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复制链接]
查看2259 | 回复11 | 2004-5-10 08: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从历史史实,看川耗子颠倒黑白的谬论!!
《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从《黄帝内经》可以找到中医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古代科学。有科学成果,必有科学活动,有科学活动,必有科学思想,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活动,最终获得科学成果。
纵观古今医家,没有一位医学名家是“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例如:
1.扁 鹊:
扁鹊不满足于一技一法,而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数科,做到一专多能。比如,他到越国都城邯郸,看到当地妇女患病较多,就在妇科病方面下功夫,当了“带下医”,治好了许多妇女的多年疾病;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医生
2.张仲景:
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3.华 佗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
4.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 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就以他编写《玉函方》(后缩短摘要写成《肘后方》)来说,就阅读了张仲景、华佗等医书和百家杂方近千卷,“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肘后方》自序)。他对苦读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他说:“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世哉,诚乐之自然也”(《抱朴子外篇•勖学》)。
6.孙思邈
孙思邈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7.钱 乙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8.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9.李时珍
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10.叶天士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纵观古今医家,无论是从他们的医学理论,还是他们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种敏而好学的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们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宝藏。川耗子所言:”中医___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完全是不顾历史史实,颠倒黑白的谬论!
chunan | 2004-5-10 08: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原创][讨论]中医___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作者: 川耗子
毛主席有一段教育军队的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占胜敌人的”。其实这句话可以套用到任何领域,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文化,文化越高,这个领域的人素质就越高,想干的事情就越容易成功。但是这段话用在中医学上好象就没有那么管用,甚至还可以这样反起来运用“没有文化的中医是神圣的中医,而神圣的中医是不能被超越的。”
一次和朋友在酒桌闲聊,酒酣耳热之际谈到了中医,朋友问我要学好中医是不是要有很高的的文化知识,我说那是当然的。朋友却说我头脑简单,他说:“中医是越没文化越神圣”。我以为朋友酒喝高了打胡乱说,他说他神志很清晰,喝了点酒后,便有李白“诗百篇”的敏捷思维。
从常理上说,要学好中医文化功底越坚实越好,因为学中医往往要涉猎除中医以外的中华文化知识(如历史的、天象的、训诂的…)以至于中医界有“医儒相通”的说法。什么是“医儒相通”能呢?一般的说法是,要成为名医必须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化越高,对晦涩隐匿的医学精义理解得越透彻,成名的机率就越高。同样,历史上的许多文豪诗仙,如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都对中医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因为中医药学里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以致于学文的很难做到不与中医药打交道。这种历史上特定的文学--中医链,使人们认定中医及其从业者需要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和素质。
朋友听我这么一说,大摇其头,连声说“不不不…”。朋友说:学中医不需要有任何文化,而且是越没文化在中医界的地位越高,如果一个字都不认识,那就在中医界里的地位永远不会受到动摇。你仔细想想,中医界里最受推崇的理论是什么?是《黄帝内经》所奠定的基础理论。然而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根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的蛮荒时代,文字还没有出现或者说刚刚萌芽。可以这样说,黄帝是位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不是黄帝不愿意学习,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因为没有文字,才叫他的大臣仓颉造字。可以看出,黄帝和歧伯说的那些个医理,完全是在没有文化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形成。而就是这本《内经》中的“黄帝问曰”,“歧伯答曰”,把中医的理论一下子推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动摇他。后来出了个张仲景,他不仅能识字,还官至长沙太守,文化水平也不知要比黄帝先生高出多少倍,可他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得引用黄帝的“教导”,无论如何其地位也没有《黄帝内经》那样在中医界喊得应,叫得响。唐代的孙思邈不仅通《内经》,晓《伤寒》,还对佛学、道学、儒学等极有研究,他那被后人称为医德箴言的《大医精诚》足以折射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许正是这一点,所以他的中医理论既“达不到”《伤寒》的水平,更“不能”望及《内经》的十分之一。