藥力故也。 若峻攻之。 則元氣傷而病益甚, 若不知機, 攻盡元氣則死矣。 如虛熱者, 服寒涼之藥而熱反甚何也? 經曰: 服寒而反熱者, 奈何? 岐伯曰: 治其王氣, 是以反也。 若胃氣不虛, 雖有病者, 不攻自愈, 故中醫用藥亦常效焉。 觀夫藜藿野人之病, 嘗不藥自愈可知矣。 故曰: 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 不足以為太醫。
2.又曰: 漢張仲景著<傷寒論>, 專以外傷為法, 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 世醫鮮有知之者。 觀其少陽證, 小柴胡湯用人參, 則防邪氣之入三陰, 或恐脾胃稍虛, 邪乘而入, 必用人參, 甘草, 固脾胃以充元氣, 是外傷未嘗忘內因也。 至於陽毒升麻湯, 人參敗毒散, 化斑湯, 黃連湯, 白通湯, 理中湯, 炙甘草湯, 橘皮湯, 五味子湯, 栝蔞根湯, 建中湯等, 未嘗不用參耆以治外感, 可見仲景公之立方, 神化莫測。 或者只以外傷是其所長, 而內傷非所知也, 此誠不知公者也。 何今世之醫不識元氣之旨, 惟見王綸<雜著>戒用人參之謬說, 執泥不移, 樂用苦寒攻病之標, 致誤蒼生, 死於非命, 抑何限耶! 間有病家疑信相半, 兩勿之從, 亦但不速其死耳, 直以因循, 俟其元氣自盡, 終莫之救而致斃者, 可謂知乎。 況斯世, 斯時, 人物劇繁, 稟氣益薄, 兼之勞役名利之場, 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 耽酒色以竭其真, 不謂內傷元氣, 吾弗信也。 觀其雜病稍用攻擊, 而脾胃遂傷, 甚則絕穀而死者, 皆可類推矣。
脾胃論列方
理中湯熱一。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福飲新補六。 白通湯熱一四五。 栝蔞根湯散百七。 橘皮湯和二九八。 黃連湯寒百三。 人參敗毒散散三六。 五味子湯補五七。 承氣湯攻一。 理陰煎新熱三。 四物湯補八。 建中等湯補二二後。 五物煎新因三。 化斑湯寒三。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炙甘草湯熱四四。 抵當湯攻三七。 陽毒升麻湯散百六。 小柴胡湯散十九。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 二陳湯和一。 五味異功散補四。 平胃散和十七。 胃苓湯和百九十。 加味枳朮丸和八三。 六君子湯補五。 人參散和二百六十虛寒。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寒滯。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氣寒。 九寶丹熱一四三溫理脾胃。 藿香安胃散熱七一脾虛氣滯。 參苓白朮散補五四。 和中丸和八八溫脾胃。 八味湯熱一四一虛寒氣滯。 煨腎丸補一四六能消穀。 加味四君子湯補二。 四君子湯補一。 啟脾丸和八六行滯。 養胃進食丸和八九。 大健脾丸和八五。 安脾散熱六七虛寒不化。 丁香茯苓湯熱六三溫胃行滯。 大半夏湯和十一痰飲。 太和餅小九。 木香人參枳朮丸和八二。 參朮健脾丸和六四虛滯。 溫胃湯熱十二煖胃和中。
眩暈
經義
口問篇曰: 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衛氣篇曰: 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
海論曰: 髓海有餘, 則輕勁多力, 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脛痠眩冒, 目無所見, 懈怠安臥。
五藏生成篇曰: 徇蒙招尤, 目冥耳聾, 下實上虛, 過在足少陽厥陰, 甚則入肝。
脈要精微論曰: 浮而散者, 為眴仆。
決氣篇曰: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厥論曰: 巨陽之厥, 則腫首頭重, 足不能行, 發為眴仆。
經脈篇曰: 督脈實則脊強, 虛則頭重, 高搖之。 五陰氣俱絕, 則目系轉, 轉則目暈; 目暈者, 為志先死; 志先死, 則遠一日半死矣。
至真要大論曰: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太陽司天, 民病善悲, 時眩仆。 太陽之復, 頭痛, 善悲, 時眩仆, 食減。
氣交變大論曰: 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減, 甚則忽忽善怒, 眩冒巔疾。
六元正紀大論曰: 木鬱之發, 甚則耳鳴, 眩轉, 目不識人, 善暴僵仆。 .
論證共四條
1.眩暈一證, 虛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 二耳。 原其所由, 則有勞倦過度而暈者, 有飢飽失時而暈者, 有嘔吐傷上而暈者, 有泄瀉傷下而暈者, 有大汗亡陽而暈者, 有眴目驚心而暈者, 有焦思不釋而暈者, 有被歐被辱, 氣奪而暈者, 有悲聲痛楚, 大叫大呼而暈者, 此皆傷其陽中之陽也。 又有吐血, 衄血, 便血而暈者, 有癰膿大潰而暈者, 有金石破傷, 失血痛極而暈者, 有男子縱欲, 氣隨精去而暈者, 有婦女崩淋產後, 去血而暈者, 此皆傷其陰中之陽也。 再若大醉之後, 濕熱相乘而暈者, 傷其陰也; 有大怒之後, 木肆其強而暈者, 傷其氣也; 有痰飲留中, 治節不行而暈者, 脾之弱也。 此亦有餘中之不足也。 至若年老精衰, 勞倦日積而忽患不眠, 忽苦眩暈者, 此營衛兩虛之致然也。 由此察之, 虛實可辨矣。 即如<內經>之言, 亦無非言虛, 而何後世諸家每多各逞臆說? 其于病情經義果相合否? 指南若此, 後學能無誤乎? 因摘其尤者, 悉之如左。
2.河間之論眩暈, 獨取至真要大論一句, 曰: 諸風掉眩, 皆屬肝木, 風主動故也。 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 由風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 而木復生火, 風火皆屬陽, 陽主乎動, 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 故火本動也, 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 此釋風木之義, 固然似矣, 然不知至真要大論之言, 乃言運氣, 臟氣所屬之理, 非所以悉眩暈之病情也。 必若口問篇, 衛氣篇, 決氣篇, 經脈篇, 海論等義, 方為最切最近之論。 何河間一無引證, 而獨言風火二字以該眩暈一證? 豈無失乎? 又若丹溪之論眩暈曰: 痰在上, 火在下, 火炎上而動其痰也。 此證屬痰者多, 蓋無痰不能作眩, 雖因風者, 亦必有痰。 夾氣虛者, 亦宜治痰為主, 兼用補氣降火之藥。 若據此論, 則凡屬眩暈, 無非痰證也。 何軒歧之言, 絕然不及痰飲, 而但曰: 上氣不足,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曰: 上虛則眩。 曰: 腎脈虛, 則頭重, 高搖之。 曰: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而眩冒。 凡此者, 豈皆痰證耶? 又若余前章所列諸證, 無非眩暈之由, 亦豈皆痰證耶? 故在丹溪則曰: 無痰不能作眩, 當以治痰為主而兼用他藥。 余則曰: 無虛不能作眩, 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 孰是孰非, 余不能必, 姑引經義以表其大意如此, 尚俟明者正之。
3.頭痛之病, 上實證也; 頭眩之病, 上虛證也。 故<內經>分別甚明, 曰: 頭痛巔疾, 上實下虛: 又曰: 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此以邪氣在上所以為痛, 故曰上實也。 至若眩暈之病, 則曰: 上氣不足。 又曰: 上虛則眩。 未聞言上之實也。 而後世諸家, 如嚴用和, 楊仁齋輩, 有曰結而為飲, 隨氣上逆者; 有曰疲勞過度, 下虛上實者; 有曰腎家不能納氣, 使諸家氣逆奔而上者; 即如朱丹溪亦曰痰在上, 火在下。 凡此皆言上實也。 何與<內經>相反若此? 噫! 此實後人之不明耳。 夫眩暈之證, 或為頭重, 或為眼黑, 或為腦髓旋轉不可以動。 求其言實之由, 不過為頭重者為上實, 而不知頭本不重于往日, 而惟不勝其重者乃甚于往日耳。 上力不勝, 陽之虛也, 豈上實乎? 又何氣不歸元及諸氣逆奔之有? 蓋上實者, 宜降宜抑; 上虛者, 最不宜再伐生氣。 此上實上虛之旨, 有不可不辨, 而誤則害矣。
4.頭眩有大小之異, 總頭眩也。 于此察之, 可得虛實之情矣。 何以言之? 如今人之氣稟薄弱者, 無論少壯, 或于勞倦, 或于酒色之後, 每忽有耳鳴如磐, 或頭眩眼黑, 倏頃而止者, 乃人所常有之事。 至于中年之外, 多見眩仆卒倒等證, 亦人所常有之事。 但忽暈而忽止者, 人皆謂之頭暈眼花; 卒倒而不醒者, 人必謂之中風, 中痰, 不知忽止止者以氣血未敗, 故旋見而旋止, 即中風也, 卒倒而甚者, 以根本既虧, 故遽病而難復, 即大頭眩也。 且必見于中年之外, 而較之少壯, 益又可知。 于此察之, 則其是風非風, 是痰非痰, 而虛實從可悟矣。 何今人不識病機, 但見眩仆不語等證, 無不謂之風痰而非消即散? 吾恐幾微之氣, 有不堪再加鏟削矣, 深可悲也。 .
