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转帖]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复制链接]
3453
|
3
|
2004-5-17 2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是我在37度论坛上发的贴子,我写的另一篇已经被别人转贴了过来,既如此还不如我自己转过来算了 ^_^ ^_^
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在六七十年代时,假如听说谁得了兰尾炎,大家准会大吃一惊,因为这属于大病,须要住院,须要手术,那时人们普遍都认为手术会有很大的危险,而且还伤人元气,因为元气是聚在腹中的,手术时这一开膛破肚,元气散去,何时再复聚起?(这显然是受了中医的影响),所以谁也不愿手术,非手术不可者,术后也都得大休好长时间,才能渐渐复元。(可能与恐惧心理有关?)
在当时的西医治疗兰尾炎的方法,主要的也就是手术,凡一经诊断为兰尾炎者,无论化脓与否,一律手术,有点好象为了练刀,而且这手术最低也得在县级医院才能做,可见其不易。
进入八九十年代,医学突飞猛进,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手术已经习以为常,不再象以前那样恐惧了。从医生方面来说,做一个兰尾手术是很容易的,凡是经过进修过的外科医生,几乎都能做。可西医似乎对此病也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很多人不必手术,通过保守治疗就多可获愈,所以临床上除非已经开始化脓者,也多劝病人先不手术;可西医的所谓保守疗法,基本上就是消炎疗法,不官是口服或是注射剂,都是消炎药为主,往往愈而复发,缠缠绵绵。所以现在反而是不少病人自己要求手术,认为可以好的痛快。
兰尾炎是西医病名,那么中医中药有没有好的法子呢?回答是肯定的。大家都知道,阑尾炎它大概基本等同于中医的肠痈,早在一二千年前的《金匮要略》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论治方法,而且在中医界也一直在延用着这些有效方剂,虽然后世医家也有不少创新的名方传世,但在我看来,总不出乎大黄牡丹皮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的范畴。
但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中医,也多受西医的“感染”,只要一听说是“炎”,就开清热解毒药,因为现代都认为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即略等同于西药的消炎药,往往一掉到这个框框中就再也跳不出来,图现成的就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走捷径的就照抄名医的验方,虽处方略有异同,但都以清热解毒泄下为主,病人初服有效,再服则无效,腹痛绵绵,久而不愈或愈而复发者多,究其原因,这正等同于西药的单用消炎药的弊病。
我通过近二十年来的临床总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参考前辈医家的经验,总结为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如果真能作到辨证准确,灵活运用此三法来处方选药,鲜有不效者。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清热解毒通下法
