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索静脉曲张, 应属“筋瘤”、“筋疝”和“无子”范围。

[复制链接]
查看3644 | 回复4 | 2004-6-22 2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 精索静脉曲张是男子不育症中最常见原因,男子不育症 患者发病率可达21%一39%,对于精索静脉曲张合并不育症之患者一般均主张手术治疗。 本病为精索静脉蔓丛发生扩张,伸长、迂曲。多发于20一 30岁之成年人,多数在左侧。其主要原因是左侧精索内静脉长而无瓣膜,且垂直进入肾静脉,血流受阻较大之缘故。本病也可继发于肾肿瘤、肾积水等病,这种继发症,临床上称为症状性精索静脉曲张。祖国医学虽无精索静脉曲张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来看, 应属“筋瘤”、“筋疝”和“无子”范围。其病因病机多属肝血亏虚、肾气不足,脉络失于漏养;或久立之入,寒湿聚滞, 气血失畅,疯血阻络,致使精索静脉状如蚯蚓,阴囊坠胀不适,甚则睾丸或少腹部抽痛。本病之形成常可影响精子的产生,造成男性不育,中医治以化瘀通络法为主。
  (一)临床表现 根据精索静脉曲张程度,临床的局部表现可分三级:
  1级是不能在阴囊部模到曲张的精索静脉,只是在站立、屏气、咳嗽或加大腹压情况下才会出现;
  2级是可以摸到,外观不明显,在屏气或加大腹压时才能见到;
  3级是不仅容易摸到,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见蔓状之曲张静脉团。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阴囊坠胀不适,睾丸或少腹抽痛,站立或劳累后加重,平卧或休息时减轻,站立时阴囊肿大且下垂,皮肤松驰,可见静脉丛扩张、弯曲、伸长。触诊时可们 及蚯蚓状曲张静脉团,平卧后曲张之静脉瘤缩小或消失,不消失者应考虑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须进一步检查。严重者常伴有体倦乏力,头晕目眩,腰酸,阴囊湿冷,或阳萎早泄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精子数目减少,活力降低,形态不成熟; 睾丸活检发现精子生成区排列不整,曲细精管管腔内胚细胞发育不良等。
  (二)辨证要点 精索静脉曲张是引起男子不育症之常见原因,属中医 “筋瘤”范围,其因多为先天不足肝肾两虚,血行不畅,瘀血聚滞脉络,外肾(睾丸)失于营养,致生精不足,故不能生育。《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不 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又云:“有所疾前筋,筋曲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瘤。” 故祖国医学认为:或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气滞血瘀;或长 途跋涉,筋脉受伤,肝络瘀滞;或湿热下注,聚积络道,筋脉失濡,皆可导致本病。现代医学认为,精索静脉瓣膜先天性缺陷或功能不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精索静脉血液郁结而使睾丸缺氧和组织破坏,以致睾丸曲细精管基主膜增厚,睾丸间质细胞增生,睾丸体积缩小,使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扩散受阻,影响了曲细精管的生精功能,造成生精不全和生精障碍。
  另外, 腹膜后恶性肿瘤可压迫精索内静脉,妨碍血液回流;肾细胞癌除肿瘤本身可压迫该血管外,肾静脉还可被癌栓阻塞,如累及左精索内静脉开口,均可引起精索静脉曲张,名为症状性精索静脉曲张。严重的精索静脉曲张,对生育能力有直接影响,或因静脉丛瘀胀、充盈,阴囊局部温度增高,使曲细精管精子生成形成障碍;或因睾丸内供血含氧量降低。左肾静脉内抑制精子生成的有毒代谢物质,返流精索内静脉,从而抑制精子生成,影响精子数量质量,降低生育能力。《医林改错》云: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故对本病之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本病因有阴囊肿胀,应与“阴囊血肿”相鉴别:阴囊血肿之 肿胀为局部弥漫性,皮色紫暗有瘀斑,不能扪及曲张的静脉, 便于鉴别。
  (四)体会与讨论
