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祝味菊對傷寒六經的研究貢獻

[复制链接]
查看956 | 回复0 | 2004-5-15 1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祝味菊對傷寒六經的研究貢獻
內容提要 祝氏據其平生研究所獲,創立“以五段代六經”之說。認為:一切外感性熱病,無論其為六淫之襲.菌毒之激,人體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趨勢,即證侯之表現。所謂傷寒六經病證,總不出五種階段。即開始抵抗(太陽),抵抗不濟(少陽),抵抗大過(陽明),抵抗不足(太陰,少陰),最後抵抗(厥陰)。五段者,抗力消長之符號也。祝氏“五段”之說.以變革的精神脫出泥古不化的傳統禁錮。
祝味菊(1884一?951)近代著名醫家。早
年攻讀醫經,披閱不倦,必求其所以然。後就
讀軍醫校二年,又東渡扶桑。融會中西,博學
廣識,對中醫理論多有發揮。其醫學見解與
世醫頗不同。其治以擅用溫熱扶陽挽救危重
蜚聲醫林。倡議中西醫合作,並身體力行,早
在1937年與德國醫生蘭納博士等合組中西
醫會診所,為當時國內絕無僅有之創舉。
祝氏在1944年所撰《傷寒質難》(以下引
文同)中指出:傷寒六經病證,前賢因主觀認
識不同,見仁見智,各異其趣,歷有經絡、臟
腑、氣血、病位諸說,各有所據及所偏。其注
釋者,則多循漢唐“注不破經”陳例,隨文敷
飾,總不脫六經本身藩籬。甚者“翻騰空論”
(陸淵雷語),糾纏於無謂之爭。太炎先生乃
有“逐條強解,成書累卷”(《醫論集》)而死幹
句下之嘆!祝氏對此則批評更激:“千古滔
滔,立說者各是其道,出主入奴,非吾所謂道
也”。(《發凡篇》)強調傷寒六經的科學內涵
與臨證實用價值,提示後人對其繼續研探,
應有所發展、創新,方不負時代要求與仲景
心旨。
祝氏認為:疾病不能脫離人體而獨立。
病原繁多,隨時代而變異;本體惟一,人體自
然療能雖百年而不易。故既病“則病變之逆
顧,預後之吉兇,人體抗力亦實左右之”;是
則“體質之論,實為中醫精神所寄”。所謂傷
寒六經病證,僅為利用以代表人體各個抗邪
程式之代名詞。但病變萬端,六經所固定的
證候並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遂不囿於前
人之說,融納新知,續予發揮,據其平生研究
經驗所獲,創立“以五段代六經”,自成一家
之說,“雖叛古逆今,勿顧也”。他謂一切外感
性熱病,無論其為六淫之襲,菌毒之激,人體
未有不起抵抗者,抵抗之趨勢,即證候之表
現,總不出五種階段;所謂傷寒六經病匠,亦
不出此五種範圍:即開始抵抗(太陽),抵抗
不濟(少陽),抵抗太過(陽明),抵抗不足(太
陰、少陰)及最後之抵抗(厥陰)。要之,人體
抗邪反應“不外體力之盛衰,抗力之消長”;
五段者,抗力消長之符號也。祝氏“五段”之
說,以變革的精神脫出泥古不化的傳統禁
錮,為進一步探索傷寒六經的真諦拓展思
路,對臨床治療迄今仍具啟迪、指導意義。
1.太陽傷寒,為人體對於邪毒開始合度
之抵抗。囤其先驅症狀多見於表,故前人稱
太陽為表病。祝氏曰:太陽為六經證候之首,
對其研究透徹,治外感之大要可思過半矣,
故闡釋不厭其詳。表病之主症為畏寒發熱,
發熱之原因係邪正相搏,體溫調節中樞受
激;或為六淫外激致放溫障礙,或為菌毒內
激致生溫亢進。發熱之動機,對六淫之邪,欲
釀汗而解表;對菌毒之邪,欲令產生抗體,以
消內在之菌毒。診視之要:外觀表機之開闔,
內察正氣之盛衰。釋曰:“開之太過,名曰表
亢;合之太甚,名曰表閉。氣之太過曰亢,有
