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复制链接]
1220
|
2
|
2004-7-1 0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例40·张X X,男48岁,干部。
1983年10月5日初诊:患者罹慢性腹泻5年余,其间曾经X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而诊断为“慢性结肠炎”长年累月五更必泻,昼夜大便达成谅解、3次,质稀不成形;凡进油腻之品即加甚。便前腹隐痛,急迫欲行,泄后立减,两胫酸沉,性欲减退,舌体胖而质淡,苔白而微腻,脉濡而缓,辨证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多治拟温肾健脾,固肠止泄为法,方仿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化裁,处方:
熟附片(先煎)、淡干姜、益智仁,补骨脂、全当归、北五味,罂粟壳、
诃黎勒、煨肉蔻(后下)、广木香各10克,潞党参20克,炒白术12克,5剂,
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1987年8月17日二诊2药后诸症依然,又以真人养脏汤等方出入,先后计进百余剂,病情一直不稳定,时轻时重,终不见效,于是又辗转多处诊治。从所示病历记载来看,中医几乎皆以阳虚立言,方多不离人参、鹿茸、附子等峻补之品,西医则多以免疫功能降低着手,用药不越激素之类。然腹泻有增无减,反添脘痞胸闷,口干鼻燥或颜面虚浮、阳事不举等表现,痛苦不堪,遂再次来我处试治。
刻下,除首诊所诉自觉症状外,且兼口苦发粘,纳食呆钝,面色不华,体疲乏力,颜面虚浮,舌体胖而质红,苔微黄而厚腻,脉濡细。脉证合参,当属湿热滞肠,脾运失健,治拟清热利湿,健脾行滞为法,
处方:炒黄芩,川黄连各10克,吴茱萸5克,炒白芍18克,怀山药30克,
生白术、广陈皮、川厚朴、干秦皮、石榴皮各12克,云茯苓、
薏苡仁各20克,广木香8克,莱菔子,建神曲、车前子(包煎)各15克,3剂,如前煎服。
8月20日三诊:药后即觉口和食启,大便转为糊状,便前少腹隐痛及急迫欲行之感均大减,余症依然,·苔见化,脉如前。效不更方,继投原方5剂,药毕大便成形,1,·2次/日,虚浮消,身有力,苔脉也基本正常,又以原方出入迭进20剂,诸症悉除,再予参苓白术散巩固之,追访至今无反复。
分析。本例泄泻非但病程延久,而且五更必泄,并伴性欲减退,两胫酸沉,以致首诊断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殊不知病久也未必均属虚证,,更何况其时尚见急迫欲行、泄后立减,两胫酸沉、舌体胖、苔微腻,脉濡等湿浊下注之象。“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而此又正是宗筋驰纵、性欲减退之由,一旦误实为虚,迭投温补固涩之剂,.势必滋湿酿热,阻滞气机,闭门留寇,府岂有不加剧之理!
