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永远的大道国医”(转)续

[复制链接]
查看647 | 回复1 | 2012-6-2 09: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此,医疗条件比较好的香港医管局,邀请广东的青年中医专家前去会诊SARS患者,这充分说明了中医药的优越性。

在我国大陆,单纯使用西医药救治的SARS病例,人均医疗费用为10万元(香港为30-50万元),住院平均日数为30天;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以中医药为主救治的SARS病例,人均医疗费用仅为5000元,住院平均日数仅为8天,而且创造了无一患者使用呼吸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先进记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仅费用低,而且副作用很少,几乎没有见到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

中医治疗艾滋病患者,不仅在早期隐性感染阶段就可以用药治疗,而且对于后期、晚期病人,用中医药治疗之后,也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到的疗效。很多患者服用中药,或者使用艾灸之后,很快就缓解了证候,恢复了体力。可见中医治疗艾滋病,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世界范围内爆发甲流(H1N1)的大流行,在很多发达国家引起了恐慌。因为他们不仅历史上有过甲流疫情的大灾难,而且每年防治甲流的费用也非常昂贵。事到如今,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对于甲流的控制,我国做得比较好,让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参与甲流防治,使我国多了一套保障体系,这也是我们民族的福祉所系。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里,中医药也不是“慢郎中”。在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矿难、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过程之中,中医药预防灾后疾病流行,中医骨伤科救治外伤、骨折,以中医药对病人进行心身调节、改善患者整体状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灾区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状态、治疗心身疾病、治疗多靶点复杂疾病方面,都有方法论的优势,治疗措施非常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以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病后康复、调养的各种措施。

中医药是古老的学术体系,但是这“古老”不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成熟的象征。中医药诊治体系,有着广泛的普适性,有些内容甚至是很超前的。比如,神州飞船上天的时候,我们的宇航员借助中医药的帮助,可以成功预防太空病,他们出仓的时候心率可以控制在每分钟跳七八十次左右,而欧美的宇航员大多在一百次以上。中医药在太空医学、航海医学领域里的突出优势,引起外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去年,在俄罗斯举办的“火星500计划”之中,就有中医药预防太空病的研究项目,是我国的主要观测课题之一。

西方大国,纷纷增加研究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很多转换名目之后的所谓“洋中药”,也纷至沓来占领我国的医疗保健市场,都说明我们发展中医药的步伐不能太小,更不能太慢,不能让中医药“墙里开花墙外香”,更不能让“中医药是伪科学”的瞎忽悠危害中医药事业!

四、未来发展,中医药将改变世界的生活态度

众所周知,中医药数百年之前就走向了世界,在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落地生根,衍生出融合了当地特色的医学流派。他们甚至要“申遗”,以保护其引进中医的“再创新”成果,并且屡屡期望掌控中医药制定规则的主导权。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医针灸就走出了国门,引发了美欧等国的针灸热。在中美建交时候,“针灸热”与“乒乓外交”一起,助推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的了解与合作。

值得提出的是,针灸疗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诊治疾病的“另类方法”,是在手术切除和靶点治疗之外,另一套调节人体技能,增强人体自组织能力、“扶正祛邪”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技术原理“原创性”的新医学理念。在此之前,针灸与刮痧一样,都曾被当做“不仁道”的野蛮措施。其实,中医学还有很多被误解的先进理念,没有被世界认识,它们的能量还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如果中医学的理念和独特做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得到大家的大力推广和弘扬,就会引发一场医学的革命,也将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5]。

中医学术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无非是“怎样看”和“怎样做”;中医特色虽然很多,总的说来无非是其“认识论”和“实践论”有所不同。

过去我们谈论中医特色、中医优势,一般都是从中医养生、治病的具体环节说起。其实,中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其“人体观”的特色才是最根本的,是其世界观的直接反应。中医学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都是在中医人体观指导下,进一步形成的具体学术理论。

(一)人是“天地所生之人”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把天地人合称为“三才”,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且人体生成之后,也必须依赖于天的五气、地的五味不断充养,才能维持生命。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阴阳变化;地球的公转,就有了四时气候的差异。人体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很多人不理解中医养生治病,为什么一定要谈天、说地,以为这样说不科学。1929年,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罗列中医的所谓“罪状”,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医“提倡天地通,阻碍科学化”。在他看来,努力割断人与天地的联系,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中医把“人与天地通”看得非常重要,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诊治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为人不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正气就会下降,就容易得病。冬天伤寒,夏天中暑,春天受风,秋天伤湿,“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地之五味”是中医对一切食物营养的高度概括,五味是人体产生气血津液、精气精神的营养成分,但是太过分的滋味,也会伤害人体,让人得病。所谓“病从口入”也是这个道理。中医治疗疾病的药物,按药性分成温热寒凉“四气”与辛酸甘苦咸“五味”,也都是“人与天地相应”学术理念的体现。

(二)人是“形神一体之人”

中医认为,人体降生的时候,不仅接受了父母遗传的身体发肤,而且还拥有父精母血升华而成的精神。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之中,精神是主宰,处于主导地位,形体只是“生化之宇”,是产生精微物质的器皿。只有形体而没有精神,不能称作人,形神兼备才是完整的人。

