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人与营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人与营养
[复制链接]
1779
|
3
|
2004-4-16 19: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人与营养
人与外界息息相通,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极关重要的环节。饮食入胃与糟粕的排出,人体日日夜夜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是生命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环。
人的一生,从出生之日起至死亡之一刻止,人体各个脏器系统都在不停地工作,因而各个脏器系统也在不停地耗损着,同时体内的储备力也在不断地下降。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给予补充,所给予补充之物,我们谓之“益”,谓之“营养”。但也不能毫无休止地进行“营养”,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排出废物的能力减弱,身体多余的废物会愈积愈多,如多余的水分、脂质,不必要的痰饮、瘀血等。因此就有必要帮助人体疏通、排出这些废物,以利于“饮食入胃与糟粕的排出”的正常进行。我们将平常所谓“祛瘀化痰”、“通利大小便”、“发汗”、“清热解毒”等谓之“损”。
不论“益”与“损”,都是人体在不同时期所必需的。也可以说,“益”与“损”是人体所需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易·杂卦》云:“损益衰盛之始也”。《易·序卦》:“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说明“损”与“益”是相对的,损益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但对于“损”与“益”,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尺度,不可过盛,以免量变引起质变而走向反面。所以《内经》提出了损益的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就是说损人体之有余,益人体之不足。而有余与不足,是人的一生中所容易出现的失控。如青少年时期,机体适应不了其飞速生长的需要,最容易出现失控,当以补益以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中、老年人则有所不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退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说明四十后,阳气与阴气“自半”。以阴气而言,生理上与病理上的阴亦“自半”也。显然,日益衰退的形体更易出现失控,生理上的阴当益,病理上之阴当损,损与益当并行之。可是进行补益时,未有补生理上之阴而不补病理上之阴者;进行损泻时,亦未有损病理上之阴而不损生理上之阴者。因此,这段时期不宜益也不宜损,当注重一个“调”字。所谓“调”,就是舒肝、调神、解郁补泻相兼。既选与脏腑生理特性相应之五味,以补充各脏腑耗损之所需,又应用化痰、祛 瘀、化饮、祛脂等法,以疏通气血,促进废物的排出。
可见,只要适应机体的需要,“益”自然是“补”,“损”也是“益”,此时“损”亦“补”也。如果不是根据机体的需要,即使很有营养价值的食物,进入机体之后,不但不是“营养”,反而会变成“毒”,危害身体。
西医学的认识则相反,认为事物是静止的,永远不变化的。对某种药食物在试验室化验有“营养”,就认为这种药食物永远是“营养”。不管气候变化、不变化,不管有病、无病,不管机体需要、不需要,只要进入机体,对机体只有“益”而无“害”。所以西医不主张“戒口”,哪怕病情很重,只要能吃就尽管吃“营养”,多注射“营养针”。中医则相反,一定要根据机体的需要进行补泻,特别对于疑难危重病,一定要“戒口”,否则只有加重病情或促其加速死亡。如治一例肺癌患者×××,乃湖南省新化县人民医院医师,西医是对证治疗,因出汗,就用200克生黄芪以止汗;因癌证容易耗损营养,常注射白蛋白以补充营养,因而经常大便结。中医讲究“辨证法”,提出“戒口”,不可服用黄芪,不可注射白蛋白。可是院方不理采。用黄芪止汗汗不止,用白蛋白大便不通,只有加重病情。《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为内热过盛迫阳于上而出汗,而黄芪性甘、微温,其气上升,痰血亦随之而上,不但汗不止,反增失眠;用白蛋白不但不营养其身,反而形成痰热,火性炎上,使大便闭结。此时不解大便则可,一解大便就会有被冲倒的危险。果然,二、三天后,病人单独去厕所,因便结往下用力使劲,粪便不出,反而一股力往上冲,即被冲倒闭气而亡。此不死于癌证而是死于“补药”,殊可悲也!这是西医不主张“戒口,”自己杀死自己,能怨谁呢?如果按照中医“戒口”,绝不会死之如此之速也。
所以,中医对于“戒口”,很有讲究:
一、必须结合五脏的生理特性进行“补”和“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二、即使机体需要“补”时,对于“补”的药食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也就是说不可过盛,过盛则偏,偏则致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氵奏 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不可食之过多,孔子提出“食无求饱”(见《论语》),是很有道理的。朱丹溪也提出:“因纵口味,五味味过,疾病蜂起”。可见,“节食”对养生大有好处。
