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驾鹤西去——黄羡明教授逝世

[复制链接]
查看1428 | 回复11 | 2012-7-1 09: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堂振衣 于 2012-7-5 01:44 编辑

明堂振衣按:闲散半载,未问世事,今惊闻黄老已逝,悲痛之情,难以尽言……2011年六月,回国时专门去上海探望了黄老,并请他过目了刚刚写完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尚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谁知那一面竟成永别!想起2008年黄老退休回国前,在他诊室里亲手示范针法的情景仿若昨日,心痛不已,意绪丧乱……

十里繁华海上医,江南烟雨杏田蹊;
金针家技堪麻沸,玉匮良方受紫泥。
冠盖中西新枕秘,化裁今古旧筌蹄;
生前已自名身外,遗迹犹留赋指迷。


明堂振衣敬挽






沉痛悼念著名中医师黄羡明教授

中国针灸界泰斗、本会(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顾问黄羡明教授于2011年10月29日上午6时50分在上海因病去世。
  
黄老驾鹤西去,使中美中医针灸界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和良师。本会在获得这个不幸消息后,于第一时间联系上海黄羡明教授治丧委员会,代表学会全体同仁对黄老的世逝表示沉痛的哀悼!

黄老毕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他悬壶济世逾70年,为中国现代中医针灸的发展、为中医针灸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积极推动中医针灸国际化,为实现中医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宏扬祖国医学,他以七旬高龄远渡重洋来到纽约,在这个世界大都会里以实际行动让众多的美国民众亲身体会到中国针灸的神奇疗效。在美近20年间,他热心于中医针灸专业社团工作,为促进美国中医针灸业的健康发展奉献心力,为保护美国中医针灸业者的专业地位和权益呼唤呐喊。作为本会的顾问,他积极倡导民主、学术、非盈利的办会理念,为本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退休回国后,他仍时时惦念着本会的运作情况,给我们予指导和建议。

黄老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中医针灸事业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成为我们的共同财富永存在我们心中!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黄羡明教授永垂不朽!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American TCM Society)
郑灵医生主笔 2011年10月29日于美国纽约



针灸界泰斗黄羡明教授逝世

郑灵

针灸界泰斗、针灸麻醉创始人之一、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ATCMS)顾问黄羡明教授于2011年10月29日上午6时50分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2岁。
   
黄羡明教授于192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38年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医术得益于其父的传授,内科方脉师从包识生深造。50年代中期他担任上海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与同事们探讨“针灸麻醉”并取得初步成果。1958年创用针麻术于扁桃腺摘除术,在国内首次使用针麻术。1964年之后参与创建针灸经络研究所并任副所长、所长,其后还担任WHO国际针灸培训上海中心主任。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1991年被评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羡明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他悬壶济世逾70年,为中国现代中医针灸的发展、为中医针灸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积极推动中医针灸国际化,为实现中医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宏扬祖国医学,他以七旬高龄远渡重洋来到纽约,在这个世界大都会里以其精湛的医术让众多的美国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针灸的神奇疗效。在美近20年间,他热心于中医针灸专业社团工作,为促进美国中医针灸业的健康发展奉献心力,为保护美国中医针灸业者的专业地位和权益奔走呐喊。作为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的顾问,他积极倡导民主、学术、非盈利的办会理念,为该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美国中医药学会成立大会上,他亲手书写了“团结和谐,公私分清;传统医学,继承创新;民主办会,前途光明”的横幅,已成为该会工作的宗旨。退休回国后,他仍惦念着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的运作情况,并不时予以指导和建议。

在得知黄羡明教授逝世的消息后,纽约中医针灸界同行深感悲痛和惋惜。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与纽约中医学院等均于第一时间联系上海黄羡明教授治丧委员会,代表全体同仁对黄羡明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据悉,黄羡明教授的追悼会将于11月4日(星期五)上午9时30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 (American TCM Society)
2011年11月1日稿