清热解毒通下法的代表方剂是大黄牡丹皮汤,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五味药组成,方中大黄芒硝苦寒泻下,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使之速下,桃仁活血化瘀,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主散腹内结聚,为治内痈之要药,五药相合,功能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之证。方虽千古,功效卓箸,许多时候,原方即可,无须加减,历代医家虽然各有发明,但其处方却总不能离此方之范畴。此方治兰尾炎,临床报道很多,下面试用我治的一例患者来说明之。
患者张xx,65岁,88年12月13日诊,先是从20天前,每晨自觉口中粘秽,舌苔厚,干,大便偏于燥结,于10号,因腹痛来院诊治,金院长诊为慢性兰尾炎,因证情不重,年岁又高,故采用保守疗法,一方面用静点消炎药,(每日用液体1500ML加红霉素,氢可)一方面用中药内服,经治三天,无效。
适今日院长有事去和龙,嘱我照顾患者,患者家属复求余诊。现证状:右下腹连胁下胀痛,大便已三日未通,也无矢气,自言数日来所服药物都聚于胸腹中,至令胸中呕恶欲吐,脉沉实而略数(正在静点),舌苔秽浊,我说兰尾炎似无疑意,(院长是西医,诊断阑尾炎本是小菜一碟)但不知所服中药处方为什么药,即到药房查前日处方,乃大黄牡丹皮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
方本无大谬,要在用量不对,方中大黄仅用5克,薏仁反用50克,其他药都在5-15克不等,大概意在排脓,然腑道未通,脓从何排?此证痞满燥结俱全,方中大黄仅用5克,况且掺杂于诸药之中,焉能奏功。我重新为他开方:大黄2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0克,冬瓜子10克,枳实15克,川朴10克,芒硝10克分二次兑服,嘱其静点完后,马上回家煎服,若至半夜大便仍不能通,(因当时已届傍晚)则把二煎再服下,因为患者恶心,又嘱他也可以采取一次少服,分多次服的方法,如果药后出现腹更痛的情况,不必害怕。
14日晨,患者自己步行来院,(前几日都是用车拉来),自己说,昨夜头煎服后,至夜半觉腹鸣,转矢气,但大便仍未通,于是服二煎,天亮6点钟前,腹中突然大痛难忍,少顷泻下大便,先是硬块,后是稀水,量甚多,腹中顿轻,今腹中已不觉痛,只是有点不适的感觉,右腰部觉有痛处,三天来饮食未进,今晨已能吃饭。查其脉,比昨日略软,视其苔,腐腻脱去大半,露出舌尖部质红,前方去芒硝,枳,朴,加公英,银花,元胡,大黄改用10克,续进二剂。加服红霉素片,一次25万,一日三次。(这红霉素片是原来院长开的药)停用其它西药。
16日复诊,前二付药已服完,腹未再痛,仍微觉不适,大便又二日不通,舌苔腐腻已退,舌质红,略有薄苔,脉滑数,有矢气,此为余热难清,复用第一次处方加减4剂,大黄15克,丹皮15克,桃仁10克,芒硝10克(让他自己掌握用量)枳实10克,川朴10克,冬瓜子10克,公英20克,银花20克。药后即愈。
按:治兰尾炎服用大黄牡丹皮汤必须泻下,服药后五六小时如仍不能泻下者,可再续服之,一般来说以一日之间不超过三次左右为原则,过多则体虚,少则效果不明显,泻下后体虚者,处方中可酌加人参之类以护正气,也可采用现代液体疗法配合治疗。方中大黄既是攻逐瘀滞之先锋,又是“抗菌消炎”之主药,不可或缺,如有化脓倾向或已化脓者,可以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加减以疗之。腹胀明显者,可加理气药如枳朴之类以消之,总之,灵活权变,在于医者。
2,王智贤老中医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验《见三十种病治验录267页》
按:薏苡附子败酱散之原方,我在临床中没有单独用过,今录王老验案一则,以证此方之效。
任××,女性,12岁,本县吉家庄人,素体健壮,嗜食甜味,既往有蛔虫病史。发病已二十天,始为阵发性腹痛,脐周较重,吐蛔虫二条,自服一粒丹三十粒,便出蛔虫十余条,略带红色,腹痛稍有减轻,但仍频发不已。五天后突然腹中剧痛难忍,辗转呻吟,头汗肢冷,继而周身发热,腹部膨胀变硬,按之痛甚。尿量少,便干,少有矢气。延医数治,服四环素及中药等,见效甚微,腹胀渐增,疼痛不减,病情日重,体质日衰。或一日脐部破溃,流出黄白色恶臭脓液半碗许,混有十余条腐败已死之蛔虫,长六七寸,粗如筷状。此后逐日流脓不止,并流出死虫二十余条,部分已成残骸。胀痛转轻,身热渐退。就诊时形瘦体弱,面白无华,神疲声低,皮肤干皱,一派嬴露之象。体温37,8C,白血球18000立方毫米,中性80%,腹部膨隆,腹壁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明显减弱。溃口流出较淡之脓液,脉细数无力,舌干瘦,苔黄而燥。
