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大一生水》和《黄帝内经》的客观现象变化观

[复制链接]
查看887 | 回复10 | 2012-7-24 09: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地、人三道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观自身”的规律总结。

或者说,天地人三道是一种宏观的类象比拟。

古人观察天文、地理的现象总结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些都是肉眼观测的结果。同时对其进行了定位,即:天地对立、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山泽通气。
同时,把天地这一对立关系包含的空间轨迹作了描述,即《易经.系词》:帝出于震、劳于坎、成乎艮、战乎乾、言乎兑、相见乎离、齐乎巽、役乎坤。
《易经》彖传:大明终始于乾、脱于兑、离为日中、巽为大明、坤位大明中正,震为大明往、乾为大明藏、艮为大明止。

由此得知:古人观察的这些结果是一个立体空间结构,并且是具有运动轨迹和方位分布。
《易经.系词》中的帝,是指成体过程,即由无到有,再由有到衰弱的过程。《易经》以刚为体,柔为体败,至刚为体成,至柔为体亡。所以:帝出这一规律描述了成体和衰体的过程:震为成体之初,坎为成体之中,艮为成体强健、乾为体成熟并标志衰败的开始,兑为体衰之始,离为体衰之中,巽为体衰之末,坤为体衰之终。
《易经》彖辞中的大明,是指体的功能,即体成熟则具备了某种功能,这一功能开始于乾,即体衰之初。一句话,体衰过程是体的功能显现过程,成体过程是功能衰败过程。
从天地风雷山泽水火所存在的空间看:天为最高层,地为最底层,天下是风和雷,地上是泽和山,水火居于天地之中。或者说:风雷为气体、水火为液态、山泽为固态、天为静止的虚无状态、地为静止的实体状态。

天始于地,地始于天,天地互相存根。即地气上行而成天,天气下行而成地。
乾为天始,坤为地始。乾为至刚、坤为至柔。

综合之:乾动,是地动,进而外出为泽、为火、为风、为天。坤动,是天动,进而下行为雷、为水、为山、为地。

由此:大明的轨迹路线就是,乾(地动而天始,大明之始)——兑(泽,大明脱离地)——离(大明在日中)——巽(大明)——坤(大明中正在天),这一过程是太阳运动轨迹,即实球体的功能大明显现。而帝出的轨迹是:坤(天动而地始,帝准备出发)——震(帝出))——坎(帝加速聚合成体脱离天束缚)——艮(体大)——乾(体成熟)。

因此:天道,是指太阳运行轨迹,即乾、兑、离、巽、坤为来,震、坎、艮、乾为衰败。
地道,是指成体的运动轨迹,即震、坎、艮、乾为来,兑、离、巽、坤为衰败。

人道,是指天道和地道运行来往之中,相荡而交合的产物,即六十四卦。
寒心冰血 | 2012-7-24 09: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始于东方卯,日中为南方午、大明中正于西方酉;往始于西方,往中于北方子、终于东方卯。
即天道:在春分——夏至——秋分为天来;秋分——冬至——春分为天往。
地道则:在秋分——冬至——春分为地来;春分——夏至——秋分为地往。

或者说:夏至为天地之中,即天来之中地往之中。
冬至也是为天地之中,即地来之中、天往之中。

春分为地胜极天始之地,即地胜天弱。
秋分为天胜极地始之地,即天胜地弱。

天胜者,气之行也。
地胜者,体之键也。

人道,贵在天地持衡,即天地位中。
天胜,则人道体衰;地胜,则人道气弱。
天地持衡,人道体封气,而气穿梭于体。
寒心冰血 | 2012-7-24 09: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道,并非特指人。而是指由天地相交产生的万物。

天道,是指大明(会发光物体)的运行轨迹。

地道,是指帝(黑暗体)的运行轨迹。

人类生存的天道特指太阳运行轨迹,地道特指地球运行轨迹。地球运行与宇宙所有黑暗体运行轨迹相同。即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作为地球与太阳相交合产物的万物,其受天地盛衰影响。

中药也是太阳和地球盛衰交合的产物。人的天地盛衰由中药调剂也就显得并不神奇了。

地球所有的方位、时令、植物、动物、土壤等都可以作为调剂人类的天地因素缺失。只要掌握天地盛衰的特性,以及所类象在地球事物体特性相统一就行了。
寒心冰血 | 2012-7-24 0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讲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同时代或略后一点时代的客观现象变化原理是否如此?

