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五:“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而是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五:“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而是调理阴阳之大法
[复制链接]
1289
|
2
|
2004-6-5 17: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
而是调理阴阳之大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调此二者(指阴阳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什么叫“七损八益呢”?由于原文未作任何解释,因而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始终得不到正确的认识,一直是个疑案。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问世以后,1989年《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学》说:“以《天下至道谈》所论为依据,用来解释《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着着吻合。这样,就使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悬案,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天下至道谈》所论“七损八益”,其“七”与“八”是数词,是指两性房室生活。所谓“七损”,是指在房室生活中有七种做法于人体有损害;所谓“八益”,是指在房室生活中有八种做法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自此之后,对“七损八益”的解释,已成定论。所以,近年来出版有关书籍与文章,一般以房中术作解。
然令人有疑。《汉书·艺文志》将方技书分为医经、经方、房中与神仙四类,而《素问》属医经类,依此,此中不应包含房中类的内容。查遍《素问》全书,确实没见到房中类的论述,说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是准确的。
“七损八益”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但此篇全在论述自然界中阴阳五行的变化,与人体内五脏变化相应。其内容主要有三:⑴、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⑵、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把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进行归纳分类;⑶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如对四时、五脏、六气、五味、疾病、诊治等的认识,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与所谓房中术内容毫不相干。特别是此“七损八益”,是在黄帝提问“调此二者奈何”后岐伯回答的。而此“调此二者奈何”,又是紧接上文“法阴阳奈何”之后提出来的。显然,文中“二者”是指上文 所论“法阴阳奈何”中之“阴阳”也。由此得知,黄帝所问“调此二者”,即所问“调阴阳二者”也。而岐伯所答“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亦即“能知七损八益,是阴阳二者可调”也。很明显,岐伯所答“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之大法,非指房中小道也。
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素问》中的“七损八益”,与《天下至道谈》中的意义不同,不可以《天下至道谈》做解也。
我们认为,《素问》中的“七损八益”,就是“损益阴阳”,论证如下:
1、“七损八益”中的“七”与“八”,不是数词而是象。它的真实含义来源于《周易》八经卦。《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参天两地”即“天三地两”,“三”与“两”,不是单纯的数,而是象数。三,是为日、月、星三辰;两,是为水、陆二体。天为阳,以“—”表示;地为阴,以“--”表示,这样,八经卦的象数为:乾卦:天三3×3=9。 坤卦:地二2×3=6 。震卦:地二2×2+天三3×1=7。坎卦:地二2×1+天三3×1+地二2×1=7 。艮卦:天三3×1+地二2×2=7。巽卦:天三3×2+地二2×1=8。离卦:天三3×1+地二2×1+天三3×1=8。兑卦:地二2×1+天三3×2=8。即:
乾卦 :9 坤卦:6 震卦:7 坎卦:7 艮卦:7 巽卦:8
离卦:8 兑卦:8
由于乾卦象天,其象数为九,故称“九”为“老阳之数”;坤卦象地,其象数为六,故称“六”为“老阴之数”。九、六为阴阳之极,为不可调之质变之数。其余六卦,《周易·系辞》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偶”。震、坎、艮三卦之爻画数为5,为阳卦,多阴少阳,故称此三卦之象数“七”为“少阳之数”;巽、离、兑三卦之爻画数为4,为阴卦,多阳少阴,故称此三卦之象数“八”为“少阴之数”。七、八为阴阳量变之象,为可调之阴阳消长之量。由此得知,七,为可调之阳;八,为可调之阴。所以,张介宾在《类经·阴阳类》中,解释“七损八益”之“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即本之于此。
2、《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之“七”与“八”,亦来源于《周易》。该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八八则齿发去,天癸竭”。王冰注云:“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气偶之”,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然此注“老阴之数极于十”欠妥(老阴之数当为六),且“七七”、“八八”亦置而未释。人的天癸竭之所以女子以“七七”为期,男子以“八八”为期,亦本之于《周易》。《周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女子之衰年为老阴之气,阴数退,故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中减去老阴之数“六”,得“四十九”之“七七”数。男子之衰年为老阳之气,阳气进,故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中加老阳之数“九”,得“六十四”之“八八”数。可见,《内经》源于《周易》,此话不假。
3、“七损八益”即《周易》中之“损益阴阳”理论。由于“七”之象为少阳,为阳;“八”之象为少阴,为阴。是知“七损八益”即“阳损阴益”,也就是“损益阴阳”。《易·杂卦》云:“损益衰盛之始也”。《序卦》云:“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说明损益是相对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其总的原则是:阴盛阳衰,当损阴益阳;阳盛阴衰,当损阳益阴。损益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阴阳的平衡,刚柔的协调。
