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复制链接]
查看1901 | 回复12 | 2004-5-29 21: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把国家不扶持中医视为中医不景气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这种看法很失偏颇,国家扶不扶持中医,必须搞清楚是谁在左右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本文仅指“中医政策”)。
   至少在西医流传到中国之前,国家对中医基本上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之所以说“基本不管”,是因为国家的核心部位还有象“太医局”、“太医院”之类的中医医疗机构)。而那以前,尽管没有现在所说的“政策”,中医却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无处不在,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和黎民布衣,只要有疮痛恙疾,谁个不求中医?哪个不吃中药?那时的中医真是风光万千,让人生羡啊!以致于一些术精德差的“大医”也教育其门生要“医不扣门(即医生不主动上门服务)”,高高地端起架子来了。要说国家“政策”,由此上朔到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政策扶持可言,可各个时期的中医药却一遍繁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期必须依赖中医,也就是经济学里所说的“市场需要”。为什么那个时期的社会必须依赖中医?因为那个时期保障民众身体健康的手段只有中医药一种,除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中医药,民众生了病没有选择余地,中医药对那个时期的医药市场,形成了类似经济学所称的“寡头垄断”,这种寡头垄断为中医药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近代以前的中医没有所谓的“政策”,依然兴盛繁荣的根本原因所在。
  1840年以后,西医浸入中国,中医药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寡头垄断地位从根基上得到了动摇,中国民众生病时终于能在比较中对中医和西医做出抉择,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后,不知是崇洋迷外,还是中医自身缺陷的暴露,中医在民众中的声望日渐下降,开如出现日薄西山的衰弱之象。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扶持,中央政府在上个世纪的50-80年代给了中医药许多前所未有的政策,创造出了最好的中医药发展外部环境,有时甚至是通过“抑西扶中”来提高中医药地位的:贺诚,一位红军时期的“红色卫生战士”,一句“废除旧医”,很快就被革掉官帽;毛(泽东)大爷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药,基本不说中医学习西医(仅说互相取长补短),把学术问题提到了政治高度。继之而来,五所中医药大学陆续建成,这在当时国家百废待举的情况下,其硬件投入不可谓不到位。随后,国家又从各地抽调精英组建了中医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北京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院’)”,对学术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到了“文革”,所有传统文化的东西都受到空前冲击,唯独中医药受到了空前保护,靠“一根针,一把草”当家的赤脚医生,红遍祖国大地,虽然学术水平很是让人生疑,但他们却把那些“反动”的西医学术权威拷问得汗流夹背,一脸迷惘(见电影《春苗》)真正是用舆论工具把中医的形象提升到了最佳程度;再后来,全国掀起了“振兴中医”的热浪,由于政策紧紧跟进,从中央到部分地方陆续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各地的中医院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
  以上各种实事充分说明,至少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之前,中医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得到了强力的政策扶持。然而让人痛心是,我们没有充分利好这些政策优势,而是错误地把政策给中医药带来的强劲发展势头,误认为是中医药自身产生的优势,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身优势”的掩盖下,中医药界忽略了对自身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对缺陷的剖析,而是陶醉在所取得“辉煌成绩”上,最终导致了中医药在今天生死两不得的痛苦与徘徊。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上个世纪的50——80年代,国家给予中医药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量支助,即使处在如日中天的最佳时期,中医药界也始终没能在世界医药界甚至是中国医药界搞出叫得响、喊得应的顶级中医药成果来;中医的队伍不是扩大了,而是原地不动。有资料显示:建国之初与现在相比,中医从业人员基本稳定在27万人左右;60年代的针刺麻醉,在当时很是风靡了一阵子,结果我们根本无法用中医药语言与世界医学界勾通,很快就被日新月异的世界范围的现代医学新浪潮所湮灭。青蒿素的成果,在世界医学界产生了不小震动,但很快咱中医药界就有人出来说话,这种脱离中医药理论研究出来的“成果”,已经不是中医药大家庭的成员。……。用中医药理论研制出的成果无法用现代语言表述,用现代手段研究出来的成果又不叫“中医药”,这就是几十年来中医发展的终点?更令人困惑的是,自从中医院出现后,那些特色鲜明的中医诊治手段,身怀绝技的中医药师,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却迅速萎缩,难道这就是几十年来政策扶持中医药所出现的结果?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医药被珍为“国粹”,而必须受政府计划经济保护而受益的话,那么市场经济则是实力经济、竞争经济、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经济,也是一个不相信说大话,出豪言,尊“国粹”的经济;更是一个不相信“基础差,底子薄”的经济。市场往往只通过其实力、竞争力和结果对社会产生的效益,来影响政府对其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投资的取向,使强者更强__锦上添花__让其更好的产生社会效益;弱者更弱__雪上加霜__让其有限的资源与强者共振而逐渐被强者吃掉。我们很多同仁之所以总是很幼稚地、一厢情愿地希望得到政策对中医药的扶持,博得市场对中医药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的缘故。
