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中医上空 飘着乌云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上空 飘着乌云
[复制链接]
1010
|
5
|
2012-8-6 19: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的上空总是飘着还原论科技的乌云。否定中医者以中医不科学为重要理由,然而现在说中医不科学已经不吃香了,於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消灭中医,如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中医国际化等等,最近又提出消灭中医的新方式——“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2005年科技部决定在“973”计划中专门设立中医理论专项(2011年改称为“专题”),并命李振吉教授为专题组组长,对中医基础理论展开了现代科技研究。
对此中医忧心忡忡,不知科技部将把中医引向何方?我们知道,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有中医的发展规律,西医有西医的发展规律。中西医为什么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这是它们各自的属性不同决定,中医是“天人合一”发展规律,西医是天人分离的发展规律,因此现代科技只能研究西医而不能研究中医。
我们知道,现代还原论科学是现代科技的成果,因此,现代科学运用科技得心应手,牛顿运用科技,发展了经典力学;爱因斯坦运用科技,发展了相对论;玻尔运用科技,发展了量子力学;20世纪人们运用科技,发展了新老三论等等,同时各学科运用科技发展了各学科的科学,也发展了现代医学。
因此科技就成了现代科学的得力工具,要想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就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认为现代科技能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其实这是愚蠢的想法,世界的根本问题决不能用现代科技解决。所以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之路根本走不通。
但是迷信还原论科学者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就提出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并以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要以科学证明中医的科学性,然而辛辛苦苦研究近60年一无所获,於是在本世纪2005年科技部决定在“973”计划中专门设立中医理论专题,加大对中医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历时7年,有何收获?我们看最突出的三项研究:
1、韩济生针麻理论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任首席科学家的“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
研究结果是“研究初步阐明了针麻镇痛的中枢机制及细胞和分子作用机制。”并“确立针麻操作规范”,“制订了针麻在颅脑手术、心脏手术、肺切除手术和甲状腺手术应用中的最佳经穴、最佳参数等规范化标准”。
何以说韩院士的研究有假?
实验证明,人体经络确实存在,然而人们对经络的感受并不一样,有的人对经络十分敏感,有的人则对经络十分迟钝,针刺到穴位上和刺到其他地方无异,也就是他对经络根本没有感觉。
这是因为人体经络各有差别,有的人经络粗大,有的人则细如线,人体经络这种差别导致人们对经络感受因人而异,这就是人体对经络的感受个体差异,人们虽都有经络,然而感受却千差万别。
我们都清楚,中枢神经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然而经络却不同;另,细胞和分子对经络有什么作用呢?经气只沿经络线运行,对其它细胞、分子却无意义。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韩院士却“确立针麻操作规范”,“制订了针麻在颅脑手术、心脏手术、肺切除手术和甲状腺手术应用中的最佳经穴、最佳参数等规范化标准”。一个没有针刺感的人如何有“最佳经穴、最佳参数等规范化标准呢”?
从他“研究初步阐明”表明韩院士心中发虚,如不发虚,就该大胆认为自己是真理,这正是韩院士为掩盖其理论不确定性,为防今后被他人所纠正,事先打的预防针。
所以只能说明韩院士的研究是假的,是伪的,是不能作为“规范化标准”的。
2、中药的药性只是中药的一个方面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
中医药性的“寒热”在中国已经运用数千年,到现在王教授才研究出“寒热”的物质存在。这是进步呢?还是倒退?比起古人我们说这是大倒退,古人是怎么研究出药性的“寒热”的?是怎样应用与治疗疾病的?这在古人都是清清楚楚的,现在王教授才研究出不亦太落后了吗?如果应用古人的研究方法,这一问题就无需大费周折,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因此现代的研究方法太落后了。
然而王振国研究的中医药的药性只是中药的一个方面,中药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王教授研究出药性的物质基础就大吹大擂,而味、归经以及升降沉浮尚未研究出。古人早已明白的事情,今天倒成了难题,这不说明今不如昔吗!如果用古人的方法,这些问题还用这么费尽心血研究吗!
这就是对最底层的中医理论,用现代的科技方法,也能研究出点皮毛,再深入的理论就难以研究了,中药的归经与升降沉浮,王教授怎么不研究呢?
3、构建中医特色疗法理论框架?
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教授的中医特色疗法指经络、腧穴的疗法。他的“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就是“用眼针、平衡针、脐疗、特异性手法等中医特色疗法为研究对象,开展特色疗法理论研究。”
经研究房敏教授“构建了中医特色疗法的基本理论框架:中医特色疗法是在中医经络、气血理论指导下,对特定治疗部位采用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治疗某些优势病种的特殊诊疗模式。”
房敏教授所说的“中医特色疗法理论框架”,具体如何研究?房敏教授“基于筋膜学说的经络学说核心概念的物质基础研究展开,提出了筋膜学说和支持与储备两理论体系,并以其为理论依据,围绕经络学的核心概念‘经络循行’和‘穴位’及其功能,开展现代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从一个新视角对经络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经络实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于筋膜是经络的物质基础学说,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所有中医都持这种意见。
对於经络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进行过研究,在中国是用核技术证实了经络的存在。这个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前辈就已经成熟理论,总算用现代技术证实了经络的存在。然而经络在解剖学上到底有什么?仍然众说纷纭,因而经络在人体有何意义,仍是个谜,所以至今西医没有经络经络理论。
在经络众说纷纭中就有筋膜学说。
但是对这种学说人们提出了不同见解。
1、现代研究证实经气是沿经络线流动的气,其流向和流速与古人所讲一样。
采用在穴位上注入P32观察到所测12条示踪轨迹与古典经脉线基本一致。
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通过荧光屏或拍照可以出现亮带和暗带,其显示的路线与古典经络相符。
以体表超冷光信号为指标,观察到高发光点基本循十四经分布。
学者们观察到刺激穴位的声信号(低频振动)可沿经络的路线传导,其轨迹与古典记载相吻合。
针效阻滞定位检测,利用针刺时出现的循经感传经压迫可以出现阻滞的特性,测出一系列的阳性阻滞点,将这些阳性阻滞点连接起来即绘成一条轨迹,此轨迹基本与古典记载相吻合。
通过对14经脉测试,皮肤低电阻点的循经性,低电阻点密集分布,沿经络排列,但不连续,其结果稳定可以重复。
然而筋膜学说却认为,经络行走路线即筋膜,这里有八个问题必须回答:
1、那么筋膜能管束经气在其中流动么?筋膜有什么动力让经气沿着经络一定的方向运行呢?