  1.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局部有青筋暴露,有些人还有局部胀痛、下坠等症状,笔者治疗此症三个类型的验方,均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治疗取得一定效果。方中丹参、当归、王 不留行;红花、川牛膝、炙甲珠;路路通、赤芍、延胡索等均属活血化痰药物,据药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活血化瘀药 物对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精索静脉曲张合并不育症是一种慢性病,长期服用汤剂患者颇感不便,另外手术后精液改善也需较长时间,在临床上视情况也可把汤剂制成丸剂,并配合食疗方,以方便患者服用。
  3.精索静脉曲张一般通过病者主诉之症状及局部体征而作出诊断,因而主观性较强,尤其对隐匿性精索静脉曲张之诊断较为困难,故须应用仪器配合检测,如热象图、超声、同位素扫描、精索静脉造影等。如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精索静脉曲张之患者,可以从分度标准曲线来区别曲张之程度,并可发现隐匿性精索静脉曲张。
  4.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手术疗法可有50%一80%的精子质量改善率,30%一55%的受孕率,但也有相当高的失败率。非手术疗法中丙酸睾丸酮、绒毛膜促进腺激素、甲状腺素、维生素A及E、精氨酸、麦冬氨酸等药物对恢复生精功能有一定帮助。
  5.性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的性生活。手术治疗者,术后至少停止房事1个月,以防性器管充血加重。
  6.避免剧烈运动和强力劳动,以防腹压升高;忌食辛辣 刺激食物,保持大便畅通,以防压迫精索静脉回流。
  7.此症患者尚须注意:不宜长期穿紧身裤,用阴囊托,因 虽可减轻疼痛症状,然阴囊不易散热,局部温升高,不利于 造精。
  (五)病案举例 案例(肝郁寒滞型):傅某某,男,28。初诊日期:2000 年8月2日。患者结婚3年末育,女方妇检正常。经某医院泌尿科检查诊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精液常规:总数3560万/毫升,活动率:30%一50%。 患者面色苍白,神疲眩晕,形寒肢冷,胸闷胁痛,心烦 易怒,睾丸胀痛引致少腹,阴囊发凉。检查 站立15分钟后,睾丸疼痛加剧,放射腹股沟及少腹睾丸上部可触到如蚯蚓状静脉曲线,平卧片刻疼痛缓解。脉沉细 舌苔淡白。
  中医诊断 筋瘤。
  西医诊断 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证属 肝郁寒滞。
  治则 暖肝散寒。
  方剂 方用暖肝活血汤,水煎服,20剂。
  服药45天后诸症平息,检查精液常规3次正常,半年后其妻怀孕。
贝多芬 | 2004-6-22 2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索静脉曲张, 应属“筋瘤”、“筋疝”和“无子”范围。

男性不育诊疗手册
主    编:邹积群
第九节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
    男性精索当中的静脉,由于先天的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回流受阻,引起蔓状盘曲扩张,被称为精索静脉曲张。据统计,其发病率约占16%左右。有人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都影响生育,而且精索静脉曲张的程度与不育也不成正比。因此,精索静脉曲张,不论轻重,只有伴精液分析异常时,才可被诊为本病。有人统计,不育症中15-39%患者患有本病。精索静脉曲张而精液分析正常却不育时,WHO规定列为未找到原因的不育。
    中医学无此病名,其症状与“筋瘤”、“筋疝”、“偏坠”相似,故按此论治。
    一、病因病机:
㈠西医学观点:
    有关精索静脉曲张导致不育的原因与机理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的几种原因综合作用有关:
、高温对精子的影响:由于静脉曲张,血液返流不畅,温度调节障碍所致。这种温度影响精子的发生,临床出现少、弱及畸形精子症。而影响生育。
2、营养缺乏对精子的影响: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必要的营养物质与氧的供应障碍,造成睾丸体积缩小,质地变软,进而生精障碍而影响生育。
3、毒素伤害睾丸影响精子功能:由于从肾脏逆流的静脉血含有五羟色胺和儿茶酚胺及前列腺素等,对睾丸均有一定的伤害,影响精子的生成与功能。
