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以偏纠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以偏纠偏
[复制链接]
485
|
1
|
2012-6-13 20: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无不具有偏性。中医治病之根,即“以偏纠偏”,以达阴阳平衡,此即吾之谓“中庸之道”也。今有人不明“以偏纠偏”之真旨,吾不得不再为言之。
世医立论所谓偏者,究其原因不外有四:精力、阅历、明义、补弊救偏也。其一:世间万病而人力有限,故为医者穷一生精力亦难成全医,此精力所限也。其二:加之临床所见不同、体会各异,是以治阴虚多者以阴为重,治阳虚多者以阳为重,此阅历经验所限。其三:古人立言,多为“阐明一义”,绮石《理虚元鉴》说:“夫东垣发脾胃一论,便为四大家之首,丹溪明滋阴一著,便为治虚劳之宗”;李士材《医宗必读》亦云各家无非:“阐《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摭拾,适相发明也”,“前人著书立说,各明一义耳”。故古人立论之“偏”,乃济世苦心,后人学之必须活看,陆以湉《冷庐医话》云:“古人之书,因时而异,莫有不偏焉。学之得当,则其偏处,即其长处”也明言要“学之得当”而非“过”也。若学而“失当”,学而“过”,则不免又拘于其偏,反成其短。其四:张子和不满“凡病皆补”之风而创攻邪学说,刘河间针对时医墨守仲景成规而倡火热论,东垣创脾胃内伤源于时医误认为外感,丹溪言滋阴乃针对世俗滥用温燥,皆补弊救偏、以偏纠偏之意,过则反又成流弊,由此极端而至彼极端。
世间百病,或伤于气、或伤于血,或咎于实、或咎于虚,或阴不足、或阳常虚。不论何种,皆需去其病因,除其标象,然后方可渐复平衡。用药上无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用药物之偏性以纠人体之偏胜,此其大略也。 但具体实施仍需具体分析,古人早有“衰其大半而止”之名训,蒲辅周先生也一再强调“宁可再剂、不可过剂”,皆恐后人“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提”,病轻药重,适得其反,矫枉过正也。用药、立法皆宜本乎此。
举一寒症为例。寒邪为患,有大寒、有小寒、有实寒、有虚寒、有单纯寒邪作祟、有寒热虚实错杂,故药物有附子、干姜、桂枝、吴萸、肉蔻、骨脂之热性大小之分、属性上下不同之别,处方亦有轻中重剂之区别,立法则有纯以辛温药物为法、如四逆类方,又有寒热并用者、如附子泻心汤。 岂可一见寒症,不问青红皂白,开手即投大剂姜桂附之理?
更有甚者,妄想借一药一法而纠尽天下之偏,岂非缘木求鱼、流弊更甚?说其是“懒汉医学”,已属高抬,若遇真阴虚,仍以姜桂附为主,而实热径投大剂辛温,偏执乎?医疗事故乎?
古今圣贤于此早有卓见,李士材云:“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是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李士材反复强调一“过”字,过犹不及也。 不过“各明一义尔”,偏执于温阳,致使“立论过当,遂开酷烈之门,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ueez2304
|
2015-9-17 09: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个论坛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主走路,也总明白主肉是啥味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铿锵中医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