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由 平凡一生 在 2006年03月01日 01:50pm 时添加 -=-=-=-=-
包含飞,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5(4):8-11,2001
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的互通性初探
----中医学标准化预备性研究之一
包含飞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
摘要
中医学国际化标准化涉及中西医学二大体系的互通性。互通性的实质是信息学问题。为此,本文从信息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重心差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信息学属性差异。提出了西方文化偏重实体而东方文化偏重关系等观点,进而讨论了现代中医学知识的四大源泉及其基本组成。接着尝试按中医学概念对中西医学的互通性大小加以分类,并提出所谓中西医学“多维阐译”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医学信息学,中医学标准化
任何一种科学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中医学也不能仅仅属于中国。它需要服务于全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中医学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学术体系,但其信息学本质却从属于最新的学术领域:复杂性科学[27],后者为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和学术发展趋势。因此,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全世界的努力。中医学的国际化标准化涉及中西二种医学文化互通性或可交流性,涉及中医学的信息学属性分析。二种医学语言(医古文-中文和英文)之间的沟通依赖于共同的概念系统或解释系统。本文是一篇探索性和预备性研究,旨在讨论中西医学语言的互通性。此系列研究还将涉及中医学概念的确定性以及中医语义学的信息学属性探讨。本文也是笔者长期以来对医学知识的处理、运算和整合研究或学术追求的一种新探索[1-35]。
一, 中西文化重心的差异
从文化重心来说,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信息学倾向有着实质性不同,这种差异势必在中西医学的交流互通中产生重要作用。
首先,与西方科学偏重物质实体(如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夸克)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学偏重物质运动或关系。中医学理论以阴阳为基石。而阴阳在本质上是关系,是运动,是一种动态的对立,依存,互生,互根,转化和相对性。在中医学理论中,即使是描述机体结构组成的实体性概念如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也带有明显的功能、关系和运动的意义,例如下文将要提到的中医肾的概念。而如三焦、命门等纯中医学概念,则完全是功能和关系集合的形象化描述,由一种赋形化手法形成。
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的另一特点是崇尚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严密的理性推理被看作至高无上的真理,信仰“理性统治世界”。这种精神诱导人们对事物实体的穷究不舍和科学体系的不断分蘖繁荣。而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实践应用,这造就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大家庭的一支,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之一。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强烈的实用倾向环境中,难于产生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弯曲的空间和光线”,笛卡儿的三维坐标空间,这些似乎与“衣食住行”看来毫无关系的“纯理论”。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如此崇拜关系,却没有产生如 和负数等纯关系本体。我们知道,前者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与直角边之比(关系),它的发明者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派的一个“逆子”为此付出了被“抛入大海,葬身鱼腹”的代价。负数由印度人发明,我们知道世界上本没有“负”的实体,负数纯属两个实体的关系(如A向B借款后,即负了债,于是是就有了负数关系)。
一些通俗文化的差异也许也能揭示中西文化的内在特性差异。从中西园林文化的比较中可看出中华文化是一种自然崇拜文化。西方园林的宽阔平坦的草坪和形状规则的树木,无不显示其园林艺术融入了强烈的人类意志,显示了自然意志对人类意志的服从,反映的是一种“概念关系”。相反,中国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石一洞,无不反映了人类意志对自然意志的配合,充分保留了自然的个性,反映的是一种“物质关系”。概念关系与物质关系属于不同的哲学范畴。这种自然崇拜文化反映到医学研究上,中医学偏爱于研究完整的人体和被完整地保存的原动植物及其复合(方剂)的治疗作用,而很少把它们进一步解剖或分解为各种化学成分。这也许是中医学发展成为世界最完美的自然医学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古代科学再议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分类(或区分)为科学之母。把连续的、混同的事物划分、离散化、元素化为其组分是该科学之肇始。从阴阳,五行,易经(64卦,26),到初级计算机(8位机,28),分类逐步由粗疏趋向细密。
阴阳,寒热,动静均是把混沌同态进行二分化。我们知道,阴阳关系实为相对与相依的二元关系。
五行学说把世界万事万物的属性与关系五元化,世界上形形式式的相互关系被约化为有互生,互克,相乘,相侮关系。