論治共三條
1.頭眩雖屬上虛, 然不能無涉于下。 蓋上虛者, 陽中之陽虛也; 下虛者, 陰中之陽虛也。 陽中之陽虛者, 宜治其氣, 如四君子湯, 五君子煎, 歸脾湯, 補中益氣湯, 如兼嘔吐者, 宜聖朮煎大加人參之類是也。 陰中之陽虛者, 宜補其精, 如五福飲, 七福飲, 左歸飲, 右歸飲, 四物湯之類是也。 然伐下者, 必枯其上, 滋苗者, 必灌其根。 所以凡治上虛者, 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 如大補元煎, 十全大補湯, 及諸補陰補陽等劑, 俱當酌宜用之。
2.眩暈證, 凡有如前論首條所載病源者, 當各因其證, 求而治之。 其或有火者, 宜兼清火; 有痰者, 宜兼清痰; 有氣者, 宜兼順氣。 亦在乎因機應變, 然無不當以治虛為先, 而兼治為佐也。
3.古法之治眩暈, 亦有當察者。 丹溪曰: 濕痰者, 多宜二陳湯; 火者, 加酒芩。 夾氣虛者, 相火也, 治痰為先, 夾氣藥降火, 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 眩暈不可當者, 以大黃酒炒為末, 茶湯調下。 火動其痰, 用二陳加黃芩, 蒼朮, 羌活, 散風行濕。 附錄曰: 有早起眩暈, 須臾自定, 日以為常者, 正元散下黑錫丹。 傷濕頭暈, 腎著湯加川芎, 名除濕湯。 有痰者, 青州白丸子。 愚謂古法之治眩暈, 如半夏白朮天麻湯治脾痰也; 二陳湯加黃芩治熱痰也; 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寒痰也; 腎著湯治濕痰也。 此外, 如大黃末之治眩暈不可當, 惟痰火上壅者宜之。 黑錫丹之重墜, 惟氣實于上者宜之。 第恐眩暈一證, 實痰實火者無幾, 而亦非上盛之病。 此古方之有宜否, 用者不可不審。 .
述古
劉宗厚云: 眩暈一證, 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 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 蓋所謂虛者, 血與氣也; 所謂實者, 痰涎風火也。 原病之由, 有氣虛者, 乃清氣不能上升, 或汗多亡陽而致, 當升陽補氣; 有血虛者, 乃因亡血過多, 陽無所附而然, 當益陰補血, 此皆不足之證也。 有因痰涎鬱遏者, 宜開痰導鬱, 重則吐下, 有因風火所動者, 宜清上降火; 若因外感而得者, 此皆有餘之證也。 世有所謂氣不歸元, 而用丹藥鎮墜, 沉香降氣之法, 蓋香竄散氣, 丹藥助火, 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 <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 氣之不歸, 求其本而用藥則善矣。
吐法新按
先君壽峰公, 少壯時頗好酒, 因致酒病。 自四旬之外, 遂絕戒不飲。 至七旬因除夜之樂, 飲一小杯而次早眩暈不能起。 先君素善吐法, 有記在痰飲門。 因吐去清痰而眩暈頓愈。 原其所由, 則一杯之酒何遽為痰? 不過以惡酒之臟而忽被酒氣, 則真陰清氣為之淆亂而然。 吐去痰飲, 酒氣可除, 吐能升氣, 清陽可復。 此非治痰而實以治亂耳, 故志此以見其義。
眩暈論列方
五福飲新補六。 七福飲新補七。 四君子湯補一。 左歸飲新補二。 腎著湯熱一二九。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歸脾湯補三二。 正元散熱五一。 大補元煎新補一。 黑錫丹熱一八九。 四物湯補八。 五君子煎新熱六。 右歸飲新補三。 二陳湯和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聖朮煎新熱二五。 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 半夏白朮天麻湯和十五。
論外備用方
參附湯補三七。 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 祛痰丸和百三風痰。 養正丹熱三八八痰涎上盛。 朮附湯補四一。 玉液湯和九六痰暈。 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暈。 芎朮湯熱五十寒濕眩暈。
景岳全書卷十七終
景岳全書-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怔忡驚恐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 胃之大絡, 名曰虛里, 貫鬲絡肺, 出於左乳下,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 詳前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 心在志為喜, 肝在志為怒, 脾在志為思, 肺在志為憂, 腎在志為恐。
金匱真言論曰: 東方色青, 入通於肝, 其病發驚駭。
脈解篇曰: 陽明所謂甚則厥, 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 陽氣與陰氣相薄, 水火相惡, 故惕然而驚也。
舉痛論曰: 驚則氣亂。 驚則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 少陰所至, 為驚惑惡寒戰慄, 譫妄。 少陽所至, 為驚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論曰: 委和之紀, 其發驚駭。
至真要大論曰: 少陽之復, 大熱將至, 驚瘛欬, 心熱煩躁。 陽明之復, 清氣大舉, 甚則入肝, 驚駭筋攣。 諸病胕腫, 疼酸驚駭, 皆屬於火。
陰陽別論曰: 二陽一陰發病, 主驚駭背痛。
大奇論曰: 肝脈騖暴, 有所驚駭。 二陰急為癇厥, 二陽急為驚。 脈至如數, 使人暴驚, 三四日自已。
陰陽應象大論曰: 腎在志為恐, 恐傷腎, 思勝恐。
藏氣法時論曰: 肝虛則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將捕之。
舉痛論曰: 恐則氣下。 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 閉則氣還, 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
本神篇曰: 恐懼者, 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脫肉, 毛悴色夭, 死於冬。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愁憂恐懼則傷心。 壽夭剛柔篇曰: 憂恐忿怒傷氣。
五臟生成篇曰: 肝氣虛則恐, 實則怒。
調經論曰: 神有餘則笑不休, 神不足則悲。 血有餘則怒, 不足則恐。 .