楚墓出土的竹简《大一生水篇》原文内容: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不知者谓□□。■]“

《黄帝内经》文中描述了岁一周的阴阳分布和一日的阴阳分布。
即:“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寒心冰血 | 2012-7-24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
竹简《大一生水》和《黄帝内经》的阴阳分布与《易经》易理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类同性。

《大一生水》篇中的天地、神明、阴阳、寒热和湿燥构成了一个封闭式周期。
即天地相交合后产生的气候特征是根据天地盛衰强弱确定的。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这句话描述了先有大一,大一动而生天,接着生地。天和地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大一是什么呢?大一就是指虚无体静极始动但没有运动轨迹的状态。其形体还是虚无状态,没有生成有,但力向开始凝聚收缩向里。当虚无体生成有的时候,所有的虚体会凝聚向空间的核心位置聚集,由此产生的最高位置就是天,聚集后的客观现象是实体,完全凝聚成有的实体,类似于地球,这就是成地。
事物体产生天地,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陆陆续续相继互相转变。由此得出:“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阴阳、寒热、湿燥就是天地交合后的状态特性。
那么:神明、阴阳、寒热、湿燥所对应的岁周期那个时令段呢?
天和地是由无到有,无是静止的,并且动是聚合收缩的动。由此得知:静止不发生变化,则昼夜均衡平分,即春分点或秋分点。秋分点动是聚合的收缩之动。因此秋分点(或戌时)是神显明生(神,是暗之意)、春分点(或辰时)是明显暗生;冬至点(或子时)是阴显阳生之动,夏至点(或午时)是阳显阴生;立春点(或丑时)是寒显阳生,立秋点(未时)是热显寒生;立冬点(或亥时)是湿显燥生,立夏点(巳时)是湿生燥显。

《黄帝内经》的阴阳,是阳生于子时,显于卯时,胜极于午时,藏于酉时,戌、亥无阳。阴生于午时、显于酉时、胜极于子时,藏于卯时,辰、巳时无阴。

同理:热生于丑时、显于辰时、胜极于未时、终于戌时,亥、子无热;寒生于未时、显于戌时、旺于丑时、藏于辰时,巳午无寒。
燥生于亥时,显于寅时、旺于巳时,藏于申时,酉、戌无燥。湿生于巳时,显于申时、旺于亥时,藏于寅时,卯、辰无湿。
明生于戌时、显于丑时、旺于辰时、藏于未时,申、酉无明。神生于辰时、显于未时、旺于戌时、藏于丑时,寅卯无神。
寒心冰血 | 2012-7-24 0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句话,当天或地变化,神明、阴阳、寒热、湿燥就会相互之间的转化。

上楼说过,天胜则地弱,地强则天弱。天强则为气,地强则为体。

天盈,是指午、未、申、酉、戌、亥六时;天虚,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六时。
天来弱期是卯、辰、巳三时,天来渐强期,是午、未、申三时。天往初期,是酉、戌、亥三时。天往末期,是子、丑、寅三时。

天盈则地虚,天虚则地盈。

因此:作为人道而言,在天往期必须睡眠休息,气静则利体修复,体键则利气行。天来期,人道醒而与天行,即行为。人在午时至亥时期间较为精神,就是天盈。子时至寅时期间,天道极弱,人道不可强为之。此时期血压最低,也是人体造体最佳时机。

体弱,则气不聚,或者说:地道弱而不休息则体弱,进而难以生成天道,天道之气从而更弱。

明白了天地之道变化机制,对于人体神明、寒热、湿燥、阴阳等特性转变机制就会准确把握。
寒心冰血 | 2012-7-24 09: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天一   统刚  成体元  动未显藏于衰体至坤
2、地二   统柔  衰体元  动未显藏于成体至乾
3、天三   统明  成体小  动显    震
4、地四   统神  衰体小  动显    兑
5、天五   统阳  成体中  动强    坎
6、地六   统阴  衰体中  动强    离
7、天七   统热  成体大  动趋弱  艮
8、地八   统寒  衰体大  动趋弱  巽
9、天九   统湿  成体至  静       乾
10、地十 统燥   衰体至  静       坤


刚,指存在形式。
柔,指存在形式淡化。
神,指渐暗。
明,指渐亮。
阴,指有影。
阳,指有张力。
寒,指冷。
热,指灼力。
湿,指湿气。
燥,指干燥。
清风流云 | 2012-7-25 17: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qazxswabc | 2012-12-25 14: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micqwyaa | 2012-12-26 09: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