易经用64卦来抽象、演绎和分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易经源于中国商殷时代,约在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距今已有3000多年,后经历代积累,逐步形成体系。笔者在阅读有关的易经书籍[36]时,深深地惊叹于其完美的二元律和“六位机”思想。它的二元律以阴爻“- -”和阳爻“―”表示,共6位,因此演绎出26=64卦。这与初期8位计算机,每位以0或1二值表示,演绎出28=256个代码来抽象、演绎和模拟世界万事万物是完全一致的。试想这一系统形成于文明尚处于萌芽时期,需要何等天才的头脑。后来在有关资料[37]中读到卓越的德国科学家、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的话:“易图是留传于宇宙间科学之中最古纪念物。”“我不可思议的发现,即对于理解3000余年前中国最初的君主且为惟一的哲学家伏羲的古文字秘密的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深可庆幸的事情,应该允许我加入中国籍吧!”虽然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此言出自宗教目的[38],但从纯形式来说,此话并无言过其实之处。莱布尼茨创造的二元律与远古的易经的阴爻阳爻律的相似性是无可争议的,后者拥有前者的全部特点。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并又一次受中国传统科学过分重视实用性的影响,轻视纯理性的科学本体性研究,致使易经被牵强附会地应用于占卜命运和预测未来等本质上是非确定性问题,歪曲和埋没了这一天才的科学雏形。
中医药学的国际化标准化问题首先是世界性理解问题,前文所述的文化重心的差异会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一过程。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英语水平的问题,只要有高水平的英语,就可把中医学完整地介绍给全世界。但恐怕这是一种极肤浅的看法。中医学走向世界,离不开如下因素:(1)高水平的英语;(2)对中医学的信息学属性有较深刻的了解;(3)对东西方传统的和现代的哲学和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语言学等有所了解。
三,中医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与组成
中医学的医学实践活动已有漫长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与世界其它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相比,中医学在其治疗方法多样性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是无与伦比的。但总体来说,中医学主要是大量的来自临证实践的经验性知识的汇总,尚属于一门前科学或潜科学。随着西医学的大量引进和飞速发展,中医学无论在临证实践,还是在实验方法和理论发展方面均受到巨大影响。如已引进现代分析化学方法对中药学的成分加以研究,也引进了诸如统计学方法甚至人工神经网络对中医诊断治疗学进行研究。
所以现代中医学已不再是仅仅传统中医学独脉单传,而是多源学术的汇聚,多种异质成分共存。也许大致分为四大来源:(1)主体来讲,以医古文为信息载体,从长期临证实践中产生、演化和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理论系统(概念系统、语义系统)和经验知识库。现代中医学家对之努力发掘,继承并加以发展。(2)当代中医学家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改造和发展,很多描述较之传统中医学已更明确化,更规范化,逻辑性、实证性更强。(3)中医学直接引进了大量现代医学的概念和语义。如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发育不全等。(4)引进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统计科学,甚至包括神经网络等先进手段对中医药学进行研究,获得了大量实验性知识。
中医学组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经验性知识是中医学的闪光部分,是延年强身、防病治病的瑰宝。虽然发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医学历史,但应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经验性知识大多数为在医学实践中观察发现的关联现象。在语义关系上属于如伴发关系(A与B同时出现),或序发关系(A随后是B,B随后是D)。这部分知识包括大量的成方、验方知识,也包括大量的经统计学验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它们往往是一些物理化学机理尚未明了的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因果)关系,也可以是间接(因果)关系。后者包括并行过程的非完全性原因集(众因之一,或众因之一部)关系,或串行过程的众过程之较远过程或部分过程关系,也可为作为过程环境的条件集合(非直接原因集合)的元素或子集关系。不言而喻,澄清这些关系的直接的具体的物理过程是中医学的重大发展方向之一。根据关系的确定性分,可包括:a.高频关系,确定性高,信息量高;b.低频关系(小频率关系),确定性低,信息量低。
与西医学以实验为中心,重视对正常人体理解并建立的语义系统不同,中医学的语义系统的建立以医疗实践为中心,重视对异常人体状态(疾病)的研究。如“肾开窍于耳”,其关系词“开窍”实际是一种相关性,因为“肾精不足,常出现耳鸣,听力减退”。并非真的肾内的物质可经此“窍”而流出来。此处只能意解,不可形解。
2.实验性知识:如黄芪成分包括蔗糖,葡萄糖醛酸,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黄芪药理作用包括利尿作用,降压作用,加强心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40]