到了清末民初,张锡纯不仅精通中医,还懂得西医,自然科学知识比起黄帝、张仲景、孙思邈、叶天仕、吴鞠通之流不知高出多少倍,而哪个要把这个张锡纯的中医水平与以上的人相提并论,那绝对是个“不懂中医”的家伙。到了21世纪的今天,知识处于爆炸时代,再看看现代的中医们,即使是那些全国的知名中医专家,尽管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IT知识、其它综合文化知识都远远胜过祖先不知多少倍,他们依然谦卑地把祖先的书称为“圭臬”、“经典”。而绝大多数普通中医,相对于祖先们,更愿意把自己放在 “半罐水”、“二百五”、“半吊子”的位置上。你看看,现在的中医生们那个不去学习(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比自己文化和知识低下的古代中医生们的医书,而且,令人称奇的是,越是古老,越缺少文化知识的人形成的“学说”就越受人尊敬,说的话越是至理名言。及至黄帝目不识丁的境界时,那随便说点什么,也就成了中医界的金科玉律。套用文化大革命的一句来形容中医,真是有点“文化越高越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味道。
    听罢朋友的“高论”,循着他的思路下去,我惊惧地发现“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这个规律,不仅在中医历史上如此,现在好象也有这种趋势。在某市级中医院,我就发现在临床上病人很多的临床中医生,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病人最多的两位,一个初中文化,一个高中文化(后来两人均读取了一个函大大专文凭)。我曾在乡镇医院工作过多年,也注意到这个现象:一些中医生的基础连高小都没有毕业,把“患者”读着“串者”,把“稚阴稚阳”念成“雅阴雅阳”,“狠抓生产”读为“狼抓生产”…可找其诊病者仍络绎不绝。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身上,一是世代传承,一是传统的师徒授受。而那些受过大中专教育的很有文化层次的中医人员,在用纯中医治病方面往往就赶不上那些“低文化”的中医人员。
其实,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关注。初当被文学界称为“厚黑教主”的四川自贡自流井人氏李宗吾先生,在其所著的《厚黑学》里面就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宗吾先生自幼体弱多病,长期与中医药有不解之缘,加之先生文学水平极高,所以对中医药多少有些感悟。及至年长,先生脚杆上生了臁疮,屡治不爽,终至危及生命,在成都一起读书的同窗学友将其抬到某场镇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外科医生那里去治疗,医生用野菊花嚼烂敷患处,很快就治愈了那些个讲得头头是道,满口之乎者也们治疗不好的臁疮。而据那里的人说,这位隐居僻俚,没有见过多大世面的“郎中”“书未曾多读”,只是跟着他的“师傅”背了几年“(药)褡裢子”,以至于宗吾先生发出了:我等尚不如这位“未曾多读书”的先生学习起中医来容易。   
为什么中医会出现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这一反常“规律”呢?我以为,这与中医间医术密而不喧,口口秘授,注重实用,轻蔑文理有很大关系。然而,令人痛心的,正是由于中医(特别是纯中医)这种“趋低文化”的特点,使中医很多有特长的绝招难以用文字的形式传递下来,很多行之有效的东西也因此而失传,给中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或许有人要问:万里长城绵延数千年,无言无语无思维,可我们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崇拜的是我们赋予给万里长城的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那种民族精神,绝不是让人所有人都去景仰构筑万里长城的理论参数,秦砖汉瓦的烧制工艺,砌制万里长城的技术过程,更不可能叫后世的工匠依样画葫芦,不能丝毫超越长城的模范去修造城墙。想想我们对古代中医是怎么崇拜的吧——理论万古不能移,技术世代不能变,咬文嚼字,以经诠经,从来就没有想到从精神实质上对其内涵加以提炼和升华。
其实,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并不是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医把一个活跃在蛮荒时代,毫无文化可言的祖先推崇为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偶像,本来是完全且可以理解的,这如同建筑行业把鲁班推崇为自己待业的偶象一样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建筑师们把理论和技术停留在鲁班的时代,绝对建造不出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等蜚声中外的著名建筑。然而,中医却不然,对黄帝这一偶象的崇拜,从一开始到现在,其理论和衍生出来的技术都是“尽善尽美”的,万世不能逾越的,这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也很难想象,在这种学术价值取向的导引下,中医怎能逃得出被历史淘汰悲惨厄运。
注:本文所指的“文化”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文化,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邮政编码:62900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chunan | 2004-5-10 0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段知识的积累史。你要明白你之所以能看的这么远,并不是因为你更聪明或是勤奋,而是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2004-5-10 11: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分析的不错
羊角锤 | 2004-5-10 20: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川耗子言:“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身上,一是世代传承,一是传统的师徒授受。而那些受过大中专教育的很有文化层次的中医人员,在用纯中医治病方面往往就赶不上那些“低文化”的中医人员。”
    俗语言:卖什么的 吆喝什么。学医的只要能治好病,其他的都不重要。
chunan | 2004-5-10 2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如果真是低文化 “师徒授受和世代传承”的人,这种低文化的人是谈不上理和术高明的 。
“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有背医学史实
chunan | 2004-5-10 21: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以违背医学史实,称中医学是“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这简直是对中医学的莫大侮辱!
