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复制链接]
1169
|
2
|
2004-5-16 09: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第一节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
中。该书用以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
巨大的影响。陈达夫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最早而
又最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具有完整谨严的理法方药,任凭
疾病千变刀化,在六经辨证纲领统率下,不仅包罗万象,而
且能执简驭繁。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
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
肉皮毛,是五脏六腑交通之道,气血运行之路,能沟通机体
内外,上下,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
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传里,
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
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将六经应用于诊断
方面,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下,积累
前人经验,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来。其特点为以阴阳为纲,贯
穿表里、寒热、虚实六辨,综合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
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
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他广集中医眼科、内科的精粹,
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贯通,著成《中医眼科六经
法要》一书,并用以指导眼科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优
点是认证不拘泥前代有无病名,重在辨明病理,强调机体的
整体性,重点抓住疾病的表里虚实,全面分析,随证施治,
具有删繁就简;揭示眼病本质的长处。临证之时,不会因前
代没有病名而无措手足,认证思路才会宽广。
一、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
眼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眼目的形成,是依赖十二经脉运
送之精气灌注的结果。《灵枢·经脉篇》说:“大肠手阳明之脉,
是主滓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
冲头痛, 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骨所生之病者,头痛,
额痛、目锐眦痛。”说明经络所生之病,几乎都与眼目有关。
《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
从下土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东垣十书》说:“青
白翳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发热恶寒而渴,但
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理阳气也。”张从正
《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
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 目之上纲,太
阳也,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
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医
宗金鉴-》亦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
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目焉。”由此看
来,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
是,他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
述。
人体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连接。如:足阳明
胃经,起眼下(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暗
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汇集于眼
或附近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夹鼻孔至迎香,手少阴心
经,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出耳上角(外眦附近)口
经过眼与眼附近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外眦入耳