3.理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包括理论的参证框架系统和以此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对规律的认识)。中医学理论是以类比推理、顿悟的方法形成。而比喻或类比方法在信息学上是一种在二类事物中舍异取同的方法。我们知道,推理可产生知识。亚里士多德把推理分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译推理,归谬法推理,排中率推理等。一般认为演译推理最为可靠。有学者认为,类比推理虽然富有创造性,但较不可靠[39]。
中医学的理论参证框架作为对形形式式的疾病的发病机理、演变转归、诊法诊则、治法治则及药理药效等阐述的根据,大致包括如下部分:
生命哲学总纲:阴阳八纲。
基本关系理论:五行学说。
生命基本物质与过程:气血津液精气肾。
人体结构:脏象学说。
功能联系理论: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风寒暑湿燥火;在体外或环境方面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疬气(微生物引起)、寄生虫、外伤。体内精神方面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在行为方面饮食不节,劳逸失度。
病理: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气滞。
笔者认为,在八纲以外还可归结一个重要维度为“动静”。内容有畅-郁,流-滞,行-瘀,升-降,包括痰饮的形成。它的重要性也许不亚于六纲中的其他维度,如表里等,并且是远早于西医学的卓越的病理观。
四,中西医学概念的互通性
本文尝试把中西医学概念的可交流或互通性分为如下4类。同时引入所谓“多维阐译”概念。所谓多维空间是一种学术性的更有操作性的提法,维度实际为某种作用因子。举个最通俗的例子,自行车只有两个点与地面接触,故不可能站立。但只要再引入一维度:速度,那么它不仅能站立,而且可以到处行走。所以,当某事物在一相对低维空间中不可能成立时,在一个相对高维空间也许是可能成立的。这是常用的一种科学创造性思维方式。传统的翻译是指二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属文字型或字符型对应关系,好比在双坐标系(二维空间)找一个交点。如果二种语言的某些部分是不能互通的,就找不到交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附加维度,如一段共解体如文本,声音、图象,动画(多媒体或超文本,而不是仅依靠传统文本)来达到目的。
第1类概念:此类中西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中西医学的术语严格对应(或经转化后严格对应)。中西医学拥有共同的语境系统,故为全等概念,相互全通,翻译时可以直接相互引用对应的术语,标为I类概念,见图1,图中W为西医学概念,TC为中医学概念。
图1 全等概念
属于I类概念(可直译)的有:
疾病症状:如子宫脱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内脏下陷,口干,便溏;疾病或适应证:不思饮食,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小儿疳积,遗尿,遗精,肝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药物用法:如口服,外用;药物剂量: 克,钱,两(可折算成克);药物名:如三七,黄芪,鸡内金,山楂,麦芽,南瓜子,柏子仁,鹿茸,石斛,益智仁,桑螵蛸;药物功能:如止血,止痛,消食,固精止遗,消石;药物的属类:如雉科动物;药物炮制:清洁,磨碎,晒干,洗,漂,炒,灸,煅,煨,蒸,煮;药物之味:甘,微苦;中草药在植物学中的门、纲、属、根、叶、果、果仁。
第2类概念:中西医学概念略有差别,但基本对应。此为大交概念,相互基本可通,翻译时可作“注异直译”。标为Ⅱ类概念(图2)。
图2 大交概念
属于II类概念(可“注异直译”)的有:
病理:瘀血,痰阻;治则治法:养血,利湿,逐水,祛痰,汗法。
第3类概念:中西医学概念有明显差别,表达形式相同,内涵外延差异很大(同形异义),此为小交(小同大异)概念。标为Ⅲ类概念(图3)。如肾与kidney,脾与spleen,心与heart,血与blood,肝与liver等。如上所述,中医学并非实验科学,主要形成于临证实践,用借词赋义的方法对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等赋以大量的中医学特有的意义临床意义和功能。
下图示意中西医学如何形成共形异义概念:
西医肾脏 kidney 肾脏 中医肾脏
西医学 英文 中文 中医学
由于中西医学形式上相同的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差异如此巨大,如相互直译易引起大量误解和迷茫。因此首先可在词形表达上加以区别,如spleen可表达为TCM spleen,kidney可表达为TCM kidney或kindey可表达为KIDNEY,spleen可表达为SPLEEN。在翻译时需借超文本(超联结)“共解体”帮助。
图3 小交概念
属于III类概念的有:
药物(如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基本物质:精、血、营、津。
第4类概念: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它的解释和理解依赖于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系统,理论构架及语义语境,为全异概念标为IV概念(图4)。如三焦,方剂的君臣佐使。此类概念中西医学无直接互通性。翻译全部依赖于超文本(超联结)“共解体”。
图4 全异概念
属于Ⅳ类概念的有:
“证”概念本身;证名:阴虚,虚火,气滞,阳虚;参证系统:八纲,火;治则治法:滋阴,降火,行气,理气,疏肝和胃;处方结构(为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君臣佐使;药物之性:如性温,性平;药物功能:运脾,化坚;归经(为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归脾、胃、小肠、膀胱经;针灸穴位:足三里,三阴交等。
五, 中西医学肾概念的异同
我们以肾为例说明中西医学概念的巨大差异。
中医肾:
