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复制链接]
赤小豆 | 2004-7-5 04: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有燥热内结邪实之候、久病之身,又正虚之象、邪实正虚交作所致,那医生开药岂不是只能顾此失彼?难为了医生了~~”

病有轻重,症有主次,药有君臣,治有先后,进退有据,岂会顾此失彼!正良医用武之地也。
一鹤 | 2004-7-5 1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下面引用由赤小豆2004/07/05 04:36am 发表的内容:
病有轻重,症有主次,药有君臣,治有先后,进退有据,岂会顾此失彼!正良医用武之地也。
这段话说得好。
窃以为上方确实不妥,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燥结,肺热无出路,应当考虑佐药。
兼见气虚证,适当加入益气之品。
一鹤 | 2004-7-5 12: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不排除脾虚阴火证。
赤小豆 | 2004-7-6 03: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谢谢!
三教小虫 | 2004-7-6 09: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下面引用由model2412004/06/30 05:20pm 发表的内容:
滑石20、茵陈20、黄芩15、连翘15、薄荷5(后下)、射干10、柯子12、草决明25、玄参20、土牛七根20、蛇舌草25、桑叶13、金银花15  3服。喝完药后,咽痛大减,其它症状就没有好转了
太典型了!咽疼不复发就怪了!
在下前面的方用  李克绍 先生法。
楼主认定用温药就会更遭,则汝子病欲愈也,难!
会联想的风 | 2004-7-6 17: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希望你们都看看伤寒内关于五苓散的论述。
赤小豆 | 2004-7-7 07: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希望你们都看看“方文”如何被治病。
wonghaishui2 | 2004-7-7 2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可能为胆热.
三教小虫 | 2004-7-8 16: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我也认为可以先用一剂五苓散。内经里标本所治,唯大小不利时治标。
这个病不可以一方而终。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分步来吧。
代回楼主:第37楼的问题对14岁小孩也适应。
摇铃郎中 | 2004-7-8 17: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多的苦疾,救救我的儿子吧!


近几天,我带了儿子就诊于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何炎燊主任中医师,他开了以下的方子:(当时症状:咽疼、红肿、咽干、大便干结3~4天一次,上腹痛,胃口纳差)ld,}~8
滑石20、茵陈20、黄芩15、连翘15、薄荷5(后下)、射干10、柯子12、草决明25、玄参20、土牛七根20、蛇舌草25、桑叶13、金银花15  3服。喝完药后,咽痛大减,其它症状就没有好转了,请问能解释一下此方吗?4
现将此方整理一下:
银花15  连翘15  射干10  玄参20  黄芩15  薄荷5  土牛膝根20  蛇舌草25  桑叶13  茵陈20  滑石20  诃子12  草决明25      我认为此方治疗患者之病,还是基本对证的。
患者是时“咽疼、红肿、咽干、”咽部风热无疑。医之处方 “银花  连翘  射干  玄参  黄芩  薄荷  土牛膝根  蛇舌草  桑叶”以清风热为主,方药对证,无需置疑。患者地处广州,气候湿热,医者虑其有湿也在情理之内,配以茵陈、滑石,祛湿之中,兼以清热,一药二用,此其妙也。至于诃子,按其药涩肠止泻,涩肺止咳,其性苦涩。用以治疗此证,应属罕见,不详医者之意。 更者,患者大便干结,用药涩肠,违背常理,颇值推敲(此药我有患者抄错之虑)。决明子有润肠通便之功,以治便结,或许中意,憾之用量不大,其效如何,尚需深究。综上之方,我以为除诃子之外,均属对症,若再适当加以大黄为佐,或许更合药理。所以也就出现“喝完药后,咽痛大减”之果。至于“其它症状就没有好转了”也是必然。便干结,缘于药量偏小,虽非杯水车薪之误,但有隔靴瘙痒之嫌。胃的症状很明显是医者认为非当务之急,留待下步解决。
问题的关键我以为是关于患者目前之咽炎、扁桃体炎,究属何证,对此争论较大,众说纷纭。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大的分歧,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人以14岁之小儿以成人对待。诚然,患者已近成年,但毕竟与成人有别,无论其燥火,阳郁对小儿来说均属罕见。患者虽为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但治疗之时常为其急性发作之机,其治法与急性者大致无异,这是临床上常常遇到之实际,真正是慢性期而为防复发,因之求医者凤毛麟角。这 是我个人的经验,想来推广于诸位临床先生可能也是如此。所以网上讨论起来则多受慢性二字之误导,集中于慢性之求治。---此释对否,也请大家共评。
以上系个人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