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复制链接]
1193
|
8
|
2004-5-22 16: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古印度文化中,认为人是五重身心,六大圆融之体。这种认识方法还是比较适合于现在人的思维方式的,
所谓五重身心,是指物质体,精微体,意念体,心量体,智光体,物质体是最内一层,外层控制内层,内层影响外层。现代科学对于物质体的认识已经开始了,但是对于其它好象还不知道。
六大指水火风空地五大加识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中庸之医
|
2004-5-23 07: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这种学说是我几年以前认识的,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行家指正。
现代西医基本上是在物质体的基础之上研究的,调整基本也大多在五大中的地大中调整,
传统中医基本上是在精微体的基础上发展的,因为是以元气为基础理论,调整的基本就是五大,有时也涉及识大。
现在民间还见到的一些巫医,以及上古时代的祝由,基本上是在意念体中调整的,调整的基本上是识大,也就是生命信息。
从目前所见的这三种体系来看,并无优劣之分,仅仅是人心变化的结果,现在人总用一种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西医中有病毒就杀,有肿瘤就割就非常正常了。这是时代的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星河
|
2004-5-23 09: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是的,“现代科学对于物质体的认识已经开始了,但是对于其它好象还不知道。
”
传统医理讲究的就是气血的运行,精气神的运化。这才是生命科学的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中庸之医
|
2004-5-28 2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这种以斗争性为基础的医学反作用于人体,是造化弄人,还是心态所感,还是业力所造,真是境有心造,心随境转,万法随缘。而这种整体协调,以和为尚的传统医学的的沦落,又是因为什么。
中医基本上是研究的精微体,以能量运化为主要研究目标,现在有人要拿出经络来看看,就好象要现代人拿出声音 电等东西来看看一样。
五大基本上相当于中国的五行,是五种物性,而不是五种物质。至于识大,现在研究的遗传基因应该是物质体中的识大的一类了吧。相当于信息。
至于意念体和心量体,在宗教中讲的比较多。
在中国基本上把生命分为性体和命体。古代印度的这种分法好象更详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医道云乎哉
|
2004-5-29 11: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中庸之医
|
2004-6-17 21: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当然我说的都是宏观性的,但是要是不明了这些,研究医学有如无的放矢。生命是一个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中庸之医
|
2004-7-27 16: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首先对生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看到中医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占据着一个什么位置。是古人从哪一个层次和角度去认识生命的。这样就容易给中医定位。
中医是从气的角度出发的,是精微体中的调整,当然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涉及到物质体和其他的,因为人是整体,中医仅仅是侧重于精微体的研究。
通过这些认识,应该知道人的最原始的能量应该来自先天,并非象现代认识的炭水化合物。那么人的能量又是如何转换的呢,
阴苻经上讲天地万物和人是相互盗取元气的,人和自然是互补的,天通过呼吸盗取人的元气,地通过饮食盗取元气,万物通过思维 运动等盗取人的元气。但同时人通过呼吸和饮食将自身先天元气转化成后天元气,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就从此开始了。
每一门科学都是有其基础的,而医学这门科学的基础就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只有了解了人的整体,才能给中医定位,才能看到现在中西医之争的根本缘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中庸之医
|
2004-7-30 21: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这个贴子最后由中庸之医在 2004/07/30 09:34pm 第 1 次编辑]
如果说西医是从形的角度上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原理的,那么中医主要是从气的角度上出发的。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有得其一,万事毕之说,这个一也基本上相当于原始动因,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宇宙的第一催动。这个一在人和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对于医道来说,这个一就是先天一气,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来自这个一。人体正是因为这个一气的流通才出现生命的活力。
古代的中医也正是围绕着这个一展开这种抽象的思辩和探讨的,阴阳五行都是因为这个太极点的存在才存在的。越是分的精细,离这个一就越远。这个一气的流动和变化,就如一位网友说的简化和简易。构成了人体阴阳错杂的生理现象。因此古代的中医对于疾病的调理仅仅是调理这个一气的阴阳变化,比如说,伤寒论上的桂枝汤治疗感冒就是调理阴阳,因此被后人称为和剂祖方,这其中哪位药是抗病毒的,现在还把病毒分出甲型乙型帽子型。就是看见了还不是都没戏。古代的中医仅仅是通过调整一气流通的阴阳错乱就解决问题。神农本草经讲药360种以应360度。并非仅仅有360种药物可用,而是仅仅用这360种药物相互配合就能基本治疗所有的病。也是围绕这人体的一气出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寻找
|
2004-9-14 12: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重身心,六大圆融
看的不是很懂。隔行如隔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中庸之医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