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资源
›
[下载]柳洲医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下载]柳洲医话
[复制链接]
810
|
2
|
2005-12-5 13: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瑰宝苑
柳洲医话
清·钱塘 魏之琇 玉璜著
海昌 王士雄孟英 辑
[一]伤寒邪结阳明,发为狂热,犹是宿食,宜吐之。非若燥粪便硬,可下而愈也。
[二]伤寒邪热甚则正馁,不可误认为虚。
[三]伤寒初愈,脏腑尤多热毒,时师不察,骤投参、芪、术、附温补,其遗患可胜言哉!
[四]凡诊病,浅见者反若深虑,多令病家无所适从。
[五]龚子方治伤寒无汗,用大梨一枚,生姜一小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熟服。制放甚佳,愈于甘露,且免地黄之腻。
[六]伤寒发散过投,气微欲绝,虽有实证,亦宜独参猛进,贫者以重剂杞、地,少入干姜。
[七]实邪宜下,人便稀识,可为浩叹!
[八]伤寒狂躁,脉至洪大无伦,按之如丝者,以全料六味减苓、泽,加麦冬、杞子,用大砂罐浓煎与之,必数杯而后酣寝汗出以愈。古时此法未闻,惟仗人参之力取效。本阴竭之证,乃峻补其阳使生阴而愈,故用参每多至数斤。设在今时,非猗顿之家不可为矣。
[九]内真寒而外假热,诸家尝论之矣,至内真热而外假寒,论及者罕矣。
[十]景岳治王生阴虚伤寒燥渴,用凉水是矣,而又杂与桂、附各数两。治法未能无疵。至舌苔成壳脱落,恐桂、附使然也。
[十一]喻氏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一语,为治传经证之秘旨。
[十二]躁脉多凶,疫病热郁之极,脉亦躁也。
[十三]疫证脉双伏,或单伏,而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欲战汗也。宜熟记。
[十四]房劳外感,即谓阴证而与热药,杀人多矣。
[十五]虚人肝肾之气上浮,宛如痰在膈间,须投竣剂养阴,俾龙雷之火,下归元海。
[十六]凡病尸厥,呼之不应,脉伏者死,脉反大者死。
[十七]凡卒暴病,如中风、中气、中寒、暴厥,俱不得移动喧闹,以断其气。《内经》明言气复反则生。若不谙而扰乱,其气不得复,以致夭枉者多矣。盖暴病多火,扰之则正气散而死也。病家医士,皆宜知此。
[十八]余常见父母有肝病者,其子女亦多有之,而禀乎母气者尤多。
[十九]木热则流脂,断无肝火盛而无痰者。
[二十]张子和治新寨马叟之证,本因惊而得,尤不能无郁也;盖惊入心,心受之则为癫痫,今心不受在反传之肝,则为瘛疭,亦母救其子之义也。肝病则乘其所胜,于是生风生痰,怪证莫测,治以上涌下泄,乃发而兼夺之理,并行不悖,最合治法。
[二十一]肝火亦作头晕,不尽属之气虚也。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之脉上络颠顶,余尝以一气汤加左金,治此甚效。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之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然不知近代病人,类多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居九焉,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非此方之谬,要知时代禀赋各殊耳。陆丽京曰:阴虚人误服补中益气,往往暴脱,司命者其审诸。
[二十三]凡素患虚损人,忽有外感,宜细审之。
[二十四]伤寒及感证日久,津液既枯,得大剂三方一气汤一服,乃蒸变为汗而愈矣。若曾多服风药及香燥者,药入必大作胀,一二时许,然后来苏,后贤以此为内托之奇。余谓仍是仲景啜热粥法耳。后人安能越过人之范围哉!
[二十五]伤风一证,殊非小恙。有寒(火奥)不时,衣被失节而成者,此必鼻塞声重,咳嗽多痰,在元气平和之人,即弗药而自愈。若在肾水素亏,肝火自旺者,不过因一时风寒所束,遂作干咳喉痛,此外邪不轻,内伤实重。医者不察,辄与表散,致鼓其风木之火上炎,反令发热头痛,继又寒热往来,益与清解,不数剂而肝肾与肺三脏,已伤损无遗,远者周年,近者百日,溘然逝矣。而世俗谈者,咸以“伤风不醒便成劳”为言。喑!彼劳者,岂真由伤风而成耶?愚哉言也。当易之曰:“伤风误表必成劳耳。”
[二十六]疟痢后饮食不运,多属气虚,然每有痢以下多而亡阴,疟以汗多而耗液饮食难运,多由相火盛,真气衰,非大剂二冬二地投之,多见缠绵不已也。《寓意草》谓感后甘寒清热,说得极透彻,最中肯綮。
[二十七]肺气败者,多见两足肿溃,小水全无二证。
[二十八]阴虚证,初投桂附有小效,久服则阴竭而死。余目击数十矣。
[二十九]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致重。世不知此,以为治验,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
[三十]呕吐证,良由肝火上逆者极多。张景岳偏于温补,以为多属胃寒,其误人谅不少矣。
[三十一]完谷不化,有邪火不杀谷,火性迫速,愈甚而愈迫者。
[三十二]发热之时,脉虽豁然空大,未可便断为虚寒也。
[三十三]痢疾补涩太早,每成休息痢。
[三十四]张景岳平生临证,遗憾多矣。观其治食停少腹一案,夫面食由胃入肠,已至小腹之角,岂能作痛如是,而又如拳如卵耶?必其人素有疝病,偶因面食之湿热而发之,或兼当日之房劳,遂乃决如是,故推荡之亦不应,得木香、火酒一派辛热香窜而痛止耳。至谓食由小腹下右角而后出广肠,谓自古无言及者,更堪捧腹。经谓大小肠皆屈十六曲,则左旋右折可知,岂如筒如袋而直下乎?嘻。
[三十五]《伤寒论》:病人素有痞积,及病传入三阴则死,谓之脏结。盖新邪与旧邪合并也。
[三十六]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杀消渴之虫屡验。
[三十七]孙文垣治吴肖峰室,善后不用滋水生木,弦脉安能退哉?