患儿素日虫盛,吸吮肠道精微,久而脏腑亏虚,气血不足。偶遇寒温失调,则蛔虫搔动,进而穿破肠腑,糟粕外泄,气血瘀滞,腐败化脓而积里成痈。日久耗营伤血,正气衰败,不能濡润肌肤,滋养脏腑,故有面白色淡,神疲体衰,肌肤甲错,脉细数无力等正虚邪恋之象。众医诸药皆无箸效,可谓难证。细查金匮要略,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指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此证痈脓虽非肠内,但脉证基本相同,属脓痈里积,日久正衰之证。方用:薏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附子3克,大黄10克,厚朴10克,甘草3克,三剂,每日一剂。二诊,胀痛大减,脓液变淡,精神转隹,食纳有增,脉始转旺,舌始润泽。药中病减,效不改方,再服三剂。
三诊,破口初愈,诸证俱息,唯觉口舌干燥,但饮水不多,脉虽转旺尚且无力,舌红而少津,此乃毒热伤阴,大病伤气,致气阴不足之象,当补气阴以善其后。生芪20克,党参10克,干地黄20克,山药20克,白芍10克,黄精10克,花粉10克,甘草3克,四剂。至此再未服药,身体渐复,无后遗证,今已二十余岁,为健壮青年。
按:薏苡附子败酱散,即由此三味药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排脓。主治肠痈已经化脓者,根据金匮要略的观点,脓已成者用此汤,脓未成者用大黄牡丹皮汤,唐宋以降,历代医家多持此观点,但也有认为此方乃是治内有痈脓之方而非是治肠痈之方者(如曹颖甫),证之临床实践,中医的方剂,适应证广,原非专治某病而不及其他,只要证相类,即可用之,今再以王老所治验以证之,更是不辨自明,故学者不必拘执,而本方能治已成脓的兰尾炎,当是毫无疑问的了。
又,历代医家于此方虽然多有论述,然单用此方治愈如此重证者并不多见,王老此案,实为不可多见者。此患者虽然不是兰尾炎,但蛔虫引起的肠穿孔合并腹膜炎,既便现代医学来治疗,也是颇感棘手的,而王老用这样的处方愈此重证,岂不神乎哉也。在现在一切都依赖西医的年代,不知以后还会不会碰到敢用这种方的人了
二:温中散寒法
提到治兰尾炎,人人皆知用清热解毒法,而今我提出用散寒的方法来治兰尾炎,未免骇人听闻,或者有人会说我是在标新立异,请读者先不要过早下结论,耐心看完我下面的病案,自会明白。
自治兰尾炎之经过
90年元旦刚过,2号我即感冒,一月7日,天将晓,睡梦中觉腹痛,以致痛醒,醒后发现痛点正在右下腹兰尾区,因我经常有腹痛之疾,未在意,仍坚持上班,至中午,痛渐加剧,心疑是兰尾炎,即服复方新诺明片,为止痛,又服阿托品,每次二片。至8号,仍痛如故,也不觉胀,痛处不移,手不敢按,行走也须略哈腰才行,否则疼痛难忍。坚持又服药二日,痛虽不再增重,也不减轻。只好按兰尾炎试治之。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大黄15克,牡丹皮10克,地丁30克,桃仁10克,冬瓜子15克,三剂,一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连服二日,每天便泻5-6次,腹泻后觉痛略减,但旋复如故,体力渐虚,剩余一剂即不敢再服。
余细思症状,确是兰尾炎,但服药腹痛不减,显系药不对证,为解腹痛,想开芍药甘草汤,暂时以缓解腹痛,抬手开方,忽思这几日所服药物,均偏苦寒,余素体虚,阳虚之体,现四肢不温,凛凛畏寒,舌苔淡白,也均属寒象,平常就经常有腹痛腹泻,这些都是中焦虚寒的现象,我的脉象平时就细弱,此时自然不足凭,但若诊为一般的中焦虚寒性腹痛,应该多有串痛,此则已经数日,却一直固定于兰尾区,疼痛不移,也无矢气,确应诊为兰尾炎,兰尾炎治以大黄牡丹皮汤,本应对证,何以不效?