論怔忡
怔忡之病, 心胸築築振動, 惶惶惕惕, 無時得寧者是也。 然古無是名, 其在<內經>則曰: 胃之大絡, 名曰虛里, 出于左乳下, 其動應衣, 宗氣泄也。 在越人, 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 云: 諸動氣皆不可汗下也。 凡此者, 即皆怔忡之類。 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 蓋陰虛于下, 則宗氣無根, 而氣不歸源, 所以在上則浮憾于胸臆, 在下則振動于臍旁。 虛微者動亦微, 虛甚者動亦甚。 凡患此者, 速宜節欲節勞, 切戒酒色。 凡治此者, 速宜養氣養精, 滋培根本。 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 則速其危矣。 外傷寒門論下, 條附有動氣辨, 宜參證之。
論驚恐
驚有二證, 有因病而驚者, 有因驚而病者。 如東方色青, 人通于肝, 其病發為驚駭, 及傷寒陽明證,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 此則或因歲火之盛, 或因歲木之衰, 或因風熱之相搏, 或因金木之相制, 是當察客邪以兼治其標。 若因驚而病者, 如驚則氣亂, 而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 慮無所定之類。 此必于聞見奪氣而得之, 是宜安養心神, 滋培肝膽, 當以專扶元氣為主治。 此固二者之辨, 然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 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者也。 故雖有客邪, 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 又如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 驚恐雖若同類, 而不知恐之傷人, 尤甚于驚。 何也? 蓋驚出于暫, 而暫者即可復。 恐積于漸, 而漸者不可解。 甚至心怯而神傷, 精卻而陰痿, 日消月縮, 不亡不己。 此非大勇大斷者, 必不能拔去其病根, 徙資藥力, 不易及也。 予嘗治暴驚者十愈其八九, 治恐懼者十不得其一二。
論治共三條
1.凡治怔忡驚恐者, 雖有心脾肝腎之分, 然陽統乎陰, 心本乎腎, 所以上不寧者, 未有不由乎下; 心氣虛者, 未有不因乎精。 此心肝脾腎之氣, 名雖有異, 而治有不可離者, 亦以精氣互根之宜然, 而君相資之全力也。 然或宜先氣而後精, 或宜先精而後氣, 或兼熱者之宜清, 或兼寒者之宜暖, 此又當因其病情而酌用之。 故用方者, 宜圓不宜鑿也。
2.心脾血氣本虛, 而或為怔忡, 或為驚恐, 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 俱宜七福飲, 甚者大補元煎。 命門水虧, 真陰不足, 而怔忡不己者, 左歸飲。 命門火虧, 真陽不足而怔忡者, 右歸飲。 三陰精血虧損, 陰中之陽不足, 而為怔忡驚恐者, 大營煎或理陰煎。 若水虧火盛, 煩躁熱渴而怔忡驚悸不寧者, 二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 若思鬱過度, 耗傷心血, 而為怔忡驚悸者, 逍遙飲或益營湯。 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者, 薑朮湯。
3.心虛血少, 神志不寧而驚悸者, 養心湯, 或寧志丸, 或十四友丸。 若因驚失志而心神不寧者, 寧志膏或遠志丸。 心血不足, 肝火不清, 血熱多驚者, 硃砂安神丸。 心神虛怯, 微兼痰火而驚悸者, 八物定志丸。 心氣鬱滯, 多痰而驚者, 加味四七湯。 痰迷心竅驚悸者, 溫膽湯或茯苓飲子, 甚者硃砂消痰飲。 風熱生痰, 上乘心膈而驚悸者, 簡要濟眾方。 若大恐大懼, 以致損傷心脾腎氣, 而神消精卻, 飲食日減者, 必用七福飲, 理陰煎, 或大營煎, 或大補元煎之類, 酌宜治之。 然必宜洗心滌慮, 盡釋病根, 則庶可保全也。 . 怔忡論列方 福飲新補七。 大補元煎新補一。 右歸飲新補三。 寧志丸補百十四。 八物定志丸補百十七。 養心湯補七九。 益營湯補九一。 硃砂消痰飲和百。 二陰煎新補十。 消遙飲新因一。 簡要濟眾方和三五六。 茯苓飲子和九四。 大營煎新補十四。 左歸飲新補二。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遠志丸補百十三。 寧志膏補百十五。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溫膽湯和一五一。 理陰煎新熱三。 加味四七湯和九八。 薑朮湯熱八八。 十四友丸補百十八。 . 論外備用方 . . . 歸脾湯補三二。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定志丸補百十六通心氣。 人參丸補百五固精安神。 開心散補八二。 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補心氣。 心腎丸補百十二心腎俱虛。 加味四君子湯補二補脾肺。 遠志飲子補八九溫補心氣。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除驚悸。 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虛火煩熱。 歸神丹和三五九風痰虛驚。 酸棗仁湯補八四清心養心。 平補鎮心丹補百十鎮心養心。 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心虛遺精。
不寐
經義
邪客篇帝曰: 夫邪氣之客人也, 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 何氣使然? 伯高曰: 五穀入於胃也, 其糟粕, 津液, 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 出於喉嚨, 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於脈, 化以為血, 以榮四末, 內注五臟六腑, 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慓疾, 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 行於五臟六腑。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 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 不得入於陰。 行於陽則陽氣盛, 陽氣盛則陽蹻陷; 不得入於陰, 陰虛, 故目不瞑。 帝曰: 善。 治之奈何? 伯高曰: 補其不足, 瀉其有餘, 調其虛實, 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 陰陽已調, 其臥立至。
大惑論帝曰: 病不得臥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衛氣不得入於陰, 常留於陽。 留於陽則陽氣滿, 陽氣滿則陽蹻盛, 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 故目不瞑矣。 帝曰: 病目而不得視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衛氣留於陰, 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 陰氣盛則陰蹻滿, 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 故目閉矣。 帝曰: 人之多臥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 而分肉不解焉。 腸胃大則衛氣留久, 皮膚濕則分肉不解, 其行遲。 夫衛氣者, 晝日常行於陽, 夜行於陰, 故陽氣盡則臥, 陰氣盡則寤。 故腸胃大, 則衛氣行留久; 皮膚濕, 分肉不解, 則行遲, 留於陰也久, 其氣不清, 則欲瞑, 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 皮膚滑以緩, 分肉解利, 衛氣之留於陽也久, 故少瞑焉。 帝曰: 其非常經也, 卒然多臥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邪氣留於上焦, 上焦閉而不通, 已食若飲湯, 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 故卒然多臥焉。 帝曰: 善。 治此諸邪奈何? 岐伯曰: 先其臟腑, 誅其小過, 後調其氣, 盛者瀉之, 虛者補之, 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 定乃取之。
口問篇帝曰: 人之欠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衛氣晝日行於陽, 夜半則行於陰, 陰者主夜, 夜者臥。 陽者主上, 陰者主下, 故陰氣積於下, 陽氣未盡, 陽引而上, 陰引而下, 陰陽相引, 故數欠。 陽氣盡, 陰氣盛, 則目瞑, 陰氣盡而陽氣盛, 則寤矣。 瀉足少陰, 補足太陽。
