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药象体会——地黄——李玉宾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药象体会——地黄——李玉宾
[复制链接]
1099
|
6
|
2012-6-28 23: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地黄的地下根茎是黄色的,它的颜色染衣不容易脱色,古代就用它来染黄,所以叫地黄。
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地黄喜欢温暖而略微湿润的气候,在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最好。目前地黄多为栽培品种,以河南怀庆所产地黄最为地道,所以又有怀地黄之名。
地黄长得不高,贴着地面长出一丛叶子,叶子中间发出一条直立茎,大约二三十厘米高,这是地黄整体的形态。地黄的地上部分长得还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全身长满了白色的长腺毛,看起来很柔润,这是地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地黄的叶子是比较大的卵圆形,叶脉的纹理把叶片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每一片都像是一块独立的区域,鼓鼓的微微凸起,就像装满了东西的小仓库。从这 里就能看出地黄的藏聚之势。地黄的花是紫红色的长筒状,把花摘下来,可以从后面吸出甜甜的汁液,就像盛着美酒的小酒壶,所以地黄在民间也叫酒壶花。
地黄茎叶都多汁,折断后会流出粘稠的汁液,粘在手上不容易去掉。地黄的厚润敛聚之性于此可见一斑。
地黄的地上部分长得并不发达,它的主要精力都在地下根茎上。每年的秋天,当地黄叶片逐渐枯黄的时候,就可以采挖了。地黄的根茎发达,野生的地黄根茎 比较细一些,大约指头粗细,而栽培的地黄,根茎膨大如纺锤形,饱满的根茎间有不规则的横纹,显得非常臃肿,有点像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红薯。
相比地黄的叶子,地黄的根茎才是真正的仓库,真是把土地的精髓都储藏起来了。所以在《本经》里面地黄又叫地髓,意思是地黄把土地里的精髓都吸收过来 了,地髓这个名字确实起得恰如其分。正因为地黄的贪婪收聚之力太盛,所以地黄难以连作。一块地种过地黄之后,至少要过8-10年才能逐渐恢复,才可以再种 地黄。
新鲜的地黄,色黄肥大,皮薄肉厚,肉脆多汁而易断,断面黄白,汁液微苦微甘,稠厚滑润。正因为新鲜地黄汁多而易取,所以鲜地黄入药时多是捣取汁饮用。
地黄分布虽广,却只有中原河南地区的地黄品质最佳,也就是《本经》讲的生黄土地者佳。中原地区气候温和,土气醇厚,为地黄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 件。所以地黄就象一个家境优越的孩子,不用劳作,却要什么有什么。地黄禀土气而生,微甘微苦,药性并不是非常偏颇,还算是比较平正的一味药。而《本经》却 言地黄性寒,《别录》言地黄性大寒,这是什么道理呢?
鲜地黄性寒,与黄连龙胆等药的苦寒是完全不一样的。水性润下而气寒,鲜地黄肥脆多汁,汁稠而润,地黄汁液天然地就具有一种清凉滋润之性,大量服用时 则集凉成寒,易伤阳气。本经言地黄性寒,主要是指鲜地黄汁多碍阳的特性。水多自然克火,阴盛自然性寒,而鲜地黄的这个寒性,只有大量服用时才表现得比较明 显,小量服用,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寒性。鲜地黄常被重用至一斤,也可以反证地黄本身的药性还是比较平和的。
正因为鲜地黄是以土气为主之药,而又滋润多汁,微有敛聚之势,所以鲜地黄甘寒的药性,常被用作津液大伤时的急救用药,可以借其滋润敛聚之性,大剂重用以峻补阴液,固摄一气。
鲜地黄最典型的应用当属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用鲜地黄一斤,绞取汁液入药,借地黄滋润固摄之气,滋阴复脉,因此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但大量地黄汁液毕竟体阴性寒,所以仲景用水酒各半煎服炙甘草汤,以行散流通,避免地黄性寒壅滞的弊端。
古人治疗各类折跌损伤,气血大虚,筋脉不续之时,大多重用地黄,借鲜地黄甘润之性峻补阴液,流通气血以续绝伤。而地黄取汁,好酒冲服的用药方式,则与炙甘草汤的用意完全一致。
从峻补阴液的角度来讲,重用鲜地黄汁有点象现代医学中代血浆的意思,而地黄本身的敛聚固摄之功,却是代血浆所不具备的。植物药本身的生发之气,自然带有一种或散或敛的流通之力,这是人工合成药物无法企及的地方。
鲜地黄滋润多汁而性微寒凉的特性,虽有易伤阳气的弊端,却也成就了鲜地黄善降虚热的药性。如果患者既有阴液亏虚的基础,又有虚热心烦表现,用鲜地黄则正合病象,滋阴清热一举两得。《金匮》用百合地黄汤治疗百合病,就是这种情形的典型运用。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病跟现代医学讲的更年期综合症很相似,50岁左右的妇女最多见,其主要病机就是阴虚烦热。所以仲景主以百合地黄汤,以鲜地黄汁配合百合滋阴清 热,两取其能。既使有明显的虚热之象,仲景也没有不加限制地使用地黄,而是告诫中病即止,防止过用伤阳。附上百合地黄汤的原方,供大家参考。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从滋补阴液的角度来讲,鲜地黄汁与阿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地黄汁甘寒偏凉,阿胶则甘香微温,地黄汁流通性更好,阿胶滋腻性更强,所以地黄 汁峻剂重用可以建功,阿胶过量使用往往误事,因一气贵在流通之故。炙甘草汤中地黄阿胶同用,地黄多而阿胶少,亦各取其长而相辅相成。