(王骧腾)
————————————————————————————————————————————————————————————————————————————————
例41 李X X,男,44岁,干部。
1986年6月6日初诊c患者近半年来反复泄泻,每因进食油腻、生冷及过饱等因素所诱发,其间曾经X线胃肠摄片及乙状结肠镜检查而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近日即因进食油腻食物而再次发作,日泻2~3次,多挟粘液,脘腹痞胀,小腹冷痛,傍晚更甚,小溲偏黄,食欲尚可,粪检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而根部厚腻,脉沉而右弱左弦,辨证属脾阳不足,湿热留滞,运化失司,清浊不分,姑且治以温中健脾,燥湿清肠,处方:
潞党参、焦白术各12克,淡干姜、孟蛮芝、秦皮、薏苡仁、白扁豆、
广木香、白头翁、炒黄芩各10克,川黄连,生甘草各6克,3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6月10日二诊:脘腹稍畅,便泄略减,苔脉同前,再予原4剂,并先后改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调理月余,诸症曾一度明显缓解。
7月20日三诊2近又因进食过饱而病发如初,脘腹闷胀,便泻2、3次/日,无粘液,小便少而偏黄,粪检仍正常,苔脉如前。复审脉症,其证当属病久湿热未尽,睥肾已伤,正虚邪实,标本俱急, 治当温补固涩为主,清利湿热功当量为辅,处方:
炮附子、淡干姜、焦白术、佛手片、广木香各10克,川黄连、
白头翁、秦皮、炒白芍各12克,赤石脂,炙罂.粟壳各10克,5剂,再如前法煎服。
7月25日四诊:便泄已止,余症悉减,原方减量续服6剂,并以黄连、赤石脂各15克,秦皮30克,水煎取浓汁保留灌肠,后又以灌肠方50倍研末为散,6克/次,2次/日,温开水冲服。如此治疗月余而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分析:本例泄泻与例40颇多共同之处,即均为湿热伤正之久泻3也有不同之处,彼为伤脾滞气,此为两伤脾肾。从其首诊来看,已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设治,不过为避固涩留邪之弊,予以温补清利并举。其中,又重在利,辅以补,结果利伤正,补无功,致使标本并急。面对这一情况,二诊才反其道而行之,主以补,佐以利,更于攻补兼施之剂中,重用炙罂粟壳、赤石脂两味固涩之品,而成利涩同用之态,重点突出,·井然有序,并藉此而一举夺得全功。当然,这都是事后之剖析,临证之时也难料获此结果,见仁见智,尚待同道斧正之。
(李臣文)
————————————————————————————————————————————————————————————————————————————————
例42 岳XX,男,62岁,退休工人。
患者罹患“晓结肠炎”长达20余载,每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情志抑郁等因素而发为腹痛腹泻,迭经中西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发作,近来又因烦恼而发水泻,内挟不消化食物,日达4、5次,脘腹痞胀,时觉胀痛,无里急后重之感,并以既往之经验而自服消炎西药及健脾中成药无效,遂于1987年6月12日延余诊治。
刻下,除诉上述见症之外,并见面色萎黄,口唇不荣,神疲倦怠,形体消瘦,脘腹柔软,脐周压疼,肝脾不大,辨证为脾肾阳虚,肠失固敛,治拟温肾暖脾,用四神丸加味,处方:
补骨脂、益智仁、甘枸杞、五味子各10克,煨豆蔻(后下)、吴茱萸、
肉桂、炮姜各6克,茯苓12克,大枣5枚,参苓白术散(冲服)15克,3剂,1剂/日,水煎取汁,3次分服。
6月14日二诊:药进两剂后,反增肛门灼热,烦躁失眠、口干欲饮,饮而不多、口唇起疮、神困欲卧等表现,以至不得不由家人用板车拉来就诊。查大便常规为粘液(+),白细胞少许,外周血象示、白细胞总数9X10的9次方/升,中性白细胞76%,淋巴细胞23%,嗜酸性白细胞1%,红细胞总数4.29X10的12次方/升,血红蛋白为128克/升,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遂改析病机为湿热蕴肠,灼津伤阴,治以黄连阿胶汤合一甲煎化裁,处方;
黄连粉1克(冲服),炒黄芩12克,东阿胶(烊化,对服),光杏仁各6克,
生牡蛎(先煎)60克,炒白芍云茯苓、薏苡仁各10克,川厚朴3克,4剂,如前煎服。并嘱停服所剩前方,忌食辛热及滋腻之品。
6月18日三诊:精神舒畅,大便成形, 1次/日,唇疮渐消,余症悉除,唯感食后仍有脘胀之感,苔呈薄白而根部也不腻,脉转细弱,治守前法出入,原方去白芍、云茯苓、薏苡仁,改生牡蛎为30克,加甘拘杞、潞党参各”克,5剂,仍如前法煎服。一年后偶然相遇而告知药尽病除,无反复。