沉痛悼念黄羡明老师

陈业孟

    从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讯中知悉顾会长等到上海探望黄羡明老师,特发邮件给上海针研所的刘立公教授询问病情,谁知今天早晨打开电脑惊悉恩师已于昨日在上海不幸逝世,深感悲痛。今年中秋佳节时曾与老师通电话慰问,他说身体虚弱乏力,而他的回忆录几近完成,并盼望着下月我返回上海时见面。如今他却已驾鹤西去,令人痛惜万分。

    黄羡明教授是我的老师,从辈份上来说应该是我老师的老师,甚至是我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无缘在教室里聆听他的讲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市科委组建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黄老贵为该委员会针灸专业召集人,我有幸成为针灸专业的秘书,为五位针灸教授工作,从那时起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黄教授,以后在纽约反而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他的教诲。

    黄老师于1920年10月出生与中国无锡一个殷实的中医世家,尊翁鸿舫公悬壶沪上,以针灸为业,黄老得其嫡传。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中医都是以师带徒或者父子相传的形式延续,但是二十世纪初,名中医丁甘仁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教育模式的中医学校——上海中医药专门学校(后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黄老又在该校接受正规教育,1938年全科毕业,在当时有这样背景的中医并不多。

    黄老师临床经验丰富,经历了开诊所然后工作于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高等教育单位的过程。在30年代末成功地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开设针灸诊所,病员每天多达150多号。1952年应名医陆渊雷之邀,入上海市卫生局直属中医门诊部特邀医师,1954年他有毅然放弃收入较高的私人诊所,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中医医院即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该院针灸科主任,两年后应市卫生局邀请调任以西医为主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正是由于在综合性医院工作的优势,1958年8月与西医合作首创针刺麻醉应用与扁桃体切除术取得成功,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第一次,享誉中外,使他成为针刺麻醉创始人之一。

    在临床上,他谨守中医传统治则,配穴有方,重视脾胃,调和营卫,选穴精简,以少取胜,全神用针,旨在调气,善用透针,以治痼疾。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劳动部联合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上世纪90年代年逾七旬的黄老师又应邀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克服英语困难,通过美国全国针灸考试,又修习英语学分,获得纽约州针灸执照,在纽约皇后区再次悬壶济世。

    黄老师是国际针灸界具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是一位学术渊博、医术高超、德高望重的良师,他为传播中医针灸、捍卫中医科学、发扬祖国医学贡献了毕生精力。近七十年来的从医生涯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临床家、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勇于创新的研究者,黄老师是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位实践者,为现代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纽约期间还为针灸在美国的发展而进言,经常挑灯夜战,写文陈情,致信白宫替补医学政策委员会、致信纽约州教育厅、致信纽约州州长,为提高美国中医针灸专业人士的地位与权益呼唤呐喊,真可谓此心昭昭、此情殷殷。

    黄老师府上有一副对联乃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羡其才复羡其德、明乎道在明乎心”。作为黄老师的学生以及针灸事业的继承者,我们要发扬他那种热爱中医事业、不倦地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一生的精神,为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弘扬并成为现代整合医学的一部分而不懈努力,而这也是黄老师一生的期盼。黄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敬爱的黄羡明老师永垂不朽!

2011年10月29日
cj雪上一支蒿 | 2012-7-1 11: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医学大家,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蔡远行 | 2012-7-1 17: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界之损失,缅怀大师,发扬中医,惠及四海,功德无量。
清风流云 | 2012-7-1 1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国内的名老中医一个个驾鹤西去,在现时的环境下却难以产生名副其实的中医大师的时代,更加缅怀先贤的风采。
明堂振衣 | 2012-7-5 0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堂振衣 于 2012-7-5 01:55 编辑

以前的旧帖,转下以示纪念。黄羡明先生针灸师自家传,由其父黄鸿舫亲授,亦曾就学于丁甘仁在上海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包识生,是孟河学派的传人之一



黄鸿舫学术经验

黄鸿舫(1879~1944年),字伊莘。江苏无锡人。早年从师于苏州针灸名家虞觉海先生,学成后1903年行医于上海,并任沪南神州医院针灸科主任,执教于神州医药专门学校针灸科。治学多宗经旨,法从东垣、香岩,并揣摩前贤诸家学术经验予以化裁,在辨证取穴、行针手法、临床治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为近代著名针灸学家。黄鸿舫医术传子黄羡明。