[三十八]李士材治顾宗伯心神两方,用八味、十全,与后医之元参、知母,其失正均。惟集灵膏一方,真圣剂也。
[三十九]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幼科能遵吾言,造福无涯矣。此千古未泄之秘也,珍之贵之。
[四十]劳损病已不可为,服药得法,往往有骤效,乃虚阳暂伏也,数服后证皆如旧矣,临症者不可不知。
[四十一]肺热之人,虽产妇误服人参,多致痰饮胶结胸中,为饱为闷,为咳嗽不食等证。
[四十二]喻氏治郭台尹之证,“多由醉饱入房,大伤真阴,绝其带脉,水亏木燥,乘其所不胜之脾成胀耳。”鱼盐之论,恐未必然。
[四十三]又治顾鸣钟之证,似属肝肾二经,与膀胱无干涉,乃舍肝而强入膀胱,便觉支离满纸。
[四十四]火盛而郁者,多畏风畏寒。
[四十五]梅核证,由郁怒忧思,七情致伤而成,无非木燥火炎之候,古人多用香燥之剂,岂当时体质厚耶?
[四十六]余治肝肾亏损,气喘吸促之证,必重投熟地、人参。无力之家不能服参者,以枣仁、杞子各一两代之,亦应如桴鼓。
[四十七]缪氏谓阳明热邪传里,故身凉发哕。是金针也。
[四十八]凡损证脉见右寸厥厥如豆,按之梗指,其病不起,以肺金败也。
[四十九]杨介都梁丸治头痛,惟阳明风热宜之,余不可服。
[五十]《医学钩元》有目病不宜服六味辨,谓泽泻、茯苓、山茱萸不宜于目。余谓凡肝肾虚,皆不宜此三味,不惟目也。
[五十一]景岳见燕都女子喉窍紧涩,而不能以左归合生脉救之,乃误用辛温解散,既而知其肺绝,又效粗工避谤,不敢下手。按丹溪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呷之;如作实证治,祸如反掌。观此,丹溪之学,何可薄哉?《传忠录》之言,九原有知,宜滋愧矣。
[五十二]戴人治一将军病心痛,张曰此非心痛也,乃胃脘当心而痛也。余谓此二语,真为此证点睛。然余更有一转语曰,非胃脘痛也,乃肝木上乘于胃也。世人多用四磨、五香、六郁、消遥等方,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又有玉桂亦效,以木得桂而枯也,屡发屡服,则肝血燥结,少壮者多成劳病,衰弱者多发厥而死,不可不知。余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统治胸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五十三]香附、郁金,为治肝要药,然用之气病则可,用之血病则与干将、莫邪无异也,慎之。
[五十四]二地腻膈之说,不知始自何人,致令数百年来,人皆畏之如虎,俾举世阴虚火盛之病,至死而不敢一尝,迨已濒危,始进三数钱许,已无及矣。哀哉。
[五十五]凡胁腹结块,隐现不常,痛随正止作者,全属肝伤,木反克土,非实气也。时师多以香燥辛热治之,促人年寿。余治此多人,悉以一气汤加川楝、米仁、蒌仁等,不过三五剂,其病如失。若立斋多用加味消遥散,鼓峰、东庄辈,多用滋水清肝饮,皆不及余法之善也。逍遥散亦当慎用,缘柴胡、白术,皆非阴虚火盛者所宜也。
[五十六]景岳生平于薛氏诸书,似未寓目,至胁痛由于肝脉为病,至死不知,良可哀也。如案中载治其姻家胁肋大痛一证,全属谬论,幸得一灸而愈。此与呃逆病诸治不效,灸虚里立瘥正同也。
[五十七]凡泄泻,火证极多。
[五十八]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反因火性迫速而下输,膀胱之州都,本从气化。又肝主输泄,反禀其令而行,遂至淫淫不绝。使但属胃寒湿热,无肝火为难,则上为痰而下为泄耳。古今医案于带浊二门,独罕存者,亦以其未达其旨而施治无验也。至单由湿热而成,一味凉燥,虽药肆工人,亦能辨此。
[五十九]胞痹,俗名尿梗病,香燥之药,误投杀人,世罕知也。观张石顽治闵少江证,误服丹皮、白术,即胀痛不禁,可见。
[六十]景岳治朱翰林太夫人证,乃阴虚阳越之风秘,亦类中之轻者,一跌而病,良有已也。未可归功姜、附。不知阴证二字,何以插入,其生平见解,大可知矣。
[六十一]冯氏治崔姓风秘证,亦阴虚阳越之病,甚则为类中,其治法亦大醇而小疵耳。至于阴伏于内,逼阳于外,亦与景岳治朱太夫人谓为阴证,同一模糊,盖缘风秘一条,人多不讲也。