寒熱病篇曰: 陰蹻, 陽蹻, 陰陽相交, 陽入陰, 陰出陽, 交於目銳眥, 陽氣盛則瞋目, 陰氣盛則瞑目。
衛氣行篇曰: 平旦陰盡, 陽氣出於目, 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夜行於陰, 則復合於目, 故為一周。
營衛生會篇曰: 夜半為陰隴, 夜半後而為陰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為陽隴, 日西而陽衰, 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 萬民皆臥, 命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 帝曰: 老人之不夜瞑者, 何氣使然? 少壯之人不晝瞑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壯者之氣血盛, 則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 氣道澀, 五臟之氣相搏, 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 故晝不精, 夜不瞑。
水熱穴論曰: 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 上為喘呼, 不得臥者, 標本俱病。
評熱病論曰: 不能正偃者, 胃中不和也。 正偃則欬甚, 上迫肺也。 諸水病者, 故不得臥, 臥則驚, 驚則欬甚也。
太陰陽明論曰: 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 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入五臟則滿閉塞, 下為飧泄, 久為腸澼。
逆調論曰: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 是陽明之逆也, 足三陽者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 胃脈也, 胃者六腑之海, 其氣亦下行, 陽明逆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 夫不得臥, 臥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夫水者, 循津液而流也, 腎者水臟, 主津液, 主臥與喘也。 帝曰: 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岐伯曰: 肺者, 臟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 脈大則不得偃臥。
論證共三條
不寐證, 雖病有不一, 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 蓋寐本乎陰, 神其主也, 神安則寐, 神不安則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 一由邪氣之擾, 一由營氣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實證, 無邪者皆虛證。 凡如傷寒傷風瘧疾之不寐者, 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 如痰如火, 如寒氣水氣, 如飲食忿怒之寐者, 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 舍此之外, 則凡思慮, 勞倦, 驚恐, 憂疑, 及別無所累, 而常多不寐者, 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 陰陽不交, 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知此二者, 則知所以治此矣。
飲濃茶則不寐, 心有事亦不寐者, 以心氣之被伐也。 蓋心藏神, 為陽氣之宅也; 衛主氣, 司陽氣之化也。 凡衛氣入陰則靜, 靜則寐, 正以陽有所歸, 故神安而寐也。 而濃茶以陰寒之性, 大制元陽, 陽為陰抑, 則神索不安, 是以不寐也。 又心為事擾則神動, 神動則不靜, 是以不寐也。 故欲求寐者, 當養陰中之陽, 及去靜中之動, 則得之矣。
凡治病者, 服藥即得寐, 此得效之徵也。 正以邪居神室, 臥必不寧。 若藥已對證, 則一匕入咽, 群邪頻退。 盜賊甫去, 民即得安。 此其治亂之機, 判于頃刻, 藥之效否, 即此可知。 其有誤治妄投者, 反以從亂, 反以助虐, 必致煩惱懊, 更增不快。 知者見幾, 當以此預知之矣。
論治共二條
1.無邪而不寐者, 必營氣之不足也。 營主血, 血虛則無以養心, 心虛則神不守舍。 故或為驚惕, 或為恐畏, 或若有所繫戀, 或無因而偏多妄思, 以致終夜不寐, 及忽寐忽醒, 而為神魂不安等證, 皆宜以養營養氣為主治。 若思慮勞倦傷心脾, 以致氣虛精陷, 而為怔忡驚悸不寐者, 宜壽脾煎, 或歸脾湯。 若七情內傷, 血氣耗損, 或恐畏傷腎, 或驚懼傷膽, 神以精虧而無依無寐者, 宜五福飲, 七福飲, 或三陰煎, 五君子煎, 擇而用之。 若營衛俱傷, 血氣大壞, 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 必用大補元氣煎加減治之。 若勞倦傷心脾, 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 外感不解而寒熱不寐者, 補中益氣湯。 若思慮過度, 心虛不寐, 而微兼煩熱者, 養心湯或酸棗仁湯。 若焦思過度, 耗心血, 動心火, 而煩熱乾渴不寐者, 天王補心丹。 若心虛火盛, 煩亂內熱而怔忡不寐者, 安神丸。 若精血虛耗, 兼痰氣內蓄, 而怔忡夜臥不安者, 秘傳酸棗仁湯; 痰盛者十味溫膽湯。 凡人以勞倦思慮太過者, 必致血液耗亡, 神魂無主, 所以不寐, 即有微痰微火, 皆不必顧, 只宜培養氣血, 血氣復則諸證自退。 若兼顧而雜治之, 則十暴一寒, 病必難愈, 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予治周公不寐醫按, 附後三消門。
2.有邪而不寐者, 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故凡治風寒之邪必宜散, 如諸柴胡飲及麻黃, 桂枝, 紫蘇, 乾葛之類是也。 火熱之邪必宜涼, 如竹葉石膏湯及芩, 連, 梔, 柏之屬是也。 痰飲之邪宜化痰, 如溫膽湯, 六安煎, 導痰湯, 滾痰丸之屬是也。 飲食之邪宜消滯, 如大和中飲, 平胃散之屬是也。 水濕之邪宜分利, 如五苓散, 五皮散, 或加減金匱腎氣丸之屬是也。 氣逆之邪宜行氣, 如排氣飲, 四磨飲之屬是也。 陰寒之邪宜溫中, 如理陰煎, 理中湯之屬是也。 諸如此類, 亦略舉大概, 未悉其詳, 仍當於各門求法治之。
述古
徐東皋曰: 痰火擾亂, 心神不寧, 思慮過傷, 火熾痰鬱, 而致不眠者多矣。 有因腎水不足, 真陰不升, 而心陽獨亢者, 亦不得眠。 有脾倦火鬱, 不得疏散, 每至五更, 隨氣上升而發躁, 便不成寐, 此宜用快脾解鬱, 清痰降火之法也。 有體氣素盛, 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 宜先用滾痰丸, 次用安神丸, 清心涼膈之類。 有體素弱, 或因過勞, 或因病後, 此為不足, 宜用養血安神之類。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 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臟不足, 雖有痰火, 亦不宜過於攻治, 仍當以補養為君, 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 其不因病後而不寐者, 雖以痰火處治, 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 方為當也。
不寐論列方
半夏湯和十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七福飲新補七。 歸脾湯補三二。 <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 理陰煎新熱三。 養心湯補七九。 竹葉石膏湯寒六。 四磨飲和五二。 三陰煎新補十一。 五福飲新補六。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壽脾煎新熱十六。 理中湯熱一。 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 排氣飲新和六。 安神丸寒一四二。 五君子湯新熱六。 六安煎新和二。 大和中飲新和七。 導痰湯和九一。 五苓散和一八二。 <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 大補元煎新補一。 溫膽湯和一五二。 平胃散和十七。 酸棗仁湯補八四。 滾痰丸攻七七。 五皮散和六七, 六八。
論外備用方
遠志湯補八八虛煩。 茯苓補心湯補八三多煩。 酸棗仁湯補八六虛熱。 益營湯補九一心血耗傷。 聖愈湯補九十血虛。 琥珀多寐丸補百十九清心養神。 .
