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四大经典
›
辨病位 辨病性 辨方证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转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辨病位 辨病性 辨方证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转】
[复制链接]
1164
|
6
|
2012-7-11 17: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辨病位 辨病性 辨方证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
胡希恕, 辨方, 经方, 辨病, 浅析
辨病位 辨病性 辨方证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
□ 张锡凤 陶海燕 王晓茹 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
[2009年11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已故名医胡希恕先生是公认的经方大师,毕生沉酣仲景之学,兼受汤本求真的影响,临床善用经方,近于出神入化,被誉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名医刘渡舟先生曾赞誉他:“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然胡希恕先生生前处世低调,使其学术思想未能广为传播,诚为憾事,兹将胡希恕先生运用经方辨证经验,略为剖析如下。
胡希恕对六经实质的认识
要灵活地运用经方必须先明白六经的本质,胡希恕先生学宗仲景,深受王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八纲辨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然书中对八纲之辨颇详,如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辨阴阳;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辨虚实;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辨表里;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辨寒热,如此等等。这可以说是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何为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胡希恕先生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为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称为八纲。疾病从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外乎阴阳、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阳,表阴虚寒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阴虚寒则为厥阴。如此,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少阴主表,厥阴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曾有专门论述,限于篇幅,兹不赘。
运用六经辨证的“三辨”
明确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就为临床运用经方奠定了基础。胡希恕先生应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
辨病位
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其病位的反应无非是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就是说即使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六经均有提纲证,寻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
辨病性
病位既定,则当进一步确定病性,即阴阳、虚实、寒热。胡希恕先生说:“病情(即病性)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证。”病位、病性既定,则治则治法亦相应而定。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辨方证
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伤寒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如果说辨病位、辨病性是一般辨证的话,那么辨方证则是辨证的继续与深入。胡希恕先生曾明确指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我们知道治病能否取效,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仅仅确定病位、病性、治则治法还不够。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则宜桂枝汤;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者,脉浮紧者,是麻黄汤证……虽然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均为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证颇多。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认为经方就是方证相应,如忽略了理论的指导,就会流于肤浅。胡希恕先生的辨方证不同于简单的方证相应,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与辨证论治毫不抵触,而是密不可分割的。
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病位、病性可能会出现错杂。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阴合病等。仲景已有合病并病之论,且有柴胡桂枝汤合方之用,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循此,则经方自可应用自如矣!
结 论
古今注解《伤寒论》者众,而能学以致用者甚少,多数拘于理论探讨,使很多人对学习《伤寒论》产生怀疑,这是未能明白运用经方的指导理论——六经辨证的实质所造成的,六经辨证是脱离脏腑经络、具有独特理论的体系,与脏腑辨证有互补之妙,实无对峙之情。胡希恕先生运用经方的“三辨”——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证,诚为入仲景之门的简便法门。其理明、其法真、其效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清风流云
|
2012-7-17 1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如心
|
2012-7-17 2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流云 发表于 2012-7-17 13:30
学习了,谢谢。
哈哈!不谢不谢!互相交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天王星
|
2012-7-28 17: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19: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06: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葬花2000
|
2012-12-24 1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希恕运用经方三辨浅析
预应力张拉施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中医资源
古今医案
杏林杂谈
临床经验
如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