为何不可过食过饱?因进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贮存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不但整个消化系统的负荷极重,而且心、肺的负担也必然加重。饱食后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全身大量的血液都支持消化系统,使大脑相应供血减少,工作能力降低,这就是所谓“酒囊饭袋”、“饭饱神虚”。再说,寿命长的动物龟、蛇等,是用腹部呼吸或腹部行走的,而人类是直立行走,以肺呼吸为主,腹部运动减弱,因而导致肠蠕动减缓,容易造成废物堆积。肠道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毒源,粪便里的毒素是惊人的。粪便排泄不通畅,不但减少毒素的排出,更增加了毒素的吸收。可见,勿过食过饱,对抗衰老有着重要意义。
三、进食不要过于图口味,所谓“图口味”,就是古人所谓的“高梁厚味”。《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高梁”是泛指肥甘厚味之品,往往“高梁厚味”并称。因厚味太过,易郁为内热成毒,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皆从虚而出:如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说明长期食“高梁厚味”,就等于慢性中毒,此言并不过分。有因长期图口味,惯用煎炒咸辣而成高血压者:轻者头晕脑痛,重则中风瘫痪、行走不便者;有长期抽烟、惯食油煎火辣,特别是喜爱麻辣豆腐、麻辣猪脚,烧烤而成肺癌、舌癌、肝癌或脑癌者,如湖南涟源有一人,由于抽烟三、四十年,喜油煎火辣,逐渐由支气管炎发展为肺癌、舌癌、脑癌。三癌集于一身,死亡最速。小学生喜爱麻辣豆腐、麻辣猪脚而成肝病、心脏病者多。说明“口味”越好越有“毒”,只有口味“平淡”才真有营养价值。所以,古人提出“祛厚味”、“薄滋味”,强调“淡味”养生。当今所谓“烹调技术”,专以“图口味”扬名。酒中配农药有“劲头”,油在锅中烧,味精当糖放,味道好。谁知酒中掺茶水,酒即变色,令你目瞪口呆,即使包装高度酒,亦含有“信土”成分,亦可积成酒毒伤肝,易出现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味精”是无形的“杀手”,湖南冷水江市有一人,突然全身出现淋巴结,吓得前来求救。找出“病原菌”竟是“味精”,立即停用“味精”,第二天竟不药而淋巴结全部消失。“酒毒”伤人甚剧,湖南冷水江金竹山煤矿有一工人,长期以酒代饭,伤肝后并发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肝癌。说明“烹调技术”高、口味好,也是制造慢性中毒的“毒原”。不少中、老年人及有慢性病的人进酒店宴席后,多有不适感。
四、饮食物皆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规律,也就是对食物要按节令有所选择。《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司岁备物”之说,所谓“司岁备物”,就是根据每年司岁之气,备取药食物,以取药食物性味之专长。因药食物得司天在泉之气而有所独胜者,乃得其一气之所偏,此谓“天地之专精也”。吴昆说:“得天地专精之气,则物肥力厚”。所以,古人对谷、畜、果的选择,常随每年司岁之气而定。如《五常政大论》说:“发生之纪(木运太过发生之年),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赫曦之纪(火运太过赫曦之年),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敦阜之纪(土运太过敦阜之年),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其谷稷麻,其畜牛犬, 其果枣李;坚成之纪(金运太过坚成之年),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流衍之纪(水运太过流衍之年),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
非“节令”之饮食物,特别是蔬菜、水果,外形虽好,但其味不正,有伤身体。孔子有“不时,不食”之论。《金匮要略》中亦有不时、不食之说:“正月勿食生葱,令人面生游风;二月勿食蓼,伤人肾;三月勿食小蒜,伤人志性;四月、八月勿食胡荽,伤人神;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气力;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发百病。六月、七月勿食茱萸,伤神气;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十月勿食椒,损人心,伤心脉。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当今所谓“科学种菜”,都是些反季节的菜,都是在温室(塑料棚)中进行的。危害大:①、所谓“反季节”,就是与四时阴阳(气候)不合;②、塑料布有毒,太阳光透过塑料布照射,其毒全被菜吸收;③、施用化肥、农药;④、施用激素。这些反季节的菜,不但“口味”不正,且价格高贵。如草莓,外表美观,但其口味与自然草莓差得远,价格高;西红柿,茄子、苦瓜、辣椒等都是一样,都不是自然口味。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科学”就不科学了,只能给人带来危害(慢性中毒)。所以有人说:“科学”是伴随着“灾难”而来的,越科学的东西其灾难也越大。确实如此。所以,人们发出了要吃“放心菜”的呼声。
可见中医对营养是很讲究的,与西医完全不同。[/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4-4-16 19:37:17
[原创]人与营养
欢迎刘先生光临!
希望先生能常来坐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溪流
|
2004-4-17 07: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人与营养
很有见地的文章!
旁征博引,应用娴熟,基础丰厚。
西医滥用中药,早就应当引起重视,但现在却越演越烈。
祸及黎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刘养元
|
2004-4-17 12: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人与营养
谢谢上面两位坛友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