4、内分泌失调影响精子功能:精索静脉曲张导致睾丸间质细胞增生或退化,直接影响睾酮分泌,又反馈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致使精子生成与功能障碍。
5、附睾对精子成熟的影响:精索静脉曲张同样导致附睾的损伤,从而影响精子的成熟。
6、对侧睾丸的损害加重不育。造成对侧睾丸伤害的机理尚无定论。
㈡中医学观点:
1、气滞血瘀:禀性郁闷,肝气不舒,气滞血阻,结于少腹肾囊,外肾失养;新血不生,精失所养,肾失所主,故见不育。
2、肾虚挟瘀:禀赋不足,肾气亏虚,行血无力,血瘀外肾,生精无力故不育。
3、湿热挟瘀: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食辣,过食肥甘,湿热内生,蕴结于下焦,久病入经,血行不畅,热扰精室而致不育。
    二、检查:
㈠病史有人自觉无明显不适。有人觉久站立,久行走,过度劳累即觉左侧睾丸坠胀疼痛,平卧休息后缓解,阻囊潮热下坠不适。服用抗菌素可暂时缓解。
㈡Valsalva试验:阳性。即嘱病人憋气增加腹压可见精索静脉明显曲张,属Ⅰ级。
㈢触诊较明显则属Ⅱ级,望诊即可见到则属Ⅲ级。
㈣精液常规检查:主要表现为少精子,弱精子,不成熟精子增多明显。不成熟生精细胞提前释放入曲细精管管腔内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㈤接触式阴囊温度记录提示温度增高。详细方法参阅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内容。这里从略。
㈥睾丸活检:由于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睾丸病变不均一性,因此活检的意义受限。由于种种己知的原因,目前,原则上尽量不做活检,用生精细胞学检查代之。WHO也不赞成此项检查。
    三、诊断标准:
1、正常的性功能(包括射精功能)
2、精液检查异常
3、可扪及或经检测存在亚临床的精索静脉曲张。
    四、治疗
㈠西医学治疗
应该说,目前西医的手术疗法是可以根治精索静脉曲张的。但是,对不育症患者的精子却充其量改善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即使手术也无济于事,这同精索静脉曲张的轻重与不育患者精液损害不成正比一样,原因尚未能搞清楚,这就需要借助非手术疗法。而不论什么病,都免不了有坚决不手术之人,也都只好靠非手术疗法如静脉栓塞,西药,中药等尽力去解决。
1、手术疗法:
无论怎么说,早期的手术治疗,极可能把精索静脉曲张对生育力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尤其是那些亚临床期的精索静脉曲张。这才符合医学以预防为主的目的。然而,更多的人却不是这样,非等到生育受到影响的时候,才来治疗。中医称之谓“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因此,对尚未生育的男性来说,一旦确诊为精索静脉曲张,应尽早手术。当然,对无症状和体征且精液化验也正常,病人又不愿手术,可暂不行手术疗法,但需定期复查,一旦精液检查出现异常,患侧睾丸变软或缩小,应及时手术治疗。常用的术式有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有经腹股沟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和经腹膜后高位结扎术二种术式),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加腹壁下静脉或大隐静脉转流术和精索静脉显微解剖结扎术。其中,第一种术式已经实践证明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后两种术式属改进方法,从理论上讲,较第一种术式为优,但实际的远期疗效尚需证实。具体手术方法,请参阅有关外科书籍。
2、非手术疗法:
⑴栓塞疗法:即通过静脉穿刺方法,将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等)或栓子(如明胶海棉,金属线圈,可脱落气囊等)送入曲张的精索内静脉中,从而阻止肾静脉的倒流,达到治疗的目的。详细方法,需参考有关书籍,真正操作,需很好地学习与实习,非常熟练方可独立开展治疗,因为技艺不精,一则使血管创伤,二是位置不准,失败或复发率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优点是创伤小,病人痛苦也小,可在门诊治疗。
⑵药物疗法:药物不能使曲张的静脉恢复正常,但对一些因曲张而造成的精子质量下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的可以达到授精的标准。