三消乾渴
經義
陰陽別論曰: 二陽之病發於脾, 其傳為風消。 二陽結謂之消。
氣厥論曰: 心移寒於肺, 肺消, 肺消者飲一溲二, 死不治。 心移熱於肺, 傳為鬲消。
五變篇曰: 五臟皆柔弱者, 善病消癉。
本藏篇曰: 五臟脆者, 皆善病消癉易傷。
師傳篇曰: 中熱消癉, 則便寒。 胃中熱則消穀, 令人懸心善饑。 胃中熱, 腸中寒, 則疾饑, 小腹痛脹。
脈要精微論曰: 癉成為消中。
玉機真藏論曰: 肝傳之脾, 病名曰脾風, 發癉, 腹中熱, 煩心出黃。
通評虛實論曰: 凡治消癉仆擊, 偏枯痿厥, 氣滿發逆, 肥貴人, 則高梁之疾也。 帝曰: 消癉虛實何如? 岐伯曰: 脈實大, 病久可治, 脈懸小堅, 病久不可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心脈, 肺脈, 肝脈, 脾脈, 腎脈微小, 皆為消癉。
腹中論帝曰: 夫子數言熱中, 消中, 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 石藥發瘨, 芳草發狂。 夫熱中消中者, 皆富貴人也, 今禁高梁, 是不合其心, 禁芳草石藥, 是病不愈, 願聞其說。 岐伯曰: 夫芳草之氣美, 石藥之氣悍, 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故非緩心和人, 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熱氣慄悍, 藥氣亦然, 二者相遇, 內恐傷脾, 脾者土也, 而惡木, 服此藥者, 至甲乙日更論。
奇病論帝曰: 有病口甘者, 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 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 藏於胃, 脾為之行其精氣,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 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 除陳氣也。
五邪篇曰: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饑。
論證共二條
1.三消之病, 三焦受病也。 上消者, 渴證也, 大渴引飲, 隨飲隨渴, 以上焦之津液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 而不知心, 脾, 陽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 故又謂之膈消也。 中消者, 中焦病也, 多食善饑, 不為肌肉, 而日加削瘦, 其病在脾胃, 又謂之消中也。 下消者, 下焦病也。 小便黃赤, 為淋為濁, 如膏如脂, 面黑耳焦, 日漸消瘦, 其病在腎, 故又名腎消也。 此三消者, 古人悉認為火證, 然有實火者, 以邪熱有餘也; 有虛火者, 以真陰不足也。 使治消證而不辨虛實, 則未有不誤者矣。
2.消證有陰陽, 尤不可不察。 如多渴者曰消渴, 善饑者曰消穀, 小便淋濁如膏者曰腎消, 凡此者, 多由於火, 火甚則陰虛, 是皆陽消之證也。 至於陰消之義, 則未有知之者。 蓋消者, 消爍也, 亦消耗也, 凡陰陽血氣之屬日見消敗者, 皆謂之消, 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 何以見之? 如氣厥論曰: 心移寒於肺, 為肺消, 飲一溲二, 死不治。 此正以元氣之衰, 而金寒水冷, 故水不化氣, 而氣悉化水, 豈非陽虛之陰證乎? 又如邪氣臟腑病形篇言五臟之脈細小者, 皆為消癉, 豈以微小之脈而為有餘之陽證乎? 此<內經>陰消之義固已顯然言之, 而但人所未察耳。 故凡治三消證者, 必當察其脈氣, 病氣, 形氣, 但見本元虧竭及假火等證, 必當速救根本, 以資化源。 若但知為火而專務清理, 未有不陰陽俱敗者矣。
論治共五條
1.凡治消之法, 最當先辨虛實。 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 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 而消渴自止。 若由真水不足, 則悉屬陰虛, 無論上中下, 急宜治腎, 必使陰氣漸充, 精血漸復, 則病必自愈。 若但知清火, 則陰無以生, 而日見消敗, 益以困矣。
2.上消善渴, 中消善饑。 雖曰上消屬肺, 中消屬胃, 然總之火在中上二焦者, 亦無非胃火上炎而然, 但當微為分別以治之。 若二焦果由實火, 則皆宜白虎湯主之。 若渴多饑少, 病多在肺者, 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若水虧於下, 火炎於上, 有不得不清者, 宜玉女煎, 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 宜降火清金, 以蘭香葉, 白葵花, 黃檗, 知母, 少加升麻以引清氣上升, 而渴自止, 此說亦可酌用。
3.中消火證, 以善饑而瘦, 古法直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之類主之。 然既以善饑, 其無停積可知, 既無停積, 則止宜清火, 豈堪攻擊, 非有乾結不通等證而用此二劑, 恐非所宜。 若其果屬胃火, 別無虛證, 則三補丸, 玉泉散, 白虎湯及抽薪飲之類, 皆可擇而用也。
4.下消證, 小便淋濁, 如膏如油, 或加煩躁耳焦, 此腎水虧竭之證, 古法用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固其宜矣。 然以余觀之, 則亦當辨其寒熱滑澀, 分而治之, 庶乎盡善。 若淋濁如膏, 兼熱病而有火者, 宜補而兼清, 以加減一陰煎, 或補陰丸, 大補陰丸, 或六味地黃丸加黃柏, 知母之類主之。 若下消而兼澀者, 宜補宜利, 以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下焦淋濁而全無火者, 乃氣不攝精而然, 但宜壯水養氣, 以左歸飲, 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若火衰不能化氣, 氣虛不能化液者, 猶當以右歸飲, 右歸丸, 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下焦無火而兼滑者, 當以固腎補陰為主, 宜秘元煎, 固陰煎, 及苓朮菟絲丸之類主之。
5.三消證, 古人以上焦屬肺, 中焦屬胃, 下焦屬腎, 而多從火治, 是固然矣。 然以余論之, 則三焦之火, 多有病本于腎, 而無不由乎命門者。 夫命門為水火之腑, 凡水虧證, 固能為消為渴, 而火虧證, 亦能為消為渴者, 何也? 蓋水不濟火, 則火不歸原, 故有火遊于肺而為上消者, 有火遊於胃而為中消者, 有火爍陰精而為下消者, 是皆真陰不足, 火虧於下之消證也。 又有陽不化氣, 則水精不布, 水不得火, 則有降無升, 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 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 是皆真陽不足, 火虧于下之消證也。 陰虛之消, 治宜壯水, 固有言之者矣。 陽虛之消, 謂宜補火, 則人必不信。 不知釜底加薪, 氤氳徹頂, 稿禾得雨, 生意歸巔, 此無他, 皆陽氣之使然也, 亦生殺之微權也。 余因消證多虛, 難堪剝削, 若不求其斲喪之因, 而再伐生氣, 則消者愈消, 無從復矣。 故再筆于此, 用以告夫明者。
述古共六條
1.<巢氏病源>曰: 夫消渴者, 渴不止, 小便多者是也。 由少年服五石諸丸散, 積經年歲, 石氣結於腎中, 使人下焦虛熱, 及至年衰血氣減少, 不能復制於石, 石勢獨盛, 則腎為之燥, 故上為飲水, 下為小便不禁也。 其病變多發癰疽, 此因熱氣留於經絡, 血澀不行故成癰膿。
2.陳無擇曰: 消渴屬心, 故煩心, 致心火散漫, 渴而引飲, 諸脈軟散, 皆氣實血虛也。 消中屬脾, 癉熱減則為消中。 消中復有三: 有因寒中, 陰勝陽鬱, 久必為熱中。 經云: 脈洪大, 陰不足, 陽有餘, 則為熱中。 多食數溺為消中。 陰狂興盛, 不交精泄, 則為強中。 病至強中, 不亦危矣。 消腎屬腎, 壯盛之時不謹, 而縱慾房勞, 年長腎衰, 多服金石, 真氣既喪, 口乾精溢自泄, 不飲而利。 經云: 不渴而小便自利, 名曰腎消, 亦曰內消。