“损益阴阳”是《周易》的重要论点之一。这一论点反映在《易经》六十四别卦之中。如损卦,兑下艮上。《易·篆》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艮为阳卦,为刚象君;兑为阴卦,为柔象民。损卦 之卦象,为君高居民上也。君高居民上,对民取赋税,征力役,以益其财;民对君纳赋税,出力役,以损其财。此“损下益上”之道。故君常有余,而民常不足。但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可无限度地“损下益上”,有时当“益而不已必决”。因此,在一定时期必须“损上益下”以调和,免生祸端耳。又如益卦,震下巽上。《易·篆》曰:“益,损上益下”。巽为阴卦,为柔象民,震为阳卦,为刚象君。益卦之卦象,为君自居于民下也。以卑谦之态礼敬下民,减赋税,免力役,此谓“损上益下”也。对君而言,所损者小,所得者大,故以小损得大益,虽损而实益也。可见,《周易》的损益阴阳,基本上为“损阳益阴”的观点。
4、“七损八益”为《内经》调理阴阳之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和调,调阴与阳,精气乃光。”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所谓“和调阴阳”,皆损益阴阳也。《灵枢·终结》指出:“凡剌之道,气调而止,补阴者,补阴泻阳音气乃彰,耳目聪明”。张志聪说:“补阴者,补五脏之衰阴;泻阳者,导六气外出”。此言六淫之邪在外为阳,五脏六腑在内为阴,所以泻阳补阴者,驱除六淫之邪外出而补五脏六腑之正气也。同样,腑为阳为表,脏为阴为里,为防止在腑之邪入五脏之里,亦当泻阳补阴,驱六腑之邪外出而补五脏之正气也。可见,《内经》吸取了《周易》“损益阴阳”的理论,亦以“损阳益阴”为基本,是很明显的。尽管《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在人身的重要作用,但对阴气的重要,虽没有专篇论述,然从各篇章可以看出,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生之本”。《灵枢·本神》:“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足以说明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除阳刚之用外,必有阴柔之体,两者缺一不可。
阳气固属重要,但《内经》根据《周易》提出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对于初生之稚阳,宜蓄不宜泄,当养当益。然而“益而不已必决”,何况阳主动,阴主静,若有益而无损,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因此,对于盛阳当潜当损。”由于“火性炎上”,故火常易耗散,所以人体中无论君火与相火,皆以内敛为宜,忌讳浮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因此,对于浮越之火,治以“潜阳育阴”。且阴为阳气生化之基,阳气源于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阴极耗散,所以当时刻注意保养阴气,减少耗散,才是维护阳气的根本,是长寿的秘诀之一。说明《内经》提出的“七损八益”即以“损阳益阴”为主的“损益阴阳”,为调和阴阳之大法,是符合生理和病理的。
5、“七损八益”即“损益阴阳”,在后世医学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难经·七十五难》提出的“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说,就是《内经》“损阳益阴”的体现。王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注中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著名论断,就是《内经》“损益阴阳”的启示。刘完素接受了《内经》“损阳益阴”的理论,主张“降心火,益肾水”,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论点,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发展了《内经》“损阳益阴”的理论,提出“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之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从而创造出著名的养阴学说。
在伤寒和温病中,“损阳益阴”的应用更具有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如《伤寒论》中阳明急下三证:⑴、“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2条);⑵、“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3条);⑶、“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4条)。前一条之“急”,在于阳明腑实,热邪深伏于内,腑热炽盛,不仅耗伤胃津,且煎灼肝肾阴液。而人体安危系于阴液存亡之间,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线生机。故急下之,以救阴液。只有把肠中燥热驱逐体外,才能保住下焦肾水不涸。后两条似不甚急,而予急下之法,皆因热盛津伤,燥实之势已经显露,若不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测。此三条皆体现“损阳益阴”,泻阳救阴之法也。
在温病中,由于温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特别是温病后期,尤多阴伤现象。而阴液的存亡对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吴鞠通说:“盖热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气急而死矣”。所以清热养阴,即“损阳益阴”在温病治疗中亦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内经》“七损八益”的理论,对中医影响之深!
综上所述,《内经》中之“七损八益”,其“七”与“八”来自《周易》,不是数而是象。“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七损八益”即“损益阴阳”,为调和阴阳之大法,对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果将“七损八益”理解为《天下至道谈》中之房中术,不仅不合《内经》旨意,且大大地贬低了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天下至道谈》中之所谓“七损”与“八益”,其“七”与“八”,是数而不是象,是指房中术中的七种损害,八种益处。显然词同而意不同,故不可以《天下至道谈》作解也。[/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王不留行
|
2004-6-6 2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五:“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而是调理阴阳之大法
怎么一下子到了十五,中间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刘养元
|
2004-6-7 11: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五:“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而是调理阴阳之大法
有时间慢慢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