中庸之医 | 2004-5-10 21: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有意思,受教育越多,受概念的约束就越大,思维就越狭隘,自己走入了一个黑白颠倒的误区还不知道。
川耗子 | 2004-5-10 22: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这个贴子最后由川耗子在 2004/05/10 10:30pm 第 2 次编辑]

楼主:你想过没有,是你的文化高?还是内经时代的人文化高?如果是前者,你为何还不如是战国时代人有思想,因为,从你的性格看,你不敢说你比《内经》行?那是〈内经〉人的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化)要比你低得多的缘故——你能用的他们连想也不敢想。如果是后,我们这些中医后生真的应该让其它医学吃掉算了,因为,几千年来,不知出了多少比楼主英明能干多少倍的人,可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哪怕仅仅是一个人也好,能够“超过”〈内经〉。如果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上的医杰,现又有成千上万的博士生、硕士生等高文化的人都无法超过战国时期的内经人,我真不知道还要包括楼主在内的中医人、中医院干什么?

友情提示:要批驳别人,得先吃透别人文章的精神,看见标题上“????”了吗?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自己把自己说套起了,还偷着乐。这就是我不想和争论的原因。
chunan | 2004-5-10 2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川耗子-中医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下面引用由川耗子2004/05/10 10:21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你想过没有,是你的文化高?还是内经时代的人文化高?如果是前者,你为何还不如是战国时代人有思想,因为,从你的性格看,你不敢说你比《内经》行?那是〈内经〉人的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化)要比你低得多的 ...
我们看中医学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看,才能有公正的观点!
1.历史地看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段知识的积累史。你要明白你之所以能看的这么远,是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动态地看
任何科学文化知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下来的。
现在的物理学家在物理方面的知识恐怕远胜牛顿百倍,可是哪个物理学家不是从牛顿的三大定理开始学起呢?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
隋代<<诸病源侯论>>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明清<<温病条辨>>
清代<<医宗金鉴>>
......都胜于<<内经>> ,但中医从<<内经>> 开始学起,是因为<<内经>>是中医学的源头,
3.辩证地看
科学总是要向前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就是作出新的探索,抛弃今天的错误、习惯和偏见。这也就是说,在今天的科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谬误、存在着不科学或伪科学、存在着偏见和误导。但偏见和错误并不能代表一门科学的成就.
中医学之所以需要发展,是因为中医学也不是完满的,也存在偏见和错误,发展中医学就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发展中医学就是推陈出新,同样 中医学中的糟粕也不能代表中医的成就,更不能拿糟粕否定中医学
我们今天高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
特别是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体系,现在还不能解释的不等于不科学,如以前认为中医的“五运六气” 不科学,是糟粕要摒弃,直到近年外国人发现人体时间生物钟说,在查考渊源时,发现中医在“五运六气” 学说中早巳论述过,这又才说这不是糟粕是科学的了,为什么非要外国人发话才承认是科学的呢?难道不值得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