精索静脉曲张造成的精子改变主要是少精子与弱精子,因此,治疗上可参考后面的少精子症与弱精子的有关治疗。基本用药原则是以激素为主,辅以维生素类药物。
㈡中医学治疗:
中药治疗本病,属非手术疗法范围,其意义与西药疗法一致。近年上海戚广崇报导用中药治疗本病获效。此后报导逐渐增多。其主要证型与治法是:
①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精索静脉曲张,久婚不育,精神抑郁,性欲低下,阴囊偏坠,胀痛,累及少腹及会阴,甚则阴囊青筋暴露,阴囊坠胀疼痛,肾子软小,舌下脉络粗紫,舌质青紫,苔薄白滑,脉沉涩。
治疗方法:活血破瘀,行气通络。
遗方选药:通精煎化裁。
紫丹参15g、川牛膝15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0g、生牡蛎30g(先煎)、黄芪30g、川芎10g、赤芍10g、白芍10g、川栋子15g、小茴香15g等。
②肾虚挟瘀
临床表现:精索静脉曲张,阴囊坠胀疼痛,每因房室或过劳则加重,休息后减轻,痛引腰及小腹,头晕耳鸣,肾子软小,性欲下降,阳事不兴。舌下脉络粗,舌质淡嫩,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法:补肾化瘀。
遗方选药:理精煎化裁
紫丹参15g、莪术15g、川牛膝15g、地鳖虫10g、当归尾10g、熟地15g、续断1 0g、狗脊10g、淫羊藿15g、肉苁蓉10g、鹿角霜10g(先煎)、大枣20g等。
③湿热挟瘀
临床表现:欠婚不育,精索静脉曲张伴阴囊潮红,左侧偏坠,精索粗肿,灼热疼痛,痛引少腹,甚则痛如针刺,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略红,苔黄而腻,脉弦略数。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遣方选药: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芩15g、泽泻15g、车前子15g、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5g、川芎20g、当归20g、赤芍15g、土鳖虫10g等。
④辨病外用方:
适于各种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的不育。
三七20g、土虫20g、红花20g、玄胡索15g、郁金15g、薄荷10g、冰片2g。共研细末,以鸭蛋清黄酒适量,加入少许陈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阴囊皮肤,每日二次,每次半小时,3日换一次药粉。
    五、疗效判定
1、痊愈:精液检查;各项均正常。
2、好转:精液检查较治疗前好转。
3、无效:精液检查,治疗前后无改变。
    六、预防与调护
1、忌久行、久立、负重,憋气用力,过劳等,若因之引起不适,立即取卧位休息。
2、预防咳喘病,便秘等能增加腹压的疾病。尽量不让小儿过分哭闹。
3、少饮酒,忌辛辣食物,少熬夜,生活有规律。适当运动,白天可用阴囊托将睾丸托起,晚上可冷敷阴囊睾丸,保护其生精功能。
4、对未育者只要确诊属精索静脉曲张,临床达到Ⅱ或Ⅲ级,应尽早采取手术疗法,使睾丸尽早解除伤害的危险。对不愿手术者,经药物治疗一年仍无效者,应劝其接受手术治疗。
5、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尽量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认真配合医生治疗。
    七、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关精索静脉曲张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病所致不育的治疗办法仍显不足,不论手术还是药物,疗效仍有限。而且手术疗法的复发率较高。近来,有人用腹腔镜治疗此病具有损伤小,见效快等优点,远期疗效有待确定。至于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治法以提高疗效。
贝多芬 | 2004-6-22 20: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索静脉曲张, 应属“筋瘤”、“筋疝”和“无子”范围。

四時刺逆從論曰: 厥陰滑則病狐疝風。 少陰滑則病肺風疝。 太陰滑則病脾風疝。 陽明滑則病心風疝。 太陽滑則病腎風疝。 少陽滑則病肝風疝。
