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是“永远的大道国医”(转)续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是“永远的大道国医”(转)续
[复制链接]
647
|
1
|
2012-6-2 0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因此,医疗条件比较好的香港医管局,邀请广东的青年中医专家前去会诊SARS患者,这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的优越性。
在我国大陆,单纯使用西医药救治的SARS病例,人均医疗费用为10万元(香港为30-50万元),住院平均日数为30天;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以中医药为主救治的SARS病例,人均医疗费用仅为5000元,住院平均日数仅为8天,而且创造了无一患者使用呼吸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先进记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仅费用低,而且副作用很少,几乎没有见到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
中医治疗艾滋病患者,不仅在早期隐性感染阶段就可以用药治疗,而且对于后期、晚期病人,用中医药治疗之后,也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到的疗效。很多患者服用中药,或者使用艾灸之后,很快就缓解了证候,恢复了体力。可见中医治疗艾滋病,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世界范围内爆发甲流(H1N1)的大流行,在很多发达国家引起了恐慌。因为他们不仅历史上有过甲流疫情的大灾难,而且每年防治甲流的费用也非常昂贵。事到如今,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对于甲流的控制,我国做得比较好,让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参与甲流防治,使我国多了一套保障体系,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福祉所系。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里,中医药也不是“慢郎中”。在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矿难、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过程之中,中医药预防灾后疾病流行,中医骨伤科救治外伤、骨折,以中医药对病人进行心身调节、改善患者整体状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灾区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状态、治疗心身疾病、治疗多靶点复杂疾病方面,都有方法论的优势,治疗措施非常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以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病后康复、调养的各种措施。
中医药是古老的学术体系,但是这“古老”不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成熟的象征。中医药诊治体系,有着广泛的普适性,有些内容甚至是很超前的。比如,神州飞船上天的时候,我们的宇航员借助中医药的帮助,可以成功预防太空病,他们出仓的时候心率可以控制在每分钟跳七八十次左右,而欧美的宇航员大多在一百次以上。中医药在太空医学、航海医学领域里的突出优势,引起外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去年,在俄罗斯举办的“火星500计划”之中,就有中医药预防太空病的研究项目,是我国的主要观测课题之一。
西方大国,纷纷增加研究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很多转换名目之后的所谓“洋中药”,也纷至沓来占领我国的医疗保健市场,都说明我们发展中医药的步伐不能太小,更不能太慢,不能让中医药“墙里开花墙外香”,更不能让“中医药是伪科学”的瞎忽悠危害中医药事业!
四、未来发展,中医药将改变世界的生活态度
众所周知,中医药数百年之前就走向了世界,在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落地生根,衍生出融合了当地特色的医学流派。他们甚至要“申遗”,以保护其引进中医的“再创新”成果,并且屡屡期望掌控中医药制定规则的主导权。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医针灸就走出了国门,引发了美欧等国的针灸热。在中美建交时候,“针灸热”与“乒乓外交”一起,助推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的了解与合作。
值得提出的是,针灸疗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诊治疾病的“另类方法”,是在手术切除和靶点治疗之外,另一套调节人体技能,增强人体自组织能力、“扶正祛邪”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技术原理“原创性”的新医学理念。在此之前,针灸与刮痧一样,都曾被当做“不仁道”的野蛮措施。其实,中医学还有很多被误解的先进理念,没有被世界认识,它们的能量还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如果中医学的理念和独特做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得到大家的大力推广和弘扬,就会引发一场医学的革命,也将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5]。
中医学术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无非是“怎样看”和“怎样做”;中医特色虽然很多,总的说来无非是其“认识论”和“实践论”有所不同。
过去我们谈论中医特色、中医优势,一般都是从中医养生、治病的具体环节说起。其实,中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其“人体观”的特色才是最根本的,是其世界观的直接反应。中医学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都是在中医人体观指导下,进一步形成的具体学术理论。
(一)人是“天地所生之人”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把天地人合称为“三才”,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且人体生成之后,也必须依赖于天的五气、地的五味不断充养,才能维持生命。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阴阳变化;地球的公转,就有了四时气候的差异。人体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很多人不理解中医养生治病,为什么一定要谈天、说地,以为这样说不科学。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罗列中医的所谓“罪状”,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医“提倡天地通,阻碍科学化”。在他看来,努力割断人与天地的联系,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中医把“人与天地通”看得非常重要,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诊治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为人不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正气就会下降,就容易得病。冬天伤寒,夏天中暑,春天受风,秋天伤湿,“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地之五味”是中医对一切食物营养的高度概括,五味是人体产生气血津液、精气精神的营养成分,但是太过分的滋味,也会伤害人体,让人得病。所谓“病从口入”也是这个道理。中医治疗疾病的药物,按药性分成温热寒凉“四气”与辛酸甘苦咸“五味”,也都是“人与天地相应”学术理念的体现。
