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复制链接]
查看1619 | 回复7 | 2004-4-19 19: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参天大树.
在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易经的理论,道家的儒家的思想,相互交融哺育了中医。使中医的理论在开始形成期,就有丰厚的辩证法思想作基础,故能成就昌盛于几千年之伟业。
儒家的“中庸”思想深深的渗透于中医的理论之中,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的理论交相辉映。
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尚有一点争议,有疑为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所作)源于孔子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
何谓“中庸”?程颐说,“不偏之为中”,意思是不偏于一方。“不易之为庸”,意思是不改变常规。
“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关于道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有一定的分歧,道家的"道”是道法自然,纯粹是客观的。儒家的"道"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的道,掺有一定的人为的主观的成分。
儒家认为:“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作为不符合中庸,君子的言行处处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作为肆无忌惮。
概而言之:儒家认为中庸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以中和为常道。适中,是事物的最佳阶段。
中和的思想是强调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然而又是统一的。
中医学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平衡”的思想是中医学关于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认识。
意思是阴阳双方保持在动态的平衡中,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会引发对立面的偏衰偏盛,从而打破其平衡状态,造成病理状态。张介宾云:“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生物,偏则气乖杀物”
此种理论毫无疑问,含有一定的儒家中庸思想成分,(当然,阴阳平衡的思想主要来源与易经)。
儒家思想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喜怒哀乐未曾表现出来的时候,处于不偏不倚的“中”的状态,其表露出来以后,符合常理与法度,称之为和。“中”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和”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儒家中庸的中和思想对应于中医的“度”思想
“度”既适度, 既无过之与不及,亦属于事物的最佳状态。
素问云:“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和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说明人体的生理状态与外界自然界的环境是相互配合的。这就是合于“常度”的状态。
在病因上,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了偏盛和偏衰。故此,在中医的治则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有了“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重要治疗理论。
理解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中医的阴阳平衡的理论,"君子"既能够适度的把握内心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应付外来的客观因素的刺激。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这正是中国古代保持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准绳。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源泉之一。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养生思想,除受道家的影响外,也有一定的儒家中庸思想成分。
中庸的处世态度,阴阳平衡的病机思想,道家的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的健康养生理论。
而最可贵的是,这是两千年前中国哲人的思想。
在国外,直到近代才出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体内平衡"(homeostasis)、"均衡感(sense of proportion)"等理论。
中国人关于健康本质的认识超前了多少年。
沐天翔 | 2004-4-21 13: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有道理……^_^
hinata | 2004-4-22 0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hinata在 2004/04/22 05:00am 第 2 次编辑]

想请教个问题:男女体内的雌雄激素并不平衡,这个怎么用中庸思想来解释。
还有就是人的生长壮老已,生命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如果说阴阳平衡是常的话,无过无不及,不就不会长也不会老了吗?老死与病死的区别是什么?
阴阳加消和阴阳加长是平衡吗?
溪流 | 2004-4-23 07: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中庸是“个体”自身内环境的中庸,以及与外部大环境的中庸。性别不同的的个体内环境的中庸状态也不同。你说的男女一属阳,一属阴,本属不同的“个体”性质,怎么能实现共同的中庸?
就一个“个体”男性说,他本身产生“符合正常生理状态”的雄激素,又产生极少量的“符合正常生理状态”的雌激素。这就是中庸。
中庸不是任何“性质不同的个体”都强求一致的中庸。
阴阳平衡是正常的状态,但是阴阳平衡是保持在“相对的”水准上,而不是“绝对上”,如果是永远保持在“绝对上”,人就不会死了。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意味着阴阳平衡是有条件的,失去这个条件, 就会不平衡,
疾病也就产生了,而这个条件,绝不会永远的存在,所以,不平衡是肯定会出现的。
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正是阴阳“动态”平衡的表现。说明阴阳是在运动中实现平衡的。
从平衡的状态到崭时的不平衡,通过身体内部正气的自纠,或借助于药物,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阴阳相对运动发展的过程。
以上只是个人浅显的认识。
hinata | 2004-4-23 16: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谢谢溪老师,很有道理,我会好好思考的。
那么这种思想有什么临床意义呢?谁都知道要保持阴阳平衡,但是怎样才算平衡?又用什么办法来保持平衡?
如果说中庸思想讲究一种天命、一种率性的话,就是说每个个体、个体的每个生长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最适中的“性”,是不是可以以这个为依据,确立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人的诊断标准、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等等。中庸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否可以量化?
溪流 | 2004-4-24 07: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保持阴阳平衡,其实是多方面的,学习儒家的中庸思想,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修养,加强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认识能力,建立自己的健康的稳定的主观世界,也是保持阴阳平衡的一个方面。
造成阴阳不平衡的因素是多种的,有外因的也有内因的。外因的如中医的六淫,可以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衡,内因如中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可以造成阴阳失衡,但是内因的根源也可以是外因,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相同的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在不同的人体身上,因个体的身体条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差异, 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试举一例:曹操赤壁大败,80万大军灰飞烟灭。但他可以仰天大笑,而刘备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他却一病不起,呜乎哀哉。这就是心理生理素质的差异。
关于你说的:每个个体在每个生长阶段,都有一个最适中的“性”(当理解为“中和”状态),以此为依据,建立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人的健康诊断标准。事实上已经基本上这样做了。当然,做得还远远不够。
例如,在生理条件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标准上,幼儿,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健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具体的我不用细说。
但是这种量化,也应当动态的,整体的来看。而不应当静止的,片面的来看。因为物质运动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人体内的阴阳运动变化也是时时刻刻存在的。
把这种量化如果规定的过于细致,死板,僵化,在具体应用上治法和处方过于严格的标准化,死板化,容易陷入形式逻辑的误区。
形式逻辑以处于静止状态的概念为研究对象;辩证逻辑以处于运动状态的概念为研究对象。
通俗的说:形式逻辑是静止的,单层次的看问题,而辩证逻辑是动态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整体的看问题。
而面对人体的量化这样的大课题, 无疑应当采用动态的,立体的,整体的辩证逻辑观点。
当然,这样做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会联想的风 | 2004-4-24 15: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溪流先生的论述十分精辟,说出了我们平时没有想到的东西,使我很想受教于先生。我的QQ为248856230,望先生加我。
溪流 | 2004-4-24 17: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

会联想的风先生十分谦虚。
文如其人,观其所发的文章可以看出是一位正直有肝胆的人。
很愿意与先生交为好友
谈不上受教,我们可以互相多交流。
我无QQ,
信箱:xizhu447_abc@hotmail.com
             xishui525_abc@tom.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