3.潔古老人曰: 能食能渴者, 白虎加人參湯。 不能食而渴者, 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 上中既平, 不復傳下消矣。 前人用藥, 厥有旨哉。
4.東垣曰: 高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飲。 逆調論云: 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數。 叔和所謂口乾飲水多, 食饑, 虛癉成消中是也, 以調胃承氣湯, 三黃丸治之。 下消者, 煩躁引飲, 耳輪焦, 溺如膏, 所謂焦煩水易虧, 此腎消也, 以六味地黃丸治之。 <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 必發癰疽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膈鼓脹, 皆謂不治之證。
5.丹溪曰: 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 三消者, 多屬不生津液, 宜四物湯為主。 上消者, 本方加五味子, 人參, 麥門冬, 天花粉, 煎入生藕汁, 生地黃汁, 人乳。 飲酒人加生葛汁。 中消者, 本方加知母, 石膏, 滑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 本方加黃檗, 知母, 熟地黃, 五味子之類, 以滋腎水, 當飲澡絲湯代茶。 天花粉, 消渴神藥也。 三焦皆禁用半夏, 血虛亦忌用, 口乾咽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 汗多者不可用, 不已, 必用薑監制之。
6.徐東皋曰: 消渴雖有數者之不同, 其為病之肇端, 則皆膏梁肥甘之變, 酒色勞傷之過, 皆富貴人病之, 而貧賤者鮮有也。 凡初覺燥渴, 便當清心寡慾, 薄滋味, 減思慮, 則治可瘳。 若有一毫不謹, 總有名醫良劑, 必不能有生矣。
下消不寐新按
省中周公者, 山左人也, 年逾四旬, 因案牘積勞, 致成羸疾, 神困食減, 時多恐懼, 自冬春達夏, 通宵不寐者, 凡半年有餘。 而上焦無渴, 不嗜湯水, 或有少飲, 則沃而不行。 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 莫知其所從來, 且半皆如膏濁液, 尪羸至極, 自分必死。 及余診之, 豈其脈猶帶緩, 肉亦末脫, 知其胃氣尚存, 慰以無慮, 乃用歸脾湯去木香, 及大補元煎之屬, 一以養陽, 一以養陰, 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 計人參二十斤, 乃得全愈。 此神消于上, 精消于下之證也。 可見消有陰陽, 不得盡言為火, 姑紀此一按, 以為治消, 治不寐者之鑑。
三消論列方
白虎湯寒三。 玉泉散新寒十五。 歸脾湯補三二。 固陰煎新固二。 補陰丸寒百六十。 右歸飲新補三。 六味丸補百二十。 三補丸寒一六二。 大補元煎新補一。 人參白虎湯寒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四物湯補八。 秘元煎新固一。 抽薪飲新寒三。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丸新補五。 八味丸補一二一。 三黃丸攻六八。 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錢氏白朮散小七。 調胃承氣湯攻三。 苓朮兔絲丸新固五。
論外備用方
玉泉丸寒七五熱渴。 龍腦雞蘇散和三七二虛火煩渴。 火府丹寒百二十消渴。 鹿茸丸補一三三腎虛消渴。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五味子湯補五九陰虛渴。 天花散寒七三。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乾渴。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茯苓澤瀉湯熱七四反胃消渴。 益元散寒百十二。 生脈散補五六。 麥門冬飲子寒四八膈消渴。 小建中湯補二二燥渴。 天花丸和百四消渴。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陰虛渴。 地骨皮散寒七四壯熱渴。 醍醐膏和三五三消渴。 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三陰虛渴。
景岳全書卷十八終
景岳全書-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欬嗽
經義
欬論黃帝問曰: 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對曰: 五臟六腑皆令人欬, 非獨肺也。 帝曰: 願聞其狀。 岐伯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 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 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 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 則為肺欬。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 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 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 微則為欬, 甚則為泄為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之, 乘夏則心先受之, 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乘冬則腎先受之。 肺欬之狀, 欬而喘息有音, 甚則唾血。 心欬之狀, 欬則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狀, 甚則咽痛喉痺。 肝欬之狀, 欬則兩下痛, 甚則不可以轉, 轉則兩胠下滿。 脾欬之狀, 欬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 甚則不可以動, 動則欬劇。 腎欬之狀, 欬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欬涎。 帝曰: 六腑之欬奈何? 安所受病? 岐伯曰: 五臟之久欬, 乃移於六腑。 脾欬不已, 則胃受之, 胃欬之狀, 欬而嘔, 甚則長蟲出。 肝欬不已, 則膽受之, 膽欬之狀, 欬嘔膽汁。 肺欬不已, 則大腸受之, 大腸欬狀, 欬而遺矢。 心欬不已, 則小腸受之, 小腸欬狀, 欬而矢氣, 氣與欬俱失。 腎欬不已, 則膀胱受之, 膀胱欬狀, 欬而遺溺。 久欬不已, 則三焦受之, 三焦欬狀, 欬而腹滿, 不欲食飲。 此皆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臟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 浮腫者治其經。 帝曰: 善。
生氣通天論曰: 秋傷於濕, 上逆而欬。
陰陽應象大論曰: 秋傷於濕, 冬生欬嗽。
示從容論曰: 欬嗽煩冤者, 是腎氣之逆也。 喘欬者, 是水氣并陽明也。
脈解篇曰: 少陰所謂嘔欬上氣喘者, 陰氣在下, 陽氣在上, 諸陽氣浮, 無所依從, 故嘔欬上氣喘也。
陰陽別論曰: 一陽發病, 少氣善欬, 善泄。
五臟生成篇曰: 欬嗽上氣, 厥在胸中, 過在手陽明, 太陰。
玉機真藏論曰: 秋脈不及, 則令人喘, 呼吸少氣而欬, 上氣見血, 下聞病音。 刺禁論曰: 刺中肺, 三日死, 其動為欬。
評熱病論曰: 勞風法在肺下。 詳後論證條中。