中,分支至目内眦,足厥阴旰经,循喉咙过目系,出于额与
督脉会于颠顶。一般来说,三阴经脉不上头,只有足厥阴肝
脉上过目系,与督脉会颠顶,这是指大经脉而言,而五脏六腑
的细微经络都上通于目,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也。”华佗《中藏经》说:“目.形类丸,内
有大络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咣、大肠、
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
皆悬结于脑下,达脏腑,通气血。”由此可知,目者五脏六
腑之精华,而经络者实为五脏六腑的道路,没有经络交通,
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哏上。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
是完全有理论根据的。
二、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
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六经
为纲,按《伤寒论》六经分证命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
八纲贯彻其始终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以求因,然后审
因而论治。故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为纲,综合了脏腑
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来探讨眼病的一种比较系统而
又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眼病的分证命名:历代医籍对眼病的论述,都是
以证命名,如《龙木论》,《古今医统》、《医宗金鉴》等,将眼
病分为72症,即内障24症,外障48症。《医宗金鉴》除肯定?2症
外,又在补遗中增加10症;《银海精微》也称述72症,而实际
昕列名目则是80多症,《审氏瑶函》说:“上古言72症则失之
简,是函摘要删繁定为108症。”《证治准绳》所列症名193;危
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23症,外障45症,合计68症,《目
经大成为亦分列为81症,外列似因非因8症,共89症。这种目
病命名法较为繁杂,而又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症处方亦不
灵活。有鉴于此夕陈达夫教授主张,按六经命名,即太阳目
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
再于目病的千变万化中,贯彻以病因、病位、病势等,更进
一步明确疾病性质。例如,太阳目病,病因为感受寒邪,即断
为太阳伤寒。如其病位在表,病势属实,则它的病名应命为
太阳表实目病。根据病位,还可以分出手、足经脉,井可以
冠以内连脏腑的名称,如足少阳胆虚目病,手少阴心经里热
实证等。实际上诊断本身就突出了辨证要点,一当诊断确立,
用方遣药就不困难了。
(二)辨证纲要:
1.以眼科的六经证形为纲:如太阳经目病:凡目暴病,
白珠红赤,大眦内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鼻鸣或不
鸣,脉浮,微恶风,或颠顶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太阳伤
风也,法当温散,宜桂枝汤。设风轮起翳者,而有兼证,则
当随经兼治之。
阳明经目病: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
流泪,额前痛、目眶痛者,病在阳明。阳明应恶热,今病人
反恶风寒,项背强,微有汗者,风伤阳明之表,宜桂枝加葛
根汤。
少阳目病: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
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
系中风则两耳气闭。胸胁不快,宜小柴胡汤。
太阴目病: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
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者,宜桂枝汤。
少阴目病:头痛如锥,或表或里都能如此。如患者突然
目赤,坎离两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
是少阴表虚伤风,宜桂枝加附子汤。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
仅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不同法。
厥阴经目病:厥阴风证,头如斧劈,虚与寒痛,仅在顶
颠。若病人有此头痛,而风轮随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红赤梗
痛,手足时冷复热者,宜当归四逆汤。
这样提纲明确,任随病证变化万千,都可明辨出它应属
那一经病,经症既定,就可随其主症循经入里,随其兼症旁
及他经,仔细推求病理,得出正确判断。
2.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与六经关系十分密切,六经
各分为手、足二经,实际上为十二经。十二经与相应脏腑相
属,脏与腑之间,脏腑与机体各部组织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
来完成的,使人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六经症候的产生,
