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临床导论提纲

[复制链接]
查看5587 | 回复28 | 2012-6-1 16: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谷子 于 2012-6-1 08:42 编辑


按:这是前几天和同行讨论中医的经典临床时,所做的课件的一个提纲,选取前半发在此,供同道讨论、批评、指正。这是个人学习应用经典的一些感想或是心得,依此提纲而谈的一个大概,后面概论部分相对具体些,时间关系未及细谈。欢迎大家就经典问题各谈高见,此帖权当抛砖引玉。

中医经典临床导论  


中医经典,云里雾里,高深古奥,造成许多人见之畏难,果真如是乎?
如这淡黑写意的山水,看似山高壑深,仙雾缭绕,其实全是笔墨的幻化。同样对经典的畏难,也是表面文字造成的类似的障碍。

一、什么是经典


二、四大经典:
灵枢  素问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难经  
神农本草经  
温病条辨

三、活水源头
医学思想的灵魂
技术的源泉
智慧的根本

四、内经是天人之学
老子,道;
易,阴阳;
内经,天地人;
诸经方家,具体技术。

五、道以术显,术以载道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验天今;
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

六、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1、角度法天
平视,不仰,不俯。
2、方法则地
求真,求实,求验。
3、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1-1、平视的态度
古今如一
今乃后之古
古是前之今
内经已是法往古
1-2、盲目崇古,致成虚玄
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重实验重解剖
   经络是什么?
   为什么不食水谷七日死?
重临床重标准
        骨度、脉度、中人
            
1-3、盲目自大,流于浮浅
朴素的观点   
原始的观点
简单的想象
不必有古今厚薄
2、求真  求实  求验
文献之真
可见之实
临床得验

2-1文献之真
文字训诂
原始本初
流传演变
注释误入
错简杂编
真伪混杂
六经注我
借医言志

2-2诊断之实
视之可见
触之可及
操之可应
处判能断
色、脉、形、
    音、气无不皆然

2-3治疗之验
易用难忘
传之后世,百世不殆
可操作,有标准,可重复
            从 桂枝汤
                 麻黄汤
                 柴胡汤
            到 安宫牛黄丸
                 乌鸡白凤丸
                 小儿至宝丸
七、 成就在人 开放、包容、变化。
古往今来一切方法,皆可纳入此理论体系为我所用。
技术的各个方法,适合不同的病种和人群各有其用。
一切技术和发展和成就,皆可为医学所利用,修正临床的诊疗方法和操作。

八、中医就是古代的医学吗?
当国粹当遗产可以不?
当养生当保健是进步?
治慢病治未病是中医?
范围天地,与时俱进,小器有限,大道无垠。

九、中医的范围到底包括什么?
中医是相对而言,在中国,就是医学。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十、现代临床中医的优势和特长是什么?
理论的高度,对现代临床复杂情况的指导和示范意义。如非典、艾滋病的研究成就。
临床方面,数千年经验方剂和药物应用的成就,在现代临床的重复验证。如青蒿抗疟。
外科、急救,传统的智慧作为有益的补充。

概论:

1、上古只在传说中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真人至人是道,不是“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2、圣人贤人,世人益寿有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3、顺从四时就是得道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4、通天就是顺四时,就是得道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5、通天得道之脉法,就是法本四时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6、则天之道以论人形
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7、病理之道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8、身形之道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9、治疗之道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10、三百六十五穴之秘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11、十二经脉之来历


12、通天脉法之秘

13、万全诊法.

14、独诊寸口的依据



........(插图全略去,不好发。此处略去后半部分,帖子太长看了会儿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蔡远行 | 2012-6-3 18: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者,中医之根源也,学术的传承之本。在人心躁动,学风浮夸的今天,强调对经典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金谷子 | 2012-6-4 1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榕江之畔,莲花宝地,龙年初夏,会友于兹。
市中医院,人才济济,帅哥美女,现代中医。
院长卢氏,一米八几,学有家传,高人无疑。
脑病成科,首要问题,学科领头,大医主持。
广罗贤能,不拘格式,艾香缭绕,诊室若市。
中西高手,国家名医,天南地北,民间医技。
医士护士,博士奇士,病本工标,愈病为是。
有缘得往,见诸大医,广开眼界,有幸学习。
清风流云 | 2012-6-5 1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大地,卧虎藏龙,贤人辈出,中医幸事。
愚斋 | 2012-6-6 2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能够听“金谷子”讲座实为可惜!然从课件中的只言片语即可了解到您对经典重视程度!对于经典该如何学习和研究,确实认识很独到也很正确。
张仲景言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医圣尚且如此重视经典,更何况吾辈粗鄙之人!
还有一点很认同前辈观点,读经典要“求真求实求验”,我们研习经典最终的目标就是要验之于临床,在临床中去体验到经典的魅力,在临床中能够有效果,能够可以治病却疾,则经典就是源泉,个人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历久弥新的最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读经典就是要求实在,求实验,近人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应用经典,并实在记载其疗效,而不似有些人口号一直讲重回经典,却一直大量使用西药。
另外,想请教您,经典在学习上,很多人都认为要熟诵,但是在这方面的基本功我觉得很多人做不到,请问在读经典上的方法有何技巧吗?在读诵上下功夫可取吗?
金谷子 | 2012-6-7 09: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看到南科大校长谈人才培养时说过的话:

中国大学片面输送知识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金谷子 | 2012-6-7 09: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得再好,能比上一个芯片不?
如果能比上,也不过顶个芯片。
如果比不上,那就连个机器都不如了。
但机器不会有思想。
蔡远行 | 2012-6-7 2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优秀人才要具备想象力,洞察力,最后才是记忆力,总结的很好。但在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却是把记忆力放在了第一位,所以我们国家很多行业的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是第三位。
cj雪上一支蒿 | 2012-6-30 0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总结的好全面啊,也很方便记忆。
金谷子 | 2012-7-13 15: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