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复制链接]
1110
|
7
|
2004-12-31 2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上篇 中医学术流派,
中医各家学说是以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中医学术流派、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与
临床经验,以及中医各种学说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历史悠久,医家辈出。随着中医学的历史
发展,历代医家通过理论研究、临床经验积累与总结,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自从不同的
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或在理论上进行发挥,或在临床上总结经验,形成了各
自的学术思想,加上历代医家之间学术上的继承性,致使不同的学说不断涌现,丰富的临床
经验不断被总结,使中医学这一伟大宝库丰富多彩,表明中医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临床
水平的不断提高。 ·
学习中医各家学说,主要要掌握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应认识到,中
医学术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继承性,师承授受是古代学习中医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中医学
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熟悉与掌握,对深入地认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
其进行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以便综合各医家学术之长,正确地进行取舍与应用,有效
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达到继承发扬中医学的目的。
第一章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
中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的著名医家。每位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往往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又形成了个人的独到
见解、独到观点、独到经验,形成了百家齐鸣的局面。中医学术的发展,师承授受或者学习
每家的著作往往是培养中医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医不断延续与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些医家研
究共同的领域,或宗共同的学术见解与观点,再加上他们之间的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上的互
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学派是学术发展中表现的一种形式。因此,研究学术的
发展,研究学派的形成、沿革与发展变化,是一种重要方法。
第一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理论的奠立是一个学科形成的重要条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这一学科领域的形
成,只有学科形成,才可能产生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对研
究中医学术流派就有着重要意义。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经过反复的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
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也是在历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活动中,
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而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寒雨斜飞
|
2004-12-31 22: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理论体系的形成应在战国以
后,至秦汉之际。虽然[礼记,曲礼》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对“三世医学”
的解释,唐代孔颖达曾云:三世者,一日《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日《素女脉
诀》。黄帝、神农、素女均属传说中人物,以三人之名命针灸、本草与脉诀,表明中医理论
早有端倪,但一无文字以佐证,二无文物以说明,还不能说在远古时代已经奠立了中医理沦
的基础。民国时期谢观在其《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学变迁》一文中,对“三世医学”从学派
角度加以认识,他认为“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并认为此三个派别“其书之传于后
世者,若《灵枢经》则黄帝针灸一派也;若《本经}则神农本草一派也;若《难经》则素女
脉诀一派也。其笔之于书,盖亦在周秦之际,皆专门学者所为也。针灸之有黄帝,本草之有
神农,脉诀之有素女,犹之仲尼祖述之尧舜,宪章之文武也。其笔之于书之人,则祖述宪章
乏仲尼也。其传承派别,可以推见者,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秦
越人为素女脉诀一派”。谢氏的解释认为,由三世医学中,黄帝针灸至《灵枢经》再至华佗,
为一派相承;神农本草到{本经》到张仲景。为一派相承;由素女脉诀到《难经》、秦越人
为一派相承。此说只是个人的看法,不足以为定论。孔氏三世医学之说只是表明中医学渊源
久远,其理论体系之建立经过漫长的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约在战国以后,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汉代古墓出土文物,
其中不少属于理论上的文字记载,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的帛书中,计有《足臂十一脉灸
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11
种,另有简书;《十问》《合阴阳》等4种;江凌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医书行简有《脉书》和
[引书》,此外,还出七了不少治疗疾病的方书。这些内容据考多在战国至秦汉之际,表明战
国时期医学理沦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而流传至今被众所公认的理论著作,当属《黄帝内
经》。在《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与《黄帝内经》并存的医经典籍有《黄帝外经》《扁鹊内
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六部,但这些书均已遗佚无存。因
此,《黄帝内经》这部从战国至西汉而完成的著作成为中医理沦的经典代表著作,至今仍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预防的内容,
包括人体的脏腑、经络,产生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法、治则、辨证、针灸、摄生等方
面,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尤其难得可贵的是,《黄帝内经》建立的中医理论框架,借
助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很多范畴,例如精、气、阴阳、五行等以阐明中医理论,使古代的唯物
观和辩证法思想贯穿于其中,为中医理论体系奠立了科学的内涵基础。也正因为其具有科学
内涵,因此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之后,虽经历代的发展,但至今其基本理论仍被临床所应用,
仍具有指导临床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其具有科学内涵,才能随着实践的验证与理论的研
