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教授治疗脑血管意外的经验

[复制链接]
查看1586 | 回复0 | 2003-3-29 11: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铁涛教授治疗脑血管意外的经验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病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本人认为,《内经》论中风,既有外风又有内风,如《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汉代张仲景则主张正气虚而感外邪,“寒虚相搏……正气引邪,*僻不遂”(《金匮要略》),这是“内虚邪中”论。这种病因说为晋、隋、唐、宋医家所接受,但宋、唐以前方书治法多从外风着眼,故大小续命汤几为法定方剂。至金、元则多否定外风之说,而改从内因立论,认为是内生之风、痰、气而致病,尤以七情刺激为重要因素,如刘河间谓:“所以中风瘫痪者,非因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多谓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朱丹溪则谓:“西北气寒,为风所中,诚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李东垣认为:“中风乃本气病,非外来之风邪。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这种理论明代更有所发展,王履立类中风之名以别于外因之中风,张景岳更认为中风与外风毫无关系,为避免后人误会改为“非风”。清代医家,在上述的基础上,对本病发病机制又有所补充,如《临证指南·中风》案后说:“今叶氏(天士)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并在眩晕案后说:“此证之源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把眩晕、头风、肝风、中风合论,认为病因同而主症不同,今天从脑血管病变角度来看,叶氏、华氏实有卓见。王清任论半身不遂独排众议,认为是元气亏五成所致,治方则重用黄花大补元气,配以祛瘀之药,推其所论,实与气虚血瘀有关。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体会,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但外风外寒亦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本病的辨证分型,分为1 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2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②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治疗上则根据上述分型,吸取清·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及张山雷《中风斟诠》治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拟定了下述辨证论治方案。
(—)中脏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1.阳闭证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或痰声如锯,或身热躁动,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而数。
治疗方药:至宝丹〔注]及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之剂;针治:十二井(针出血),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2.阴闭证
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治疗方药:苏合香丸〔注]及熄风豁痰之剂;针刺太冲、人中、丰隆(均用泻法)。
3.脱证
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治疗方药:急救回阳,用参附汤,若属肾阴亏而虚阳浮越,而见足冷面赤的,则用地黄饮子;艾灸关元、神阙(隔盐灸,不拘壮数)(以上汤药均灌服或鼻饲)。
(二)中腑
  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为主要表现。本型多经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络转重而入腑。
1.肝阳亢盛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必舌质红绛或艳红,舌体颤,苔黄或腻腐,脉必弦而有力或兼数。
治疗方药:宜平肝熄风,用羚羊角骨汤(自拟):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心、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加全蝎、菖蒲,或合至宝丹。
2.气虚血瘀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胖嫩,有齿印或黯淡,有紫斑瘀点,脉多浮大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药: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若兼失语则加全蝎、菖蒲、远志。或合猴枣散(成药)。若以血瘀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
3.阴亏血虚
除上述中腑主要表现外,舌必嫩红,舌瘦或舌痿,少苔或无苔,脉多沉细而涩。
治疗方药: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若兼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生葱。
针刺治疗: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原则。偏瘫者,上肢取肩yu、曲池、外关、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失语者,取通里、涌泉、廉泉、哑门。                 (三)中经络
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表现。
1.风痰阻络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苔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
治疗方药:宜养血祛风通络,用秦艽牵正汤(自拟):秦艽18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云苓15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兼热者加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加胆星;血虚者,加熟地、鸡血藤。
针灸治疗:针地仓、颊车、攒竹、合谷(均取患侧)、太冲,久病者当用灸法,或在上述部分作维生素B1加B2注射、
2.阴亏阳亢
口眼歪斜,舌强语jian。舌质红。苔少,脉弦滑数。
治疗方药:宜滋阴平肝潜阳,用钩藤饮加减(自拟):双钩藤12克、牡蛎30克、牛膝15克、天竺黄12克、全蝎10克、石决明30克、天麻10克、首乌20克、杜仲12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