转念又想,中医治病,应以辩证施治为原则,不当拘于什么兰尾炎之类的名词,既是有寒,自当温之,乃意遂决,用:党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二剂。一日一剂,又虑痛有定处,恐是有瘀,因用血竭5克,研细装胶囊12粒,每服二粒,取其活血散瘀止痛(这在后来的再实践中证明是多余)11日上午服第一煎,服药后即觉辛辣甘暖传遍全腹,腹痛渐轻。当天下午服二煎,即不再痛,且腹中也频转矢气,12日,二剂服完,霍然病愈。余深叹辨证之难,又叹方药对证之神验,故不厌其烦而详记之。
如果我自己的治疗还不能证明确实是兰尾炎的话,我还有数例以证之。建筑公司原来的工会主席,也患兰尾炎,原来他有一次去淄博开气功学术会议,突然得病腹痛,在淄博医院诊断为兰尾炎,经消炎治疗缓解,回来后又服红霉素数日而愈。又过十几天,腹痛又犯,向我询方,我为开大黄牡丹皮汤,服六剂,又愈。临近春节,又犯。只觉隐痛,余观其脉舌,不见有热象,正好我自己服理中汤而愈,见他的证状也象我一样,遂如法炮治,也服药三剂愈。
96年12月11日,邻居谢xx妻妹的女儿,年9岁,因腹痛在乡镇卫生院住院三天,医院说可能是肠梗阻,也可能是兰尾炎,因不能确诊,故让转院来到县医院,诊断为阑尾炎,采取保守疗法,灌肠,静点,始终痛不止,住院五天就花了五百多元,又让再交500元押金,因到其姐姐家借钱,而谢xx即来求我诊治,患儿除腹痛外,有轻度脱水貌,身体卷缩,兰尾区压痛明显,我细审脉证,一派虚寒之象(脉舌俱同于我的脉证),遂大胆为开理中汤一付试服,晚间煎服后,至夜12点痛即止,12日又一剂即愈。二剂药费共花三元八角钱。
此之后,同院高医生的叔叔家有一女儿,年12岁,也得兰尾炎,先是小高请他在县医院的同学为之诊治,也是采用了保守疗法,主要用青霉素静点,共点了十二天,痛也不再增重,但也不见轻,问我可否用中药治,我审查脉证,也是虚寒之象,于是竟用理中汤三付,复诊已基本不觉疼痛,患者父亲怕复发,于是我又为她开温运中宫汤(理中汤和二陈汤加乌药,木香,砂仁,神曲)三付药,服完而愈。见我用此等方治兰尾炎,讶为从来没见过。
我自从悟出兰尾炎有寒热之分,中焦虚寒者可以治以热药,而且用理中汤如此价廉的方剂即可治愈如此重证,很觉得意,以为乃是自己一得之见,及至后来看了中医内科急证医案辑要,才知前人早已有之,虽然有点让我失意,但却也更能证明我的所见决不是臆语,故再把此案引用过来以证我言不虚。
肠痈寒凝,气血壅聚
祁××,男,30余岁,少腹疼痛,以右边腹痛急剧,长达七日,西医诊断为兰尾炎。诊其脉,弦紧不数,舌苔白微腻不燥,时有肠鸣,但小便清长,而大便不通。结合脉证,认为系:下元阳虚,寒气凝结,结则不通,不通则痛。遂以温经助阳,祛寒散结之剂,以真武汤加味治之。处方:丽参三钱,附片二钱,白术三钱,杭芍三钱,生姜三钱,茯苓五钱。嘱其水煎分二次服,傍晚服第一煎,约莫片时,呻吟渐止,已入酣睡。将至午夜,家人意欲唤醒服药,余告以勿惊,令其安睡。方至鸡鸣,患者睡醒,自服二煎。约莫半时,又连续呻吟,诉其腹痛,俄尔肠鸣后重,急欲登厕,先多矢气,后下绿水样便,量虽不多,腹部疼痛从此消失。可见肠痈不仅多是温热蕴积,血瘀气滞,在临床上也有阳虚阴盛,寒凝水结,肠道不通所致之证。《席梁丞治验录,肠痈》
按:肠痈瘀热者多,阴盛寒凝者亦有之,不可不知。此案以脉证诊断为阳虚寒凝,气血壅聚不通,以真武汤扶阳温通,俄倾病除,亦经方之妙用者也。
三:理气和胃法
理气和胃法,主治慢性兰尾炎之属于气滞型者,或由上二型的治疗期中,转为此型,或一开始是用西药消炎的方法,久治不愈而成。以腹痛绵绵,肠鸣漉漉,或舌苔厚腻等为主证。常用处方有二:
一:如果没有瘀热证状,而现一派虚寒加气滞者,即用《温运中宫汤》(即理中汤和二陈汤加乌药,木香,砂仁,神曲。寒重加用附子)医案见上例。
二:是《慢性兰尾炎汤》,方由香附9克,乌药9克,槟榔6克,半夏10克,陈皮9克,沉香3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白芍30克,苏梗10克,生姜5克,谷芽10克,麦芽10克,香连丸9克(分吞)。