分析:本例泄泻如同例40、41一样,也为虚实夹杂之证,所不同者,彼为湿热损伤脾及或肾之阳,此为湿热灼伤阴津。尽管首诊已见脘腹痞满,时觉胀痛、脐周压痛,舌根苔腻等实状,但却仍从“至虚之病,反见盛候”(《景岳全书。虚实篇》)而自慰之,于是辄投四神丸而治之;待至出现肛门灼热、口干欲饮、口唇起疮等表现,方知其时真实之病机,这才采用《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合《温病条辨》一甲煎化裁而治之。这里之所以重用一味生牡蛎,主要是因为它“既能存阴,又能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温病条辨,下焦篇》)。将其合于上述方药中,作用有四:一是以其降逆之功,协芩、连清热燥湿而不伤阴碍阳;二是以其平肝之功,协白芍抑肝而用扶中土,三是拟其安神之功,协阿胶,黄连以交通心肾,四是以其固涩之功,协厚朴以厚肠止泻。
(玉芳张)
————————————————————————————————————————————————————————————————————————————————
例43 柳XX,男,68岁,退休干部。
患者宿恙“慢性结肠炎”已历10年有余,每由情志不遂及天气骤变等因素而发病,发则腹胀腹痛,大便溏泻,迭经治疗仍时有发作。查阅病历所载,前医所用治方遍涉清热,利湿、消导、固涩,升举、温中、和胃、健脾、补肾诸法,近日来又因子女之事生气而发病,遂于1989年11月18日来我院就诊。
刻下见症为:便稀清水,完谷不化,每日工资3——5次,脐腹痞胀,隐隐作痛,便后偶有下坠之感,纳谷减少,口干舌燥而不思饮,小便正常,神情萎靡,倦怠乏力,粪检未见红、白细胞及脓球,舌质暗淡,边有散在情淤点,苔薄白,脉沉弦而细,拟诊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宜益气升阳,方仿东垣升阳益胃汤化裁。
处方:炙黄芪30克,潞党参、干葛根、青防风,春柴胡、
杭白芍、广陈皮、法半夏、建泽泻各10克,焦白术15克,
川黄连3克,炙甘草5克,10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11月28日二诊:诸症不减,苔脉如前。思其久泻必然由脾及肾,脾肾虚寒,滑脱不禁,治用真人养脏汤加味,处方,炒白芍、全当归、潞党参、焦白术各12克,诃子皮、炙罂粟。壳、北五味、广木香各9克,肉豆蔻(后下),炙甘草各6克,升麻3克。4剂,如前煎服;并嘱忌进酒面、生冷、荤腥、油腻之物。
12月2日二诊:腹泻次数有增无减,余症依然。按压腹赤白芍、全当归各12克,桃仁、川芎、五灵脂,红花、制香附,青陈皮、醋柴胡、焦白术各9克,炒枳壳12克,青防风6克,5剂,仍如前煎服。
12月17日三诊:腹泻痛胀大减,余症也明显好转,继予上方出入计进20余剂,诸症霍然。以后虽也曾有数次发作,但程度都很轻,并均以上方出入即迅趋缓解。
分析:本例泄泻也同样历经10余载不愈,而且也见便如清水、完谷不化、便后下坠,神情萎顿,倦怠乏力、脉沉细等脾虚气陷之症,这就难怪前两诊误实为虚,所犯错误同例40如出一辙,所不同者,本例实不应当一误再误。因为一者前医已经遍用除疏肝祛淤之外的各种有关治法,二者本次系由郁闷发病,并见有脐腹胀满、少腹定点触痛,舌质暗,边有淤点、脉弦涩等肝强络阻之相应表现。唯至三诊才施以疏肝健脾、理气化淤正治之法,还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樊来应、史国梅)
————————————————————————————————————————————————————————————————————————————————
例44 霍X X,女,42岁,工人。
1981年3月2日初诊:患者三年之前发现有高血压病,经长期服用降压西药而使血压趋于平稳,唯逢情声波动即觉头昏头痛,胸胁胀满,大便溏泄。近日来又因郁怒不畅而发为头昏头痛,烦躁胸闷,夜寐不安,口苦咽干,食不知味,大便日行4、5次,质稀而无脓血,小便正常,腰酸乏力,血压24/工4千帕。粪检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劲而微数,辨证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本虚标实,标本俱急,治拟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方予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大生地,女贞子、怀山药、桑寄生,怀牛膝,,炒山栀各9克,杭菊,
双钩藤各12克,生石决(先煎),珍珠母(先煎),干葛根、明天麻、生甘草各6克,5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3月3日二诊:血压降为21/12千帕,头昏头痛、口干咽干、烦躁失眠均明显减轻,然大便则日行增达5,6次之多;并觉呕恶泛酸,肠鸣腹痛,苔转薄白,脉呈左弦右缓,脉症合参,当属肝旺脾虚,气滞湿停,治以抑肝扶脾,理气化湿,方仿痛泻要方加减,处方;
