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复制链接]
查看1030 | 回复3 | 2004-5-12 09: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讨论!
王不留行 | 2004-5-12 09: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这个贴子最后由amtb在 2004/05/12 02:45pm 第 2 次编辑]

原文如下: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于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王不留行 | 2004-5-12 09: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4/05/12 09:21am 第 1 次编辑]

第19篇【玉機真臟論】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虓。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
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迴。迴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痺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出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欬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當是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  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炙。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濇者。
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濇。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王不留行 | 2004-5-12 09: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这样一搜索,发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这句话在《内经》中有两次出现,文字也大致相同,本想把这句话用红字重点凸现出来,大家看着方便,却没有成功,希望坛主或版主能帮我改过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