氣交變大論: 凡歲火太過, 歲金太過, 歲水太過, 歲木不及等年, 俱有欬證。
五常政大論: 凡審平之紀, 從革之紀, 堅成之紀, 少陽司天等年, 俱有欬證。
至真要大論: 凡少陰司天, 太陰司天, 少陽司天, 陽明司天, 陽明之勝, 少陰之復, 太陰之復, 少陽之復, 陽明之復, 厥陽司天客勝, 少陽司天主勝, 太陽司天客勝等年, 俱有欬證。
五邪篇曰: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 寒熱, 上氣喘, 汗出, 欬動肩背。
繆刺論曰: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 令人痛不得息, 欬而汗出。 .
論證共四條
1.欬嗽一證, 竊見諸家立論太繁, 皆不得其要, 多致後人臨證, 莫知所從, 所以治難得效。 以余觀之, 則欬嗽之要, 止惟二證。 何為二證? 一曰外感, 一曰內傷, 而盡之矣。 夫外感之欬, 必由皮毛而入。 蓋皮毛為肺之合, 而凡外邪襲之, 則必先入于肺, 久而不愈, 則必自肺而傳于五臟也。 內傷之嗽, 必起于陰分, 蓋肺屬燥金, 為水之母, 陰損于下, 則陽孤于上, 水涸金枯, 肺苦于燥, 肺燥則癢, 癢則欬不能已也。 總之, 欬證雖多, 無非肺病。 而肺之為病, 亦無非此二者而已。 但于二者之中, 當辨陰陽, 當分虛實耳。 蓋外感之欬, 陽邪也。 陽邪自外而入, 故治宜辛溫, 邪得溫而自散也。 內傷之欬, 陰病也。 陰氣受傷于內, 故治宜甘平養陰, 陰氣復而嗽自愈也。 然外感之邪多有餘, 若實中有虛, 則宜兼補以散之; 內傷之病多不足, 若虛中夾實, 亦當兼清以潤之。 大都欬嗽之因, 無出于此。 于此求之, 自得其本。 得其本則治之無不應手, 又何有巢氏之十欬證, 陳氏之三因證? 徒致亂人心目而不得其際也。 留心者, 其熟味此意。
2.經云: 肺之令人欬。 又曰: 五臟六腑皆令人欬, 非獨肺也。 又曰: 皮毛先受邪氣, 邪氣以從其合也。 又曰: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 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然則五臟之欬, 由肺所傳, 則肺為主臟, 而五臟其兼者也。 故五臟六腑, 各有其證, 正以辨其兼證耳。 既有兼證, 則亦當有兼治。 雖有兼治, 然無非以肺為主也。 是固然矣。 然愚則猶有說焉, 則謂外感之欬, 與內傷之欬, 其所本不同, 而所治亦異。 蓋外感之欬, 其來在肺, 故必由肺以及臟, 此肺為本而臟為標也。 內傷之欬, 先因傷臟, 故必由臟以及肺, 此臟為本而肺為標也。 凡治內傷者, 使不知治臟而單治肺, 則真陰何由以復? 陰不復則欬終不愈。 治外感者, 使不知治陽而妄治陰, 則邪氣何由以解? 邪不解則嗽終不寧。 經曰: 治病必求其本。 何今人之不能察也。
3.勞風證, <內經‧評熱病論>曰: 勞風法在肺下, 其為病, 使人強上, 冥視, 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 此為勞風之病, 巨陽引精者, 三日; 中年者, 五日; 不精者, 七日。 欬出青黃涕, 其狀如膿, 大如彈丸, 從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則傷肺, 傷肺則死矣。 賓按: 此勞風之證, 即勞力傷風證也。 蓋人之勞者, 必毛竅開而汗液泄, 所以風邪易入。 凡今人之患傷風者, 多有此證。 故輕者惟三四日, 重者五六日, 必欬出濁痰如涕而愈者, 此即勞風之屬也。 但以外感之法治之, 自無不愈。 其有勞之甚者, 或內搖其精, 或外勞其形, 勞傷既甚, 精血必虧, 故邪不能散, 而痰不能出, 此即勞損乾嗽之類也, 所以多不可治。
4.外感有嗽, 內傷亦有嗽, 此一實一虛, 治當有辨也。 蓋外感之嗽, 必因偶受風寒, 故或為寒熱, 或為氣急, 或為鼻塞聲重, 頭痛吐痰, 邪輕者脈亦和緩, 邪甚者脈或弦洪微數。 但其素無積勞虛損等證, 而陡病欬嗽者, 即外感證也。 若內傷之嗽, 則其病來有漸, 或因酒色, 或因勞傷, 必先有微嗽, 而日漸以甚。 其證則或為夜熱潮熱, 或為形容瘦減, 或兩顴常赤, 或氣短喉乾, 其脈輕者亦必微數, 重者必細數弦緊。 蓋外感之嗽, 其來暴, 內傷之嗽, 其來徐。 外感之嗽, 因于寒邪; 內傷之嗽, 因于陰虛。 外感之嗽, 可溫可散, 其治易; 內傷之嗽, 宜補宜和, 其治難。 此固其辨也。 然或其脈證素弱, 而忽病外感者有之; 或其形體素強而病致內傷者亦有之, 此中疑似, 但於病因脈色中細加權察, 自有聲應可證。 若或認之不真, 而互謬其治, 則吉凶攸系不淺也。 最宜慎之。
外感嗽證治共五條
1.外感之嗽, 無論四時, 必皆因于寒邪。 蓋寒隨時氣, 入客肺中, 所以治嗽, 但治以辛溫, 其邪自散, 惟六安煎加生薑為最妙。 凡屬外感, 悉宜先以此湯加減主之。 若肺脘燥澀, 痰氣不利, 或年老血衰, 欬嗽費力者, 于本方加當歸二, 三錢。 若寒氣太盛, 或中寒肺氣不溫, 邪不能解者, 于此方加北細辛七, 八分或一錢。 若冬月寒盛氣閉, 邪不易散者, 即麻黃, 桂枝, 俱可加用, 或用小青龍湯。 若傷風見寒, 或傷寒見風, 而往來寒熱, 欬嗽不止者, 宜柴陳煎主之。 若寒邪不甚, 痰氣不多者, 但以二陳湯加減主之, 則無有不愈。
2.外感之嗽, 凡屬陰虛少血, 或脾肺虛寒之輩, 則最易感邪。 但察其脈體稍弱, 胸膈無滯, 或腎氣不足, 水泛為痰, 或心嘈嘔惡, 飢不欲食, 或年及中衰, 血氣漸弱, 而欬嗽不能愈者, 悉宜金水六君煎加減主之, 足稱神劑。 若兼陽分氣虛, 而脈微神困, 懶言多汗者, 必加人參勿疑也。 若但以脾胃土虛, 不能生金, 而邪不能解, 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肺。 或脾虛不能制水, 泛而為痰, 宜理中湯, 或理陰煎, 八味丸之類以補土母, 皆良法也。
3.外感欬嗽而兼火者, 必有內熱, 喜冷, 脈滑等證, 亦但以二陳, 六安等湯, 酌加涼藥佐之。 微熱者, 可加黃芩一, 二錢; 熱甚者, 再加知母, 梔子之屬; 若火在陽明, 而兼頭痛熱渴者, 惟加石膏最宜。
4.外感之證, 春多升浮之氣, 治宜兼降, 如澤瀉, 前胡, 海石, 瓜蔞之屬是也。 夏多炎熱之氣, 治宜兼涼, 如芩, 連知, 柏之屬是也。 秋多陰濕之氣, 治宜兼燥, 如蒼朮, 白朮, 乾薑, 細辛之屬是也。 冬多風寒之氣, 治宜兼散, 如防風, 紫蘇, 桂枝, 麻黃之屬是也。 經言歲氣天和, 即此之類。 然時氣固不可不知, 而病氣尤不可不察。 若當其時而非其病, 以時證有不相合者, 又當舍時從證也。 至于各臟之氣, 證有兼見者, 又當隨宜兼治, 故不可任膠柱之見。
5.欬嗽凡遇秋冬即發者, 此寒包熱也, 但解其寒, 其熱自散, 宜六安煎, 二陳湯, 金水六君煎三方, 察其虛實壯老, 隨宜用之。 如果內熱甚者, 不妨佐以黃芩, 知母之類。 .
內傷欬證治共七條
1.凡內傷之嗽, 必皆本于陰分。 何為陰分? 五臟之精氣是也。 然五臟皆有精氣, 而又惟腎為元精之本, 肺為元氣之主。 故五臟之氣分受傷, 則病必自上而下, 由肺由脾, 以極于腎。 五臟之精分受傷, 則病必自下而上, 由腎由脾, 以極于肺。 肺腎俱病, 則他臟不免矣。 所以勞損之嗽, 最為難治, 正以其病在根本, 而不易為力也。 病在根本, 尚堪治不求本乎? 故欲治上者, 不在乎上而在乎下; 欲治下者, 不在乎下而在乎上。 知氣中有精, 精中有氣, 斯可以言虛勞之嗽矣。
2.肺屬金, 為清虛之臟, 凡金被火刑則為嗽, 金寒水冷亦為嗽, 此欬嗽所當治肺也。 然內傷之嗽, 則不獨在肺。 蓋五臟之精皆藏于腎, 而少陰腎脈,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所以, 肺金之虛, 多由腎水之涸, 正以子令母虛也。 故凡治勞損欬嗽, 必當以壯水滋陰為主, 庶肺氣得充, 嗽可漸愈, 宜一陰煎, 左歸飲, 瓊玉膏, 左歸丸, 六味地黃丸之類, 擇而用之。 其有元陽下虧, 生氣不布, 以致脾困于中, 肺困于上, 而為喘促, 為痞滿, 為痰涎嘔惡, 為泄瀉畏寒, 凡脈見細弱, 證見虛寒, 而欬嗽不已者, 此等證候, 皆不必治嗽, 但補其陽而嗽自止。 如右歸飲, 右歸丸, 八味地黃丸, 大補元煎, 六味回陽飲, 理中湯, 劫勞散之類, 皆當隨宜速用, 不得因循以致汲深無及也。
