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复制链接]
查看1984 | 回复16 | 2004-4-5 2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转三七生的贴子: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金谷子按: 个人理解, 请教大方。
第一句,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怒伤肝,思伤脾;怒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伤人,可致气机逆乱,神为之耗,甚则形为之伤。在此举怒、思以代情志, 言气、神,互代其所伤。
第二句,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承上句, 言人之神气因情志所伤后,而见疲弱。心不能主宰形体,而为物所役,正虚邪侵而病成。
第三句,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还是说情志, 只言悲欢以代, 与上文互错。不可使极,过度的情绪波动于人有大害。又提出了饮食, 也是一样不可过饥过饱,宜令平均。全句是说,情志饮食都不可过极, 当令均衡。
第四、五句,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是对举讲的。一说不该做的, 一说要做的。再三、 第一,言其重要也。夜醉,隐言“醉以入房”,耗伤肾气也,同下句的“亥寝鸣天鼓”对,鸣天鼓,即振耳窃之法,保肾气也。早晨寅时, 木气始生,嗔怒犹风雨摧之;漱津吞之,滋水涵木也。
第六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和“防夜醉”类似,是说节制性欲, 保全自身之精气。妖邪, 是女色的指代。曾在北京白云观听曹还阳道长说, 不走正道, 女为妖, 男为魔。
第七句,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是说节制厚味。与上面节饮食之说互映。五辛, 有几种不同说法。可能与当时当地的饮食习俗有关。比如山东人食辛以为常,多无碍,而食辣多有不适者。葱、 蒜、韭菜之类, 辛香散气,可动宿疾,当戒则戒, 不便戒则节之,诚防病之道也。
第八句,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说明调养神气的具体方法。保持精神的喜悦、快乐,气度、气象、心气的平和、纯粹、纯净。
第九句,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指出人为修行的重要性。寿命的长短, 不只是有先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作为,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点,我们后人应当相信, 因为孙氏本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十最后一句,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我们可以理解为,照此修行,可以长寿无病。原意平地朝真, 是指成仙,成为地仙。仙有五等, 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地仙不能升天,虽寿命无限, 然受形体之累,不能解脱,还少不了这些吃、喝、拉、撒的琐事,就如纯阳子所言“寿同天地一匹夫”。但凡人做到这点都是不易的。
  朋友们, 想想我们自己能吗?我闻到邻居饭店里炒菜的香味, 已经食指大动了, 大概是个馋鬼的材料子吧。但我相信有缘读此文者, 都是天仙的候选人。




[/watermark]
星河 | 2004-4-6 10: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鸣天鼓,即振耳窃之法”。似不确。
“天鼓”当另有所指乎?
会联想的风 | 2004-4-6 14: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鸣天鼓的具体做法为双手心掩耳,手指朝后抱头,然后双食指压中指用力弹后脑勺,这时可以听见头部有冬冬的响声,这就是鸣天鼓的做法。能治健忘。有补肾之功。
金谷子 | 2004-4-6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我所知的方法和三楼说的一样,
星河的意见呢?请指教!
星河 | 2004-4-7 0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我的一个看法,可能也不一定准确,探讨一下吧。
我认为“天鼓”乃天灵盖是也。鸣天鼓之方法,乃“叩齿”也,古人谓之“琢齿”。
鸣天鼓,漱玉津的方法,历来为不传之秘,自古真人秘此一诀在于口而不传文字。
《仙经》云:“一物含五彩,永作仙人禄”。孙真人在《千金方》中也说,他是听魏武与臣子们问答长寿之道时言及“琢齿添精髓、玉液溉五脏”的。
金谷子 | 2004-4-7 21: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肯切希望各位有修习经验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会联想的风 | 2004-4-7 22: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星河,我是不止一次的从典籍上看见了鸣天鼓的做法。而你所说的天灵盖什么的我可是没听说过。不过我感到疑惑的是,你既然说你的方法:鸣天鼓,漱玉津的方法,历来为不传之秘,自古真人秘此一诀在于口而不传文字。那么你从何而得,我就搞不懂了,难道你是神仙?话又说回来了,你是神仙也不会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这里理论了。我是胡乱猜测的,且莫见怪。
星河 | 2004-4-8 06: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我不会见怪的。
你说的问题,也是我在中医的挖掘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中医,包括武术、气功等生长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技艺,门类纷杂,学派众多。
比如“童子功”、“六字诀”等等功法,我所见过的方式都是五花八门的,你很难说哪一个高明哪一个档次低。任何功法的修炼需要靠自己的悟性,否则将一事无成。
就像如我有一次问一个太极拳教头,太极要义为何物?其竟连哼哈二气都不懂。
任何一种病症,或者任何一种功法,各家的手段都不一样。这就是中医的特性,惟此特性才能使人性中的悟性得以发挥。
如果象西医那样弄一个“权威”的学说,让大家都照猫画虎,那就将中医扼杀了。
金谷子 | 2004-4-8 2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我见过太极老师不讲“亨哈嗨”三气的,但本事比我这知此三字的不知高多少倍。
不过,你的天鼓一说不知师自何门?
如果不是什么秘法的话,可否略言传承?
我只知风说的那个法,试着也有些对头。
星河 | 2004-4-8 23: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养生铭>浅解。请方家指正。


秘法都已经讲了就没“秘”的问题了。
天鼓一说,出于《洗髓易筋经》。
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说法,不过我所知道的仅此而已。
先生说的“亨哈嗨”三气,
这个“嗨”气,应如何理解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