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小议“证”与“症”

[复制链接]
查看917 | 回复3 | 2005-1-29 23: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看标题,不禁莞尔,谁人不分“证”与“症”?时下兴辨“证”与“病”矣。莫非笑谈?非也,读圣贤书,当会圣贤之意也。
闲来重温《伤寒》,读至“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忆起初习之时,被告之,不必苛求主证俱备。有甚者言,但见“往来寒热”即小柴胡证。然此为“症”,而非“证”也。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为证;“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是为证;“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是为证也。此不必悉具。
观《伤寒论》标题:辨XX病脉证并治。所谓“证”者,不同于“症”也。
再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若以“往来寒热”即小柴胡证推之,则发热为一证,汗出为一证,恶风为一证,悉推之,岂不谬哉?
仲景统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合而为证,犹如以桂、芍、甘、姜、枣五药合为一方,不可单独称谓之。(读古文读得我亦知乎嗳哉矣:)
信手拈来,付之网上,乞盼指导。
刘雪鹰 | 2005-1-30 13: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小议“证”与“症”

很好
40580232 | 2005-2-1 14: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小议“证”与“症”

中医基础理论上说的很明白啊!~
天气不错pga | 2014-5-9 02: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3_41:}默认的表情好少啊。楼主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