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
有机的联系。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突出六经辨证,其优点在
于举经可以概括脏腑,举脏腑则不能包括六经。例如说心,
专是指的心,就没有包括经络,如果说手少阴,则经络和心
脏都包括了。因此,举经既可以说明经脉所属脏腑与眼病的
关系,又可说明经脉循行经络及其精气通达与否同眼病发生
的关系。经络上的病证,既反应了眼睛的病变,也反应了脏
腑内部的病变。经络是局部与整体的桥梁,六经辨证既可抓
住局部病变,又可明辨整体病机,使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
起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这正是祖国医学的独到之处。
3.以八纲辨证贯穿始终;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用以表示发病的原因、病位、性质、病势,从而揭示疾
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学判断疾病最基本的纲
领。陈达夫教授将八纲辨证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之中。就总
体来说,三阳王表,三阴主里。而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
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阳证多属实,三阴证多属虚。三
阳证多属热,三阴证多属寒。具体到各经病证,亦是如此。
例如,太阴病,先当明确,足太阴是阴气至极之经,在应天
的本标上,是以湿为本,以阴为标,在五脏所属上,手太阴
是属肺,肺主皮毛,足太阴属脾,又主肌肉。然而,本经是
否就无表证呢?不是的,本经还是会有表症。因此,张仲景
说:“太阴病,脉浮者(病在肌阴),可发汗(发肌腠中的汗),
宜桂枝汤。”这是太阴表虚而受病邪者,治宜使邪从肌腠当中
外托而出。作为眼科又当如何来辨呢?陈达夫教授在《中医
眼科六经法要》太阴目病举要篇中指出:太阴表虚伤风,桂
枝汤主之。辨证要点: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
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盖因太阴本湿,土
湿不宣,则清阳不达,故头重痛如物压。脾主四肢,四肢烦
疼,则为病在太阴的大证据。肉轮厉脾,肉轮浮肿而软,是
伤风无热之象,气轮属肺,气轮血丝细碎者,一则目病肺统,
再则肺脏也是太阴。而乾坤二廓主肠胃属阳明,阳明与太阴
为表里,故亦归太阴病旁及他经者。综上所述,应视为风与
太阴本湿相搏而现之表证,故判断为太阴表虚伤风,所以,
宜用桂枝汤治之。辨证要点: 肉轮浮肿而硬,气轮血丝细碎而
赤,眵多,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四肢烦疼。此证是太阴中
了风寒,风郁不达,而化热的表实现象,与外来的热风直中
不同,所以,用桂枝解表,略加大黄以泻热,开表清里,有
釜底抽薪的意思。如风热直中手太阴,而成的表实现象者;
又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而主之。其辨证要点为:气轮
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睑硬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又
说:太阴里虚,附子理中汤主之。辨证要点,气轮色蓝,风
轮外表无光,面白不泽,眼咆浮软。盖因足太阴脾,喜燥而
恶湿,脾湿过甚则健运失职,气不到眼,故眼胞浮软,血不
荣面,故面白不泽。至于风轮外表无光者,是脾土病,而肝
木失其培植。气轮色蘸者,是脾土病,而肺金无从养长的关
系。所以,宜用附子理中汤,以理中土,培土即可植木,补
土即可以生金。又说:太阴里实,用三仁汤加制川乌。辨证
要点;气轮血络膨胀暴露,状况有似寻常红赤,但以手试推
胞睑,血丝不会移动,疼痛羞明。其病在巩膜,西医称为巩
膜炎,系风湿中于手太阴经,属有余,宜用三仁汤加制川乌
方,以除湿祛风。若兼证现有阴虚内热之象者,则为素质阴
虚,中湿化热,宜用甘露饮,以养阴而清湿热。以上仅举一
经之表里虚实概况,即可说明八纲辨证在六经证形中是贯彻
始终的。
4.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有利于临证制变:辨证的目
的,就是在推求病因,探讨病机。六经辨证,就是通过对六
经的证的辨别来推病因。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候,同样,
木同的症候,也反应出不同的病因。而且同样的病因,由于
受病的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各异,治法自然亦各不相同。
例如,风热致病,伤于阳明经,则出现畏光、鼻干,眵干,
舌苔白厚,脉洪数,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
其病机系由热邪闭郁目中玄府,则畏光,胃热伤及肺脾,则
鼻干、哆干,阳明里热,则舌苔白厚如积粉,脉洪数,热极
生风,阻挠了营卫在胃上的交会,所以每日辰时额前剧痛,
过时则额痛复减。故用白虎汤泻阳明经气分之热,加白附宁
驱内扰之风邪。风热伤于少阳经,则出现咆肿难开,眵多而
稀,泪如淡血。其病机系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风热过甚能
伤太阴,故胞肿难开。外则太阳阳明,故有手太阳眵多而稀
的症状。少阳火热太过,上逼厥阴络血妄行,则泪如淡血。
故用小柴胡汤减去半夏、姜枣辛燥甘温之药,枢转邪热外达。
加薄荷,白芍,防风,以平肝祛风。风热伤于太阴经,则出
现血丝满布,梗痛羞明,险梗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