鲜地黄晒干或烘干之后,汁液大减,颜色变黑,就成了干地黄,也就是我们临床使用的生地黄。干地黄流通性减弱而滋腻性增强,其甘润微凉的寒性则变化不大。所以干地黄多用于丸剂,取其性缓以渐滋阴精。
仲景用干地黄,崔氏八味丸用干地黄八两,大黄蟅虫丸用干地黄十两,药量均冠方首,服法均为酒服,仲景酒行地黄之意展现无遗。用其长而避其短,知药善用者,仲景也。
后人则在仲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直接用熟地黄代替干地黄入丸剂,就避免了以酒服药的麻烦,可以直接服用,更为方便。
熟地黄是怎么炮制的呢?是把干地黄先用酒浸泡透,再在锅内蒸熟,古法要九蒸九晒,就是要把地黄彻底蒸烂熟透,这时干地黄就变成了熟地黄。
炮制优良的熟地黄,色黑润泽,绵软粘手,嚼之可化。所以熟地黄已经没有了干地黄的那种明显的寒性,也就不需要再用酒兑服了。熟地黄较干地黄更为滋腻 柔润,长于敛固一气,滋阴填精,其寒性大减而微有温意,所以后代医家多言地黄生则性寒,熟则性温。其实熟地并非真的性温,只是相对鲜地黄而言,无明显寒凉 之性,更加平和而已,本质上还是微微偏凉的。
熟地如果炮制不当,蒸得不够透,不够熟,熟地的凉滞之性就会比较明显。尝一块熟地黄,如果很难咬得动,嚼半天都化不了,这样的熟地基本可以断定蒸制得不够,容易滋腻碍阳,不宜多用。
炮制好的熟地,润而不寒,滋而不腻,可以大量服用,而不致滋腻壅滞一气的流通。《本经》言地黄填骨髓,在熟地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熟地黄滋润厚重,固摄一气,大补阴精,是临床补阴要药。凡阴虚脉涩,精亏欲脱之候,皆可重用熟地以建功。慢性肾炎脉涩身肿,重用熟地其肿即消,肾结石久病不愈,重用熟地其石可出可化。
人体一气贵在流通,折跌损伤者,阴血暴虚,鲜地黄汁灌渗滋润,大补阴液以流通续绝。久病精竭者,阴津枯涸,熟地黄绵润柔滋,敛聚一气以缓缓流通。由 鲜地黄到熟地黄,其性渐缓渐柔。鲜地黄长于灌渗流通,熟地黄长于缓缓滋润,而其取效之理,皆在地黄肥润多汁之性,生熟不过性刚性柔之异。故《本经疏证》言 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血络,干者枯者,能使之润泽矣。进乎此,则因干枯而断者,得润泽而仍能续。故地黄之用,不在能通而在能养。
地黄以醇厚的土气为基础,体阴性柔,润则能养,寒则略藏,其润养之功实源于其聚藏之能。就跟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一样,存钱不厌多,所以用地黄时如韩信将兵,多凭重剂以见奇功。
熟地的炮制和使用,历代医家都讲究“勿犯铜铁器,令人肾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铜铁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容易与地黄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性的变 化。从中医的角度看,铜铁之气皆寒凉重降,以之煎制地黄,会加重地黄滞腻之性,不利于人体一气的周流。故古人用地黄,蒸制多用竹器,使用多以酒服,无非为 促进地黄之气的流通而已。
最后来看《神农本草经》对地黄的描述:
地黄,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天王星
|
2012-6-29 0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蔡远行
|
2012-6-29 11: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药象体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很好。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如心
|
2012-6-29 15: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远行 发表于 2012-6-29 11:47
这种药象体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很好。学习了,谢谢。
哈哈!不客气!资源共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ziqjyhSTR
|
2014-10-15 1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尹牟负
|
2016-6-25 01: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介是神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ritabttrzun
|
2018-8-13 13: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论坛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妇科
临床经验
如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