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方验案》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复制链接]
查看1161 | 回复6 | 2012-9-19 09: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医经方验案》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一、少阴兼表
1.少阴伤寒
[病者]蒋尚宾妻,年六十二岁,住守海东路蒋家。
[病名]少阴伤寒。
[原因]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
[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
[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伤寒论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疗法]宜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下散寒。
[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
[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予屡治如前之脉证,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2.少阴伤寒谵语
余姻戚,陈乐荘,冬日伤寒,沉迷谵语,时而烦躁,延渝城之素号名医者诊治。见其烦躁谵语,认为热症,妄用知柏元麦等药,其烦更甚,连服数剂,人事昏迷,已濒于危。举家惶恐,延余诊视,审其六脉,沉细兼紧,乃少阴伤寒之症。论云: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又云:阴中之阴,肾也。此病寒入肾经,何得妄用寒凉之品,几殒其生。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误服凉药,略加干姜以助附子之功,服药后谵止躁宁,神识清楚,若再稍迟,则无济矣,随用调理之药数剂而愈。(《温氏医案》上册)
3.伤寒两感挟滞
贺右,伤寒两感,挟滞交阻,太阳、少阴同病,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闷腹痛拒按,泛恶不能饮食,腰痠骨楚,苔白腻,脉象沉细而迟。病因经后房劳而得,下焦有蓄瘀也。虑其传经增剧,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经达邪,去瘀导滞。
净麻黄四分 熟附片钱半 细辛三分 赤苓三钱 仙半夏三钱 枳实炭一钱 制川朴一钱 大砂仁八分 查炭三钱 延胡索一钱 两头尖钱半酒浸泡 生姜三片。
二诊:昨投麻黄细辛附子汤去瘀导滞之剂,得畅汗,寒邪已得外达,发热渐退,腹痛亦减。惟头胀且痛,胸闷不思纳食,脉象沉迟。舌苔薄腻,余邪瘀滞未楚,阳气不通,脾胃健运失司,今制小其剂而转化之。
川桂枝五分 炒赤芍三钱 紫苏梗钱半 云苓三钱 仙半夏三钱 枳实炭一钱 金铃子二钱 延胡索一钱 大砂仁八分 炒谷麦芽各三钱 生姜三片。(《丁甘仁医案》卷一)
4.少阴伤寒挟饮(哮喘)
唐某,女,40岁,病案号81486.出诊日期1980年3月11日:自去年3月出现哮喘,经服中西药治疗不缓解,前医曾按三阳合病与服大柴胡汤和葛根汤加石膏38剂不效。近期症状: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精神不佳,思睡,背恶寒,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沉。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芝麻、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查:全血比黏度6.25mPa.s,血浆比黏度1.98,全血还原黏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红细胞压积47%。免疫球蛋白检查:IgG1.24g/L,IgA1.10g/L,IgM1.38g/L。血乙酰胆碱44.9ug%。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少阴表寒挟饮。治以温阳强壮化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钱 制附子二钱 细辛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轻,渐增加附子用量至四钱,经服两月,喘平。复查血流变学:全血比黏度4.86Pa.s,全血比黏度1.94,全血还原黏度9.74,红细胞电泳15.03/S,红细胞压积40%。免疫球蛋白:IgG2.34g/L,IgA0.99g/L,IgM2.11g/L。血乙酰胆碱63.60ug%,经随访三年未见复发。(冯世纶。临床中医家一一胡希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1-32)
清风流云 | 2012-9-21 18: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iwfuj | 2014-4-24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站位支持
fcxmo | 2014-4-30 15: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小李飞刀 | 2014-5-6 15: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清楚……
dbwqmqdf | 2014-5-13 06: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不觉时间已匆匆,人生往往活在后悔中。
duxjb | 2014-5-20 15: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手一抖,钱钱到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