是方以香附,乌药行气活血,主疮疡之痈瘀,槟榔破滞攻坚,又治症结,黄芩清热活血,沉香苏梗行气,芍丹止痛,夏陈和胃,香连调气,全方行气活血,清热凉血,治气滞血凝之痈疡,确可消散止痛,本方来源于上海早年一名医,后由沈仲圭先生广为介绍,疗效可靠。
二方均见于《百治百验效方集》(卢祥之编著)
我自得此二方后,也数次用之于临床,最为典型的一个病例便是赵xx,赵与我原来住隔壁,现在搬到小区去住了,当年他的大儿子赵明患咳嗽数年不愈,是由我治愈的,所以对我十分信任。97年,赵xx自己得了兰尾炎,因他的弟媳在县医院中当护士,所以就到县医院中住院治疗,医生采用保守疗法,每日静点,住院五六天,腹痛如故,一位病友告诉他说,一般的兰尾炎可以用中药治疗,而且效果很好,并把自己以前吃过的处方拿给他看。
他突然又想起了我,于是打电话来问我能不能用中药治兰尾炎,我肯定的回答后,他便出院回家了。我到他家中为之诊后,开了此方的加减方,他说:你用的处方和我那位病友给我的处方为什么不一样?(那人服的处方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的处方),我为之解释说,你的病情和那人的病情不一样,那人的病情我没有见过,但从他服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方而愈来看,他是属于兰尾炎初起,必气血瘀滞,毒热证状明显,故服之有效,你现在已经用大量的抗生素静点这么多天,虽然病没有全好,但毒热证状基本已除,现在唯有腹痛绵绵,肠鸣漉漉,自觉微有胸腹痞满之意,这都是肠胃气滞的表现,正应用此方来治疗,赵为之首肯,服三剂轻,又三剂愈。
我用此方治慢性兰尾炎,虽然病例还不算多,但正所谓尝一脔而知一鼎之味者也,故我对此方之效也是深信不疑。但我的观点是,处方要活用,比如此方主旨是理气和胃,在此前提下,尽可灵活加减药味,不必照搬原方可也。为了便于记忆,我曾编顺口溜如下:慢性兰尾理气先,和胃活血带“消炎”,理气诸香群药用,和胃二陈芍药甘,活血桃红牡丹皮,清热大黄芩与连。
结束语:阑尾炎是临床中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中医中药对它也有很好的疗效,但由于受西医“炎证”这一理论的影响,致使现在的医生在治疗此病时,不管病人脉证如何,似乎也只剩下了清热解毒泄下法这一条途径了。如果有效,便沾沾自喜,若无效,也不知原因出在哪里。西医也说,中医不过如此,连个阑尾炎也治不了。真的治不了吗?我通过自身的治验而及于他人,证明了这个问题。而且温中散寒法同样可以治好阑尾炎,为治疗阑尾炎拓宽了思路。
尤其是在治疗用“消炎”方法而没能取得好的疗效,从而转为“慢性阑尾炎”者,用温中散寒法和理气和胃法往往能取得十分理想的疗效。
最后,自己声明一下,本文句句是真,决无吹嘘语言在内,很希望大家在临床中验证。但还是要套一句老话,辨证一定要准(虽然阑尾炎的辨证并不难),没有“胆量”者,也就不要轻试,因为万一出错,是要负责任的,我可不替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川银花
|
2004-5-17 2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好,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onghaishui2
|
2004-7-5 19: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我有点佩服,谢谢,杏林集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封龙医侠
|
2004-7-26 22: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治兰尾炎的常用三法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杏林集叶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