觀<內經>之言疝者如前, 原非只作寒論, 第言寒者較多於熱, 亦自疝家之正理, 不可易也。 矧疝以寒邪入經, 所以為痛, 及其久也, 方為鬱熱, 使其始不受寒, 何由致疝, 此寒為本而熱為標也。 若謂始於濕熱在經, 又得邪氣外來, 所以作痛, 則反以熱為本, 而寒為標矣, 豈其然乎? 至若踢冰, 涉水, 終身不痛者, 此雖有貴賤之分, 久暫之異, 然必以陽氣內實, 而寒不能犯者有之, 若謂無熱在內, 故寒自不入, 又豈其然乎? 此致病之因, 有不得不辨也。 是以<內經>之論, 凡至切至當者, 胡可弗遵, 後世之談, 其多鑿多偏者, 安庸盡信? 再若治此之法, 固不可必其為寒, 又不可必其為熱, 但治初受之邪, 必當以溫經散寒, 行氣除濕為主, 切不可早用寒涼, 致留邪氣, 則遺害非淺。 及其久也, 則有始終以寒者, 有因寒鬱熱者, 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 但當察其形氣病氣, 因病制方。 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 方可治以寒涼。 如無熱證可據, 而執云大抵疝由濕熱, 則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矣。 此習俗之通弊, 有不可不鑒也。
濕疝多為重墜脹滿, 然亦有痛者, 宜以前寒熱證參而治之。 有不痛而久墜不愈者, 是即疝之屬, 單宜治濕理氣, 以加味五苓散, 或<局方>守效丸, 或蒼朮散, 或三層茴香丸之屬主之。 一云凡治疝, 非斷房事, 厚味, 不能取效。
疝病遇酒而發者, 多因濕熱, 當先去其濕。 濕而熱者, 大分清飲加茴香, 川楝之屬。 濕兼寒者, 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或以葛花解酲湯加減用之。
疝久者必多虛證, 或以元氣本虛而偶患者, 亦有虛證, 或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者, 亦有虛證, 當以脈證辨之。 凡治虛疝, 當察其虛在陰分, 或在陽分。 陰虛者, 輕則暖肝煎, 八味地黃湯, 甚則理陰煎, 補陰益氣煎之類, 酌而用之。 陽虛者, 宜溫胃飲, 歸脾湯, 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 若陽虛至甚者, 必用桂, 附, 椒, 薑, 或以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若虛中挾滯者, 宜以前法為主, 而加以疏導之藥, 如川楝, 茴香, 枳實, 山楂, 梔子之屬, 酌其宜而佐用之。
許學士云: 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 不可以虛而驟補。 經云: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 其病則實, 故必先滌所蓄之熱, 然後補之。 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 蓋謂此也。
張子和曰: <內經>曰: 木鬱則達之。 達謂吐也, 令條達其氣也。 肝之積, 本當吐者, 然觀其病之上下, 以順為貴, 仲景所謂上宜吐, 下宜瀉者, 此也。 敢列七疝圖於左, 以示後之君子, 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筋疝: 其狀陰莖腫脹, 或潰, 或膿, 或痛而衰急筋縮, 或莖中痛, 痛極則癢, 或挺縮不收, 或白物如精, 隨溲而下。 久而得於房室勞傷, 及邪術所使, 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
疝: 其狀陰囊腫縋, 如升如斗, 不癢不痛者是也。 得之地氣卑濕所生, 故江淮之間, 湫塘之處, 多感此疾, 宜以去濕之藥下之。 女子陰戶突出, 雖以此類, 乃熱則不禁固也, 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 燥之, 補之。 本名曰瘕, 宜以苦下之, 以苦堅之。 王太僕曰: 陽氣下墜, 陰氣上爭, 上爭則寒多, 下墜則筋緩, 故睪垂縱緩, 因作疝也。 已上七疝, 下去其病之後, 可調則調, 可補則補, 各量病勢, 勿拘俗法。 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 癃疝也, 不可不下。
劉宗厚曰: 按子和所論, 病本經絡之原, 至為詳盡, 但七疝名固不同, 治法當異, 然俱用攻下之法, 愚切疑焉。 雖錢仲陽亦曰: 肝為相火, 有瀉無補; 丹溪有曰: 肝只是有餘, 腎只是不足。 夫厥陰一經受疝, 宜通勿塞固宜, 亦當視其淺深而行之可也, 況有邪氣客於膀胱, 小腸之經者; 若干於少陰腎經, 則宜通勿塞之法, 可例用乎?
