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转】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转】
[复制链接]
1093
|
6
|
2012-7-27 19: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作者:徐剑秋 徐迪华
关键词:脉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
摘 要 本文解析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是根据六经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合病、病的辨证;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治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寸、关、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证。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五脏间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1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
2 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
3 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
4 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
《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
5 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正气小子
|
2012-7-28 1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汉风堂
|
2012-7-28 20: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12: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23: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1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mkg5674
|
2019-8-23 0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如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