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传真》太阳病第6条【转】

[复制链接]
查看1204 | 回复6 | 2012-7-21 15: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传真》太阳病第6条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解:温病虽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是热在表,故发热而不渴,而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反不恶寒,故知为热甚于里的温病。温病不宜发汗,若误发其汗,则伤津助热,因致身灼热的风温重证。脉阴阳俱浮,为热盛之应,自汗出,为热蒸于里之征。湿郁于外,故身重。热壅于上,故多眠睡、鼻息必鼾而语言难出也。上之风温,里虽热但不实,故不可下,若被误下后,亡津液、损脏气,故使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也;热证最忌火攻,若失慎以火劫汗,则助热灼津,即轻微者,亦必身发黄色;著剧重者,则必如惊癎,时时瘛瘲,其身当如火熏色也。一次误下的逆治,尚可幸延时日,若再次误以火攻,则必促其速死。

      按:中风、伤寒均属太阳病的一种证,故论中不称之为病,今于温名之为病,显示与太阳病无关。热在表则发热恶寒,热在里,则发热不恶寒,热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此为辨热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最确切的鉴别法。温病发热不恶寒,故知其热在里,而渴更属热盛伤津之征,所以不可发汗。里虽热,只津虚而热不实,故亦不可下。至于火攻,乃古人劫使汗出的治病方法(后有详细论述),对于太阳病又当戒用,施之于温病,更属逆治。治温惟有寒凉除热的一法,以其与太阳病形相似,故特先提出,免以治太阳病的发汗法与以误治。


      【解读】以上是胡老讲义、笔记内容,当讲解太阳病有恶寒,阳明病不恶寒时,常引用巴甫洛夫学说作精彩说明,在中西医结合上做出了典范:“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用电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反复刺激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电刺激,机体的感觉即被抑制。阳明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大,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神昏、谵语,里热刺激过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不恶寒反恶热。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个里热证。”

       本条明示了太阳病、温病、风温概念,这样仲景书对伤寒、中风、温病、风温都已说明,并强调了其治疗原则。也就是说,《伤寒论》已具体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认为《伤寒论》是“专论治伤寒,不论治温病”的观点,是因为未真正读懂《伤寒论》。
要读懂《伤寒论》,必先明确它是经方辨证理论体系,是从症状反应上判定伤寒和温病,并未说伤寒是伤于寒,温病是伤于温(热)。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是造成误读《伤寒》的主要原因。

       本条重点论述风温治疗的注意事项,强调不能误下、误用火攻,实际包括不可发汗,胡老多次讲课指出: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用桂枝汤治疗风温是错误的,即强调风温不可发汗
gaewhmlr | 2012-8-29 1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葬花2000 | 2012-12-24 11: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天津二手柜台
葬花2000 | 2012-12-24 11: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天津二手柜台
qazxswabc | 2013-1-6 13: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hero2000 | 2013-1-10 1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bonefzy | 2014-4-27 1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撸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