餘曰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
和”。其治開表以辛,和表以甘,制亢以涼,扶
怯以溫。故放溫障礙,發熱無汗:表閉甚而裏
氣不亢者,法主辛溫,麻黃湯;氣怯而甚者加
附子,即麻附細辛湯;表閉而裏氣盛者,法主
辛涼,銀翹散;氣亢而甚者加石膏,即大青龍
湯;表閉而裏氣和者,辛平宣散,蔥豉荊防之
屬是也。放溫激進,發熱自汗;表亢而裏氣怯
者,法主甘溫;桂枝湯;表亢而裏亦亢者,法
主甘寒,白虎湯;表亢而裏氣盛者,法主甘
涼,蘆豉之類是也;表亢而裏氣和者,法主甘
平,桑菊之類是也。要之,太陽傷寒首重解
表,解表者,解除人體因抗邪誘起之反應,調
正其本身營衛之不和。據此,祝氏評曰;前人
以寒熱頊楚,謂邪客於表,汗以散之,一若體
表有實物可解,此皆抽象之詞;“表何嘗有
邪,又何嘗有風可祛,有寒可逐,有熱可清
乎!”從而否定千百年來指六淫之邪為實有
其物之沿誤。現代研究認為所謂“病位在
表”,只是理論上的一種抽象,其本質是機體
對病邪誘襲所產生的一種全身性反應。這與
祝氏上述涵義類同,即此亦可見其卓識深遠
之一斑。祝氏並釋解表主用汗法之機理曰:
“汗法可以調節亢溫,可誘導血行向表,協助
自然療能,一舉而數善備矣。”於簡括中寓
灼見。但指出:-倘汗而不解,則為汗之不得
其道也”;其或為“腸有宿垢,或菌毒內踞,或
身體之一部遭遇炎性之刺激,或代酣之廢物
引起自身之中毒”,要之,必有內激之因也。
其治:“誘因但治其反應,主因必去其病原”,
若無祛除病原之特效專藥,則時時扶持其抗
力,維護其自然療能,亦可令正勝而邪卻,祝
氏並進一步提出“治療外感疾病,不必待病
至深入而後方行之”,而應“觀察邪行之趨
勢,以施早期療法”的設想。當代名醫姜春華
氏所創”截斷扭轉”理論,或即循此思維的具
體發揮。
2.少陽傷寒,為人體對於邪毒抵抗持續
不濟,未能協調也,但正氣有可勝之潛力。其
成因為內有障礙,臟腑功能不能自由發揮。
如晌有積飲則汗出不達;腸有積滯則府氣不
宣。水飲成於三焦之不利,積滯因於脾胃之
不適。但此處之積滯,為傳化失職,僅令妨
礙抗能,未見抵抗太過之象,與陽明腑證有
別;故雖曰府實,亦當歸於少陽,“此仲景柴
胡湯所以有硝黃之加也”。其治:去其障,則
正伸而邪達,法用和解;和者協和其正氣,解
者解除其障礙。喻謂“譬如行旅,徵馬踟躕,
非馬不前也;荊棘瓦礫障於途也;去其障,則
昂然奔逸而莫能自製矣”,可稱形象。如溼重
而脾運受困者,茅術半夏宣發中陽,助麻佳
以收和解達表之功;大便溏薄,則氣怯無汗,
麻桂柴葛之外,重與木附益果之屬以固之,
溺頻而多,則液阻無汗,麻桂柴葛之外,兼與
故紙覆菟之類以攝之;胯胱滿而不能下者,
法當滲利,五苓散主之等。障礙當視其性質
之不同各予專藥,如柴胡有宣暢氣血、散結
調經之效,故為少陽和解去障之專藥。要之,
正氣未能協調者,則善為誘導。誘導者,損有
餘,補不足,以求機體動態平衡。
3.陽明傷寒,為人體對於邪毒之反應失
之過激也。其成因:體實氣盛之人,抵抗太過
一也;非寒而溫,未虛而補,應汗失表,宜攻
失下二也。歷來醫家都稱陽陰證有入經、入
腑之別,主用清下二法。祝氏則曰:“入經入
腑”乃從藥效反溯而名之,皆為想像之詞;以
高熱而用清,以排滯而用下,亦似是而非之
說。陽明證為傷寒至於極期,正邪雙方各為
其生存而作殊死之戰,抗力豈皆有餘哉!清
而下之,抑低其抗力,愈虛其虛矣。故陽明雖
有可清可下之證,而無必清必下之理。體壯
氣盛之人,抵抗太過,興奮太甚,方可制亢以
涼,一清而愈,白虎湯為正治。腑實之候,非
必承氣之證,其有宿滯陳積在上則宜消,在
下則宜導;府實而體虛,宜用溫通;府實而氣
盛,必具見仲景可下之證,方可假手於一下
而愈”。下滯之藥,為去病之用;溫涼之性,為
療人之方,不可治病而忘人!”