  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政府对某项事业进行政策倾斜(包括软、硬投入)后,既见不到经济效益,又见不到社会效益,或者对这项事业没有起到推动作用,那么就只能考虑两方面的问题:或政策制定和出现了偏差;或受助对象本身存在问题(通俗的说法是,受助对象是“扶不起的阿斗”)。落实到中医而言,前一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已不存在。换言之,中医药之所以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在于中医本身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呢?很多!但最大的问题是,社会对其的依赖度大幅度降低,市场的占有额严重萎缩,比起这为可怕的是,我的很多热爱中医药的同仁们,面对如此深重的中医药生存危机,居然还高唱“中医万古常青”,“中医是主流医学”,“21世纪是中医药世纪”……等等,还追梦在几千年前先人们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喜庆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对中医依赖度大幅度降低呢,说白了,就是因其满足不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医疗保健需求。想想看,吃中医的病人得不到应有的疗效,到中医院去的病人享受不到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下次生病谁还想得到你中医药呢?作为政府,我给你做了政策投入,你却没有对政府的服务对象__社会成员产生效益,这投入的东西可是社会成员(纳税人)的血汗啊!没有社会成员的认可,就是对社会成员的不负责,也就得不到市场经济的认可,政府也就必须对这种政策投入的取向作出调整。可以想象得到是,调整后的最终收益者,肯定是那些能在最短时间内给社会成员产生最佳效益的项目或事业。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是破题的时候了__市场左右着国家的中医政策。中医药要想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必须要有占领市场的真功夫,嘴皮上的“博大精深”只能博得社会成员的一时兴趣。试想,如果中医药能象某些宣传的那样,把肝癌治愈率提高到60%以上,它会信誉降低?象某些人说的“中医是主流医学”,急救水平优于其它医学,它会没有市场?它还不能在社会成员中确立起依存关系?如果真正达到了这种水平,你就是不说它是“国粹”,我想国家的政策也会要什么给什么,西医的发展经历就最好的例证。退万步讲,即使国家没有能力来养活它,市场需求也已经为它的茁壮成长酿出了肥沃的土壤。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西路68号) 张毅
邮政编码:629000
星河 | 2004-5-29 21: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洋洋千言,只描绘了症状,并没找到病因。
应该从病机方面阐述一番。
川耗子 | 2004-5-29 22: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4/05/29 09:51pm 发表的内容:
洋洋千言,只描绘了症状,并没找到病因。
应该从病机方面阐述一番。
只找到了病因,无法开处方药,因“信巫不信医”属不治之症。
weidaobucuo | 2004-5-30 01: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请问这位先生,我姑且不论两种医学的差异和互补性,以及中医的深邃内涵。简单的请问你知道国家对于中医的投入和西医投入的差距是多少呢?你知道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中医的获奖者有几人?国家科学院院士里中医又有几人?你还是否知道现在省市医院的领导里中医有几人?每年中医院校就业率和西医院校的差距有多少呢?这些难道是一个中医没有好的疗效就可以解释的吗?这难道是中医人不如西医造成的的吗?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现代西医检查治疗费用越来越高治疗费节节攀升,而西药的副作用和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同破坏日益加剧~~!国家每年花在这上面的人力物力又有多少?有多少人因为疾病无钱治疗被医院拒之门外,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负债类类,几乎家破人亡!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不发达的农村以为无法承受昂贵的治疗费而放弃治疗的人又有多少?有需要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要有解决的方法。中医重要的好处是否能完全满足这些需要呢?我不敢保证,但是相信传承了几千年的祖国医学绝对是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当然很明显的是仅仅靠几个人去运用中医的方法,尽管他们怎么能干,面对这么庞大需要是绝对无法完成任务的,那么国家在这里的作用是否重要那?这我看就不用回答了。
医道云乎哉 | 2004-5-30 06: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下面引用由weidaobucuo2004/05/30 01:27am 发表的内容:
请问这位先生,我姑且不论两种医学的差异和互补性,以及中医的深邃内涵。简单的请问你知道国家对于中医的投入和西医投入的差距是多少呢?你知道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中医的获奖者有几人?国家科学院院士里中医又有 ...
======================================
既不知已,又不知彼。
看不清问题所在,又怎么看得好病呢?
川耗子 | 2004-5-30 07: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下面引用由weidaobucuo2004/05/30 01:27am 发表的内容:
请问这位先生,我姑且不论两种医学的差异和互补性,以及中医的深邃内涵。简单的请问你知道国家对于中医的投入和西医投入的差距是多少呢?你知道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中医的获奖者有几人?国家科学院院士里中医又有 ...
请问这位先生,中医到目前为上,有哪个项目可以享受你说的那些奖赏呢?你知道建国初期
国家对中医投入是多大吗?你还知道吗,现在的很多“中医院”宁要西医生不要中医毕业生,很多中医毕业生愿去西医院,不愿到“中医院”,如果避开医德不说,治一个感冒病中医和西医药费之间的差距是多大吗?……,这就是现实。很劝你别嫌我的文章长,先把它看清了再发议论。我是为中医急啊,这样下去中医消亡为时不晚了
| 2004-5-31 08: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很劝你别嫌我的文章长,先把它看清了再发议论。我是为中医急啊,这样下去中医消亡为时不晚了

你这样做,对中医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到是希望国家对中医的管理还是向你在文章的开头说的一样,只要限制性的少了,中医还是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牛道士 | 2004-5-31 09: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下面引用由2004/05/31 08:26am 发表的内容:
我到是希望国家对中医的管理还是向你在文章的开头说的一样,只要限制性的少了,中医还是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事实上,现在对中医的管理要求已经大大低于对现代医学了。这还不够?好一个“限制性的少”的要求。说白了就是让中医胡搞的要求,这样越发会加速中医的消亡。
一个科学、健康的学科(技术)是从来不畏惧最严格的规范要求。
chunan | 2004-5-31 09: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下面引用由牛道士2004/05/31 09:04am 发表的内容:
事实上,现在对中医的管理要求已经大大低于对现代医学了。这还不够?好一个“限制性的少”的要求。说白了就是让中医胡搞的要求,这样越发会加速中医的消亡。
一个科学、健康的学科(技术)是从来不畏惧最严格的 ...
中医要求的只是要按中医的发展思路制定中医政策,而不是按西医标准要求中医而已!
星河 | 2004-5-31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中医药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
我只说一个例子,大家就能够凭自己的判断找到病因了:
我国目前的头号传染病杀手是狂犬病。而我的治愈狂犬病的中药秘方却不能够生产。
知道病因是什么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