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谈中医的“不可译性”

[复制链接]
查看1103 | 回复5 | 2006-3-18 14: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谈中医的“不可译性”
      语言是一个摹本,但不是对象自身的摹本,而是意识中所产生的对象影象的摹本。存在多种多样语言这一事实表明:语言表达了人与世界的一切关系,显示了对于世界的特定态度和关系。
    “尽管每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千差万别,它为何还能够讲述它想讲述的一切东西?……一切语言都以自己的方式作到了这一点。……在说话方式的这种多样性中如何会到处具有思维和说话之间的这种一致性,以致一切文字流传物是如何会到处都可以从根本上得到理解”。各种语言的同一性在于,他们都在描述这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由于主观对象的不同,所以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一种特殊的世界经验。这一点在中医翻译上尤为突出,中医学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涵盖了古代的历法,天文,农业,地理等等,建立于与现代医学迥异的一种世界观之上。与现代医学的对等翻译显得更为困难。下面学生试从三焦的英译角度谈一下中医的不可译性。
     在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中,“三焦”的概念历来最具争议。自《内》、《难》以来,有关“三焦”的实质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纵观这些纷繁复杂的争论,不外乎两大类:一者为“三焦”有形论,一者为“三焦”无形论。其中“三焦”有形论又有“三焦网膜说”、“三焦淋巴说”、“三焦脊神经说”、“三焦消化系说”、“三焦胸膜说”以及“三焦部位说”等;“三焦”无形论主要是“气化三焦说”。其实在《难经•二十八难》中早有云:“三焦也,有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者,有名而无形。”诸医家所以争执不休者,以未明无形有质之意也。三焦虽无形,但确实存在。这与经络的概念相似,经络虽然存在,亦无法看到其实体。
      在中医学中,三焦的概念有二:一是指六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日:“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指出了三焦的功能是运行人体水液。《难经•六十六难》又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明代张介宾《类经》日: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一腔之大腑也。”二是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上焦主司精微和津液的宣发输布。《灵枢‘营卫生会》称“上焦如雾”。焦有脾、胃、小肠等,为中气之所系,其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吸收饮食物,故《灵枢•营卫生会》称“中焦如沤”。下焦主要有肾、膀胱、大肠,为元气之根基,《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下焦如渎”。
     现在对三焦的英译有以下几种:three warmers;three burners;three heaters;triple energizer。显然这种译法的出发点是意译,但它却无法反映三焦的任何一个概念。作为六腑的三焦,从六腑的概念来讲,其应是一个空腔器官,“……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从功能上讲,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气化之场所。三焦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及气机的运转。虽然其中通行元气,但温煦之功就归属于命门,肾阳。若讲三焦有温运之功,似有暄宾夺主之意。所以对于“三焦”莫若直接音译为“Sanjiao”。
    不可译存在的原因,现在翻译界基本默认为是由语言所沉淀的文化差异所致。奈达将之分为五大类:生态性(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s Culture)以及语言文化(LinguisticCulture)。对于不可译这一原则,在佛经的翻译中表现现的尤为突出,玄奘就为翻译佛经提出几点不可译的原则。虽然有人曾提出异议,但这种方法却体现出其无可拟的优势。一方面保持了佛教文化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信息量缺失。中医理论固然不需要保有其神秘性,但是却要保证其信息量尽可能少的流失。
  当然,不可译不是不能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只是我们不应赋于一个术语太多的任务。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对译和互换,不是双解字典或逐词对译,而首先是一个语言中整体理解的问题。构成文本的每一个词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意义整体,文字所蕴涵的意义既不能还原为各种句法结构,更不能拆成零散的字词。语言形式与其表述的内容密不可分。
    现代医学在中国传播之初,亦是遇到同样的难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对中医术语的借用中可以看出。“rheumatism:风湿病:以结缔组织结构(尤其是关节及其相关结构如肌肉、粘液囊、腱和纤维组织)的炎症、变性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各种疾患中的任何一种,表现为这些部位的疼痛、僵硬或活动受限。限于关节的风湿病归入关节炎类。”这是《英中医学辞海》中对rheumatism的注释。《金匮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为风邪与湿侵袭人体,或风重,或湿重。与现代医学的风湿病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一术语翻译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现代医学对其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现代医学的广泛传播。
  但中医学的术语有较大的自由性,中医学的病名或以症状名,或以病机名,没有现代医学的严格的规定性,从以上案例也可以看出。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有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规定性。疳积,疳者,干也。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以致气液耗,饮食不荣肌肤,外形干枯羸瘦,气血不荣,或腹部胀大,青脉暴露,形体虚惫,缠绵难愈,甚至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的一种慢性疾病。小儿营养不良(infantile malnutrition)是由于摄食不足,或由于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能量代谢,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加或减少,生长发育停滞,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中医学是对症状给予规定。而现代医这是从病因病理给予规定,两者有交集,却不相同。
     所以中医学的翻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能急功近利。归根到底,翻译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保存自己的信息量,又更好的借鉴已有的经验,应该是中医翻译的最大的问题。本人觉得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莫过于使世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医基础理论走向世界。这需要我们每个中医人,更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努力。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量的流失。

         
hbxtchc | 2006-3-22 09: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谈中医的“不可译性”

妙手任心言之有理,与吾心有戚戚焉。
jywzb | 2006-3-23 17: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谈中医的“不可译性”

好,确实如此,心会而已!
rgoj7938 | 2014-6-28 1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下
褚怡宝 | 2015-1-23 2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沙发
岳光 | 2015-12-19 12: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州烧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