或謂邪重而發之暴者,每能直接造成陽
明證候,必須用寒涼清下之法。祝氏辯曰:邪
無論輕重,必待機體之反應而後症狀方顯,
故疾病為病原與人體合成之產物。人之受
邪,邪體雖同,後果各異。以瘧疾為例,定期
劇寒高熱,煩渴引飲為當然病型;然發熱後
或體力自如,或困頓不堪,或發而自休,或發
而不已,其轉歸亦因人而異。其治,如瘧發而
虛,即不得用清,仍當用溫。俗言瘧為。睥
寒”,截瘧七寶飲即是溫藥。
4.太陰、少陰傷寒,同為人體對於邪毒
抵抗不足。它與少陽傷寒的區別:“大凡具有
抗力而未能發揮者,謂之少陽;無力反應則
謂太陰,少陰。故少陽不足在標,太陰、少陰
不足在本”。其成因: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
困於痼疾,或傷於新病,其素秉虛弱則一也。
久眼寒涼,濫於攻下,發汗過多,傷於藥物,
致陽氣日困,心用日衰二也。如“太陰之為
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
痛”,此言胃腸消化功能不足,“少陰之為病,
脈徽細,但欲寐也。,此言心臟功能之不足。
形質指陰,功能指陽,故太陰、少陰傷寒,咎
在陽氣抗力之不足。不足曰怯,怯者溫之,溫
藥有扶陽助正、強壯之意。故其治。不足在
表,溫以衛之;不足在裏,溫以和之;形不足
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溫之以味。。仲景
之理中、吳萸、四逆,真武等,何莫非溫陽之
方,
或謂正虛為病可用溫,菌毒炎症為病
則不可溫。祝氏力斥其非:狹義之傷寒,病
菌所致,其治可用溫否,方書有載。急性肺
炎,其體力不足者,麻膏療病,棗附強心,此
幹金越婢湯也,可用溫否?痢下赤白,細菌原
蟲之為患也,實痢用清,虛痢用溫,為治痢之
要則,溫藥治瘧,已見前述。以寒涼之藥治菌
毒炎症,用之於體虛之人,無異抑正縱邪,反
礙其自然療能。要之,無論六淫、菌毒,其為
病而正屬虛者,總不離乎溫法,此祝氏之心
旨。
5.厥陰傷寒,最後之抵抗也。厥者極也。
病危而人體抗力不能作最後之凋正,則惟死
而已:如陽亢不降,熱厥不回,則燔灼而死;
陰極不回,寒厥不止,則銷沉而亡。熱厥而身
熱漸退,為正勝邪衰,其厥自止;寒厥而手足
轉溫,為正勝陽復,為疾病轉歸之佳兆。寒
厥治以回陽救逆,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見
虛脫之狀用四逆加人參湯。熱厥治以清法或
下法,直折其亢,白虎湯或承氣湯類。所謂得
涼則安,承乃制也;失涼則危,亢則害也。現
代中西醫結合搶救感染性休克,即常運用治
療熱厥的清、下二法,確有一定效用。
病邪既退,得養則昌:“真陰虛者,滋以
養之;心陽衰者,溫以養之;神憊者,養之以
酣寐;心勞者,養之以恬淡。毋滯其陰,毋擾
其陽,醒脾開胃,以納谷漿,此外感熱病善後
之法也。。
祝氏總結曰:外感性熱病,陽氣為抗邪
之先鋒。“陽衰一分,病進一分;正旺一分,則
邪卻一分,”因此主張未病重陰,既病重陽,
喻為。承平之時,修文為主;荒亂之世,崇武
為尚”。故稱善理陽氣,則“五段”療法得其要
矣:。太陽傷寒,重在和陽;少陽有礙,重在通
陽;陽明太過,重在抑陽;太陰、少陰不足,重
在扶陽;厥陰逆轉,重在潛陽”。這對當前治
外感熱病恣用寒涼的偏見,不失為一有益的
啟示,
綜上所述,祝氏“五段”之說,其立論注
重體質內因,強調因人而異,抑亢扶怯,使之
符合機體自然療能,提高其自身免疫能力,
其治則首重陽氣抗邪作用。當今醫學對中醫
與體質免疫學說的研究方興未艾,重溫祝氏
對傷寒六經別具匠心的見解,對這一課題的
進一步探索或具一隅裨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