在《内经》作者的心目之中,头(包含脑)的五官,是感受外界变化、反映人体精神状态、表达情绪意志最主要的器官。因此,头脑与神明的关系,中医自古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为什么中医不说“脑主神明”,而主张“心主神明”呢?因为在中医学里,五脏是人体的核心,脑不是“最高司令部”。

中医主张心主神明,但并不是说精神思维活动只与心有关,而是认为在心的主宰下,五脏分别与不同的精神思维活动有联系,是一个“整体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生理的状态之下,还是在病理的过程之中,都离不开精神对于形体的控制,也就离不开五脏的整体参与。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致变化,与整个五脏有关。记忆了下降了,中医靠补肾解决。生气发怒了,中医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悲伤过度,要调理气血;思虑过度,要健脾解郁。惊恐伤肾,让人大小便失禁,或者遗精梦泻,补肾之后就能获得治疗效果。过喜伤心气,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需要镇心安神。大怒伤肝,让人失去理智,不能谋虑决断,治疗应该疏肝化瘀。

人体的喜怒哀乐,既可以是常态,也可以是病态。常态都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因为情致太过、不及,大多属于病态,也可以进一步引起脏腑发生病变。

儒家的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这段论述之中,把人体的喜怒哀乐的变化,看成有关天下的“大本”、“达道”,可见人体的精神状态,对于整个世界的和谐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也受“升降出入”规律的支配。喜怒哀乐只要是“适中”地发放,就是生命和谐的音符,是一个人正常生理的表现。假如喜怒哀乐不加节制,或者不适当地发放,这个人的神智就出了问题,健康也就会受影响。

假如世人都能够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个世界就是美好、和谐的;如果世人的喜怒哀乐不是“发而皆中节”,而是随意地释放,整个世界就会一片混乱。

由此可见,中医“心主神明”与“五神脏”一起构建的“形神一体”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人是“五脏和谐之人”

中医的“五脏六腑”学说,是一个多元共存、整体和谐体系,它使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达到流通顺畅,升降出入,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中医所说的脏腑,既有不可变更的空间位置,也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是一个时空一体的脏腑概念。并且主张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互济,阴阳协调。脾升肺降,肝胆疏泄。五脏和谐,阴平阳秘,气血通畅,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否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构建的理想化“脏腑时空图”,就是为了把人与天地相参的概念贯彻到底,作为其学说的根基而不容动摇。脏腑在各自的位置上,生克制化,其作用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储存阴精,化生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输布津液,制衡着喜怒哀乐,沟通四肢、九窍,外联天地阴阳、四时五味。

即使在西医手术切除了病人的脾脏之后,中医辨证的时候依然会坚持脾的存在。因为在中医的理论里,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把经过胃消化之后的精微物质运输到肺部,再通过“肺朝百脉”的转运、输布到全身,所以脾是不能或缺的脏器。中医理论里如果没有脾,就无法自圆其说了。中医这种在理论上“切不掉的脾”,就是虚拟化、标准化的“模型脾”。

(四)人是“变动不居之人”

中医认为,人生既有生长壮老已的总规律,也有年、月、日、时的变化,人的脉搏、呼吸、气血运行、津液输布、饮食消化,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并且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升降出入”整体和谐地变化不停。比如,一呼一吸脉行几寸,呼吸的频率与脉行的速度是否成比例,春秋末期的医学家扁鹊就认真地推算过。他精细的计算方法,被司马迁《史记》称为“守数精明”,以至于后世的医家普遍遵循他的法则,而难于超越。

中医学除了重视生理状态的把握之外,在辨证治疗的时候,也是动态地把握疾病的变化过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方法,也就是根据病人证候变化,即时随机地进行调整治疗,使病人由疾病状态转为健康状态。

中医的养生保健,也是随时变化,不断调整的。即使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一直运用某一方法,而应该辨证养生,随时调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不是千篇一律推行某种方法。

五、学习中医,做自身健康的主宰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说,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之中,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环境因素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救助占8%。也就是说,健康的主宰是自己。

传统的中医学历来主张:“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其气不服。”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里,病人是健康的主体,医生是为病人健康服务的工具。著名中医王文鼎先生,曾经在上个世纪提出来一个观点,说中医是“让人自力更生的医学”。中医的一切治疗措施,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正气,恢复患者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让患者听命于医生,受制于技术手段。

现代分科越来越细,几乎是按病种分科挂号,很多患者到了医院里,就像走迷宫一样不知道该投奔哪门是好。当然,一个“人到老年”的人,可能有很多不适,也许从头到脚都有症状,是否需要各个科室都走一遍?或者从头到脚仔细检查一遍?

试想,一个“从头到脚”全毛病的老人,假如在各个专家的诊室里走一遍,他就会被一大罗检查单据弄得头昏脑胀,而且会被各位专家以科学的名义开出来的各种药物所吓倒。这许多的药物,即使有经济实力可以购买,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可以消化。人体承受这许多的科学药物,生命的健康可能求不到,也许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和化学污染而毙命。假如把这些药物“都吃”不可取,那么“都不吃”可以吗?“随意吃”可以吗?如果都“不可以”,那么,从头到脚仔细检查的意义何在?
天气不错pga | 2015-9-12 17: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