炒山栀,炒白芍、双钩藤、广郁金、青陈皮各12克,广木香、佛手柑、
潞党参、炒白术,云茯苓,薏苡仁各9克,青防风6克,5剂,如前煎服。
3月13日三诊:精神爽快,大便减为2、3次/日,已成糊状,余症悉减。效不更方,再按前述煎服方法投原方5剂。
3月18日四诊:血压20/12千帕,大便成形,一日1次,余症尽除,舌苔如前,脉缓有力,改用健脾丸、六味地黄丸早晚分服,连服月余,病情稳定无反复。
分析;本例泄泻与上述4例均不同,主要是发生于肝阳素亢之体而使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尽管首诊已见水泻、纳呆.等脾虚见症,而结合同时所见殊多肝旺表现,实已成为《金匮要略》开卷首条所说的“肝旺传脾”之态势,然却置若母闻,仍只补肾平肝而不健脾导湿,以致泄泻一证愈演愈甚,见传不治,可谓错上加错。
(任毅志)
———————————————————————————————————————————————————————————————————————————————
例45 胡X X,女,40岁,干部。
1981年3月24日初诊:原患慢性结肠炎、胃下垂两病,都经余治用补中益气汤出入而获愈。自今年以来,每日大便逐趋增多,近日来少则2、3次,多则5、6次,质薄如糊状,内挟有大量粘液,但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之感,然觉脐腹胀满,肠响漉漉,欲得嗳气则舒,纳食呆钝,体倦乏力,面萎黄,颜面按之轻度水肿,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证系脾虚气滞,升降失常,治以健脾益气,升提和中,仍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炙黄芪20克,潞党参、焦白术、当归身、炒枳壳、广陈皮,
广木香,炒山药各10克,炙升麻、炙柴胡、炙甘草各6克,5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4月2日二诊;病无进退,且时感畏寒肢冷,脉转沉细,证系脾虚气陷,肾亏不固,治予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增损,处方;炙黄芪30克,潞党参15克,肉豆蔻(后下)、炒积壳、广陈皮、广木香,炙升麻、焦白术各10克,熟附片(先煎)、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6剂,如前煎服。
4月9日三诊;大便虽然仍不成形,但粘液已呈明显减少,3次/日,余症也均相应减轻,舌苔如前,脉较前有力,于是先后又予原方20余剂;并嘱忌食生冷,少进油腻之物.药尽病愈,随访两年未复发。
分析:本例泄泻与前述5例不同,彼为虚实夹杂之证,此为纯虚之证。因既往曾以补中益气汤治愈两病,现证又呈脾虚之象,于是仍沿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本望药到病除,结果却大失所望。殊不知“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景岳全书·泄泻》),据症参脉,始知其证由脾及肾,实为脾肾两亏所致,因此二诊改取补肾助火,健脾升阳为法,才使病况渐次告退,然“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出处同上),即使药证并行不悖,也需注意慎调饮食,避免生冷刺激。这是防止反复发作的不容忽视的一种辅助措施。
(徐国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竹叶清心
|
2004-7-1 11: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
误诊是临床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医生往往回避这一问题,自古至今,对误诊的论述并不是很多。上述对误诊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读来耳目为之一新。
《中医失误百例分析》很有临床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ufSgK4
|
2014-4-21 09: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楼主在,论坛的明天必将更好!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江山无数的英武气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走进中医
杏林箫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