3.內傷欬嗽, 凡水虧于下, 火炎于上, 以致火爍肺金, 而為乾渴, 煩熱喉痛, 口瘡潮熱, 便結喜冷, 尺寸滑數等證, 則不得不兼清火, 以存其水, 宜四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 人參固本丸主之。 此當與欬血證參酌, 其治詳見血證門。
4.欬嗽聲啞者, 以肺本屬金, 蓋金實則不鳴, 金破亦不鳴。 金實者, 以肺中有邪, 非寒邪即火邪也。 金破者, 以真陰受損, 非氣虛即精虛也。 寒邪者, 宜辛宜溫。 火邪者, 宜甘宜清。 氣虛者, 宜補陽。 精虛者, 宜補陰。 大都此證, 邪實者其來暴, 其治亦易; 虛損者其來徐, 其治亦難。 治損之法, 當與後乾欬證參酌用之。
5.內傷虛損之嗽, 多不宜用燥藥及辛香動氣等劑, 如六安, 二陳之類, 皆不可輕用, 惟甘潤養陰, 如乳酥, 蜂蜜, 百合, 地黃, 阿膠, 麥冬, 去皮胡桃肉之類, 皆所宜也。
6.外邪證多有誤認為勞傷, 而遂成真勞者, 此必其人氣體柔弱, 而醫家望之已有成心, 故見其發熱, 遂認為火; 見其欬嗽, 遂認為勞。 不明表裏, 率用滋陰降火等劑。 不知寒邪既已在表, 涼藥不宜妄投。 若外既有寒, 而內又得寒, 則表裏合邪, 必致邪留不解, 延綿日甚。 俗云: 傷風不愈變成勞。 夫傷風豈能變勞? 特以庸醫誤治, 而日加清削, 則柔弱之人, 能堪幾多清理? 久而不愈, 不至成勞不已也。 此實醫之所誤耳。 故醫于此證, 最當詳察在表在裏及新邪久病等因, 脈色形氣等辨, 辨得其真, 則但以六安煎, 金水六君煎, 或柴陳煎之類, 不數劑而可愈矣。 醫之不精, 此其一也。
7.乾欬嗽證, 在丹溪云: 火鬱之甚, 乃痰鬱火, 邪在肺中, 用苦梗以開之, 下用補陰降火, 不已則成勞, 須用倒倉法, 此證多是不得志者有之。 愚謂丹溪此說, 殊不其然。 夫既云不得志, 則其憂思內傷, 豈痰火病也? 又豈苦梗, 倒倉所宜攻也? 蓋乾欬嗽者, 以肺中津液不足, 枯涸而然, 此明係內傷虧損, 肺腎不交, 氣不生精, 精不化氣, 所以乾澀如此。 但其有火無火, 亦當辨治。 若臟平無火者, 止因肺虛, 故必先補氣, 自能生精, 宜五福飲之類主之。 若臟氣微寒者, 非辛不潤, 故必先補陽, 自可生陰, 宜理陰煎, 或六君子湯之類主之。 若兼內熱有火者, 須保真陰, 故必先壯水, 自能制火, 宜一陰煎, 或加減一陰煎, 兼貝母丸之類主之。 若以此證而但知消痰開鬱, 將見氣愈耗, 水愈虧, 未免為涸轍之鮒矣。
辨古
河間曰: 欬謂無痰而有聲, 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是無聲而有痰, 脾濕動而為痰也。 欬嗽謂有痰而有聲, 蓋因傷于肺氣, 動于脾濕, 欬而為嗽也。 脾濕者, 秋傷于濕, 積于脾也。 故經曰: 秋傷于濕, 冬必欬嗽。 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 而反動之, 氣必上沖為欬嗽, 甚則動于濕而為痰也。 假令濕在肝, 經謂之風痰; 濕在心, 經謂之熱痰; 濕在脾, 經謂之濕痰, 濕在腎, 經謂之寒痰。 宜隨證而治之。 若欬而無痰者, 以辛甘潤其肺, 如蜜煎生薑湯, 蜜煎橘皮湯之屬是也。 若欬而嗽者, 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 必以順氣為主, 是以南星, 半夏勝其痰而欬嗽自愈; 枳殼, 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痰而能食者, 大承氣湯微下之; 痰而不能食者, 厚朴湯疏導之, 此治法之大體也。
愚觀河間此說,謂治嗽當先治痰, 因以南星, 半夏之屬為主, 似得治嗽之法矣。 此其意謂嗽必因痰, 故勝其痰而嗽自愈, 則理有不然也。蓋外感之嗽, 必因風寒, 風寒在肺, 則肺氣不清, 所以動嗽, 動嗽然後動痰, 此風邪痰嗽之本, 本于外感, 非外感本于痰也。 又如內傷之嗽, 必因陰虛, 陰虛則水涸金枯, 所以動嗽; 脾虛腎敗, 所以化痰。 此陰虛痰嗽之本, 本于內傷, 非內傷本于痰也。 今日治嗽當先治痰, 豈求本之道乎? 然治外感之嗽者, 誠惟二陳之屬為最效, 又何故也? 蓋南星, 半夏, 生薑, 陳皮, 枳殼之類, 其味皆辛, 辛能入肺, 辛能散寒, 寒邪散則痰嗽自愈, 此正所以治本, 而實非以治痰也。 若內傷陰虛之嗽, 則大忌辛燥, 此輩豈堪輕用哉? 經曰: 肺欲辛, 以辛瀉之, 此肺實者之宜辛也。 又曰: 辛走氣, 氣病無多食辛, 此肺虛者之忌辛也。 氣味宜否之理, <內經>妙用如此, 河間何以不察? 而謂南星, 半夏之屬, 但能治痰。 豈果治痰之標, 便能治嗽之本乎。
述古共六條
楊仁齋曰: 肺出氣也, 腎內氣也, 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本。 凡欬嗽引動百骸, 自覺氣從臍下奔逆而上者, 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原, 當以地黃丸, 安腎丸主之, 毋徒從事於肺, 此虛則補子之義也。
<衍義>云: 有暴嗽服諸藥不效, 或教之進生料鹿茸丸, 大菟絲子丸方愈。 有本有標, 卻不可因其暴嗽而疑驟補之非, 所以易愈者, 亦覺之早故也。
丹溪曰: 欬嗽有風有寒, 有痰有火, 有虛有勞,有鬱, 有肺脹。
王節齋曰: 因嗽而有痰者, 欬為重, 主治在肺。 因痰而致欬者, 痰為重, 主治在脾。 但是食積成痰, 痰氣上升, 以致欬嗽, 只治其痰, 消其積, 而欬自止, 亦不必用肺藥以治欬也。
薛立齋曰: 春月若因風寒所傷, 欬嗽聲重頭痛用金沸草散。 欬嗽聲重, 身熱頭痛, 用<局方>消風散。 蓋肺主皮毛, 肺氣虛則腠理不密, 風邪易入, 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 肺有火則腠理不閉, 風邪外乘, 治宜解表兼清肺火, 邪退即止。 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 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 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 而小便短少, 皮膚漸腫, 欬嗽日增者, 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 六味丸以滋腎水。 夏月火熱炎上, 喘急而嗽, 面赤潮熱, 脈洪大者, 用黃連解毒湯。 熱燥而欬, 用梔子仁湯。 欬唾有血, 用麥門冬湯, 俱兼以六味丸, 夏月尤當用此, 壯腎水以保肺金。 夏月心火乘肺, 輕則用麥門冬湯, 重則用人參平肺散。 若上焦實熱, 用涼膈散, 虛熱用六君子湯。 中焦實熱, 用竹葉石膏湯, 虛熱用竹葉黃耆湯。 下焦虛熱, 用六味丸。 秋月濕熱傷肺, 若欬而身熱, 自汗口乾, 便赤, 脈虛而洪者, 用白虎湯。 身熱而煩, 氣高而短, 心下痞滿, 四肢困倦, 精神短少者, 香薷飲。 若病邪既去, 宜用補中益氣加乾山藥, 五味子以養元氣, 柴胡, 升麻各二分, 以升生氣。 冬月風寒外感, 形氣病氣俱實者, 宜用麻黃湯之類, 所謂自表而入, 自表而出。 若形氣病氣俱虛者, 宜補其元氣, 而佐以解表之藥; 若專於解表, 則肺氣益虛, 腠理益疏, 外邪乘虛易入, 病愈難愈矣。 若病日久, 或誤服表散之劑, 以致元氣虛而邪氣實者, 急宜補脾土為主, 則肺金有所養, 而諸病自愈。 若人老弱, 或勞傷元氣而患前證, 誤服麻黃, 枳殼, 紫蘇之類而汗出亡陽者, 多患肺癰, 肺痿, 治失其宜, 多致不起。 午後嗽者, 屬腎氣虧損, 火炎水涸, 或津液湧而為痰者, 乃真臟為患也, 須用六味地黃丸壯腎水滋化源為主, 以補中益氣湯養脾土, 生肺腎為佐。 設用清氣化痰則誤矣。
徐東皋曰: 凡欬嗽之人, 氣體虛弱者, 用瀉氣藥多不效, 間有效者, 亦必復作, 若此者, 並宜補益而嗽自愈。 氣體厚者, 或係外感, 俱宜發散邪氣, 破滯氣而嗽自寧。 新欬嗽者, 亦宜從實治之也。 久欬嗽者, 宜從虛治之也, 或用澀藥以擊其惰歸, 九仙散之屬也。 凡治欬嗽, 當先求病根, 伐去邪氣, 而後可以烏梅, 訶子, 五味, 罌粟殼, 款冬花之類。 此輩性味燥澀, 有收斂劫奪之功, 亦在所必用, 可一服而愈, 然須權其先後而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