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索静脉曲张, 应属“筋瘤”、“筋疝”和“无子”范围。
四時刺逆從論曰: 厥陰滑則病狐疝風。 少陰滑則病肺風疝。 太陰滑則病脾風疝。 陽明滑則病心風疝。 太陽滑則病腎風疝。 少陽滑則病肝風疝。
觀<內經>之言疝者如前, 原非只作寒論, 第言寒者較多於熱, 亦自疝家之正理, 不可易也。 矧疝以寒邪入經, 所以為痛, 及其久也, 方為鬱熱, 使其始不受寒, 何由致疝, 此寒為本而熱為標也。 若謂始於濕熱在經, 又得邪氣外來, 所以作痛, 則反以熱為本, 而寒為標矣, 豈其然乎? 至若踢冰, 涉水, 終身不痛者, 此雖有貴賤之分, 久暫之異, 然必以陽氣內實, 而寒不能犯者有之, 若謂無熱在內, 故寒自不入, 又豈其然乎? 此致病之因, 有不得不辨也。 是以<內經>之論, 凡至切至當者, 胡可弗遵, 後世之談, 其多鑿多偏者, 安庸盡信? 再若治此之法, 固不可必其為寒, 又不可必其為熱, 但治初受之邪, 必當以溫經散寒, 行氣除濕為主, 切不可早用寒涼, 致留邪氣, 則遺害非淺。 及其久也, 則有始終以寒者, 有因寒鬱熱者, 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 但當察其形氣病氣, 因病制方。 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 方可治以寒涼。 如無熱證可據, 而執云大抵疝由濕熱, 則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矣。 此習俗之通弊, 有不可不鑒也。
濕疝多為重墜脹滿, 然亦有痛者, 宜以前寒熱證參而治之。 有不痛而久墜不愈者, 是即疝之屬, 單宜治濕理氣, 以加味五苓散, 或<局方>守效丸, 或蒼朮散, 或三層茴香丸之屬主之。 一云凡治疝, 非斷房事, 厚味, 不能取效。
疝病遇酒而發者, 多因濕熱, 當先去其濕。 濕而熱者, 大分清飲加茴香, 川楝之屬。 濕兼寒者, 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或以葛花解酲湯加減用之。
疝久者必多虛證, 或以元氣本虛而偶患者, 亦有虛證, 或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者, 亦有虛證, 當以脈證辨之。 凡治虛疝, 當察其虛在陰分, 或在陽分。 陰虛者, 輕則暖肝煎, 八味地黃湯, 甚則理陰煎, 補陰益氣煎之類, 酌而用之。 陽虛者, 宜溫胃飲, 歸脾湯, 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 若陽虛至甚者, 必用桂, 附, 椒, 薑, 或以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若虛中挾滯者, 宜以前法為主, 而加以疏導之藥, 如川楝, 茴香, 枳實, 山楂, 梔子之屬, 酌其宜而佐用之。
許學士云: 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 不可以虛而驟補。 經云: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 其病則實, 故必先滌所蓄之熱, 然後補之。 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 蓋謂此也。
張子和曰: <內經>曰: 木鬱則達之。 達謂吐也, 令條達其氣也。 肝之積, 本當吐者, 然觀其病之上下, 以順為貴, 仲景所謂上宜吐, 下宜瀉者, 此也。 敢列七疝圖於左, 以示後之君子, 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筋疝: 其狀陰莖腫脹, 或潰, 或膿, 或痛而衰急筋縮, 或莖中痛, 痛極則癢, 或挺縮不收, 或白物如精, 隨溲而下。 久而得於房室勞傷, 及邪術所使, 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
疝: 其狀陰囊腫縋, 如升如斗, 不癢不痛者是也。 得之地氣卑濕所生, 故江淮之間, 湫塘之處, 多感此疾, 宜以去濕之藥下之。 女子陰戶突出, 雖以此類, 乃熱則不禁固也, 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 燥之, 補之。 本名曰瘕, 宜以苦下之, 以苦堅之。 王太僕曰: 陽氣下墜, 陰氣上爭, 上爭則寒多, 下墜則筋緩, 故睪垂縱緩, 因作疝也。 已上七疝, 下去其病之後, 可調則調, 可補則補, 各量病勢, 勿拘俗法。 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 癃疝也, 不可不下。
劉宗厚曰: 按子和所論, 病本經絡之原, 至為詳盡, 但七疝名固不同, 治法當異, 然俱用攻下之法, 愚切疑焉。 雖錢仲陽亦曰: 肝為相火, 有瀉無補; 丹溪有曰: 肝只是有餘, 腎只是不足。 夫厥陰一經受疝, 宜通勿塞固宜, 亦當視其淺深而行之可也, 況有邪氣客於膀胱, 小腸之經者; 若干於少陰腎經, 則宜通勿塞之法, 可例用乎?
愚謂子和七疝之治, 雖各有不同, 然無非用下, 則不能無偏。 故劉宗厚, 徐用誠皆疑而議之, 亦謂其太過耳, 非謂盡不可用也。 再觀丹溪之法, 則曰治疝大不宜下, 是又相左之甚矣。 余因考子和治按, 如治蔡參軍, 因坐濕地, 疝痛不堪, 用導水丸下之而愈。 又治一人因瘧渴, 過飲漿水病疝, 醫進薑附, 為燥熱所壅, 以致陰囊重墜, 大如升斗, 乃先以導水丸, 後用豬膚散大下之而愈。 又治一夫病卒疝, 赤腫大痛, 數日不止, 諸藥如石投水, 遂以導水丸, 次以通經散, 大下之而愈。 若此類者, 豈皆不可下乎? 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 如或為邪熱所閉, 或以少年暴疾, 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 則如導水丸, 三花神祐丸, 禹功散之類, 皆所當用。 蓋邪盛而急, 勢不可當, 有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 則不得不攻, 此子和之法, 亦自有必不可廢者, 是不可不察也。
<辨疑錄>云: 治疝者, 每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 獲效者多。 按藥性, 豬苓, 澤瀉分理陰陽, 以和心與小陽之氣, 白朮調脾, 并利臍腰間濕及死血, 茯苓淡利膀胱水, 桂能伐肝邪, 茴香善治小腸之氣, 金鈴子, 橘核去膀胱之氣, 檳榔下氣, 少加木通以導引小腸之邪, 屢用屢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