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续】

[复制链接]
查看942 | 回复3 | 2012-7-27 19: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少阳篇》谓:“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本条言胆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见滑数有力者为顺脉,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热泻,脉当滑数有力;若见滑数而弦甚之脉,此为负脉,因弦甚是肝胆旺之脉,肝胆乘胃,下利更难治愈。此种生克乘侮的病脉,《伤寒论》举例不多,但临床实际并不少见。例如少阴病阴虚发热的病例,以平滑脉而寸脉(传统以右寸)盈满者为顺,表示肺气充实而金能生水,病将痊愈;若寸关(传统以左寸关)弦数而急者为负(横)脉,弦数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阴液更难复原,病更难治。又如太阴病虚寒证,下利清谷,尺脉(传统的右尺)重按有力者为顺,表示火能生土,以来助子,病将速愈;若尺沉细而弱,亦为负脉,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难速愈;若关脉弦实(传统以左关)则为负(纵)脉,表示土虚木乘,脾气更衰而病较难愈。

  7 脉症相反时的脉象、更有特殊价值

  《内经》云:“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症,阳证得阴脉,阴证得阳脉为逆症。”又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风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者皆难治。”仲景在《伤寒论》平脉辨证中,充分应用了《内经》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分析病机所在,从而判断病证的吉凶顺逆。例如临床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太阳病症状时,不见相应的浮紧脉而反见沉细脉时,当为太阳少阴合病,予温经发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予承气汤。”此条为热结阳明府实证,伴滑疾脉者是顺症,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脉不滑疾而反微,说明气血大亏,是逆症而不能用下法。《伤寒论.太阳》篇云:“结胸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条言患结胸者当见沉紧脉,脉症相符,可用下法;若脉不沉紧而反浮大,为表邪犹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脉症相反的记载:“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言伤寒下利甚剧,脉当沉细弱数,方为顺症,今反实大者,为邪盛病进,是逆症而难治。寒厥和热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病证,临床上均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然而寒厥的脉象沉迟或微细,脉和症所表现的均是虚寒病理,当用温里的四逆汤治疗;热厥的脉象沉滑或滑数有力,脉症相反,脉象表示实热在里,外寒则是假象,当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治疗。
gaewhmlr | 2012-8-29 2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aewhmlr | 2012-8-30 1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fhrsq | 2014-4-24 11: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各位和我一样创业的朋友,在这个路上,我们一起为明天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