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斋据桂林古本撰《伤寒杂病论会通》

[复制链接]
查看1144 | 回复2 | 2005-7-22 1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文在 2005/07/22 11:04am 第 2 次编辑]

黄竹斋据桂林古本撰《伤寒杂病论会通》

          桂林古本之發現與印行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係黃竹齋先生於1934年抄得桂林名醫羅哲初珍藏其師左盛德1894年(清光緒20年)所授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1939年校刊公世 ,故又稱白雲閣本 。
  目前印行之桂林古本有二 ,一為 1980年由黃竹齋高足米伯讓先生補刻三頁書版(勘誤表),由陝西中醫藥研究院依原黃竹齋所刻之白雲閣藏本版重印二百部。另一為廣西人民出版社 1960年出版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1980年 7月改豎排為橫排再版 ,為簡體字版 。
  關於桂林古本之來源,如原抄本左盛德於光緒二十年之序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 ,相傳共一十三稿 ,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有者為第十二稿,餘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 。叔和所相傳為第七次稿。」張紹祖自言是仲景的四十六世孫,雖承家學,不以醫名,張紹祖將祖傳手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傳予左盛德 ,而左盛德又傳給了羅哲初 。羅哲初是廣西近代著名中醫,三十歲始隨左盛德專習醫理。1934年羅哲初結識了陝西名醫黃竹齋,羅遂將其師左盛德於光緒年間傳授給他的第十二稿《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原稿抄本之首冊見示於黃。黃如獲至寶,當即將左盛德所作的序文和目錄再抄一遍,返滬登載於《光華醫學雜誌》。1935年黃、羅又共事於南京中央國醫館,羅任編審,黃即在此時將該書全部抄繕成副本帶回陝西 ,於1939年由張伯英將其副本刻版而成白雲閣本。
        黃竹齋先生见桂林古本后,发现该本内容较宋本多三分之一,且纠正民国以来所发现的其他版本错讹之处甚多,于是不遗余力,又取各种版本相互校勘,补缺正讹,采中外数百医家巨著之精华,条分缕析,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一书。他在这些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即仲景所称的三阳三阴不同于《素问·热论》之说。认为“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定义,是将人身部位、质体分为六纲,而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术语识之。三阳标识其部位,三阴标识其质体。立此六经以名篇,而辨其病证治法焉”。他试图以中医理论联系现代生理学说探讨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如谓:“太阳者,躯壳表面部位之术语,凡六淫之邪从皮肤中人而病者,其治法皆可求之太阳篇也”。总之,他认为要深入体会仲景以六经钤百病之义旨。掌握了三阳三阴这个界说,整个伤寒论便可迎刃而解。
                                          白云阁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
        现今,有很多人认为《伤寒杂病论》久已残缺,怀疑白云阁古本是后人托名之伪作.但我们认为此古本应为仲师专著的较好传本,不是后人补充之作。   
         原因:若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之文,应有此怀疑,今二者差异如此之多,皆以古本为是,若他人删补改易,岂能尽合圣师之意。且又句句工整,无懈可击。观其增文部分,有一字或数字者,一句者,一条者,数条者,半篇者,全篇者,或接连数篇者。且多是古籍未载之独特见识。倘使别人所著,其人亦是亚圣之才,必另著他书以传世。查未见能与本书相匹者,知非他人所著。

例:越婢加术汤主治风水,现代多用治疗肾小球肾炎,但疗效欠佳,而古本则有柴胡桂枝汤治疗风邪乘肾,河南蔡德元医生尊之,用此汤治疗肾炎多获良效。治疗肾病用柴胡桂枝汤,实出人意料,若无圣明之见,岂能致之?

例:仲师自序云:“观今世之医 明堂 厥庭,尽不见察。”其批评世医不知道审查此二处,自著中必论及其审查方法,但其他版本都未记载,应是脱漏,只有古本有之。与序文相应为情理之中。且其审查手法十分新颖,见解高于《内经》和历代医者,若非才高识妙,焉能致之?若是后人所著,必在他书中流露一二。

例:在其他版本中,治疗宿食,无论虚实皆用承气,实有不足,古本在太阴篇中有:“有宿食 ,若大便溏者,宜厚朴积实白术甘草汤。”此汤为虚者设。若是后人制方,必不少神曲,莱菔子,山查,内金,麦芽等。而圣师时此皆未入药,亦明此乃原文。

   依据用药分析--全书用药139味,除红花柯子外,均载于《名医别录》中。未用别录以后的药物。古本中有用香蒲,而此药在梁朝以前已经很少应用。故推测此书成于梁朝以前。
依据用字分析---古本中,瓜篓写为括篓,而栝篓首见于《雷公炮炙论》证明此书写于公元420年之前古本中用“沃”字,别之医书未见有用,只见于《内经》,所以可以知二者成书年代相差不远。
        依据文风分析---古本文句简练而短,符合汉代文风。如133条:“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皆分,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而且古本措辞精深,非一般可比:以“脉随证转”诊疟疾,病人“谷气多入”明除中,言简意赅,令人叹服。实显作者才秀。
       根据书中所序:叔和所抄行于世的相传为第7次稿,而此书为第12次稿。众所周知叔和所传现以是残篇,讹误甚多。而相比较古本优点颇多。其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其全书比宋本多出30%,且有88首处方是宋本所无。在伤寒论中古本与宋本有差异之处为134条400余处。浅见分析后都是古本正确。基本上解决了历代争议的疑点,其有用药不合今意者颇多,但都有奇效。且伤寒与杂病合篇,并论述了温病,和其它六淫至病。太阴篇文多一倍,虚实水食,表邪肝乘尽述之。黄疸 宿食列入阳明,寒疝 淋病书于厥阴。实符合仲师六经辨证之论点。

      总之古本解决了宋本给我们留下的众多疑点,并新增了许多内容。所以我们认为古本是仲景原著保存较好的版本.  古本为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米泊让先生的先师:中医学家黄竹斋 于1934年得桂林罗哲初先生珍藏的张仲景第46世孙保存的<<伤寒杂病论>>的第12稿。黄先生于1939筹资刻本版印制公世。根据书中所序:“此书为清朝道光年间,左盛德宦游岭南,遇仲景孙张绍祖,得观绍祖家历代珍藏,从未轻易示人的《伤寒杂病论》。并手抄一部。后来此书传与桂林的羅哲初先生,羅哲初先生又秘藏了40年”。后来因为羅哲初感动于黄竹斋先生“寻访仲景古本的诚心”特公开一览。此本因远僻边疆,得以免遭战火。但流传艰难,几乎亡佚。后终于在黄竹斋先生不惜一切的努力之下,得以大白天下。仲景先师的毕生心血终于没有付与劫灰,其英灵有知,应可告慰 !!
[/url] [url=https://login.taobao.com/auction/fast_buy_item.htm?auction_id=7b6d9bc8f6e7fb370dd69226b0db82ad&x_id=0db2&key=c5a260edd79d240082595024d65ea50a]点此链接立即购买《伤寒杂病论会通》
蠢华磊 | 2014-5-13 10: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餐里吃到刷锅的金属丝很正常,这正说明我们后勤是严格按照先刷锅后做饭的顺序操作的…
zmeyb | 2014-12-3 16: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站的原创内容真的很重要,其次就是坚持力和执行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