医案

案一、忻××,40岁。
     秋风暑令,更触新凉,寒热往来成疟,纳减泄泻,疟至则频频泛恶,舌苔粘腻,脉形濡数;邪伏少阳,阳明也。深虑淹缠变迁,先用和解法。
     外关  间使(泻)  大椎(泻)  风池(泻)  足临泣(泻) 合谷(泻) 丰隆(泻)
案二、张××,27岁。
     间疟寒热重,解时汗多,脘闷泛恶,渴不多饮,口苦泛腻,纳谷呆钝,少腹膨胀,舌苔黄腻,脉形濡滑带数;少阳之邪与太阴阳明之湿热郁蒸使然也,拟以和解,清化湿热。
     阳池  内庭(补)  三间(泻)  大椎(泻)  侠溪(泻)  胆俞(泻)  丰隆(泻)
案三、荣××,37岁。
     暑湿热三气郁于阳明,发为下利,利下血积,少腹膨胀,小溲欠利,里急后重,辟辟不爽,脉象沉弦而数,当用通因通用法。
     小肠俞(泻)  阴陵泉(泻)  天枢(泻)  内庭(泻)  支沟(泻) 上巨虚(泻)      
案四、薛××,45岁。
     夏秋伏邪,由疟传痢,此表邪传里,至今痢根未脱,湿热留恋,续增咳呛,脉形滑数,有里邪外解之象,拟从太阳、阳明泄化。
     列缺(泻)  尺泽(泻)  上巨虚(泻)  天枢(泻)
案五、汤××,17岁。
     左腮时毒肿胀,甫经三日,憎寒发热,时厉温邪袭于少阳、阳明。倘陷入厥阴,当增睾丸胀大,即右名卵子瘟。姑先疏解,局部用点刺法泄热。
     风池透风府(泻) 翳风(泻)  外关(泻左)  颊车(泻左)  厉兑(泻左)  合谷(泻右)
案六、汪××,54岁。
     年逾五旬,形体丰盛。体丰于外,气馁于内,脾运喑弱。所进饮食,易于生湿生痰,积痰成热。客秋劳倦太过,将息失宜,陡然肝火痰热上僭,跌仆成中风。神志虽明,而舌强语蹇,口眼歪斜,偏左手足不仁肌肤浮肿。刻诊脉缓滑,苔微黄,症属类中,病在心脾,治亦当以心脾为主。
     丰隆(补)  风池(泻)  地仓(泻)  瞳子髎(泻)  三阴交(补)  漏谷(补)   环跳(泻) 风市(泻) 少海(补) 手三里(补)  合谷(补)  支正(泻)  肩髎(补)  通里(补)
案七、洪××,27岁。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其口眼向右歪斜者,邪风中于阳明之络也。病经三日,面颊仍痛,脉弦数,应从祛风通络治。
     地仓透颊车(泻)  风池(泻)  下关(泻)  丝竹空(泻)  列缺(泻右)  合谷(泻左)
案八、朱××,36岁。
     柿性寒冷伤胃,以致脘痛胀满,气阻不舒。脉濡,苔薄白,治以温通。
     中脘(泻加姜灸五壮)  公孙(泻)  内关(泻)
案九、许××,52岁。
     纳呆脘痞,腑行不爽,得谷有时作痛,脉象濡细。良由湿滞阻于气分,拟以理气通泄,宗窦氏八穴法。
     内关(泻)  足三里(泻)  大肠俞(泻)  胃俞(泻)  公孙(泻)
案十、费××,39岁。
     厥头痛,偏右引及巅顶,甚则高肿,不时泛恶,脉细弦。考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巅。风阳上僭、胃失降和,治宜泄风阳而和胃腑。
     丝竹空透率谷(泻右)  风池(泻)  百会(泻)  行间(泻)  足三里(泻)
案十一、俞××,50岁。
     劳倦伤脾,湿热内困,脘腹作胀,目黄溺赤,大便溏泄,脉濡苔腻。当以宣中化湿。
     商丘(补)  阴陵泉(补)  中封(泻)  关元(泻)  上脘(泻)
案十二、谈××,21岁。
     癸信愆期,至必少腹疼痛,脉象濡细,此系营血虚滞,已成痛经。