愚謂子和七疝之治, 雖各有不同, 然無非用下, 則不能無偏。 故劉宗厚, 徐用誠皆疑而議之, 亦謂其太過耳, 非謂盡不可用也。 再觀丹溪之法, 則曰治疝大不宜下, 是又相左之甚矣。 余因考子和治按, 如治蔡參軍, 因坐濕地, 疝痛不堪, 用導水丸下之而愈。 又治一人因瘧渴, 過飲漿水病疝, 醫進薑附, 為燥熱所壅, 以致陰囊重墜, 大如升斗, 乃先以導水丸, 後用豬膚散大下之而愈。 又治一夫病卒疝, 赤腫大痛, 數日不止, 諸藥如石投水, 遂以導水丸, 次以通經散, 大下之而愈。 若此類者, 豈皆不可下乎? 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 如或為邪熱所閉, 或以少年暴疾, 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 則如導水丸, 三花神祐丸, 禹功散之類, 皆所當用。 蓋邪盛而急, 勢不可當, 有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 則不得不攻, 此子和之法, 亦自有必不可廢者, 是不可不察也。
<辨疑錄>云: 治疝者, 每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 獲效者多。 按藥性, 豬苓, 澤瀉分理陰陽, 以和心與小陽之氣, 白朮調脾, 并利臍腰間濕及死血, 茯苓淡利膀胱水, 桂能伐肝邪, 茴香善治小腸之氣, 金鈴子, 橘核去膀胱之氣, 檳榔下氣, 少加木通以導引小腸之邪, 屢用屢驗。
贝多芬 | 2004-6-22 20: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索静脉曲张, 应属“筋瘤”、“筋疝”和“无子”范围。

1.濕熱並重-甘露消毒丹2.熱重於濕-龍膽瀉肝湯
3.濕重於熱-茵陳胃苓湯4.濕症-藿香正氣散
5.陰虛濕熱-甘露飲 5.肝熱脾虛-丹梔逍遙散
龙胆泻肝汤治疗不育症
  患者,男,28岁。1990年3月11日初诊。患者结婚后2年余未育,曾在本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不育症。多服滋阴壮阳补肾之品,仍未见效。刻诊:胁部胀闷不舒,烦躁多怒,口干苦,尿黄,时有尿频尿急,房事后阴茎疼痛及会阴部潮热胀痛,舌红,苔黄,脉略数。近2次精液化验检查示:精子数(32~46)×109/L,活动精子百分率0.40~0.50,活力弱,畸型、死精>25%,白细胞6~10/HP,脓球(+)/HP,液化时间45min.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HP,红细胞(+)/HP,脓球(+),卵磷脂小体极少,直肠指检:前列腺肿大,压痛。西医诊断:①不育症,②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诊断:不育。此属湿热下注,热郁精室。治宜清热化湿,予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 9g  栀 子 9g  柴 胡 12g 黄 芩 12g  泽 泻 12g  木 通 9g
 车前子 20g  生地黄 20g  当 归 9g 甘 草 3g  黄 柏 9g  川楝子 9g
  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胁部胀闷稍减,余症无明显改善。因恐清泄太过将耗气伤津,故将上方龙胆草减至6g,柴胡减至9g,去车前子改为败酱草15g,加白术15g,余药不变,隔日1剂。2周后上述诸症悉减。复查精液:精子数52×109/L,活动精子百分率0.55,活力一般,畸型、死精>15%,白细胞4~6/HP,液化时间40min.前列腺液:白细胞(+)/HP,红细胞(1~3)/HP,卵磷脂小体(+++),直肠指检:前列腺无压痛。继续予上方合六味地黄汤加肉苁蓉、桑寄生、枸杞子等再调整2月余妻怀孕,次年春足月顺产一女婴。
  按:本例患者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湿热内蕴,下扰精室,精液受损,少精不育。故治疗先用清热化湿之法,使湿热得除,肝脉通畅,经气调和,再以益肾填精之法,使精液得以正常生成。方用龙胆泻肝汤加黄柏以除下焦湿热,川楝子行气助运,败酱草解毒排浊祛瘀,白术健脾化湿,六味地黄汤合肉苁蓉、桑寄生滋阴补肾,再加阴中之阳药枸杞子生精助阳。如此用药,则肝疏泄有节,而获良效。
  例4:精索炎
  匡某,41岁。左侧精索粗肿疼痛半月余,曾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左侧精索有灼热感,牵及睾丸、附睾,质地较硬,附睾肿大有压痛,左侧睾丸少量积液。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浊,口中干苦,纳呆。苔黄厚腻,脉弦滑带数。证属肝经湿热。治拟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柴胡、黄柏各5g,赤芍、泽泻、生山栀、蒲公英、连翘、橘核各10g,荔枝核15g。服药1周后症状缓解。再拟前方巩固治疗1个月,左侧精索疼痛消失。
  按:精索炎属中医“筋疝”,病位在肝,多为肝经湿热而致气血凝滞、络脉失和。故治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之龙胆泻肝汤而愈。
hslk4023 | 2014-4-20 22: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像猪一样的生活,但你永远都不能像猪那样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