[六十二]伤寒疟痢之后患秘结者,皆由攻下表散失宜所致,究其由,则皆血燥为病。至若风秘一证,其病本由燥生风,医者昧于风字,动用风药,死者已矣,存者幸鉴之。
[六十三]观《医通》载妇科郑青山愤喜交集,因而发狂一事,业医者亦可怜哉。有志之士,慎勿为此。彼云不可不知医者,非圣人之言也。
[六十四]凡心腹痛而唇红吐白沫者,或好啖者,多属虫证。
[六十五]阴虚火盛之人,初服桂、附、姜、萸等燥热刚药,始则甚得其力,所谓动治也,昧不知止,久而决裂,莫可挽回,余目击其弊者,数十人矣。
[六十六]二便俱从前阴出者,宜集灵膏。重用人参以补肺而润肠。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而主气,又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得养,斯大肠之燥可清,又得枸杞、二冬以滋其血槁,然后故道可复,而清浊自分矣。
[六十七]近时专科及庸手,治产后一以燥热温补为事,杀人如麻。
[六十八]冯楚瞻之媳,胎前多服八味丸,所以生子百日内即患疠证。
[六十九]产后恶露不下有二:一则瘀滞宜行,一则血虚宜补。
[七十]肝火病其状如疟,盖胆为肝府,肝病则胆亦病矣。
[七十一]产后病多属阴虚,治必养营,若气血兼补,杂以姜、附刚剂,非躯延时日,即贻病者后患,临证者审之。
[七十二]火极似水,乃物极必反之候,凡患此,为燥热温补所杀者多矣。哀哉。
[七十三]立斋谓产后阴气大虚,正喜亡阳与阴齐等,云可勿药而愈。此正薛氏生平不能用峻用养阴之缺处也。冯楚瞻治一产后头汗症,拘泥薛法而不与药,致病家属之庸手而败,是守而未化之过也。
[七十四]患痘腰痛,曾有房事者,最称难治。余谓以大剂左归饮与之,必有可挽。
[七十五]医学无真知而参未议,最能误人,智者慎之。
[七十六]麻疹之发,本诸肺胃。治之但宜松透,一切风燥寒热之剂,不可入也。余常遇表散过甚绵延不已者。一以生地、杞子、地骨、麦冬、蒌仁、沙参等味,三四剂嗽止热退而安。若吕东庄之用桂、附,因其苦寒过剂,故处方如是,非可一切试之也。
[七十七]病危之家,亲宾满座,议论纷纭,徒乱人意,不可不知。
[七十八]余尝诊一儿,见其左掌拳曲,询其由,乃小时患惊搐,为母抱持太急,病愈手遂不能伸舒。若能初起即以大剂滋肝肾真阴与之,必能伸舒如故,惜世无知再。
[七十九]肿症多湿热为患。虽云脾虚,必审其小便长短清浊,及大便溏燥浓淡,以施治法。若概已脾虚,参、术蛮补,必致绵延不已。
[八十]肝脉挟胃贯膈,又曰是所生病者,为胸满,故胸之痈疽,本由于肝。然此证最难别白,即《内经》所谓内有裹大脓血之证也。吾乡一名医自患此,同道诊之,不知为痈也,杂进参、附、丁、桂之剂,久之吐出臭脓乃省,已无及矣。
[八十一]寸强尺弱之脉,多属阴虚火炎之候,误服八味丸,每致贻患。
[八十二]不拘内外病,凡阴虚者服参、芪诸气分药,非惟无益而反有害。
[八十三]诸病火盛而汗出者,若骤敛之,反增他证。
[八十四]凡肝郁病误用热药,皆贻大患。
[八十五]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也亦然。明者遇内伤证,但求得其本,则其标可按籍而稽矣。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内经》微露一言曰,肝为万病之贼,六字而止。似圣人亦不欲竟其端委,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余临证数十年,乃始获之,实千虑之一得也。世之君子,其毋忽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4-5-24 17: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uxjb
|
2014-12-26 17: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juzhuo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