     血海(补)  三阴交(补)  太冲(泻)  关元(泻)   
案十三、陆××,35岁。
     冲为血海,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营虚有热,上则鼻血;营虚于内,不能下荫冲任,外则肌肤灼热,下则经候为之不调,脉细数。是倒经也。
     三阴交(补)  气冲(泻)  内庭(泻) 三间(泻)  上星(泻)  气海(补)  涌泉(补)
案十四、董××,62岁。
     脾为仓禀之官,胃为水谷之海。高年中气虚弱,不问可知,迩日感受暑湿,传为泄泻,饮食失节,复伤胃腑,继以呕吐。七日来吐泻虽得渐止,而中土大伤,肝木乘之。中焦之气有升无降,湿热痰浊阻滞其间,以至脘痞拒谷,舌苔满布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姑用和中降逆、泄木畅中之法,以冀得谷则昌。
     大横(灸)  下脘(灸)  足三里(补)  大陵(泻)  足临泣(泻)  三阴交(补)
案十五、方××,34岁。
     肠鸣便溏,每天深夜清晨必作,脾虚气陷,肾气亦亏,脉濡细。宗东垣升举法,佐以温肾。
     百会  下脘  气海(姜灸七壮)  复溜(补)  肾俞(补)  三阴交(补)
案十六、王××,41岁。
     痛先起于腰府,忽而移左腿,转侧行动维艰,已成痹症。脉濡,舌白。素无跌仆挫伤,良由气虚湿胜,风寒侵袭,络道不和所致。治宜祛风逐寒,温通经络。
     环跳(泻右)  委中(泻)  白环俞(泻)  申脉(泻)  腰阳关(姜灸三壮)
案十七、冯××,26岁。
     风寒湿三气袭络,合而为痹。痛势始则游走不定,先从右足踝起,继而上攻于膝,固定不移,屈伸不利,脉象右濡左滑数。迄今五月,久痛在络,法当和营通络。
     阳陵泉透阴陵泉(泻)  犊鼻(泻)  阳关(泻)
案十八、顾××,28岁。
     哮喘经久,致肺肾两亏,痰饮内蓄,肺气不利,升降失司,拟肃肺纳肾法。
     气海(姜灸五壮)  膻中(泻) 列缺(泻)  足三里(补)太溪(补)
案十九、邵××,44岁。
     昨感风寒,喘症举发,至今不得卧平,胸脘痞闷,脉滑,苔腻,此乃寒邪袭肺,浊痰中阻所致,日久必将延及脾肾;今尚在肺,当守治上之法。
     肺俞(姜灸三壮) 大椎(姜灸三壮) 列缺(泻)  足三里(泻)  丰隆(泻)
案二十、陈××,59岁。
    头为诸阳之首,风热扰之,先自头痛,续增咽痛牙疼龈腐。数日前进服泄化之剂,邪未清彻,老年胃阳暗伤,中气易逆。阳明胃脉,以上齿出,循发际至额颅,循喉咙,下有膈属胃络脾,所以腹脘痞满拒纳也,脉细弦,姑经疏解降逆。
     合谷(泻)  内庭(泻)  承浆(泻)  风池(泻)  中脘(补)  头维(泻)
案二十一、韩××,35岁。
     稍进油腻,大便即泻,便后带血,脉形芤细不调。痔垂不收,脾阳虚而不陷,中无砥柱,肠滑不禁,土不制水,水湿泛溢肌肤,以致遍体浮肿,姑用温阳健脾法治之。
     百会  水分  建里(各姜灸三壮)  关元(补)  气海(补)  阴陵泉(补)  足三里(补)  水沟(泻)
案二十二、林××,42岁。
     尿血兼有块下而痛楚塞窒之象,脉形细数带弦,舌苔薄腻,病属亏于下,湿火乘虚下趋,虽有咳呛,宜责重治下。
     交信(补)  关元(补)  太冲(泻)  列缺(补)
案二十三、徐××,30岁。
     肝脾久郁,左脘腹结痰巨大,痼痰也。近复恼怒,心火下移,挟湿热阻滞,始则少腹胀痛,继而淋痛血尿,脉细弦,先从通利火府治。
     关元(泻)  少府(泻)  行间(泻)  下巨虚(泻)