中医肾的概念、定义和功能,直接的形成于临床实践。如补肾药(中医学概念)可治久泄,便溏(肾虚),遗尿,尿少,尿频,尿闭,耳鸣,听力减退,衰老,早白,牙齿,骨软,不育,哮喘,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骨折疏松症,哮喘及老慢支等病症。根据这些临证观察并参照逐步形成的中医学参证框架,中医学对肾有如下描述: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肾的主要功能[41]:(i)主藏精:包括(1)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肾气由肾精所化,是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物质基础,有促进精子发育,女子排卵,女子月经及性功能等作用;(2)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ii)主水液:维持体内水液平衡;(iii)主纳气:肾能帮助肺吸气下降;(iv)肾主骨生髓:包括囟门关闭和牙齿的发育;(v)肾开窍于耳:与听觉的灵敏度有关; (vi)与命门的有关:“右肾为命门”,“命门两肾之间”,“命门与‘肾阳’同义”;
因而根据现代医学的参证框架,中医学的肾基本上包括了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相关功能,还与心肺功能有关。有人认为肾阳虚为垂体、肾
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
而根据解剖,生化,生理,组化和病理实验观察,西医学对肾有如下描述[42]:
肾为成对的器官,左右各一,形似蚕豆。
在肾的额状断面上,肾实质分为两部:即肾皮质和肾髓质。肾皮质位于肾实质的表层,厚约0.5-1.5cm,富有血管,新鲜标本呈红褐色,内有细小的红色点状颗粒,主要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髓质在皮质内侧,约占肾实质厚度的2/3,血管较少,呈淡红色,主要由15-20个肾椎体构成。
肾的组织学结构:肾的基本功能单位为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肾脏功能:(i)排泄各种水溶性代谢终产物,最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含氮化合物,其中以尿素为较多,还有尿酸,肌酐,氨等。(ii)排除水和电解质。主要是氯化钠,调节体液容量,调节机体水和渗透压平衡,电解质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iii)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高活性维生素D3。
因此严格讲,只有中医学肾的“主水液”和西医学肾的“排除水和电解质”为二者的共同点,在数学称为二个集合(逻辑学称为二个概念的外延)之交。由于共同点少,相异点多,故本文称中医肾与西医肾为小交概念。
鸣谢:作者衷心感谢鲍颖洁女士在本文文书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Bao H.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research QMSOC
and its relevant operators, J Tongji Med Univ, 1989, 9(4):235-238
2.Bao H.F.: Quantitative and Computerized Medicine--New research
QMSOC(I), Th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Frontier
for Life Sciences on Central-south China, 1989, 211-216
3.Bao H.F.: The quantitativ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by computer--New research QMSOC(II), Th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Frontier for Life Sciences in Central-south
China, 1989, 216-222
4.Bao H.F.: The new functions of Quantitatively Medicine Simulating
and Operating by Computer-New research QMSOC(III), 1990, J Tongji
Med. Univ, 10(1): 52-56
5.包含飞、刘庚妹: 计算机编码技术(HICE)及其初级信息开发功能──新研究
QMSOC(V), 计算机应用研究(1991年专集第2号), 1992, 4-9
6.包含飞: 医学的计算机定量模拟和运算的结构特点及有关算子, 同济医科大
学学报, 1990, 19(2): 125-128
7.张长征、李维、包含飞: QMSOC医学模式的进一步探讨, 电脑与医学, 1990,
(1): 33-34
8.包含飞: 计算机整合编辑的信息开发功能,计算机与现代化, 1990, (3):19-21
9.包含飞: QMSOC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医学教育, 1991, (6): 21-23
10.Bao H.F., Geng J.H. and Su Z.F.: Pansystems Methodology(PM) and
a new research on large-scale in tegration of biomedicine-- An
introduction of QMSOC and its recent progresses , Acta of Jiansu
Industrial College,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1, 4 (2): 69-75
11.Bao H.F.: Information Medicine and its primary function of exploita
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J Tongji Med Univ, 1991, 11 (1): 59-64
12.刘少纯、耿京汉、包含飞: 多学科整合性计算机医学辅助教学系统人体分化
模块(DIFM)──QMSOC与计算机辅助医学教学(I),计算机应用研究1992专
集,1992, 137-138
13.包含飞、杨传伟、潘立明、曹根喜: 中医辨证施治的一种唯象拟定量泛权模
式──QMSOC与中医文献工程(I), 医学与哲学, 全国中西医比较研究学术
论文集, 1992, 233-234
14.包含飞: 生命科学的哲学核心是非线性问题, 医学与哲学, 1994, (1):11-13
15.包含飞: 整合性关系化电子医学书(IRMEB)──QMSOC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II),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丛, 成都: 成都科技出版社, vol.4, p651-654,