究,不断得以发展、充实和完善,撰写出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涌现出数以千计的著名医
家,产生了不同的学说与医学流派,可以说中医理沦体系建立的科学性是中医学术蓬勃发展
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的前提。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与《灵枢》各81篇。该书继承了先秦诸子的哲学观,
首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万物不失,生
命不竭”;“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
贵于人。”这些文字,提出了“物”的范畴,它是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内经》一书强调物
为宇宙之本体,人是物之一,属于物的范畴之内,这样就把研究人体的生命科学建立在物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寒雨斜飞
|
2004-12-31 22: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第一章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性的基础上,把中医学理论建立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
重要内容。.在{内经》一书中,又借用古代哲学范畴“气”与“精气”作为物质的最基本单
位,来说明人体、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
法成。”认为人是天地之气所化生的,即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天元纪大沦》
又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矣。”指明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地之
形乃天气之所化,由于形气之间的互相作用与变化,才化生出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同样强调
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把自然界看成是气与形两种存在的形式,把自然界当成连续的
气与不连续形的统一。这些观点,与当时的古代哲学家认识是一致的。《庄子·知北游》.认
为:“通天下一气耳”。《管子》认为:“气者,身之充也”。也认为自然界与人体是气所构成
的。精气说来源于管子,《管子·内业篇》提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精也者,气之
精者也”。提出了精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的基础。《内经》同样具有这种
观点,《灵柩·经脉》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后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
肉为墙,皮肤生而毛发长。”《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素问·
.:g:气通天论》将人的死亡归纳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更在《素问》一书中,有《移精
变气》一篇,证明中医理论的奠立与古代哲学的朴素唯物论观点是一致的,运用气生万物、
精气生万物的观点,形成了人体的气化说、精气说,藉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用于诊
断与治疗,使中医理论有着科学的内涵。
另一方面,中医学又藉阴阳五行学说以说明人体与自然界事物间的复杂变化的相互关
系,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与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
说明人体、人与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形成了中医学的辨证观与整体观。使中医理论从建立
起就有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内经》一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提出阴阳的对立统一
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并且认为这一规律是广泛存在的,所以《素问·阴阳
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
其要一也。”并以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等对立统一关系来说明
人体的生理、病理,用于诊断、治疗,阐发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以论述中医理论。
同时,《内经》又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复杂关系
的变化规律。五行学说出自《尚书·洪范》,提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
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最初是强调万物由此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
随着五行学说的发展,形成了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使五行学说衍变成为认识自然与社会的
思维模式。五行学说被引用到中医学中,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变化以说明与医学
有关的人体、自然界复杂关系的变化规律,以说明多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不仅如此,《内
经}还根据五行的各自特性,运用五行分类的方法把人体的生理组织与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
分为五类,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使自然界与人体的相关内容相互对应,以阐发自然界对人
体的影响、人体相关组织器官的联系;并藉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
象,用于指导诊断与治疗。这样,五行学说由原始的简单五种物质功用的概念转为朴素的系
统沦的思维方法,具有辩证法的观点。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使中医学具有整体观念的思
维模式,具有科学的内涵,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才得以指导实践,为后世所发展。··
总之,《内经》一书所奠定的中医理论体系,借助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范畴,使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寒雨斜飞
|
2004-12-31 22: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看这个~~~太多了.不好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寒雨斜飞
|
2004-12-31 22: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纵横七海
|
2005-1-5 11: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在那啊?没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zk753
|
2005-1-12 15: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怎么搞的,没有下文了,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箫晓巫女
|
2005-1-15 00: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医名家收藏
??
没有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妇科病治疗中心
古今医案
美容之声
寒雨斜飞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