  
明堂振衣 | 2012-7-5 0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堂振衣 于 2012-7-5 01:56 编辑

黄鸿舫学术经验(续)

证治经验

一、行针手法

   "刺法犹如书法,熟则生巧,精而能化。指下功夫,难深于朝夕间,非勤学苦练不可。”黄氏的行针手法宗经旨,并揣摩东垣、高武、杨继洲诸家,经数十临床实践,化裁归纳。有切、卧、循、压、徐、疾、插、提、扪、搓、留、候等十二法,足堪后学之借鉴。

    对于刺法的补泻问题,认为以《灵枢》·《素问》之言最为朴实。元明针家,虽广立诸法而各有所长,但追本溯源,皆不越《灵》、《素》范畴。并指出前贤在这方面有涂脂抹粉、夸耀炫能之举,徒增后学无所适从之苦。

    (一)指下功夫,十二手法:

    1、切:以爪重切,令阳气宣散,下针不伤卫气。

    2、卧:欲刺阳分,浅卧下针,勿伤营气。

    3、循:以指循摄,上下抚摩,使气血循经而至,易于得气、候气。

    4、压:压之在上,使气向下,压之在下,使气向上。这是运气通经之法。

    5、徐:徐入徐出,使真气不泄,气血不伤,宜于治正虚之症。

    6、疾:疾入疾出,使邪气外出,宜于治邪盛之症。

    7、插:推而内之,宜重宜深,候气于营,从营置气。

    8、提:动而伸之,宜轻宜浅,候气于卫,从卫取气。

    9、扪:扪闭针孔,因卫和营,顺之则补真,逆之则助邪。

    10、搓:搓以候气,急则肉缠针,缓则气易至。

    11、留:静以久留,既宜于治虚寒久病之补法候气,也宜于治实热暴病之泻法,以待气散。

    12、经气行滞,息针从街,气至针动,慎守勿失。

    (二)调气之道,全赖补泻:黄氏所用补泻手法,主要由上述十二法综合而成,尤以徐疾为基本大法,并结合营卫气血,因病而施。尝谓:“用针之要,在于调气,调气之道,全赖补泻,补泻之用,要知迟速,徐疾之法,当分左右。”对《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体会颇深。主张病属于实,刺之宜急,攻邪当疾入疾出而徐按,使郁滞得通,邪气易出。病属于虚,刺之宜缓,补正当徐入徐出而疾按,使经脉无伤,真气不泄。盖刺虚者下针贵迟,速则伤血;出针贵缓,急则耗气。刺实者下针贵速,迟则滞气;出针贵急,缓则郁气。对提插的用法问题,前人皆以插补提泻立说,黄氏认为,插提二法,各宜补泻,插则针深,补泻于营;提则针浅,补泻于卫。至于行针候气,也有先后左右之分,认为如果侧重候气于既针之后,而不重视致气于未针之前,是不够全面的。因此,他在行针前非常重视左手循压之法,藉以推助经气,这些方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在临床上确有其实用价值。

    (三)精心行针,深浅得当:黄氏行针之时,必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扰于众物。他最反对粗心大意和置针于穴中而毫不介意之态度。此外,黄氏认为《内经》有言,“行针之要,旨在深浅”。病有深浅,刺亦应有深浅。病在卫者卧而剌之,病在营者切而刺之,这也是黄鸿舫先生常用针法之一。病浅针深或病深针浅,均无能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深浅是否适当,关系到治疗是否中病。总之必须做到心毋二用,精心行针,静心观察反应。深浅要恰到好处,太过不及,均所勿取。