一派太阴表实症状,治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以清热
解表。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经,就有不同
的证,有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治法。将病因辨证纳入六经
辨证之中,有利于临证制变。
5.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
病的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眼睛局部的病变,而且可以阐明整
个机体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全貌。此点是与各家眼科学
说不同之处。
眼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与其它各科疾病一样,是与邪气
之强弱,正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其传变方式略举如下:
(1)循经传:按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但是每种疾病,传经与否,是决定于受
邪深浅、病体强弱和治疗当否三个方面。如邪气盛,正气虚,
则发生传变,正气盛,邪气哀,病就转愈。三阳经病,多从
表传里,三阴经病,多由实转虚。如太阳目病,伤风或伤寒,
本伤寒治法不瘳,两睑反硬痛红肿,结眵干黄者,宜桂枝二
越婢二汤。此即太阳先伤风寒,而后化热,传至阳明,故用
越婢汤之石膏清胃热。
(2)越经传:是指不按正常循经的次序,隔一经或二经
相传。如本太阳伤风症,服桂枝汤不解,血轮反加赤痛,小
便黄,大便结,心下痞,眵干而硬者,予以大黄黄连泻心汤。
此即太阳邪热内陷,即既循经而传阳明胃腑,更越经而传手
少阴心经,热邪袭留胃俯,故有心下痞,大便结,眵干而硬
等热结现象。太阳病的热邪内袭心经,故有血轮赤痛。心热
移于小肠,能引起小便黄色。
(3)直中:有些眼病,病邪不从阳经传入,起病就出现
三阴的症状,这就叫直中。如伤于寒,眼无外症而暴盲,宜
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即寒邪直中足少阴肾经,闭塞目中玄府夕
致令失明。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的症候。例如,太
阳,阳明、少阳同时受邪,出现眼珠胀痛,前额,眼眶,太
阳穴以及项背酸强等症状,陈达夫教授用柴葛解肌汤治疗,常
常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病例收到出入意料的效果,如象运
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三阳合病的原理,治愈青光眼、视神经炎,
视神经萎缩等,被病人赞誉为神功妙手。此外,亦有阴经、
阳经同时受病者,如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涌如
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脉弦紧者,宜麻黄附子细辛
汤。此即太阳与少阴同病,寒邪从太阳直中少阴,故用麻黄
外散太阳之寒,细辛内除少阴之寒。借附子固后防,而以麻
黄攘外患。此例与前例风邪直中足少阴肾同用一个麻黄附子
细辛汤,所治症候各异,用方意义自然各不相同。前者是用
附子作响导,而引麻附除内忧。由此可见,病理明确,一方
便可多用。
按六经传变来治疗眼病,《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是
我国第一部中医眼科专著,它将眼科局部症状和整个机体有
机的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去观察眼睛的局部症
状夕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疾病本身就
是一个交织着若干矛盾的运动过程,病邪与人体正气之间、
病变器官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力量的消长、变
化,充满了整个疾病的过程。所以,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
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矛盾。而六经辨证法和
六经传变,正好反应了这一特点,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在经
络脏腑方面的种种变化。抓住这种变化进行辨证,按疾病不
同阶段的矛盾来具体解决,作到切合病情,丝丝入扣,既注
意到病因的作用,也看到了机体的反应,既观察到眼睛局部
的变化,也推论到脏腑经络整体的变化。特别是看到了它在
不同阶段上的脏腑经络不同反应与变化。这样一种辨证方法,
是我们创立我国新眼科学所必须坚持的。
6.六经辨证,还须了解标本中见,临证时思路才广:《素
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
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
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洽
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
象”。中见:即两经之间,有络脉交通之意。从六经追寻到本
脏本腑,而脏腑之间是表里相传的,其相传的道路就是经络,
经络之间表里相传,中途交会,称为中见。阳经入里是络脏,
阴经出表是络腑,因此,阳经的中见为脏,阴经的中见为腑。
见图示:(图8)
从图中所示得知夕以六气为
本,以脏腑、六经、中见为标的