1993
16.包含飞、王奕、敖竹君: 整合性关系化医学电子书的单纯性传递性知识链的
自动推导──QMSOC与计算机辅助教学(III), 医学教育, 1994,(8):12-23
17.包含飞,王 奕,敖竹君:医学知识的编码化关系化以及自动提取和推导----
整合性关系化医学电子书(IRMEB)研究进展, CMIA';94论文集,1994,678-683
18.包含飞,王奕,刘少纯: 整合性关系化医学电子书(IRMEB)的背景,结构,程
序研制及功能---QMSOC与计算机辅助医学教学(IV), <<计算机应用研究>>
1995年第2号增刊,1995,37-40
19.Bao H.F.,Ni X.W.,Lou S.: Integratable Relationized Medical Electro-
nic Book (IRMEB)--- An Exploration of An New Type of Intellegent
Knowledge Mediu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nsystems Theory.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Inauguration Issue) 1995,p304-
309
20.包含飞,倪小卫:从泛系医学看中医学的形式化---QMSOC与中医文献工程
(II),中国高校科学,9(2),p90-93,1996
21.包含飞,杨璐,戴奕:泛系理论影响下的医学知识整合工程及其进展----QMSOC
与计算机辅助医学教学(V),中国高校科学,9卷,3分册,56-69,1996
22.包含飞:泛系理论影响下的中医现象学知识网状联结新研究----QMSOC与中
医文献工程(Ⅲ),《中医文献杂志》,3期,23-25,1997
23.包含飞:医学知识的元素化、关系化、网联化、智能化,第七届中国医药信息
学大会论文集(CMIA';97论文集),288-291,1997
24.包含飞,王者凤:医学知识反爆炸技术的探索----QMSOC与计算机辅助医学教
学(VI),中国高教科学,11卷,2分册,13-19,1997
25.Bao H.F:The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of Medical Knowledge by Comput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nsystems Theory,General Systems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358-363,1997
26.包含飞:创建一种人机共解互通的医学语言(西医学部分),第八届全国医
药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MIA 99';(<电子工程师>增刊),1999,98:18-24
27.包含飞:在E&R基础上创建一流中医学Internet网站,中国中医基础杂志,
6(3):56-59,2000
28.Bao H.F., Wang Z.F.and Ji H.L.: The Intelligent Medical Book IREMB
on Internet developed of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nsystems Theory,
Systems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The 3th workshop IIGSS,
478-481,1998.
29.Bao H.f.: HCSL:A Human-Computer Commonly Understandable and
Communicatable Medical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Medical Informatics
(CJKMI';99)》, p177-181,1999
30.包含飞:创建一种人机共解互通的医学语言(西医学部分),《第八届全国
医药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MIA';99(电子工程师增刊)》,1999,98:18-24
31.包含飞:在E&R基础上建成国际一流的中医学智能化Internet网站,中国
中医基础杂志,2000,6(3):p56-59
32.包含飞等:论医学知识标准化的复杂性和HCSL进展,医学信息,14(3):
126-128,2001
33.刘沁,包含飞:人机共享语言HCSL(医学)第二版的计算机实现,中外名医
杂志,(1):78-80,2001
34.Bao H.F.,Liu Q., Feng L.:Medical “Computman”: A Kind of Pansystem
in the Processes, Operations and Integerations of Medical Knowledge,
(Accepted by the Pittsburgh International Pansystems Workshop)
35.包含飞,刘沁,Leon Feng: “计算人(Cumputman)”:医学知识过程的新泛系(待
发表)
36.金景芳,吕绍纲著,《周易全解》,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37.祝世讷,孙桂莲著,《中医系统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38.孙慕义,孙力鸥:对当代中国新造神运动的忧和思,医学与哲学,20(9),1-
5,1999
39.克莱因M.著,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长沙:湖南科技出版
社,1997
40.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41.张恩勤主编:《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上册)》,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
42.钟世镇主编:《临床应用解剖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 以下内容由 平凡一生 在 2006年03月01日 01:50pm 时添加 -=-=-=-=-
不支持WAR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