    (四)擅于透刺,喜用“冷针”:黄氏善于《玉龙经》透针一法,如病在卫分,刺以平透,如地仓透颊车治口噼,风池透风府治风寒在表,肩髃透臂臑治肩臂痹痛等等;病在营分,刺以直透,如内关透外关治邪陷心包,间使透支沟治久疟,阳陵泉透阴陵泉治鹤膝风痛等等。由于当时尚无不锈钢针,所以黄氏喜用纯金制针,与其他针相比,即其性柔而无生锈之弊,非欲喧炫于人也。由于素来不用着艾烧针,世人皆以“冷针”名之。所谓冷针,盖与“温针”相对而言,并非一派寒凉之冷。对寒症用针,亦常暖而刺之,此法虽与楚人温针不同,而欲其温通,毋使气血因寒凝滞之义则一。所以虽曰“冷针”,亦宜于治热而又治寒也。此外也善用艾灸炳等法,如脾胃病调治就常灸足三里下脘两穴以和胃畅中。

二、临床治法

    黄氏临床经验丰富,临诊治疗不拘于一法,每多独特之处。除前述脾胃等证外,再择例介绍于下。

    (一)中风证治,辨闭与脱:中风肢冷脉伏,虽系脱症必见症候,便闭症在邪热入里,气血不得宣通时,也能因热深厥深而出现肢冷、脉伏。其辨证关键在于细察神明,一般由于热邪内陷所引起的闭症,多见神昏谵语,甚至撮空理线;脱症则多半神志清醒或似明似昧,即使有昏迷,亦无谵妄。在治疗方面,闭症应用开窍通神、清热解毒之法,使热邪有外泄之机,一般先刺水沟、十宣或十二井、百会、间使透支沟、陷谷等穴,次刺厥阴俞、膻中、大肠俞、丰隆等穴;决不可误认为“脱” 而乱投灸法,以致助邪深入,不可不慎。尤其在血压下降时,更要明辨,以防误诊。如属脱症,当然应用回阳救逆之法,一般常用小炷灸,艾绒中掺入附子、麝香等药末。先灸气海、关元、复溜,次灸百会、足三里等穴、壮数非20~30不足以收功。

    (二)痿症痹症,必夹湿邪:认为痿症以热邪形成者居多,痹症以寒邪形成者居多,但两者必夹湿邪,此辨证所不可忽略也。痿症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分。湿重于热者,症见苔腻不化,脉象濡滑,此因湿郁不化,络道痹塞所致,当守崇土逐湿、去瘀通络之法,常取手足阳明、足太阴三经腧穴为主,是宗《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旨。热重于湿者,症见舌质红绛,脉象濡数,此因湿从燥化,热甚伤阴所致,当宗“泻南补北”之法。清金制木,则土不受戕,清热养肺,则金不若燥。一般常取于手太阳、手阳明、足少阴、足阳明等经腧穴治之。

    痹症有寒重于湿和湿重于寒之分。寒重于湿者,筋多拘急,痛多于酸,治以温营逐寒、化湿通络。常用留针法,佐以隔姜灸。湿重于寒者,肢节沉重,酸多于痛,治以健运分消、去瘀通络。常用圆利针刺之。寒化为热,关节肿痛灼手者,则针以泄其热,每可奏立竿见影之效。

    (三)脘胁胀痛,灸治四花:崔知悌四花穴,历来多用来灸治骨蒸劳热。根据黄氏经验,对操劳谋虑,劳伤于肝,肝无血养,虚无不归所致的脘胁胀痛,灸之颇能应手。认为膈俞属血会;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为藏血之脏,胆为中清之府,取此二穴,有养血柔肝,理气止痛的作用,同用佐以足三里、三阴交两穴,灸之能使土旺而能抑木也。

    (四)手指麻木,十宣堪针:黄氏应用经外奇穴常不拘于古人经验,如用十宣穴以治手指麻木之症。认为此病属气虚者固有之,而属湿痰败血者亦非少数。盖血以丽气,气以统血。营气所到之处,气无不丽;卫气所到之处,血无不统。譬之久坐倚着,则麻木不得行动,此理甚明。刺十宣穴微微挤出恶血,去瘀则生新,十可愈其七八。
学术观点