(二)人是“形神一体之人”
中医认为,人体降生的时候,不仅接受了父母遗传的身体发肤,而且还拥有父精母血升华而成的精神。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之中,精神是主宰,处于主导地位,形体只是“生化之宇”,是产生精微物质的器皿。只有形体而没有精神,不能称作人,形神兼备才是完整的人。
在《内经》作者的心目之中,头(包含脑)的五官,是感受外界变化、反映人体精神状态、表达情绪意志最主要的器官。因此,头脑与神明的关系,中医自古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为什么中医不说“脑主神明”,而主张“心主神明”呢?因为在中医学里,五脏是人体的核心,脑不是“最高司令部”。
中医主张心主神明,但并不是说精神思维活动只与心有关,而是认为在心的主宰下,五脏分别与不同的精神思维活动有联系,是一个“整体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生理的状态之下,还是在病理的过程之中,都离不开精神对于形体的控制,也就离不开五脏的整体参与。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致变化,与整个五脏有关。记忆了下降了,中医靠补肾解决。生气发怒了,中医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悲伤过度,要调理气血;思虑过度,要健脾解郁。惊恐伤肾,让人大小便失禁,或者遗精梦泻,补肾之后就能获得治疗效果。过喜伤心气,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需要镇心安神。大怒伤肝,让人失去理智,不能谋虑决断,治疗应该疏肝化瘀。
人体的喜怒哀乐,既可以是常态,也可以是病态。常态都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因为情致太过、不及,大多属于病态,也可以进一步引起脏腑发生病变。
儒家的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段论述之中,把人体的喜怒哀乐的变化,看成有关天下的“大本”、“达道”,可见人体的精神状态,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也受“升降出入”规律的支配。喜怒哀乐只要是“适中”地发放,就是生命和谐的音符,是一个人正常生理的表现。假如喜怒哀乐不加节制,或者不适当地发放,这个人的神智就出了问题,健康也就会受影响。
假如世人都能够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个世界就是美好、和谐的;如果世人的喜怒哀乐不是“发而皆中节”,而是随意地释放,整个世界就会一片混乱。
由此可见,中医“心主神明”与“五神脏”一起构建的“形神一体”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人是“五脏和谐之人”
中医的“五脏六腑”学说,是一个多元共存、整体和谐体系,它使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达到流通顺畅,升降出入,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中医所说的脏腑,既有不可变更的空间位置,也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是一个时空一体的脏腑概念。并且主张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互济,阴阳协调。脾升肺降,肝胆疏泄。五脏和谐,阴平阳秘,气血通畅,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否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构建的理想化“脏腑时空图”,就是为了把人与天地相参的概念贯彻到底,作为其学说的根基而不容动摇。脏腑在各自的位置上,生克制化,其作用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储存阴精,化生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输布津液,制衡着喜怒哀乐,沟通四肢、九窍,外联天地阴阳、四时五味。
即使在西医手术切除了病人的脾脏之后,中医辨证的时候依然会坚持脾的存在。因为在中医的理论里,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把经过胃消化之后的精微物质运输到肺部,再通过“肺朝百脉”的转运、输布到全身,所以脾是不能或缺的脏器。中医理论里如果没有脾,就无法自圆其说了。中医这种在理论上“切不掉的脾”,就是虚拟化、标准化的“模型脾”。
(四)人是“变动不居之人”
中医认为,人生既有生长壮老已的总规律,也有年、月、日、时的变化,人的脉搏、呼吸、气血运行、津液输布、饮食消化,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并且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升降出入”整体和谐地变化不停。比如,一呼一吸脉行几寸,呼吸的频率与脉行的速度是否成比例,春秋末期的医学家扁鹊就认真地推算过。他精细的计算方法,被司马迁《史记》称为“守数精明”,以至于后世的医家普遍遵循他的法则,而难于超越。
中医学除了重视生理状态的把握之外,在辨证治疗的时候,也是动态地把握疾病的变化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方法,也就是根据病人证候变化,即时随机地进行调整治疗,使病人由疾病状态转为健康状态。
中医的养生保健,也是随时变化,不断调整的。即使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一直运用某一方法,而应该辨证养生,随时调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不是千篇一律推行某种方法。
五、学习中医,做自身健康的主宰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说,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之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救助占8%。也就是说,健康的主宰是自己。
传统的中医学历来主张:“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其气不服。”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病人是健康的主体,医生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工具。著名中医王文鼎先生,曾经在上个世纪提出来一个观点,说中医是“让人自力更生的医学”。中医的一切治疗措施,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正气,恢复患者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患者听命于医生,受制于技术手段。
现代分科越来越细,几乎是按病种分科挂号,很多患者到了医院里,就像走迷宫一样不知道该投奔哪门是好。当然,一个“人到老年”的人,可能有很多不适,也许从头到脚都有症状,是否需要各个科室都走一遍?或者从头到脚仔细检查一遍?
试想,一个“从头到脚”全毛病的老人,假如在各个专家的诊室里走一遍,他就会被一大罗检查单据弄得头昏脑胀,而且会被各位专家以科学的名义开出来的各种药物所吓倒。这许多的药物,即使有经济实力可以购买,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可以消化。人体承受这许多的科学药物,生命的健康可能求不到,也许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和化学污染而毙命。假如把这些药物“都吃”不可取,那么“都不吃”可以吗?“随意吃”可以吗?如果都“不可以”,那么,从头到脚仔细检查的意义何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天气不错pga
|
2015-9-12 17: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如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