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名医经方验案》麻黄汤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名医经方验案》麻黄汤
[复制链接]
1416
|
6
|
2012-6-9 11: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4.伤寒阳虚痹痛
丁亥十一月十一日,某四十岁。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而紧,无汗,乃系伤寒,法当发汗,何得妄为冬温而恣用凉药?
麻黄(去节)六钱,杏仁四钱,甘草四钱,桂枝三钱。煮三盃(bēi 同“杯”),先煮一盃,服被令微汗周身佳;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尽剂而汗始至足。
十二日,伤寒与麻黄汤,头项强痛已解,脉不浮紧,胃亦开,但受伤太重,阳虚体痛畏寒。桂枝六钱,白芍四钱,甘草三钱,防己一钱,杏仁泥三钱,生姜五片,广皮四钱,熟附子三钱,大枣去核二枚。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三日,脉证仍旧,阳未全复,服前方加附子,再服一帖,服药后,不须啜粥。
十四日,痹症身痛大减,惟足痛甚,湿伤于下,仍归于下也,仍以温通太阳经络。云苓皮六钱,桂枝六钱,熟附子五钱,生苡仁六钱,防己四钱,生姜三钱,杏仁泥四钱,甘草三钱,海桐皮三钱。煮四盃,分早、中、晚、夜四次服。
十五日,诸证向安,惟六脉阳微之极,仍以补阳为要,但去痹未远,宜通不宜守,候三四日后毫无遗症,再议守补。云苓皮三钱,桂枝六钱,生苡仁二钱,熟附片三钱,萆薢三钱,炙甘草三钱。煮三盃,分三次服,二帖。
十七日,脉沉细,背脊仍有畏寒之意,舌白滑,苔颇厚,寒湿未清,犹未敢呆补。云苓皮五钱,桂枝八钱,川萆薢四钱,生苡仁五钱,防己二钱,白通草一钱,姜半夏四钱,广皮二钱,炙甘草三钱,熟附片四钱。煮三盃,分三次服。(《吴鞠通医案》)
三、伤寒挟湿
1.体肥伤寒
[病者]黄君,年三十余,住本乡。
[原因]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
[证候]手足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
[诊断]脉右缓左弦,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
[疗法]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
[处方]带节麻黄八分,川桂枝七分,光杏仁钱半,炙甘草五分,杜苍术一钱。
[效果]连投二剂,诸症悉平而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2.伤寒脉浮缓
[病者]方协恭,年五十三岁,皖人,住南通。
[病名]伤寒挟湿。
[原因]先伏湿邪,复伤于寒。
[诊断]脉象左浮右缓,浮乃伤寒之征,缓即蕴湿之候,脉证合参,此伤寒夹湿证也。
[疗法]治宜寒湿兼顾,寒阴互病,闭塞不宜,势将凝沍(hù ①闭,塞②冻结),非辛温大剂不能胜任,拟麻黄汤加味。
[处方]陈麻黄五分,川桂枝三钱,光杏仁三钱,宣木瓜二钱,薏苡仁三钱,丝瓜络三钱,福泽泻二钱,生甘草五钱,生姜二片。
[效果]初服微效,再服大效,三服痊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3.冒雨伤寒
叶某某,女,19岁。
初诊:1971年9月30日郊游遇暴雨,冒雨行走半小时以上,衣衫湿透,昨夜身热形寒,无汗,周身酸痛,头重鼻塞,宜先解寒湿之邪。
麻黄6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苡仁12克 生甘草6克 白术12克 带皮生姜3片 三剂。(何仁。何任医案选。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
四、伤寒谵语
靖宁雅溪李谦恭先生,念切济人。庚辰春,予游靖邑,萍踪契合,相与讲论医理,私心折服。时其族弟龙海,首夏时,辍耕卧,呼之不应,移时谵语,云遍野大雪,满笼飞雀。其母仓皇,李君邀余往诊。六脉浮紧有力,面如醉人,张目疾视,鼻鼾气喘,四肢战动,两手紧握,小便自遗,似中风脱证。予思果系脱证,脉必沉散,何得浮紧?手必直撒,何能握固?由此推之,面如醉人者,阳气怫郁也;张目直视者,寒涩血也;鼻鼾气喘者,阴寒上散清道,呼吸为之不利也;四肢战栗者,诸寒收引,气血流行之道艰也;小便自遗者,膀胱为寒所通也。况阴邪盛则见雨雪;目昏眩而见雀飞。正合太阳寒伤营也。用麻黄汤大剂灌之,汗出神清,但觉周身疼痛,余闻其素患失血,今被发汗,必血不荣筋,所以疼痛,改用祛风养血之药二剂而安。病家以祈祷而归于神。予谓,药不爽证,其奏效之速,虽神力,当不过是。(《尚友堂医案》上卷)
五、伤寒腑气不通
伤寒恶寒,寒伤营血,无汗皮肤闭而为热,头身腰背俱痛,脉浮紧,溲色澄清,五日大便不解,尚属太阳经证,宜麻黄汤。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之甘草一钱 光杏仁三钱(《九峰医案》伤寒卷)
六、肾囊肿大
庚子秋,修缉宗乘家风地先生,职掌文翰。召余归里分任,时先生曾孙笃生,年过五龄,患肾囊肿大,光如水晶,上至少腹,肿满无间。有老中医调治旬余,毫不见消,命余诊治。六脉浮紧,头身发热,手足畏寒,舌白不渴。因用麻黄桂枝汤去甘草,加苏叶、防风、陈皮、赤苓、苡仁、生姜,煎服,温复取汗,嘱其连服四剂。先生投以札云:自服药后,每夜四五次长小便,身汗如霖。今早起视囊只如蛋大矣。小孩子精神渐长,益加快乐,啖饭至一碗之多。贤侄可谓识高于顶矣。盖足太阳受病,惟大开鬼门,使膀胱蕴蓄寒湿之邪尽从皮毛透汗而解,所由愈之速也。(《尚友堂医案》)
七、伤寒失音(暴喑)
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奔波,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喑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喑。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杨也。
疏麻黄汤与之:
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23: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11: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赵瑞
|
2013-9-23 09: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亥十一月十一日,某四十岁。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而紧,无汗,乃系伤寒,法当发汗,何得妄为冬温而恣用凉药?
天津拓展培训俱乐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现实很现实。
|
2013-11-13 0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收藏了
天津写真喷绘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泉欣献
|
2019-8-23 11: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看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j1qc9zw
|
2019-8-29 05: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凑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如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