辨证立法

    黄氏认为:刺灸与汤液,法虽异而理同,故《内经》、《难经》、《甲乙经》固为针家所必读,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各家方书也须一一揣摩。否则徒夸手法取穴之末,舍辨证求因、审因立法之本,焉能奏效。

    (一)辨证审因,主次分清:“治病难,难在识症。”某一病可见某一症,某一症则不一定即某一病。病有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气在血、在营在卫之分,症有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之异;真寒假热,假寒真热,大实如虚,大虚若实,尤当明辨。必须善于从复杂之现象中,抓要点,分主次。认得真,拿得定,则治有所据,法有所循。黄氏认为外感与内伤之辨,乃是审因的总纲;祛邪扶正,乃是论治的大法。邪盛者当祛邪,邪去则正自安;正虚者当扶正,正胜则邪自退;泻中寓补,补中寓泻,此为理法之常。但是注意攻邪太过则伤正,扶正不当可助邪;因此主张治外感既要善于祛邪,又要善于顾正;治内伤既要善于扶正,也要善于顾邪。又认为邪之伤人,每因人而异,治与不治,往往取决于正之能否胜邪。实践证明:邪盛者治之尚易,正衰者理之较难,所以一再强调既要辨邪,更要识正。

    (二)立法精简,治理分明:“先议病,后议穴。”盖法有定而方无穷,立方选穴,要求灵活,但必须针对病情,精赅扼要。如同是一阳明经病的齿痛,  下齿痛应取合谷,因手阳明经入下齿中;上齿痛则应取内庭,因足阳明经入上齿中;应从“病随经所在、穴随病而取”之理循经选穴。治疗之道,切忌死守一方一穴而按谱施治。

    (三)法宗东垣,治从香岩:黄氏对李东垣、叶香岩诸家之说,深为服膺,故对于内伤杂病及外感病后之调理,必须以脾胃为中心,更宗营、卫、气、血以论治。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养生之本;营卫气血皆化自水谷,十二经脉也起自中焦。故脾胃清和就能滋生气血,气血充盈,则可调和经脉,灌溉四旁。若纳运失常,升降失司,则气血日衰,经脉乖乱,病从内生。营卫不固,外邪也易入中。内伤之因,也不外乎情志、饮食、劳倦所伤。情志之病以思虑忧愁者居多,思虑太过则伤脾,忧愁虽伤肺,但忧愁不解则伤意,亦能影响及脾。至于饮食劳倦,更与脾胃有关。诸如痰湿、食滞、气虚、血衰等症,也无不与脾胃相关。因此,治内伤杂病,守法于脾胃之调理,实具有重大意义。当然,重视脾胃的论治原则,并不废弃对其他脏腑的论治方法,相反要更好地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据经络的逆顺出入来推求病机,精心论治。如:治虚痨常用足三里、太白、太渊、中府、下脘等穴,以培土生金。治木贼土虚的胃脘痛,常用足三里、太白、中脘、行间、内关等穴,以培土泄木。治脾肾阳虚的泄泻,常用气海、大横、复溜、肾俞、阴陵泉等穴,以益火生土。治气喘溺少的肿胀,常用气海、关元、列缺、阴陵泉、脾俞等穴,以崇土制水等等。至于调治脾胃的刺灸方法,虽宗东垣而不囿其说,尝谓:“师古不泥古,一家有一家之长,一家有一家之短,偏执一见而盲从一家,则用穴立方,必难丝丝入扣。”认为东垣之立法详于治脾,略于治胃,偏于温脾阳,忽于养胃阴。香岩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立论,可谓别具卓见,正补东垣之未备。刺灸系从外治内之法,似难与药物有寒、热、温、凉、燥、润之性相等同,但论其治法之理亦一也。刺灸之用,也须掌握这些特性。如病在阳明宜针,病在太阴宜灸;气滞血瘀宜针,气虚血衰宜灸;胃有燥火者宜针,肾阳不振者方可灸。因为艾性温燥,宜于温阳逐寒,不宜于养阴清热也。用穴立方,也应病而异;如病在气分,偏重阳明;病在血分,偏重太阴;通降失司,治从阳明;健运失职,治从太阳;虚人饮食所伤及外感暴病新愈,当以理胃为主;内伤劳倦及久病之后,当以理脾为主。营卫气血方面的刺灸方法,主要根据病邪深浅而定,即在卫者刺宜浅,在营者刺宜深;病在气分,游走不定,常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法;病在血分,沉着不移,每随其病之所在而取穴。

