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火郁发之”

[复制链接]
查看895 | 回复0 | 2004-4-13 07: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诚中医治病千古当循之法则也。
  火郁发之,是运用具有发泄透散作用的中药,治疗热伏于体内所致病证的方法。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于此论深悟之,热伏于内,治证不当早用收敛之药,因其妨碍清散透热也
近观某网之一病案如下:

老年男性,79岁,山东人,感觉发热,穿着衣物少,出虚汗,下午5时左右加重,时有腿痛,心慌,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细,口干不苦,二便正常,睡眠可。辨证:阴虚发热、虚烦症。治则:滋阴、清热、除烦。方药:沙参15 天麦冬各10 生熟地各10 赤白芍各10 当归10 川楝子10 元胡10 地骨皮15 知母10 川芎10 菊花10 "生龙牡各30" "金英子10" 桑叶10 百合10 葛根15 甘草5 投3剂症状稍减仍虚汗多,舌脉同前。上方去沙参、天麦冬、熟地。加黄芩10 生石膏30 生龙牡增至50又3剂收效甚微,再诊,仍多汗发热,便稀,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浮,胸闷。改方:瓜蒌15 枳壳15 生地10 元参15 生石膏50 知母10 黄芩10 川芎10 地骨皮15 胡黄连10 生龙牡各30 金英子10 桑叶10 菊花10 甘草6又进三剂仍有上述症状,大便干、小腹坠胀,舌脉同前。上方去知母、黄芩加海蛸15 乌药10 边桂3 再进三剂,未果。
对此病例本人百思不得其解,阴虚症状明显,为什么一用滋阴药物就胸闷呢?再说大队伍的滋阴清退虚热的药物热症该减呀?望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围绕此病案,诸医讨论达四页之多,我谈看法如下:
“ 设楼主辩证不错,我对此案看法如下:
舌质红,胎薄白,脉弦细,可知阴虚血分有热,气分当无热,设气分有热,胎不当薄白,而当黄也。
弦应东方肝胆经,肝郁气滞者脉常弦,气郁久必生血淤,我判断此病人应有淤血存于内。(腿痛者,淤血阻络,复加火热所致也)
由此可以大致判定,"阴虚血热,淤血阻络。”
为什么用大队滋阴清血热药不效而反胸闷呢?我认为原因如下:
1,方中虽用了活血化淤药,然嫌力轻,药不胜病。淤血不去,热阻塞于内不得清透。
2,方中不应用龙骨牡蛎金樱子乌贼骨等收敛止涩药,(不能见汗就止汗,治病当求本)且又用量很大,凡有火热之证,不可轻用收敛药,切记内经“火郁发之”之训。早用收敛药,火无去处,何谈清除?且收敛止涩之药,又妨碍淤血消除也。
本为经络有淤血阻滞,复加收敛,不胸闷若何?
前方不效,后方又加大队清气分热的药就更不应该,胎不黄,气分本无热,清之何来。反伤脾胃中阳,病情转增复杂。(老头大概身体不错,不然,早经不起你这几番折腾了。)
希望楼主再夯实一下中医基础辩证施治与内经古训,必竟我们是在与人命打交道。“

曾观某网之一患者,患肝炎服五味子反不适,何者?肝炎早期湿热未清,不当早用收敛药也,违反火郁发之之训也,闭门留寇,病必不除。
就火郁发之之治法,略谈体会如下:
凡有热伏于内之证,应仔细审查其脉有无郁滞,若有郁滞,必加理气活血之药,而且量要达到能胜病。不然,经脉不通,纵然有清热药必不能达其病所,热必不除。
凡热伏于内,不可早用收敛止涩之药,因妨碍其透发也。
凡有淤血之病,尽量少用收敛止涩之药,妨碍淤血消散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