理论作指导,运用于临床,即得
出少阳太阴从本治。因少阳之气
为火,中见之气为噘阴风,火烈于
风,故先治本火,则中见之气风
亦随之而熄,故宜从本治。以此
类推,阳明厥阴从中见治。阳明之中见为太阴,阳明为燥,
太阴为湿,湿能化燥,故治其中见即能转化。;厥阴之中见为
少阳,厥阴为风,少阳为火,火甚于风,洽其火则风自熄,
故从中见治。少阴太阳从标从本治。太阳中见之气为少阴,
少阴中见之气又为太阳,太阳为寒,少阴为热,两相对立,
从寒从热,必取其一,因此,必须从标从本治,即初病之时,
先治本经之标,而再治本经之本。例如,《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太阳目病举要篇》说:“目病伤风,不畏光,无眵,风轮上
起灰白色翳膜,甚至遮盖瞳神者,于桂枝汤中,重加海螵蛸
以治之,或点涩化丹。”此太阳标热而本虚,太阳少阴从标从
本治,此处即为从本治,故用桂枝附子汤。再如《少阴目病
举要篇》说: “少阴目病,胞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
者,宜治本,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方中去半夏、姜枣,加薄
荷、白芍、防风治之。”因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
阳的火太过而且上逼厥阴的络血妄行,血随泪出,成为血泪,
故仍治少阳之火,则厥阴之证自愈。总之,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及其所表现的病证不同,在临床上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施
治。病生于本,就求之子本;病生于标,就求之于标;病生
于中气,就求之于中气夕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就要在治
疗上标本兼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星河
|
2004-5-16 18: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文章说“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是不错的。
而文章说“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是,他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述。”就有自吹自擂之嫌了。
就我本人的看法,我认为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应该属于一种学术探讨,作为探讨是有益的。但从陈达夫教授对眼病的学说,可以看出他对古人的眼病中医理法了解的不多,所以是篇缺乏中医眼科的底蕴,临症恐难奏效。
言语冒犯之处请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星河
|
2004-5-17 10: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中医的眼科治则,历代先贤多有发挥。
其功绩体现在化繁为简,理义深入浅出,治疗手到病除。
陈达夫教授的见解缺乏的就是对先贤学说的了解,所以其不得要领的探讨总归难成正果。
现将我的《中医秘要指归》里的《眼科秘要》摘录几句话,供陈达夫教授借鉴:
…… ……
经云凡脏腑主目有二 :
一曰肝经,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又: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又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二曰心经,心合脉,诸脉皆属于目。
至东垣,又推之而及于脾。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后世五轮之说,以大小眦角属心,白属肺,黑属肝,黑瞳属肾,上下两胞属脾,要其络则总属乎肝也。
…… ……
凡病由大病中发者,当各从本治。但言专病者如双目痛、单目痛、内障、外障、睛通疱烂之属。
或因风寒湿热,或因肾水消枯,或因肝火炎灼,或因心气郁结,或因脾肺不和,或因气血不调,但虽由来不一,要必归于肝火浮动而后发。故世人多以热治,不知火气已传于目,而反服寒凉则火性沉锢, 目乃损矣!
故无论虚实,当法以和解为主,而相其由来以施治,则治法之统也。
…… ……
一切外障眼病,用四味大发散或八味大发散,看症加减。初起服一剂或二剂,将陈寒散净,即可全愈,永不再发。若服凉药补药,眼珠上必起青膜、白云遮睛。此时宜服大发散四五剂,继服补中益气汤一二剂,以固正气。
凡治男女老少,一切外障,青膜白云遮睛,不拘年数多寡,先用大发散将陈寒散尽,然后可用二白散。
一切内障眼病,初起之时,不红不肿,不疼不痛,日久愈不明,皆由怒气伤肝气闭胆口,加以怒气,忽然断光,遂成睁眼瞎子,一名反背瞳人。内障是气,凡男女老少,先服破气汤,连服四五剂。即用补中益气汤四五剂。又服熟益巴戟汤二剂。
凡男女老少内障,上眼皮时常下达,不喜睁开,此是阳虚,宜用升阳补中汤,使阳气上升。
…… ……
凡治眼病,务要忌***。凡眼病有绿色,忌***。
瞳人散大,忌楮实子、青葙子、茺蔚子,并益母草、远志肉。瞳人缩小,忌北五味、枣仁、花椒、青椒、胡椒、燥椒。
…… ……
临症变通治例
一病目痛而涩,无泪红赤,人以为热,不知非热也,乃肾水亏而虚火冲上耳。方用四味大发散,又服六味地黄汤治之。一剂轻,二剂全愈。
一病目后眼有物飞走,捉之则无,此肝胆有痰闭结也。痰塞肝胆之窍,气不展,见物飞走皆痰作祟。方用羌活散加四物汤治之,法益肝胆血,正目系,兼消痰,自易奏功。四剂愈。
一老人病,误服防风通圣散三付,疾虽散而双目陡然不明十年。先服破气汤,继服补中益气汤加白蔻仁、神曲、白菊花,三剂而愈。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