    (四)因时制宜,不拘一格:“诊病不察传变,最易陷于被动。”病变无穷,治法亦无穷,深知随机应变之理,乃可防之于未传之前,治之于已传之后。所以要视疾病之演变,而因时制宜,不可执一不化。临诊治病,不拘一法,方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清风流云 | 2012-7-5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经验,弥足珍贵。
明堂振衣 | 2012-7-7 03: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家传针法,源于内经,操作性极强,非徒论理玩虚者可比。

黄氏八種針法綱要

此八法是通過針刺補瀉手法而實現其效應。

一、補法:是具有扶正作用的針法,虛症用補法,凡氣血不足免疫功能低下的病症均可采用補法。
二、瀉法:是具袪邪作用的針法,具有鎮痛解痙,疏泄氣機,清熱通腑,活血化瘀的作用,凡邪熱亢盛,氣滯血瘀,痙攣腫脹均可采用。
三、溫法:是溫養陽氣祛除寒濕的針法,具有溫通逐寒回陽補虛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虛,的慢性泄瀉、寒濕留滯、經脈不通的痺症。
四、清法:是一種具有清熱排毒作用的針法,常用于邪熱亢盛及臟腑內熱的病症。
五、升法:是一種益氣升陽提舉內臟下陷的針法,常用于治療胃下垂,腎下垂及子宮下垂等疾病。
六、降法:是一種降氣潛陽的針法,常用于胃失降和,肝陽上亢等疾病。
七、消法:是一種消而散之的針法,具有消食導滯,消痞化積,祛瘀消腫等作用,如腱鞘囊腫,卵巢囊腫,肝脾腫大,甲狀腺腫等疾病。
八、開法:是一種醒腦開竅宣閉治厥的針法,此法具有清心寧神、豁痰開竅的作用常用于治療驚厥、癲癎、中風等急症。
明堂振衣 | 2012-7-9 1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有病人问起黄老……斯人虽已逝,然四海之内外皆有人念其风采……转篇当年的日志,以记思念……

針灸的歷史,中醫的傳奇

作者:明堂振衣   2007-10-12 11:05 星期五 晴

  H老即將退休回國了,年近九十的老先生幾乎身歷了本世紀中醫界所有的大事,從少年時中醫業内的名家子弟;到青年時出入豪門的三大針科名醫;到壯年時中國針刺麻醉的創始人之一;再到古稀之年行醫海外,推廣針灸的業界耆老;直至今日葉落歸根的退休歸國;如果將H老傳奇的一生寫成一部書,那將是一部自成版本的中醫近現代史。
  
  早在國内做學生的時候,便已頗爲仰慕H老的技業,但限於地域的關係,對H老的生平並不甚了解,只知其為近代大名醫H先生之子,現代針灸界輩分最高、名氣最大、也最有真才實學的三、五人之一。
  
  後來去非洲執業,輾轉來到美國,準備攷取在美執業資格時,卻在黃頁中赫然看到H老的大名,才知道這位老前輩也身在海外。至於後來與H老結識,互薦病人,登門請教,獲益匪淺……等等這數年的經歷,不能不說是緣分。而今H老數月内便要回國了,回想起這幾年的交往,心中絲絲縷縷的盡是傷感。周末趕去N城見H老,不知這次見過之後,何時纔會再有機會向他請教,得他指點……
愚斋 | 2012-7-10 2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羡慕振衣兄能够拜访到名师!民国时期,当时张锡纯、陆晋笙、广东刘蔚楚、杨如侯、秦伯未、张生甫惺惺相惜,同道间互相共勉讨论,而像民国儿科已经小有名气的名医徐小圃去拜祝味菊为师,中医之氛围浓烈。
中医业界内以学派而分,又未能够将医术无保留献出,加上文革断层,后学不够努力精进,中医之继承问题日益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