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半夏秫米汤_痰湿内扰心神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半夏秫米汤_痰湿内扰心神
[复制链接]
1902
|
5
|
2012-6-27 1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半夏秫米汤原名半夏汤,出于《灵枢•邪客》,是历代医家治疗不寐的一首重要方剂。这里,浅谈笔者的学习体会。
半夏、秫米名实考及本方主药
据经文,本方由治半夏、秫米组成,似乎已无研究之必要。但是,如果考虑到《灵枢》成书年代距今久远,半夏炮制方法众多,谷物名称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便会发现,其时所用治半夏究竟是哪种炮制品,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除此之外,原文没有明确论及方中孰为主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
制半夏
明代李中梓说:“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然半夏炮制品众多,生半夏之外,尚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等。仅凭“制过半夏”这一笼统解释,我们依然难以弄清“治半夏”究竟为何。东汉末年,张仲景最早提到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之法炮制半夏,其后,南朝梁•陶弘景亦有类似论述,而其他名目繁多的炮制方法则多出于宋代以后。据此,“治半夏”很可能是仅仅经过清洁处理的半夏,或者是经过“汤洗”(热水洗)的半夏。毫无疑问,前者即生半夏,而“汤洗”之半夏,也与今天的生半夏极为接近。
秫米
一般认为,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黄糯”,也就是黄黏米。然而,这并没有达成共识,医家中有人认为秫米是黏高粱米或高粱米者。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云:“秫乃粟之粘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据此描述,秫米当为黏高粱米,而吴鞠通、张锡纯则谓秫米即高粱米。
清代学者程瑶田认为,高粱即古之所谓稷,其黏者为秫;秫本为黏高粱,今人沈志忠通过对古文献、甲骨文及居延汉简等材料的考察,指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秫”本指黏高粱,也有以其指称高粱者,后来引申为有黏性的其他谷类作物。至于后世医家有用黏黄米者,有用糯米者,有用高粱米者,当是受谷类名称变化不定影响所致。
半夏秫米汤的主药
半夏秫米汤的疗效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肯定,而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大家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可以想象,众医家运用半夏秫米汤时,所用秫米必是名同实异。所用秫米并非一物,而本方疗效得到了肯定,半夏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方中的主药。
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半夏煎剂与生半夏加秫米煎剂均有镇静催眠作用,而后者的作用未见增强。这一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半夏才是半夏秫米汤的主药。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对半夏的“安眠”作用认识不足,而将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的作用主要归功于秫米,如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即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言外之意,半夏能治疗不寐,是与“安神”的秫米相配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半夏秫米汤立方旨意
半夏秫米汤立方旨意究竟是什么,这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极大兴趣。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原文及与《灵枢》成书年代相仿佛的有关材料,我们才能对《灵枢》以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的本义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阳气独行于阳而不得入阴,是《灵枢》关于不寐病机的基本认识。基于此,《灵枢•邪客》提出了不寐的治法,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书中还提及患者服药之后的良好效果——“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并分析说:“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可见,半夏秫米汤有补虚泻实、“决渎壅塞”之功,可使“经络大通,阴阳和得”。《灵枢》重视半夏秫米汤“通”的作用,认为它能畅通卫气循行之道,使卫气能由阳入阴,阴阳和谐而安寐。依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解释:半夏辛温祛邪,秫米甘凉补虚,用千里流水取其通行不滞之意,扬之万遍即为后世所谓甘澜水,则又有调和阴阳之功,故本方有补虚泻实、通行卫气运行之道而调和阴阳之力,可以治疗邪伤脏腑、卫气不能由阳入阴引起的不寐。
然而,分析又不应到此为止。《周礼》有“以滑养窍”之说,而“窍”以“通”为用,所以,这一记载表明,在古人心目中,具有“滑”的性质的药物是具有“通利”作用的。联系到卫气循行之道壅塞也可归于“窍”的不通,《灵枢》用黏滑的半夏、秫米组方,或是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意在取其黏滑而成通利之功。
当然,由于时代久远,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弄清古人的用意。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世医家关于此方方义的种种解说。
煎服方法
仔细分析本方的煎服方法,煎药时所用的燃料也值得注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炊以苇薪”或许并无奇特之处。但是,不要忘记取象比类是《灵枢》重要的思维模式,如此便不难体会古人的良苦用心:苇为是空心之物,具有“通”的性质,用苇薪煎药,应该能加强半夏、秫米、扬之百遍的千里流水的通利作用。用甘澜水五升,“徐炊”,煎取一升半,属久煎之法,这似乎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久煎可去半夏之毒。服用时,“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寓逐渐加量之意,体现了古人以毒药治病的谨慎态度。(辽宁中医药大学/朱鹏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清风流云
|
2012-6-27 2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义,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如心
|
2012-6-28 2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流云 发表于 2012-6-27 21:18
有意义,学习了,谢谢。
呵呵!不客气!资源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小李飞刀
|
2014-10-15 15: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骷髅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nfuscups
|
2016-6-24 03: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嘘,低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oeah6603
|
2018-8-13 13: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进外企我当工人,因为那天是监考老师量多的日子---坐我前面不动了!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古今医案
社区管理
中医外科
如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