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中医的“生存”而呐喊之二

[复制链接]
查看1043 | 回复0 | 2004-5-3 1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根据阶级斗争学说的观点,人的言语行动,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读书不多,原以为鲁迅出身于寒门,家庭贫苦,被人看不起,苦难孕育了仇恨,鞭挞促成了反抗。其实不然。
鲁迅的家庭,是一个名门望族、新台门周家。台门,是对于富豪之家的尊称。新台门周家真不算小,它的全部房屋面积大约有一千一百多平方米。房屋的摆设是这样的:宅第坐北朝南,走进台门,有一个铺着石板的天井,穿过天井就是大厅。这是聚族而居的人们聚众议事的“大礼堂”。穿过这礼堂走进去,就是各房的住宅了。向西走,有一排五间楼房,由西往东数的第二间楼下,那便是鲁迅的诞生地。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京当官,任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周氏家族曾经有过“购地建屋,设肆营商,广置良田”的煊赫繁华时期。鲁迅出生地新台门周府大宅,就是在这种繁荣时期扩展起来的。但此时的绍兴府是太平军在江南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起义的农民在这里给了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周氏家族就是在这时开始衰落了。
就在太平军这场历史风暴结束后的二十年,鲁迅出生了。鲁迅生于 1881年9月 25日,即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这时,他的家境已经下降为只有四、五十亩水田的小康之家了。
1893年,也就是鲁迅十三岁的时候,家庭又发生了突变。这个突发事变就是在北京做官的祖父周福清,因秋试用一万两银票为包括鲁迅的父亲在内的八人打通关节,事情暴露,投进了监狱。按清律,考场舞弊应判死罪。周家变卖田产,各处疏通,才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这个突变,使鲁迅的家庭受到猛烈的冲击,迅速没落,经济上由小康坠入困顿。就在鲁迅十四岁的冬天,父亲病倒了。从此,鲁迅常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当时请了两个绍兴的名医,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的,“因为开方的医生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其实,请来的两位绍兴名医,就是姚仙芝与白莲臣,他们名气高,要价也高。穷人往往满足不了其“高价”的要求,专门开些不易找到的古怪药引为难病家,也往往有之。可见,鲁迅因此而指责中医是“骗子”,是不符事实的。哪有“名气高,要价也高”的绍兴名医是“骗子”呢?至于“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也是不能归咎于“被骗”。事实上他父亲治病时,竟抽上了“大烟”。有时,母亲拉着小鲁迅的手,走到父亲常去的那个本家的窗外,偷偷地察看,父亲果然在烟床上。(见《鲁迅评传》第41页)说明破落大户周家子弟,身居台门,养尊处优,如今穷困潦倒,有病而抽大烟,大烟有毒,怎能是受中医的骗而“亡故”的呢?这不是有意败坏中医的名声吗 ?
1898年,鲁迅忧于一己之不幸和家庭的败落,决定远离“这些连心肝也已经看透了的人们”。他带着仇恨决定去南京,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鲁迅究竟要寻找什么样的人呢?他不知道。他只希望去接触那种为故乡人所诟骂和不满的人们,为他所憎恶的人所憎恶者,就是鲁迅所要寻求和愿意接近的人,即使这种人是畜牲或魔鬼也在所不计(见《同上》第51页)。这说明鲁迅离开故乡出走异地,不是为国为民,更不是寻求救国之路。而是带着复仇、反抗的心情而出走的。
1898年10月,鲁迅考入矿路学堂,走进了一个新天地,最重要的是接触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英国人写的《天演论》一书,使他眼界大开:强权竞争,优胜劣败。不论个人或国家,若不发奋图强,必备受欺凌,从地球上消失!1902年 1月,矿路学堂毕业后,向往西方文化,便登上日轮驶向日本。
1904年 4月,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后,便选择了医学,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尽管藤野先生很关心他,但学习成绩很差,六门课总平均只有65.5分,其中解剖学还不及格。
1905年,鲁迅参加了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放弃了医学,改学文艺,这是他在人生征途上又一次决定性的大转折。
1909年 3月,鲁迅创办《新生》杂志与出版《域外小说集》都失败了。此时,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出现了尼采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破旧文化创造新文化”,鲁迅很赞扬这种学说。
鲁迅从1902年到1909年8月回国,在日本生活了7年零4个月,也就是他从22岁到29岁的最好时光,是在日本度过的。他在回国的一叶扁舟上闹了一个笑话。船夫说;“先生,你的中国话说得真好”。“我是中国人而且是你的同乡”。“哈哈哈,你这位先生还会说笑话”。因为鲁迅剪了辫子,又穿上了西装,十足的洋人相,根本就不象一个中国人。尽管鲁迅自己说是中国人,人家怎会相信他,因为故乡人不了解他了,他变成一个外国人了。岂不是一个笑话!他在日本七年多,究竟学到了什么呢?
1911年武昌起义后,时局并没有改变,鲁迅十分气愤,便应南京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任职。1912年 4月,教育部迁往北京,鲁迅随之北上到了北京。
1915年 9月,在上海,由陈独秀主编创刊了《新青年》,1916年 9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复辟与尊孔》,向孔家店更加猛烈开火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1918年 1月,《新青年》编辑部进行了改组,鲁迅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并结成了战斗的伙伴。由于钱玄同的不断来访和陈独秀的催逼,鲁迅于1918年 5月15日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狂人日记》小说,发出了“礼教吃人”的呼号与控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与期求!这是五四运动中彻底地反封建的最强音!1921年12月又发表了《阿Q正传》。
自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以后。鲁迅以满腔热情投入文化革命;同阻碍文化革命前进的保守势力,进行尖锐的斗争。
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迅速广泛地传播。这时,胡适跳出来了,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奇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说什么“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留声机都能做的事”。新文化运动的裂痕就这样产生了,并且日益扩大、发展。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走向了反面;刘半农出国,钱玄同逐渐位高名就,吴虞则在四川,躺倒在鸦片烟灯之下了。而李大钊投身于筹建中国共产党去了。这个分化,给鲁迅很大的思想震动。新文化运动就这样消失了。直到1925年 3月他才这样地概括了自己的思想:“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两地书·二》)他不明了前途是怎样的,这样他又陷入了苦闷与彷徨。[/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