经气的流动必然在三维空间,不可能在二维空间。而筋膜却是薄薄一张皮的二维空间,经气是如何在这二维空间流动的?
2、经络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气功锻炼经络能够变粗变大,这种筋膜也能随气功锻炼也变粗变大吗?
3、经络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的经络粗大,有的人经络仅一细线,解剖学的筋膜也是这样吗?
4、有人实验证实,在截肢病人在截肢上也能出现经络感传。解剖学的筋膜难道仍在断肢上吗?
5、人刚刚死后虽仍有经络感传现象,四个小时后即消失,四个小时后难道筋膜也会消失吗?
6、经络中的气与宇宙中的微观物质相通,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方面。而筋膜说对此无所研究无所论述,是何道理?
同时,中医的经络有阴阳之分, 12正经更有手、足三阴三阳之分,在筋膜上也能分出三阴三阳吗?
7、如果经络就是筋膜,问题就简单了,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解剖学上的筋膜将经络完整地绘制出来。但是,事实上有这么绘制经络图的吗?
8、许多实验证明,经络能辐射微光。筋膜也能发光吗?
实践证明在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筋膜等组织之外寻找独立的新的经络的一切尝试都归于失败。
钱学森说过:“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经络理论同样不能以物理化学的高科技手段来解释。经络的经气是经络中的物质,然而至今经气到底是什么,仍然没有人研究,只有研究清经气是何物质,经络穴位治病的机理才能说得清。中国古人早已熟练运用的经络就叫现代人绞尽脑汁几十年都研究不出来,由此可证实钱学森所言不假。管束经气沿经络线传导的到底是什么物质,看来不是物理化学科技手段所能证明的。
一个经络理论尚未研究清楚,就说“房敏教授构建了中医特色疗法的基本理论框架”不是吹大话吗?如果房教授真的“构建了中医特色疗法的基本理论框架”,那么房教授就该成为中医最伟大的理论家。可惜伟大的房教授的理论不为人们所公认!
胡记者的文章说:“从一个新视角对经络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经络实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探索研究我们不反对,任何探索都是有益的,即使失败。但是是否为“为经络实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倒不一定,因为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几十年,经络的实质仍未研究清楚,再研究几十年也未必会有结果,这是现代科技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为什么现代科技不能研究中医理论呢?这是两种科学观决定的。
现代科技是在还原论思维的指导下,以研究还原论科学为目的而研制发明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它的特征是,研究孤立、片面、互不联系、不演化的静止物体的还原论科学得心应手,所以现代科技创造物质文明的辉煌。但是中医是生成论,认为地球万物生成的必要条件就是在不停地变换的时空中由微观物质互相联系着,并且万物永远是演化发展的,是变动不居的,因此现代科技不能研究中医的理论。
如“人生在地,悬命于天”,“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其气(九州、)九窍、五脏、12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
现代科技为什么不研究人是如何“悬命于天”?
因为它没有意识到“天”对人的重要性,也为从未想到要研究天人的关系,只是孤立的研究人,所以也就没有发明研究天人关系的仪器,没有仪器如何研究?
为什么不研究人是如何以“天地之气生”?
现代科技只注意到人的精卵的作用,从未想到人的精卵是在天地之气作用下生成,因此天地之气是人类的第一父母,其次才是生父母。没有想到,也就没有发明研究天地之气对人类生成的仪器,从而也就从不研究天地之气对人类生成的意义。
为什么不研究人是如何以“四时之法成”?
“四时之法”就是时空,人是在不停地变换的时空中生出来的,因此不停变换的时空就有不同的天地之气组合,这是决定人体社会际遇身体健康等等的根本所在。现代科技只有四维空间,中医是多维空间,现代科技根本就没有多维空间的概念,因此现代科技不能研究“四时之法成”。
“其生五”,即天气包含着阴阳五行。“其气三”,即天气以阴阳盛衰分为三: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也就是12经脉中的三阴三阳。中医《内经》已经明确的指出的问题,而现代研究却丢掉了。
为什么把它丢掉呢?
现代科技只研究孤立、静止(不发展)、可视(包括借助仪器)的物质,对人体的研究更是只限于人体看得见的物质,看不见的阴阳五行就不在它的研究范围,更不要说变动不居的“天气”了。所以现代科技只在人身上打主意,从不研究身体之外的事物,而中医的基本理论都是天地之气,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只研究人体本身的现代科技不能研究中医!
这就是现代科技的局限性!研究孤立事物是其强项,研究互相联系的事物为其缩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18 1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29 13: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00: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1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夏采佻yv
|
2019-8-20 14: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解千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