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中风之外风说有意义吗?

[复制链接]
查看731 | 回复6 | 2012-7-16 2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再汉唐一直认识中风都是以外风论治,喜用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独活一类,如有类似的小续命汤、风引汤、候氏黑散等。
而到金元宋明清等便开始逐渐摒弃外风理论,并逐渐形成由内风、痰浊、气虚血瘀等在中医内科学规范的几个分型。
而细读《金匮要略》,“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入于腑……邪入于脏”,总立意于“邪”!又明言“寸口脉浮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言有风夹寒,并有一句“脉络空虚”而成该病。所涉及之方,大部分医家都认为非金匮之原方,乃后人加入。从方的立意上来讲,大概可分1、祛风(散寒或透热)行络,主以祛邪外达,如防风、菊花、桂枝、川芎、细辛、麻黄一类。2、补益气血肝肾为一类,人参、茯苓、当归、白术、紫石英、干姜。3、清热泻火甚至通腑类,黄芩、大黄、石膏、寒水石、滑石。4、收涩收敛一类,矾石、赤石脂、牡蛎。
愚认为配伍规律有1、补益与祛邪并重。即用补益气血的药物,又用祛邪透邪之药,药物在数量跟剂量上,大概祛邪药物数量跟剂量要稍大于补益,立意在“浮则为虚,紧则为寒”,补益气血以充养脉络,防止邪气再次入侵,驱除邪气多以驱散风寒之邪为主,然方亦有分风挟寒化热与否。2、温药与凉药并用。即用到桂枝干姜一类温通之药,又用到石膏寒水石黄芩大黄一类清火药,源于“风为阳邪”,善行数变,虽多数与风寒侵袭经络,然亦随之而极易化热,故若未变热则凉药则少,若以变热,则凉药则为主,如风引汤,方后注: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医所不疗,除热方。“除热方”以说明化热已成为主要。3发散药与收敛药合用。即是感受外邪,则祛邪达表外出,然所用之方,要不计入清凉收敛,要不加入温涩收敛。然收敛之药仅为少数,起到佐治发散之药。
大凡现在普遍看法都清楚中风为脑血管意外,并不是感染类疾病,故现在的人更加认为外风是无稽之谈,包括我先前之见,外风之理论乃古人认识很不足的一点,而后慢慢在临床上看,也有很多脑梗塞原因的中风是在空调下睡觉,或是在寒冷冬天睡觉一醒来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又看到很多有远见的人如喻嘉言、尤在泾、陈修园、唐容川等都主张用外风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和用药。而广州有市中医院的黄仕沛主张用小续命汤来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在下愚钝,请教各位有何见解!解答我的疑问!
清风流云 | 2012-7-17 14: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风所至的中风在北方更加常见,其意义不容否认,小续命汤是很常用的。
iwfuj | 2014-11-3 21: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饿,饿,饿,屈原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几度夕阳红…。
cvxdo | 2015-9-10 13: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这个效果好
尖爱情渗 | 2016-5-20 0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三千积分!
loavpca99 | 2017-3-29 1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坐沙发的
善尔纲 | 2018-4-17 07: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坑编辑i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